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种群介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蚁等昆虫,其数量也是十分稳定的。
一、种群增长
➢ 种群衰落
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人类过度捕猎 或栖息地被破坏),其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 即种群衰落,甚至死亡。
个体大、出生率低、生长慢、成熟晚的生物, 最早出现此种情况。
二、种群波动
➢ 三种形式
(1)不规则波动
种群不规则的波动无周期性,且数量也极不稳定。 种群产生不规则波动的主要原因在于种群的生活环境极 不稳定,或环境不固定。
三、种群调节
➢ 调节机制
种群数量受天气的强烈影响--气候学派 捕食、寄生、竞争、食物等生物因素对种群起 调节作用--生物学派 种内成员的异质性--自动调节学说
外源性调节
社群的等级和领域性--行为调节学说
内源性调节
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机制--内分泌调节学说
遗传多态--遗传调节学说
种群调节的新理论
三、种群调节
➢ 内禀增长率是指在环境条件无限制作用时,由种群内在 因素决定的最大相对增殖速度。
Logistic 增长
从种群的几何级数增长和指数增长模型可知,只要
λ>l或r>0,种群就会持续增长,即形成无限增长,
但在实际环境下,由于种群数量总会受到食物、空间和 其他资源的限制,因此,种群增长是有限的。而且环境 对种群增长的限制作用是逐渐增加的,故增长曲线呈现 “S”型,也称S型增长,其数学模型可用logistic方 程描述:
公元十六世纪初,玉米果穗已经增加 到13cm。
水稻的进化
多年生野生稻:生育期很长
一年生野生稻:生育期短
普通栽培稻:穗大粒饱、成 熟时不易脱粒
二、种群的特征
➢ 系统特征
种群是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系统。它以一 个特定的生物种群为中心,以作用于该种群的全 部环境因子为空间边界组成了系统。
华盛顿圣乔恩岛藤壶生命表 (1959~1968)
当λ>l时,种群增长;λ=1时,种群稳定;λ<1时, 种群下降;λ=0时,种群无繁殖现象,且在下一代灭亡。
指数增长
在无限环境条件下,除了种群的离散增长外,有些生 物可以连续进行繁殖,没有特定的繁殖期,在这种情况 下,种群的增长表现为指数形式。
dN/dt=r·N Nt=N0·ert
➢ r为瞬时增长率(等于瞬时出生率与瞬时死亡率之差), 在理论上被称为内禀增长率。
生理死亡率和生态死亡率 ➢ 生理死亡率是指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每一个个体由
生理寿命所决定的死亡率——生物学常数。 ➢ 生态死亡率是指在实际条件下的种群死亡率,受环
境条件、种群大小和年龄组成的影响。
二、种群的特征
➢ 数量特征
种群年龄结构:某一种群中,具有不同年龄级的 个体数目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年龄锥体 年龄金字塔
小麦的进化
与拟山羊草杂交
一粒系小麦
二粒系小麦
小麦进化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二粒系小麦
与节节草杂交
普通小麦
小麦进化史上的第二次飞跃
山羊草
节节草
玉米的进化
➢ 玉米的原始祖先大刍草:植株细小,丛生, 雌雄同花,花器着生在植株茎梢,果穗及 籽粒小且易脱落。
➢ 选择“芽变”变异个体:从植株中部结出 果穗
雌雄同株异位的玉米 野生玉米果穗穗轴长只有2.4cm,到
鼠害
赤潮
二、种群波动
➢ 波动的原因
(1)非密度制约——即与种群数量无关的因素影响
二、种群波动
➢ 波动的原因
(2)密度制约——种群内部密度的变化
① 种内竞争食物或领地; ② 对某些特殊生物种的增长,心理限制起着重要作用, 心理上的抑制使种群不能繁殖过多; ③ 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反馈控制作用; ④ 致病的病原菌和寄生生物种群的影响,它们随着被 感染生物或寄主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种群的迁移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种群迁出数量与 迁入数量之差占总体的百分率。
二、种群的特征
➢ 遗传特征
种群通常是由相同基因型的个体组成,但在 繁殖过程中,可以通过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及突 变作用使种群的遗传性状发生变异,然后通过自 然选择使某些个体更能适应环境特点而占据优势。 因此,随环境条件的变化,种群可能发生进化或 适应能力的变化。
四、种群进化和适应的r对策和K对策
➢ 生态对策(ecologicai strategy): 是指在种群生活史 的各个阶段为适应不同环境而表现出的各种生态 习性,包括形态、生理、生殖、生态等适应特征 和行为。
➢ 根据生物的进化环境和生态对策把生物分为r对策 与K对策两大类
➢ 有利于发展较大r值的选择称为r对策。 ➢ 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加的选择称为K对策。
第三章 生物种群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种群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动态与调节 第三节 生物种间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种群的概念与特征
一、种群的概念 二、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的概念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 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抽象意义——种群是表示由物种个体所组成的集合群。 具体对象——自然种群(某一湖泊中的鲤鱼种群)
死亡率 qx
0.563 0.452 0.412 0.225 0.290 0.409 0.692 0.000 1.000 -
Lx
Tx 生命期望
ex
102 224 1.58
48 122 1.97
27 74 2.18
17.75 47 2.35
13.25 29.25 1.89
8.75 16 1.45
4.25 7.25 1.12
2
3 1.50
1
1 0.50
0
0-
各符号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如下:
• x:年龄、年龄组或发育阶段。 • nx:本年龄组开始时的存活个体数。 • lx:本年龄组开始时,存活个体的百分数,即lx = nx / n0。 • dx:本年龄组的死亡个体数,即从年龄x到年龄x+1期间的死亡个
体数。 • qx:本年龄组的死亡率,即从年龄x到年龄x+1期间的死亡率,q
➢ 调节方式
密度调节:通过密度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过程。
➢ 种间调节是指捕食、寄生和种间竞争等因子对种 群密度的制约过程。当种群离开平衡密度时,就有返回 平衡密度的倾向。
➢ 食物调节是指种群个体变化主要受食物供应状况 影响。
三、种群调节
➢ 调节方式
非密度调节:非生物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气候因子、 化学限制因子、污染物等常按非密度制约方式发挥作用。
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 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
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一、种群增长
➢ 种群平衡
概念:种群较长期地维持在几乎同一个水平上的现象。 ➢ 大型生物有蹄类、食肉类、蝙蝠类动物,多数一年
只产一仔,寿命长,种群数量一般是很稳定的。 ➢ 昆虫中,如一些蜻蜓成虫和具有良好内调节机制的
二、种群的特征
➢ 空间特征
种群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方式。
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
聚群分布
聚群分布形成的原因:
➢ 繁殖特性:营养繁殖,种子集中在母株周围。 ➢ 微域差异:受适宜生长的区域影响。 ➢ 天然障碍:种子散布过程中遇到障碍。 ➢ 动物及人为活动影响:如啄木鸟将云杉的球果聚
集,蚂蚁在蚁巢附近堆积某些种子。
x= dx / nx。 • Lx:本年龄组全部个体平均存活数目。 • Tx:其值等于将生命表中的各个Lx值自下而上累加值,即Tx =
∑Lx。 • ex:本年龄组开始时存活个体的平均生命期望,即ex = Tx / nx。
wenku.baidu.com
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动态与调节
一、种群增长 二、种群波动 三、种群调节 四、种群进化和适应的r对策和K对策
dN/dt= r·N(K—N/K) 式中:N为种群数量,K为环境容量。
Logistic 增长
逻辑斯谛方程的
两个参数r和K均具有
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r表示物种的潜在增 殖能力,而K则表示 环境容纳量,即物种 在特定环境中的平衡 密度。
逻辑斯谛方程的意义:
➢ 是许多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 是渔业、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
r对策和K对策有关特征比较
特征 栖息地气候条件
死亡率 种群密度 种内竞争 选择有利于
寿命
r 对策 多变的,不确定的 灾变的,非密度制约 多变的,低于K值
不紧张 1.快速发育 2.高rm值 3.提早生育 4.体型小
短
K 对策 稳定的,较为确定的
密度制约 在K值附近
激烈的 1.缓慢发育 2.高竞争力
3.延迟生育 4.体型较大
体数量。 ➢ 相对密度是指单位栖息空间内某种群的间接个体数
量。
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
➢ 对于活动能力弱(如植物)的种群:样方抽样法 ➢ 原理:直接计算一定样方中的个体数量。 ➢ 对于活动能力强(如兽类)的种群,标志重捕法 ➢ 原理:将捕获的种群个体进行标志后释放,间隔一
段时间后进行重捕。
标志重捕法的计算过程
➢ 数量特征
出生率:单位时间内种群新出生的个体数。
可分为生理出生率和生态出生率 ➢ 生理出生率是指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无任何生态因子限制,
只受生理状况影响)的最高出生率——理论常数。 ➢ 生态出生率是指在—定的环境条件下种群的实际出生率。
二、种群的特征
➢ 数量特征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种群死亡的个体数。
长
实验种群(实验条件下人工饲养的小白鼠)
一、种群的概念
➢ 种群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体或系统。 ➢ 种群是一个自我调节系统。 ➢ 种群是自然界物种存在、物种进化、物种关系的基本
单位,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份,生物资 源保护、利用和有害生物综合管理的具体对象。
一个物种,由于地理隔离,有时不只有一个种群。 种群既可以作为抽象概念,也可作为具体存在的客体。
➢ 计算方法:
N/M=n/R
N=M×n/R
N:种群大小;M:首次捕获并标志的个体数
n: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R: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已被标志的个体数
例:首次捕获50只,全部对其进行标记后释放,第二次捕获的60只当
中有6只拥有标记,那么种群大小: N=M×n/R =50×60/6 =500(只)
二、种群的特征
几何级数增长
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生长,不受食物、空间等条件 的限制,种群的寿命只有1年,且一年只有一个繁殖季节, 同时种群无年龄结构,彼此隔离的一种增长方式。
Nt=Nt—1×λ或Nt=No×λt 式中:No为初始种群大小,Nt为时间t时的种群大小, λ是种群的周期增长率。
根据以上模型可以计算世代不相重叠种群的增长情 况。
一、种群增长
➢ 生物入侵
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 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 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 这种过程称生物入侵。
一、种群增长
➢ 生物入侵
毒麦
薇甘菊
一、种群增长
➢ 种群增长型
根据环境对种群的作用以及种群世代的重叠 状况,种群增长模型可以分为几何级数增长、指 数型增长和逻辑斯谛(S型)增长3种典型类型。
年龄 x
0 1 2 3 4 5 6 7 8 9
存活数 nx
142 62 34 20 15.5 11 6.5 2 2 0
存活率 lx
1.000 0.437 0.239 0.141 0.109 0.077 0.046 0.014 0.014 0
死亡数 dx
80 28 14 4.5 4.5 4.5 4.5 0 2 -
大多数昆虫种群波动就属于此类。
二、种群波动
➢ 三种形式
(2)周期性波动
➢ 可分为:季节性波动和种群数量的年波动。 ➢ 这种波动主要是受环境因子的周期性年际变化、种
群本身的内在机制、种间营养关系的制约引起的。
二、种群波动
➢ 三种形式
(3)种群爆发
不规则或周期性波动的生物都可能出现种群的暴发。
蝗灾
二、种群的特征
➢ 数量特征
性别比例:种群雄性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不同物种种群具有不同的性别比例特征: 人、狼等高等动物的性别比例为1, 蜜蜂、蚂蚁等社会性昆虫的性别比例小于1。
二、种群的特征
➢ 数量特征
种群的迁入和迁出:种群常有迁移扩散的现 象,种群的迁出或迁入,影响着一个地区种群数 量的变动。
二、种群的特征
➢ 数量特征
➢ 种群有一定的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 构、性别结构等。
➢ 种群在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变动受整个生态 系统自我调控能力的控制,这是种群最重要的 属性。
二、种群的特征
➢ 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体积)空间中的生物个体数量。
可分为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调查方法。 ➢ 绝对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空间中的生物个
一、种群增长
➢ 种群衰落
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人类过度捕猎 或栖息地被破坏),其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 即种群衰落,甚至死亡。
个体大、出生率低、生长慢、成熟晚的生物, 最早出现此种情况。
二、种群波动
➢ 三种形式
(1)不规则波动
种群不规则的波动无周期性,且数量也极不稳定。 种群产生不规则波动的主要原因在于种群的生活环境极 不稳定,或环境不固定。
三、种群调节
➢ 调节机制
种群数量受天气的强烈影响--气候学派 捕食、寄生、竞争、食物等生物因素对种群起 调节作用--生物学派 种内成员的异质性--自动调节学说
外源性调节
社群的等级和领域性--行为调节学说
内源性调节
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机制--内分泌调节学说
遗传多态--遗传调节学说
种群调节的新理论
三、种群调节
➢ 内禀增长率是指在环境条件无限制作用时,由种群内在 因素决定的最大相对增殖速度。
Logistic 增长
从种群的几何级数增长和指数增长模型可知,只要
λ>l或r>0,种群就会持续增长,即形成无限增长,
但在实际环境下,由于种群数量总会受到食物、空间和 其他资源的限制,因此,种群增长是有限的。而且环境 对种群增长的限制作用是逐渐增加的,故增长曲线呈现 “S”型,也称S型增长,其数学模型可用logistic方 程描述:
公元十六世纪初,玉米果穗已经增加 到13cm。
水稻的进化
多年生野生稻:生育期很长
一年生野生稻:生育期短
普通栽培稻:穗大粒饱、成 熟时不易脱粒
二、种群的特征
➢ 系统特征
种群是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系统。它以一 个特定的生物种群为中心,以作用于该种群的全 部环境因子为空间边界组成了系统。
华盛顿圣乔恩岛藤壶生命表 (1959~1968)
当λ>l时,种群增长;λ=1时,种群稳定;λ<1时, 种群下降;λ=0时,种群无繁殖现象,且在下一代灭亡。
指数增长
在无限环境条件下,除了种群的离散增长外,有些生 物可以连续进行繁殖,没有特定的繁殖期,在这种情况 下,种群的增长表现为指数形式。
dN/dt=r·N Nt=N0·ert
➢ r为瞬时增长率(等于瞬时出生率与瞬时死亡率之差), 在理论上被称为内禀增长率。
生理死亡率和生态死亡率 ➢ 生理死亡率是指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每一个个体由
生理寿命所决定的死亡率——生物学常数。 ➢ 生态死亡率是指在实际条件下的种群死亡率,受环
境条件、种群大小和年龄组成的影响。
二、种群的特征
➢ 数量特征
种群年龄结构:某一种群中,具有不同年龄级的 个体数目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年龄锥体 年龄金字塔
小麦的进化
与拟山羊草杂交
一粒系小麦
二粒系小麦
小麦进化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二粒系小麦
与节节草杂交
普通小麦
小麦进化史上的第二次飞跃
山羊草
节节草
玉米的进化
➢ 玉米的原始祖先大刍草:植株细小,丛生, 雌雄同花,花器着生在植株茎梢,果穗及 籽粒小且易脱落。
➢ 选择“芽变”变异个体:从植株中部结出 果穗
雌雄同株异位的玉米 野生玉米果穗穗轴长只有2.4cm,到
鼠害
赤潮
二、种群波动
➢ 波动的原因
(1)非密度制约——即与种群数量无关的因素影响
二、种群波动
➢ 波动的原因
(2)密度制约——种群内部密度的变化
① 种内竞争食物或领地; ② 对某些特殊生物种的增长,心理限制起着重要作用, 心理上的抑制使种群不能繁殖过多; ③ 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反馈控制作用; ④ 致病的病原菌和寄生生物种群的影响,它们随着被 感染生物或寄主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种群的迁移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种群迁出数量与 迁入数量之差占总体的百分率。
二、种群的特征
➢ 遗传特征
种群通常是由相同基因型的个体组成,但在 繁殖过程中,可以通过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及突 变作用使种群的遗传性状发生变异,然后通过自 然选择使某些个体更能适应环境特点而占据优势。 因此,随环境条件的变化,种群可能发生进化或 适应能力的变化。
四、种群进化和适应的r对策和K对策
➢ 生态对策(ecologicai strategy): 是指在种群生活史 的各个阶段为适应不同环境而表现出的各种生态 习性,包括形态、生理、生殖、生态等适应特征 和行为。
➢ 根据生物的进化环境和生态对策把生物分为r对策 与K对策两大类
➢ 有利于发展较大r值的选择称为r对策。 ➢ 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加的选择称为K对策。
第三章 生物种群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种群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动态与调节 第三节 生物种间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种群的概念与特征
一、种群的概念 二、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的概念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 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抽象意义——种群是表示由物种个体所组成的集合群。 具体对象——自然种群(某一湖泊中的鲤鱼种群)
死亡率 qx
0.563 0.452 0.412 0.225 0.290 0.409 0.692 0.000 1.000 -
Lx
Tx 生命期望
ex
102 224 1.58
48 122 1.97
27 74 2.18
17.75 47 2.35
13.25 29.25 1.89
8.75 16 1.45
4.25 7.25 1.12
2
3 1.50
1
1 0.50
0
0-
各符号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如下:
• x:年龄、年龄组或发育阶段。 • nx:本年龄组开始时的存活个体数。 • lx:本年龄组开始时,存活个体的百分数,即lx = nx / n0。 • dx:本年龄组的死亡个体数,即从年龄x到年龄x+1期间的死亡个
体数。 • qx:本年龄组的死亡率,即从年龄x到年龄x+1期间的死亡率,q
➢ 调节方式
密度调节:通过密度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过程。
➢ 种间调节是指捕食、寄生和种间竞争等因子对种 群密度的制约过程。当种群离开平衡密度时,就有返回 平衡密度的倾向。
➢ 食物调节是指种群个体变化主要受食物供应状况 影响。
三、种群调节
➢ 调节方式
非密度调节:非生物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气候因子、 化学限制因子、污染物等常按非密度制约方式发挥作用。
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 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
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一、种群增长
➢ 种群平衡
概念:种群较长期地维持在几乎同一个水平上的现象。 ➢ 大型生物有蹄类、食肉类、蝙蝠类动物,多数一年
只产一仔,寿命长,种群数量一般是很稳定的。 ➢ 昆虫中,如一些蜻蜓成虫和具有良好内调节机制的
二、种群的特征
➢ 空间特征
种群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方式。
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
聚群分布
聚群分布形成的原因:
➢ 繁殖特性:营养繁殖,种子集中在母株周围。 ➢ 微域差异:受适宜生长的区域影响。 ➢ 天然障碍:种子散布过程中遇到障碍。 ➢ 动物及人为活动影响:如啄木鸟将云杉的球果聚
集,蚂蚁在蚁巢附近堆积某些种子。
x= dx / nx。 • Lx:本年龄组全部个体平均存活数目。 • Tx:其值等于将生命表中的各个Lx值自下而上累加值,即Tx =
∑Lx。 • ex:本年龄组开始时存活个体的平均生命期望,即ex = Tx / nx。
wenku.baidu.com
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动态与调节
一、种群增长 二、种群波动 三、种群调节 四、种群进化和适应的r对策和K对策
dN/dt= r·N(K—N/K) 式中:N为种群数量,K为环境容量。
Logistic 增长
逻辑斯谛方程的
两个参数r和K均具有
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r表示物种的潜在增 殖能力,而K则表示 环境容纳量,即物种 在特定环境中的平衡 密度。
逻辑斯谛方程的意义:
➢ 是许多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 是渔业、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
r对策和K对策有关特征比较
特征 栖息地气候条件
死亡率 种群密度 种内竞争 选择有利于
寿命
r 对策 多变的,不确定的 灾变的,非密度制约 多变的,低于K值
不紧张 1.快速发育 2.高rm值 3.提早生育 4.体型小
短
K 对策 稳定的,较为确定的
密度制约 在K值附近
激烈的 1.缓慢发育 2.高竞争力
3.延迟生育 4.体型较大
体数量。 ➢ 相对密度是指单位栖息空间内某种群的间接个体数
量。
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
➢ 对于活动能力弱(如植物)的种群:样方抽样法 ➢ 原理:直接计算一定样方中的个体数量。 ➢ 对于活动能力强(如兽类)的种群,标志重捕法 ➢ 原理:将捕获的种群个体进行标志后释放,间隔一
段时间后进行重捕。
标志重捕法的计算过程
➢ 数量特征
出生率:单位时间内种群新出生的个体数。
可分为生理出生率和生态出生率 ➢ 生理出生率是指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无任何生态因子限制,
只受生理状况影响)的最高出生率——理论常数。 ➢ 生态出生率是指在—定的环境条件下种群的实际出生率。
二、种群的特征
➢ 数量特征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种群死亡的个体数。
长
实验种群(实验条件下人工饲养的小白鼠)
一、种群的概念
➢ 种群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体或系统。 ➢ 种群是一个自我调节系统。 ➢ 种群是自然界物种存在、物种进化、物种关系的基本
单位,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份,生物资 源保护、利用和有害生物综合管理的具体对象。
一个物种,由于地理隔离,有时不只有一个种群。 种群既可以作为抽象概念,也可作为具体存在的客体。
➢ 计算方法:
N/M=n/R
N=M×n/R
N:种群大小;M:首次捕获并标志的个体数
n: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R: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已被标志的个体数
例:首次捕获50只,全部对其进行标记后释放,第二次捕获的60只当
中有6只拥有标记,那么种群大小: N=M×n/R =50×60/6 =500(只)
二、种群的特征
几何级数增长
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生长,不受食物、空间等条件 的限制,种群的寿命只有1年,且一年只有一个繁殖季节, 同时种群无年龄结构,彼此隔离的一种增长方式。
Nt=Nt—1×λ或Nt=No×λt 式中:No为初始种群大小,Nt为时间t时的种群大小, λ是种群的周期增长率。
根据以上模型可以计算世代不相重叠种群的增长情 况。
一、种群增长
➢ 生物入侵
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 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 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 这种过程称生物入侵。
一、种群增长
➢ 生物入侵
毒麦
薇甘菊
一、种群增长
➢ 种群增长型
根据环境对种群的作用以及种群世代的重叠 状况,种群增长模型可以分为几何级数增长、指 数型增长和逻辑斯谛(S型)增长3种典型类型。
年龄 x
0 1 2 3 4 5 6 7 8 9
存活数 nx
142 62 34 20 15.5 11 6.5 2 2 0
存活率 lx
1.000 0.437 0.239 0.141 0.109 0.077 0.046 0.014 0.014 0
死亡数 dx
80 28 14 4.5 4.5 4.5 4.5 0 2 -
大多数昆虫种群波动就属于此类。
二、种群波动
➢ 三种形式
(2)周期性波动
➢ 可分为:季节性波动和种群数量的年波动。 ➢ 这种波动主要是受环境因子的周期性年际变化、种
群本身的内在机制、种间营养关系的制约引起的。
二、种群波动
➢ 三种形式
(3)种群爆发
不规则或周期性波动的生物都可能出现种群的暴发。
蝗灾
二、种群的特征
➢ 数量特征
性别比例:种群雄性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不同物种种群具有不同的性别比例特征: 人、狼等高等动物的性别比例为1, 蜜蜂、蚂蚁等社会性昆虫的性别比例小于1。
二、种群的特征
➢ 数量特征
种群的迁入和迁出:种群常有迁移扩散的现 象,种群的迁出或迁入,影响着一个地区种群数 量的变动。
二、种群的特征
➢ 数量特征
➢ 种群有一定的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 构、性别结构等。
➢ 种群在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变动受整个生态 系统自我调控能力的控制,这是种群最重要的 属性。
二、种群的特征
➢ 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体积)空间中的生物个体数量。
可分为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调查方法。 ➢ 绝对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空间中的生物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