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岩顶向斜褶皱描述构造地质实验

合集下载

12褶皱实习

12褶皱实习
实习四:读褶皱地区地质 图并作剖面图 一,目的要求
(一)读褶皱发育区地质图及描述褶皱 (二)编制褶皱发育区地质图的剖面图
实习一:读水平岩层地质图
什么是地质图? 地质图是用一定的符号,色谱和花 纹将地壳一部分各种地质体和地质 现象,按一定的比例概括地投影到 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
水平岩层的特点
实习三:读倾斜岩层和不整合地质图
暮云岭背斜:位于图区中西部暮云岭一带,
呈NE—SW向延伸;核部由下石炭统组成,宽约500 米,长约2750米,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椭圆状,长宽 比约为5,为短轴背斜.两翼由中,上石炭统及二 叠纪地层组成,两翼产状是:北西翼是 NW315°∠55°—60°,南东翼为SE135°∠25°—40°;南 东翼陡北西翼缓,因此轴面向南东倾,倾角80°, 转折端比较圆滑,翼间角约80°,为开阔褶皱.枢 纽向NE,SW两端倾伏,中部隆起,背斜为转折端圆 滑的直立背斜.为倾伏直立褶皱.背斜的北西和南 东两翼与相邻的向斜相连.背斜形成于晚二叠世之 后,早侏罗世之前.
倾斜岩层的 特点 角度不整合的 识别
实习四: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并作剖面图
二,褶皱形态分析
1 如何区分背斜和向斜?
2 如何确定两翼的产状?
3 如何确定轴面产状?
4 如何确定枢纽的产状?(扬起端?倾伏端?)
5 如何确定褶皱的转折端形态?
6 如何判断翼间角和褶皱紧闭程度?
7 如何确定轴迹和平面轮廓?
8 褶皱的组合类型识别?
9 褶皱形成时代确定?主要依据角度不整合\卷入褶皱的最新地层 褶皱形成时代确定?主要依据角度不整合\
三,褶皱描述
褶皱描述内容 1 褶皱名称:褶皱的地名+褶皱类型 2 分布地点及范围,延伸方向 3 核部及两翼地层,两翼产状及变化 4 转折端形态 5 枢纽,轴面产状及位态分类 6 次级褶皱 7 与周围其它构造的关系以及褶皱形成时代

地理褶皱模拟实验报告(3篇)

地理褶皱模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地理褶皱模拟实验,旨在使学生理解地壳运动过程中褶皱的形成机制,掌握褶皱构造的基本特征,并学会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地质现象。

二、实验原理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结果在地表形成了各种地质构造。

褶皱是地壳运动中的一种常见地质构造,它由岩层弯曲变形而成。

当地壳受到水平挤压力时,岩层会发生弯曲,形成褶皱。

褶皱的形态和规模反映了地壳运动的强度和方向。

三、实验材料1. 地质模型材料:包括不同颜色的塑料板、泡沫板等。

2. 地质工具:包括刻刀、剪刀、尺子等。

3. 其他辅助材料:如胶水、砂纸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阶段:- 选择一块平整的塑料板作为基底,代表地壳。

- 在塑料板上用刻刀画出理想的地质剖面,包括不同层次的岩层。

2. 模拟挤压阶段:- 将画有地质剖面的塑料板放置在桌面中央。

- 用泡沫板模拟地壳下方的岩石层,将其放置在塑料板下方。

- 在泡沫板上施加水平挤压力,使塑料板上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3. 观察与记录阶段:- 观察岩层的弯曲形态,记录下形成的褶皱类型(如背斜、向斜等)。

- 使用尺子测量褶皱的幅度、倾角等参数。

- 记录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任何异常现象。

4. 分析阶段:- 根据观察到的褶皱特征,分析地壳运动的类型和方向。

- 讨论不同类型褶皱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5. 总结与讨论阶段:- 总结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进行对比。

- 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 提出改进实验方案的建议。

五、实验结果1. 实验成功模拟了地壳运动中褶皱的形成过程。

2. 观察到的褶皱类型包括背斜和向斜,其形态和规模与施加的挤压力大小和方向有关。

3. 通过测量,得到了褶皱的幅度、倾角等参数。

六、分析与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地壳运动中褶皱的形成与挤压力的大小和方向密切相关。

2. 背斜和向斜是两种常见的褶皱类型,它们在地表形态和地质构造上具有不同的特征。

3. 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施加的挤压力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褶皱的形成,这提示我们在进行地质实验时需要精确控制实验条件。

青岩顶向斜褶皱描述

青岩顶向斜褶皱描述

青岩顶向斜褶皱1. 引言青岩顶是中国重要的地质景观之一,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的峨眉山。

这里以其独特的地质构造而著称,特别是其向斜褶皱现象。

本文将详细介绍青岩顶向斜褶皱的形成原因、特征、演化过程以及对地质学研究的意义。

2. 向斜褶皱的形成原因向斜褶皱是地壳运动导致地层屈曲形成的一种现象。

青岩顶向斜褶皱的形成原因主要与构造运动和岩性差异有关。

青岩顶位于峨眉山的最高峰,其地质构造主要由花岗岩和麻粒岩组成。

在青岩顶的演化过程中,受到构造运动的影响,上覆的地层发生了屈曲。

长期以来,地壳运动不断作用于这一区域,形成了青岩顶特有的向斜褶皱。

在受到构造运动的作用下,青岩顶附近的地层开始产生不均匀的挤压、折叠和屈曲变形。

由于花岗岩和麻粒岩的岩性差异,两者在压力作用下展现出不同的变形特征,从而形成了向斜褶皱。

3. 向斜褶皱的特征青岩顶向斜褶皱具有明显的特征,包括褶皱形状、断裂构造和地层变化。

3.1 褶皱形状青岩顶向斜褶皱呈现出波状的形态,褶皱波长长短不一,褶皱幅度也不一致。

这些褶皱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并且在观察者的眼中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景观。

3.2 断裂构造在青岩顶向斜褶皱的过程中,断裂构造是不可避免的。

断裂构造是指地壳在构造运动中发生破裂和错动的现象。

在青岩顶附近,断裂构造对褶皱的形成和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3.3 地层变化青岩顶向斜褶皱的形成导致其地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通过观察不同地层的岩石类型和特征,可以清晰地看到地层的屈曲和折叠现象。

这些地层的变化对研究地质演化和构造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4. 向斜褶皱的演化过程青岩顶向斜褶皱的演化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4.1 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地壳运动开始影响青岩顶附近的地层。

压力作用下,部分地层开始向上抬升,形成了一些较小的褶皱。

4.2 加速阶段随着地壳运动的持续作用,褶皱的形成加速。

青岩顶附近的地层开始产生更大的屈曲和折叠,并出现了断裂构造。

4.3 稳定阶段在这个阶段,青岩顶向斜褶皱的形态基本稳定下来。

06褶皱地区剖面图

06褶皱地区剖面图

读褶皱区地质图并作地质剖面一、目的学会从地质图上认识褶皱的分布特征,学会作褶皱区地质剖面图,并用文字描述褶皱。

二、内容(一)读褶皱区地质图1.本区地形地貌特征:图区范围,东西长XX公里,南北宽XX公里。

面积为XX平方公里。

区内主要村镇为北部的北庄与南东角的李家村。

图区中部地形相对较高,其最高峰为暮云岭海拔大于450米,南北地形相对较低,其最低点海拔小于150米,相对高差约300米,属于低山丘陵区。

区内水系主要为北部的细水与南部的东流水,总体走向约为北东65度,流向由西向东。

区内山系总体走向为北东—南西向,分布于区内中部广大地区,海拔高度多大于200米,山谷多为南东、北西向展布。

2.图区地层发育特点:区内区内发育地层为Q4、J3、J2、P2、P1、C3、C2、C1、S1、O2地层。

根据地质图及地层产状特点,S1与C1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P1与J2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C3 与J1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Q4角度不整合于下伏各老地层之上。

地层分布特点:Q4主要分布于细水、东流水两侧低洼地带。

J3分布于图区的北西角,倾向约为315度,倾角24度。

J2分布于图区的北西部与南部倾向X度,倾角X度。

其他(略)。

3.图区褶皱构造特征:区内褶皱构造发育,褶皱总体展布方向(轴线走向)为NE45°。

由北西至南东依次分布有北庄向斜、暮云岭背斜、青岩顶向斜(倒转向斜)等。

各褶皱的要素(略)。

(二)绘制褶皱区剖面图1.剖面线的选择:选择区内垂直于主要褶皱的轴线延伸方向(构造线方向)。

2.地形曲线的绘制(同前)特别注意微地形的影响。

3.投影地质界线(同前),一定要准确。

4.Q4界线的处理与下伏地层界线的勾绘。

5.先绘制不整合面以上的地层与褶皱核部的地层,在绘制不整合面以下的地层和褶皱翼部的地层。

特别注意褶皱两翼的次级变化。

6.褶皱轴面产状的确定(见书)与剖面深部褶皱转折端位置的确定。

7.褶皱翼部地层产状不一致时,地层界线的勾绘(利用等厚原则)。

第15章实习2褶皱

第15章实习2褶皱

三、褶皱阅读方法与步骤(Steps)
区分背斜和向斜(Anticline or Syncline?) 确定褶皱两翼和轴面产状(Attitudes) 确 定 褶 皱 枢 纽 产 状 和 轴 迹 ( Hinge&Axial Trace) 认识褶皱转折端形态(Hinge Zone) 分析褶皱平面形态及其组合型式 确定褶皱形成时间(Timing) 褶皱的描述与记录(Description)

倾 伏 端
扬 起 端
四、绘制褶皱区剖面图(Section)
绘制褶皱区剖面图的方法和步骤与正常地质剖面 基本相同,但需注意以下几点: (1)剖面切过不整合面和断层时,应先画断层 和不整合面,先画不整合面以上地层,再画不整合 面以下地层。 (2)绘褶皱构造时,先从核部开始,逐渐勾绘 到翼部。 (3)绘制转折端形态时,应参考褶皱倾伏或扬 起端形态,转折端厚度往往变大。 (4)产状向深部或上部延伸时,主要依据核部 和平面褶皱形态,注意两翼厚度的协调性与等厚性, 注意产状的逐渐变化与协调性。
五、褶皱的描述(Description)
褶皱描述包括以下内容 褶皱名称(地名加褶皱类型)、位置、
规模(出露长度、宽度)、轴线方向、 核部地层、两翼地层及产状、轴面产状、 枢纽延伸方向(倾伏或扬起)、转折端 形态、次级褶皱发育情况、褶皱的完整 性与后期破坏情况等。
作业
一、绘制暮云岭地区A-B地质剖面 二、描述青岩顶向斜
2010/12/1
实习二 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并作图切剖面 Folds and Fold Section
一、目的
1.在地质图上认识褶皱(Reading) 2.掌握作褶皱图切剖面图方法(Section) 3. 学会褶皱的描述(Description)

构造实验-读褶皱区地质图

构造实验-读褶皱区地质图

轴迹和平面轮廓的确定
①地形平坦,两翼产状两翼倾角变化不时,取最大弯 地形平坦,两翼产状两翼倾角变化不时, 曲点的连线. 曲点的连线.
倾伏褶皱- 倾伏褶皱-新疆库车河
倾伏褶皱- 倾伏褶皱-北美
Axial Trace of Plunging Anticline
* Note Landers Oil Field on crest of anticline
倒转褶皱
倾伏端
倒转翼岩层从翼部向倾伏 端方向, 端方向,倾角由缓变陡
4.判断轴面产状 4.判断轴面产状

地质图上判断:在图上,可以从两翼产状大致判断轴面; 地质图上判断:在图上,可以从两翼产状大致判断轴面; 若两翼倾向相反、倾角近相等,表示轴面直立. 若两翼倾向相反、倾角近相等,表示轴面直立. 轴面直立 若两翼倾向、倾角基本相同, 若两翼倾向、倾角基本相同,则轴面产状与两翼产状基
E
褶皱A 褶皱A:A末~C初; 单斜C: C末 单斜C: C末~D初; 不整合面E E先于 先于B. 不整合面E和B, E先于B.
确定褶皱的 形成时代
褶皱的形成时代:中志留世之后, 褶皱的形成时代:中志留世之后,中泥盆世之前
褶皱形态描述内容: ●(二)褶皱形态描述内容:
●a ●b ●c ●d ●e ●f ●g
3.倒转翼的确定 符号、 3.倒转翼的确定——符号、新老岩层的位置 倒转翼的确定 符号
每个褶皱构造都有一定的规模,从背斜中心部分向两端, 每个褶皱构造都有一定的规模, 背斜中心部分向两端, 岩层的产状呈逐渐变化的。 岩层的产状呈逐渐变化的。 通常在褶皱倾伏端的岩层层序和产状总是正常的 通常在褶皱倾伏端的岩层层序和产状总是正常的。 倾伏端的岩层层序和产状总是正常的。 如果有倒转翼从翼部向倾伏端方向,倾角一般由缓变陡, 如果有倒转翼从翼部向倾伏端方向,倾角一般由缓变陡, 到倾伏端附近岩层由倒转逐渐转为产状直立 渐转为正常. 到倾伏端附近岩层由倒转逐渐转为产状直立,渐转为正常. 产状直立,

实习6 读褶皱区地质图和编制褶皱区剖面图(2)

实习6 读褶皱区地质图和编制褶皱区剖面图(2)

2021/4/2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10
青岩顶向斜
青岩顶向斜褶皱,位于暮云岭南侧的青岩顶及其附近,呈NE-
SW向延伸(约50°)。宽约1000 m,长约2500 m,长宽之比约为
2.5∶1,为短轴向斜褶皱。核部为上二叠统(P2)硅质页岩,两 翼由内向外依次为下二叠统(P1)灰岩、上石炭统(C3)砂岩和中 石炭统(C2)灰岩。
2021/4/2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5
暮云岭地区地形地质图
A
C
E
B
D
τ
τ
A
S1 S1
B 三、分析褶皱特征:A.青岩顶向斜,B.暮云岭背斜,C.向斜,D.向斜,E.背斜。
共同特征:轴面向南东陡倾斜,枢纽倾伏角较小,均为短轴褶皱。
2021/4/2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6
暮云岭地区地形地质图
A
S1 S1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11
学生作业样例
A
B
2021/4/2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12





线
2021/4/2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13
投影地形线

2021/4/2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14







线
2021/4/2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15
投影地层分界线

2021/4/2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3
暮云岭地区地形地质图
A
S1 S1
B
一、分析地形地貌:山脉走向为近东西向,与地层走向(NE)呈斜交关系,本区最高点为青岩顶 (海拔为400米)。图中南、北各有一条河,水流方向自西向东。

褶皱构造实习报告

褶皱构造实习报告

摘要: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室内分析,了解褶皱构造的基本特征、成因及分布规律。

通过对褶皱构造的观察和分析,提高对地质构造的认识,为今后从事地质工作打下基础。

一、实习目的1. 了解褶皱构造的基本特征、成因及分布规律;2. 提高野外观察和分析能力;3.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习时间及地点实习时间:2021年X月X日至2021年X月X日实习地点:XX山脉三、实习内容1. 野外实地考察(1)观察褶皱构造的形态:在实习地点,我们首先观察了褶皱构造的形态,包括背斜和向斜。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背斜顶部岩层较老,向斜顶部岩层较新,这符合褶皱构造的基本特征。

(2)分析褶皱构造的成因:根据野外观察,我们认为该褶皱构造可能是由区域构造应力作用形成的。

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背斜和向斜。

(3)研究褶皱构造的分布规律:通过对褶皱构造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该地区褶皱构造呈带状分布,这与区域构造应力方向密切相关。

2. 室内分析(1)岩石样品采集:在野外考察过程中,我们采集了不同层位的岩石样品,以便进行室内分析。

(2)岩石样品鉴定:通过对岩石样品的观察、实验分析,我们鉴定了岩石类型、成因等特征。

(3)绘制褶皱构造剖面图:根据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结果,我们绘制了褶皱构造剖面图,展示了褶皱构造的基本特征和分布规律。

四、实习体会和收获1. 通过本次实习,我对褶皱构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野外观察和分析褶皱构造的方法。

2. 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团队成员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3. 通过实地考察和室内分析,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4. 深入了解了地质构造的基本原理,为今后从事地质工作打下了基础。

五、实习总结本次褶皱构造实习,使我对地质构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提高了野外观察和分析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积累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我国地质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实习6 读褶皱地区地质图7

实习6 读褶皱地区地质图7

在逐个分析了图区的背斜、向斜之后,再根据地质图
上同一构造层诸褶皱的轴迹排列型式和剖面上的褶皱组 合特征,确定和描述褶皱的组合型式,如雁行式、穹盆 构造、隔挡式、隔槽式或复背斜、复向斜等。
实习五
分析暮云岭(褶皱)地区地质图
构 造 地 质 学
4 确定褶皱形成时代 主要根据地层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来确定。在不 整合面以下的褶皱形成于不整合面以下的最新地层时代 之后,不整合面以上的最老地层时代之前。
实习五
分析暮云岭(褶皱)地区地质图
3.绘制褶皱轴迹
构 造 地 质 学
实习五
分析暮云岭(褶皱)地区地质图
4.绘制代表性产状
构 造 地 质 学
实习五
分析暮云岭(褶皱)地区地质图
暮云岭地区构造纲要图
0
250 500m
5.整饰——图名、比例尺、图例
构 造 地 质 学
J21 Q4
J21 O2-C22 Q4 J 21 O2-C22 第四系构造层
褶皱形态的描述 一般描述内容包括褶皱名称(地名加
褶皱类型);地理位置及其所在区域构造部位;分布延
伸情况;核部位置及组成地层;两翼地层、产状及转折 端形态;轴面及枢纽产状;次级褶皱分布及特征 ;褶 皱被断层或侵人岩体破坏情况等。
实习五
分析暮云岭(褶皱)地区地质图
3.褶皱组合型式的认识
构 造 地 质 学
1.确定褶皱的存在和类型 △组成褶皱地层的认识(地层图例、展布特征) △确定褶皱的存在(地层出露的对称性) △确定褶皱的形式-背斜、向斜(地层对称关系)
实习五
分析暮云岭(褶皱)地区地质图
2.判断褶皱的几何要素(褶皱形态认识分析)
褶皱翼的分析:确定褶皱两翼产状及其变化:

《构造地质学》060102实验指导书

《构造地质学》060102实验指导书

《构造地质学》课程实验指导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用)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学期南京工业大学岩土工程实验室编2006年1月目录实习一分析地质图,作剖面图(水平、倾斜岩层)实习二分析褶皱区地质图实习三绘制和分析节理玫瑰花图实习四分析断层地区地质图实习五构造地质综合实验实习一分析地质图,作剖面图(水平、倾斜岩层)一、目的要求初步认识地质图(水平、倾斜岩层)。

学习作地质剖面图。

二、说明图名表明图幅所在地区和类型。

一般采用图内主要市镇、居民点及主要山岭、河流等命名。

如果比例尺较大,图幅面积较小,地名不为人们所知,则在地名前要写上所属省(区)、市或县名。

如《北京市门头沟区地质图》。

地质图的比例尺与地形图或地图的比例尺一样,有数字比例尺和线条比例尺。

图例是地质图上各地质现象的符号和标记,用各种规定的符号和色调来表明地层、岩体的时代和性质(见附录Ⅰ“地层代号和色谱”以及附录Ⅱ“各种常用构造符号”)。

图例要按一定顺序排列。

地层图例在前,次为代号图例,构造图例一般排在最后。

地层图例的安排从上到下由新到老;如横排,一般由左向右从新到老。

确定时代的喷出岩、变质岩可按其时代排列在地层图例相庆的位置上。

岩浆岩体图例放在地层图例之后。

已确定时代的岩体可按新排列,同时代各岩类按酸性到基性顺序排列。

构造图例,如地质界线、断层应区分是实测的还是推断的。

地形图的图例一般不列于地质图图例中。

2.图切地质剖面图正规地质图均附有一幅或几幅切过图区主要地层、构造的剖面图。

如单独绘剖面图时,则要标明剖面图图名,如周口店(指图幅所在地区)太平山-升平山地质剖面图。

如为图切剖面并附在地质图下面,则以剖面标号表示,如Ⅰ-Ⅰ′地质剖面图或A-A′地质剖面图。

剖面在地质图上的位置用细线标出,两端注上剖面代号,如Ⅰ-Ⅰ′或A-A′等。

在相应剖面图的两端也相应注上同一代号。

剖面图的比例尺应与地质图的比例尺一致。

垂直比例表示在剖面两端竖立的直线上,按海拔标高标示。

构造地质学-读褶皱区地质图

构造地质学-读褶皱区地质图

实习五读褶皱区地质图一、目的要求读褶皱发育地质图及描述褶皱。

编制褶皱发育区地质图的图切剖面。

二、说明(一)褶皱形态分析分析褶皱发育区地质图,首先要确定背斜和向斜,进而再分析褶皱形态、组合类型及形成时代。

分析时,除遵循一般的读图方法外,具体步骤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但对于不同类型的褶皱其重点又有所不同。

1.区分背斜和向斜首先根据地层的对称重复以及地层新老关系和产状区分背斜和向斜。

若核部为老地层,两翼依次为新地层,两翼依次为新地层者,为背斜:若核部为新地层,两翼依次为老地层者,为向斜。

2.确定两翼产状分析两翼产状是认识褶皱形态的关键。

根据褶皱两翼产状及其变化,确定轴面和枢纽产状。

两翼产状可从地质图上直接读出。

在大例尺的地形地质图上,两翼产状也可根据地质界线与等高线的关系求出岩层产状。

3.判断轴面产状根据两翼的倾向、倾角大致判断轴面产状。

若两翼倾向相反、倾角近相等,表示轴面直立。

如两翼倾角不等,轴面是倾斜的。

在斜歪和倒转褶皱中背斜的轴面均与缓翼倾向一致。

4.枢纽产状的确定当地形近平坦褶皱两翼平行延伸,表示两翼岩层走向平行一致,则褶皱枢纽是水平的;如两翼岩层走向不平行,两翼同一岩层界线交会或呈弧形弯曲,说明该被皱枢纽是倾伏的;背斜两翼同一岩层地质界线交会的弯曲尖端指向枢纽倾伏方向,向斜两翼同一岩层地质界线交会的弯曲尖端指向扬起方向(图24)。

另外。

沿褶皱延伸方向核部地层出露的宽窄变化,也能反映出枢纽的产状。

核部变窄的方向是背斜枢纽倾伏方向,或为向斜枢纽扬起方向。

在地形起伏很大的大比例尺地质图上,褶皱岩层界线受“V”字型法则的影响,岩层界线弯曲不一定反映枢纽起伏。

枢纽水平的褶皱,会因地形起伏的影响,表现出两翼交会。

此时,从褶皱两翼产状、褶皱岩层界线分布形态与岩层产状和地形的关系等方向综合起来分析,才能正确认识枢纽产状。

5.转折端形态的认识在地形较平坦的地质图上,褶皱倾伏处(扬起处)的轮廓大致反映褶皱转折端的形态。

作业三+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并绘制剖面图

作业三+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并绘制剖面图

作业三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并绘制剖面图1.分析暮云岭地质图中的褶皱形态、组合型式和形成时代;根据暮云岭地质图可以知道该地区新老岩层分布呈现出中间老两边新的特点,所以暮云岭地质区域内的褶皱是背斜。

由课本可知识别两翼产状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从地质图上标绘的底层产状符号直接去认识和分析,二是根据同一岩层在褶皱两翼露头宽度的差异来区分。

但是本题中地标起伏变化频繁,不适宜用第二种方法,根据第一种方法可知两翼的产状是:北西翼的产状为NW315︒∠55︒-60︒,南东翼为SE135︒∠25︒-50︒;那么可知南东翼较缓而北西翼较陡,因此轴面向北西方向倾斜,倾角大约为50︒,这是因为两翼的产状不等,此时轴面的倾向大致与倾角较小的一翼的倾斜方向一致,轴面倾角一般略大于缓翼倾角。

枢纽向NE、SW两端倾伏,这是根据两翼的地层符号得知岩层走向并不是平行的,而是相交的,所以枢纽是倾伏的,由于两翼同一岩层界线会在枢纽倾伏处交会成V形,并且V字尖端指向枢纽的倾伏方向。

通过褶皱各层界线转折端点的连线,即为轴迹。

由于两翼的岩层走向转折端比较圆滑,翼间角约为80︒,为开阔褶皱,为转折端圆滑的斜歪背斜,则转折端为斜歪倾伏褶皱。

背斜形成于晚泥盆纪后,早侏罗世前。

2、描述青岩顶向斜或幕云岭背斜。

暮云岭背斜位于图区中西部暮云岭一带,呈NE-SW向延伸;核部由下石炭统组成,露头宽约500米,长约2500米,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椭圆状,长宽比约为5,为短轴背斜。

两翼由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纪地层组成,两翼产状是:北西翼是NW315︒∠55︒-60︒,南东翼为SE135︒∠25︒-40︒;南东翼缓北西翼陡,因此轴面向北西倾,倾角50︒,转折端比较圆滑,翼间角约80︒,为开阔褶皱。

枢纽向NE、SW两端倾伏,中部隆起,背斜为转折端圆滑的斜歪背斜,为斜歪倾伏褶皱。

背斜的北西和南东两翼与相邻的向斜相连。

背斜形成于晚泥盆纪后,早侏罗世前。

3、绘制A-B剖面。

4.描述暮云岭背斜的发展历史。

构造地质学实验5-6作业答案

构造地质学实验5-6作业答案
不整合界线j2c2c3不整合面的画法第四系的画法q次级褶皱的画法次级褶皱的画法首先确定小向斜两翼产状及转折端的位置然后在连接地层界线画出褶皱形态32060150503004513440倒转褶皱的画法根据产状该处发育一个倒转向斜和一个倒转背斜j2s1c1实习六编制和分析构造等高线图一目的和要求1了解构造等高线图的基本特征2学会根据岩层标高或埋藏深度资料编绘构造等高线图3学会认识构造等高线图所反映的构造形态五实习作业根据凉风垭地区钻孔资料编制凉风垭地区中侏罗统介壳灰岩顶面构造等值线图并分析其构造形态
转折端形状:转折端为圆弧形
枢纽: 枢纽倾斜,分别向NE、SW扬起
青岩顶向斜的综合描述:
褶皱形态:
根据两翼产状和轴面产状:倒转向斜; 根据转折端形态:圆弧形向斜; 根据翼间角:翼间角为45度,为闭合向斜; 根据枢纽产状:为向NE、SW扬起的向斜;
根据平面形态:长与宽比为3:1,为短轴向斜;
根据理查德分类:斜歪倾伏向斜; 根据褶皱对称性:不对称向斜; 根据兰姆赛分类:IB类(等厚向斜) 形成时代:
P2—J2,即晚二叠世之后,中侏罗世之前。
不整合面的画法
J2 C2 不整合界线
C3
第四系的画法
Q
次级褶皱的画法
次级褶皱的画法
首先确定小向斜两
翼产状及转折端的 位置,然后在连接 地层界线,画出褶 皱形态 320∠60 150∠50 300∠45 134∠40
倒转褶皱的画法
根据产状,该 处发育一个倒 转向斜和一个 倒转背斜
青岩顶向斜的综合描述:
褶皱名称:青岩顶向斜 分布位置:分布于青岩顶附近 延伸方向:分别向NE、SW延伸 核部地层:核部为P2,即上二叠统硅质页岩
翼部地层:翼部为P1、C3、C2

青岩顶向斜褶皱描述

青岩顶向斜褶皱描述

青岩顶向斜褶皱描述青岩顶向斜褶皱是指地层受到力学作用后,在水平方向上被推挤变形的地质结构体。

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青岩顶向斜褶皱。

一、青岩顶向斜褶皱的地理位置青岩顶向斜褶皱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青岩乡境内,地处西南山区,地形崎岖,气候温和湿润。

该地区属于高原地带,地质构造多样。

二、青岩顶向斜褶皱的形成原因青岩顶向斜褶皱是由巨大的地质应力作用下,沿岩层倾向形成的一种断裂构造。

它是在远古时代形成的,在当时的高温高压环境下,岩石深部发生了塑性流变和褶皱现象,造成了层理的弯曲和形变。

三、青岩顶向斜褶皱的特征1.结构单一:青岩顶向斜褶皱是由两层不同性质的岩层叠加而成的,因此其结构简单单一。

2.型态典型:青岩顶向斜褶皱形态明显,层理分明,褶皱规则,从而便于观察、研究和分析。

3.规模较小:青岩顶向斜褶皱虽然构造单一,但规模较小,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小。

4.地质价值:青岩顶向斜褶皱是地质学家和学者研究构造与地质背景的重要标志,对深入了解地球地质演化历史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四、青岩顶向斜褶皱的研究意义青岩顶向斜褶皱对地质学家和学者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首先,它是研究地球历史和地球构造演化的重要地质遗迹。

其次,对于研究地质灾害、矿山勘探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它对亚洲大陆的地球物理、地质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样本,有助于推进学科的发展。

五、青岩顶向斜褶皱的保护价值青岩顶向斜褶皱是中国成都地区的重要自然遗产,也是地质文化的重要组成,对于加强对其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六、青岩顶向斜褶皱的游览青岩顶向斜褶皱的游览是一次难得的自然露营之旅。

游客可以在岩层上探险,观察岩层和褶皱的构造规律,了解地球的演变历史和地质文化。

同时,还可以体验当地民俗文化,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感受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

总的来说,青岩顶向斜褶皱是一种典型的地质构造,其规律和特征对于人类理解地球大自然的演化历史和地质构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实习2褶皱读图.

实习2褶皱读图.

(4)确定枢纽产状 若枢纽水平,则两翼地 层走向近于平行;若两翼走向不平行且同一层 界线在平面上交合或呈弧形弯曲则可认为枢纽 是倾伏的,视为背斜的倾伏端或向斜的扬起端, 有时在此处有产状标出。 (5)确定轴迹 通过褶皱各层界线转折端点的 联线即为轴迹。 (6)认识转折端形态 轴面直立或陡斜的倾 伏褶皱,平面图及剖面图上转折端形态近似一 致。 (7)分析褶皱平面形态 褶皱两翼同一岩层 出露线地质界线沿轴迹方向的长度与垂直迹线 的宽度之比来确定线型、短轴等三种类型。
协调一致。
10. 转折端形态绘制,轴面直立或近与直立的褶皱,
其平面和剖面形态近似。【亦可据枢纽倾伏角作纵向 切面-辅助剖面,先求出到剖面处核部地层枢纽的深 度,然后再结合该层两翼倾角及枢纽位置绘成圆弧; 演示(郭图3—50): A点——剖面通过处转折端顶点(中点) ⅡⅡ1——横剖面。 ⅠⅠ1——纵切面。】
2. 褶皱的组合型式 结合平面及 剖面的组合型式进行分析:断续褶 皱—穹盆构造、雁列式(暮云岭 为雁列式)等;过渡型褶皱—隔 档式、隔槽式等;全形褶皱—复 背斜、复向斜等。
3.确定褶皱形成时代: 依据角度不整合,下伏最新褶皱 层之后,上覆最老覆盖层之前。
(二) 褶皱区图切剖面图绘制 (参图16—30)
三. 实习步骤
(一) 读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之: 1. 单个褶皱 (1)区分背、向斜,横过地层总体延伸方向观 察地层新老对称排列关系,老地层两侧依次对 称地出现新地层,则为背斜;反之为向斜。 (2)确定两翼产状,图上标有产状可以读出, 若无则求出。 (3)判断轴面产状,直立褶皱其轴面亦直立, 斜歪或倒转者,轴面向倾角较小的一翼倾斜, 一般轴面倾角大于缓翼。


实 习
褶 皱 地

描写向斜发育特征

描写向斜发育特征

描写向斜发育特征描写向斜发育特征的一篇文章,介绍了向斜的构造特点:“近水端是向斜核心地带,它的物质不断堆积成山,远离水源的外围地段则逐渐被侵蚀夷平”。

但是,我认为此砌结构未必能保存得那么完好,应该适当修改,因为如果按照此模式建设,就很难避免对地下工程形成影响或破坏.。

其中一种观点认为:两翼大,而核心小;二者距离越来越远。

另一种说法:有时候它们之间会相互叠置。

另一种意见:具体情况要看条件和原始状态决定。

有些成层构造形迹具有明显的稳定性,与周围岩石无太大差异,所以保留着原有的面貌;有些不规则的变形产物出现后,由于运动的惯性作用,仍然维持某种固定的姿势,只是随着时间推移、新旧更替才慢慢改变。

还有第三种比较主流的说法:外形起伏缓和;内部物质趋于均匀。

还有许多观点,众说纷纭。

比较各个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思路,从不同角度来考虑问题,都有道理可寻。

我觉得,既要尊重历史,又要借鉴前人智慧,客观分析向斜的形成机制及空间展布格局,不断深化认识,这样才能使祖国的向斜研究事业更加兴旺昌盛。

在北半球,由于地表长期受到外力的风化剥蚀,形成高峻险恶的奇峰峭壁,大量断崖残壁上升入侵到岩石圈内部,经过亿万年水蚀风化作用,最终形成雄伟壮丽的天然雕塑,被称之为地质公园,著名的例子有张家界地质公园、云南省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广西阳朔世界地质公园等。

如果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会发现整个大陆的岩石圈并非简单的均一、连续的地壳,而是在不同板块、不同洋盆的交接处呈离散状分布。

岩石圈包括硅铝层、镁铁层、硅钙层、花岗岩层和火成岩等几层地壳,其中大洋边缘由于地幔柱的影响会形成海岭,中脊、转换断层和大洋中脊,正常情况下处于陆壳的上地幔部分,经典力学计算结果也表明是基本均一的,并且物质组成与普通地壳相似,可以将其视为同一种物质。

地幔柱物质具有压缩效应,所以每隔一定时间便会引发大范围的构造运动。

向斜轴部为背斜核心区,由于重力负荷作用导致垂直节理十分发育,并易沿裂隙沉积矿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岩顶向斜褶皱描述构
造地质实验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青岩顶向斜褶皱描述
青岩顶向斜褶皱,位于暮云岭南侧的青岩顶及其附近,呈N E-S W向延伸(约50°)。

宽约1000m,长约2500m,长宽之比约为∶1,为短轴向斜褶皱。

核部为上二叠统(P
2
)硅质页岩,两翼由内向外依次为下二叠统
(P
1)灰岩、上石炭统(C
3
)砂岩和中石炭统(C
2
)灰
岩。

北西翼地层倾向约145°,倾角为40°;南东翼倾向与北西翼基本一致,倾角约75°。

可见其翼间角约35°,为中常倒转褶皱;轴面的倾向为南东,倾角估计约55°。

地层界线在北东、南西两端都呈圆弧形闭合,可见其转折端呈圆弧形弯曲,枢纽向N E、S W两端翘起而向中间倾伏。

综上所述,该褶皱为转折端呈圆弧的中常倒转向斜褶皱,枢纽向两端翘起而向中间倾伏,属于褶皱位态分类的斜歪倾伏褶皱。

该向斜褶皱北西侧有其它褶皱构造与之相连接,构成该向斜以及周围同一构造层其它褶皱的最新地层为上二叠统(P
2
),上覆于该套地层之上的最老地层为中侏罗统
(J
2
)。

因此,青岩顶向斜褶皱的形成时代为:晚二叠世
(P
2)之后,中侏罗世(J
2
)之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