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优秀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ec74c5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b8.png)
最后一课教案【必备】最后一课教案三篇最后一课教案篇1【设计说明】这篇生动感人的小说,学生很容易读通,但不容易深入读懂,因为时间和空间与我们的学生相距太远了,且亡国之痛更是一种陌生的情感。
因此,教学在一系列的问题讨论中层层深入,意在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体验中受到情感熏陶,最后的扩展阅读使学生由法语回到了汉语,体味中国人对祖国语言的感情,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爱国主义。
【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讨论,感受最后一课的氛围。
2、圈划有关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词语,理清他的心路历程,并探究其变化原因。
3、精读重点句、段,通过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的分析及学生的移情来体验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探析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心理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感受最后氛围播放《思乡曲》导入:都德先生的《最后一课》从1913年被介绍到中国以来已整整九十年了,它也整整影响了我们好几代人。
不知有多少人读完这一课后,为之动容,掩面而泣。
那么为什么它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为什么它会成为我们脑中挥之不去的经典作品呢?最主要的是它的以情夺人。
今天我们主要通过对特定的环境以及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的分析来学习表现人物的情感的方法。
并体验在这一课中主要人物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文意讨论:1、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11小节说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只能教德语了)2、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
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3、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教室里的氛围;来了一些镇上的人;感觉气氛很沉重也很悲伤。
表现依恋、惜别的在22小节。
文章用一种极其朴素的语言述说着你很熟悉但又将要失去的东西。
特别感人,给人的感觉却很伤感,以后将是物是人非了啊。
小院子、课桌、椅子、胡桃树、紫藤将还在,而韩麦尔先生却要走了)三、再读课文,抓住心理,捕捉心路历程1、导:我们的心也跟着沉重起来。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7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af4c05f1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83.png)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7篇)《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学常识。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体现思想感情,进而深而体会本文中心。
3、了解本文结构。
【教学重点】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最后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本文对郝叟、镇长、邮递员以及班上学生的描写则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
对于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服饰的描写以及对布告牌、金龟子、鸽子等的细节刻画,都是爱国主义的音符。
这些音符组成一首悲惨的爱国主义乐曲。
二、自己掌握文学常识,生难字,看预习提示并了解时代背景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它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三、学生自读课文一遍四、熟悉本课结构1、第一部分(1~6)交代背景,为下文作铺垫。
描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2、第二部分(7~23)情节的发展,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感情。
⑴ 小弗郎士来到学校,发现今天上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呢?这说明了什么?平时上课最后一课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c72c36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9f.png)
《最后一课》教案•相关推荐《最后一课》教案(精选15篇)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后一课》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后一课》教案篇1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及本文背景资料(普法战争)2.自主阅读,整理生字生词。
相关课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情节发展。
2、理解课文中小弗朗茨的心理描写3、分析哈墨尔先生形象。
4、环境描写的作用评价任务:1.复述课文故事2.对人物形象有自己的初步认识3.对小说的文体知识有初步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人生中的第一次与最后一次”为话题,让学生谈一下自己的人生感悟,教师简单点评,归纳引导:我们的人生有许多的最后一次,在19世纪的法国,有一名小学生,他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了解一下。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根据预习介绍作者及背景,教师简单补充: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
1870年,普鲁士人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
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
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三.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弄清全文脉络,并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老师归纳。
明确: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6),写小弗朗茨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第二部分(7-23),写哈墨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朗茨对平时不用功的悔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3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11ea351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67.png)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3篇)最后一课教案篇一课题:最后一课教学内容:了解课文结构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领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主要通过对课文本身的学习来体会,井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的前一项。
课型:练读课。
教学方法:通过复述、评议、讨论、品读等提高语言与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以抗战时期沦陷故事导入二、初步感知课文(一)教师表情朗读全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想象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二)分别请学生到台前复述。
1.请学生概括出小说的环境。
(提示: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来考虑)2.请一学生以第一人称复述“最后一课”,重点表现它与平时气氛的不一样;然后请一同学以第一人称复述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内容以及,“我”的。
心理活动。
教师主持全班同学对两项复述的修正与评议活动。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部分。
(四)指导学生用色笔画出重点词。
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
三、研读课文1、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要以《最后一课》为题?2、默读第一部分,找出交代社会环境的语句、激疑:不要这些语句效果怎样?(提示:通过简练的语句巧妙地安排社会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
这样,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现作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3、学生讨论:不写镇上的人效果怎样?(提示: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并且在写法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似实衬虚,让读者从最后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义举。
)四、课堂小结通过朗读,你知道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吗?五、作业试着找出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二【学生分析】这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篇目,有出色的写作技巧与深刻的主题表现。
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
作品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8061c6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7c.png)
最后一课教案【精华】最后一课教案四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一课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后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2.利用课文中的情节,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设想:1.安排三课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步骤: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
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
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
注字音,释词义。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应该掌握的词: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3.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优秀3篇
![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dcb12c4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a2.png)
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优秀3篇篇一:初中语文《最后一课》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进行朗读训练,在反复朗读中熟悉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体味作者感情。
2、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内容,在揣摩小说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中体会文章的独特魅力。
3、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把握作者为塑造人物形象而使用的各种描写方法,加深对本课主题的认识。
2、领会本文的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老先生说过,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都表现在哪些具体事件中?(自由发言)裴多菲有诗: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这节课就让我们去感受那种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激动在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初步感知师:这篇文章篇幅较长,但我相信大家读的时候不会感到乏味,因为这个故事很有吸引力。
现在,请大家拿起手中的笔,默读这篇课文,感受它的魅力。
生:(默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师: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对文中的人物,对这一事件或其他方面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心得吧!生:(自由发言。
教师无需限制,也无需肯定和否定,要让学生充分表达个人观点。
)三、研读课文师:在研读的过程中,我们共同来做三件事:读一处喜欢的佳句,说一段鉴赏的文字,谈一点学习本文的收获。
1、朗读佳句。
我们先做第一件事,读一处喜欢的佳句。
这篇课文中,肯定有你特别喜欢的句子,寻找一处,勾出来,细细地朗读、品味。
(学生在文中勾画自己喜欢的语句,确定一处,并有感情地朗读、品味。
)师:现在我们来听听大家的朗读。
既然是你自选的最喜欢的句子,就应尽可能地读出感情。
其他同学注意听,听完后发表你的看法。
(教学设计构想:学生个别朗读,五六人即可。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8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17236071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2a.png)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8篇)《最后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二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间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一安排三课时。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
3、第一人称的写法。
三教学中注意抓以下几个问题:1、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注意朗读指导,通过朗读要求学生加深感受。
3、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四预习:1、读课文,能简要讲出全文大意。
2、能按上学途中、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分成四段。
3、正音正字。
4、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全文脉络,了解全文大意。
三把握全文的结构。
教学步骤:1、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检查预习的词语(指名学生为带点字注拼音,并解释)。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戴惩祈诧婉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思量:想念;记挂。
这里指考虑。
惨白:形容景色暗淡。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1──6节,并作指导:(1)“那么……那么……”“婉转”“操练”“多”“管住”“跑”要读重音,这两节要读出叹赏、兴奋、感兴趣的语气。
(2)第4节中的破折号表示追忆中断,语气转换,读时要略作停顿,并读出破折号前后不同的语气。
(3)在心里思量的话要轻声读,喊的话该在句子末尾略为拖长。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组织学生讨论并交流。
教师总结:(先让学生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并提出分段意见,然后由教师归纳。
)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4c5508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a2.png)
最后一课教案【必备】最后一课教案四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一课教案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后一课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掌握小说的要素,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二)理解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作用;(三)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出现多种描写方式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四、教学设想(一)教学方法:指导阅读(二)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三)课型、课时:教读两课时(四)教具:投影仪(五)布置预习:指导阅读①熟读课文,语句要连贯、自然;②朗读时,头脑中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③朗读句子时,要注意词语重读和句子停顿。
活动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介绍历史背景(本篇小说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为激起学生的共鸣,可由中国历史上清末时期外国列强侵华战争,并鉴定不平等条约导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示学生头脑中出现形象,要求学生记住故事情节;2、请一位同学上台以小弗朗士的身份复述故事情节(要求把人物内心独白也表现出来,可加入适当想象),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当中看他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特别是补充人物内心独白部分)。
三、研读课文内容:(一)就课文内容而言,结合同学的复述,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从课文中找到依托)1、明确:韩麦尔先生:平时穿着随便,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但在这最后一堂课他穿戴庄重。
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较高的教学水平。
小弗朗士:不是个很用功的孩子,平时贪玩幼稚,不大懂事,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讲。
可是最后的法语课他却上得特别认真、专心,而且对老师的教导领悟得很好,说明他很聪明,在幼小的心灵中也有难得的爱国情感。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d90aeb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5f.png)
最后一课教案实用的最后一课教案三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最后一课教案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后一课教案篇1[整体设想]:《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概括法讨论与点拨法[教学准备]:挂图[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
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够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够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够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
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
《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的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2454c38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9e.png)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15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1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15篇),欢迎大家分享。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1【教学重点】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文解读】《最后一课》是在普法战争时期奏响的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乐。
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举止是这首交响乐的主旋律,郝叟、镇长、邮递员、班上的其他学生是主旋律的配合,而那些细节刻画的布告牌、金龟字、鸽子则是一个又一个跳跃的爱国主义的音符。
文章以小弗朗士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对人物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服饰等等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爱,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
【教学过程】一、内容呈现1、教师带表情地朗读课文,提示学生边听边看,头脑想象。
要求学生记住故事情节。
2、请一同学复述故事情节(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看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现人物形象,体会字里行间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二、设置问题情境这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爱国主义这一共同的主题,请从文中选择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练习朗读,要求说出感人的原因,并用深情的朗读打动别人。
三、交流对话1、教师与学生对话:话题一:《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日上课时大不一样,你能从文中找出不一样的具体表现吗?并说说这种不一样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种不一样表现在:气氛不一样──不平常的严肃安静气氛代替了往日的喧闹。
学生不一样──上课前的规规矩矩在座位上代替了往日的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老师不一样──夹着铁尺严肃地踱来踱去代替了拿着戒尺紧敲桌子,温和地叫我坐好代替了往日的责骂,漂亮的礼服代替了平常的装束……这种种不同为最后一课渲染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为下文蓄足了势。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0aa6bd58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9f.png)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践踏,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2、简介课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即完成课后练习一)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优秀5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4fd42ec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8e.png)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优秀5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_ 篇一最后一课第七课、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学设想: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课时:3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由奥运会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二、简介背景及作者。
(见书43页)——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
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
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三、正字音祈祷哽咽郝叟懊悔喧闹惨白四、小说常识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
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五、分析1解题:——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
《最后一课》的教案通用5篇
![《最后一课》的教案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d2d0492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1b.png)
《最后一课》的教案通用5篇《最后一课》的教案 1[教学目标]1、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分析能力。
2、学*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分析能力。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1、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学*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篇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
2、解题早读课我们已经阅读了这篇课文,是谁的“最后一课”呢?(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以及镇上(阿尔萨斯)的人们。
)二、感知主要人物1、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板书)快速浏览课文,请大家谈谈对他们的总体印象。
(学生自由谈,爱国,但也有一些不足,但不影响我们对他们的总体评价。
)2、很明显,人物前后存在着一些“变化”(板书),下面我们将同学们分成两大组,请同学们跳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具体说说这两个人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可以用笔在文中做一些批注。
(学生读、画、评、说)师归纳板书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变韩麦尔先生幼稚的孩子普通的教师可怜的学生__可怜的朋友3、这一变化的导火索就是——最后一课,插入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873年,反映的是1870-1871年间普发战争后发生的事故。
19世纪70年代,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被迫将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亡国之恨激起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之情。
小说家都德将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以及镇上(阿尔萨斯)的人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作者就是借助这些人,表达了所有法国人民的共同心声——爱祖国、恨敌人。
教案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7篇)
![教案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c3dcade8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53.png)
教案《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7篇)《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篇一一、直接入课,引入背景资料(屏幕显示)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
1870-1871年,法国与普鲁士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
这就是《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
二、介绍创作技巧,积累新字词(屏幕显示)《最后一课》的创作技巧:宏大背景。
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
(屏幕显示积累字词)宛转皱边郝叟祈祷懊悔哽住三、课文细读,明确写作方法(屏幕显示)课文细读我的教室我的课我的老师1、细读“我的教室”师:现在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我的教室”。
第10自然段。
请大家思考:这一段在《最后一课》这篇小说里有什么作用?安静地读书,3分钟,把你的感觉、你的分析旁批在这一段的空白处。
(学生思考发表看法老师评点)(屏幕显示)设置场景人物出场渲染气氛师:设置场景,这是什么意思呢?小说要塑造人物,就得安排人物活动的地方,这就是设置场景。
《刷子李》的场景是在刷墙的屋子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场景是在寒冷大街上的一个墙角里。
2、细读“我的课”师:细读课文的第21段。
请大家继续安静地读,思考一个问题:哪个地方的细节写得好?5分钟,旁批,待会儿我们再来交流。
(屏幕显示)抒写细节渲染氛围3、细读“我的老师”4、师:下面我们看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
第24段到课文最后一段。
大家一起来朗读。
(屏幕显示)话题:每一句都有其深刻的表达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老师评点)(屏幕显示)暗写时间点示背景照应伏笔脸色描写声音描写表现心理全身力量几个大字抒发真情定格描写渲染悲情余味悠长爱国之情(屏幕显示)当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他真正成为了一个爱国志士。
四、结课师:今天我们阅读的的小说,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
同学们,大家读起来吧。
(屏幕显示)小说中的细节性的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甚至标点符号的运用,都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5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055a5f514791711cd79172f.png)
Men do not show their ambitions and are born with eight feet in the air.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5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最后一课》__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普法战争时期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阿尔萨斯、洛林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失去的国土与语言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下面我们来看看七年级《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学习__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__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1 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 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学设想: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由奥运会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二简介背景及作者。
(见书43页)——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
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
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最后一课教案4篇
![最后一课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1a57130f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c5.png)
最后一课教案4篇最后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⒈通过学生提问、评价、质疑,活跃思维,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热爱母语、立志学好母语的精神和信念,《最后一课》发散思维课教案。
⒉发言人数:65人次,争取每人有一次发言机会教学要求:⒈课前“三不”,即老师课前不定目标,不作要求,不作暗示,要求学生完全用自己的脑子去读书。
⒉课堂师生“三不”,学生的“三不”是: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课本;不迷信老师。
⒊老师的“三不”是:不点名发言;不讽刺发言;不搪塞发言。
⒋发言“三导向”,即发问自己百思不解之处;评价优美、令人击节之处;质疑不妥有误之处,质疑是最高级思维,是创造力的表现。
教学步骤:⒈布置课前预习,学生在网络上广泛收集整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自己学习课本无法涵盖的知识,经过思考和选择,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将整理后的资料经过小组讨论、整理,以备课堂发言。
鼓励质疑,鼓励学生难住老师的提问和纠正老师的错误。
⒉课堂上,分小组展示、自由发言、问题反馈三个环节,师生、生生自由交流。
学生发言预测:⒈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⒉这篇小说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主要写谁?⒊“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 ”小弗郎士是怎么想的?⒋沿途有哪些景象吸引了他?⒌对于普鲁士兵的操练“我”是如何看的?在文中起什么作用?⒍“可是我还是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有哪些地方能说明他能管住自己?⒎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看到的情景(操练、布告牌)对全文内容起什么作用? 布告牌前为什么围了那么多人?到底又发生了什么事?如何理解“又出了什么事啦?”⒏到了学校、小弗郎土发现哪些情况不同往日? 在这种气氛中走进教室,小弗郎士会想些什么呢?⒐郝叟老头和其他人为什么坐到教室来?10.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11.第15自然段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1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13.老师讲到法语,对法语有什么评价?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1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此时,从教室屋顶传来鸽子咕咕的叫声,我心里怎么想?表现小弗郎士怎样的思想感情1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16.最后24-29自然段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17.“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18.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
最后一课教案(精选9篇)
![最后一课教案(精选9篇)](https://img.taocdn.com/s3/m/85e22e1f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53.png)
最后一课教案(精选9篇)最后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哽、踱、惩罚、祈祷、懊悔”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3、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领会这种写法并学习运用,激发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
4、领会本文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心理、语言、行动和外貌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2、揣摩文中的关键句、警策句,理解其丰富的内涵。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1、题目导入法。
从题目“最后一课”入手,引导学生想象:这种情形下的最后一堂课,会出现哪些情况?你希望这样的最后一堂课怎么上?2、背景知识介绍法。
介绍有关普法战争的历史知识,让学生体会阿尔萨斯人失去国土时悲愤沉痛的心情,为本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3、设问激趣法。
设问想象:如果有一天,不再允许你说祖国的语言,不再允许你使用母语,你将如何面对?由这一话题导入。
4、诗歌导入法。
由《最后一课》这首诗导入。
怎忍看最后一眼/那一眼里全是眷恋/静静的是课堂/不平静的是心中的波澜/战争的音讯令人厌倦/多少双眼睛把和平企盼/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童年在瞬间长成成年/最后一课/是一顿难忘的最后晚餐二、作者及背景、文体简介1、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
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
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2、下面一段文字摘自《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都德。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9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fa3c307b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8a.png)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9篇)《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通过多角度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2、了解语言文字的文化属性,培养规范使用母语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通过多角度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了解语言文字的文化属性,培养规范使用母语的意识。
教学流程:一、导入1、2月9日,《咬文嚼字》发布20xx央视马年春晚中几处语言使用错误,如:将“血脉偾张”中的“偾”fèn误读成pēn;歌曲《想你的365天》歌词写成:“当看过这世界的每片沧海桑田。
”而不知道“沧海桑田”指的是从沧海到桑田的变化,用来形容世事变化巨大,并不是能用“片”形容的真的“田”。
2、有人说语言应当灵活运用,这样太较真没必要;有人说,对于语言的运用要严谨应当尊重传统。
对此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3、对于祖国语言,我们应当怀着怎样的态度?学习小说《最后一课》后,你一定会有更睿智的思考。
二、课堂的改变与文章的主旨1、自读课文,思考:到学校后,小弗朗士发现这节课与往常相比有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平时上课最后一课教室气氛一阵喧闹,街上也能听到安安静静,不平常的严肃悲伤听课的人只有贪玩的小学生还有专心的老头,前镇长,邮递员韩麦尔先生衣着随便,紧敲戒尺穿上礼服,十分温和2、是什么的外在变化使得小镇上的人们发生了这样巨大的改变?普法战争法国战败,阿尔萨斯被普鲁士占领并将改教法语为教德语。
3、又是怎样的内心活动促使镇上的居民、韩麦尔先生以及班上的孩子表现得如此不同?镇上的居民感到悔恨,伤感韩麦尔先生感到内疚,悲愤班上的孩子受到教育与感染归根结底:强烈的爱国之情。
4、在当时的背景下,韩麦尔老师为什么还要坚持上好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结合文中句子和补充资料,谈谈你的理解。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理解。
(2)补充资料:A、法国极端重视保护法语,国内几乎看不到英语标示,法国人也对说英语普遍感到反感与抵制,然而一百多年前法国殖民者占领越南时,就马上灭绝了越南自己的文字,至今越南人都在实用法语而无法阅读自己民族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小说的要素。
2、初步了解阅读小说从情节入手的方法。
3、能分析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过程及原因;能分析塑造小弗郎士这个形象的意义。
4、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
能结合韩麦尔先生的语言、行动、外貌来分析其思想性格。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讲清小说的三要素;2.教学方法:自由阅读法、品味体会法、研讨分析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租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学法与教法:1、文献法:指导学生预习时搜集作品写作背景、了解作家及历史。
2、诵读法:通过默读、品读、理清思路、熟悉情节,并用简要语言复述出来。
3、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品质、个性特征及社会意义。
4、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完成积累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宋朝著名文学家范仲淹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言,这些体现出来的都是作者浓浓的爱国之情。
不论古今中外,所有爱国志士的爱国深情都是一样的。
同样,不论年龄的长幼,他们的爱国之情也是可以相通的。
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体现的便是法国人民的深厚的对母语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检查预习1、检查词的音形义2、明确学习目标3、在预习中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呢?4、作者简介: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小说家,生于没落的丝绸商人家庭,15岁时由于家庭破产,被迫辍学谋生,一生创作了13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一个剧本,以短篇小说集《磨坊书札》,长篇小说《小东西》赢得声誉。
普法战争时入伍,参加自卫战争,丰富了创作题材,写出著名短篇小说集《月癯故事集》,其中一组爱国故事,显示了作家的高尚追求。
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是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
《最后一课》是作者于1873年写的。
此时普法战争刚刚结束两年。
5、介绍时代背景: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
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
6、小说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三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听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本文是什么文体——小说。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
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题——反映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我”是谁?是不是都德?为什么?——“我”是小弗朗士。
不是都德,因为这是小说,人物是虚构的。
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这种第一人称的写法能给读者亲切和真实的感受。
首先,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
作者写了小弗郎士的逃学、上学经过。
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
没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些场面就很难组织为一篇有机的作品。
其次,小弗郎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阿尔萨斯被割让给普鲁士,阿尔萨斯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还将失去自己朝夕使用的母语。
这样惨痛的情感该如何表达?作者选择了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的感受。
这种写法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比效果,产生出强烈的震撼心灵的作用。
3、从情节人手,分析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依据参考书)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明确: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
共分为四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1-6)故事的开端。
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二部分:(7-23)故事的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
第三部分:(24-29)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
四、第三个教学板块:分析人物形象(一)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
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
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板书:语言动作心理)(二)品味韩麦尔先生的形象1、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明确: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
2、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能够反映人物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明确:作者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刻画韩麦尔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
1、语言: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
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新老师明天就到。
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
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
'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
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
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明确:小说通过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所讲的话,表现了他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深厚的爱和无限的希望,以及对国土沦陷的深切的悲哀和痛苦的思想感情。
2. 动作、神态: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明确: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内心激动、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精神。
明确小说人物的分析方法:读描写——析形象——揭根源五、第四个教学板块1、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课文第1-6 段中分别有这样的描写:“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这些描写的作用是:①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普鲁士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暗示了时代背景。
③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未直接写出;这使读者产生悬念,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
2、细节描写。
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就拿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
答案,就留给读者去思索、补充。
又如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不待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细节看来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每一细节都蕴含深意,发人深思。
六、第五个教学板块(一)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1. 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2.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3. 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明确:1. 明天永远没完,拖的结果是连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却已经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
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2. 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不会忘记恢复国土,争取自由,所以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3. 小弗郎士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地努力学习,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
(二)破折号、省略号的作用明确: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①说明大家感觉这最后一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到时间了。
②从语言形式上看,两个破折号表示哽住了,说不下去。
应以悲愤的感情拖长。
从内容看,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心情悲痛,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
③在最后分手时有很多话要讲,但激动得说不出来,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
这两个字表示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让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这是韩麦尔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七、第六个教学板块:知识运用——激活思想创新写作(1)激活思想①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