历史风尘中的徽商

合集下载

徽商——中国明清时期最杰出的商帮

徽商——中国明清时期最杰出的商帮

徽商——中国明清时期最杰出的商帮徽商徽商的定义徽商,又称徽州商人、新安商人,俗称“徽帮”,是旧徽州府籍商人集团的总称。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衰于清末。

徽商的形成唐代,祁门茶市十分兴盛。

南唐,休宁人臧循便行商福建。

宋代,徽纸已远销四川。

南宋开始出现拥有巨资的徽商,祁门程承津、程承海兄弟经商致富,分别被人们称为“十万大公”、“十万二公”,合称“程十万”。

朱熹的外祖父祝确经营的商店、客栈占徽州府的一半,人称“祝半州”。

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商人还在徽州境内发行“会子”。

元末,歙县商人江嘉在徽州发放高利贷,牟取暴利。

元末明初的徽商资本,较之宋代大为增加,朱元璋入皖缺饷,歙人江元一次助饷银10万两。

成化年间,徽商相继打入盐业领域,一向以经营盐业为主的山西、陕西商人集团受到严重打击,于是徽商以经营盐业为中心,雄飞于中国商界。

明代中叶以后至清乾隆末年的300余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无论营业人数、活动范围、经营行业与资本,都居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

当时,经商成了徽州人的“第一等生业”,成人男子中,经商占70%,极盛时还要超过。

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

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清乾隆末年,封建统治日趋没落,课税、捐输日益加重,徽商处境愈来愈困难。

1831年,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陶澍革除淮盐积弊,改行“票法”,靠盐业专利发迹的徽商开始衰败典当业也因左宗棠垄断及外国银行的侵入而中落。

茶、木两商则由于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连年亏损。

尤其是随着提帝国主义入侵,外资渗入,国外商品倾销,徽商经营的行业大多被其所替代。

同时与帝国主义、军阀官僚联系密切的广东、江浙财阀开始兴起,只掌握传统商业知识、技能的徽商,在商业领域逐渐失去其操纵、垄断和独占的地位,开始走下坡路。

清末和民国时期,虽有个别徽商人物如黟县盐商李宗媚、歙县房地产商人程霖生等崭露头角,但整体上挽救不了徽商的颓势。

徽商杰出的历史代表人物

徽商杰出的历史代表人物

徽商杰出的历史代表人物徽商在南宋崛起之后,到明朝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商界和晋商并举的一支劲旅,到清朝中叶,徽商一跃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所谓“两淮八总商,邑人恒占其四”,尤其是在盐茶业贸易方面,徽商独执牛耳。

康熙、乾隆年间,“钻天洞地遍地徽”,“无徽不成镇,无绩不成街”,徽商进入鼎盛时期,直到清末,徽商才开始走向没落。

绩溪徽商的兴起比徽州其它县要晚一些,当徽属各县之徽商日趋没落之际,绩溪徽商却方兴未艾。

据史书记载,大约在明代中叶,绩溪徽商才兴起,到清末蔚成大观。

绩溪徽商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红顶巨商胡雪岩。

胡雪岩生性机敏,胆识过人,深谋远虑,不攻近利,最终不仅发迹致富,成为活财神,还以资助清廷、输款筹饷,功在边陲。

胡雪岩原本是纯粹的商人,竟然得到清廷特赐戴红顶子、穿黄马褂,实为亦官亦商,这在我国商史中亦属罕见。

——徽墨名家胡开文。

清代我国有四大制墨名家,绩溪汪近圣和胡开文就占了两家,尤以胡开文墨后来居上,成为文房四宝中徽墨的代表,胡开文墨业自1756年起至1956年,前后经历200年,成为国内京、津、沪等数十个城市、集从业人员上千人的大行业,并于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茶商胡炳衡。

徽商胡炳衡祖孙四代,在江苏三泰地区开辟茶商贸易,历百余年商海沧桑,几经劫难与复兴,先后开设茶庄、茶栈12爿,为绩溪茶业在三泰地区开创了一方天地。

抗战以后,店业相继转营到上海等地,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私合营。

——徽商工业创始人胡练九。

1941年在绩溪县龙川村创办缫丝厂的徽商胡练九毕生致力于丝绸行业,是我省最早的缫丝企业创建人,是徽商中由商业贸易向工业生产的较早跨越者之一,这是我县徽商群体中工业萌芽的具体表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胡练九提出在重点地区栽桑养蚕,逐步普及全县,并建议县人民政府利用龙川缫丝厂的设备筹建公私合营绩溪县缫丝厂,就是现在的安徽绩溪丝业公司前身,当时的苏联《真理报》曾予以采访报道。

安徽徽州商人

安徽徽州商人

徽州商人(上)古代徽州是一片无比神奇的土地,这里诞生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这里崛起了明清时期第一大的商帮——徽商,足迹遍及全国,乃至海外,让世人刮目相看。

从无货不居到贾而好儒,徽商创在了惊人的财富,也成为了文化的“酵母”。

徽商的浮沉盛衰,也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徽州商人。

徽商是指明清时期所属“徽州府”六县经商之人。

徽州是黄山地区的旧地名,包括了黄山市市区,黄山下辖的四个县黟县、歙县、休宁、祁门,行政区划上划到了宣城的绩溪,和建国时期划到江西的婺源。

因为历史上创建过“新安郡”,徽商又称之为“新安商人”。

徽商是从时候兴起的呢?其实早在南宋时期徽州人就开始经商。

例如南宋理学家朱熹他的外祖父祝确当时经营的商店和客栈占徽州府的一半,人们送他“祝半州”的称号。

元末明初是它的发展阶段,从明代中叶到清代中叶,是徽商发展的鼎盛时期,到了清代中晚期逐渐走向衰败。

自它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徽商自兴起到衰败,历时六百余年,这几百年的时间内,在徽州地区经商已经成为了一种风气。

当时徽州府的府志上写道:徽之男子外出经商者十之八九,在当地有一首家喻户晓的歌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十四往外一丢”。

就是说十三四岁少年就要离别家乡外出学做生意了。

在男孩子外出经商之前,家里人会给他们成亲,所以在当地还有“十三爹十四娘”的说法。

这一些都是当时徽州男子生活的真实写照。

大家会不会提出疑问,为什么在重农轻商的时代,徽州人如此“热衷”于经商呢?我们知道封建社会统治者的政策是重视农业抑制商业。

而且还把国人分为四众——士农工商。

商人的社会地位是最低的,那为什么徽州人要选择这样一个职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徽州人从商的原因。

第一,生计所迫,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丰而知荣辱”当生计都维持不了,他们不会关心到荣辱社会地位。

那又是什么造成了徽州人连生计都维持不了呢?第一个是自然原因,徽州地处皖南腹地,黄山九华山一带正处于皖南山区的核心,这里山高林密,沟壑纵横,耕地极少,连山洼之间的空地都开辟出梯田,用一句很诗意的语言来形容这种地貌就是“七山一水一分田”。

中国古代商人典范徽商

中国古代商人典范徽商

中国古代商人典范徽商作者:梁盼来源:《新财经》2014年第01期不管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商人都曾遭到过社会的仇视和打压。

确实,商人有贪婪谋利的一面,这是他们成为众矢之的的首要原因。

中国古代的商人是某种意义上的“贱民”,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整个社会和政府依然惯性地对商人采取仇视政策。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才逐步领悟到商人对国家富强和民间财富的创造、积累有着政府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而几百年之前,中国的某些商人群体早就显示过这种能量,他们就是徽商。

遍布全国的商业大军徽商,即徽州的商人。

而古徽州府的范围,大体就在今天的安徽省黄山市境内。

徽州在唐代之前名为新安郡,故徽商又称新安商人。

北宋徽宗年间,徽州始作为府名,延续近千年,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

而徽商作为一个商人群体,也从15世纪中叶肇始,在近500年的历史长河中,成为整个中国商人的翘楚与标志,甚至成为一个品牌。

古代徽州府为何多商人,并形成了所谓的“徽州商帮”?有学者从“人地矛盾”的角度给予了解答。

明代初年,徽州人口近60万,人均耕地面积到明代万历年间才区区2.2亩。

清康熙年间,又进一步下降为1.9亩。

按照明清时期的田亩产量,养活一个成年人,需要4亩地。

可见,徽州多山、多丘陵、少耕地的农业条件,恰好遇上明清时期的中国“人口大爆炸”,靠地吃饭的路,的确是走到了尽头。

但人活着要吃饭,社会就只能转移农业劳动力了。

古代的农业人口无法像今天这样,大规模地投入到工业建设中去,由最初的农民工逐步转变为具有各类技能的新型劳动者。

于是,作为严重多余的徽州农业人口,他们只能选择外出做小买卖,以此保命。

本来是相当不利的农业资源禀赋,本来也只是为了保命,可是,走出去的徽州商人却迅速发展壮大,并超过另一个大名鼎鼎的商帮——晋商,代替其成为中国第一商贾大帮。

商业本身就是流动性的,既是货物的流动,也是商人本身的流动。

之所以商业能够尽最大可能开拓人们视野并提高社会的开放程度,就是因为其天然的流动性。

徽商的兴衰史

徽商的兴衰史

徽商的兴衰史徽商,那可是咱中国商业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啊!曾经辉煌无比,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

你想想,在古代,徽商们那是何等的厉害!他们从徽州那山山水水之间走出来,挑着担子,带着货物,一步一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那劲头,就跟咱现在创业的年轻人一样,充满了激情和勇气。

徽商为啥能这么牛呢?这就得说说他们的本事了。

他们特别能吃苦,不怕山高路远,不怕风餐露宿,只要能赚钱,啥苦都能吃。

这就好比那蜗牛,虽然爬得慢,但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向前爬。

而且啊,徽商还特别讲诚信,答应别人的事,那绝对说到做到。

这诚信就像是他们的招牌,一亮出来,大家都信得过。

徽商的经营范围那叫一个广啊!啥都卖,从盐巴到茶叶,从丝绸到瓷器,没有他们不卖的。

这不就跟咱现在的大超市似的,要啥有啥。

他们的船队在江海上航行,他们的马帮在古道上穿梭,那场面,多壮观啊!可是,徽商也不是一直都顺风顺水的呀。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的商业模式出现了,徽商就有点跟不上趟了。

就好比一辆老马车,跑着跑着就累了,跑不动了。

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原因,徽商慢慢地衰落了。

这多可惜啊!但咱也不能光叹气啊,得从徽商的兴衰里吸取教训。

咱得像徽商一样能吃苦,讲诚信,但也得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不能像那只守着自己窝的兔子,得像那只不断奔跑的狼。

徽商虽然衰落了,但他们的精神还在啊!那股子拼搏劲,那股子诚信劲,咱可不能丢。

咱得把这些好东西传承下去,让它们在咱这代人身上继续发光发热。

咱现在的社会多好啊,机会多多。

只要咱肯努力,像徽商一样勇往直前,还怕不能成功吗?徽商的故事就像是一面镜子,照着咱前行的路。

让我们一起加油,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吧!难道我们还比不上当年的徽商吗?肯定能行啊!。

中国徽商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创新

中国徽商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创新

中国徽商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创新中国徽商文化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商业文化之一。

源于安徽,起源于明朝中期的徽州商人,已经存在了数百年。

徽商文化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商业传统,也奠定了中国商业文化的基础。

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徽商文化也在逐渐改变,但它的历史和精神仍然被人们所称颂和传承着。

本文将主要探讨中国徽商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

一、徽商文化的历史传承中国徽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是商贸古道的交通枢纽。

徽州以其独特的山岳和水利资源而闻名,这种资源为当地人提供了丰富的商业机会。

在唐宋时期,徽州开始发展其独特的商业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繁荣的中心之一。

明朝中期,一些徽州商人开始向外扩张,并在江南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商业网络。

这些“徽商”成为明清时期最富有和最著名的商人之一。

徽州商人工商业精明,管理交易的技巧,尤其是在面对繁杂的纷繁商业网络和竞争激烈的市场时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

他们还在家族和组织之间建立了广泛的关系,互换商品和知识。

这帮助了他们打破了地域界限,互相帮助,提升了他们的市场竞争力。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徽州商人以其勤劳、实干、正直为代表。

他们不仅致力于积累财富,而且注重社会责任和家族的传承。

在较为贫穷的亲友和住区中,他们为公共事业提供了烈士革命,赈灾、修桥铺路,建医院、学校等各种捐赠,成为社会福利的主要提供者。

此外,他们遵守传统的家族道德规范,并以智慧,勇气和慷慨为其家族和商业网络建立了良好的声誉。

因此,在中国的徽州地区,徽商成为了一个有着深厚文化背景和社会关注意识的财富阶层。

二、徽商文化的创新在今天的中国,徽商文化已经成为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要亮点,用于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此外,他们也不停地创造和进步,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开拓新领域。

为了保护和传承徽商文化,徽州地区政府和民间机构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

例如,他们会在当地建立商业博物馆和商店,向游客介绍和展示徽商文化遗产。

徽商——精选推荐

徽商——精选推荐

徽商之一《儒商》胡适先生说:“我将来如有工夫来写自己的传记,要用很大的一章来写我那个时代徽州的社会背景。

”他还特别指出,徽州故里生活是他“个人的文化背景”。

胡适先生说:我是安徽徽州人。

先生在他的《四十自述》回忆录里这样描述他的家乡:徽州在旧制时代是个“府”;治下有六个“县”。

我家世居的绩溪县,便是徽州府里最北的一县。

从我县向南去便是歙县和休宁县;向西便是黟县和祁门县;祁门之南是婺源县。

婺源是朱子的家乡。

朱熹原来是在福建出生的;但是婺源却是他的祖籍。

绩溪,旧制徽州的一个山区小县城,《寰宇记》上说,“以界内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回转屈曲并流,离而复合,谓之绩溪,县因名焉”。

“绩”的本意是麻线绞集,潺潺溪流,缠绕往复,今天的绩溪山水依然丰饶,依然美丽。

绩溪上庄是胡适先生的老家,至今古貌依旧,溪水潺潺,树影婆娑。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句赞美的就是上庄美景,这也是胡适先生经常为人挥毫泼墨所喜爱引用的一首诗词。

就是这样一个朴素的山庄,让胡适先生魂牵梦萦。

晚年蛰居台湾的胡适,念念不忘的是故乡徽州。

那么,胡适先生所生活的时代,徽州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样的呢?胡适先生所言“个人的文化背景”又是怎样的呢?1891年12月28日,胡适出生在上海大东门瑞馨泰茶叶店内。

瑞馨泰是胡适祖上与乡人合开的一家茶叶店。

其实,早在清嘉庆年间,胡适的高祖就已经在上海浦东川沙开创了茶叶店,店号“万和”,卖的是家乡名茶“金山时雨”,生意非常的好,以至于后来又发展了一家,于是当地曾有“先有胡万和,后有川沙县”一说。

在胡适先生的回忆录里,详细地记录了祖上经商的历程,并且把祖上创业的艰辛形容为“一场很艰苦的奋斗”。

1895年,4岁的胡适随母亲回到了家乡上庄,这一住就是9年。

这一时期的上庄号称“小上海”。

十里杨林镇,五里后岸街,米行、药铺、典当,商铺林立,车水马龙。

而乡里更多的族人则在外经营,有的已是赫赫有名。

徽商的兴衰史

徽商的兴衰史

徽商的兴衰史在中国商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徽商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他们曾凭借着独特的商业智慧和坚韧的精神,创造了辉煌的商业成就,然而,盛极一时的徽商最终也走向了衰落。

徽商兴起于唐宋时期,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其兴起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徽州地区山多地少,粮食难以自给自足,这迫使徽州人不得不外出谋生。

而当地丰富的物产,如木材、茶叶、纸张等,为商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此外,徽州地区自古以来就重视教育,培养出了大量有文化、有见识的人才,为商业经营提供了智力支持。

徽商之所以能够在明清时期迅速崛起,并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商帮之一,与其独特的经营理念和策略密不可分。

他们重视诚信,以“诚信为本,以义取利”为经商之道。

在商业交易中,徽商恪守信用,一诺千金,赢得了客户和合作伙伴的信任。

这种诚信的经营理念,使得他们的商业活动能够长期稳定地发展。

徽商还善于团结协作,形成了强大的商业网络。

他们以家族和乡谊为纽带,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在异地经商时,徽商们往往会建立会馆,作为联络乡情、交流商业信息和互助互济的场所。

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徽商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能够凝聚力量,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同时,徽商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他们善于捕捉商机,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在明清时期,盐业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徽商通过与官府合作,获得了盐业专卖权,从而赚取了巨额利润。

此外,徽商还涉足茶叶、木材、丝绸等多个行业,不断拓展商业领域。

在徽商的发展历程中,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商人。

如胡雪岩,他从一个钱庄伙计起步,凭借着过人的商业才能和政治手腕,成为了富甲一方的红顶商人。

然而,徽商的辉煌并没有一直延续下去。

在清朝后期,徽商逐渐走向衰落。

导致徽商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近代工商业的兴起,传统的商业经营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在中国的通商特权,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挤压了徽商的生存空间。

其次,清政府的腐败和繁重的赋税也给徽商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明清徽商的兴衰史

明清徽商的兴衰史

明清徽商的兴衰史徽商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商帮。

它起于安徽,却成就于安徽以外的地方,比如说扬州。

当然,和胡雪岩一样,古代很多徽商都是凭借权力的关照而获得“特许经营权”的,所以最后也失败于政商关系。

在两三百年前徽州这一带的自然条件不是很好,交通不是很方便。

在徽州有一句土话,叫作“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意思就是,这个地方缺吃少穿的,物资匮乏,生活不容易,上一辈子没修好才生在这儿,长大了赶紧扔出去。

正因为物资匮乏,经济环境恶劣,才使得徽商在自由打拼的过程中,拼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徽商有很长的历史,最广为人知的是明清时代的徽商。

他们是如何飞黄腾达的呢?这要从明朝初年说起。

明朝初年,北元的势力还很强大,所以政府就在北方屯集了大量的军队。

为了供应军粮,政府颁发了一道命令:谁能够把军粮送到前线,就给谁多少原盐。

也就是吃的那个盐。

这样的话,通过奖励一些卖盐的指标,来弥补送粮食的成本,刺激商人的积极性。

最早干这件事的是山陕商人,也就是山西和陕西的商人。

他们离得近,当然得到一些地利。

可是当时管理盐政的机构设在扬州。

山陕商人在扬州人生地不熟,即便运了粮食,拿到了指标,但把指标换成钱,换成现银,换成真实的财富,他们一直做得不顺,于是干脆把这个指标倒给了徽商。

山陕商人的这种做法放在现在来说,就叫炒卖指标。

慢慢地,徽商手上积攒的盐的指标,当时叫“盐引”,越来越多。

政府管盐不仅管指标,还管销售地点,盐商只能卖到指定的地方,这叫“引岸”,说白了是为了保护盐商的利益。

在当时,食盐的利润率大概有800%。

所以只要有了这些“盐引”,徽商当然就大展拳脚,快速积累起巨大的财富。

比如乾隆时期被称为“扬州八大商”之首的江春,担任两淮盐业总商四五十年,被誉为“以布衣结交天子”的“天下最牛徽商”。

乾隆几次下江南,都不愿意住在行宫,而宁愿住他家里面。

乾隆身上有点私房钱,也不愿意交给内务府的人,更不会交给户部,宁愿交给江春帮他理财。

著名古代徽商名人

著名古代徽商名人

著名古代徽商名人1、胡雪岩胡雪岩(1823-1885),本名胡光墉,幼名顺官,字雪岩,出生于安徽徽州绩溪,13岁起便移居浙江杭州。

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政治家,徽商代表人物。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杭州时,胡雪岩从上海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而为左宗棠赏识,后来又帮助左宗棠组织“常捷军”、创办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西征平叛阿古柏时,为他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在上海代借外款5次,高达1195万两,采供军饷、订购军火,并做情报工作,常将上海中外各界重要消息报告左宗棠。

备受欢迎时,官居二品,赏穿黄马褂。

胡雪岩凭借其卓越的商业才能,利用过手的官银在上海筹办私人钱庄,后在全国各地设立了“阜康”钱庄分号,被称为“活财神”。

在杭州创立了“胡庆余堂”中药店,制“避瘟丹”、“行军散”、“八宝丹”供军民之需,药店传承至今,赢得“江南药王”之美誉。

清光绪九年(1883年),其产业受各地官僚竞相提款、敲诈勒索而引发资金周转失灵,受外商排挤,而被迫贱卖,资产去半。

最终,胡雪岩被革职查抄家产,郁郁而终。

2、汪应庚汪应庚,原籍安徽歙县潜口村(现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

(康熙十九年-乾隆七年),字上章,号云谷,工诗及书法,后住扬州。

雍正间,成为扬州雄资百万之盐商。

在扬州出资修平山堂、栖灵寺、五烈祠等。

雍正九年起,海啸成灾,连续三年洲民仳离,他慷慨解囊,出银五万,运米数万石救灾,设药局治病除疫,共救治九万余人,授光禄少卿。

在歙城修“徽州学宫”,在潜口建石坊,是《平山揽胜志》的编辑者。

3、江春江春(1720——1789)字颖长,号鹤亭,又号广达(行盐的旗号为“广达”),安徽省徽州府歙县江村外村人。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八月诰授江春为光禄大夫,正一品,并赏戴孔雀翎,时谓江春“以布衣上交天子”,“同业中无不以为至荣焉”。

清代著名的客居江苏扬州的徽商巨富,为清乾隆时期“扬州八大商”之首。

因其“一夜堆盐造白塔,徽菜接驾乾隆帝”的奇迹,而被誉作“以布衣结交天子”的“天下最牛的徽商”。

安徽徽商最有历史代表的是那几位

安徽徽商最有历史代表的是那几位

安徽徽商最有历史代表的是那几位徽商指的是旧徽州府籍(歙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商人成商人集团的总称。

古代商帮很多都是家族式经营,所以就只稍微列举一些代表。

1、程十万徽商程承津、程承海兄弟合称。

程承津、程承海为宋初时祁门善和乡人,因经商至富。

乡人号为“程十万”,每称津为“十万大公”,海为“十万二公”,言其家资以万计也。

(《祁门善和程氏谱·足征录·书四府君派后》)。

他们是徽州早期拥有巨资的商人2、祝确祝确亦是承蒙祖业。

当时有“祝半州”之称。

不过最著名的是,他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外祖父。

3、马曰琯清代著名盐商、藏书家。

祁门人。

从小侨居扬州,经营盐业,为清代前期扬州徽商的代表人物之一。

个人很有诗才,与他弟弟马曰璐合称“扬州二马”。

为人慷慨,曾捐资开掘扬州沟渠,筑渔亭孔道等。

四库全书馆设立之时,他儿子捐书达到776种,为全国私人献书之冠。

他应该算是徽州儒商代表了,《清史稿·文苑传》有马曰琯传,足证他的文名确为当时所重。

4、鲍漱芳清代歙县富竭乡棠樾村人。

棠樾鲍氏家族世代经商,在两淮官商中具有较大影响。

之所以说他,是他比较有政治头脑,1803年在川、楚、陕三省的最后平乱中,他组织富商们捐输军饷有功,被任命为盐运使,成为握有两淮盐业大权的显要人物。

整个嘉庆一朝,鲍漱芳多次捐款为朝廷济困。

而在嘉庆、道光年间,徽商整体已逐渐走向衰落了。

5、胡光墉字雪岩。

清代绩溪人。

他应该算是人们最熟悉的徽商了,一生跌宕起伏,白手起家,最终在贫困中离世。

集官商一身,御赐黄马褂,被誉为“红顶商人”,依仗左宗棠及其湘军得势,协助左创办福州船政局,在杭州的创办“胡庆余堂国药号”,与北京“同仁堂”一起平分中国药业秋色,成为驰名中外的中药老店铺。

由钱庄伙计一跃成为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

他构筑了以钱庄、当铺为依托的金融网,开了药店、丝栈,既与洋人做生意也与洋人打商战。

胡雪岩一生,是非功过褒贬不一,但是无可否认,他确实是中国商界的一个传奇。

徽商历史介绍

徽商历史介绍

徽商历史介绍徽商历史介绍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

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衰于清末。

《晋书》载,徽州人好“离别”,常出外经商。

下面带来的徽商历史介绍。

徽商在南宋崛起之后,到明朝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商界和晋商并举的一支劲旅,到清朝中叶,徽商一跃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所谓“两淮八总商,邑人恒占其四”,尤其是在盐茶业贸易方面,徽商独执牛耳。

康熙、乾隆年间,“钻天洞地遍地徽”,“无徽不成镇,无绩不成街”,徽商进入鼎盛时期,直到清末,徽商才开始走向没落。

绩溪徽商的兴起比徽州其它县要晚一些,当徽属各县之徽商日趋没落之际,绩溪徽商却方兴未艾。

据史书记载,大约在明代中叶,绩溪徽商才兴起,到清末蔚成大观。

绩溪徽商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红顶巨商胡雪岩。

胡雪岩生性机敏,胆识过人,深谋远虑,不攻近利,最终不仅发迹致富,成为活财神,还以资助清廷、输款筹饷,功在边陲。

胡雪岩原本是纯粹的商人,竟然得到清廷特赐戴红顶子、穿黄马褂,实为亦官亦商,这在我国商史中亦属罕见。

——徽墨名家胡开文。

清代我国有四大制墨名家,绩溪汪近圣和胡开文就占了两家,尤以胡开文墨后来居上,成为文房四宝中徽墨的代表,胡开文墨业自1756年起至1956年,前后经历200年,成为国内京、津、沪等数十个城市、集从业人员上千人的大行业,并于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茶商胡炳衡。

徽商胡炳衡祖孙四代,在江苏三泰地区开辟茶商贸易,历百余年商海沧桑,几经劫难与复兴,先后开设茶庄、茶栈12爿,为绩溪茶业在三泰地区开创了一方天地。

抗战以后,店业相继转营到上海等地,直到解放后公私合营。

——徽商工业创始人胡练九。

1941年在绩溪县龙川村创办缫丝厂的徽商胡练九毕生致力于丝绸行业,是我省最早的缫丝企业创建人,是徽商中由商业贸易向工业生产的较早跨越者之一,这是我县徽商群体中工业萌芽的具体表现。

解放初期,胡练九提出在重点地区栽桑养蚕,逐步普及全县,并建议县人民政府利用龙川缫丝厂的设备筹建公私合营绩溪县缫丝厂,就是现在的安徽绩溪丝业公司前身,当时的苏联《真理报》曾予以采访报道。

徽商的人物故事

徽商的人物故事

徽商的人物故事
徽商是中国古代商人的代表之一,他们在商业活动中展现了非凡的才华和创造力。

以下是几个徽商的人物故事,展现了他们在商业世界中的才华和成就。

1. 胡雪岩
胡雪岩是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徽商,他出生于安徽徽州绩溪县,自幼家境贫寒。

然而,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成为了一位富有的商人和政治家。

胡雪岩在商业活动中非常成功,他经营着丝绸、茶叶和棉布等行业,并在中国大陆和香港等地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他还热心公益事业,曾经捐赠过大量的钱款和物资,帮助过许多需要帮助的人。

2. 鲍漱芳
鲍漱芳是清朝时期的一位徽商,他出生于安徽徽州歙县,是一位非常有才华和创造力的商人。

他主要经营茶叶和丝绸等行业,成为了当时著名的商人之一。

鲍漱芳在商业活动中非常成功,他的商业帝国扩展到了中国大陆和香港等地。

他还热心公益事业,曾经捐赠过大量的钱款和物资,帮助过许多需要帮助的人。

3. 徽州三杰
徽州三杰是指清朝时期的三位徽商,他们分别是胡雪岩、鲍漱芳和程家祥。

这三位徽商在商业活动中都非常成功,他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聪明才智,成为了当时著名的商人之一。

徽州三杰在商业活动中的业务范围非常广泛,他们主要经营茶叶、丝绸和棉布等行业,并在中国大陆和香港等地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他们还热心公益事业,曾经捐赠过大量的钱款和物资,帮助过许多需要帮助的人。

以上是几个徽商的人物故事,展现了他们在商业世界中的才华和成就。

徽商在古代商业活动中表现出色,他们的故事也激励着当代的人们去追求卓越。

徽商的发展史

徽商的发展史

徽商的发展史在很久很久以前,徽州那片土地上就开始孕育着一种独特的商业力量,这就是徽商。

徽商的故事啊,就像一部长长的、充满趣味的连续剧。

徽州这地方,山多地少,那些老祖宗们守着小块的田地,种粮食都不够全家塞牙缝的呢。

没办法,为了活下去,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徽州的男人们就只能背着行囊,离开家乡,踏上经商的道路。

这就像是一群勇敢的冒险家,虽然不知道前方等待着他们的是什么,但为了生活的希望,毅然决然地出发了。

我就听我爷爷讲过一个故事,我们村里有个叫老吴的人家。

老吴家人口多,可就那么点田,每年收的粮食交了税之后,一家人只能喝稀粥。

老吴的大儿子,也就是我爷爷的同龄人,叫吴大柱。

这吴大柱啊,长得高高瘦瘦的,但是眼睛特别有神,透着一股机灵劲儿。

有一年,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了,吴大柱咬咬牙,跟他爹说:“爹,我出去闯闯吧,在家也是饿死,出去说不定还能挣点钱回来。

”他爹含着泪点了点头,就这么着,吴大柱带着家里仅有的一点干粮,上路了。

徽商刚起步的时候,那可是相当不容易。

他们没有什么雄厚的资本,就靠着一点小本生意开始做。

比如说,有的徽商就背着徽州的茶叶,翻山越岭到周边的集市上去卖。

那时候交通可不方便,全靠两条腿。

吴大柱最开始也是跟着一个老徽商做茶叶生意。

他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走啊走,吴大柱的鞋子没几天就破了个大洞,脚底板被石头硌得全是血泡。

可是他不敢停啊,他知道家里还等着他赚钱回去呢。

到了集市上,他们就找个角落,把茶叶摊开。

刚开始,因为没什么名气,买的人很少。

吴大柱就扯着嗓子喊:“哎,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啊,徽州的好茶嘞,又香又醇。

”喊得嗓子都哑了,才慢慢有人围过来。

不过,徽商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特别能吃苦,而且还很团结。

一个徽商在外面遇到了困难,其他的徽商知道了,都会来帮忙。

就像吴大柱有一次在运输茶叶的途中遇到了强盗。

那些强盗把他们的货物抢得七七八八,吴大柱当时都绝望了。

但是,同行的几个徽商兄弟凑了凑自己的货物,分给了吴大柱一部分,还安慰他说:“大柱啊,咱们徽商不怕挫折,这点困难算什么,咱们一起重新开始。

中国商人历经600年为何盛极一时的徽商

中国商人历经600年为何盛极一时的徽商

中国商人历经600年为何盛极一时的徽商前一段时间,因为暴雨,安徽歙(音同“设”)县古城被淹,这才知道还有一个地方叫做歙县。

翻开《权力资本与商帮》中走近徽商,走近歙县。

徽商并非现在安徽商人的简称。

“安徽”一词直到康熙六年(1667年才出现,取安庆和徽州二府之名组合而成。

当时安庆府是安徽的政治中心徽州府则以商业和文化著称于世。

徽州商人指的是明清时期从徽州府走出习经商的商人,又称新安商人。

古徽州下辖歙县、歙县、休宁、绩溪、婺源祁门六县。

其中,婺源现属江西,绩溪现属安徽省宣城市,其他均在现安徽省省黄山市内。

一、历史上各派商人印象总概从历史上来说,每个地方的商人都有过辉煌的时刻,无论是晋徽商、还是苏商,都曾成立过规模巨大的商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处于垄断地位的商帮逐渐被其他商帮替代。

究其原因,可从《权力资本与商帮》一窥究竟,这是一部中国商人600年兴衰史,讲述了中国商人的商业脉络走向,从各派系商人产生背景可以看出其演变的逻辑。

中国商人的变化表面上是市场更迭的表现,实际上是中国政治变化的表现,从明朝到近代,中国商人开展的商业活动无一不和政治有关。

因此,看中国商人的历史,也是看中国历史更新换代的表现。

纵观各大商人的商人观发现,“中”字思维始终贯彻其中,大的商帮都非常有时空观、分寸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从哪里来,要到什么地方去,承担着使命与担当。

二、徽商为何能在历史上站住脚跟?明朝以来,逐渐完成手工业从官营到私营的转变,明朝后期,大多数手工业摆脱官府控制而成为民间手工业,这意味着官营工业的萎缩。

这为徽商的兴起带来了客观的市场条件。

商业的发展离不开长途贸易的发展,长途贸易的发展推动着徽商的形成。

明初,朱元璋命全国府、州、县修桥治路,京师到各行省建立陆路交干道。

水运较之前也有很大改善,尤其是朱棣在位时浚通临清至济宁北段的会通河,嘉靖皇帝时又修复通惠河,大运河由此从杭州至北京全线贯通。

明朝初年,盐业政策一如既往地推动了盐业贸易的发展,而"叶淇变法"的事实则是户部尚书叶淇在两淮大规模出售"残盐"的政策,属成化以来商买余盐。

徽商经典故事

徽商经典故事

徽商是中国商业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力。

以下是一些徽商经典故事:1. 庆元包揽造船业务据传,庆元曾在一次凌晨做梦之后决定从事造船业务。

后来,他四处奔波,终于获得了当时官方代表西洋国家的造船技术。

他投资在建造缙云山船厂上,由此成为了中国庐州派造船行业的重要代表之一。

2. 徽商的管理经验徽商曾经以其优秀的管理经验著称,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三嗣管理制度”。

这个管理制度指的是由祖孙三代共同管理家族企业,每一位继承人都必须按照家族的传统和规定进行经营管理,以保证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这种制度在徽商中被广泛采用,成为了中国商业史上的重要创新。

3. 皖南十大富豪之一丁仕美的创业故事丁仕美是皖南地区的创业家之一,他最著名的创业故事之一就是在沧州开办首家酱园的故事。

他在皖南地区拥有一个家族企业,在经济大萧条时期,他开始考虑创业。

他来到沧州,开始学习酱园制作和经营管理。

在他的领导下,酱园逐渐发展壮大,成为皖南地区最受欢迎的酱园之一。

4. 徽商的慈善事业徽商也以其慈善事业而著称,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怀宁徽彩”。

徽商企业家张灏在1828年创建了一个慈善组织,为家乡、教育以及行政管理提供了关键资金。

这个慈善组织很快发展成为深受社会欢迎的机构,为当地的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5. 徽商的文化传承徽商无论是在商业还是文化领域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南京徽州会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是徽商起源地之一的皖南地区商人所建造的企业协会。

这个会馆不仅是皖南地区递延文化的重要场所,还为当地的教育、文化、社区和慈善事业提供了资金。

徽商文化内容

徽商文化内容

徽商文化内容徽商文化徽商文化是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代表之一,是安徽地区特有的一种商业文化。

徽商文化是指明清时期,以安徽地区为中心的商人所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商业文化。

这种文化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商业文化之一。

一、徽商家族1. 徽州籍贯徽州籍贯是指在明清时期,居住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地区(今属歙县、休宁县、黟县等)的人群。

这些人主要从事手工业和贸易,在经济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家族制度徽州籍贯有着独特的家族制度,即“三联六会”制度。

这个制度强调家族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形成了一个紧密团结的家族组织。

同时,这个制度也规定了家族内部权利和义务,并且对外表现出强烈的凝聚力。

3. 家风家训徽州籍贯非常注重家风家训,即对于家庭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这些家风家训强调了家族成员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二、徽商商道1. 诚信徽州籍贯非常注重诚信,认为诚信是商业活动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徽商们在经营过程中,一定要保持真实、守信、讲义气的原则,以此来赢得客户和社会的信任。

2. 合作徽州籍贯也非常注重合作,认为合作是商业成功的关键。

徽商们常常组成联合体或者家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共同发展壮大。

3. 慈善徽州籍贯非常注重慈善事业,认为慈善是回报社会、造福人民的一种方式。

徽商们通常会在自己经营成功之后,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并且捐款捐物、设立学校医院等公益事业。

三、徽商文化影响1. 经济影响徽州籍贯在明清时期,以手工业和贸易为主要经济活动。

他们在瓷器、丝绸、茶叶、药材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徽商们的商业活动,对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文化影响徽商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徽州籍贯在家族制度、家风家训、诚信合作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在当时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并且影响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徽商_精品文档

徽商_精品文档

徽商徽商简介及其历史背景徽商是指中国安徽地区的商人群体。

徽商始于明代,发展于清代,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

徽商以其睿智、勤劳和商业头脑著称,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徽商的兴起要从安徽省的地理位置说起。

安徽位于中国东部,是一个交通要道,连接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

这使得安徽成为了重要的商贸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商人聚集在这里。

徽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中国经历了动荡不安的时期,徽商成为了许多人谋生的途径。

他们通过经商积累财富,同时也提升了安徽的经济地位。

徽商的商业模式以“协会经济”为主要特征。

在徽商联合会的组织下,商人们共同合作,分享资源和信息,共同发展。

徽商联合会的成立也为徽商们提供了一个平台,他们可以在这里互相帮助、交流经验,并共同应对外部挑战。

在清代,徽商的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清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外贸易受到了极大的鼓励。

徽商们利用自身的商业网络和经验,在对外贸易方面占尽优势,将中国的商品贩卖到了世界各地。

徽商在这个时期的繁荣也让徽州成为了中国最富有的地区。

徽商的经营领域多样,主要涉及丝绸、茶叶、纺织品、工艺品和银行等行业。

徽商们在这些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优势使他们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徽商参与到国内贸易以及对外贸易中,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徽商的地位逐渐衰落。

徽商联合会的功能逐渐减弱,对徽商的支持不再像过去那样强大。

同时,国内的市场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徽商的优势也随之削弱。

然而,徽商的商业精神和价值观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商业文化。

徽商注重求实、勤劳和诚信,他们的商业道德为后来的商人们树立了榜样。

徽商的成功教会了我们许多经商的智慧,例如合作、创新和风险管理。

这些经验和价值观一直延续至今,使中国的商业界充满活力。

总结一下,徽商是中国安徽地区的商人群体,以其智慧、勤劳和商业头脑闻名。

徽商的兴起始于明代,发展于清代,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徽商简介

徽商简介

徽商古徽州府徽商,即徽州商人,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而非所有安徽籍商人。

徽商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

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鼎盛时期徽商曾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4/7,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

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

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清朝后期,随着封建经济的瓦解,徽商逐渐衰亡。

●徽文化塑造了徽商的品格—儒商,以儒家文化来指导经商。

●明清是我国商品经济较发展的时期,明清已有资本主义萌芽,这是徽商鼎盛之时。

1、遍布全国,与晋商齐名,到处有徽商足迹。

2、经营品种广泛,盐、棉(布)、粮食、典当、文具笔墨(文房四宝)。

3、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小本经营、由小到大。

4、资本雄厚。

如休宁人汪福光在江淮从事贩盐,拥有船只千艘,所销之盐占淮盐的1/2以上。

清乾隆末年,关税盈余每年85万两银子,而出口商品中徽商的茶叶为第一位。

扬州从事盐业的徽商拥有资本四千万两银子,而当时清朝的国库存银仅7000万两。

5、经营之道。

信守的经营理念是“讲道义、重诚信”“诚信为本、以义取利”,在市场上取得良好信誉。

6、获利致富后回报家乡,兴办社会公益事业、慈善事业。

1805年黄河淮河大水,扬州徽商捐大米6万石,200万两银子。

●“求食于四方”。

且徽州商人有“徽骆驼”精神,外出经商常常数年不归,不辞山高路远,虽山陬海隅,孤村僻壤,以至海外,亦无不涉足。

●徽商精神※卫国安民的爱国精神从早期徽商不辞劳苦,运粮输边,到明中后期徽商积极参与抵抗倭寇侵略的斗争,乃至近代徽商为了抵御外国入侵,踊跃捐资捐物,处处时时体现了他们的爱国精神。

因为他们深知,没有国家的安定与统一,就不会有个人事业的兴旺和发达。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我国历史上商人的爱国主义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风尘中的徽商
论文类别:历史
摘要:徽商,中国明清时期杰出的商帮。

以其巨大的物质财富,塑造了明清时期江南城镇的商业品质。

徽商通过独特的,亦贾亦儒的文化自觉,使自己从众多的商帮集团中脱颖而出。

与此同时,徽商也将自己的商业资本转化为精致的文化创造,因此卓然独立的徽州文化至今仍薪火不熄。

然而,徽商的一片繁华,并不能挽救其过于倚重封建势力的庇护而导致的悲剧命运。

本文将结合历史事实,逐步分析徽商的产生、发展、兴盛、衰落。

徽商发展史
一徽商的诞生——徽骆驼
“惟万山环绕,交通不便。

大鄣、昱岭雄其北,浙岭峻其西;大鳙、白际户其南;黄山、武亭险其北。

路皆鸟道,凿险缒幽。


在过去的年代,徽州人在崇山峻岭的包围之中,其经商的先天条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之下,精明的徽州人将目光投向了新安江这条黄金水道。

历史上,在大工业诞生以前,木材的运用遍及各行各业。

那时,徽州山区森林覆盖面积大,木材产量丰富。

徽商们便将木材沿着新安江开始了最初的异地贩运。

在这种简单的贩运过程中,徽商们赚取了他们的第一桶金。

随着徽商的资本增加,他们开始涉及更多的领域,已获得更高的利润。

走贩,囤积,开张,质剂,回易逐渐成为徽商获取商业利润的主要手段。

在这个阶段,徽州商人逐步进入了劳动资本的阶段。

(日本学者藤井宏在《新安商人的研究》中说:“依靠自己的劳动,渐次积累的资本,这是商业资本最原始的形态之一,称之为劳动资本。


伴随着劳动资本的不断发展,徽商开始出现了商业资本的雏形。

在明清两代,开当铺逐步成为徽商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

(胡适:当铺是早年的一种银行。

)当时徽商所经营的典当,在经营管理上有着较为完整的体系,内部分工明确,管理有条。

初步具备了运作资本的能力。

当时,徽州当铺里的店员被称为“朝奉先生”,随着称号逐步普及,江南人则将典当业的头柜朝奉称之为“徽老大”而在江南人的发音中,“老大”与“骆驼”同音。

这样,一批靠着
走贩的商人们,掌管了江南人资本变现的命脉。

(徽州典当行的发展,顺应了当时中国金融发展的趋势。

明初,明政府明令禁止经营典当。

至明朝中期,逐步放开,徽州商人在这个时候进行劳动资本向商业资本转换,有着宽松的政策保证,顺利的实现资本转换,其次,明代的利率低于前朝,这样有利于徽州典当行顺利的开辟典当市场,赚取较多利润,所以,徽州典当行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历史必然性。


二徽商成功的原因
胡适先生对徽骆驼的成功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徽商们走贩遍及全国,往往背着一个口袋,里面装着徽饼,还有绳索。

徽饼一路充饥,而‘出门身带三条绳,万事可以不求人’身背的背囊坏了,绳断了,或者是扁担断了,都用的着绳索,必要时还可以用来上吊。

徽州人这种吃苦耐劳,破釜沉舟的信念让他们在条件如此不利的情况下,成功打下自己的基业。

这种主观上的进取精神和自强精神是其取得成功的基础和关键。

“红顶商人”在徽商成功中的作用
徽州商人称雄商界数百年,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政治势力往往左右着徽商们的道路。

徽商采用官商结合与“黄山大狱”有着重要联系。

(见附录)该案震撼了徽州大地,徽州商人从此后将结交官府作为商业经营的信念。

他们认识到:“只有逢迎,依附,仰攀封建政治势力,才能在忍气吞声中求得发展。


随着官商之间关系的发展,徽商逐渐将盐业作为其主要的盈利手段。

那么盐的利润究竟有多大?据史料记载,清朝前期盐的收购价格二三文,三四文不等,而与此同时,盐的价格确扶摇直上。

这表明,盐商和官府所赚取的利润不断增多。

以淮盐岁引一百四十万引计之。

当有一千两百万两之利。

这样巨大的盐利,除了一部分纳税于朝廷以及供奉给各级地方官吏,其余部分则全都成了盐商的垄断利润。

巨额的利润让徽商积攒了大量的财富,从而成为富甲一方的“红顶商人”
徽商便凭借着官商结合的经营方式,成功的雄踞中国商界达三百多年之久。

三徽商之败
“荣枯有数,”“盛衰有常”本是事物发展的法则,但任何事物,其盛也绝非无由,其衰也必有其因。

随着盐商资本的发达,清王朝对盐业的课税也日益加重。

尤其是在赈济,助饷,捐输的名义下的勒索,更是层出不穷。

据史料记载:从清初到乾隆年间,两淮盐税增加了5倍,到嘉庆年间,又增加到十倍。

而频繁的助饷,更是耗费惊人。

(见附录)
盐商们面临着如此沉重的负担,纷纷抬高销售价格,然而,过高的价格导致了私盐泛滥,垄断多年的行销市场逐渐被私盐侵蚀了。

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刻,盐法改革这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压垮了徽商盐业。

盐法改革,即实行票盐法,新法打破了徽商垄断经营盐业的局面,徽州商帮受到致命一击。

至此,徽商在两淮盐业市场里彻底败落。

当盐业难以维系之时,徽商仍旧凭借茶叶,木材苟延残喘。

然而,随后而来的太平天国运动彻底摧毁了徽商的根基。

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大幅度增加茶税。

徽茶成本剧增,与此同时,外国茶叶大量返销,整个茶叶市场受制于洋商。

伴随着茶叶税的增加,清政府开始征收厘金,与茶叶税相似,整个徽州商帮在重税之下,再也无力生存了。

1881年,胡雪岩集所有资金,囤积蚕丝,与洋商决一高低,然而确无人响应。

胡雪岩“举一人之力与之旗鼓相当”终成为徽商在历史风尘中最后的绝响。

(在徽州商人所经营的实体经济逐步遭到瓦解的过程中,其下的当铺等金融产业也逐渐没落,这既与徽商资金不足,难以维系有关,也与当时中国的金融大背景有关。

中国的票号经营理念落后,长期依赖政府资金经营的丰厚利润,营业网络狭小,,随着外国银行的强有力竞争,最终丧失了其主要的汇兑业务。

其次,票号自身资力较弱,,面对较少的资本,既没有采取股份制来积聚资本,也没有将历年的利润积累起来充作积蓄。

在资金来源方面严重依赖外国在华金融机构的拆款。

在授信方面,只注重个人信用贷款,不积极采用抵押贷款,积极扩大信用规模,却不采用新的授信方式。

票号依靠这种经营模式,是自己最终受制于人,一旦波动,便导致支付危机。

第三,国外新式金融机构利用中国法制,金融体系落后,在中国制造了“上海金融风潮”“贴票风潮”“橡皮股票风潮”对中国钱庄,票号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损失巨大,迟滞了中国金融也的发展。

在这种金融大背景下,徽州商人也不的不接受票号没落的现实,最终退出了中国金融界)
附录:黄山大狱
明代天启六年(1626),奸臣魏忠贤一手制造的”黄山大狱”冤案,将徽商吴养春害得“资尽命亦尽,人亡家愈破”。

吴养春是歙县西溪南人。

万历、天启年间,吴养春的商业北到京津,南达两浙,许多商埠都有他的店号。

经营项目有盐、典、钱庄、珠宝、绸缎、木材等,家资累万,寓堪敌国。

吴养春富名太盛,终于引起了魏忠贤一伙的注意。

天启五年,明廷皇极、中极、建极三殿工程动工,魏忠贤遂以助工为名,制造冤案,敛财肥私。

原来;养春父时佐拥有黄山山场2400亩,长养木材。

时佐死后,吴氏兄弟为这片山场拆产一事构讼,当时曾有一半入官之议,但留中未下,不成现实。

这时,魏忠贤一伙便唆使吴氏家仆吴荣罗织罪名,旧案重提。

天启六年闰六月,吴荣控告吴养春的“罪状”有二:一是所谓“家资巨万,为富不仁,一向结交缙绅,霸占黄山,砍伐树木货卖年久,获利何止数十万两……近因大工肇兴,采取黄山木植应用,养春胆敢遣家丁文节到京打点,停寝采木旨意”;二是所谓“养春不遵明旨,巧立名色,创崇文书院,招朋聚党”。

同年八月,北镇抚司奉旨:“吴养春赃银60余万两,著行抚按照数追解。

其山场木植银30余万两,工部即差官会同抚按估价解进,以助大工。

山场地2400余亩,并隐匿山地,拖荒地土未收册者查出升科,尽归朝廷,不得仍前隐瞒。

”吴养春原以为自己不曾犯法,朝廷无非是榨他的银子,于是便出手大量银两去打点。

不料,同年十二月,魏忠贤即派其爪牙工部主事吕下问来徽州府“办案”,下令通邑富户科派,勒逼承买山木、山地,限期缴纳银两。

不仅如此,吴养春及其儿子、亲族共8人,还被作为“钦犯”,由锦衣卫拿送镇抚司,下了大狱。

吴养春原有百万家私,其下狱之初,妻汪氏为了救他,四处托人说情,不惜钱财,要1千给1千,要1万给1万,等到抚按追解时,家私已去大半。

殊不知这样做,犹如挑雪填井,到头来还是人财两空——吴养春及其儿子在狱中被拷掠身死(入狱者8人,只有3人生还),其妻汪氏最后被迫投环自尽,两个女儿也相缢而死,老母气绝身亡。

助饷清单
乾隆三十八年,平定大小金川,捐银400万两。

乾隆五十三年,用兵台湾,捐银200 万两
乾隆六十年,镇压苗民起义,捐银200 万两
嘉庆元年,镇压白莲教起义,捐银700 万两
资料来源
《徽商》人民文学出版社本部总馆F729.4249
《中国金融史》高等教育出版社本部总馆F832.9088
《中国金融通史》中国金融出版社本部总馆F83.9198
若干徽商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