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赫鲁晓夫改革是指苏联前领导人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在1953年至1964年期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农村改革。
这些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秉持和平共处、冷战解冻、政治和文化解冻、反对个人崇拜、农村改革、农业机械化、工业发展、军事战略调整等。
首先是和平共处政策。
赫鲁晓夫提出了和平共处的理念,主张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竞争的同时保持和平。
他在1956年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两个超一流强国共存的口号,这对缓和东西方关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是冷战解冻。
赫鲁晓夫试图缓和苏联与美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减少对核军备竞赛的依赖。
他在1959年曾经访问美国,并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了高级别会谈。
这次会谈为双方关系的缓和奠定了基础。
第三是政治和文化解冻。
赫鲁晓夫启动了一系列的政治和文化的解冻措施,试图改革苏联的体制和文化。
他提倡的言论自由、报刊出版自由以及艺术创作的自由程度有所提高,民主改革逐步展开。
第四是反对个人崇拜。
赫鲁晓夫批评了苏联前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他积极推动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取消,并强调领导集体的重要性。
这种反对个人崇拜的态度更加体现在他在1956年举行的二十大会议中对斯大林的批判。
第五是农村改革。
赫鲁晓夫试图改善农村的经济状况,提高农民们的生活水平。
他实行了一系列农业改革,包括减少农业税收、提高农产品购买价格、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
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刺激了农民的产出和农业的发展。
第六是农业机械化。
赫鲁晓夫大力推动农业机械化的进程,试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他鼓励发展农业机械工业,并推广农业机械使用。
这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改进,显著提高了农民们的生产水平。
第七是工业发展。
赫鲁晓夫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工业发展的计划和政策。
他推动了重工业的发展,尤其是钢铁、化工和煤矿等重点工业的发展。
这些措施极大地提高了苏联的工业产出和经济实力。
最后是军事战略调整。
赫鲁晓夫改革的工业措施
赫鲁晓夫改革的工业措施一、背景介绍赫鲁晓夫是苏联的一位重要领导人,他在苏联历史上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赫鲁晓夫的改革活动对苏联的工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赫鲁晓夫改革的一些重要的工业措施和其对苏联工业的影响。
二、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赫鲁晓夫在1953年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后,面临着一系列重要的挑战。
苏联工业的现代化和提高生产力成为了其改革的核心目标。
苏联希望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下面将介绍赫鲁晓夫改革的一些具体工业措施。
三、重点发展重工业为了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赫鲁晓夫决定重点发展重工业。
他计划大规模建设钢铁、化工和机械制造等工业部门。
这些措施旨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能力。
苏联加快了钢铁和石化行业的发展,建设了一系列钢铁厂和化工厂。
这些措施不仅推动了工业发展,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持。
四、农业现代化赫鲁晓夫的改革计划还包括农业现代化的措施。
苏联农业一直面临着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赫鲁晓夫引入了机械化农业的概念。
他提倡使用拖拉机、农业机械和其他现代化设备,以替代传统的手工劳动。
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
五、加强科技创新赫鲁晓夫认识到科技创新对工业发展的重要性。
为了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他加大了对科研机构的投资,并鼓励科学家进行创新研究。
他还建立了一系列工业研究所,致力于解决工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苏联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提高了工业的水平。
六、改善劳动条件和人民生活水平赫鲁晓夫认为改善劳动条件和人民生活水平对于激发工人的积极性和提高工业生产非常重要。
他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劳动条件,如提高工人的工资待遇、改进工作环境和加强劳动保障。
同时,赫鲁晓夫还推动了住房建设,致力于提供更好的住房条件给苏联人民。
这些改革措施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满意度。
七、改革的影响赫鲁晓夫改革的工业措施在苏联的工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知识点与练习题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一、教材知识掌握1. 赫鲁晓夫的改革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领导人,开始进行改革。
为了推行改革,赫鲁晓夫采取了否定斯大林的做法。
但是他将问题的根源仅仅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问题,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
这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赫鲁晓夫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和结果: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赫鲁晓夫以后,勃列日涅夫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其经济改革重点是重工业。
这使得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他的改革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3.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没有从根本上触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体制。
4. 苏联的解体(1)历史背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停滞的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是没有成功。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方面,从而导致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表现为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1990年,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首先宣布脱离苏联,其他各加盟共和国相继发表主权宣言)。
(2)主要过程1991年8月19日,一部分苏联高级官员发动政变,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试图扭转局面,但以失败而告终。
8·19事件齁,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分裂进一步加快。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宣布成立“独联体”;12月21日苏联原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共同签署建立独联体的文件。
至此1991年底,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历史名词解释
赫鲁晓夫改革历史名词解释
赫鲁晓夫改革是指在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接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开始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和改革。
这些改革主要针对苏联的农业和工业等领域,对苏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赫鲁晓夫废除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试图以此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粮食安全。
此外,赫鲁晓夫还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旨在提高粮食产量和缓解农业问题。
然而,他的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农民的抵触和自然环境的限制导致了玉米运动的失败,农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变。
赫鲁晓夫的改革虽然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的问题,最终在1964年他被迫下台,改革随之告终。
赫鲁晓夫:苏联的改革者与领导者
赫鲁晓夫:苏联的改革者与领导者赫鲁晓夫(Nikita Khrushchev)是20世纪苏联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重要思想家,他在苏联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赫鲁晓夫作为苏联的改革者和领导者的角色进行探讨。
一、赫鲁晓夫的政治生涯赫鲁晓夫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的时期是在斯大林逝世后。
他于1953年当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成为苏联领导层的重要人物。
赫鲁晓夫在政治生涯中,以其强烈的个人特色和勤奋努力的工作态度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二、苏联的改革者赫鲁晓夫被公认为苏联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改革者。
他积极推动了苏联经济的现代化和农业的发展。
赫鲁晓夫的改革政策旨在摆脱斯大林时代的僵化和集权体制,并带领苏联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
在农业方面,赫鲁晓夫提出了“玉米优先”政策,大力推进苏联农业的现代化,通过提高粮食产量来满足国内的需求。
他还推动农村集体化运动,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
在经济改革方面,赫鲁晓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减少军费开支、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工业、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苏联的经济实力,使苏联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家。
三、苏联的领导者赫鲁晓夫在苏联的领导地位不仅仅体现在他的改革政策上,还表现在他在国际舞台上的领导能力。
他在外交政策上积极开展平等互利的合作,并提出了“和平共处”的理念,为苏联和西方世界建立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
此外,赫鲁晓夫在苏联内部的政治统治也体现了他的领导能力。
他试图实现一种更加开放和灵活的领导方式,积极倡导“集体领导”,并试图推动苏共内部的民主改革。
然而,由于苏联的政治体制的限制,这些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四、赫鲁晓夫的遗产赫鲁晓夫的执政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争议。
例如,他在苏联共产党内部引起了一些不满和反对声音,最终导致了他在1964年被迫下台。
然而,即使离任后,赫鲁晓夫的影响仍然存在。
他提出的一些改革政策为苏联的后继者提供了一些借鉴和启示。
苏联的赫鲁晓夫时期和冷战时期(年年)
苏联的赫鲁晓夫时期和冷战时期(年年)苏联的赫鲁晓夫时期(1953年-1964年)是苏联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冷战时期(1947年-1991年)的核心时期之一。
在这段时间里,苏联社会和政治发生了巨大变革,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也经历了多次紧张和对抗。
本文将通过对赫鲁晓夫时期和冷战时期的探讨,介绍苏联在这个时间段内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方面的变化与反应。
一、赫鲁晓夫时期的政治改革赫鲁晓夫时期是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时期。
赫鲁晓夫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党的第一书记,接替斯大林的领导地位。
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了一系列积极的政治改革措施,以改变斯大林时期的高压统治和启动社会主义建设。
首先,赫鲁晓夫开始了一场“去斯大林化”的运动,试图消除斯大林时期的个人崇拜和高压统治。
他公开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和大规模镇压行为,使苏联社会得以开展一场公开的斯大林评议运动。
其次,赫鲁晓夫提出了“和平共处”政策,试图改善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
他认为,苏联和西方国家应该通过和平外交手段解决存在的分歧和冲突,避免军事对抗和全面战争的爆发。
此外,在经济和农业领域,赫鲁晓夫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他提出了农业“玉米化”政策,试图加强农业生产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他还提出了“宜居住宅”倡议,以改善苏联人民的居住条件。
这些改革措施对苏联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二、苏联的冷战策略与回应苏联在冷战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来应对西方国家的压力和对抗。
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双方互相指责对方是“帝国主义”的代表。
苏联制定了一项积极的国际政策,积极支持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他们提供援助和军事支持,以推动这些地区的独立和社会主义革命。
这使得苏联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的重要合作伙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在军事方面,苏联加大了核武器和导弹的研发,与美国进行了核军备竞赛。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答案] ⑵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失败原因: 都没有彻底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影响: 改革未彻底改变体制,制约了苏联政治经济的 发展,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造成了苏联解体。 ⑶启示: 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 要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要搞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综合平衡;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
运用辩证唯物 主义的观点评 价赫鲁晓夫的 改革;评价斯 大林 比较勃列日涅 夫改革与中国 的经济改革, 总结中国经济 改革成功的经 验
戈尔巴乔夫改 革与苏联解体 的关系 戈尔巴乔夫改 革与中国改革 的异同
勃列 日涅 夫的 改革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 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 ‚发达社会主义‛社会 1975年后,苏联进入经济停滞时期
3、苏共提出‚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是在 A.赫鲁晓夫时期 B.斯大林时期 C.勃列日涅夫时期 D.戈尔巴乔夫时期
4、赫鲁晓夫改革的最大功绩在于 A、农民得到了一定的自留地,生活水平有所 改善 B、通过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工人的收入 有所提高 C、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 增长达10%以上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
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 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 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 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 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
材料: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 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 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 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 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 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 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 食的进口。 请思考: 根据材料简要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②不尊重客观规律,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③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3月5日,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斯大林〔1879~1953〕突患脑溢血在莫斯科逝世。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政局一度动乱,赫鲁晓夫先是发动 高层同僚一举铲除了贝利亚,接着,他又成功地剥夺了马 林科夫的政府首脑地位。
1953年,赫鲁晓夫中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场对苏联 内外政策进展调整。在此根底上,1956年2月,召开了苏 共“二十大〞。
〔二〕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降低交售定额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农业: 改组农业拖拉机站
经济
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开荒和种植玉米
内容
工业: 对经济管理体制进展改革
政治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 平反冤假错案
〔三〕改革失败的原因 改革失败的原因是:
1、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 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 上破除这一模式。 〔只是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小修小补〕
2、对斯大林的批判和政治改革 在客观上看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
信,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但同样对斯 大林缺乏科学的认识,把斯大林的一些错 误,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没有认识 到错误的产生固然有个人因素,但根源在 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这种对斯大林的 一味否认,又引起思想的混乱。
苏联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
农业改革: 1、允许集体农庄庄园拥有一定数 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2、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3、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4、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
工业改革:
1、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 共和国; 2、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利; 3、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 、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 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政治方面:
1、批判个人崇拜及斯大 林某些理论观点 2、平反一些冤假错案
尤里尤里-加加林
失败原因:
1、没有创新的科学理论,缺乏正确的 指导思想和路线; 2、对斯大林的态度评价的不全面,引 发消极的后果; 3、改革并没有触动原有体制的基本框 架; 4、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提出不 切实际的口号; 5、独断专行,搞个人崇拜。
积极方面: 积极方面: ①批判斯大林,平反冤家错案 ②解决粮食问题,促进工业发展 ③对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 消极方面: 消极方面: ①急于求成,缺乏理性,未脱离旧模 式 ②过度否定斯大林,造成思想混乱
第十八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ຫໍສະໝຸດ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95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 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 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 ──尼克松
改革背景: 1、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 2、斯大林逝世为苏联改革提供 了契机和可能
赫鲁晓夫改革
三、评价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成败 失败之处在于:
1、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他的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 改革始终在旧模式的框架内部做修改,而未能从 改革始终在旧模式的框架内部做修改,而未能从 根本上突破旧模式 突破旧模式。 根本上突破旧模式。 2、赫鲁晓夫性格中的鲁莽冲动、爱面子、思维 赫鲁晓夫性格中的鲁莽冲动、爱面子、 较简单的一面,导致经济改革进程中出现“ 进程中出现 较简单的一面,导致经济改革进程中出现“全面 展开共产主义建设” 十五年赶超美国 年赶超美国” 展开共产主义建设”、“十五年赶超美国”等冒 进思想;也导致浪费、 进思想;也导致浪费、虎头蛇尾甚至有违常识等 失误。 失误。
与赫鲁晓夫有关的知识点、关键词:
政治——“秘密报告”否定斯大林 恢复党内民主 民主; 政治——“秘密报告”否定斯大林 ;恢复党内民主; —— 废除国安审判特权;平反部分冤案; 废除国安审判特权;平反部分冤案; 军事—— 裁军;首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次载人航天; 军事—— 裁军;首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次载人航天; 宇航员加加林;美苏太空竞赛;核威胁; 宇航员加加林;美苏太空竞赛;核威胁; 外交—— 冷战;美苏争霸;戴维营精神; 苏修” 外交—— 冷战;美苏争霸;戴维营精神;“苏修”; 对华减免债务;归还旅顺、大连给中国; 对华减免债务;归还旅顺、大连给中国; 撤走援华专家;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 撤走援华专家;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 文艺—— 解冻文学; 日瓦戈医生》 文艺—— 解冻文学;《日瓦戈医生》诺贝尔文学奖
三、评价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成败 成功之处在于:
1、赫鲁晓夫的改革去掉了斯大林模式中一些明 赫鲁晓夫的改革去掉了斯大林模式中一些明 去掉 显错误的部分 在改善民生方面有一定成效。 的部分; 显错误的部分;在改善民生方面有一定成效。 2、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当时被视为权威和 神圣”的斯大林模式, “神圣”的斯大林模式,开启了苏联社会主义改 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铁托
在工业方面也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
3、匈牙利改革的结果
• 在一段时间里,经济发展较快,市场较繁 荣,人民生活有较大改善。
(城市职工中一部分人收入增加;农业持续 发展。1984年,粮食人均产量居世界前5名)
• 20世纪80年代,再度陷入困境。
1988年初,背负外债160亿美元,人均外债 1500美元,居东欧国家之首。
第11课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 曲折道路
【学习目标】
1、 掌握赫鲁晓夫改革; 【学习重点】
2、说出东欧成立的8个社 1、 赫鲁晓夫的 会主义国家的名称,了 改革。 解匈牙利改革,并以匈 2、 匈牙利改革 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 【学习难点】 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对赫鲁晓夫改革
3、 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 的评价 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 曲折的。
(二)、匈牙利改革
1、导火线:匈牙利事件
匈 牙 利 领 导 人卡 达 尔2内容领域主要措施
政治上
改善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 全法制,稳定政治局势
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优先发展农业 和轻工业(发展方针)
经济上
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开放农 贸市场,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
调节(农业政策)
二、赫鲁晓夫的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1953年9月,赫鲁晓 夫正式就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成为苏联最高 领导人。
斯大林逝世
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 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 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赫鲁晓夫(1894—1971)
(二)原因:
斯大林模式日益僵化,其管理体制的弊 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赫鲁晓夫改革
【热点·中考预测】
热点角度
热点展望
苏联的改革及启示
苏联历史上的改革应该是2013年备战中考的热点之一,主要是掌握苏联历史上的改革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由苏联的崛起和解体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必须适时调整经济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抵制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也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吸取苏东各国的经验教训,根据国情,实事求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并不代表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虽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但中国人民依然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昂首阔步前进!
日本的改革
大和民族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日本的发展离不开两次改革,先是“汉化”,然后“欧化”,通过大化改新,学习隋唐的先进制度,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通过明治维新,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实行“文明开化”,脱亚入欧,成为亚洲的唯一强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明治维新的很多措施值得我们借鉴,因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大力发展教育,学习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才能造就出优秀人才;只有坚持对外开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才能最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只有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政治体制,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因此,2013年日本的改革热点请关注:与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背景最终被处以车裂之刑我们必须理解:判断一次改革成败的标准不能看实施者最终的结果如何,而是这场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所以我们说“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改革是当今我国的基本国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注意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抓。因此我国历史上的改革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启示必须作为2013年中考复习的长效热点来处理。
赫鲁晓夫的历史故事
赫鲁晓夫的历史故事赫鲁晓夫,全名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是苏联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领导人。
他生于1894年4月17日,原本是乌克兰人,后来成为苏联的领导人,并在苏联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为您介绍赫鲁晓夫的一些关键历史故事。
赫鲁晓夫崛起的背景赫鲁晓夫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主要始于二战期间。
在1943年至1949年间,他担任乌克兰共产党的第一书记,负责重建战争破坏后的乌克兰。
之后,他逐渐在苏联的政治体系中 risen to power on the political stage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From 1943 to 1949, he served as the First Secret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Ukraine and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war-torn Ukraine. He gradually climbed the ladder of the Soviet political system.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赫鲁晓夫在苏联的领导期间,致力于推动一系列社会经济改革。
他提出了“农村宪章”,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并试图通过解决农业问题来提高粮食产量。
他还推出了一系列的农业现代化计划,以加速农业的发展,并使苏联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国。
此外,赫鲁晓夫的政府也实施了一系列针对工业和农业的经济改革措施。
他提出了“大跃进”计划,以加速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然而,这些改革措施在执行上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联的经济稳定。
赫鲁晓夫的对外政策赫鲁晓夫也在苏联的对外政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提出了“和平共处”理念,强调国际社会的和平合作与互相尊重。
此外,他还在冷战期间与美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交流,包括1959年在美国的历史性访问。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课件
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 业,提高国家军事实力;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扩大对外贸易。
改革的结果与影响比较
赫鲁晓夫改革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改革过程中出 现了许多问题,如农业集体化过程中的粮食减产、工业现代 化过程中的高能耗和高污染等。
勃列日涅夫改革概述
改革的背景与原因
背景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经济面临严 重困难,如农业发展滞后、轻工业和 食品工业出现严重短缺、人民生活水 平下降等。
原因
苏联经济体制的弊端,如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片面强调重工业发展等, 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生产效率低下 、创新受压制等问题。
改革的主要内容与措施
改革的主要内容与措施
01
02
03
农业改革
推行农业集体化,扩大集 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 权,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 格,鼓励个人副业发展。
工业改革
下放部分企业管理权,扩 大企业自主权,推行经济 核算制,加强物质刺激和 利润分配。
政治体制改革
削弱个人崇拜,加强社会 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改 革干部制度,实行任期制 和轮换制。
THANK YOU
农业改革
工业改革
推行家庭农场、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 的自主权、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等,以激 发农业生产活力。
下放企业管理权、推行经济责任制、鼓励 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等,以提高工业 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科技和教育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
加强科技研发、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 质人才等,以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课 件
• 赫鲁晓夫改革概述 • 勃列日涅夫改革概述 • 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
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内容的表述
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内容的表述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内容的表述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也被称为“赫鲁晓夫改革”,是1985年继承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领导下制定的一系列改革政策,旨在促进苏联经济的发展并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1988年,苏联国家议会教书育人委员会正式批准了赫鲁晓夫改革方案。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一、经济改革(1)简化审批制度,解除许多废除坏死的经济限制,放宽社会财富的私有权,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2)加强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淡化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加强对市场经济的支持,推动苏联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3)以价格为基础,实施经济改革,给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
(4)改革货币和金融,建立货币运行机制,健全国际商业信用系统和外汇市场,实现货币和金融可转换。
二、政治改革(1)取消某些政治禁令,保护公民言论、宗教信仰和集会自由,取消社会主义实践体制,实行监督制度,推行多党制。
(2)加强党的组织和管理,扩大民主权利,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培育民主社会主义。
三、社会改革(1)实施政策性补贴,提高全民生活水平、物价合理引入市场经济体制、实施改革计划等。
(2)实行社会保障制度及社会保险体系,为社会参与者提供社会保障制度,减轻经济的不稳定性。
(3)法律改革,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实行立法、结构裁判、司法行政分立制,提高司法公信力,改善司法效率。
四、科学技术改革(1)改革科学技术制度,建立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加强科学技术活动的管理,推动技术进步。
(2)加强对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支持,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加快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
五、军事改革改革军事体制,降低军费,改善军队服务条件,使军队更加积极有效地参与国防和警戒任务。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农业改革:赫鲁晓夫推行了农村集体化运动,通过合并农村的小农
经济单位,建立起农业合作社和农工商联合社,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
2. 经济改革:赫鲁晓夫试图改革苏联的经济体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
经济改革方案。
这些方案包括加强国家计划经济的调整和管理,提高
工业生产效率,发展农业和消费品生产,实行军工合理化等措施。
3. 政治改革:赫鲁晓夫试图打破斯大林时期的高度集权体制,提出了
一系列政治改革的倡议。
这些倡议包括缩小党和国家领导层的规模,
减轻官僚主义,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淡化个人崇拜和领
袖崇拜。
4. 历史重审:赫鲁晓夫在1956年的克里姆林宫报告中公开揭示了斯
大林的错误和镇压罪行,进行了苏联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审查。
这一举
动导致了一系列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人们对斯大林的崇拜和宣传
受到了很大冲击。
需要注意的是,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改革成效有限。
随后,在苏联历史上,赫鲁晓夫的改革被部分人
批评为过于急进和不够稳定。
赫鲁晓夫改革的意义与影响
赫鲁晓夫改革的意义与影响1953年,苏联的领袖斯大林去世后,由赫鲁晓夫接任。
接下来的几年里,赫鲁晓夫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改革,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改革。
这些改革对苏联和整个社会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之一。
一、经济改革在赫鲁晓夫的领导下,苏联开始转向自由化经济政策,试图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
他提出了新的经济政策,包括取消多余的工厂和煤矿,允许私人经济和刺激农村生产等。
这些政策使苏联的经济得到了提高,并为之后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政治改革赫鲁晓夫的另一个目标是扭转斯大林时期的政治压制,重建苏联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性。
他试图解决由斯大林政权造成的社会不满和政治危机。
他削弱了通过大量群众行动实行的全民皆兵方式的军队,缩小了国家安全机构的权力范围,并促进司法独立和审查。
他采取了民主制度的一些措施,包括允许一定的新闻自由、促进公开辩论等,以改善苏联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三、文化重启苏联文化在赫鲁晓夫时代重获自由,文艺复兴。
他采取了“去斯大林化”运动,取消了一些斯大林时期的限制和审查。
这些政策使苏联文化重新焕发出生机。
新的文艺作品和文化形象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人心,给苏联社会带来了新的富裕和活力。
四、赫鲁晓夫改革的意义与影响1. 提高了苏联经济的效率废除斯大林的强制性计划,推行更自由的市场制度,使苏联的经济产值迅速提高,极大地改善了生产关系。
赫鲁晓夫改革为以后的人们将斯大林主义和计划经济的方法对立起来制造了大量现实证据。
2. 消除了苏联社会中的不平等问题赫鲁晓夫进行的改革减少了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他的改革使得苏联社会进一步减少了团队主义和群体意识,促进了公正、社会正义和道德美德的重建。
3. 重塑了苏联的文化形象赫鲁晓夫取消斯大林审查制度、艺术政策、改革科学、限制编年史运动、取消《十三条》和《两重性滋柿丝绸》等条例等。
有了这些措施,能赋予普通民众更多的自由和权利,能够允许更多不同的艺术和文化形式,让人们体验更多的想象力和自由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1.背景:斯大林逝世后,继任的领导人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模式的一些弊端,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一些改革措施。
2.内容:经济领域,主要是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在农业方面,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扩大农业企业的自主权;鼓励垦荒,大力推广种植玉米。
工业方面,精简中央管理机构,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政治领域,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3.影响:赫鲁晓夫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进入6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例题1大面积开垦荒地,大力推广种植玉米,领导这一“玉米运动”的苏联领导人是()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答案:C
解析: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的改革中,大力推广种植玉米,领导了“玉米运动”。
答案C。
例题2对赫鲁晓夫改革评价正确的是()
A.根除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冲击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未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改革没有取得任何的成就
答案:B
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未根本消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答案B。
1. 执政于20世纪50—60年代,试图克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而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是()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2.下列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改革是()
A.日本的明治维新
B.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
C.俄国的1861年改革
D.中国的戊戌变法
3.与1953年相比,1958年苏联谷物产量增长91%,肉类产量增长62%,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B.苏联一五计划的实施
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4.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改革改变了苏联的社会性质
B.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
C.改革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D.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1.【答案】C
【解析】执政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苏联领导人是赫鲁晓夫,答案C。
2.【答案】B
【解析】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改革,答案B。
3.【答案】C
【解析】1958年时,苏联的赫鲁晓夫正在进行改革,其中有关于农业方面的改革,故选C。
4.【答案】B
【解析】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改革没有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