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 课件25张.ppt
合集下载
句子衔接和排序课件(共25张PPT)
![句子衔接和排序课件(共2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414f42a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d5.png)
C
我清楚地知道永远有比自己年轻的人。但我并不觉得任何比我年龄
小的人都是年轻的, 。 , , , 。我私下里认为,
这是命运对知晓学习的人一种额外奖赏。
①而真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
②因为有无数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年轻
③往往都是那些在生理上不再年轻的人
④没有让自己得到有效的成长
⑤同时也不敢认为比我年龄大的人都比我衰老
A. ②⑤④③①
B. ③⑤④①②
C. ⑤②④①③
D. ②④⑤①③
D
位于百色市田东县境内的棋盘滩,因石块被水流纵横切割
得整齐有序酷似棋盘而得名,
,石块就像浮在水
面。
。河水冬暖夏凉,清澈见底。
。在纵横交错的
石块上漫步,会感到心旷神怡, 。
①仿佛进入奇妙无穷的人间仙境
②棋盘内潺潺流水常年不断
③水底的绿藻和游鱼清晰可见
提醒:含有“……是”的句子不是一定做首句。如果几个句子 中有引出这一概念的句子,那么引出概念的句子在前,下定义 的句子在后,下定义的句子就不适合做首句了。
2、提出观点。提出的是别人的观点,如写作文时, 开头往往会说“XXX 说/有人认为……”,通过别 人的观点引出自己想说的内容。典型标志:有人说、 人们普遍认为、……认为,后文要么进行肯定论述, 要么对前文观点进行补充。
④切不可坐在书斋里
⑤一双脚丈量写在大地上的中华文化血脉
A. ③②⑤①④
B. ③④②⑤①
C. ④②③①⑤
D. ④③②①⑤
A
当年曹雪芹写完《红楼梦》后,曾写下这样的诗句:________
①读过《红楼梦》的人,自能体会这两句诗的悲凉意味。
②是的,没有作者、读者的一路同行,我们怎能在这漫漫长途上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ppt----句子排序与衔接 课件ppt(共16张ppt)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ppt----句子排序与衔接 课件ppt(共1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9c12320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77.png)
A.①③④②⑤ B.①③②④⑤ C.⑤①③④② D.⑤②①③④
2. (2020.三市一企)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每到端午佳节,家家户户都要插艾草
。
①民间认为,艾草有招福纳祥的美意,有驱毒辟邪的作用。 ②平日里,两者虽是各就各位,各司其职。 ③这是根深蒂固的优秀文化与民俗,是千百年的约定传承。 ④每到端午,它们便强强联手,为人们的健康与信仰保驾护航。 ⑤通常,艾草要与莒蒲配对,菖蒲亦有芳香与药用的功效。
A,①②③⑤④ B.④①③⑤② C.④⑤③①② D.①④⑤③②
[点拨]通读语段,明确该语段解释了如何确诊新冠肺炎。观察四个选项中首尾句,发 现②句可能为尾句,代入语段中,发现与下文“如结果呈阴性”衔接紧密,确认②句为 尾句,排除A项。①句和④句均可衔接上文的设问句,不好判断,因此可从与②句衔接 的上句入手,发现③句和⑤句均不能与②句衔接。确认C项为正确选项后,通读检查。
A.④②①⑤③ B.④②⑤③① C.②④⑤③① D.②④⑤①③
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①很多人一听到“红外”“辐射”这类词就一哆嗦,直接被吓到。 ②因为它是个接收器,不是发射器。 ③测温枪,学名是“红外线测温仪”或者“红外线辐射测温仪”。 ④测温枪虽然名头上冠着“辐射”和“红外”,但不会对你的身体 施加任何哪怕一丁点的影响。 ⑤这个接收器的原理是:被动吸收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从而获得物 体温度数值。 ⑥意思就是,你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在向外扩散辐射能量,而测温枪 的作用,是接收你身体某区域的辐射能量。
三、句子还原
方法指导
一般来说,从语段中被抽出的句子,即题干中要求还原到语段的句子在原语段中 大多属于总起句、过渡句、 总结句。
第一步,研读原句提取信息。 压缩句子主干,把握句子主要信息;同时注意句子中的标志性
2. (2020.三市一企)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每到端午佳节,家家户户都要插艾草
。
①民间认为,艾草有招福纳祥的美意,有驱毒辟邪的作用。 ②平日里,两者虽是各就各位,各司其职。 ③这是根深蒂固的优秀文化与民俗,是千百年的约定传承。 ④每到端午,它们便强强联手,为人们的健康与信仰保驾护航。 ⑤通常,艾草要与莒蒲配对,菖蒲亦有芳香与药用的功效。
A,①②③⑤④ B.④①③⑤② C.④⑤③①② D.①④⑤③②
[点拨]通读语段,明确该语段解释了如何确诊新冠肺炎。观察四个选项中首尾句,发 现②句可能为尾句,代入语段中,发现与下文“如结果呈阴性”衔接紧密,确认②句为 尾句,排除A项。①句和④句均可衔接上文的设问句,不好判断,因此可从与②句衔接 的上句入手,发现③句和⑤句均不能与②句衔接。确认C项为正确选项后,通读检查。
A.④②①⑤③ B.④②⑤③① C.②④⑤③① D.②④⑤①③
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①很多人一听到“红外”“辐射”这类词就一哆嗦,直接被吓到。 ②因为它是个接收器,不是发射器。 ③测温枪,学名是“红外线测温仪”或者“红外线辐射测温仪”。 ④测温枪虽然名头上冠着“辐射”和“红外”,但不会对你的身体 施加任何哪怕一丁点的影响。 ⑤这个接收器的原理是:被动吸收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从而获得物 体温度数值。 ⑥意思就是,你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在向外扩散辐射能量,而测温枪 的作用,是接收你身体某区域的辐射能量。
三、句子还原
方法指导
一般来说,从语段中被抽出的句子,即题干中要求还原到语段的句子在原语段中 大多属于总起句、过渡句、 总结句。
第一步,研读原句提取信息。 压缩句子主干,把握句子主要信息;同时注意句子中的标志性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句子的衔接与排序》课件(共43张PPT)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句子的衔接与排序》课件(共4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2272309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c6.png)
填入横线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农村的道路像一些遗弃的绳子,________,永远不会有人 想起来把它弄直;河流始终妄图躲开人类,_______;树林是淡 青的,它们已由自然繁殖生长改为人工种植,_________。 ①被随便地扔在田野上 ②把它随便地扔在田野上 ③村庄却总是在某个拐弯处踩住它 ④却总是在某个拐弯处被村 庄踩住 ⑤这些本已归顺人类的植物不再能藏匿住任何一个童话了 ⑥任 何一个童话也不能藏匿在这些本已归顺人类的植物中了
A.⑤②①⑥④③ B.⑤④①③⑥②
C.⑥②①④⑤③ D.⑤③①④⑥②
2、请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 C )
①所以,丙烷被幸运地选作火炬的燃料。②再说丙烷燃烧时产生
的火焰呈亮黄色,火炬手跑动时,飘动的火焰在不同背景下都比较
醒目。③为什么北京奥运会火炬的燃料选择了丙烷呢?④丙烷不仅
符合环保要求,而且可以适应比较宽的温度范围,在零下40摄氏度
1、排列组合最连贯的是( D )
① 任何的企业活动,都要接受伦理道德方面的约束和限制 ②
企业同心合力地珍惜环境品质并不会花费企业太大的成本 ③ 但是,
赢利不能是企业的唯一目的,不管它如何的必要 ④ 而对环境的道
德责任与义务则更为重要 ⑤ 企业活动是赢利性的 ⑥ 事实上,企
业接受环境道德的约束是有利可图的
A.①②④③⑤ B.③⑤①④② C.①⑤④③② D.③②①⑤④
(四)整合句子“单元”:按照这段话的思
路和层次把句子“单元”进行组接,初步完成排序。
1、下面语句的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B )
①极目远望 ②那波浪互相拥挤着,追逐着,越来越近,越来越高 ③那从天边垂下来的波涛,一排赶着一排,浩浩荡荡 ④那由地心 里泛起的浪花,沸沸扬扬,一层紧追着一层 ⑤像冲锋陷阵的大军 ⑥像秋天田野上盛开的棉朵
农村的道路像一些遗弃的绳子,________,永远不会有人 想起来把它弄直;河流始终妄图躲开人类,_______;树林是淡 青的,它们已由自然繁殖生长改为人工种植,_________。 ①被随便地扔在田野上 ②把它随便地扔在田野上 ③村庄却总是在某个拐弯处踩住它 ④却总是在某个拐弯处被村 庄踩住 ⑤这些本已归顺人类的植物不再能藏匿住任何一个童话了 ⑥任 何一个童话也不能藏匿在这些本已归顺人类的植物中了
A.⑤②①⑥④③ B.⑤④①③⑥②
C.⑥②①④⑤③ D.⑤③①④⑥②
2、请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 C )
①所以,丙烷被幸运地选作火炬的燃料。②再说丙烷燃烧时产生
的火焰呈亮黄色,火炬手跑动时,飘动的火焰在不同背景下都比较
醒目。③为什么北京奥运会火炬的燃料选择了丙烷呢?④丙烷不仅
符合环保要求,而且可以适应比较宽的温度范围,在零下40摄氏度
1、排列组合最连贯的是( D )
① 任何的企业活动,都要接受伦理道德方面的约束和限制 ②
企业同心合力地珍惜环境品质并不会花费企业太大的成本 ③ 但是,
赢利不能是企业的唯一目的,不管它如何的必要 ④ 而对环境的道
德责任与义务则更为重要 ⑤ 企业活动是赢利性的 ⑥ 事实上,企
业接受环境道德的约束是有利可图的
A.①②④③⑤ B.③⑤①④② C.①⑤④③② D.③②①⑤④
(四)整合句子“单元”:按照这段话的思
路和层次把句子“单元”进行组接,初步完成排序。
1、下面语句的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B )
①极目远望 ②那波浪互相拥挤着,追逐着,越来越近,越来越高 ③那从天边垂下来的波涛,一排赶着一排,浩浩荡荡 ④那由地心 里泛起的浪花,沸沸扬扬,一层紧追着一层 ⑤像冲锋陷阵的大军 ⑥像秋天田野上盛开的棉朵
中考语文句子的衔接与排序课件25张
![中考语文句子的衔接与排序课件25张](https://img.taocdn.com/s3/m/e43b309d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f0.png)
. 从选项角度判断。第一类:压倒性概率选项构造。如:A. ②⑤③①④ B. ②⑤③④① C. ②⑤
③① D. ④③①②⑤。观察四个选项我们不难发现以②开头 的选项有三项,命题人一般设置此种选项布局模式,基本可 以断定以②开头。第二类:势均力敌型:如例题中的A. ⑤① ④⑥②③ B. ⑥⑤①③②④
C. ⑥③②⑤①④ D.⑤①⑥③②④,观察选项不难发现以 ⑤开头和以⑥开头的概率一样大,需要我们判断谁更适合做 首句,结合句子内容判断法迅速确定首句,并缩小答案范围。
到外等。(2)时间关系:从早到晚,从过去到现在等。 (3)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到深, 由表及里,由此到彼等。(4)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 (5)思维规律:由一般到个别,由个别到一般,由概括 到具体,由具体到概括等。
对比剩余选项中的差异选项。这是排除和检查的最后一 步。即在剩下备选选项里寻找顺序不同的两个句子,将 这两个句子代入题中,联系上下文确定哪一句更合适。
六.通过检验,确定答案。用排除法解题得出答案后,应根据确定的 答案再整体阅读一遍,以确保万无一失。
注意:解答此类试题,还可从文体角度来分析:
1. 记叙性语段,抓住记叙顺序,以此作为解题突破口,按事情发展 的先后顺序来排列。
2. 说明性语段,应在确定说明对象的基础上紧抓说明顺序来排列。 3. 议论性语段,从提出论点、分析论点、总结论点这一角度切入去
【答案】B
二.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一位老先生为学徒留下了一段精彩的题词:“待人应守_________,治事应持
________,创业酌用________,养心可奉释家之超脱,行文当如_________,读
书当如_________ 。”如此博采百家学问而集于一身,必能成为贤者。
部编版语文中考复习之句子的衔接、排序课件
![部编版语文中考复习之句子的衔接、排序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12d9546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2f.png)
专题五 句子的衔接、排序
一、句子衔接切入点 1.陈说对象要一致 所谓“陈说对象”就是指句子的主语,在一般情况下, 前后的主语一致,会使句子更连贯。主语一致,容易保 持叙述、议论角度的一致。陈说对象一致是语句衔接 的重要条件。
2.前后结构要一致 “结构要一致”既包括句子之间的结构协调,又包括一 个句子内部的结构协调一致。句子的衔接还要求句子 情势保持统一。题干上包含了某种句式或短语,那么衔 接项大多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句式或短语。因此,寻找相 同的句式或短语也是解答句子衔接题的一个方法。
3.结构合理 议论文段有合理的论证结构,有总分总式、并列式、层 进式等结构。 4.词语标志 语段的上下句往往含有相互承接的词语、关联词语、 指导代词、序数词以及“又、再、也”等语言标志。
5.语句作用 语段中往往有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 6.句间关系 分句或句子之间常常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总 分等关系。一个复句、句群或语段,前后语句之间若缺 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就会造成语句的脱节。因此,句间 的关系必须吻合其内在的逻辑。
2.抓语言标志。解题时,还要敏锐地发现关键字眼、关 键句子、上下句的关联词语、指导代词、序数词以及 “又、再、也”等语言标志来正确排序。另外找重点 句可以确定句序,如找总领句、总结句、相同句式等。
3.理写作思路。一是要瞻前顾后,上下衔接,使前后句 意连贯;二是要环绕主语或固定结构的陈说对象排列, 注意语脉连贯。
4.分文体排列。记叙文可按其线索排,如时间变化、地 点转移、事件发展、人物变换等;说明文可找其说明顺 序排,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议论文可依 其论证结构规律排,如总分总式、并列式、层进式等。
三、排序语段的一般特点 1.线索明确 记叙文段一般有明确的线索,可从时间变化、地点转换、 情感变化等方面去寻找线索。 2.顺序清楚 说明文段一般有清楚的说明顺序,有时间、空间、逻辑 等顺序。
2023年语文中考专题复习——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 课件(共20张PPT)
![2023年语文中考专题复习——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 课件(共2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5d21f27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a2.png)
【答案】C(①的语序与上文的“广袤的蓝天”“绵延的青山”相对应;②结合 下句的内容,横线处所填的语句应带有主语,并作为下句的主语;③的结构应当 与分号前的句子结构一致。综合分析,答案为C。)
【类题归结】这类题在排序的基础上,又考查了与整个语境的协调。基于上下 文内容的整体性、一致性,还需考虑与上下文的衔接问题。因此,解答这类题 时可以抓住八个字:瞻前顾后,确保一致。“一致”包括:角度(陈述对象、时 间、空间)一致、思路一致、话题一致、语体一致、句式一致、感情色彩一致 等。
3 数据共享 考点聚焦
考点 一 议论性语句
考点 二 说明性语句
考点 三 描述性语句
考点 四 语境嵌入考查
考点 一 议论性语句
【典例一】 核心素养·思维能力 (2022· 河北沧县模拟)将下面的句子排列 成语意连贯的话,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主要表现为缺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直接沟通。 ②另外,学习者之间无法面对面讨论可能会导致孤独,产生困惑也难以在第一 时间表达出来。 ③在线学习存在局限性。 ④教师难以直观地看到学生的课堂表现并作出提醒,学习者缺乏监督也容易产 生懈怠。 ⑤不管是直播课还是录播课,屏幕都隔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给直接的情感 交流设置了障碍。
以选择题为例: (1)确定语段首句。判断适合作为首句的句子:①从句子内容的角度判断。援 引观点、引出对象、铺垫背景、设问类的句子通常适合作为首句,它们通常用 于引出话题。②从选项的角度判断(不可完全依据选项确定答案)。
第一类:压倒型选项安排。如:A.②⑤③①④ B.②⑤③④① C.②⑤④ ③① D.④③①②⑤观察四个选项,不难发现,以②开头的选项有三项。一般 情况下,一旦发现命题人设置此种选项布局模式,基本可以断定语段是以②为 开头的。
中考复习之句子衔接与排序 课件(共25张PPT)
![中考复习之句子衔接与排序 课件(共2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c91a062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67.png)
个句子先说哪一个,有着一定合理的顺序。常见的顺序有三种: 时间、空间、逻辑(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主到次 等)。
方法整理
3.“句间顺序合理”类语句的衔接与排序。 分句或句子之间常常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事理关
系,如果是递进关系,顺进则层层上升,逆进则层层下降;如果是因 果关系,或一因一果,或多因一果等。一个复句、句群或语段,前后 语句之间若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就会造成语句的脱节。因此,句间 的关系必须吻合其内在的逻辑。根据上下文,确定句子间所存在的内 在关系,是解答此类题目的突破口。
方法整理
5.“词语照应、暗示”类语句的衔接与排序。 语句的照应和暗示是语言连贯的重要条件。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
通过语意的把握和关键词语的分析,能准确地找出与所提示或暗示的 词句相呼应的词句。 6.“短语类型一致”类语句的衔接与排序。
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一组短语、句子,我们可以根据其上句或下句 的提示,利用结构上对称性,来选择所填的语句。
方法整理
1.“话题同一”类语句的衔接与排序。 在表现一个中心意思时,要围绕一个话题来安排句子,保持陈述
对象或叙述角度的一致,而任意转换话题,容易造成思维的混乱即语 句不连贯。看前后语句的陈述对象(主语、话题、叙述角度)是否保 持同一,是“语句衔接题”常见的解答思路。
方法整理
2.“句间关系吻合”类语句的衔接与排序。 句子的排列与组合也是考查学生衔接能力的手段之一。几
诗填词毕竟只是经邦济世之外的“余事”。
⑤其中,赞语“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最为精当。
A.①⑤②④③
B.③⑤④②①
C.①⑤④②③
D.③⑤②④①
通读题目中所给五个句子,可知这是关于解读毛泽东诗词的一段话。其中,语句③可 直接判断为总起句,即放在开头第一句,由此能够排除选项A和选项C;选项B和选项D 在语句②和语句④的顺序上有所不同,语句⑤提出了“经纶外,诗词余事”的赞语,语 句④中的“经纶”和“余事”都紧承语句⑤,由此可知语句④应放在第三句的位置。正确的 顺序为:③⑤④②①。
方法整理
3.“句间顺序合理”类语句的衔接与排序。 分句或句子之间常常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事理关
系,如果是递进关系,顺进则层层上升,逆进则层层下降;如果是因 果关系,或一因一果,或多因一果等。一个复句、句群或语段,前后 语句之间若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就会造成语句的脱节。因此,句间 的关系必须吻合其内在的逻辑。根据上下文,确定句子间所存在的内 在关系,是解答此类题目的突破口。
方法整理
5.“词语照应、暗示”类语句的衔接与排序。 语句的照应和暗示是语言连贯的重要条件。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
通过语意的把握和关键词语的分析,能准确地找出与所提示或暗示的 词句相呼应的词句。 6.“短语类型一致”类语句的衔接与排序。
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一组短语、句子,我们可以根据其上句或下句 的提示,利用结构上对称性,来选择所填的语句。
方法整理
1.“话题同一”类语句的衔接与排序。 在表现一个中心意思时,要围绕一个话题来安排句子,保持陈述
对象或叙述角度的一致,而任意转换话题,容易造成思维的混乱即语 句不连贯。看前后语句的陈述对象(主语、话题、叙述角度)是否保 持同一,是“语句衔接题”常见的解答思路。
方法整理
2.“句间关系吻合”类语句的衔接与排序。 句子的排列与组合也是考查学生衔接能力的手段之一。几
诗填词毕竟只是经邦济世之外的“余事”。
⑤其中,赞语“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最为精当。
A.①⑤②④③
B.③⑤④②①
C.①⑤④②③
D.③⑤②④①
通读题目中所给五个句子,可知这是关于解读毛泽东诗词的一段话。其中,语句③可 直接判断为总起句,即放在开头第一句,由此能够排除选项A和选项C;选项B和选项D 在语句②和语句④的顺序上有所不同,语句⑤提出了“经纶外,诗词余事”的赞语,语 句④中的“经纶”和“余事”都紧承语句⑤,由此可知语句④应放在第三句的位置。正确的 顺序为:③⑤④②①。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课件(共53张ppt)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课件(共5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ed66eb3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2c.png)
⑤“室”则用于居住,一般东西长,南北窄,遵循“东向为尊,西向
为卑”的原则。
A.③④②⑤①
B.②④①⑤③
C.③②①⑤④
D.②③⑤①④
(永州2020)①很多惊艳之美,在人们的习惯视觉里都是不起眼 的。②登舜皇山,不仅要用脚( 朝圣 ),而且要用心,一颗 最真诚的心。③用脚爬上舜皇山顶峰,你只能看到四周的自然景 色,只能看到你脚下的高度。④用心爬上舜皇山顶峰,你才会看 到那个舜皇山(不朽)的背影,才会看到灵魂的高度。
例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位老先生为学徒留下了一段精彩的题词:“待人应守_________,治事
应持________,创业酌用________,养心可奉释家之超脱,行文当如_________,
读书当如_________ 。”如此博采百家学问而集于一身,必能成为贤者。
①兵家之权变
将“因为,这里诉说着舜帝对这片土地的恩泽大爱。”一句放入
文段中,衔接最恰当的是( D )
A.第①句后 B.第②句后 C.第③句后
D.第④句后
(永州2021)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间,三年初中生活(悄然 )而 逝,临别的忧伤油然而生。[甲]回首昨日,我们相聚在这花团锦簇的校 园,相识在这( 温馨 )和谐的集体。[乙] 师长的谆谆教导,同学的 ( 嬉闹 )欢笑犹在耳畔:绿茵场上尽情( 驰骋 )挥洒汗水的英姿, 自习课上孜孜不倦汲取知识的身影,如在眼前。[丙]人的一生必然要走 过许多“驿站”,每个“驿站”不是意味着前一段旅途的结束,又是新 征程的开始。[丁]明日,我们将继续追寻先贤足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 书,前仆后继,逐梦前行,期待在下一个“驿站”,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解析:本文段⑥句中 “这样两句”之后是冒号,显然后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 因为分享的快乐是加倍的快乐,而分担的痛苦
却是一半的痛苦。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③②① D. ②③①
【解析】分析需要排序的三个句子,②句的“的确” 一词表明内容应该承接上文而来,通过对比我们发 现只有原句和②句有递进关系,所以②句排在原句 后面;分析①+③句,可以发现③句是对①句的解 释,所以③句排在①句后,再联系②句验证,可以 发现①句是承接②句的意思而来,所以正确的顺序 应该为②①③,选B项。 【答案】B
A. ⑤①④⑥②③
B. ⑥⑤①③②④
C. ⑥③②⑤①④
D. ⑤①⑥③②④
【思路分析】第一步,确定首句。观察选项不难发 现,首句应是⑤句或⑥句,前文的末尾提到“旅 行”,⑥句承接上文提到“旅行”,所以⑥句应是 首句,排除A、C两项。第二步,内部比较得出答案。 选项B与C的区别主要是③②与⑤①的顺序不同。⑥ 句提到“小说天地”“戏剧舞台”,“小说”可对 应到③中“孔乙己”,“戏剧”可对应到②中“安 东尼奥”,由此可以看出这两句是对⑥句的分说,
他三句发现:①⑤两句可以构成比较,而⑤句有 “又”字,那么①句应该在⑤句之前。②句在这里 也是一个小小的结论句,故应该放在①⑤句之后。 由此排定顺序为③①⑤②④。
【答案】D
重难点突破
典例剖析
1. 填入下列语段空缺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
一项是(2分)
()
语文的学习,就是一段精彩的旅行。_____
①在这些美味大餐中,我们将感受生活的酸甜苦
辣,体味人生的千姿百态。
②你将与安东尼奥交流,领悟戏剧中的人生,人
生中的戏剧。
③你将与孔乙己对话,体味生命的本质,引发对
人生的思考。
④所以,爱语文,就是爱生活,爱人生!
⑤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是一道道视觉美味,
也是一道道精神大餐。
⑥在旅行中,你将走进小说天地,登上戏剧舞台。
4. 句子分组排除。这是排序的关键环节,即先 在小范围内进行排序,将可以明确顺序的句子排列 出来,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再将不符合这种顺序的 选项排除掉。在进行句子分组的时候,要首先寻找 带有明显连缀特征的句子,比如先找出关联词、代 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子间 的连缀排列,如果没有明显的连接词,则寻找句与 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一般而言,语段的顺序无非这 五种(1)空间关系: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里
②以关联词开头的句子不适合做首句。常见关 联词:还、也、又、当然……注意关联词的搭配, 可通过关联词语之间的关系,寻找其他几句中与之 相匹配的一项。
③补充类表述通常不做首句。补充类表述通常 用于补充说明前文内容,前面通常有句子,不适合 做首句。
3. 确定语段尾句。尾句往往是对上文的总结或 对主题的深化,这样的句子往往具有概括性或总结 性。 结论类表述适合做尾句,一般句子末尾有关联 词:因此、所以、照此看来……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
聚焦湖南中考
1. 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
的一项是(得快, 但是一群人走,走得远。”________ ① 人生的旅途上少不了朋友,有了朋友就可以一
起分享快乐、分担痛苦。
② 的确,没有人弱到不能帮助别人,也没有人强
到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故应紧接⑥句,所以应是③②在前。由此即可确定 正确的排序为C。第三步,通读语段验证答案。按 照选项C的顺序,将语段通读一遍,语意通畅,即 可判定C为正确答案。
【答案及评分】C (2分)
方法指导
1. 通读语段,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 内容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
2. 确定语段的首句。首句的确定主要有以下两 种情况。
2.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 ②也许,中国的水应该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 皮肤一样; ③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 ④而黄河也只有到了壶口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⑤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儿太重,不像是水, 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
A. ②④①⑤③
B. ③④②①⑤
C. ①⑤④②③
D. ③①⑤②④
【解析】首先应找到起始句。起始句是一个话题的 开始,通读五个句子,发现只有③句是一个话题的 开始,而其他四句都有前文,所以③句是首句;其 次,是找到结束句。结束句一般表总结或点出中心, 是一段话的最终落脚处。研读其他四个句子,发现 最突出的应是④句,点出了在壶口这儿黄河才是真 正的黄河,所以它应该放在最后一句;最后分析其
到外等。(2)时间关系:从早到晚,从过去到现在 等。(3)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易到难,由 浅到深,由表及里,由此到彼等。(4)事物本身的 发展规律。(5)思维规律:由一般到个别,由个别 到一般,由概括到具体,由具体到概括等。
5. 对比剩余选项中的差异选项。这是排除和检查 的最后一步。即在剩下备选选项里寻找顺序不同的两 个句子,将这两个句子代入题中,联系上下文确定哪 一句更合适。
(1)适合做首句: Ⅰ. 从句子内容判断。援引观点或引出对象、背 景铺垫、设问的句子通常适合做首句。这三类文字 放在首句通常可用于引出话题,可做首句。
Ⅱ. 从选项角度判断。第一类:压倒性概率选项 构造。如:A. ②⑤③①④ B. ②⑤③④① C. ②⑤ ④③① D. ④③①②⑤。观察四个选项我们不难发现 以②开头的选项有三项,命题人一般设置此种选项布 局模式,基本可以断定以②开头。第二类:势均力敌 型:如例题中的A. ⑤①④⑥②③ B. ⑥⑤①③②④ C. ⑥③②⑤①④ D.⑤①⑥③②④,观察选项不难 发现以⑤开头和以⑥开头的概率一样大,需要我们判 断谁更适合做首句,结合句子内容判断法迅速确定首 句,并缩小答案范围。
注意:适合做首句的方法Ⅱ为提高答题效率提 供方便,但是在判断的过程中,需要选取句子中的 关键词连词成句以验证选项答案是否完全正确,不 可完全依据选项确定答案。
(2)不适合做首句: ①含指代类词语的句子不适合做首句。指示代词 的指代内容通常要往前找,如以含指代类词语的句 子做首句往往会指代不明,所以不能将其作为首句。 常见代词有人称代词,如“他、他们、人家”等; 疑问代词,如“谁、怎么、多少、什么、哪”等; 指示代词,如“这、那、这些、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