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无为人生观的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逍遥无为人生观的现实意义

【摘要】

提起庄子,我们马上会想到他的《逍遥游》,从而形成刻板印象,认为庄子所主张的逍遥无为的人生观完全体现的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但如果再深入了解一下庄子及其思想的话,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值得今天我们借鉴的东西。

在庄子思想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他对以往传统的无情批判和对生死的淡然态度,以及由此展开的他对世间万物的普遍看法。本文仅以此为线索,从庄子思想产生的背景入手,通过对他思想本质的把握来探究庄子人生观中所包含的积极因素以及他对现实人生的启发。

【关键词】庄子、无为、积极意义、生命

一、庄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要了解庄子思想,必须先了解一下其产生的背景,只有从他思想产生的背景入手,才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庄子思想的正真内涵。

关于庄子的出生,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据大多数学者考证,庄子大概生活在战国中期。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节点,尤其在中国文化史上显得尤为重要。当时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天下大乱,社会动荡不安,兼并与称霸战争不断,伴随着礼崩乐坏的动荡不安,社会阶级形态也发生了急剧变化。学术文化的下移,井田制的崩溃,导致社会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即游士阶层。由于这一阶层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各诸侯之间的争霸也需要一批谋士为其出谋划策,在这双向作用力的发挥下,游士阶层逐渐膨胀。他们纷纷游走于各个诸侯国之间,为诸侯们推销他们的政治主张,于是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

这是中国思想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钱穆先生曾在《中国文化史导论》

1 / 7

就把中国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其中第一个时期就是先秦时代,“那时中国人把

人生大群的共同理想和信念确定下来了,这是中国文化演进的大方针,即中国文化之

终极目标所在”。而这个“共同理想和信念”的建构,主要就是诸子百家,而道家就

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时间到了战国中期,社会政治经济进一步恶化,各种矛盾达到了极致,战争带给

人的恐惧以及生死的无常都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厚的阴影。当时的诸子百家都在以

各自对社会的认识来解释和应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或积极应对,或消极避世。而身处

其中的庄子,同样会面临这样的抉择,他必须做出反应,而理解庄子思想的关键之处

就是理解当时的社会对人的生存的影响。从这个背景来认识,就可以理解为何庄子

的思想总离不开生与死的较量,总是在探讨一些十分虚幻的东西,这似乎与当时中国

文化的传统有抵触,但实际上是对那个时代最深切的反应。

二、庄子无为思想的本质内涵

庄子思想在本质上是积极入世的还是消极遁世的?好多人提起庄子,便自然和

消极避世联系在一起,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在说明这个问题之前,先想一个问题:庄子为什么面对现实,会有那么多的痛苦?

《渔夫》里有这么一个对话:“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

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

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

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其实,庄子完全可以选择“不凝滞于物而与世推移”,完全可以“淈其泥而扬其波、哺其糟而歠其酾”,随波逐流,以求得保全之策。但事实是他并没有这么做。

如果说庄子面对“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的乱世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的话,他尽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难得糊涂”一回也无妨。但我们读庄子的著作,却无时无刻体现着“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的生死无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的人生短暂,以及“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的物我两忘,这么沉重的话题,自然也就无法出自庄子之口。相反这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抱有极大期望的人面对无比黑暗的社会以及人性之堕落的社会现实的一种积极的反抗。如果没有积极入世的心态,他就没有“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摘珠毁玉,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的社会理想,尽管他的主张走向了极端,但无可否认,这是他对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努力。如果失却了对美好社会的期许,他也就没有如此之强的批判精神,他完全可以浑浑噩噩度过一生,要知道反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不仅要付出代价,更需要一种勇气,一个消极悲观的人是没有这个勇气的,他也承受不了这个代价。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对庄子及其思想重新审视,如果还停留在他消极悲观的消极出世态度上,我们就无法从他的思想中挖掘其现实意义。

公木先生一首《读庄》诗:“一腔悲愤火,满纸荒唐言。终是人间世,得鱼没忘筌。”恰如其分的道出了庄子的入世精神与批判精神。从人性的角度上说,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注定要积极入世或消极出世的,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他需要在于社会大群的互动中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因此,人是更多的表现在积极入世方面的,陶渊明的本性不是一直喜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生活;他骨子里更多的还是“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进取之心;“竹林七贤”也并不单纯是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而选择消极避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魏晋时代,崇尚礼教的似乎看来很不错,而是在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的,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庄子也是如此,正因为对社会的良性发展抱有极大的期许,而现实的

困境使他不得不将这种抱负或者是理想用非正常化的方式表达出来,而这种方式极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这是研究庄子及其思想值

得注意的一点。而我们借鉴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必须从这一点出发,并且,这种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与批判精神恰是庄子思想中最值得我们去借鉴与学习的。

三、庄子无为思想的现实意义

前面已经说过,庄子思想在本质上是积极入世的,他的方式又是极具批判精神的。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让他不得不采取一种极端的方式对社会、对自我、对人生进行无情的解剖与否定,以期在极不正常的社会中求得生存。尽管庄子所处的时代与我们当今的时代以不可同日而语,但处在孤独与落寞中的人是最能够接近人的灵魂,最能够对人性以及社会百态进行深入解剖的,而人性古今是相通的,这就是我们得以借鉴和吸收两千年前古人智慧的前提。

1.庄子思想体系中的批判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而农业文化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极强的依赖心理,对权威的绝对忠诚使得中国人十分缺乏批判心理,有人甚至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奴性”,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但庄子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批判精神,是中国思想家中少有的,而这也正好弥补了中国文化的不足之处。

庄子对人性的批判是无情的。

庄子生活在“小人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以身殉天下”的时代,人们对名利的追求蜕变扭曲为虚伪和贪婪。人性已被物化,失去独立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身处其中的庄子并没有与世沉浮,而是在对人性无情的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至人、圣人、神人”等理想人格,使人们达到忘我的状态,引导人们摆脱世俗的羁绊,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以发挥人的本性。而当今社会“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在利益与名利的驱使下,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