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性内切酶第二章1Ju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限制酶裂解DNA 双链的磷酸二酯 键
酶切得到5`-P和 3`-OH
第一节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与DNA分子的体外切割
一、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 二、限制性内切酶的定义 三、限制性内切酶的命名 四、限制性内切酶的分类 五、II型限制内切酶的基本特性 六、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七、限制内切酶的用途
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命名
切割频率理论上为 1/4n(n为识别序列长度),实际上 与序列有关。
MboI NGATCN;AvaII GG(A/T)CC BamHI GGATCC:PpuMI PuGG(A/T)CCPy Not I GCGGCCGC; SfiI GGCC N N N N N GGCC
CCGGN’N’N’N’N’CCGG Fok I 5’-GGATG(N)9-3’
b)但有极少的酶作为单聚体结合到DNA上,识别非对称序列。 c)一些酶识别连续的序列(如EcoRI识别GAATTC) d)而另一些识别不连续的序列(如BglI识别GCCNNNNNGGC)
B. IIS型酶
• 另一种比较常见的酶是所谓的IIS型酶,比如 FokI和AlwI,它们在识别位点之外切开DNA。 这些酶的大小居中,约为400-650个氨基酸左 右;它们识别连续的非对称序列,有一个结 合识别位点的域和一个专门切割DNA的功能 域。一般认为这些酶主要以单体的形式结合 到DNA上,但与临近的酶结合成二聚体,协 同切开DNA链。因此一些IIS型的酶在切割有 多个识别位点的DNA分子时,活性可能更高。
(2)平末端(Blunt end) 在回文对称轴上同时切割 DNA 的两条链,则
产生平末端。
如 Hae Ⅲ(GG↓CC)和 EcoR V(GAT↓ATC)
粘性末端的意义
连接方便 不同的DNA双链:只要粘性末端碱基互补
就可以连接。这比连接两个平齐末端容 易的多。 同一个DNA分子内连接:通过两个相同的 粘性末端可以连接成环形分子。
a. 识别位点与酶切位点高度一 致,具有高度特异性
b. 极为稳定 c. 辅酶: Mg 2+
五、II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基本特性
3、识别序列 (1)限制酶识别序列的长度
限制性内切酶在双链DNA上能够识别的特殊核苷酸序列 被称为识别序列。识别序列的长度一般为 4~8 个碱基,最 常见的为 6 个碱基。
四、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分类及主要特征
性质
酶Ⅰ
酶Ⅱ
酶Ⅲ
结构与功能 三亚基多功能酶
单一功能的酶
同型二聚体
限制与修饰 酶蛋白同时具有甲 酶蛋白不具有甲基
基化作用
化作用
限制作用的 ATP,Mg2+,SAM
Mg2+
辅助因子 (S-腺苷甲硫氨酸)
寄主特异性 位点序列
特异性, 非对称序列
特异性, 旋转对称序列
切割位点 在距寄主特异性位 位于寄主特异性位
(5)限制酶切后产生两个末端,末 端结构是5’-P和3’-OH
五、II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基本特性 4.末端种类(切割方式)
(1)5’-黏性末端和3’-黏性末端(cohesive end) 识别位点为回文对称结构的序列经限制酶切
割后,产生的末端为黏性末端,这样形成的两个 末端是相同的,也是互补的。
3’-CCTAC(N)13-5’ 外侧,产生5’-端突起
(2)富含GC (3)限制酶识别序列的结构
►限制酶识别序列大多具有回文对称结构
EcoRI 5’-G A A T T C-3’
3’-C T T A A G-5’
►有些限制酶的识别序列不对称
AccBSⅠ C C G ↓ C T C
GGC↑GAG
Ⅱ型酶识别回文序列
细菌自身的DNA可被甲基化酶修饰,从而防止限制性内切酶的识 别和水解。
3. 限制性核酸 内切酶的发现
• Werner Arber于1962-1968年发现限制与修饰体系, 1968年分离得到I型限制酶 EcoB.
• 1970 年,H. Smith 首次从流感嗜血杆菌 (H. influenzae)中发现并分离到II型限制酶 HindⅡ. • 1971年,D. Nathans用HindII绘制了猿猴病毒SV40
在已纯化分类的3000种限制性内切酶中, 已发现了超过250种的特异识别序列。
五、II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基本特性 1、根据酶作用特点进行的分类
•根据酶的作用特点,II型限制性内切酶分为3类: A.最普遍的是HhaI、HindIII和NotI这样在识别序列中进行切
割的酶。有以下4种情况:
a)大部分这类酶都以同源二聚体的形式结合到DNA上,因而 识别的是对称序列;
Eco RI:Escherichia coli R
⑤若从一种细菌中分离出几种不同的酶,则根据发现顺序用罗马 数字表示。
Sac I (II):Streptomyces achromagenes I(Ⅱ)
第一节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与DNA分子的体外切割
一、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 二、限制性内切酶的定义 三、限制性内切酶的命名 四、限制性内切酶的分类 五、II型限制内切酶的基本特性 六、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七、限制内切酶的用途
五、II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基本特性 5.识别位点与切割方式之间的关系
(1).识别不同,切割不同
eg: BamHI
EcoRI
-G GATC C-
- A GATCT-
-C CTAG G-
- T CTAG A-
(2).识别不同,切割产生末端相同(同尾酶)
eg: BamHI
Bg1Ⅱ
- A GATC T
第二章 基因工程中常用的工具酶
基因工程的 基本流程
TOOLS FOR GENE CLONING
SCISSORS: RESTRICTION ENZYMES GLUE: DNA LIGASE
VEHICLE: PLASMID OR VIRAL VECTORS
第二章 基因工程中常用的工具酶
第一节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与DNA分子的 体外切割
点至少1kb的地方
点或其附近
切割方式
随机切割
特异切割
二亚基双功能的酶
酶蛋白同时具有甲 基化作用
ATP,Mg2+,SAM
特异性, 非对称序列 在距寄主特异性位 点3´端24~26bp处
特异切割
甲基化作用 位点
在DNA克隆中 的用途
寄主特异性的位点 无
寄主特异性的位点 十分有用
寄主特异性的位点 有用
第一节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与DNA分子的体外切割
侵入细菌体内的外源DNA(非甲基化),能被限制性内切酶识别和 降解,细菌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自我保护。
2. 细菌的限制—修饰理论
细菌自身的DNA可被甲基化酶修饰, ① Dam甲基化酶 -- 在GATC序列的腺嘌呤N6位引入甲基。 ② Dcm甲基化酶 -- 在CCAGG序列的第2个胞嘧啶C5位引入甲基。
• 这些酶的氨基酸序列各不相同,但其结构组成是一致 的。他们在N端由一个负责切开DNA的功能域,这个 域又与DNA修饰域连接;此外还有一到两个识别特 异序列的功能域构成C端,或以独立的亚基形式存在。 当这些酶与底物结合时,它们或行使限制性内切酶的 功能切开底物,或作为修饰酶将其甲基化。
五、II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基本特性 2、II型限制性内切酶的特点
第二节 DNA连接酶和DNA分子的体外连接
第三节 其他工具酶
第一节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与DNA分子的体外切割
一、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 二、限制性内切酶的定义 三、限制性内切酶的命名 四、限制性内切酶的分类 五、II型限制内切酶的基本特性 六、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七、限制内切酶的用途
一、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和 细菌的限制—修饰作用
►有些限制酶可识别多种序列
AccⅠ G T M K A C
CAKMTG
M = A、C K = G、T
►有些限制酶识别的序列呈间断对称, 对称序列之间含有若干个任意碱基。
AlwNⅠ C A G N N N C T G
GTCNNNGAC
(4)限制酶切割的位置
限制酶对 DNA 的切割位置大 多数在识别序列内部,但也有在 外部的。
E. coli-λ噬菌体的
限制修饰模式
• 噬菌体在感染某一宿主后,再去感染其它宿主时会受到限制。 • 仍有少量λ(K)可在 E.coli B中生存,是因 E.coli B对λ(K)进行了修饰。
2. 细菌的限制—修饰理论的提出
1959年,瑞士塞尔生物研究中心Arber提出限制一修饰理论: 核酸内切酶降解细菌外源DNA, 修饰酶保护自身DNA
的限制酶谱。 Arber, Smith和Nathans 获得了1978 年Nobel生理学和医学奖。
3.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发现
• 到1986 年下半年,发现 615 种限制酶和 98 种甲基化酶。 • 到 2006 年2 月,共发现 4583 种限制酶 和甲基化酶,其中限制酶有 3773 种,Ⅰ型、 Ⅱ型和Ⅲ型限制酶各有 68 、3692 、10 种。
(3)非互补黏性末端(不对称末端)
当识别序列为非对称序列时,切割的 DNA 产物的末端是不同的。
BbvCⅠ C C T C A G C
GGAGTCG
CC GGAGT
TCAGC CG
Leabharlann Baidu
能识别简并顺序的,如:AvaI
AvaI 5’-CPyCGPuG-3’ CCCGGG; CTCGGG; CCCGAG; CTCGAG
第一节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与DNA分子的体外切割
一、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 二、限制性内切酶的定义 三、限制性内切酶的命名 四、限制性内切酶的分类 五、II型限制内切酶的基本特性 六、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七、限制内切酶的用途
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定义
•限制性内切酶 是一组可以特异性地识别DNA上的某一特 定序列,并将之水解的核酸酶。
一、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 二、限制性内切酶的定义 三、限制性内切酶的命名 四、限制性内切酶的分类 五、II型限制内切酶的基本特性 六、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七、限制内切酶的用途
五、II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基本特性
• 是用途最广、最简单的一种限制性内切酶。 • II型限制性内切酶的形式多样,从大小上
来说,它们可以小到如PvuII (157个氨基 酸),也可以比1250个氨基酸的CjeI更大。
-G GATC C
- T CTAG A
-C CTAG G
(3).识别相同,切割不同
eg: SmaI
XmaI
-CCC GGG-
-C CCGG
-GGG CCC-
-G GGCC C-
(4).识别相同,切割相同──同工酶 同裂酶
• 限制性内切酶系统中有两个部分组成: 1.核酸酶 2.甲基化酶
•来源:细菌染色体、噬菌体/病毒 •限制性内切酶不仅受病毒感染的影响,还可随DNA的连接、
转导或转染而传给其他个体
限制性核酸内切 酶,是一类能够识 别双链DNA分子中的 某种特定核苷酸序 列,并由此切割DNA 双链结构的核酸内 切酶。
C.第三种II型限制性内切酶
• 第三种II型限制性内切酶(有时也被称为IV型限制性 内切酶)是一类较大的、集限制和修饰功能于一体的 酶,通常由850-1250个碱基组成,在同一条多肽链上 同时具有限制和修饰酶活性。有些酶识别连续序列, 并在识别位点的一端切开DNA链;而另一些酶识别 不连续的序列(如BcgI:CGANNNNNNTGC),并在 识别位点的两端切开DNA链,产生一小段含识别序 列的片段。
1、细菌的限制和修饰系统的发现
• 1950年代初期,两组科学家几乎同时发现了限制修饰现 象,当时称为宿主专一性: 1952年,Luria, Humann等:T偶数噬菌体, 1953年,Bertani, Weigle等:λ和P2噬菌体。
• 大量的研究结果证实λ噬菌体所表现的宿主限制和修饰现 象更具普遍性和代表性。
粘性末端的意义
5’末端标记 凸出的5’末端可用DNA多核苷酸激酶进行32P
标记。 3’末端标记 凸出的3’端可以通过末端转移酶添加几个多
聚核苷酸的尾巴(如AAA或TTT等)造成人工 粘性末端。 补平成平齐末端 粘性末端可以用DNA聚合酶补平成平齐末端。
部 分 常 用 的 限 制 性 内 切 酶
①第1个字母大写,表示来源物种属名的第一个字母。 ②第2、3个字母小写,表示来源物种种名的前二个字母。 ③如果细菌有不同的血清型,则有第四个字母,小写,且与前3个
字母紧紧排在一起。
Hind Ⅲ:Haemophilus influensae d
④当控制宿主的限制、修饰系统的遗传因子位于病毒和质粒上时, 需要在名称中标出遗传成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