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的章节安排基本按照教材的顺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网络层讨论的是怎样把源主机发出的分组经各种途径送到目的主机。所以本章前一部分从原理上讨论网络层应该考虑的问题,包括各种路由算法、拥塞控制、服务质量和网络互联等,后一部分将以面向无连接的Internet网络层为具体实例,讨论上述问题的具体实现,包括IP协议、IP网络的组成、IP地址的分配和转换、ICMP协议、ARP协议、IP路由和IPv6的简单介绍等。
第八章
信息共享与信息安全历来是一对互相冲突的矛盾。在网络时代这个矛盾更为突出。数据传输安全性的研究也始终伴随着网络技术的研究。本章将对当前网络的安全技术作简单的介绍,例如密码技术、数字签名和防火墙技术等。
第九章
目前无线网络的发展基本包括三个分支:固定或移动设备之间的互联、移动站点的无线局域网组建和固定或移动站点的无线接入。本章就根据这三个分支,分别介绍Bluetooth(802.15)、802.11和802.16,包括协议栈、物理层、MAC子层、帧结构等等。
Leabharlann Baidu第六章
传输层提供的是端到端的服务,如果高层应用要求提供的是面向连接的端到端服务,则传输层必须提供正确的、可靠的、按序的数据传输服务,这将在协议中得到保证;如果高层应用要求提供的是面向无连接的端到端服务,则传输层将采用简化了的、但效率更高的协议来提高传输效率。所以本章在介绍传输层的一般原理后,讨论了在Internet的传输层的具体实现,即Internet的传输层协议TCP的具体实现,尤其是将TCP协议的端到端的面向连接的服务和数据链路层的点到点的面向连接的服务进行了比较说明。
第二章
物理层是OSI的分层模型中的最低层,是为其上层即数据链路层服务的。物理层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使数据链路层不必关心比特是如何从一台主机传到另一台主机的,而只需要知道当一台主机告诉它的物理层发送一个比特串,那么这个比特串就会到达与导线另一端相连的主机的数据链路层。实现数据传输的物理设备和传输介质的种类很多,但所实现的功能都是数据传输。本章不涉及实现数据传输的具体物理设备及其传输介质,而是讨论如何通过物理设备在传输介质上透明地传输各种类型数据的二进制比特流及其相关的问题。本章在介绍了各种传输介质之后,介绍了互联网络的物理载体,即电话系统(PSTN)。然后较详细地介绍了Internet的接入方式,包括MODEM(Modulator - DEModulator)接入、ADSL(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接入和HFC(Hybrid fiber coax)接入。
本课程的章节安排基本按照教材的顺序,但无线网络部分集中为第九章;教学内容根据具体情况可能有少量增删,如第八章中增加了网络管理部分(在原教材的Version 3中有,但Version 4中被删除),如第五章中有关无线网络的路由算法和第六章中删除了简单传输协议等。每一章的简要说明如下:
第一章
作为概述,本章首先从计算机网络的一般概念介绍计算机网络的组成,然后从网络的OSI模型和TCP/IP模型介绍网络模型中各个协议层的功能及其组成。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基础是数字通信,本章把数字通信的基本概念分成10个问题作了介绍。
教材介绍
(回顶部)
作为一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材,我系从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起,就一直使用PRENTICE HALL公司出版的在国际计算机界很有影响的Andrew S. Tenenbaum著的《Computer Networks》,目前采用的是2003年8月出版的《Computer Networks》( Fourth Edition )。
第七章
应用层是为最终用户提供服务。最终用户就是一些具体的应用进程。每个应用层协议都是为了解决某一类应用问题,而问题的解决又往往是通过位于不同主机中的多个进程之间的通信和协同工作来完成的。所以应用层的讨论必须是针对一个具体的网络,在这一具体网络中,每一个应用都有一个相对应的应用层协议。没有一个网络能与Internet一样覆盖整个世界,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这正是因为Internet提供了大量的应用,所以本章将讨论Internet中的几个颇有代表性的协议:包括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域名系统DNS(Domain Name System)、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等。
第四章
介质访问子层讨论的属局域网技术,共享介质网络信道使用的排队论模型及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及其竞争模型和算法。二进制指数后退法将是本章的一大重点。以太网是当前局域网络的主导类型,所以以太网(包括百兆、千兆以太网)技术的MAC子层协议、避让算法、性能及交换技术是本章的第二大重点。数据链路层的网络互联及虚拟网络技术也是本章叙述的重点。
第三章
数据链路层要讨论是两个点对点连接的通信主体如何进行可靠、有效的通信,如果把一段中间没有任何交换节点的点到点的物理连接称为物理链路的话,那么,一条物理链路加上为实现数据的传输而在两端配置的硬件和相关的通讯规程则称为数据链路。考虑到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传输介质的损耗特性和各种噪声的干扰将伴随着整个传输过程,所传输的数据出错是可能的。所以,数据链路层必须面对所有可能的出错情况和所要求提供的服务给出相应的策略。本章首先讨论帧格式的定义,然后讨论数据传输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以及传输协议的描述及其正确性验证的方法。
网络层讨论的是怎样把源主机发出的分组经各种途径送到目的主机。所以本章前一部分从原理上讨论网络层应该考虑的问题,包括各种路由算法、拥塞控制、服务质量和网络互联等,后一部分将以面向无连接的Internet网络层为具体实例,讨论上述问题的具体实现,包括IP协议、IP网络的组成、IP地址的分配和转换、ICMP协议、ARP协议、IP路由和IPv6的简单介绍等。
第八章
信息共享与信息安全历来是一对互相冲突的矛盾。在网络时代这个矛盾更为突出。数据传输安全性的研究也始终伴随着网络技术的研究。本章将对当前网络的安全技术作简单的介绍,例如密码技术、数字签名和防火墙技术等。
第九章
目前无线网络的发展基本包括三个分支:固定或移动设备之间的互联、移动站点的无线局域网组建和固定或移动站点的无线接入。本章就根据这三个分支,分别介绍Bluetooth(802.15)、802.11和802.16,包括协议栈、物理层、MAC子层、帧结构等等。
Leabharlann Baidu第六章
传输层提供的是端到端的服务,如果高层应用要求提供的是面向连接的端到端服务,则传输层必须提供正确的、可靠的、按序的数据传输服务,这将在协议中得到保证;如果高层应用要求提供的是面向无连接的端到端服务,则传输层将采用简化了的、但效率更高的协议来提高传输效率。所以本章在介绍传输层的一般原理后,讨论了在Internet的传输层的具体实现,即Internet的传输层协议TCP的具体实现,尤其是将TCP协议的端到端的面向连接的服务和数据链路层的点到点的面向连接的服务进行了比较说明。
第二章
物理层是OSI的分层模型中的最低层,是为其上层即数据链路层服务的。物理层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使数据链路层不必关心比特是如何从一台主机传到另一台主机的,而只需要知道当一台主机告诉它的物理层发送一个比特串,那么这个比特串就会到达与导线另一端相连的主机的数据链路层。实现数据传输的物理设备和传输介质的种类很多,但所实现的功能都是数据传输。本章不涉及实现数据传输的具体物理设备及其传输介质,而是讨论如何通过物理设备在传输介质上透明地传输各种类型数据的二进制比特流及其相关的问题。本章在介绍了各种传输介质之后,介绍了互联网络的物理载体,即电话系统(PSTN)。然后较详细地介绍了Internet的接入方式,包括MODEM(Modulator - DEModulator)接入、ADSL(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接入和HFC(Hybrid fiber coax)接入。
本课程的章节安排基本按照教材的顺序,但无线网络部分集中为第九章;教学内容根据具体情况可能有少量增删,如第八章中增加了网络管理部分(在原教材的Version 3中有,但Version 4中被删除),如第五章中有关无线网络的路由算法和第六章中删除了简单传输协议等。每一章的简要说明如下:
第一章
作为概述,本章首先从计算机网络的一般概念介绍计算机网络的组成,然后从网络的OSI模型和TCP/IP模型介绍网络模型中各个协议层的功能及其组成。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基础是数字通信,本章把数字通信的基本概念分成10个问题作了介绍。
教材介绍
(回顶部)
作为一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材,我系从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起,就一直使用PRENTICE HALL公司出版的在国际计算机界很有影响的Andrew S. Tenenbaum著的《Computer Networks》,目前采用的是2003年8月出版的《Computer Networks》( Fourth Edition )。
第七章
应用层是为最终用户提供服务。最终用户就是一些具体的应用进程。每个应用层协议都是为了解决某一类应用问题,而问题的解决又往往是通过位于不同主机中的多个进程之间的通信和协同工作来完成的。所以应用层的讨论必须是针对一个具体的网络,在这一具体网络中,每一个应用都有一个相对应的应用层协议。没有一个网络能与Internet一样覆盖整个世界,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这正是因为Internet提供了大量的应用,所以本章将讨论Internet中的几个颇有代表性的协议:包括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域名系统DNS(Domain Name System)、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等。
第四章
介质访问子层讨论的属局域网技术,共享介质网络信道使用的排队论模型及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及其竞争模型和算法。二进制指数后退法将是本章的一大重点。以太网是当前局域网络的主导类型,所以以太网(包括百兆、千兆以太网)技术的MAC子层协议、避让算法、性能及交换技术是本章的第二大重点。数据链路层的网络互联及虚拟网络技术也是本章叙述的重点。
第三章
数据链路层要讨论是两个点对点连接的通信主体如何进行可靠、有效的通信,如果把一段中间没有任何交换节点的点到点的物理连接称为物理链路的话,那么,一条物理链路加上为实现数据的传输而在两端配置的硬件和相关的通讯规程则称为数据链路。考虑到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传输介质的损耗特性和各种噪声的干扰将伴随着整个传输过程,所传输的数据出错是可能的。所以,数据链路层必须面对所有可能的出错情况和所要求提供的服务给出相应的策略。本章首先讨论帧格式的定义,然后讨论数据传输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以及传输协议的描述及其正确性验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