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疾病概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纤维蛋白生成
FⅠ
FⅠa
内源性凝血途径 凝血过程模式外源图性凝血途径
血管内皮损伤
组织损伤
Ⅻ Ⅻa Ⅺ Ⅺa
Ⅶ Ⅶa +TF +Ca2+
Ⅸ Ⅸa+Ⅷ+PF3+ Ca2+ Ⅹ Ⅹa+Ⅴ+ PF3+ Ca2+
凝血酶原FⅡ 凝血酶FⅡa
凝血活酶生成 凝血酶生成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生成
ⅫI ⅫIa
• 血管收缩

• 止血
白色血栓 红色血栓
纤维蛋白 其它细胞
凝血因素
内源性凝血途径 纤维蛋白血栓
外源性凝血途径
止血
止血机制
血管损伤血液外流 或血液自发性渗出
血小板活化
出血
血管应激反应
粘附、聚集 释放反应
内皮细胞
凝血反应 损伤效应
TXA2 PF3 5-HT
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 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
纤维蛋白形成
t-PA(内皮细胞合成) u-PA(尿中分离) C、纤溶酶相关抑制物: 2-PI, 2 -AP, 1抗胰蛋白酶 可抑制纤溶酶及t-PA
纤溶系统激活
A、内源性途径: 激肽释放酶原
FⅫa
激肽释放酶
B、外源性途径:
释放
血管内皮及组织损伤 t-PA、 u-PA
纤溶系统的激活
内源性纤溶途径
外源性纤溶途径
• E、I、Ⅱ、V、Ⅶ、Ⅸ、X 在肝内产生 其中Ⅱ 、Ⅶ、Ⅸ、X 的生成依赖VitK。
1、凝血因子:
凝血系统
2、凝血过程
凝血系统
2、凝血过程
凝血系统
(1)凝血活酶生成
FⅩ
FⅩa
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
(2)凝血酶形成
凝血酶原FⅡ 凝血活酶 凝血酶FⅡa 凝血酶的作用:A、自身激活
B、促 plt聚集、释放 C、激活Ⅻ D、激活ⅩⅢ,稳定纤维蛋白形成 E、激活纤溶酶原,增强纤溶活性
血管壁异常
先天性或遗传性 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家族性单纯性紫癜 先天性结缔组织病
获得性 感染:如败血症 过敏:如过敏性紫癜 化学物质及药物:如药物性紫癜 营养不良:如VitC及PP缺乏症 代谢及内分泌障碍:如糖尿病,Cushing病 其他:如结缔组织病,动脉硬化 机械性紫癜,体位性紫癜等
一、定义
因止血功能缺陷而引起的以自发性 或血管损伤后出血不止为特征的疾病, 称为出血性疾病
正常止血机制
• 血管因素 • 血小板因素 • 凝血因素:
凝血机制 抗凝机制 纤维蛋白溶解机制
血管损伤
血管收缩 血小板粘附、聚集 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
止血
血管因素
血管收缩----出血创面缩小 内皮细胞表达并释放vWF----血小板粘附、聚集 血管损伤-胶原暴露----内源性凝血 组织因子释放----外源性凝血 释放t-PA----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凝血过程(凝血活酶形成)

内源性凝血系统
外源性凝血系统

(接触胶原纤维)
(组织因子)

Ca2+


XIIa
XII
VIIa
VII



XI
XI a


IX
IXa

VIII

Ca

PF3


X
Xa,V,Ca2+,磷脂
凝血过程(凝血酶形成)

Xa

V

Ca

磷脂

• 凝血酶原FⅡ
凝血酶FⅡa
凝血过程(纤维蛋白形成)
TF vWF ET
血管收缩
神经相 体液相 血小板相
止血
凝血系统——主要成分为一系 列的凝血因子
• 存在于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均为无活性的酶原
•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凝血因子连锁性反应的结果
• 当凝血过程被激活时,其中一个凝血因子按顺序以另 一个凝血因子为底物,使之激活成为具有活性的酶, 形成“瀑布样反应”
血管在正常止血过程中的作用

血管破损
• • • • 基底膜暴露 • •
反射性血管收缩
(短,仅15-30秒)
血流变慢、破裂口缩小 内、外源凝血系统
• 血小板粘附
• 血小板聚集、释放
止血
• 5—TH • TXA2
血管收缩
血栓
血小板因素
功能:
• 粘附: 胶原、vWF、 GPIb
• 聚集: GPⅡb/Ⅲa——收缩变形——白色血栓 • 释放:(a颗粒、致密颗粒) 有

凝血酶
• 纤维蛋白原FⅠ
XIII

• 纤维蛋白单体
XIIIa

• 以共价键聚合的纤维蛋白网络
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机制
• 1、抗凝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AT-Ⅲ(抗凝血酶Ⅲ): 占生理性抗凝活性75% 由肝脏及内皮细胞生成 灭活FⅩa、FⅡa 对FⅫa、FⅨa、FⅪa也有灭活作用
PC系统: PC、PS、TM PC、PS在肝脏合成,为 Vitk依赖因子
TM在内皮细胞表面 灭活FⅤa、FⅧa
TFPI(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对热稳定的糖蛋白 抗凝机制: 1.直接抗FXa 2.在Ca2+存在时,有抗TF/FVIIa
肝素:抗FXa及凝血酶
2、纤溶系统的组成与激活:
组成: A、纤溶酶原(PLG):
主要生成于脾、上皮细胞及肾脏等 B、纤溶酶原激活物:
激肽释放酶原 Ⅻa
激肽释放酶
t-PA u-PA
血管内皮及组织损伤
释放
纤溶酶原(PLG)
纤溶酶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单体
ⅩⅢa
交联纤维蛋白
肽A、B、C (FDP)
肽A、B、C (FDP) 碎片X、Y、E,D-二聚体
出血性疾病分类
按病因及发病机理分
• 血管壁异常 • 血小板异常 • 凝血异常 • 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异常 • 复合性止血机制异常
• 凝血过程一旦开始,一定会进行到底;凝血过程有一 自行扩大的正反馈作用
凝血因子概述
凝血系统
• A、凝血因子均以罗马数字命名,且是以各因子发现的先后
为序的,而不是以各因子参与凝血反应过程的先后为序
• B、凝血因子I——XIII共12个,无VI
• C、被激活的因子在罗马数字右下方注以“a”字
• D、除Ca2+(IV)外,均为蛋白质
讲授目的和要求
1、掌握出血性疾病诊断方法,实验室筛选试验 2、熟悉正常止血机制、凝血过程,主要抗凝因子,
纤维蛋白溶解过程 3、熟悉出血性疾病的分类和治疗原则
出血性疾病概述
1、定义 2、正常止血、凝血机制
1)、止血机制 2)、凝血机制 3)、抗凝、纤维蛋白溶解机制 3、出血性疾病 1)、ຫໍສະໝຸດ Baidu类 2)、诊断 3)、防治
5-HT、TXA2 ——血管收缩 ADP——血小板聚集 Ca2+、PF3 ——凝血
静止相
机能相
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的作用

血管破损
• RBC • • ADP

血管 胶原纤维上VWF受体暴露 血小板粘附
血小板第一相聚集(初步)
内、外源凝血 系统激活
凝血酶
• 肾上腺素 • 5—TH •
释放
PF3
血小板第二相聚集(次发、不可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