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操作流程及基线解算
GPS基线解算的优化及平差的方法技巧

GPS数据处理GPS基线解算的优化及平差的方法技巧摘要:对影响GPS基线解算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结合实例阐明基于南方GPS后处理软件的GPS基线解算的优化技术和方法。
以及对GPS 解算数据平差处理的方法与技巧。
关键词:GPS基线解算;固定解;浮动解;残差曲线;优化,数据传输、数据分流、观测数据的平滑、滤波、平差计算、同步环、异步环、重复基线。
GPS接收机采集记录的是GPS接收机天线至卫星的伪距、载波相位和卫星星历等数据。
GPS数据处理就是从原始观测值出发得到最终的测量定位成果,其数据处理过程大致可划分为数据传输、格式转换(可选)、基线解算和网平差以及GPS网与地面网联合平差等四个阶段。
GPS测量数据处理的流程如图所示。
GPS测量数据处理流程一、引言根据GPS外业观测和基线数据处理的实际情况,即使通过选取恰当的点位来保证良好的观测条件,进行星历预报来保证观测到的卫星数目及星座的图形强度,但在实际的基线解算过程中,时常会遇到基线只有浮动解而无固定解。
在此情况下,对基线解算进行优化处理后通常能够得到固定解,从而提高基线质量,避免或减少返工重测现象。
二、影响GPS基线解算结果的几个因素及其对策影响GPS基线解算质量的因素较多也较为复杂,如卫星的周跳、星历误差、对流层及电离层影响、多路径误差、无线电干扰、不明因素影响及起算点误差过大等都会影响基线解算。
应对措施1基线起点坐标不准确的应对方法要解决基线起点坐标不准确的问题,可以在进行基线解算时,使用坐标准确度较高的点作为基线解算的起点,较为准确的起点坐标可以通过进行较长时间的单点定位或通过与WGS-84坐标较准确的点联测得到;也可以采用在进行整网的基线解算时,所有基线起点的坐标均由一个点坐标衍生而来,使得基线结果均具有某一系统偏差,然后,再在GPS网平差处理时,引入系统参数的方法加以解决。
2卫星观测时间短的应对方法卫星整周模糊度难以确定的影响。
由于个别或少数卫星观测时间太短,而导致这些卫星的整周模糊度难以准确确定。
实验五 GPS网平差(COMPASS Solution)分解

网平差——网平差设置;
选择Free Adjustment—3D
四 实验方法与步骤 3.无约束平差
(3) 网平差
执行[Adjustment]→[Run Adjustment],
软件会按照前面的设置运行网平差。
(4) 成果输出
• 执行[Report]→[Report],可把平差结果中的全部内容告可以在任务所在路径的“Report”文件夹下 找 到。
四 实验方法与步骤 4.约束平差
(1) 坐标系统设定
—执行[Tools]→[Datum Manager],会弹出无坐标系提示; —单击[Add]添加坐标系,在对话框中选择椭球类型——BJ54; —单击[确定],保存设置好的坐标系。
四 实验方法与步骤 4.约束平差
(2) 设置已知点坐标 点击屏幕左测的观测站点项——选择已知点点名— —高亮处点鼠标右键——属性——已知点坐标——固 定方式、固定坐标——约束打钩——确定;(有多个 已知点重复上步)
A7
51593.740
65218.912
92.249
实验五
一 目的
GPS网平差
1.进一步熟悉GPS数据后处理软件的使用 2.学习GPS网平差的方法。
二 要求
1.掌握GPS网无约束平差方法; 2.掌握GPS网约束平差方法。
三 仪器及工具
每人提供计算机机位一个。
四 实验方法与步骤 (COMPASS Solution软件)
1.基线解算
•静态基线处理设置
—数据采样间隔 —截止角度 —参考卫星 —观测值
四 实验方法与步骤 (COMPASS Solution软件)
1.基线解算
•基线处理
—处理当前基线 ������ —处理选定基 线 ������ —处理全部基 线 ������ —基线属性查 看
GPS实验三 GPS基线解算

一 目的
GPS基线解算
1.掌握利用GPS数据后处理软件进行GPS基线向量 的解算方法。
二 要求
1 熟练掌握GPS基线解算的处理方法; 2 每人解算出3条基线,并记录基线解算结果。
三 仪器及工具
每人提供计算机机位一个。
四 实验方法与步骤
1. 打开主程序(合众思壮后处理软件2.0)
2. 建立一个新项目(或打开一个项目) 3. 添加数据(导入数据)
选择数据格式——选择数据——确定
4. 数据编辑
查看观测数据文件、测站点号、天线高等;
5.基线解算
静态基线处理设置——确定
6. 查看基线结果及精度信息
GPS静态数据解算(自己整理版详细流程)

汇 报 人: 日 期:2019.6.29
1 PART
GPS静态测量及基线解算
2 PART
曲线要素输入
3 PART
坐标转换
GPS静态观测及基பைடு நூலகம்解算
1、静态GPS原理
静态相对定位是在WGS-84坐标系中,利用载波相位确定 观测站与某一地面参考点之间的相对位置,或两测站之间的相对位置。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静态测量。测量时必须使用两台或两台以上的 接收机分别摆在不同的测站上,两两测站之间至少要有4颗共同卫星, 同步做一定时间的静止观测。其精度经静态后处理软件处理后可达到 仪器标识的精度(一般在GPS接收机机头上有说明)
一2、、网网形形设设计计
(1) 选点与埋设 在选点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点位周围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视野开阔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宜超过15°。 2)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电台微波站等)及电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 传送通道,以避免周围磁场对GPS信号的干扰; 3)点位周围不应有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如大型建筑物等); 4)点位应选在交通方便,并有利于用其他测量手段扩展和联测,以提高作业效率; 5)点位应选在地面基础稳固的地方,以利于点位的保存; 6)点位的埋设宜用混凝土现场浇筑的形式埋设为不锈钢标志,埋深应在当地永久冻土层以下0.3 米,桩面注记字体应朝向正北。
(4)设计网形 布设GPS控制网的观测作业方式主要以下几种:点连式、边连式、网连式和混连 式:
3、外业施侧
(1)、观测计划 GPS卫星的可见性图及最佳观测时间的选择 采用的接收机类型和数量 观测区的划分 运输 通信等
(2)野外观测 在外业观测中,仪器操作人员应注意以下事项: 1、 当确认外接电源电缆及天线等各项连接完全无误后,方可接通电源,启动接收机。 2、 一个时段观测过程中,不允许进行以下操作:关闭又重新启动; 改变卫星高度角设置;改变天线位 置;改变数据采样间隔。 3、在观测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供电情况。 4、仪器高一定要按规定始、末各量测一次,并及时输入仪器及记入测量手簿之中。 5、接收机在观测过程中不要靠近接收机使用对讲机、玩手机。 6、观测过程中要随时查看仪器内存或硬盘容量,每日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将数据转存至计算机硬、软 盘上,确保观测数据不丢失。
南方GPS数据处理软件基线解算分析

南方GPS数据处理软件基线解算分析南方GPS后处理软件是GPS后处理常用的一种软件,适用于单频、双频GPS 数据基线解算,平差处理。
该软件包的功能有:选星计划、接收机设置、数据传输、基线向量处理、网平差、质量分析、坐标转换、报表生成、结果输出、Rinex格式转换等模块。
south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如何提高基线解算精度是后续解算环节的关键,基线的解算成果直接影响到接下来的对观测点的三维平差、二维平差以及高程拟合的精度,再此就基线解算谈谈个人见解。
标签:GPS;数据处理;基线解算;方差比1南方GPS数据处理软件的安装和数据传输1.1安装南方GPS数据处理软件4.0软件南方GPS数据处理软件4.0软件安装文件中有名为GPSmax050823.exe的可执行文件,执行该文件可弹出安装界面,根据界面提示进行安装。
1.2南方静态数据传输Ver3.0 2006.07.26的基本操作在数据传输前,在接收机和计算机都关机的状态下,用数据线连接,完成连接后运行南方GPS数据处理软件4.0,单击工具→南方接收机数据下载,进入选择界面,对二者的通讯参数进行设置,并确认数据保存位置后,开始传输数据。
选择对应的文件后,鼠标单击“开始”9600 上的数据就会传输到计算机对应的目录下。
在该界面下,如果之前GPS外业测量过程中如果点名、天线高输入不准确,可以在传输数据时对点名、天线高和时段号进行更改。
注意,输入点名必须为四个字母或数字组成。
数据传输完毕后,断开连接,也要二者关机后,才能取下数据线,否则容易损坏数据线接口。
2基线解算步骤在桌面上双击“南方测绘GPS数据处理”图标或单击“开始”→“程序”→“南方测绘GPS 4.0000 数据处理” →“GPS数据处理”打开GPS数据处理软件,GPS数据处理软件界面如图1所示。
2.1新建项目,在菜单栏单击“文件”→“新建”或在工具栏单击按钮打开如下图2所示界面在上述界面中依次填入后,点击设置,进入控制网等级设置,选择所做GPS控制网等级,点击定义坐标系,进入后,选择相适应的坐标系,如果是独立坐标系,可以选择自定义坐标系。
利用TBC软件进行GPS基线解算及平差

查看基线处理报告
基线报告中的信息对分析基线数据有 非常必要的帮助。TBC软件可以在多 处查看基线报告。 在基线处理界面时,选中一条或多条 基线,此时“报告”按钮将高亮显示, 点击报告按钮可查看所选中基线的报 告
精密星历下载设置
• 在“数据”子模块中选择“Internet下载”
精密星历下载设置
• 默认设置精密星历下载链接 到JPL的FTP网站,该网站 拒绝中国IP访问,需重新设 置FTP服务器。 • 单击右图按钮进行配置。
开始新工程
• TBC不自动保存工程文件,需手动存储。 • 工程管理文件夹将生成同名的VCE文件与子文件夹。所有 过程文件及数据文件保存在子文件夹中。
六、导入观测数据
导入数据
• 将外业观测数据直接拖 入TBC即可导入数据 • TBC支持接收机原始观 测文件(T00/T01/T02) 以及DAT文件、O文件 等。
精密星历下载
• 精密星历下载中 • 导入精密星历文件 • 导入精密星历文件后可以 使用精密星历处理基线。
基线处理结果导出
• 基线处理完成后,若用第三方软件处理,选择“导出” • 在测量页选择Trimble Data Exchange(TDEF)导出器, 在选项中“全选”,导出的*.ASC文件即可交付第三方平 差软件。
基线处理完成后
• 处理完成的基线呈现蓝色 • 本范例为双时段重复观测数据,处理失败基线解 为第一时段尾与第二时段头的交叉观测,应删除 该多余基线。
时段编辑器
可以用时段编辑器直观分析在所选时段采集的原始卫星数据的质量。为了提高 已处理基线的质量,可以用时段编辑器禁用工作不正常的卫星,屏蔽质量不高 的卫星数据部分,调节观测值时间。
约束控制点
• 选择已知点点名并 “添加坐标” • 输入已知点坐标、高 程,并将其设置为控 制质量。 • 继续输入其他已知点 坐标。
GPS测量基线解算

第六章 GPS 基线解算第1节 GPS 基线解算的基本原理一较为常用的差分观测值为双差观测值双差观测值可以表示为下面的形式(...)dd 为双差分算子j和卫星mf v 为频率f 的双差载波相位观测值的残差ion ρ为电离层延迟f λ为频率f 的载波相位的波长若在某一历元中则可以得到k -1个双差观测值在进行基线解算时而是通过某些方法将它们消除1»ùÏß½âËãʱһ°ãÖ»ÓÐÁ½Àà²ÎÊý数量为32m 为同步观测的卫星数数量为1−m 基线解算基线解算的过程实际上主要是一个平差的过程在基线解算时第一阶段进行初始平差浮动解在第二阶段在第三阶段仅将待定的测站坐标作为未知参数解求出基线向量的最终解-整数解2在基线解算时将基线的一个端点的坐标作为已知值固定固定的点称为起点3此时所解求出的整周未知数为实数1. 初始平差根据双差观测值的观测方程然后组成法方程后其结果为=N C X X X )))待定参数的协因数阵单位权中误差通过初始平差但由于观测值误差使得其结果为实数此时与实数的整周未知数参数对应的基线解被称作基线向量的实数解或浮动解必须准确地确定出整周未知数的整数值目前所采用的方法基本上是以下面将要介绍的搜索法为基础的1. 根据初始平差的结果N X )和NNX XD ))1ÒÔÓëËüÃÇÖÐÎó²îµÄÈô¸É±¶2为搜索半径2. 从上面所确定出的每一个整周未知数的备选整数值中一次选取一个并分别以它们作为已知值确定出相应的基线解[]iCiC X Xi Q Q ))=⋅ ∈♠⋅√∏∝⊗®⊄©〈≠≈∫≥∅≠⊂∂♦ ®[]iC i X X ))=i 0ˆσ不过当出现以下情况时而无法求出该基线向量的整数解其自由度为f 和f2可根据一定的置信水平来加以确定其中i 0ˆσ也被称为RMS3. 确定基线向量的固定解当确定了整周未知数的整数值后第2节 GPS 基线解算的分类一每两台接收机之间就可以形成基线向量其中最多可以选出相互独立的1−m 条同步观测基线只要保证所选的1−m 条独立基线不构成闭和环就可以了凡是构成了闭和环的同步基线是函数相关的但它们却是误差相关的所谓单基线解算对每条基线单独进行解算但由于其解算结果无法反映同步基线间的误差相关的特性一般只用在普通等级GPS 网的测设中多基线解1. 定义与单基线解算不同的是在基线解算时对所有同步观测的独立基线一并解算2. 特点多基线解由于在基线解算时顾及了同步观测基线间的误差相关特性在理论上是严密的质量控制指标及其应用1. 质量控制指标n 单位权方差因子0ˆσn 定义fPVV T =0ˆσ其中P 为观测值的权n 实质单位权方差因子又称为参考因子如果观测值的改正数大于某一个阈值时则需要将其删除就是所谓的数据删除率数据删除率越高n RATIOn 定义RATIO RMS RMS =次最小最小显然这一指标取决于多种因素测值的质量有关n RDOPn 定义所谓RDOP 值指的是在基线解算时待定参数的协因数阵的迹的平方根即观测条件当基线位置确定后而观测条件又是时间的函数实际上对与某条基线向量来讲n 实质RDOP 表明了GPS 卫星的状态对相对定位的影响它不受观测值质量好坏的影响Root Mean Square 即V 为观测值的残差n 为观测值的总数观测值质量越好反之则RMS 越大观测期间卫星分布图形依照数理统计的理论观测值误差落在1.96倍RMS 的范围内的概率是95%n 特点及作用由于同步观测基线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如果同步环闭合差超限但反过来还不能说明组成同步环的所有基线在质量上均合格2所谓环的闭和差有以下几类∑∆=∆XX ε∑∆=∆ZZ ε∆∆∆++=Sz y x 1222)(εεεε∑S 为环长n 异步环闭合差n 定义不是完全由同步观测基线所组成的闭合环称为异步环n 特点及作用当异步环闭合差满足限差要求时当异步环闭合差不满足限差要求时要确定出哪些基线向量的质量不合格n 重复基线较差n 定义不同观测时段就是所谓重复基线就是重复基线较差应用RATIOËüÃÇÊýÖµµÄ¸ßµÍ²»Äܾø¶ÔµÄ˵Ã÷»ùÏßÖÊÁ¿µÄ¸ßµÍÔò˵Ã÷¹Û²âÖµÖÊÁ¿½Ï²î1Ôò˵Ã÷¹Û²âÌõ¼þ½Ï²î影响GPS 基线解算结果的几个因素影响基线解算结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条会导致基线出现尺度和方向上的偏差导致这些卫星的整周未知数无法准确确定当卫星的观测时间太短时而对与基线解算来讲如果与其相关的整周未知数没有准确确定的话有个别时间段里周跳太多多路径效应比较严重周跳修复是否完全以及多路径效应是否严重等因素二有些是较容易判别的周跳太多对流层或电离层折射影响过大等如起点坐标不准确目前还没有较容易的方法来加生别在实际工作中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只要查看观测数据的记录文件中有与每个卫星的观测数据的数量就可以了这就更直观了示例可以从基线解算后所获得的观测值残差上来大部分的基线处理软件一般采用的双差观测值与此相关的所有双差观测值的残差都会出现显著的整数倍的n 多路径效应严重对流层或电离层折射影响的判别不过与整周跳变不同的是对流层或电离层折射影响过大时而只是出现非整数倍的增大但却又明显地大于正常观测值的残差可以在进行基线解算时较为准确的起点坐标可以通过进行较长时间的单点定位或通过与WGS-84坐标较准确的点联测得到所有基线起点的坐标均由一个点坐标衍生而来然后引入系统参数的方法加以解决则可以删除该卫星的观测数据这样可以保证基线解算结果的质量则可采用删除周跳严重的时间段的方法若只是个别卫星经常发生周跳来尝试改善基线解算结果的质量因此另外n 对流层或电离层折射影响过大的应对方法对于对流层或电离层折射影响过大的问题1. 提高截止高度角但这种方法因为不一定受对流层或电离层的影响就大3. 如果观测值是双频观测值3. 基线精化处理的有力工具-残差图在基线解算时经常要判断影响基线解算结果质量的因素残差图对于完成这些工作非常有用0.000.100.10图9 残差图上图是一种常见双差分观测值残差图的形式纵轴表示观测值的残差SV12-SV15Õý³£µÄ²Ð²îͼһ°ãΪ²Ð²îÈÆ×ÅÁãÖáÉÏÏ°ڶ¯下面三个图表明SV12号卫星的观测值中含有周跳周1图11 SV12含有周跳的残差图 0.100.10图12 SV12含有周跳的残差图下面三个残差图表明SV25在21~T T 时间段内受不名因素对流层折射影响严重1.000.001.00图13 SV25受不明因素影响的残差图 残差1.000.001.00图14 SV25受不明因素影响的残差图 0.100.000.10图15 SV25受不明因素影响的残差图 第5节GPS基线解算的过程每一个厂商所生产的接收机都会配备相应的数据处理软件但是它们在使用步骤上却是大体相同的1. 原始观测数据的读入在进行基线解算时一般说来而由第三方所开发的数据处理软件则不一定能对各接收机的原始观测数据进行处理首先需要进行格式转换最常用的格式是RINEX格式大部分的数据处理软件都能直接处理就需要对观测数据进行必要的检查测站名测站坐标对这些项目进行检查的目的3. 设定基线解算的控制参数基线解算的控制参数用以确定数据处理软件采用何种处理方法来进行基线解算通过控制参数的设定4. 基线解算基线解算的过程一般是自动进行的5. 基线质量的检验基线解算完毕后还必须对基线的质量进行检验如果不合格基线的质量检验需要通过RATIO RMSÒì²½»·±ÕºÍ²îºÍÖظ´»ùÏ߽ϲîÀ´½øÐÐ。
静态GPS控制测量使用技术方法

静态G P S控制测量使用技术方法1控制点的布设为了达到GPS测量高精度、高效益的目的,减少不必要的耗费,在测量中遵循这样的原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所以对GPS测量各阶段的工作,都要精心设计,精心组织和实施;建议用户在测量实施前,对整个GPS 测量工作进行合理的总体设计;总体设计,是指对GPS网进行优化设计,主要是:确定精度指标,网的图形设计,网中基线边长度的确定及网的基准设计;在设计中用户可以参照有关规范灵活地处理,下面将结合国内现有的一些资料对GPS测量的总体设计简单地介绍一下;1、确定精度标准在GPS网总体设计中,精度指标是比较重要的参数,它的数值将直接影响GPS网的布设方案、观测数据的处理以及作业的时间和经费;在实际设计工作中,用户可根据所作控制的实际需要和可能,合理地制定;既不能制定过低而影响网的精度,也不必要盲目追求过高的精度造成不必要的支出;2、选点选点即观测站位置的选择;在GPS测量中并不要求观测站之间相互通视,网的图形选择也比较灵活,因此选点比经典控制测量简便得多;但为了保证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可靠地保持测量结果,用户注意使观测站位置具有以下的条件:①确保GPS接收机上方的天空开阔GPS测量主要利用接收机所接收到的卫星信号,而且接收机上空越开阔,则观测到的卫星数目越多;一般应该保证接收机所在平面15°以上的范围内没有建筑物或者大树的遮挡;图5-1 高度截止角②周围没有反射面,如大面积的水域,或对电磁波反射或吸收强烈的物体如玻璃墙,树木等,不致引起多路径效应;③远离强电磁场的干扰;GPS接收机接收卫星广播的微波信号,微波信号都会受到电磁场的影响而产生噪声,降低信噪比,影响观测成果;所以GPS控制点最好离开高压线、微波站或者产生强电磁干扰的场所;邻近不应有强电磁辐射源,如无线电台、电视发射天线、高压输电线等,以免干扰GPS卫星信号;通常,在测站周围约 200m 的范围内不能有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电台、微波站等;在 50m 内不能有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递通道;④观测站最好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以利于其它测量手段联测和扩展;⑤地面基础稳固,易于点的保存;注意:用户如果在树木、觇标等对电磁波传播影响较大的物体下设观测站,当接收机工作时,接收的卫星信号将产生畸变,这样即使采集时各项指标,如观测卫星数、DOP值等都较好,但观测数据质量很差;建议用户可根据需要在GPS点大约 300 米附近建立与其通视的方位点,以便在必要时采用常规经典的测量方法进行联测;在点位选好后,在对点位进行编号时必须注意点位编号的合理性,在野外采集时输入的观测站名由四个任意输入的字符组成,为了在测后处理时方便及准确,必须不使点号重复;建议用户在编号时尽量采用阿拉伯数字按顺序编号;3、基线长度GPS接收机对收到的卫星信号量测可达毫米级的精度;但是,由于卫星信号在大气传播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大气层中电离层及对流层的扰动,导致观测精度的降低;因此在使用GPS接收机测量时,通常采用差分的形式,用两台接收机来对一条基线进行同步观测;在同步观测同一组卫星时,大气层对观测的影响大部分都被抵消了;基线越短,抵消的程度越显着,因为这时卫星信号通过大气层到达两台接收机的路径几乎相同;同时,当基线越长时,起算点的精度对基线的精度的影响也越大;起算点的精度常常影响基线的正常求解;因此,建议用户在设计基线边时,应兼顾基线边的长度;通常,对于单频接收机而言,基线边应以20公里范围以内为宜;基线边过长,一方面观测时间势必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距离增大而导致电离层的影响有所增强;4、提高GPS网可靠性的方法可以通过下面的一些方法提高GPS网的可靠性:1、增加独立基线数在布设GPS 网时,适当增加观测时段数,对于提高GPS 网的可靠性非常有效;因为随着观测时段数的增加,所测得的独立基线数就会增加,而独立基线数的增加对网的可靠性的提高是非常有效的;2、保证一定的重复设站次数保证一定的重复设站次数,可确保GPS 网的可靠性;一方面,通过在同一测站上的多次观测,可有效地发现设站、对中、整平、量测天线高等人为错误;另一方面,重复设站次数的增加,也意味着观测期数的增加;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当同一台接收机在同一测站上连续进行多个时段的观测时,各个时段间必须重新安置仪器,以更好地消除各种人为操作误差和错误;3、保证每个测站至少与三条以上的独立基线相连;保证每个测站至少与三条以上的独立基线相连,这样可以使得测站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在布设GPS 网时,各个点的可靠性与点位无直接关系,而与该点上所连接的基线数有关,点上所连接的基线数越多点的可靠性则越高;4、在布网时要使网中所有最小异步环的边数不大于6 条在布设GPS 网时,检查GPS 观测值基线向量质量的最佳方法是异步环闭合差;而随着组成异步环的基线向量数的增加,其检验质量的能力将逐渐下降,因此,要控制最小异步环的边数;所谓最小异步闭合环,即构成闭合环的基线边是异步的,且边数又是最少的;5、提高GPS网精度的方法可以通过下列方法提高GPS网的精度:为保证GPS 网中各相邻点具有较高的相对精度,对网中距离较近的点一定要进行同步观测,以获得它们间的直接观测基线;为提高整个GPS 网的精度,可以在全面网之上布设框架网,以框架网作为整个GPS 网的骨架;在布网时要使网中所有最小异步环的边数不大于6 条;若要采用高程拟合的方法测定网中各点的正常高/正高,则需在布网时选定一定数量的水准点;水准点的数量应尽可能的多,且应在网中均匀分布,还要保证有部分点分布在网中的四周,将整个网包含在其中;为提高GPS 网的尺度精度,可采用增设长时间、多时段的基线向量;6、布设GPS 网时起算点的选取与分布若要求所布设的GPS 网的成果与旧成果吻合最好,则起算点数量越多越好;若不要求所布设的GPS 网的成果完全与旧成果吻合,则一般可选3~5 个起算点,这样既可以保证新老坐标成果的一致性,也可以保持GPS 网的原有精度;为保证整网的点位精度均匀,起算点一般应均匀地分布在GPS 网的周围;要避免所有的起算点分布在网中一侧的情况或连成一线的情况;2GPS基线解算1 基线解算的步骤基线解算的过程,实际上主要是一个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平差的过程;平差所采用的观测值主要是双差观测值;在基线解算时,平差要分五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根据三差观测值,求得基线向量的初值;第二阶段,根据初值及双差观测值进行周跳修复;第三阶段进行双差浮点解算,解算出整周未知数参数和基线向量的实数解;第四阶段将整周未知数固定成整数,即整周模糊度固定;在第五阶段,将确定了的整周未知数作为已知值,仅将待定的测站坐标作为未知参数,再次进行平差解算,解求出基线向量的最终解-整数解;2 重复基线的检查同一基线边观测了多个时段得到的多个基线边称为重复基线边;对于不同观测时段的基线边的互差,其差值应小于相应级别规定精度的22倍;而其中任一时段的结果与各时段平均值之差不能超过相应级别的规定精度;我们在进行基线处理时经常会遇到重复基线检查不合格的情况;而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在架设仪器时由于对中整平的误差造成该种情况一般对短基线影响很大,处理该种情况时需要在出外业前对基座进行检查并且进行外业观测架设仪器时严格对中整平;2、由于点号及仪器高输错、或外业记录时出错造成这种情况最为普遍,并且由于该种情况还会造成异步环搜索时异步环不闭合,一般来说在软件上比较好检查出出错的观测点,例如我们可以在软件上查看观测数据通过观测数据的初始经纬度来判定点号是否出错;在搜索异步环时往往超限数据非常大;对于这种情况的处理一定要严格外业观测手簿的记录;3 闭合环搜索在GPS测量中,为了检验GPS野外实测数据的质量,往往需要计算GPS网中同步环或异步环闭合差;为了使精度评估更准确,往往需要删除一些重复基线,通常的软件都要求手工输入,若网较复杂,则工作量就非常庞大,而且错误、遗漏也就难以避免;实际上,在软件中,可以结合图论的有关知识,采用深度优先搜索的方法搜索整个GPS网中的最小独立闭合环、最小独立异步闭合环、最小独立同步闭合环以及手工选定环路和重复基线;所谓最小独立闭合环,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闭合环必须是最小的,即边数是最少的;闭合环必须是独立的;4 GPS基线向量网平差在一般情况下,多个同步观测站之间的观测数据,经基线向量解算后,用户所获得的结果一般是观测站之间的基线向量及其方差与协方差;再者,在某一区域的测量工作中,用户可能投入的接收机数总是有限的,所以,当布设的GPS网点数较多时,则需在不同的时段,按照预先的作业计划,多次进行观测;而GPS解算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误差、粗差以及不合格解;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定位结果的可靠性,通常需将不同时段观测的基线向量连接成网,并通过观测量的整体平差,以提高定位结果的精度;这样构成的GPS网,将含有许多闭合条件,整体平差的目的,在于清除这些闭合条件的不符值,并建立网的基准;另外,不管是静态解算还是动态解算,都是在WGS-84坐标系下进行的,而已有的经典地面控制网规模大,资料丰富;或者,用户只进行小范围的测量,需要的仅仅是局部平面坐标;加之,GPS单点定位的坐标精度较低,远远不能满足高精度测量的要求;而且,通常用户需要的是国家坐标系下的大地坐标或投影坐标或地方坐标系下的投影坐标,高程坐标也不再是大地高椭球高,而是水准高正高;有时还需要通过高精度GPS网与经典地面网的联合处理,加强和改善经典地面网,以满足用户的需要;这样就需要将WGS-84之间的坐标增量转换到大地坐标中去,从而得到用户所需要的坐标;由于坐标系之间的系统参数不一样以及水准异常等原因,这种转换理所当然地会带来误差;根据平差所进行的坐标空间,可将GPS 网平差分为三维平差和二维平差;根据平差时所采用的观测值和起算数据的数量和类型,可将平差分为无约束平差约束平差和联合平差等;所谓三维平差是指平差在空间三维坐标系中进行;观测值为三维空间中的观测值,解算出的结果为点的三维空间坐标;GPS 网的三维平差,一般在三维空间直角坐标系或三维空间大地坐标系下进行;所谓二维平差,是指平差在二维平面坐标系下进行,观测值为二维观测值,解算出的结果为点的二维平面坐标;所谓无约束平差,指的是在平差时不引入会造成GPS 网产生由非观测量所引起的变形的外部起算数据;常见的GPS 网的无约束平差,一般是在平差时没有起算数据或没有多余的起算数据;所谓约束平差,指的是平差时所采用的观测值完全是GPS 基线向量,而且,在平差时引入了使得GPS 网产生由非观测量所引起的变形的外部起算数据;GPS 网的联合平差,指的是平差时所采用的观测值除了GPS 观测值以外,还采用了地面常规观测值,这些地面常规观测值包括边长、方向、角度等观测值等;3 常遇问题的解决办法1.如何处理不合格基线通过设置卫星高度角、采样间隔、有效历元等参数可以对基线进行优化;1 卫星高度截止角卫星高度角的截取对于数据观测和基线处理都非常重要,观测较低仰角的卫星有时会因为卫星信号强度太弱、信噪比较低而导致信号失锁,或者信号在传输路径上受到较大的大气折射影响而导致整周模糊度搜索的失败;但选择较大的卫星高度角可能出现观测卫星数的不足或卫星图形强度欠佳,因此同样不能解算出最佳基线;一般情况下处理基线中高度截止角默认设置为20度;如果同步观测卫星数太少或者同步观测时间不足,对于短基线来说,可以适当降低高度角后重新试算,这样可能会获得满足要求的基线结果,此时应注意,要求测站的数据要稳定,且环视条件要好,解算后的基线应进行外部检核如同步环和异步环检核以保证其正确性;如果用默认设置值解算基线失败,且连续观测时间较长、观测的卫星数较多、图形强度因子GDOP值较小,则适当提高卫星的高度角重新进行解算可能会得到较好的结果,这主要是观测环境和低仰角的卫星信号产生了较严重的多路径效应和时间延迟所引起的;2 采样间隔一般的接收机具有较高的内部采样率指野外作业设置的数据采集间隔,由1秒至255秒自由设置,默认为15秒;而处理基线中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参与处理,而是从中根据优化原则选取其中一部分的数据采样进行处理;采集高质量的载波相位观测值是解决周跳问题的根本途径,而适当增加其采集密度,又是诊断和修复周跳的重要措施,因此在采用快速静态作业或者该基线观测时间较短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把采样间隔缩短;3无效历元在某些情况下,例如该卫星的健康情况恶劣;或者测站环境不理想、受电磁干扰而导致某些卫星数据信号经常失锁;又或者低仰角的卫星有时会因为卫星信号强度太弱、信噪比较低而导致信号失锁,或者信号在传输路径上受到较大的大气折射影响而导致整周模糊度搜索的失败;此时应该对该卫星的星历进行处理;通过查看基线详解,可以对卫星观测中周跳的情况进行检查,对于失锁次数较多的卫星或者观测历元数过少的卫星进行剔除;2如何确定坐标系统1标准坐标系统采用标准的WGS-84、北京54以及国家80坐标系可以直接在网平差设置里选择,但是必须按要求输入正确的原点经度投影中央子午线;2自定义坐标系统或者工程椭球①已知参数一般的自定义坐标系或工程椭球是从标准的国家坐标系转换而来,大多数情形下是对加常数或者中央子午线、投影椭球高重新进行定义,因此必须选择相应的参数,包括所用椭球的参数、加常数、投影中央子午线、投影椭球高等;②未知参数假如是完全独立自定义的工程坐标系,尤其是没有办法与国家点联测、又或者投影变形超过规范要求的,可以选用标准椭球,例如北京54椭球参数,然后采用固定一点和一个方位角的办法来处理;具体方法如下:采用基线某一端点的单点定位解作为起点,然后用高精度的红外激光测距仪测出到基线另一端点的边长,经过严格的改正后,投影到指定高度一般是测区的平均高程面,然后假定一个方位角一般是采用真北方向算出基线终点的坐标,以此两点作为约束点,然后采用与前面一致的椭球参数,投影椭球高,此时注意原点经度中央子午线可以采用测区中央的子午线;这样,一方面使到其变形满足规范要求,另一方面在小比例尺的图上可以与国家标准坐标系联系起来;工程施工单位经常使用的自定义坐标系统;如果设计单位在测设时候布设了控制点且提供控制坐标成果的情况下;施工单位在使用GPS加密控制点的时候进行网平差就比较简单;我们只需要联测设计院提供的成果进行平差就好;但是如果设计单位没有提供控制点成果的情况下我们使用GPS进行控制点的观测时,就一定要确定好坐标系统;通常我们选择自定义坐标系统中的第二项即未知参数的情况进行网平差;例如某大桥的控制测量我们布设好控制点后进行观测;数据处理完后进行网平差时;我们就可在某端选取一个点将该点的大地坐标经纬度正算成平面直角坐标,然后用高精度的红外激光测距仪测出到基线另一端点的边长,经过严格的改正后,投影到指定高度一般是测区的平均高程面,然后假定一个方位角一般是采用真北方向算出基线终点的坐标,以此两点作为约束点,然后采用与前面一致的椭球参数,投影椭球高,此时注意原点经度中央子午线可以采用测区中央的子午线;亦可将该点的平面直角坐标作为约束点,然后在平差选择中选择角度约束指定另外一端点的坐标方位角和距离进行约束平差;。
GPS测量与数据处理考点

G P S测量与数据处理名词解释;周跳与特点:整周计数出现系统偏差,而不足一整周的部分仍然保持正确的现象;多路径效应:经某些物体表面反射后到达接收机的信号与直接来自卫星的信号叠加干扰后进入接收机,将使测量值产生系统误差;载波:可运载调制信号的高频振荡波;L1载波:由卫星上的原子钟所产生的的基准频率f0=倍频154倍后形成的;L2载波:由f0倍频120倍后形成的;L5载波:由f0倍频115倍;作用:更好地消除电离层延迟,组成更多线性组合观测值;测距码:用于测定从卫星至接收机间的距离的二进制码;GPS卫星所用属于伪随机噪声码;伪随机噪声码相关系数:不同的码相关系数为0或1/n,对齐的码相关系数为1; GPS测距:卫星发射天线的平均相位中心至接收机接收天线相位中心之间的距离; 导航电文:由GPS向用户播发的一组反映卫星在空间的运行轨道、卫星钟的改正参数、电离层延迟修正参数及卫星的工作状态等信息的二进制代码;卫星星历:用于描述太空飞行体位置和速度的表达式;卫星星历的时间按世界标准时间UTC计算;GPS时不跳秒,UTC会跳秒;广播星历:由GPS的地面控制部分所确定和提供的,经GPS卫星向所有用户公开播发的一种预报星历;采用1984年世界大地坐标系;精密星历:为满足精密应用领域的需要而研制、生产的一种高精度的事后星历;按一定时间间隔通常15min来给出卫星在空间的三维坐标、三维运动速度及卫星钟改正数等信息;整周模糊度:相对定位:确定同步跟踪相同的GPS卫星信号的若干台接收机之间的相对位置坐标差的定位方法;静态定位:如果待定点在地固坐标系中的位置只存在可忽略的变化,数据处理时,整个时段内的待定点坐标都可以认为是固定不变的一组常数;确定这些待定点的位置称为静态定位;动态定位:一个时段内,待定点在地固坐标系中位置有显着变化,数据处理时,每个历元的带顶点坐标均需作为一组未知参数,确定这些载体在不同时刻的瞬时位置的工作称为动态定位;卫星天线相位中心偏差:卫星天线相位中心与卫星质心之间的差异;卫星星历误差:卫星星历给出的卫星位置和速度与卫星实际位置与速度之差;相对论效应:由于卫星钟和接收机钟所处的状态不同而引起的相对钟误差;电离层延迟折射:60km-1000km大气层在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和高能粒子的作用下,该区域内的气体分子和原子产生电离,形成自由电子和正离子,影响无线电信号的传播,使传播速度发生变化,传播路径产生弯曲,使信号传播时间与真空中光速的乘积不等于卫星至接收机间的几何距离;对流层延迟折射:50km以下的大气层,大气折射率取决于气温、气压和相对湿度等因子,信号的传播路径也会产生弯曲;多路径效应:经某些物体表面反射后到达接收机的信号与直接来自卫星的信号叠加干扰后进入接收机,将使测量值产生系统误差;相关系数R=相同码元数-不同码元数/总码元数;多余参数:用户不感兴趣,但为了模型精度不得不引入的参数;基线解算:利用同步观测数据,确定接收机间的相对位置;固定解:当整周模糊度参数取整数时所求得的基线向量解,也称整数解;浮点解:当整周模糊度参数取实数时所求得的基线向量解,也称实数解;单点定位:根据卫星星历给出的瞬间卫星在空间的位置和卫星钟差,由一台接收机测定的从卫星至接收机的距离,通过距离交会法来独立测定该接收机在地球坐标系中的三维坐标及接收机钟差的定位方法;DOP:三维点位精度衰减因子PDOP;时间精度衰减因子TDOP;几何精度衰减因子GDOP;二维平面精度衰减因子HDOP;高程精度衰减因子VDOP;中误差m=m0DOP;精密单点定位PPP:利用载波相位观测值以及由IGS等组织提供的高精度的卫星星历及卫星钟差来进行高精度单点定位的方法;差分GPS:RTK:利用GPS载波相位观测值进行实时动态相对定位的技术;CORS系统:连续运行参考系统,以提供卫星导航定位服务为主的多功能服务系统;闭合环及环闭合差同步观测环RINEX格式:与接收机无关的通用标准格式;基线向量:由2台以上GPS接收机所采集的同步观测数据形成的差分观测值,通过参数估计方法所计算出的接收机间的三维坐标差;网平差简答;C/A码粗码的作用:1.捕获卫星信号;2.粗略测距;P码为精码,原本用于军方严格保密;现被Y码取代;信号调制:1.调幅;2.调频;3.调相;4.GPS卫星信号采用二进制相位调制法;GPS测量中的误差:1.与卫星有关的误差:a)卫星星历误差:卫星星历给出的卫星位置和速度与卫星实际位置与速度之差;b)卫星钟的钟误差:卫星钟读数与真实的GPS时间之差;c)相对论效应:由于卫星钟和接收机钟所处的状态不同而引起的相对钟误差;d)信号在卫星内的时延:开始生成测距信号至信号生成并离开发射天线相位中心间的时间;e)卫星天线相位中心偏差:卫星天线相位中心与卫星质心之间的差异;2.与信号传播有关的误差:a)电离层延迟折射:60km-1000km大气层在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和高能粒子的作用下,该区域内的气体分子和原子产生电离,形成自由电子和正离子,影响无线电信号的传播,使传播速度发生变化,传播路径产生弯曲,使信号传播时间与真空中光速的乘积不等于卫星至接收机间的几何距离;b)对流层延迟折射:50km以下的大气层,大气折射率取决于气温、气压和相对湿度等因子,信号的传播路径也会产生弯曲;c)多路径效应:经某些物体表面反射后到达接收机的信号与直接来自卫星的信号叠加干扰后进入接收机,将使测量值产生系统误差;3.与接收机有关的误差:a)接收机钟的钟误差;b)接收机的位置误差;c)接收机测量的噪声;d)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误差;e)信号在接收机内的时延;消除或削弱GPS误差影响的方法和措施:1.模型改正法;理论公式/经验公式;2.求差法;误差具有较强的相关性;3.参数法;参数估计;4.回避法;电离层改正:1.经验模型改正;2.双频改正模型;3.三频观测值改正;高精度GPS测量中的对流层改正:1.待定参数法;2.随机模型法;削弱多路径误差的方法:1.选择合适的站址;2.选择合适的接收机;3.适当延长观测时间;4.数据处理;参数法、模型法等;测距码测距的特点:1.易于将微弱的卫星信号提取出来;2.与脉冲信号相比可提高测距精度;3.便于用CDMA码分多址技术对卫星信号进行识别和处理;4.便于对系统进行控制和管理;伪距观测值:ρ波浪线=卫星与接收机真正距离ρ-电离层延迟改正Vion-对流层延迟改正Vtrop+c卫星钟改正数Vts-c接收机钟改正数VtR.至少要观测四个卫星才能获得接收机位置;精度较低;载波相位测量:优点:精度高缺点:整周模糊度问题:平方法恢复的是半波长的载波,难以确定;整周跳变问题;1.重建载波:码相关法、平方法、互相关技术、Z跟踪技术;2.周跳;3.整周模糊度;载波相位观测值Φ=N0+整周计数IntΦ+不足整周部分FrΦ;单差、双差、三差观测值:消除钟差、整周模糊度等未知参数;站间一次差分:在接收机之间求一次差;站间星间:在接收机和卫星间求二次差;站间、星间、历元间各求一次:三次差;1.数据利用率低;只有同步数据才能进行差分;2.引入基线矢量替代了位置矢量;3.差分观测值间有相关性,使问题复杂化;4.解的通用性差,某些参数无法求出;周跳与特点:电源故障或振荡器本身故障不属于整周跳变;产生周跳的原因:1.障碍物阻挡;2.接收机天线运动;3.接收卫星信号信噪比低;4.接收机卫星故障;周跳的特点:1.全波长载波相位观测值周跳大小为载波波长的整数倍;2.平方法的观测值周跳为kλ/2.3.如果在历元T1与T2之间发生了周跳,从T2历元开始的后续各历元上整周数减少了n周,曲线会变得不连续不规则,用户只需将后半段有周跳的曲线平行上移与前半段保持平滑连续就能完成周跳的修复;探测周跳的方法:1.高次差法:将误差的量逐次放大;2.多项式拟合法;3.双频相位拟合法;4.外部约束法;整周模糊度:确定方法:1.取整法;2.置信区间搜索法;3.FARA法、已知基线法、交换天线法等;意义:1.获得高精度定位结构的必要条件;2.对作业效率具有决定性作用;基线解算的过程:1.求初始解;2.将整周模糊度固定为整数;重点3.求固定解;相对定位的优缺点:与所用的星历属同一坐标系;优点:高精度缺点:至少需要2台接收机同步观测;数据处理较麻烦;不能直接获取绝对坐标; 网络RTK的组成:1.基准站网;2.数据处理中心及数据播发中心;3.数据通信链路;4.用户;差分GPS:1.单点定位;2.将GPS单点定位结果与已知站坐标比较;3.计算较为简单,数据传输量也少,4.基准站与流动站需要观测相同的一组卫星;不需完全相同,不能完全不同;差分改正数:1.距离改正数:基站坐标与卫星星历计算的站星距-观测距离;2.位置改正数:接收机对卫星进行观测确定的观测坐标与已知坐标之差;广域差分与单站、局域差分的基本区别在于:后两者将综合影响播发给用户,前者将误差分别估算出来播发给用户;影响基线解算结果的因素:1.基线解算时所设定的起点坐标不准确;2.少数卫星观测时间太短,导致这些卫星的整周未知数无法准确确定;3.周跳探测、修复不正确;可通过残差图判别;4.观测时段内,多路径效应比较严重,观测值的改正数普遍较大;5.对流层或电离层折射影响过大;无电离层观测值进行基线解算可以改善残差系统分布趋势,但残差显着增大; 声学定位系统:长基线声学定位系统:船上的换能器,海底应答器三个以上,三点交会;优点:精度高,换能器易安装;缺点:系统繁杂,操作复杂,费用昂贵;短基线:船上三个以上换能器,海底一个应答器;优点:操作方便,空间固定值,便宜;缺点:深水测量一般基线大于40km,极易受噪声影响;超短基线:船上小的声基阵,海底一个应答器;优点:便宜,噪声小,安装方便;缺点:校准难以准确,依赖外围设备精度;。
GPS操作流程及基线解算

6)点位的埋设宜用混凝土现场浇筑的形式埋设为不锈钢标 志,埋深应在当地永久冻土层以下0.3米,桩面注记字体应 朝向正北。
(2)GPS网构成的概念
观测时段:测站上开始接收卫星信号到观测停止,连续 工作的时间段,简称时段。
同步观测: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机同时对同一组卫星进 行的观测。
2)数据分流。从原始记录中,通过解码将各项数据分类整理, 剔除无效观测值和冗余信息,形成各种数据文件,如星历文件、 观测文件和测站信息文件等。 (以上为数据的粗加工,称为预 处理的准备工作。) 3)观测数据的平滑、滤波。剔除粗差并进一步剔除无效观测 值。 4)统一数据文件格式。将不同类型接收机的数据记录格式、 项目和采样间隔,统一为标准化的文件格式,以便统一处 理。 5)卫星轨道的标准化。为了统一不同来源卫星轨道信息的表 达方式,和平滑GPS卫星每小时更新一次的轨道参数,一般采用 多项式拟合法,使观测时段的卫星轨道标准化,以简化计算工 作,提高定位精度。 6)探测周跳、修复载波相位观测值。
(2)野外观测
在外业观测中,仪器操作人员应注意以下事项:
① 当确认外接电源电缆及天线等各项连接完全无误后,方可接 通电源,启动接收机。
② 开机后接收机有关指示显示正常并通过自检后,方能输入有 关测站和时段控制信息。
③ 接收机在开始记录数据后,应注意查看有关观测卫星数量、 卫星号、相位测量残差、实时定位结果及其变化、存储介质记录 等情况。
根据网的用途及工程控制的精度要求确定GPS
网测量的相应精度等级,精度等级的划分应参 照相应行业的GPS测量规范。 CP I和CP II控制网采用GPS测量时,分别按照二
等和三等测量。
GPS解算步骤

一、转换数据格式
打开中海达
导入数据,然后进行静态处理设置
处理全部基线,然后进行删星删数据处理
GPS 解算步骤
1、转换数据格式
首先新建项目,然后建立坐标系统,将GPS观测数据导入南方软件,在观测数据中修改仪器高及量取方式,最后数据输出,转换为rinex格式(在这一步前,应先建立新文件夹)
转换数据的目的是有便于中海达解算。
打开中海达
改变o文件的仪器高,打开中海达,新建项目,在项目属性中修改椭球参数和坐标系统及网的等级
导入数据,然后进行静态处理设置
处理全部基线,然后进行删星删数据处理
网平差,平差设置,进行三维平差,查看参考因子,然后再进行平差设
置,输入参考因子,然后进行三维平差,通过的话,完了输入已知点坐标,然后进行平差设置在进行二维平差。
第九讲 GPS数据处理(1)

T
2、RMS - 均方根误差
T
V V RMS = n
实质:表明了观测值的质量,观测值质量越好, 越小,反之,观测值质量越差,则越大,它不受观 测条件(观测期间卫星分布图形)的好坏的影响。
3 、 RATIO(模糊度检验率指标 模糊度检验率指标) 模糊度检验率指标
39
40
41
假定某一点的伪距观测值作为固定位置,设第K点为固定点, 则基准方程为:
则误差方程可写成如下矩阵形式:
42
法方程可写成如下矩阵形式:
N = B T PB, U = B T PL 法方程可改写成如下矩阵形式: 令
求得最终的平差值如下:
43
后验单位权中误差为: 坐标未知数的方差估计值:
32
4、多路径效应严重、对流层或电离层折射影响过大 的判别: 对于多路径效应、对流层或电离层折射影响的判 别,我们也是通过观测值残差来进行的。不过与整 周跳变不同的是,当多路径效应严重、对流层或电 离层折射影响过大时,观测值残差不是象周跳未修 复那样出现整数倍的增大,而只是出现非整数倍的 增大。一般不超过1 周,但却又明显地大于正常观 测值的残差。
44
二、三维约束平差
所谓三维约束平差,就是以国家大地坐标系或地方坐标系的某 些点的固定坐标、固定边长及固定方位为网的基准,将其作为 平差中的约束条件,并在平差计算中考虑GPS网与地面网之间 的转换参数。 1、基线向量观测方程: WGS84坐标系与国家大地坐标系之间向量的坐标转换关系式为:
45
考虑转换参数后的GPS基线向量观测误差方程为
W互 ≤ 2 2σ
影响GPS 基线解算结果因素的判别 影响 对于影响GPS 基线解算结果的因素,有些是较容 易判别的,如卫星观测时间太短、周跳太多、多路 径效应严重、对流层或电离层折射影响过大等,但 对于另外一些因素却不好判断了,如起点坐标不准 确等。 1、基线起点坐标不准确的判别 对于由起点坐标不准确对基线解算质量造成的影响, 目前还没有较容易的方法来加以判别。因此在实际 工作中只有尽量提高起点坐标的准确度,以避免这 种情况的发生。
GPS控制网解算质量控制-0828 (1)

一. GPS基线向量网的布设关于GPS基线向量网布设,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布设GPS基线向量网的工作步骤:布设基线向量网主要分测前、测中、测后三个阶段进行。
测前工作主要有:项目提出,技术设计,测量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仪器检验,踏勘,选点,埋石。
测中工作主要有:实地了解测区情况,卫星状况预报,确定作业方案,外业观测,数据传输与存储,基线解算与质量评估,重复确定作业方案。
测后工作有:结果分析(网平差处理与质量评估),技术总结,成果验收。
二.布网方法:1.由于GPS接收机通过接收卫星发来的信号进行测量的,故网点选择应注意:(1)不能把点设在强干扰的的源的地方,距离应大于400m要远离高压线200m。
(2)点上空视野要开阔,无明显障碍物,以确保信号无阻的到达天线,并为以后联测提供方便。
(3)应避开强反射地区,如:邻近水面地区,大的建筑物旁等,这些地区会使GPS信号发生强烈反射后与直接接收的卫星信号一同进入天线,造成信号混乱,产生多路径效应。
(4)交通方便,易于到达,点易于保存,一般GPS观测是几台接收机同时测量,若因某点交通不便,而使时间浪费,在迁站上很不经济。
A、B两级的点位应选在保存10年以上的地方。
2.GPS网的布网形式:GPS网的布网形式有:跟踪站式、会战式、多基准站式、同步图形扩展式、单基准站式。
都有优缺点,但多用同步图形扩展式,它是用多台机在不同测站上进行同步观测。
完成一时段后又迁到其他测站上进行同步观测,具有扩展速度快,图形强度较高,作业方法简单的特点。
又分为点连式、边连式、网连式、混连式四种形式。
若有m台接收机同步观测,则所有观测基线数:b=m(m-1)/2,独立基线数:m-1。
表一:注:s为时段,m为仪器台数,k为相连公共点三.GPS网设计指标:评价一个网设计的优劣,用以下四个指标衡量:A.效率指标:效率指标用来衡量某种网设计方案的效率,以及在采用某种布网方案,作业所需时间,消耗等。
若网的总站数为n,m台接收机,重复设站率为R,设计观测期数为s。
GPS控制测量基线解算平差计算实例

贵州师范大学课程名称:GPS测量原理及应用姓名:xxx学号:101010010010年级:2013级专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科学GPS控制测量基线解算平差计算实例GPS静态测量,是利用测量型GPS接收机进行定位测量的一种。
主要用于建立各种级别的控制网。
进行GPS静态测量时,认为GPS接收机的天线在整个观测过程中的位置是静止,在数据处理时,将接收机天线的位置作为一个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的量,通过接收到的卫星数据的变化来求得待定点的坐标。
在测量中,GPS静态测量的具体观测模式是多台(3台以上)接收机在不同的测站上进行静止同步观测,时间由40分钟到十几小时不等。
使用GPS进行静态测量前,先要进行点位的选择,其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1、周围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开阔,市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宜超过15度;2、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电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小于200米;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送通道,其距离不小于50米;3、附近不应有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件(如大型建筑物、大面积水域等);4、地面基础稳定,易于点的保存;5、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旧有控制点。
GPS点位选好后,就可以架站进行静态数据采集了。
在采集静态数据时,一定要对中整平,在采集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记录,包括每台GPS各自所对应的点位、不同时间段的静态数据对应的点位、采集静态数据时GPS的天线高(S86量测高片高,S82量斜高)。
用GPS采集完静态数据后,就要对所采集的静态数据进行处理,得出各个点的坐标。
下面以为临城建设局做的GPS静态测量为例,介绍静态数据处理的过程。
打开GPS数据处理软件,在文件里面要先新建一个项目,需要填写项目名称、施工单位、负责人,并设置坐标系统和控制网等级,基线的剔除方式。
坐标系统选择1980西安坐标系3度带,因此坐标系统设置成贵阳城市独立坐标系3度带。
控制网等级设置为一级-城市2010,基线剔除方式选着自动。
GPS操作流程及基线解算

第八章 GPS操作流程和基线解算第一节 GPS系统组成一、设备GPS系统由空间卫星部分、地面监控部分和用户接收部分三部分组成,如图6.1所示。
1、空间卫星部分(1)GPS卫星星座。
设计星座:21—3,即21颗正式的工作卫星加3颗活动的备用卫星。
6个轨道面,平均轨道高度20200km,轨道倾角55°,周期11h58min(顾及地球自转,地球与卫星的几何关系每天提前4min重复一次)。
保证在24h,在高度角15°以上,能够同时观测到4~8颗卫星。
(2)GPS卫星。
GPS卫星的作用是发送用于导航定位的信号等。
主要设备是原子钟(2台铯钟、2台铷钟)、信号生成与发射装置。
类型有试验卫星B1oCk I和工作卫星BloCkⅡ。
(3)GPS卫星由洛克韦尔国际公司空间部研制。
卫星重774kg(包括310kg燃料),采用铝蜂巢结构,主体呈柱形,直径为l。
5m。
星体两侧装有两块双叶对日定向太阳能电池帆板,全长5.33m,接受日光面积7.2㎡。
对日定向系统控制两翼帆板旋转,使板面始终对准太阳,为卫星不断提供电力,并给三组15AH镉镍蓄电池充电,以保证卫星在地影区能正常工作。
在星体底部装有多波束定向天线,这是一种由12个单元构成的成形波束螺旋天线阵,能发射L,和L。
波段的信号,其波束方向图能覆盖约半个地球。
在星体两端面上装有全向遥测遥控天线,用于与地面监控网通信。
此外,卫星上还装有姿态控制系统和轨道控制系统。
工作卫星的设计寿命为7年。
从试验卫星的工作情况看,一般都能超过或远远超过设计寿命。
第一代卫星现已停止工作。
第二代卫星用于组成GPS工作卫星星座,通常称为GPS工作卫星。
BloCkⅡA的功能比BloCkⅡ大大增强,表现在军事功能和数据存储容量。
BloCkⅡ只能存储供45天用的导航电文,而BloCkⅡA则能够存储供180天用的导航电文,以确保在特殊情况下使用GPS卫星。
第三代卫星尚在设计中,以取代第二代卫星,改善全球定位系统。
GPS控制点布控与解算

GPS布控与解算测绘部曾云亮一、GPS布控原则:(1)GPS网应根据测区实际需要和交通状况进行设计。
GPS网的点与点间不要求每点通视,但考虑常规测量方法加密时的应用,每点应有1~2个通视方向。
(2)在布网设计中应顾及原有测绘成果资料以及各种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沿用,对凡符合GPS-E级网布点要求的旧有控制点,应充分利用其标石。
(3)GPS网应由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也可采用附合线路构成。
E级GPS 网中每个闭合环或附合线路中的边数E级应≤10(我们常用的就是E级)。
(4)为求定GPS点在54北京坐标系中的坐标,应与当地54北京坐标系中的原有控制点联测,联测总点数不得少于3个(2个也行但不能检查)。
(5)为了求得GPS网点正常高,应进行水准测量的高程联测,高程联测采用等级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联测的GPS-E级控制点且应均匀分布于网中。
二、选点与标石埋设1、选点在了解任务、目的、要求和测区自然地理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踏勘,最后进行选点。
选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点位的选择应符合技术设计要求,并有利于其它测量手段进行扩展与联测;(2)点位的基础应坚实稳定,易于长期保存,并应有利于安全作业;(3)点位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应开阔,视场内周围障碍物的高度角一般应小于15°;(4)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得小于200m,并应远离高压输电线其距离不得小于50m,以避免周围磁场对卫星信号的干扰;(5)点位附近不应有对电磁波反射(或吸收)强烈的物体,以减少多路径效应的影响;(6)交通应便于作业,以提高作业效率;(7)应充分利用符合上述要求原有的控制点及其标石,但利用旧点时应检查旧点的稳定性、完好性,符合要求方可利用;(8)选好点后应按合理的方法给GPS点编号综上所述,结合测区的实际情况, GPS控制点宜布设在较高的永久性建筑物、山顶及其它符合要求的地方,或已成型的较宽的城市主干道、路口或其它较开阔而又稳固的建(构)筑物上。
GPS实验三GPS基线解算

数据格式转换
02
将原始数据格式转换为基线解算软件可识别的格式。
数据筛选与预处理
03
剔除异常数据,进行必要的坐标转换和时间对齐等预处理操作。
基线解算设置与执行
1 2
参数设置
设置基线解算所需的参数,如卫星轨道、地球模 型、时间系统等。
执行基线解算
利用基线解算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求解基线向量。
3
输出结果
将基线解算结果输出为所需的格式,如RINEX格 式。
实验结论与讨论
结论
通过本次GPS基线解算实验,我们成功得到了基线的长度和坐标差值,测量精度较高, 验证了GPS技术在测量领域的应用价值。
讨论
为了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可以考虑采用更高精度的GPS接收器,优化数据处理算法, 以及加强信号传播过程中的干扰抑制措施。此外,还可以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
减小误差。
GpsDataPro软件应用实例
某城市高精度地形测量项目
利用GpsDataPro软件对大量GPS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高精度的地形图。
某桥梁施工监测项目
在桥梁施工过程中,利用GpsDataPro软件对桥梁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施工安全。
04
GPS基线解算实验步骤
数据准备与预处理
数据收集
01
收集相关GPS数据,包括卫星观测数据、接收机位置数据等。
高精度数据处理
随着数据获取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需要更加高 效和高精度的数据处理方法,以满足更高精度的 测量和定位需求。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应用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在数据处理和分析中具 有巨大的潜力,未来将进一步探索其在GPS基线 解算中的应用,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和精度。
THANKS
中海达静态传输及解算操作流程

中海达GPS静态数据传输及解算简易操作流程静态数据的传输:插好数据线,开机把接收机改为静态模式(若是静态机则开机即可),打开HDS2003数据处理软件点【工具】→【HitMon数据传输】——进入数据传输软件,点【连接】→【计算机通讯设置】——设置通讯串口及传输的波特率一般为115200点【连接】→【连接】或直接点工具栏上的连接快捷键(若用USB传输线则插上后直接点连接即可),连上后在对话框右下角显示仪器号,读取接收机数据后在主界面显示观测的数据,点【文件】→【设置卸载文件的存储目录】或直接点工具栏左侧的路径快捷键——设置接收机传出文件的存储目录,设置好后界面刷新一下,在对话框下方显示下载的路径,选择需要下载的文件右键→【输入测站信息】——输入点名、时段、仪器高等,确定后界面刷新一下把改后的数据在写入仪器内,(软件默认点名为四位若不够四位软件自动在点名后加“_”下划线补齐,若仪器高输错,第二次修改时需把点名后的“_”下划线删除,不然所改的数据不能传入到接收机里)刷新后在界面里就可以看到改后的文件的点名和仪器高了,右键→【数据导出】——把所测的数据导入到指定的文件夹里,导出后点【连接】→【断开】或直接点工具栏上的断开快捷键,就可拨下数据线进行下一台接收机的数据传输。
接收机的设置:点【查看】→【接收机信息】可查看接收机号、注册日期、内存等信息,点【工具】→【采样间隔、高度截止角设置】可更改采样间隔和高度截止角,点【工具】→【接收机注册】可输入21位注册码进行接收机的注册。
HDS2003数据处理软件的解算:运行HDS2003数据处理软件1新建项目点【项目(F)】→【新建(N)…】,弹出 新建项目目 属性设置 对话框,在 项目细节 里填写好各项信息,点 控制网等级——选择自己的控制网等级,点 坐标系统——选择已知点坐标系及输入测区的中央子午线,改好后2导入数据点【项目(F)】→【导入(I)…】,弹出 数据导入 对话框,数据格式选择第一个中海达ZHD观测数据弹出打开对话框选择需要解算的数据,点击打开弹出是否加载数据3基线处理点【静态基线(S)】→【处理全部基线(A)】,软件开始自动处理全部基线,处理完后弹出 是否查看基线报告 计算区 对话框里显示基线的精度,若有不合的则显示出不和基线的条数,在主界面的网图里,算合的基线显示为黑色,不合的基线显示为灰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GPS操作流程和基线解算第一节GPS系统组成一、设备GPS系统由空间卫星部分、地面监控部分和用户接收部分三部分组成,如图6.1所示。
1、空间卫星部分(1)GPS卫星星座。
设计星座:21—3,即21颗正式的工作卫星加3颗活动的备用卫星。
6个轨道面,平均轨道高度20200km,轨道倾角55°,周期11h58min(顾及地球自转,地球与卫星的几何关系每天提前4min重复一次)。
保证在24h,在高度角15°以上,能够同时观测到4~8颗卫星。
(2)GPS卫星。
GPS卫星的作用是发送用于导航定位的信号等。
主要设备是原子钟(2台铯钟、2台铷钟)、信号生成与发射装置。
类型有试验卫星B1oCk I和工作卫星BloCkⅡ。
(3)GPS卫星由洛克韦尔国际公司空间部研制。
卫星重774kg(包括310kg燃料),采用铝蜂巢结构,主体呈柱形,直径为l。
5m。
星体两侧装有两块双叶对日定向太阳能电池帆板,全长5.33m,接受日光面积7.2㎡。
对日定向系统控制两翼帆板旋转,使板面始终对准太阳,为卫星不断提供电力,并给三组15AH镉镍蓄电池充电,以保证卫星在地影区能正常工作。
在星体底部装有多波束定向天线,这是一种由12个单元构成的成形波束螺旋天线阵,能发射L,和L。
波段的信号,其波束方向图能覆盖约半个地球。
在星体两端面上装有全向遥测遥控天线,用于与地面监控网通信。
此外,卫星上还装有姿态控制系统和轨道控制系统。
工作卫星的设计寿命为7年。
从试验卫星的工作情况看,一般都能超过或远远超过设计寿命。
第一代卫星现已停止工作。
第二代卫星用于组成GPS工作卫星星座,通常称为GPS工作卫星。
BloCkⅡA的功能比BloCkⅡ大大增强,表现在军事功能和数据存储容量。
BloCkⅡ只能存储供45天用的导航电文,而BloCkⅡA则能够存储供180天用的导航电文,以确保在特殊情况下使用GPS卫星。
第三代卫星尚在设计中,以取代第二代卫星,改善全球定位系统。
其特点是:可对自己进行自主导航;每颗卫星将使用星载处理器,计算导航参数的修正值,改善导航精度,增强自主能力和生存能力。
据报道,该卫星在没有与地面联系的情况下可以工作6个月,而其精度可与有地面控制时的精度相当。
2、地面监控部分(1)地面监控部分的分布。
1)主控站1个,地点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法尔孔空军基地。
2)监测站5个,分别在夏威夷、美国科罗拉多州法尔孔空军基地、阿松森群岛(大西洋)、迪戈加西亚(印度洋)和卡瓦加兰(太平洋)。
3)注入站3个,分别在阿松森群岛(大西洋)、迪戈加西亚(印度洋)和卡瓦加兰(太平洋)。
(2)监控部分的作用。
1)主控站的作用是收集数据、数据处理、监测与协调和控制卫星。
2)监测站的作用是根据其接收到的卫星扩频信号求出相对于其原子钟的伪距和伪距差,检测出所测卫星的导航定位数据。
利用环境传感器测出当地的气象数据。
然后将算得的伪距、导航数据、气象数据及卫星状态数据传送给主控站,供主控站使用。
3)注入站的作用作用是将主控站需传输给卫星的资料以既定的方式注入到卫星存储器中,供卫星向用户发送。
3、用户接收部分用户接收部分的基本设备就是GPS信号接收机、机内软件以及GPS数据的后处理软件包。
其作用是接收、跟踪、变换和测量GPS卫星所发射的GPS信号,以达到导航和定位的目的。
GPS信号接收机的任务是:跟踪可见卫星的运行,捕获一定卫星高度截至角的待测卫星信号,并对GPS信号进行变换、放大和处理,解译出GPS卫星所发送的导航电文,测量出GPS信号从卫星到接收机天线的传播时间,实时地计算出测站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时间。
静态定位中,GPS接收机在捕获和跟踪GPS卫星的过程中固定不变,接收机高精度地测量GPS信号的传播时间,利用GPS卫星在轨的已知位置,解算出接收机天线所在位置的三维坐标。
而动态定位则是用GPS接收机测定一个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
载体上的GPS接收机天线在跟踪GPS卫星的过程中相对地球而运动,接收机用GPS信号实时地测得运动载体的瞬间三维位置和三维速度。
近年来,国内引进了许多类型的GPS测地型接收机。
各种类型的GPS测地型接收机用于精度相对定位时,其双频接收机精度可达5mm+1ppm·D(D为距离,单位为km,下同),单频接收机在一定距离内精度可达10mm+1pp m·D,用于差分定位时精度可达亚米级至厘米级。
目前,各种类型的GPS信号接收机体积越来越小,质量越来越轻,便于野外观测。
二、技术特点GPS可为各类用户连续提供动态目标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及时间信息。
GPS测量主要特点如下。
1、功能多、用途广GPS系统不仅可以用于测量、导航,还可以用于测速、测时。
测速的精度可达0.1m/s,测时的速度可达几十毫微妙。
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2、定位精度高大量的实验和工程应用表明,用载波相位观测量进行静态相对定位,在小于50km的基线上,相对定位精度可达1×10。
~2×10。
,而在100~500km的基线上可达10 s~10,。
随着观测技术与数据处理方法的改善,可望在大于1000km的距离上,相对定位精度达到或优于10。
在实时动态定位(RTK)和实时差分定位(RTD)方面,定位精度可达到厘米级和分米级,能满足各种工程测量的要求。
其精度如表6-1所示。
随着GPS定位技术及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其精度还将进一步提高。
3、实时定位利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导航,即可实时确定运动目标的三维位置和速度,可实时保障运动载体沿预定航线运行,亦可选择最佳路线。
特别是对军事上动态目标的导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观测时间短目前,利用经典的静态相对定位模式,观测20km以内的基线所需观测时问,对于单频接收机在1h左右,对于双频接收机仅需15~20min。
采用实时动态定位模式,流动站初始化观测1~5min后,并可随时定位,每站观测仅需几秒钟。
利用GPS技术建立控制网,可缩短观测时间,提高作业效益。
5、观测站之间无需通视经典测量技术需要保持良好的通视条件,又要保障测量控制网的良好图形结构。
而GPS 测量只要求测站15。
以上的空间视野开阔,与卫星保持通视即可,并不需要观测站之间相互通视,因而不再需要建造觇标。
这一优点即可大大减少测量工作的经费和时间(一般造标费用约占总经费的30%~50%)。
同时,也使选点工作变得非常灵活,完全可以根据工作的需要来确定点位,可通视也使电位的选择变得更灵活,可省去经典测量中的传算点、过渡点的测量工作。
不过也应指出,GPS测量虽然不要求观测站之间相互通视,但为了方便用常规方法联测的需要,在布设GPS点时,应该保证至少一个方向通视。
6、操作简便GPS测量的自动化程度很高。
对于“智能型”接收机,在观测中测量员的主要任务只是安装并开关仪器、量取天线高、采集环境的气象数据、监视仪器的工作状态,而其他工作,如卫星的捕获、跟踪观测和记录等均由仪器自动完成。
结束观测时,仅需关闭电源,收好接收机,便完成野外数据采集任务。
.如果在一个测站上需要作较长时问的连续观测,还可实行无人值守的数据采集,通过网络或其他通信方式,将所采集的观测数据传送到数据处理中心,实现全自动化的数据采集与处理。
GPS用户接收机一般重量较轻、体积较小。
现在有许多GPS接收机是天线、主机、电源组合在一起的一体机,白化程度较高,野外测量时仅“一键”开关,携带和搬运都很方便。
7、可提供全球统一的三维地心坐标经典大地测量将平面和高程采用不同方法分别施测。
GPS测量中,在精确测定观测站平面位置的同时,可以精确测量观测站的大地高程。
GPS测量的这一特点,不仅为研究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和确定地面点的高程开辟了新途径,同时也为其在航空物探、航空摄影测量及精密导航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高程数据。
GPS定位是在全球统一的WGS一84坐标系统中计算的,因此全球不同点的测量成果是相互关联的。
8、全球全天候作业GPS卫星较多,且分布均匀,保证了全球地面被连续覆盖,使得在地球上任何地点、任何时候进行预观测工作,通常情况下,除雷雨天气不宜观测,一般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
因此,GPS定位技术的发展是对经典测量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
第二节控制网设计GPS测量工作与经典测量工作相类似,按其性质可分为外业和内业两大部分。
其中,外业工作主要包括选点、建立测站标志、野外观测作业以及成果质量检核等;内业工作主要包括GPS测量的技术设计、测后数据处理及技术总结等。
控制网设计包括控制网的设计依据、设计精度和设计网形。
一、GPS网技术1、GPS网技术设计的原则技术设计是建立GPS控制网的第一步,也是确保GPS网在满足准确、可靠、经济的前提下,满足建设需要的关键性工作。
GPS网技术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即确定适宜的精度标准,选取适用的测量基准,严格按照相应的规范要求选点并设置点位标志。
(1)、精度确定根据网的用途及工程控制的精度要求确定GPS网测量的相应精度等级,精度等级的划分应参照相应行业的GPS测量规范。
(2)、选点与埋设GPS点位选择的好坏,对于GPs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结果的可靠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地选点前应根据测量任务的目的和测区情况等,收集测区已有各类控制点和地形图等资料,以便于选点工作。
在选点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点位周围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视野开阔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宜超过15°。
②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电台微波站等)及电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送通道,以避免周围磁场对GPS信号的干扰;③点位周围不应有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如大型建筑物等);④点位应选在交通方便,并有利于用其他测量手段扩展和联测,以提高作业效率;⑤点位应选在地面基础稳固的地方,以利于点位的保存;⑥点位的埋设宜用混凝土现场浇筑的形式埋设为不锈钢标志,埋深应在当地永久冻土层以下0.3米,桩面注记字体应朝向正北。
2、GPS网构成的概念观测时段:测站上开始接收卫星信号到观测停止,连续工作的时间段,简称时段。
同步观测: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机同时对同一组卫星进行的观测。
同步观测环:三台或三台以上接收机同步观测获得的基线向量所构成的闭合环,简称同步环。
独立观测环:由独立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简称独立环。
异步观测环:在构成多边形环路的所有基线向量中,只要有非同步观测基线向量,则该多边形环路叫异步观测环,简称异步环。
独立基线:对于N台GPS接收机构成的同步观测环,独立基线数为N—l。
非独立基线:除独立基线外的其他基线叫非独立基线,总基线数与独立基线数之差即为非独立基线数。
理论上,同步闭合环中各基线向量的坐标差之和(即闭合差)应为零,但由于有时各台GPS接收机并不是严格同步,同步闭合环的闭合差并不等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