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知识学习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动物知识学习大纲
实验动物法规知识
1、1988年,原国家科委颁布了2号令《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2、198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布了《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3、1993年,原国家科委颁布了16号令《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办法》
4、1994年,原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了实验动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件一批
5、1997年,原国家科委、原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了593号文《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
6、1997年,原国家科委、卫生部、农业部、原国家医药管理局发布了文件《关于“九五”期间实验动物工作发展的若干意见》
7、2001年,国家科技部等7大部委联合颁布了《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细则(试行)》
8、2001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实验动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件一批,定于2002年5月1日起实施。
新的国家标准取消了普通级小鼠、大鼠,取消了亚屏障环境标准。
对饲养豚鼠家兔犬和猴的普通级开放系统的环境,增加了换气次数、落下菌数和日温差控制等要求。
9、2002年,广东省科技厅等8大厅局部制定了《广东省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细则(试行)》。
决定对在广东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与实验动物有关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实行实验动物许可证制度,实验动物许可证由广东省科技厅印发,包括“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和“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许可证每5年发放一次,每年实行年检。
10、2003年,广东省科技厅下发《关于开展我省首批实验动物许可证评审工作的通知》,对2003年上半年申办实验动物合格证的28家单位进行了首批实验动物许可证评审工作。
11、2003年,广东省科技厅颁发了《关于印发实验动物许可证申领办法的通知》,组织了专家对受理单位进行了现场考察,现场考察主要内容有:⑴申办单位主管领导进行实验动物政策法规考察;⑵对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进行实验动物知识和技能考察;⑶对申办材料的内容进行现场考察核对。
12、2003年,广东省科技厅下发《关于在我省全面实施实验动物国家标准2001修订版的通知》。
通知决定:将小鼠、大鼠分为清洁级SPF级和无菌级,取消普通级。
2003年不再发放普通级大小鼠合格证,已取得的普通级大小鼠合格证到2003年5月1日自然失效。
各单位要加紧建设SPF级动物设施,以满足科研需要。
实验动物学知识
1、实验动物、实验动物学的概念
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LA),指由人工培育,来源清楚,遗传背景明确,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监控,用于生命科学研究、药品与生物制品生产和检定,以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动物。
实验动物科学(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s),是研究有关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一门新兴科学。
简言之,实验动物科学是专门研究实验动物的生物特性、饲养繁殖、遗传育种、质量控制、疾病防治和开发应用的科学。
2、实验动物具有的三大特点:
1)、遗传学特点;2)、微生物与寄生虫的监控特点;3)、应用特点
3、实验动物学的分支学科有哪些:
(一)实验动物育种学(Laboratory Animal Breeding Sciences)
(二)实验动物医学(Laboratory Animal Medicine)
(三)比较医学(Comparative Medcine )
(四)实验动物生态学(Laboratory Animal Ecology)
(五)动物实验技术(Animal experiment Techniques)
4、我国第一部实验动物管理法规的名称、颁布单位和颁布时间:
1988年,原国家科委颁布了2号令《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5、近交系、封闭群、杂交群动物的概念
近交系:实验动物在兄妹交配20代以上,形成的遗传上具有高度纯合性与稳定性的品系。
封闭群:在不从外部引入新血缘的条件下,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的一个种群动物。
杂交群:两个不同近交系杂交所产生的第一代动物,称为系统杂交动物或F1动物。
6、举例说明实验动物的分类(包括动物学分类和实验动物学分类)
绝大多数实验动物属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以家犬为例,其动物学分类为: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食肉目、犬科、犬属、家犬种。
目前常用的实验动物均为哺乳类,其分类从门至纲几乎完全相同,均为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其下除单孔目和有袋目(已培育出标准化实验动物袋鼠)为后兽亚纲以外,均为真兽亚纲,但目以下的分类则各不相同。
实验动物尚根据遗传特征将动物在种以下细分为各个品种(breed)和品系(strain);有些品系还细分为亚系。
品种是人们根据不同需要而对动物进行改良、选择,即定向培育,并具有某种特定外形和生物学特性的动物群体,其特性能较稳定地遗传。
如已培育出新西兰兔、青紫兰兔和日本大耳白兔等品种的实验用兔。
品系即“株”,为实验动物学的专用名词,指来源明确,并采用某种交配方法繁殖,而具有相似的外貌、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和稳定的遗传特性,可用于不同实验目的的动物群体;如近交系、封闭群(远交群)、突变系、系统杂交动物等。
以NIH小鼠为例,按动物学分类,为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啮齿目、鼠科、小鼠属、小家鼠种;并按实验动物学分类,为NIH品种小鼠,封闭群品系。
7、简述近交系动物特点
1)基因位点的纯合性;2)遗传组成的同源性;3)长期遗传的稳定性;4)均一性;5)遗传特征的可辨别性;6)遗传组成的独特性;7)国际分布性;8)背景资料的完整性。
8、简述封闭群动物的特点及应用
1)具有杂合性,避免了近交衰退现象,具有较强的繁殖力和生活力;2)遗传组成具有很高的杂合性,因此在遗传学上可作为选择实验的基础群体,用于对某些性状遗传力的研究;3)个体间的重复性和一致性没有近交系好。
9、SPF级、无菌动物等的概念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级)指在清洁级动物的基础上,根据实验需要,要求动物不携带可能干扰实验的进行或结果的特定微生物和寄生虫,这类实验动物称之为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其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控制标准,国家技术监督部门有明确的规定。
通常是用其英文缩写,称为SPF动物。
无菌动物:无菌动物是要求动物不携带任何以现有手段可检出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其来源是由普通动物经无菌剖腹产手术,幼仔置于无菌隔离器中,由人工哺乳或由其他无菌动物代乳饲育而成。
10、从病原学、流行病学、症状等三个方面简述流行性出血热、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鼠痘等疾病
流行性出血热:病原为汉坦病毒;易感动物为小鼠、大鼠、兔、沙鼠和人,感染途径为螨叮咬,血、尿污染伤口;症状为成年鼠感染后无症状,人感染后发烧,循环衰竭肾脏受损。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原为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易感动物为小鼠、大鼠、地鼠、豚鼠、兔、狗、猴和人等,感染途径为皮肤、结膜、口和吸入;症状为弓背、背毛乱、腹水、头部震颤和肢体阵发性惊厥。
鼠痘:病原为鼠痘病毒;易感动物为小鼠,感染途径为皮肤和呼吸道;症状为急性型于发病数小时内死亡,慢性型为头脸肿胀、皮疹和足尾脱落。
11、解释实验动物环境、开放系统、屏障系统、隔离系统的概念
实验动物环境:供实验动物保种、繁殖、生产的特定场所,以及动物生存的外部条件,总称为实验动物环境;其中动物房舍、辅助建筑以及所需的各种设备等,若用于动物繁殖、生产的称为实验动物设施,若是用于动物实验的称为动物实验设施。
开放系统:通常为单走廊专用房舍,采用自然通风或设有排风装置,有防虫、防鼠设施,要求笼具和垫料消毒、使用无污染的饲料,人员进出有一定的防疫措施。
这类设施仅适用于普通级动物。
该系统通常分为三个区域:前区,包括检疫室、办公室、休息室等;控制区,包括动物饲育室、或动物实验室、清洁走廊、清洁物品储存室等;后勤处理室,包括污染走廊、洗刷消毒室、污物处理设施等。
人员、动物和物品原则上按:前区--控制区--后勤处理区的走向运行。
屏障系统:主要是用于SPF级动物的饲育。
有正压屏障构造、负压屏障构造(生物安全屏障系统)也有用层流架(正压/负压)或隔离器作SPF级屏障系统。
屏障系统设施,要求与外界隔离,空气经三级过滤净化后才进入屏障设施之内,空气洁净度为10,000级。
除生物安全屏障系统为负压以外,通常应保持为正压,且不低于20--50Pa;出风口设有防空气倒流装置。
屏障系统设有清洁和污染走廊,进入系统的笼具、饲料、饮水、垫料、器械等一切物品都要经过严格的消毒灭菌,人员进入要经淋浴、更衣,使用专用的服装,进入的动物要有专用包装,也经严格的消毒处理。
系统内的人员、物品和空气等采用单向固定的流通路线,有呼吸系统疾病和皮肤病的人员不能进入系统内。
隔离系统:主要设备是隔离器,分有正压和负压隔离器。
隔离器及其辅助装置共同组成的隔离系统,用于饲养SPF 动物、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
隔离器可置于开放系统内运转,则要严格控制系统内环境的温、湿度。
操作时,工作人员只能通过隔离器上的橡胶手套来进行饲养或实验。
物品是通过包装消毒后,由灭菌渡舱或传递窗传入;动物是经由无菌剖腹产的方法进入;进入隔离器的空气,应经高效过滤,保证隔离器内空气洁净度达100级,无菌并维持正压状态。
根据实验需要也可维持负压状态,但需要配置空气排放装置,保证空气排放符合标准。
12、实验动物的饲养密度
动物饲养密度:应控制饲养动物密度,大鼠≤10只/笼,小鼠≤15只/笼,保证每只动物的饲养面积。
13、简述影响实验动物的环境因素
气候因素:包括有温度、湿度、气流和风速等。
理化因素:包括有光照、噪音、粉尘、有害气体、杀虫剂和消毒剂等。
生物因素:是指实验动物饲育环境中,特别是动物个体周边的生物状况。
14、我国的实验动物环境标准
空气洁净度的指标包括有:空气落菌数,是检测空气生物洁净度的指标,用血琼脂培养基,置于被检房舍的空间,暴露30分钟后,计算培养基上的落菌数;尘埃粒子测定,是空气洁净级别的指标,10-20平米的房间布点3-5个,用专用仪器测定,数据作统计分析。
此外还有下列七项指标的测定:温度、湿度测定,包括日温差、温湿度的均匀性等;气流速度测定,使动物处在合理的风速区域;换气次数,测定送风口或出风口的风速,然后参照风口面积和房间容积计算;静压差测定,用压差计测定设施内各区域的压差,分析设施内气流走向的合理性;噪声测定,用噪声计,选离墙壁1米,距地面1.2-1.5米的测点测定;照度测定,常用仪器是照度计,采用多测点测定,检测光照的均匀性;氨浓度测定,该检测项目通常是在设施运转后进行的监测项目,反映室内的换气情况、动物的合理密度和设施的管理水平。
15、实验动物设施的空气过滤系统的维护
空气过滤系统的维护,系统中有初效、中效和高效三级过滤,过滤材料在工作时会沾染粉尘,逐渐造成堵塞,而影响设施内的空气质量。
初效过滤材料应2周至3个月更换一次,过滤材料经清洗、干燥,可重复使用;中效材料3至18个月更换一次,经清洗、干燥也可重复使用;高效材料一般1--3年更换一次,一般不重复使用。
材料更换的次数取决于空气使用量和周围空气的质量。
勤换初效和中效材料,可减少对高效材料的更换,因为更换高效过滤材料会在一定时间内造成设施内环境因素的不稳定。
16、实验动物营养素有哪些:
饲料中含有六大营养成份: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矿物质、维生素、水。
17、按食性可将实验动物分为哪几类,举例说明
草食性动物,如豚鼠、家兔、羊等;肉食性动物,如犬、猫等;杂食性动物,如小鼠、大鼠、地鼠、猪、猴等。
18、哪些实验动物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C
豚鼠和猴体内不合成维生素C,需要从饲料中补充。
19、简述小鼠的习性和行为
1).小鼠属于脊椎动物门,哺乳纲,啮齿目,鼠科,小鼠属动物。
2).成熟早,繁殖力强。
3).体形小,性情温顺,易于饲养管理。
4).喜居于光线暗的安静环境,习于昼状夜动,喜欢啃咬。
小鼠白天活动较少,夜间却十分活跃,互相追逐配种,忙于觅食饮水,为此夜间应备有饲料和饮水。
5).对外来刺激极为敏感,不耐饥饿,不耐冷热,对环境的适应性差。
20、简述小鼠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1).各种药物的毒性实验;2).适合各种筛选性实验;3).生物效应测定和药物的效价比较实验;4).微生物、寄生虫病学的研究;5).肿瘤、白血病研究;6).避孕药和营养学实验研究;7).镇咳药研究;8).遗传性疾病的研究;9).传染性疾病研究;10).免疫学研究。
21、简述常用的近交系、封闭群小鼠名称
常用近交系小鼠:A系,AKR系,BALB/c系,CBA系,C3H系,C57BL/6,DBA/1,DBA/2,NZB系,SJL/N系,AFB系,C3HA系等。
常用封闭群小鼠:昆明小鼠,CFW小鼠,ICR小鼠,LACA小鼠。
22、简述大鼠的习性和行为
1).大鼠性哺乳钢,啮齿目,鼠科,大鼠属动物。
2).繁殖快。
3).喜啃咬、夜间活动,对外界刺激如光照等较敏感。
4).性情较凶猛、抗病力强。
对外环境适应性强。
5).不能呕吐:因此药理实验时应予注意。
6).杂食。
食性广泛,喜吃各种煮熟的动物肉
23、简述大鼠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1).神经-内分泌实验研究;2).营养、代谢性疾病研究;3).药物学研究;4).肿瘤研究;5).传染病研究;6).多发性关节炎和化脓性淋巴腺炎等的研究;7).行为表现的研究;8).中耳疾病和内耳炎的研究;9).畸胎学研究和避孕药研究;10).放射医学研究常选用大鼠;11).肝脏外科研究;12).遗传学研究。
24、简述常用的近交系、封闭群大鼠名称
常用的大鼠近交品系有ACI、F344、M520、SHR,COP,GH等品系。
常用的封闭群大鼠有Wistar白化大鼠,Sprague-Dawley 白化大鼠,Long-Erans大鼠和Brown-Norway大鼠等。
25、简述豚鼠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应用
1)传染病研究;2)药理学研究;3)营养学研究;4)变态反应研究;5)血液学研究;6)内耳疾病研究;7)毒物对皮肤局部作用实验;8)缺氧耐受性和耗氧量实验研究;9)补体结合试验。
26、简述家兔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应用
1)免疫学研究;2)生殖生理和避孕药研究;3)胆固醇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证的研究;4)眼科研究;5)发热解热和检查致热原等实验研究;6)微生物学研究;7)心血管和肺心病研究;8)皮肤反应试验;9)急性动物实验;10)遗传性疾病和生理代谢失常的研究;11)其它方面等。
27、GLP、SOP、3R的概念
GLP:Good Laboratory Practice,药品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质量管理规范即实验室优化管理规则
SOP:SOP,是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三个单词中首字母的大写,即标准作业程序,就是将某一事件的标准操作步骤和要求以统一的格式描述出来,用来指导和规范日常的工作。
3R:3R 是Reduction (减少) 、Replacement(替代) 和Refinement (优化) 的简称。
Reduction 是指在科学研究中,使用较少量的动物获取同样多的试验数据或使用一定数量的动物能获得更多试验数据的方法。
Replacement 是指使用其它方法而不用动物所进行的试验或其他研究课题,达到某一试验目的。
Refinement 是指通过改进和完善实验程序,减轻或减少给动物造成的疼痛和不安,提高动物福利的方法。
28、简述实验动物的选择原则
1)近似性原则;2)差异性原则;3)易化原则;4)相容和匹配原则;5)可获性原则;6)重复性和均一性原则;7)其它原则。
(1)选择与人的功能代谢结构和疾病特点相似的实验动物;2)选择遗传背景明确体内微生物得到控制或模型症状显著的动物;3)选用解剖生理特点符合实验目的要求的动物;4)选择对实验因素最敏感的动物;5)选择与实验目的相适应的动物。
)
29、简述实验动物选择的基本意见
1)药物毒性实验的实验动物的选择:动物进化程度越高对药物敏感性越好;选用未成年动物较为合适;选用动物应雌雄各半;至少采用两种不同种属的动物,一种为啮齿类,另一种为哺乳类。
2)消化、呼吸系统实验的动物选择:可选用犬、猫、猴、小鼠或大鼠,不可选用草食动物作为研究人消化系统疾病的模型。
3)泌尿、生殖系统实验的动物选择:糖尿病可选择犬、大鼠、兔、猴等;生殖生理实验可选择兔、猴和小型猪,小鼠大鼠不可用于观察具有雌激素活性的化合物中止妊娠反应作用的实验。
4)心血管系统实验动物选择:微循环实验可选用犬、猴、猪等,外周微循环可选用小鼠耳廓、金黄地鼠颊囊、兔眼球结膜、兔耳廓透明窗等,内脏微循环可选用青蛙、大鼠、小鼠、豚鼠、兔、猫和犬的肠系膜、大网膜和肠壁;心血管疾病实验可选用:动脉粥样硬化可用鸽和小型猪,高血压可用犬和大鼠,心肌缺血实验可用犬、猪、猫、兔和大鼠。
5)神经系统实验动物的选择:小鼠(C3H/HeN、C57BL/KalWN、DBA/2N)和猴等。
6)其他实验的动物的选择:甲状旁腺实验可用兔和犬;放射实验可用大鼠、小鼠、沙鼠犬猪和猴等,不可用兔;微生物实验常用大鼠、小鼠、沙鼠、豚鼠、地鼠、兔、犬、猫、猴和裸鼠等。
30、解释SOP的基本内容
SOP的基本内容主要指格式中的标题和正文,前面几个部分主要是从管理的角度来规范SOP的拟定、审批程序以及基本格式。
制定SOP的目的就是要使执行人员按标准的规范去做,因此, SOP的管理就必须首先标准规范,如果SOP在管理中不规范,就很难保证在执行中不打折扣。
而SOP中的基本内容才是拟定人要让执行人知道的基本目的。
可参照以下一些思路进行编写:
1)标题简明扼要地概述操作名称。
2)目的简述本规程需达到的目的。
3)职责明确执行人范围、责任以及监督检查人的职责。
4)参考文件指明参考的法规、文件及说明书等。
5)相关程序指明与本SOP相关的SOP。
6)附表指明执行本规程时需要填写的相关表格。
7)材料器具标明执行本规程需要使用的主要材料、器具、设备及型号等。
8)操作程序写明准备过程、操作过程和结束过程并将过程的控制、复核、安全和注意事项、操作标准、操作结果评价以及异常情况处理融入整个程序中。
31、简述实验动物的分组和标记编号方法
一、分组
(一)分组原则
实验动物分组应严格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进行,使每只动物都有同等机会被分配到各个实验组中去,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对实验造成的影响。
(二)建立对照组
实验动物分组时应特别注意建立对照组。
对照组可分自身对照组和平行对照组。
1.自身对照组:自身对照是把实验动物本身在动物实验前、后两阶段的各项相关数据,分别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2.平行对照组:平行对照组分正对照组和负对照组(空白对照组)两种。
正对照组是对实验动物实施与实验动物相同但排除了所要观察的目的因子(如治疗手段或药物)的处理,负对照组则不作任何处理,这种方法就是平行对照组。
二、标记编号
目前常用的标记编号方法有染色法、耳孔法、烙印法、挂牌法等标记编号方式。
此外还有针刺法、断趾编号法、剪尾编号法、被毛剪号法、笼子编号法等。
(一)染色法
染色法是用化学药品在实验动物身体明显的部位,如被毛、四肢等处进行涂染,以染色部位、颜色不同来标记区分实验动物,是最常用、最易掌握的方法。
(二)耳孔法
耳孔法是用打孔机直接在实验动物的耳朵上打孔编号,根据打在动物耳朵上的部位和孔的多少,来区分实验动物的方法。
另一种耳孔法是用剪刀在实验动物的耳郭上剪缺口的方法,作为区分实验动物的标记。
(三)烙印法
烙印法是直接把标记编号烙印在实验动物身体上的方法,尤如盖印章一样。
(四)挂牌法
挂牌法是将编好的号码烙印在金属牌上,挂在实验动物颈部、耳部、肢体或笼具上,用来区别实验动物的一种方法。
实验人员可根据实验动物品种、实验类型及实验方式,选择合适的标记编号方法。
一般来说,大、小鼠多采用染色法,家兔宜使用耳孔法,犬、猴、猫较适合挂牌法,犬还可用烙印法。
32、小鼠尾静脉注射时为什么要用温水浸泡尾部:便于扩张血管,软化表皮角质。
33、小鼠灌胃给药时,如何判断进针深度?
感觉阻力消失有落空感,轻抽注射器管芯,如无气泡抽出,则表示针头已进入胃内。
如动物强烈挣扎,进针阻力大或呼吸困难,则可能插入气管,须立即退出针头重插。
34、小鼠各种采血方法的最大采血量各是多少:
1).剪尾采血:每次采血量0.1mL。
左手拇指和食指从背部抓住小鼠颈部皮肤,将小鼠头朝下,小鼠保定后将其尾巴置于50°热水中浸泡数分钟,使尾部血管充盈。
擦干尾部,再用剪刀或刀片剪去尾尖1-2mm,用试管接流出的血液,同时自尾根部向尾尖按摩。
取血后用棉球压迫止血并用6%液体火棉胶涂在伤口处止血。
2).摘除眼球采血:每次采血量0.6-0.1mL。
左手抓住小鼠颈部皮肤,轻压在实验台上,取侧卧位,左手食指尽量将小鼠眼周皮肤往颈后压,使眼球突出。
用眼科弯镊迅速夹去眼球,将鼠倒立,用器皿接住流出的血液。
采血完毕立即用纱布压迫止血。
3).心脏采血:每次采血量0.5-0.6mL。
小鼠仰卧位固定,剪去胸前区被毛,皮肤消毒后,用左手食指在左侧第3-4肋间触摸到心搏处,右手持带有4-5号针头的注射器,选择心搏最强处穿刺,当刺中心脏时,血液会自动进入注射器。
4).断头采血:此法可采血0.8-1.2mL。
右手用剪刀剪断小鼠颈部约1/2-4/5,让血液流入试管。
5).眼眶静脉丛采血:可采血量为0.2~0.3ml。
取内径为1.0~1.5mm的玻璃毛细管,临用前折断成1~1.5cm长的毛细管段,浸入1%肝素溶液中,干燥后用。
取血时左手抓住鼠两耳之间的颈背部皮肤以固定头部,轻轻向下压迫颈部两侧,引起头部静脉血液回流困难使眼眶静脉丛充血,右手持毛细管,将其新折断端插入眼睑与眼球之间后再轻轻向眼底部方向移动,旋转毛细管以切开静脉丛,保持毛细管水平位,血液即流出,接收入事先准备的容器中。
取血后,应立即拔出取血管,放松左手即可止血。
小鼠、大鼠、豚鼠及家兔均可采取此法取血。
刺入深度小鼠为2~3mm,可采血0.2~0.3ml;大鼠为4~5mm,可采血0.4~0.6ml。
实验中可根据需要,于数分钟内在同一部位反复取血。
35、掌握小鼠的各种采血方法(剪尾采血、摘除眼球采血、心脏采血、断头采血、眼眶静脉丛采血)具体方法见上题34。
36、掌握大鼠的注射技术(皮下注射、皮内注射、肌肉注射、尾静脉注射、腹腔注射)
(一)皮下注射:注射时以左手拇指和食指提起皮肤,将连有5(1/2)号针头的注射器刺入皮下。
大白鼠可在侧下腹部。
(二)皮内注射:皮内注射时需将注射的局部脱去被毛,消毒后,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按住皮肤并使之绷紧,在两指之间,用结核菌素注射器连4(1/2)细针头,紧贴皮肤表层刺入皮内,然后再向上挑起并再稍刺入,即可注射药液,此时可见皮肤表面鼓起一白色小皮丘。
(三)肌肉注射:肌肉注射应选肌肉发达,无大血管通过的部位,一般多选臀部。
注射时垂直迅速刺入肌肉,回抽针栓如无回血,即可进行注射。
给大白鼠作肌肉注射时,用左手抓住鼠两耳和头部皮肤,右手取连有5(1/2)针头的注射器,将针头刺入大腿外侧肌肉,将药液注入。
(四)腹腔注射:以左手抓住动物,使腹部向上,右手将注射针头于左(或右)下腹部刺入皮下,使针头向前推0.5~1.0cm,再以45度角穿过腹肌,固定针头,缓缓注入药液,为避免伤及内脏,可使动物处于头低位,使内脏移向上腹。
若实验动物为家兔,进针部位为下腹部的腹白线离开1cm处。
(五)尾静脉注射:一般采用尾静脉注射,鼠尾静脉有三根,左右两侧及背侧各一根,左右两侧尾静脉比较容易固定,多采用,背侧一根也可采用,但位置容易固定。
操作时先将动物固定在鼠筒内或扣在烧杯中,使尾巴露出,尾部用45~50℃的温水浸润半分钟或用酒精擦拭使血管扩张,并可使表皮角质软化,以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鼠尾两侧,使静脉充盈,用中指从下面托起尾巴,以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尾巴的末梢,右手持注射器连4(1/2)号细针头,使针头与静脉平行(小于30°),从尾下四分之一处(约距尾尖2-3厘米)处进针,此处皮薄易于刺入,先缓注少量药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