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方剂及ppt课件
合集下载
(2024年)中药学课件PPT课件
“相恶相反”原则
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 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18
中药的禁忌内容
01
配伍禁忌
某些药物因配伍不当而产生或 增强毒性、副作用,属于配伍
禁忌。
02
妊娠禁忌
某些药物因损害胎元或对孕妇 有不良作用,属于妊娠用药禁
忌。
03
服药食忌
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 简称食忌,俗称忌口。
04
证候禁忌
由于药物的药性不同,其作用 各有专长和一定的适应范围, 因此临床用药也就有所禁忌。
2024/3/26
19
配伍禁忌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甘草与海藻、大戟、甘遂、芫花等药材不宜同用, 属于“十八反”配伍禁忌。
案例三
人参与五灵脂、郁金等药材不宜同用,会影响人 参的补气效果。
ABCD
2024/3/26
案例二
乌头类药物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等 药材不宜同用,属于“十九畏”配伍禁忌。
案例四
服用滋补类药物时,应忌食生冷、油腻、腥臭等 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20
05
中药的临床应用
2024/3/26
21
常见病症的中药治疗方案
感冒
桂枝汤、麻黄汤等中药复方制剂,可缓 解感冒症状,如发热、头痛、咳嗽等。
14
中药的制剂类型
汤剂
将中药加水煎煮一定 时间后去渣取汁制成 的液体剂型。
散剂
将一种或多种中药粉 碎后均匀混合而成的 干燥粉末状制剂。
丸剂
将中药细粉或提取物 与适宜的辅料混合制 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制 剂。
膏剂
将中药提取物或细粉 与适宜的基质混合制 成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 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18
中药的禁忌内容
01
配伍禁忌
某些药物因配伍不当而产生或 增强毒性、副作用,属于配伍
禁忌。
02
妊娠禁忌
某些药物因损害胎元或对孕妇 有不良作用,属于妊娠用药禁
忌。
03
服药食忌
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 简称食忌,俗称忌口。
04
证候禁忌
由于药物的药性不同,其作用 各有专长和一定的适应范围, 因此临床用药也就有所禁忌。
2024/3/26
19
配伍禁忌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甘草与海藻、大戟、甘遂、芫花等药材不宜同用, 属于“十八反”配伍禁忌。
案例三
人参与五灵脂、郁金等药材不宜同用,会影响人 参的补气效果。
ABCD
2024/3/26
案例二
乌头类药物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等 药材不宜同用,属于“十九畏”配伍禁忌。
案例四
服用滋补类药物时,应忌食生冷、油腻、腥臭等 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20
05
中药的临床应用
2024/3/26
21
常见病症的中药治疗方案
感冒
桂枝汤、麻黄汤等中药复方制剂,可缓 解感冒症状,如发热、头痛、咳嗽等。
14
中药的制剂类型
汤剂
将中药加水煎煮一定 时间后去渣取汁制成 的液体剂型。
散剂
将一种或多种中药粉 碎后均匀混合而成的 干燥粉末状制剂。
丸剂
将中药细粉或提取物 与适宜的辅料混合制 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制 剂。
膏剂
将中药提取物或细粉 与适宜的基质混合制 成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中药方剂的组成和功效分析课件
活血化瘀方剂
活血化瘀方剂主要用于疏通 经络,消除瘀血,缓解疼痛 。
• 这类方剂常用于治疗各种 瘀血症状,如痛经、闭经 、跌打损伤等。中药成分 如桃仁、红花、丹参等, 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的作用。
这类方剂能够改善微循环, 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
• 活血化瘀方剂能够扩张血 管、降低血液粘度,改善 微循环,从而促进病变组 织的修复和再生。对于因 瘀血引起的局部缺血、缺 氧等症状有良好疗效。
益气养血方剂
益气养血方剂主要用于补充体内的气血,提高机 体免疫力。
这类方剂能够调和气血,起到美容养颜的作用。
• 这类方剂常用于治疗因气血不足引起的乏力、 面色苍白、心悸等症状。其中的中药成分如人 参、黄芪、当归等,能够促进气血生成,改善 机体营养状况。
• 益气养血方剂能够改善皮肤微循环,促进皮肤 细胞新陈代谢,从而起到美容养颜的效果。对 于因气血不足引起的面色苍白、黄褐斑等症状 有良好疗效。
滋阴补肾方剂
滋阴补肾方剂主要用于滋养肾阴,强壮腰膝,调理内分泌 。
• 这类方剂常用于治疗肾阴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五心烦热等症状。其中的中药成分如熟地黄、枸杞子 、龟板等,能够滋阴补肾,强壮腰膝。同时,它们还能 调节内分泌系统,缓解更年期综合症等症状。
滋阴补肾方剂
这类方剂对于男性性功能减退也有一 定疗效。
药物配伍禁忌
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 、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 药。
十九畏
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 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 人参畏五灵脂。
常用的中药药剂剂型
01
汤剂
中药学--中 药 PPT课件
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医学课件二清热解毒药药物性味功效用量克共性个性金银花甘寒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615连翘苦微寒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痈散结615蒲公英苦甘寒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清肝明目1015白头翁苦寒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杀虫止痒915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四清热药医学课件三清热凉血药药物性味功效用量克共性个性生地黄甘寒清热凉血养阴生津1015牡丹皮辛苦微寒清热凉血活血散瘀612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四清热药医学课件四清热燥湿药药物性味功效用量克共性个性黄芩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310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35黄柏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滋阴312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四清热药医学课件五清热解暑药药物性味功效用量克共性个性荷叶苦凉清热解暑健脾升阳凉血止血915青蒿辛苦寒清热解暑通热除蒸清胆截疟612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四清热药医学课件六清热明目药药物性味功效用量克共性个性决明子甘苦咸微寒清热明目润肠通便1015谷精草辛甘凉清热明目疏风退翳510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四清热药医学课件七清虚热药药物性味功效用量克共性个性银柴胡甘微寒清虚热清疳热310地骨皮甘寒清虚热清肺热615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四清热药医学课件五消导药药物性味功效用量克共性个性山楂酸甘微温消食积肉行气散瘀1015麦芽甘平消食积面开胃健脾通乳消胀615谷芽甘平消食积谷开胃健脾615神曲辛甘温消食积全消开胃健脾散寒解表615鸡内金甘平消食积全消开胃健脾涩精止遗310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医学课件六泻下药一攻下药药物性味功效用量克共性个性大黄苦寒泻热通便凉血解毒逐瘀通经310芒硝苦咸寒泻热通便软坚解毒312蕃泻叶苦甘寒泻热通便行水消肿36冲服
医学课件 返回本节
36 返回目录
四、中药的用法
3.年龄、病情、体质:小儿、妇女产 后及体质虚弱者用量宜小。 4.季节与地域:解表药夏季用量宜 小,冬季用量宜大;在严寒冬天的北方用 量重;南方用量宜轻。
医学课件 返回本节
36 返回目录
四、中药的用法
3.年龄、病情、体质:小儿、妇女产 后及体质虚弱者用量宜小。 4.季节与地域:解表药夏季用量宜 小,冬季用量宜大;在严寒冬天的北方用 量重;南方用量宜轻。
《方剂学》完整PPT课件-2024鲜版
先秦时期
《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等医学著 作奠定了方剂学的理论基础。
明清时期
温病学派的崛起,创制了大量治疗温热病 的方剂,如吴又可《温疫论》、叶天士《 温热论》等著作,丰富了方剂学的内涵。
汉代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 理法方药为一体的医学体系,使方剂学形 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宋金元时期
指导临床用药
通过对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安全、有效地用药 。
促进中药新药研发
通过对古方、验方的研究和开发,可以创制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中药新药。
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不断提高,方剂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也将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4/3/27
参加学术交流
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研讨活动,与同行 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
28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7
29
8
君臣佐使理论及应用
• 君臣佐使理论:是中医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辅助 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 次要兼证的药物;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 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 以达病灶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方剂学》完整PPT课件
2024/3/27
1
contents
目录
2024/3/27
• 方剂学概述 • 方剂组成与结构 • 常见中药方剂类型及特点 • 经典名方解析与临床应用 • 现代创新中药方剂研究进展与挑战 • 方剂学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与提高
中药方剂学ppt课件
治疗:竹叶石膏汤去半夏,4剂后热退呕止,胃 开能食。
第二节 清营凉血
清热剂
清营汤
Ⅰ类
《温病条辨》
清营凉血
热初入营阴
主治症候分析
口渴或口不渴
邪热入营,蒸腾营阴上升
身热夜甚
神烦少寐 斑疹隐隐
舌绛
功用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君:犀角:清营凉血,泻火解毒
臣:生地、玄参、麦冬: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佐:★银花、连翘、竹叶:透热转气透热转气
竹叶石膏汤
Ⅰ类 《伤寒论》
清气分热
证治分析
清热
气分余热
身热,多汗
失治 白虎证
益气生津
气阴两伤
舌红少津,脉虚
胃气(虚)上逆
呕
和胃
竹叶石膏汤
功用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 君:石膏 竹叶:清气分余热 • 臣:人参 麦冬:益气养阴 • 佐:半夏:降逆和胃(去性存用) 通补 • 使:甘草、粳米
配伍特点
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祛邪扶正兼顾
“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 《医宗金鉴》
竹叶石膏汤
辨证要点 身热多汗,气逆欲呕,烦渴喜饮,舌红
少津,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竹叶石膏汤
比较:白虎人参汤和竹叶石膏汤
• 相同:气分热证,气津两伤
• 不同: 白虎人参汤:实多虚少幻灯片 25 竹叶石膏汤:虚多实少幻灯片 26
辩证要点
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白虎汤
《许玉山医案》:张某,男,30岁,工人,初起 恶寒发热,头痛,周身酸楚,口干,西医按
感冒治疗后,症状不减,改服中药辛温解表,
恶寒止,发热加重,烦躁,口干,喜冷饮。 10余日后,来院就诊:壮热,烦躁不宁,口 渴饮冷,头汗淋漓,曾持续冷敷头部,发热
第二节 清营凉血
清热剂
清营汤
Ⅰ类
《温病条辨》
清营凉血
热初入营阴
主治症候分析
口渴或口不渴
邪热入营,蒸腾营阴上升
身热夜甚
神烦少寐 斑疹隐隐
舌绛
功用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君:犀角:清营凉血,泻火解毒
臣:生地、玄参、麦冬: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佐:★银花、连翘、竹叶:透热转气透热转气
竹叶石膏汤
Ⅰ类 《伤寒论》
清气分热
证治分析
清热
气分余热
身热,多汗
失治 白虎证
益气生津
气阴两伤
舌红少津,脉虚
胃气(虚)上逆
呕
和胃
竹叶石膏汤
功用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 君:石膏 竹叶:清气分余热 • 臣:人参 麦冬:益气养阴 • 佐:半夏:降逆和胃(去性存用) 通补 • 使:甘草、粳米
配伍特点
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祛邪扶正兼顾
“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 《医宗金鉴》
竹叶石膏汤
辨证要点 身热多汗,气逆欲呕,烦渴喜饮,舌红
少津,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竹叶石膏汤
比较:白虎人参汤和竹叶石膏汤
• 相同:气分热证,气津两伤
• 不同: 白虎人参汤:实多虚少幻灯片 25 竹叶石膏汤:虚多实少幻灯片 26
辩证要点
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白虎汤
《许玉山医案》:张某,男,30岁,工人,初起 恶寒发热,头痛,周身酸楚,口干,西医按
感冒治疗后,症状不减,改服中药辛温解表,
恶寒止,发热加重,烦躁,口干,喜冷饮。 10余日后,来院就诊:壮热,烦躁不宁,口 渴饮冷,头汗淋漓,曾持续冷敷头部,发热
中药方剂学(全套课件299p)--课件
12
❖ 佐药:1.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的药物; ❖ 2.正佐,制约主药的烈性或毒性
❖ 3.反佐,消除寒热相拒,药不能进的 现象
❖ 使药:1.引经药 ❖ 2.调和药性
13
(二)方剂组成变化
❖ 1.药味加减的变化 ❖ (1)随证加减: ❖ (2)药物配伍的变化 ❖ (3)组方变化 ❖ 2.药量增减的变化 ❖ 3.剂型更换的变化 ❖ 4.合方的变化
43
❖ 大承气汤使用注意事项: ❖ 1.本方为峻下之剂,如无肠胃实热内结,
或虽有热结腑实,但气阴已亏,正气虚 弱者,不能使用。 ❖ 2.中病即止,慎勿过剂 ❖ 3.大黄、芒硝宜后下 ❖ 小承气汤: 治痞、满、实证 ❖ 调胃承气汤: 治燥、实证
44
第二节 温下剂
❖ 适用于脾胃虚寒, 食积不化, 或暴饮过食 生冷之物, 冷积停滞而成寒积里实之证。 多用温里药和泻下药。
❖ 臣药: 桂枝—辛温发汗解肌,温经通阳, 助麻黄以发表散寒,又能温行经脉,治 身痛
❖ 佐药: 杏仁—宣肺降气,既协麻黄宣肺平 喘,又助麻黄、桂枝发汗解表
❖ 使药: 炙甘草—调和诸药,补中益气,与 麻黄为伍,能使汗出而不耗伤正气,又 能与麻黄、杏仁为伍,加强止咳之效
23
❖ 禁忌症:表虚自汗、外感风热、体虚外感 ❖ 其他运用: ❖ 夹湿: +白术祛湿(麻黄加术汤) ❖ 寒郁化热: +石膏.生姜.大枣(大青龙汤) ❖ 风寒咳嗽:去桂枝加生姜(三拗汤)
❖ 解表剂不宜久煎, 服药发汗后注意避风寒。
21
第一节 辛温解表剂
❖ 麻黄汤 ❖ 麻黄9克 桂枝6克 杏仁6克 甘草3克 ❖ 用法: 先煎麻黄去沫,再与余药同煎,温服
❖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发热恶寒,头
❖ 佐药:1.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的药物; ❖ 2.正佐,制约主药的烈性或毒性
❖ 3.反佐,消除寒热相拒,药不能进的 现象
❖ 使药:1.引经药 ❖ 2.调和药性
13
(二)方剂组成变化
❖ 1.药味加减的变化 ❖ (1)随证加减: ❖ (2)药物配伍的变化 ❖ (3)组方变化 ❖ 2.药量增减的变化 ❖ 3.剂型更换的变化 ❖ 4.合方的变化
43
❖ 大承气汤使用注意事项: ❖ 1.本方为峻下之剂,如无肠胃实热内结,
或虽有热结腑实,但气阴已亏,正气虚 弱者,不能使用。 ❖ 2.中病即止,慎勿过剂 ❖ 3.大黄、芒硝宜后下 ❖ 小承气汤: 治痞、满、实证 ❖ 调胃承气汤: 治燥、实证
44
第二节 温下剂
❖ 适用于脾胃虚寒, 食积不化, 或暴饮过食 生冷之物, 冷积停滞而成寒积里实之证。 多用温里药和泻下药。
❖ 臣药: 桂枝—辛温发汗解肌,温经通阳, 助麻黄以发表散寒,又能温行经脉,治 身痛
❖ 佐药: 杏仁—宣肺降气,既协麻黄宣肺平 喘,又助麻黄、桂枝发汗解表
❖ 使药: 炙甘草—调和诸药,补中益气,与 麻黄为伍,能使汗出而不耗伤正气,又 能与麻黄、杏仁为伍,加强止咳之效
23
❖ 禁忌症:表虚自汗、外感风热、体虚外感 ❖ 其他运用: ❖ 夹湿: +白术祛湿(麻黄加术汤) ❖ 寒郁化热: +石膏.生姜.大枣(大青龙汤) ❖ 风寒咳嗽:去桂枝加生姜(三拗汤)
❖ 解表剂不宜久煎, 服药发汗后注意避风寒。
21
第一节 辛温解表剂
❖ 麻黄汤 ❖ 麻黄9克 桂枝6克 杏仁6克 甘草3克 ❖ 用法: 先煎麻黄去沫,再与余药同煎,温服
❖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发热恶寒,头
《中药方剂》课件
主要用于利水消肿,治疗水湿内停证。
VS
详细描述利水渗ຫໍສະໝຸດ 药能利水消肿,治疗水湿内停所 致的证候,如水肿、泄泻等。常见的利水 渗湿药有茯苓、泽泻、车前子等。
止血药
总结词
主要用于止血,治疗各种出血证。
详细描述
止血药能收敛止血,治疗各种出血证,如咯血、吐血、便血等。常见的止血药有白及、 三七、艾叶等。
活血化瘀药
十九畏
指中药配伍中的另一种禁忌情况,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伍后 会产生化学反应,降低药效或产生毒副作用。
妊娠用药禁忌
指孕妇在怀孕期间应避免使用的药物,因为这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 造成不良影响。
中药方剂的剂量与换算
中药剂量
指中药在处方中的用量,通常以克为单位。不同中药的 剂量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总结词
主要用于活血化瘀,治疗瘀血阻滞证。
详细描述
活血化瘀药能活血化瘀,治疗瘀血阻滞所致 的证候,如痛经、跌打损伤等。常见的活血 化瘀药有丹参、红花、川芎等。
化痰止咳平喘药
总结词
主要用于化痰止咳平喘,治疗痰多咳嗽气喘 。
详细描述
化痰止咳平喘药能化痰止咳平喘,治疗痰多 咳嗽气喘等证候。常见的化痰止咳平喘药有
中药方剂的未来展望
中药方剂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中药方剂在现代医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在慢性病、疑难杂症 等领域,中药方剂具有独特的疗效和优势。随着现代医学对中药方剂的 深入研究,其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中药方剂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将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通过制定科学的 质量标准和控制方法,确保中药方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03
中药方剂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应用,有助于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世界卫生 健康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VS
详细描述利水渗ຫໍສະໝຸດ 药能利水消肿,治疗水湿内停所 致的证候,如水肿、泄泻等。常见的利水 渗湿药有茯苓、泽泻、车前子等。
止血药
总结词
主要用于止血,治疗各种出血证。
详细描述
止血药能收敛止血,治疗各种出血证,如咯血、吐血、便血等。常见的止血药有白及、 三七、艾叶等。
活血化瘀药
十九畏
指中药配伍中的另一种禁忌情况,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伍后 会产生化学反应,降低药效或产生毒副作用。
妊娠用药禁忌
指孕妇在怀孕期间应避免使用的药物,因为这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 造成不良影响。
中药方剂的剂量与换算
中药剂量
指中药在处方中的用量,通常以克为单位。不同中药的 剂量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总结词
主要用于活血化瘀,治疗瘀血阻滞证。
详细描述
活血化瘀药能活血化瘀,治疗瘀血阻滞所致 的证候,如痛经、跌打损伤等。常见的活血 化瘀药有丹参、红花、川芎等。
化痰止咳平喘药
总结词
主要用于化痰止咳平喘,治疗痰多咳嗽气喘 。
详细描述
化痰止咳平喘药能化痰止咳平喘,治疗痰多 咳嗽气喘等证候。常见的化痰止咳平喘药有
中药方剂的未来展望
中药方剂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中药方剂在现代医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在慢性病、疑难杂症 等领域,中药方剂具有独特的疗效和优势。随着现代医学对中药方剂的 深入研究,其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中药方剂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将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通过制定科学的 质量标准和控制方法,确保中药方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03
中药方剂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应用,有助于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世界卫生 健康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中药学最完整的PPT课件
中药学
麻黄
辛、微苦,温。 肺膀胱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用于风寒表实证 用于咳喘实证 用于风水水肿
桂枝 辛、甘,温 肺心膀胱 发汗解肌 温经通脉 通阳化气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2、用于寒凝血滞的痹证,脘腹冷痛,痛经,经闭等证 3、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紫苏 辛,温
肺脾 发汗解表 行气宽中 1、用于外感风寒证 2、用于脾胃气滞证 3、用于食鱼蟹中毒
1、用于风湿痹证 2、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脚气肿痛
五加皮 辛、苦,温 肝肾 祛风湿,强筋骨 利尿 1、用于风湿痹痛 2、用于腰膝软弱,小儿行迟 3、用于水肿,脚气浮肿
桑寄生
苦、甘,平 肝肾
祛风湿 益肝肾 强筋骨
安胎
1、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等 2、用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苍术 辛苦温 脾胃 燥湿健脾 祛风湿 发表 1、用于湿滞中焦证 2、用于风湿痹痛 3.外感表证夹湿之证
肺肝
发散风热 清肝明目
平抑肝阳
清热解毒
1、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发热头痛
2、用于目疾 3、用于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4、用于疔疮中毒
蔓荆子 辛苦微寒 膀胱肝胃 发散风热 清利头目 1、用于外感风热所致头晕、头痛及偏头痛等证 2、用于目赤肿痛,目昏多泪
柴胡 苦辛,微寒
肝胆
疏散退热 疏肝解郁
升举阳气 清胆截疟
3、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或风疹搔痒 4、用于肝气郁滞,证见胸闷、痛等
牛蒡子 辛,苦,寒 肺胃
发散风热 宣肺透疹
利咽散结 解毒消肿
1、用于外感风热,证见咳嗽、吐痰不利等
2、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及风热发疹等证
3、用于风热或热毒上攻的咽喉肿痛 4、用于热毒疮疡及痄腮
麻黄
辛、微苦,温。 肺膀胱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用于风寒表实证 用于咳喘实证 用于风水水肿
桂枝 辛、甘,温 肺心膀胱 发汗解肌 温经通脉 通阳化气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2、用于寒凝血滞的痹证,脘腹冷痛,痛经,经闭等证 3、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紫苏 辛,温
肺脾 发汗解表 行气宽中 1、用于外感风寒证 2、用于脾胃气滞证 3、用于食鱼蟹中毒
1、用于风湿痹证 2、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脚气肿痛
五加皮 辛、苦,温 肝肾 祛风湿,强筋骨 利尿 1、用于风湿痹痛 2、用于腰膝软弱,小儿行迟 3、用于水肿,脚气浮肿
桑寄生
苦、甘,平 肝肾
祛风湿 益肝肾 强筋骨
安胎
1、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等 2、用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苍术 辛苦温 脾胃 燥湿健脾 祛风湿 发表 1、用于湿滞中焦证 2、用于风湿痹痛 3.外感表证夹湿之证
肺肝
发散风热 清肝明目
平抑肝阳
清热解毒
1、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发热头痛
2、用于目疾 3、用于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4、用于疔疮中毒
蔓荆子 辛苦微寒 膀胱肝胃 发散风热 清利头目 1、用于外感风热所致头晕、头痛及偏头痛等证 2、用于目赤肿痛,目昏多泪
柴胡 苦辛,微寒
肝胆
疏散退热 疏肝解郁
升举阳气 清胆截疟
3、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或风疹搔痒 4、用于肝气郁滞,证见胸闷、痛等
牛蒡子 辛,苦,寒 肺胃
发散风热 宣肺透疹
利咽散结 解毒消肿
1、用于外感风热,证见咳嗽、吐痰不利等
2、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及风热发疹等证
3、用于风热或热毒上攻的咽喉肿痛 4、用于热毒疮疡及痄腮
中药方剂学(全套课件299p)ppt课件
组成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典型解表方剂解析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
组成
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等
典型解表方剂解析
功效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
温病初起
清热剂作用特点与分类
作用特点
清气分热 分类
清除里热 治疗里热证
清热剂作用特点与分类
01
清营凉血
02 03
清热解毒 清脏腑热
04
清虚热
天王补心丹
由生地黄、人参、丹参等 组成,功效滋阴清热,养 血安神,主治阴虚血少, 神志不安证。
酸枣仁汤
由酸枣仁、甘草、知母等 组成,功效养血安神,清 热除烦,主治肝血不足, 虚热内扰证。
THANKS
感谢观看
作用特点
祛湿剂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 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一 类方剂。
VS
分类
祛湿剂分为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 湿、温化寒湿、祛风胜湿五类。
典型祛湿方剂解析
平胃散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主治湿滞脾胃证,脘 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 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 ,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分类方法
根据组成、功效、主治等不同角 度,方剂可分为多种类型,如解 表剂、清热剂、祛湿剂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法与方剂关系探讨
治法指导方剂
根据中医理论,治法是治疗疾病的总 体原则和方法,方剂是在治法指导下 针对具体病情的药物组合。
方剂体现治法
方剂的药物组成和配伍原则体现了中 医治法的精髓,是实现治法的重要手 段。
中药方剂学(全套课件299p)ppt 课件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典型解表方剂解析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
组成
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等
典型解表方剂解析
功效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
温病初起
清热剂作用特点与分类
作用特点
清气分热 分类
清除里热 治疗里热证
清热剂作用特点与分类
01
清营凉血
02 03
清热解毒 清脏腑热
04
清虚热
天王补心丹
由生地黄、人参、丹参等 组成,功效滋阴清热,养 血安神,主治阴虚血少, 神志不安证。
酸枣仁汤
由酸枣仁、甘草、知母等 组成,功效养血安神,清 热除烦,主治肝血不足, 虚热内扰证。
THANKS
感谢观看
作用特点
祛湿剂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 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一 类方剂。
VS
分类
祛湿剂分为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 湿、温化寒湿、祛风胜湿五类。
典型祛湿方剂解析
平胃散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主治湿滞脾胃证,脘 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 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 ,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分类方法
根据组成、功效、主治等不同角 度,方剂可分为多种类型,如解 表剂、清热剂、祛湿剂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法与方剂关系探讨
治法指导方剂
根据中医理论,治法是治疗疾病的总 体原则和方法,方剂是在治法指导下 针对具体病情的药物组合。
方剂体现治法
方剂的药物组成和配伍原则体现了中 医治法的精髓,是实现治法的重要手 段。
中药方剂学(全套课件299p)ppt 课件
中药学方剂学ppt13.安神剂课件
黄连——清心除烦
心火
(朱砂、黄连,性寒,入心经)
佐:生地、当归——滋阴养血
阴血
使:炙甘草——和中调药
调和
安
重镇安神·朱砂安神丸
神
剂
运用
o辨证要点: 心烦,失眠,惊悸,舌红,脉细数
o使用注意: 方中朱砂含硫化汞, 不宜多服久服, 以免引起中毒
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生地、当归、麦冬、天冬、 玄参、人参、丹参、 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 远志、茯苓、朱砂、桔梗]
安
滋养安神·天王补心丹
神
剂
主治: (心肾)阴亏血少,心神不安
功用: 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安
滋养安神·天王补心丹
神
剂
方解:
•生地(重用,君)、玄参、麦冬、天冬 ——滋阴清热
•丹参、当归、生地——补养心血 •人参——益气宁心(气旺则阴血自生) • 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远志、朱砂、茯苓
——宁心安神 •桔梗——载药上行入心经
安
各论
神
剂
(九)
安
概述
神 剂
1.定义 2.分类 3.使用注意
安
概述·定义
神
剂
凡用重镇安神 或滋养安神药物为主组成,
具有安神作用, 治疗神志不安疾患的方剂, 统称安神剂
(心、肝、肾)
安
概述·分类
神
剂
心肝阳亢,火热扰心——重镇安神剂
火热之邪易伤阴血
阴血不足,心神失养——滋养安神剂
阴血不足易生虚火
安
概述·使用注意
神
剂
1、不宜多服、久服 以免妨碍脾胃运化功能 及蓄积中毒(如朱砂) 2、调摄精神及生活起居
朱砂安神丸(《医学发明》)
中草药及方剂PPT课件
临床多用 主药:荆芥、防风—辛温解表
独活、羌活-祛全身风湿 祛邪 辅药:川芎—搜风止痛,
柴胡—疏解表邪,茯苓—渗湿健脾 佐药:前胡、桔梗-宣肺止咳,枳壳-理气宽胸 使药:甘草—益气和中,协调诸药
六、辛凉解表药及方剂
常用药物 升麻—发表散热、解毒透疹、升阳举陷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提阳气
胀 佐药:苍术、陈皮—燥湿健脾,散满除胀 使药:甘草—和中益胃 香油—润肠导下
②保和丸 功效:消食和胃,清利湿热 主治:食积滞停 2010A2备选 主药:山楂、六曲—消食化滞 辅药:莱菔籽—消食下气、宽利胸膈 佐使药:半夏、陈皮、茯苓—化湿和胃
连翘—清热散结
第五节 止咳化痰平喘药及方剂
疗气血不足、虚劳喘嗽、腰膝无力、滑精早 泄等病证。
第二章 常用中草药及方剂
第一节 解表药及方剂
一、解表药及方剂
解表法:汗法。
二、分类
1、辛温解表药 2、辛凉解表药
三、辛温解表药及方剂
常用药物
麻黄—发汗、平喘、利水。主治表实无湿证。 为治表第一要药。发汗力较其他药强。2011
桂枝—温经通阳、发汗解肌。主治表虚有汗 证。2010
三、归经 三、升降浮沉
四、中药的毒性
1、本草经中”毒”的含义: ①毒是药物的总称;②毒是药物的偏性; ③毒是药物作用的强弱;④毒是药物的副作用
第五节 中药的用法
配伍禁忌、宜禁、剂量、剂型、用药途径等内容。
一、配伍的含义:
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及药物使用法度,将两种 以上的药物辨证联合应用。配伍是临床用药的主 要方式,也是组成方剂的基础。
一、适应证
痰咳喘证。
二、分类及含义
1、温化寒痰药 2、清化热痰药 3、止咳平喘药
独活、羌活-祛全身风湿 祛邪 辅药:川芎—搜风止痛,
柴胡—疏解表邪,茯苓—渗湿健脾 佐药:前胡、桔梗-宣肺止咳,枳壳-理气宽胸 使药:甘草—益气和中,协调诸药
六、辛凉解表药及方剂
常用药物 升麻—发表散热、解毒透疹、升阳举陷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提阳气
胀 佐药:苍术、陈皮—燥湿健脾,散满除胀 使药:甘草—和中益胃 香油—润肠导下
②保和丸 功效:消食和胃,清利湿热 主治:食积滞停 2010A2备选 主药:山楂、六曲—消食化滞 辅药:莱菔籽—消食下气、宽利胸膈 佐使药:半夏、陈皮、茯苓—化湿和胃
连翘—清热散结
第五节 止咳化痰平喘药及方剂
疗气血不足、虚劳喘嗽、腰膝无力、滑精早 泄等病证。
第二章 常用中草药及方剂
第一节 解表药及方剂
一、解表药及方剂
解表法:汗法。
二、分类
1、辛温解表药 2、辛凉解表药
三、辛温解表药及方剂
常用药物
麻黄—发汗、平喘、利水。主治表实无湿证。 为治表第一要药。发汗力较其他药强。2011
桂枝—温经通阳、发汗解肌。主治表虚有汗 证。2010
三、归经 三、升降浮沉
四、中药的毒性
1、本草经中”毒”的含义: ①毒是药物的总称;②毒是药物的偏性; ③毒是药物作用的强弱;④毒是药物的副作用
第五节 中药的用法
配伍禁忌、宜禁、剂量、剂型、用药途径等内容。
一、配伍的含义:
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及药物使用法度,将两种 以上的药物辨证联合应用。配伍是临床用药的主 要方式,也是组成方剂的基础。
一、适应证
痰咳喘证。
二、分类及含义
1、温化寒痰药 2、清化热痰药 3、止咳平喘药
2024版年度pptppt课件中医方剂学PPT课件
2024/2/2
代表方
在基础方的基础上加减 变化,具有独特疗效和
特点的方剂。
加减方
自拟方
在代表方的基础上根据 病情需要进行药物加减
的方剂。
10
医生根据临床经验和患 者具体情况自行组方的
方剂。
03 常用中药及配伍 禁忌
2024/2/2
11
常用中药分类及功效
01
02
03
04
解表药
发散风寒、风热,治疗感冒、 咳嗽等症状。
现代制备工艺
引入先进的提取、分离、纯化技 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中药制剂类型
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多种类型,满足不同临床需求。
2024/2/2
16
质量评价标准及方法
质量评价标准
包括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 均一性等方面,确保产品质量可
控。
2024/2/2
质量评价方法
采用化学分析、生物活性测定、指 纹图谱等多种方法对产品质量进行 评价。
中医方剂学是研究中医方剂的组成、 配伍、功效及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特点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以辨证论治为 核心,注重方剂的配伍与变化,强 调理、法、方、药的统一。
4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中医方剂学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汉、 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医家的不 断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 论体系。
现状
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中药制剂的智能化生产
利用纳米技术对中药制剂进行改进,提高药 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引入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化控制系统, 提高中药制剂的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
2024/2/2
18
05 临床运用与案例 分析
代表方
在基础方的基础上加减 变化,具有独特疗效和
特点的方剂。
加减方
自拟方
在代表方的基础上根据 病情需要进行药物加减
的方剂。
10
医生根据临床经验和患 者具体情况自行组方的
方剂。
03 常用中药及配伍 禁忌
2024/2/2
11
常用中药分类及功效
01
02
03
04
解表药
发散风寒、风热,治疗感冒、 咳嗽等症状。
现代制备工艺
引入先进的提取、分离、纯化技 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中药制剂类型
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多种类型,满足不同临床需求。
2024/2/2
16
质量评价标准及方法
质量评价标准
包括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 均一性等方面,确保产品质量可
控。
2024/2/2
质量评价方法
采用化学分析、生物活性测定、指 纹图谱等多种方法对产品质量进行 评价。
中医方剂学是研究中医方剂的组成、 配伍、功效及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特点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以辨证论治为 核心,注重方剂的配伍与变化,强 调理、法、方、药的统一。
4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中医方剂学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汉、 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医家的不 断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 论体系。
现状
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中药制剂的智能化生产
利用纳米技术对中药制剂进行改进,提高药 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引入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化控制系统, 提高中药制剂的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
2024/2/2
18
05 临床运用与案例 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
• 泻下逐水:千金子、巴豆、牵牛子 • 补益肝肾:山萸肉、枸杞子、覆盆子 • 理气化滞:佛手、香橼、枳实、枳壳 • 从上达下泻三焦之火:栀子
.
20
• 自然铜 • 朱砂 • 石膏 • 伏龙肝
矿物药材
.
21
全草类中药
• 全植物体:细辛、金钱草、紫花地丁、车 前草、蒲公英
• 地上部分:鱼腥草、淫羊藿、广金钱草、 广藿香、荆芥、益母草、薄荷、穿心莲、 茵陈
.
24
中药材储藏中常见的变质现象
• 变质现象—物理变化 挥发、溶解、冻结、 潮解、风化
• 化学变化 变色、走油、自然 • 生物变化 虫蛀、生霉、鼠咬、孵化、发芽
.
25
中药材的气味
• 极苦 •甜 •酸 • 特殊香气
.
26
中药材的特征性成分
• 含鞣质及多元酚类 • 含氨基酸、多肽、蛋白质、酶类 • 含有机酸类 • 含糖类成分的药材 • 含挥发油类
.
27
中药处方中先煎之品种
• 生石决明、生石膏、生磁石、生紫石英 • 制草乌、制川乌、珍珠母、龟甲、鳖甲 • 鹿角霜、生牡蛎、生蛤壳、生瓦楞子、生
牛角丝 • 紫贝齿、生龙骨、生龙齿、生寒水石、水 • 附片
.
28
中药处方中后下品种
• 薄荷、广藿香、鲜藿香 • 佩兰、鲜佩兰、砂仁、豆蔻 • 苦杏仁、香薷、鈎藤、鱼腥草 • 徐长卿、生大黄、番泄叶
• 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 苦能泄能燥,有降泄和燥湿的作用 • 甘能补能缓,有补益、缓急、和中的作用 • 辛能行能散,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泄下的作用 •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的作用
.
5
升降沉浮
• 升降沉浮是指药物作用的趋向。疾病由于 病因不同,所表现的症状也各有区别,有 向上的,如呕吐、呃逆、喘促;有向下的, 如泄痢、脱肛、崩漏、带下;有向外的, 如阳起浮越;有向内的,如表邪不解、热 入心包、疹毒内攻等。与之相适应的药物, 就有升、降、沉、浮的功能。
.
8
中药的自然属性
• 花叶类药物走上焦入心肺两经,取象很简 单,花叶轻浮在植株上端,心肺也在五脏 上端,二者象相似,故多相同。
• 反之,根茎类的药物多走中下两焦,入脾 甚至肝肾脏器,取质重沉降之象,与相关 脏器在身体下部相近。
.
9
花类中药
• 花的一部分—红花,西红花,玉米须,莲 须,松花粉,浦黄
•
复叶—小叶片—番泄叶
•
全叶—荆叶
• 带茎枝叶——侧柏叶
• 带柄叶——荷叶蒂、棕板
.
11
植物的叶、花入药,作用趋势向外向上
• 植物的叶、花一般生长在植物体的上部或 顶部,有伸展向上的生长趋势,其入药, 功效多有上行、向外、透发之意,故可升 发、疏散外邪。
.
12
茎木类中药
• 茎藤:川木通、关木通、海风藤、大血藤、 鸡血藤
• 茎枝:桂枝、桑枝 • 带钩的茎枝:钩藤 • 茎刺:皂角刺 • 茎髓:通草、灯心草 • 木类中药:指木本植物茎形成层以内的部
分,通称木材。如:桂木
.
13
皮类中药
• 形状 • 表面—外表面,多为灰黑色、灰褐色或棕
黄色 • 内表面,颜色各不相同,如肉桂红棕色、
杜仲紫褐色,黄柏黄色,苦柬黄白色。 • 气味—气味是鉴定皮类药材的重要依据。
郁李仁、柏子仁
.
17
果实种子类中药
• 整个果皮:大腹皮 • 部分果皮:枳壳、陈皮、橘红、青皮 • 果核:桔核 • 果蒂:瓜甜蒂 • 宿萼:柿蒂 • 维管束:橘络、瓜丝络 • 发芽的果实:稻芽
.
18
种子、果实类中药有向下向内的作用
• 《本草从新》指出,“凡轻虚者浮而升, 重实者沉而降”。植物种子、果实类的药 物就有内实质重的特点,成熟后落地入土, 因此在治疗上有向内、向下的作用趋势, 对人体的中下焦疾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
6
升降沉浮
• 升浮药—主上行而向外,有升阳、发表、 散寒等作用。
• 沉浮药—主下行而向内,有潜阳、降逆、 收敛、清热等作用。
.
7
归经—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
• 药物在机体内所起的作用,有一定的适应 范围,每种药进入机体对某脏腑或部位的 病变起作用是有其特殊性的,这种特殊性 叫“归经”。
• 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从 而提高临床疗效。
• 性状鉴定 • 常呈锥状,棒状,团簇状,丝状和粉末状,
鉴别时以花朵入药者要注意观察花托,萼 片,花瓣,雄蕊雌蕊数目及其着生的位置 (如槐花),形状,颜色,被毛,气味等。
.
10
叶类中药
• 完整叶:叶片、托叶、叶柄
• 鲜叶——苦竹叶、苏叶
• 干叶—单叶—大青叶、蓼大青叶、枇杷叶、 罗布麻叶、枸骨叶、艾叶
常用中药、方剂及给药护理学
中西医结合医院内三科 刘国用
.
1
中药基本知识
• 中医理论指导下采集、炮制、制剂、说明 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中药。
• 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植物 药、动物药、矿物药)
• 中药的功效取决于中药材的药性、药物的 形质和入药部位等。
.
2
中药的自然属性
• 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
.
29
中药处方中包煎品种
• 旋覆花、车前子、葶苈子 • 六一散、青黛、马勃、蚕砂 • 生蒲黄、滑石粉、蛤粉、海金砂
• 形质(形体部位、生长趋势、颜色、质地)
.
3
四气(四性):寒、热、温、凉
• 疾病有寒证和热证之分:
•
治疗热证的药物属于寒凉药;治疗寒
证的药物属于温热药。
•
寒凉药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作用,
常用于阳证、热证;寒温药多具有回阳、
救逆、散寒等作用,常用于阴证、寒证。
.
4
五味:酸、苦、甘、辛、咸、(淡)
• 带叶茎枝:麻黄、石懈
.
22
动物的某一部分
• 角类 • 鳞甲类 • 骨类 • 贝壳类 • 脏器类 • 全体类 • 除去内脏的物体
.
23
其他产物
• 生理产物 • 分泌物 • 排泄物 • 其他生理产物:桑螵蟏、蝉蜕、蜂蜜 • 病理产物 • 珍珠、牛黄、马宝、猴枣、狗宝 • 加工品:阿胶、鹿角霜、鹿角胶 • 龟甲胶、血余炭
.
14
皮类药材
• 作为皮类中药材80%都有利水消肿,治疗 皮肤水肿、皮肤湿疹、疥癣的作用,有很 多皮类的药材都是以治疗皮肤病为主。
.
15
果实种子类中药
• 果实类 • 种子类 •胚 • 加工品 • 发了芽的种子
.
16
• 从中走下、温中行气:砂仁、草果、草寇 • 走里利尿:车钱子、冬葵子、地肤子 • 降气化痰:苏子、菜箙子、白芥子 • 杀虫消积:槟榔、榧子、使君子 • 润肠通便:瓜蒌子、桃仁、杏仁、火麻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