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_杨振之
全域旅游的五大特征
全域旅游的五大特征作者:李超来源:《旅游纵览》2022年第04期摘要:本文以全域旅游空间性、全局性、整合性、带动性和共享性这五大特征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检索、逻辑分析等方法,厘清全域旅游特征间的逻辑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全域旅游的特征是以空间性这一突出问题为出发点,通过事前进行全局性布局、事中全领域整合和事后全方位带动,最终实现全民共享这一根本目标,形成发展全域旅游逻辑层面和操作层面的完整闭环,旨在为业内人士及相关从业人员提供研究与发展思路。
关键词:旅游业;全域旅游;五大特征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诚然,从发展的脉络来看,旅游业的根本逻辑未曾改变,即依然是通过搭建、协调和优化旅游行业的平台和机制,使得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得以通过旅游资源所在地所提供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得到满足,从而实现旅游行业投资和消费的运营闭环。
新时期应运而生的全域旅游,旨在调动旅游资源所在地具有多样性和吸引力的要素,更加具有广度和深度地关联各行业各部门,更加深远地影响和提高当地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参与旅游的热情,从而提升居民幸福指数[1]。
显然,全域旅游不仅要把旅游资源所在地的整个区域打造为旅游区,还要将全地域打造为旅游业的载体和平台,让旅游融入当地社会的各方面,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从全时空、全行业、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等角度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实现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盖和旅游成果全民共享的发展目标。
简而言之,全域旅游具有空间性、全局性、整合性、带动性和共享性这五大特征。
空间性是践行全域旅游的出发点。
研学基地的规划设计要点——以长春北湖湿地公园研学基地规划为例
2020年3月下半月刊38研学基地的规划设计要点——以长春北湖湿地公园研学基地规划为例周培培 宋 宁 宋玉平研学旅行是在古代游学、近代修学旅行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
所谓研学旅行,即一种以中小学生集体旅行生活为形式的教育旅游活动,是以旅游景区(景点)或营地等社会资源为依托,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教学目的的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研学基地现状问题,以长春北湖湿地公园为例,从研学服务设施、研学实践课程开发、研学线路设计、研学人才4方面入手,阐述如何规划打造研学基地。
引言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出台与实施,研学旅行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
研学旅行开展离不开场所空间与活动载体,湿地公园是具备湿地科普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生态空间,且一般配套有必要的旅游基础与服务设施,可作为开展研学旅行的优选之地。
基于此,本文以长春北湖湿地公园为例,探讨在研学旅行背景下湿地公园研学基地的规划设计要点。
一、研学旅行背景研究(一)研学旅行的定义及发展历程研学旅行是一种以中小学生集体旅行生活为形式的教育旅游活动,是以旅游景区(景点)或营地等社会资源为依托,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教学目的的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是“旅游+教育”的产物,是对知行合一的真正实践,是国家政策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引导的产物。
我国研学旅行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接待来华的日本青少年修学旅行团,1995年才成立了专门的修学旅行社,2003年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修学旅行中心。
2014-2018年,我国密集出台了《中小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等关于研学旅行的系列政策,使我国研学旅行逐步繁荣发展。
(二)我国研学基地发展现状及问题教育部于2017年、2018年先后公布了两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其中研学基地581个。
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实践现状及优化对策分析
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实践现状及优化对策分析目录一、内容概要 (3)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的发展现状 (7)1. 文旅融合的政策环境分析 (8)1.1 政策支持情况 (8)1.2 政策实施效果评估 (10)2. 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的发展现状 (11)2.1 融合模式探索 (12)2.2 融合服务创新实践 (13)2.3 融合成效评估 (15)三、省级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实践的典型案例分析 (16)1. 案例选取标准与方法 (18)2. 典型案例介绍 (18)3. 案例分析与启示 (20)四、省级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21)1. 资源整合与共享困难 (22)2. 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23)3. 服务创新力度不足 (24)4. 融合机制不完善 (25)五、省级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的优化对策建议 (26)1. 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 (27)1.1 建立统一的资源管理平台 (28)1.2 推动图书馆与旅游企业的深度合作 (30)2. 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31)2.1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33)2.2 建立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 (33)3. 提升服务创新能力 (35)3.1 鼓励开展文化旅游创意活动 (36)3.2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服务质量 (37)4. 构建完善的融合机制 (38)4.1 明确融合目标与定位 (39)4.2 完善融合政策与规划 (40)六、结论与展望 (41)1. 研究总结 (42)2. 研究不足与局限 (43)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45)一、内容概要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在文旅融合实践方面的现状以及优化对策。
文章首先概述了当前省级公共图书馆在文旅融合领域所开展的主要实践活动,包括图书馆与旅游机构的合作、地方文献的挖掘与利用、文旅主题活动的举办等。
文章指出了当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如融合程度不够深入、资源配置不均、缺乏专业人才等。
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标准
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标准近年来,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为两大支柱产业,它们的融合发展不仅能够推动经济增长,还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为了规范和促进这种融合发展,我国提出了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标准,以建设一批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两大产业共同发展。
一、标准概述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标准是指对示范区所需具备的条件、发展目标、政策支持、资源整合、产业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的一系列要求和规定。
该标准的制定旨在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提高两大产业的协同效应,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二、要求和规定1. 发展目标:示范区应该根据当地的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确定明确的融合发展目标,提出具体的发展规划和措施,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2. 政策支持:相关部门应该给予示范区政策倾斜和支持,包括税收优惠、金融支持、人才引进等,为融合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 资源整合:示范区应该合理整合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务资源等,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提高综合效益。
4. 产业布局:示范区要依托文化资源和旅游景点,发展相关产业,包括文创产品、文旅融合项目、文化创意园区等,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5. 环境保护:示范区要加强环境治理,保护好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标准的制定,对于推动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看来,示范区标准的实施将有助于激发地方文化创意活力,促进旅游业的升级和转型,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示范区的创建还将有助于推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经验向更广泛地区推广,促进文旅融合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标准的制定,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进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阶段。
中国全域旅游研究综述
Further Cover深度涉足中国全域旅游研究综述王芳菲 王取银(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 528000)摘 要:全域旅游是我国新时期旅游发展的总体战略,在全社会上的关注度和认可度较高,践行全域旅游也能够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本文梳理全域旅游的研究成果,从全域旅游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全域旅游专题、全域旅游案例、全域旅游空间布局结构、全域旅游的动力机制和支持因素这六个研究领域进行归纳与述评,提出发展全域旅游的建议:增强对策建议的针对性,从供需结合角度进行考察和选取典型地区案例等。
关键词:全域旅游;综述;实践研究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引言发展全域旅游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要素合理流动、产业融合发展,进而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全域旅游的研究成果丰硕,落地实践可圈可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而易见。
全域旅游作为国家战略和发展理念,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回顾近年来关于全域旅游文章,把握全域旅游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进展,对拓宽地区全域旅游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全域旅游文献研究概览在中国知网检索主题词“全域旅游”,从总体上把握文献数量和主题分布,从文献数量来看,2013年之前文献数量非常少,2013年开始逐渐增长,2016年激增,从2017年至今每年新增文献数量都保持在较高水平。
从文献的主要主题来看,排名前10位的主题有“全域旅游”“乡村旅游”“旅游业”“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振兴”“发展路径”“高质量发展”“旅游目的地”“全域旅游区”“政府工作报告”。
二、全域旅游文献研究分析在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搜索和下载全域旅游的相关文献,进行概念研究,注重筛选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和创新性的文献,应用研究搜索范围较为广泛,并主要注重近几年的研究。
笔者对相关文献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类、提炼和综合分析后,发现关于全域旅游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板块。
(一)关于全域旅游的理论认知研究学术界普遍认可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是由厉新建等在2013年正式提出,指出要从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全社会、全部门、全游客等角度推进旅游目的地的发展[1]。
全国甲乙丙级旅游规划设计资质单位名录
全国甲乙丙级旅游规划设计资质单位名录•相关推荐全国甲乙丙级旅游规划设计资质单位名录全国甲乙丙级旅游规划设计资质单位名录1、甲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目前共有42家)国家旅游局公告【2002年第9号】2002年6月24日{9家}、国家旅游局公告【2007年16号】2007年12月18日{17家}、国家旅游局公告【2008年第8号】2008年6月17日{4家}、国家旅游局公告【2009年20号】 2009年9月16日{12家}:北京(16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纪远)-旅规甲02-2003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旅规甲03-200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规划研究中心(周建明)-旅规甲04-2003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04年乙级,07年升甲级)-旅规甲01-2007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02年乙级,07年升甲级)-旅规甲02-2007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院(吴必虎)(04年乙级,07年升甲级)-旅规甲03-2007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规划设计院(04年乙级,07年升甲级)-旅规甲04-2007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俞孔坚)(02年乙级,07年升甲)-旅规甲05-2007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06年乙级,08年升甲级)-旅规甲03-2008北京中景园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04年乙级,08年升甲级)-旅规甲04-2008中国旅游研究院北京开思九州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04年乙级,09年升甲级)北京博雅方略旅游景观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06年乙级,09年升甲级)北京京师天成旅游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07年乙级,09年升甲级)北京世纪唐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06年乙级,09年升甲级)北京天道蓝图规划设计院(06年乙级,09年升甲级)河北(1家)河北省地理科学研究所(02年乙级,07年升甲级)上海(2家)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科学研究所(刘滨谊)上海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王大悟)江苏(3家)江苏省旅游局发展咨询中心(02年乙级,07年升甲级)江苏东方景观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04年乙级,09年升甲级)南京必得旅游策划设计有限公司(04年乙级,09年升甲级)-旅规甲09-2009浙江(6家)浙江大学风景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04年乙级,07年升甲级)浙江工商大学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04年乙级,07年升甲级)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王昆欣)(04年乙级,07年升甲级)浙江远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袁健)(02年乙级,07年升甲级)浙江茗苑旅游设计研究中心(07年乙级,09年升甲级)浙江诗话江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07年乙级,09年升甲级)吉林(1家)东北师范大学旅游科学研究所(06年乙级,09年升甲级)山东(1家)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02年乙级,07年升甲级)湖北(1家)湖北大学旅游发展规划研究院(马勇)(04年乙级,07年升甲级)湖南(1家)中南生态旅游规划设计责任有限公司(吴楚材)(02年乙级,07年升甲级)重庆(1家)重庆浩鉴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02年乙级,07年升甲级)四川(2家)四川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来也旅游策划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杨振之)(02年乙级,07年升甲级)新疆(1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业部新疆勘测设计院)(02年乙级,07年升甲级)广西(1家)广西旅游规划设计院广东(5家)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苏建和)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保继刚)深圳市麟德旅游规划顾问有限公司(杨力民)(04年乙级,08年升甲级)-旅规甲01-2008 广东新空间旅游规划有限公司(04年乙级,08年升甲级)深圳市多彩旅游策划顾问有限公司(04年乙级,09年升甲级)-旅规甲12-20092、乙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北京(38-7-5家,12家已升甲)北京仙创旅游设计研究中心(谢春霞,首席专家:杨开忠)-旅规乙03-2003城市建设研究院-旅规乙04-2003北京达沃斯景观规划设计院-旅规乙04-2004北京华旅经纬旅游策划有限公司-旅规乙05-2004北京神州新纪录规划设计研究院(卢云亭)-旅规乙06-2004北京易地斯埃东方环境景观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旅规乙07-2004 北京新奥都规划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旅规乙61-2004北京创新旅游开发中心-旅规乙01-2006北京城市景观研究所--旅规乙02-2006北京中坤塔格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旅规乙03-2006北京千景方圆旅游咨询有限公司-旅规乙06-2006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旅规乙01-2007北京来也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旅规乙 02-2007北京华汉旅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旅规乙03-2007北京大衍致用旅游规划设计院-旅规乙04-2007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规乙06-2007北京国智景元旅游顾问有限公司-旅规乙01-2008北京都市筑景设计研究院-旅规乙02-2008北京中外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旅规乙03-2008北京建国慧景旅游规划设计院-旅规乙04-2008北京天一和恒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旅规乙05-2008北京和而不同旅游规划设计中心-旅规乙06-2008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旅规乙07-2008北京天创智业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旅规乙08-2008北京天山多娇规划院-旅规乙09-2008优山美地(北京)国际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旅规乙10-2008天津(1家)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河南(2家)河南九鼎德盛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旅游创意规划中心(高峻岭)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冯德显)辽宁(4家)大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大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2007.7.17进入申甲公示,但未能通过)辽宁北方旅游规划设计中心吉林(2-1家,1家已升甲)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黑龙江(2家)黑龙江省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黑龙江省林业设计研究院山西:(2家)山西风光旅游规划研究中心太原蓝湖智业有限公司上海:(6-2家,2家已被撤销)上海海达旅游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2006年1月5日被国家旅游局注销资质)上海复旦旅游产业咨询有限公司(2007年7月1日被国家旅游局注销资质)上海师大旅游规划与发展中心上海同异城市设计有限公司上海奇创旅游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洪清华)上海派尼欧旅游咨询有限公司江苏(8-1-2家,3家已升甲)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智博旅游设计有限公司(黄震方,依托于南京师范大学)苏州东吴旅游规划咨询有限公司南京金乌旅游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喻学才)苏州上港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华艺园林景观生态建设有限公第一文库网司合肥天典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安徽忆江南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2家)江西省旅游规划设计所江西省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浙江(14-4-2家,6家已升甲)浙江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刘安兴)浙江大学亚欧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杭州现代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宁波东方旅游规划研究院艾斯弧(杭州)建筑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浙江省国际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平阳县瓯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山东(4-1家,1家已升甲)青岛市旅游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青岛市旅游规划研究院)山东原创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刘鲁民)济南三大旅游咨询有限公司(张屿蓬)湖南(4-1家,1家已升甲)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长沙市规划设计院湖南司大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湖北(5-1家,1家已升甲)武汉大学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辛建荣)华中师范大学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院武汉远莱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广东(15-2-1家,3家升甲)广州地理研究所广州旅游规划中心(欧阳洪昭)广州市智景旅游策划设计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深圳市华侨城旅游策划顾问有限公司深圳榜样旅游项目设计有限公司(苏洪宇)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海森旅游策划设计有限公司中山市规划设计院广州谊华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深圳市美亚丽景旅游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深圳市汉沙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暨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郑耀星)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广西(10-2家)广西南宁新领域风景园林旅游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张燕东)(2007年7月1日被国家旅游局撤销资质)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吴铁明)广西大学设计研究院(2007年7月1日被国家旅游局注销资质)桂林桂工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南宁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广西华威园林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桂林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广西南宁博驰旅游园林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桂林市七颗星旅游规划咨询有限公司广西大学旅游科学研究院海南(1家)海南旅游规划研究院重庆(8-1家,1家已升甲)重庆川美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赵允)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意境旅游规划设计中心重庆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重庆邦宁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重庆派诺耕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贵州(7家)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中心(2007.7.17进入申甲公示,但未能通过)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贵阳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贵州天海规划设计中心贵州旅游文化研究传播中心贵阳振旅旅游发展规划设计中心云南(15家)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云南方城规划设计事务所昆明艺嘉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昆明本土建筑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朱良文)昆明理工大学设计研究院云南山地城镇与区域规划设计研究院云南索风旅游策划公司昆明传智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昆明市规划设计院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云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西南林学院园林工程设计所云南省设计院国家林业局昆明勘查设计院云南城市规划建筑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陕西(8家)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安陕师大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马耀峰)陕西省旅游设计院陕西省林业勘察设计院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安西外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西安旅游设计研究院(惠耕)甘肃(1家)甘肃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陶雪松)宁夏(1家)宁夏汇景旅游规划咨询设计有限公司新疆(8-1家,1家已升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林业勘察设计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疆城乡规划设计院乌鲁木齐市园林设计研究院(2007.7.17进入申甲公示,但未能通过)新疆地质工程勘察院3、丙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目前共收集到107家,急需同行网友补充)北京世铭源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旅规丙2004-1北京盛邦伟业旅游顾问有限公司-旅规丙01-2006中国经济技术研究咨询有限公司-旅规丙02-2006北京纵深行企业策划有限责任公司-旅规丙03-2006北京时代天元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旅规丙04-2006北京东方广亿科技有限公司-旅规丙01-2007【北京6家】广西建筑综合设计研究院广西城乡设计院广西美景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广西柳州园林规划建筑设计院、广西纵横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北海市大自然旅游规划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桂林开元旅游规划设计公司【广西七家】南京市园林规划设计院、南京新润城置业顾问有限公司、南京达可得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江苏3家】湖北省南方设计有限公司三峡大学旅游规划与发展研究中心顶峰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研究院)——隶属于神农架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湖北三家】郴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长沙国盛旅游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衡阳师范学院旅游规划设计所湖南远景咨询管理有限公司长沙智成旅游规划有限公司【湖南6家】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贵阳市建筑设计院贵州省江河旅游发展公司贵州风景园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贵州瑞青喀斯特生态经济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贵阳新天建筑规划设计院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贵州天海环境艺术设计有限公司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贵州10家,另有一说为8家】成都聚合旅游策划咨询有限公司(成都聚合国际会议博览有限公司)四川西晨生态环保有限公司(依托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师范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研究院(川旅规丙02-2008)【四川五家(共六家)】昆明智兴旅游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玉溪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云南两家】河南省韶光旅游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旅规丙HN001-2007)河南省发展投资设计有限公司(旅规丙HN002-2007)开封市大河旅游规划设计中心(旅规丙HN004-2007)郑州大学(科技开发公司)旅游资源规划设计中心(旅规丙HN003-2007)河南财经学院(旅规丙HN005-2007)洛阳市古建园林设计研究院(旅规丙HN006-2007)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旅规丙HN007-2007)河南天脉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旅规丙HN008-2007)河南农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旅规丙HN009-2007)开封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旅规丙HN010-2007)商丘市规划勘测建筑设计院(旅规丙HN011-2007)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旅游规划设计研究所)(旅规丙HN012-2007)河南大汉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旅规丙HN013-2007)河南建投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河南14家】河北省旅游研究会河北大学旅游研究中心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餐饮系河北省新纳瑞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旅游规划中心)【河北六家】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山东一家】山大文景城乡规划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山西一家】甘肃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周晓冬)甘肃省经纬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张道侠)甘肃科地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张世武)兰州大博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陈兴鹏)兰州大众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郑本法)兰州新丝路旅游规划咨询有限公司(王三北)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环境与科学学院(石培基)【甘肃七家】广州市常邦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晏平)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环境与土木学院旅游规划与发展研究中心广州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策划中心(肖星)【广东三家】福建农林大学武夷学院旅游科学研究所(周作明)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福建省园林规划设计所暨福建省林科绿化生态工程中心)福州博川旅游规划管理有限公司【福建四家】江西寅泰山水设计有限公司【江西一家】新疆大学旅游学院新疆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新疆建科院新疆全景旅游规划院亚心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西部风光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新疆银冠园林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伊犁花城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新疆绿洲国际旅游规划设计院新疆绢道旅游规划设计院新疆中联工程有限公司乌鲁木齐神域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新疆13家,另有一说5家】延边大学东北亚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中心【吉林一家】重庆科林旅游规划设计中心(重庆师范大学·罗有贤)重庆天霖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重庆市渝中区指南车旅游研究所【重庆三家】浙东旅游规划研究院杭州智诚旅游规划有限公司、安吉县山地环境艺术有限公司、浙江绿客水务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嘉兴大运河景观有限公司、杭州南风旅游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国际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杭州大山艺景旅游策划有限公司【浙江八家】黑龙江寒硕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黑龙江龙科城市规划设计所【黑龙江两家】辽宁省医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辽宁一家】。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旅游营销策略分析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旅游营销策略分析张国英(喀什大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喀什 844000)基金项目:喀什大学校级科研项目“喀什高星级酒店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影响维度研究18(1637)”摘 要: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高,旅游事业发展速度迅猛,逐步跻身于“旅游强国”行列。
本文以“文旅融合”为切入点,在此背景下进一步探讨旅游营销相关实践,结合具体含义,分析我国旅游营销现状,提出几点旅游营销策略建议,希望起到助力旅游产业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高效发展的作用,创造更多旅游经济效益,辐射国民经济的进步。
关键词:文旅融合;旅游营销;现状;策略;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F59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921/ki.1009-2994.2021-11-0076-26在人均生活质量得以改善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追求“旅游”这种休闲方式了。
但不可否认,目前我国旅游市场能为广大游客提供的多为“观光类”产品,在文化内涵一方面不占优势,不能满足游客与时俱进的要求。
所以,旅游产业应把握文旅融合契机,正视旅游营销时出现的问题,结合旅游营销市场动态,开辟全新的旅游营销渠道,为游客带来高质营销服务,增强旅游市场活力及竞争力。
一、文旅融合相关概述(一)文旅融合背景分析文旅融合,实则就是从整体角度出发,重新审视文化及旅游依,托文化升华旅游体验内容深度,依托旅游体验作为传播文化、延伸文化的载体,促进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协同发展。
纵观历史改革过程,发现文旅融合其实很早就已经出现了,这并非崭新命题。
自从开始发展旅游事业,便出现了“文旅融合”,比如景区主题文化包装、红色旅游以及文化活动节庆,都属于文旅融合。
2018年3月,我国旅游局及文化部合并为“文化和旅游部”,在这之后全社会更加关注“文旅融合”这一命题了。
在新时代背景下,关于文化融合的解读,不可过于狭窄,万万不可仅仅局限于景区主题文化包装,但也不能过度放大文旅融合。
文旅融合是“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结合的亮点,在这之外还有文化创意旅游、农业旅游、商业旅游以及文化娱乐旅游诸多看点。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生态产业发展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生态产业发展研究目录1. 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的 (3)1.3 研究内容及范围 (4)1.4 研究方法 (5)2.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与生态产业发展 (6)2.1 乡村振兴任务部署与目标要求 (7)2.2 生态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 (9)2.3 国家的政策扶持措施 (10)2.4 乡村生态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3. 乡村生态产业发展模式 (12)3.1 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14)3.1.1 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15)3.1.2 乡村民宿发展模式 (16)3.1.3 文化体验与特色旅游 (18)3.2 乡村特色农产品发展模式 (19)3.2.1 流域农业生态示范基地建设 (20)3.2.2 有机农业及特色生态农业 (21)3.2.3 产品加工与品牌培育 (22)4. 乡村生态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23)4.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修复 (25)4.2 发展产业特色,提升产品品质 (26)4.3 建立高效的生态产业营销体系 (28)4.4 完善政策扶持,鼓励创新发展 (29)4.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技能培训 (31)1. 内容概述本研究报告旨在深入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生态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策略。
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乡村生态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结合我国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当前我国乡村生态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
报告首先介绍了乡村生态产业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背景,指出其在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随后,从资源利用、产业融合、环境保护等多个维度,详细剖析了乡村生态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如产业结构单产业链条不完善、生态环境压力大等。
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和政策建议,包括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品牌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等。
同时,展望了乡村生态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政策的不断完善,乡村生态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写作方法旅游管理论文题目MTA旅游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基于碳排放的大连市旅游效率研究基于文化创意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城乡修补视角下关中小城镇外部空间改造设计研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西安地区特色小镇发展策略研究地理视角下高中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文化旅游背景下的宗教景区规划设计研究基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渭南老城街文化空间载体设计研究旅游引导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丽水市农旅融合促进全域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定制化婚庆旅游模式研究创意农业模式研究生态视角下长春净月国家森林公园服务设施设计研究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设计研究农户参与乡村民宿开发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休闲茶庄园生态资源保护支付意愿实证研究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碳排放估算及其碳补偿实证研究利益相关者视角下胡厝农家乐专业合作社发展策略研究明溪县盖洋镇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农户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参与行为及其效果研究论文服务TB交易验货过后付款三W点SOSLW点COM/V信EDiTORKiNG 文化创意产业与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海岛县游客感知形象研究M公司发展战略研究基于国家精准扶贫背景下的乡村旅游扶贫实证研究呼和浩特民族民间工艺品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基于安化茶旅一体化背景下的梅山环境设计研究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现状分析基于新乡土主义的婺源(钟吕)林泉溪谷风景区规划设计研究基于工业旅游的顾客体验对企业顾客忠诚度影响的实证研究政府主导下红海滩旅游资源开发问题研究“新常态”视野下的中职学校课程建设策略研究天台始丰溪国家湿地公园绿道设计研究生产性郊野公园设计研究观光农业型村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龙游县灵山江绿道地域文化表达设计研究丽水市乡村民宿庭院景观建设模式研究GL旅游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研究民宿旅游情感体验“共睦态”研究基于博弈论的乡村旅游开发中相关者利益冲突的实证研究杭州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基于情境构建的地域性文创产品设计研究情境因素对游客破坏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焦作市旅游业经济绩效分析成绵乐城际铁路对区域旅游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岳西县温泉特色小镇建设策略研究县域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问题与对策“艺术城市”视角下京郊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研究基于地域文化重塑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平阳木偶戏文化品牌建设管理策略研究兰州丝绸之路文化博览园项目可行性研究红色文化背景下体验式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广东马骝山南药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海口大英山游憩商业区空间发展策略研究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对旅游服务贸易的影响名人效应、地方依恋与游客行为意向基于旧工业区改造的城市RBD模式研究阖闾城遗址保护策略研究“互联网+”时代下江西旅游广播的发展策略研究自媒体时代市民与游客城市管理感知评价差异的实证研究基于游客视角的乡村旅游地公共安全影响因素研究江西乐安流坑景区旅游品牌再定位策略研究基于游客感知的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开发评价及模式研究城市双修导向下花园城市建设的空间规划策略研究海岛旅游服务设施体系构建策略研究泰国曼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郯城县银杏产业发展研究休闲农业观光园的设计研究基于消费者行为视角的广州市民宿旅游发展策略研究秦皇岛市康养旅游发展研究基于旅游体验的智慧旅游信息服务系统设计研究基于旅游体验的乡村景观设计研究仙居县旅游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研究社区共同体的再生:传统村落活化设计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生低碳旅游行为影响因素探究容县金融扶贫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对福州三坊七巷文化旅游开发的实证研究琅岐岛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研究安徽三汊河湿地旅游发展定位及总体布局策略研究山东省旅游业发展对第三产业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供给侧结构视域下龙胜各族自治县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三亚金羽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融资策略研究新形势下成都市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厦门地区新建农村住宅节能策略研究韩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小镇发展模式研究采摘类乡村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农宅再利用的适老型乡村酒店设计研究天津外代邮轮代理经营策略研究遵义市赤水河流域农村贫困人口及脱贫模式研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傣族传统村落民居的保护性设计研究基于民族学视角下的实景舞台剧《夷水丽川》的研究旅游视野下的彝绣变迁研究南阳府衙视觉形象设计研究旅游凝视下的民族村寨文化建构研究社区文化建设:文化基因与居民意识的作用博弈与互惠—利川旅游社区参与理论的实证研究类比模式下旅游文本翻译中的“改写”策略研究旅游城市应对形象危机事件的策略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阈下的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模式研究西安城区老字号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陕西西游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员工满意度调查及提升的策略研究大南海化工生态工业园规划与设计研究旅游预订类APP用户体验影响因素研究陕西西府民俗文化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研究基于闽南文化的旅游创意产品设计研究湘西土家织锦旅游纪念品开发的创新设计研究旅游类政务微信公众号传播特征与策略研究辽河口红海滩旅游区环境设计策略研究在线旅游网顾客忠诚度影响因素研究深圳旅游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闲置学校改建微型养老综合体设计研究广东省入境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冬奥会背景下张家口地区的滑雪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蒙古国呼布斯格勒旅游度假村艺术设计研究《高速公路旅游型服务区设计研究》基于体验视角的我国邮轮旅游产品开发策略研究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研究河西走廊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济南蟠龙山地质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广州市从化区特色小镇发展策略研究大同市资源型经济转型中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基于体验视角的齐河旅游资源开发研究阿拉善盟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政府职能的视角滨海旅游非优区目的地开发研究中国北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安徽省芜湖县陶辛镇视觉形象设计研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问题研究洪泽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长株潭地区生态乡村规划建设模式研究呼伦贝尔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分析寺庙的视觉形象设计研究基于新乡土建筑背景下的浙西北民宿设计研究秦岭河谷型乡镇空间拓展与用地布局策略研究秦岭河谷型旅游村镇公共中心设计策略研究基于渗透性的景区自然博物馆设计策略研究观与演的互动与交融—旅游剧场观演空间设计研究两型社会视角下武汉市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蒙亮民族旅游纪念品研发展示中心景观规划设计国家森林公园视阈下峨庄传统民居再利用策略研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孝义市农村规划改造模式研究论文服务TB交易验货过后付款三W点SOSLW点COM/V信EDiTORKiNG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习满意度与择业契合度的实证研究渝东南一区五县旅游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新型城镇化视域下河北“坝上”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相融性产业合作发展模式研究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滕州市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研究基于服务承诺的旅游业客户满意度测评研究泰顺县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曲山镇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新疆旅游业发展效率研究白村:农业产业化导向下关中新型农村社区空间规划模式研究适应民俗旅游产业发展的关中村落空间形态更新设计研究新结构主义视角下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荔波县旅游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陕西省县域域镇化发展模式研究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旅游扶贫重点村农户参与旅游活动的影响因素研究在线旅游企业并购绩效研究GT旅游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晋城市王莽岭景区营销策略研究温州市藤桥镇乡村旅游规划研究GZL集团旅行社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西安国际旅游城市形象感知偏差影响因素研究三清山文化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研究森林旅游地餐饮经营者的碳补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城市特色街区景观改造模式研究南京市美丽乡村点状公共空间景观构建模式研究伊春市林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游客感知的宜春禅宗文化旅游开发评价及模式研究临汾市依法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专题研究武陵山民族地区旅游业驱动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社区居民视角的湖南武陵山片区乡村旅游开发管理模式研究江西省各地级市旅游业效率分析黑龙江省森林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南昌市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调查分析赞比亚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我国入境旅游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体验经济背景下龙虎山景区游客体验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韩国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及其政策研究张家界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绩效评价研究绵阳市梓潼县旅游业发展研究哈大高铁对东北城市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分异研究陕西省富平县岔口村红色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基于项目管理的自助游市场分析与管理对策内蒙古摄影与当地旅游业互动发展研究信阳茶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城市家庭亲子旅游偏好的调查研究新型城镇化对中国旅游业效率的影响研究冀南地区适老型度假区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呼兰区居民休闲农业旅游需求研究《俄罗斯联邦旅游法》文本汉译实践报告民族旅游背景下“地方性知识”的发掘与利用乐清市美丽乡村建设问题研究延安市旅游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优化研究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问题实证研究淮海经济区城市旅游效率的时空特征与提升研究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优化问题研究西安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当前我国旅游市场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民族地区上市公司绩效差异影响因素研究黄梅县县域电商发展策略研究新疆伊犁特克斯县八卦城风貌保护与更新利用模式研究长沙县乡村生态旅游深度开发策略研究中国旅游业经济效应的时空分析与协调性研究旅行社团队游客间互动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满意度的关系研究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实证研究养生地产的开发:环境、模式与风险研究中国影视基地发展研究敦化满族“颁金节”研究基于数字足迹的旅新疆游客空间行为模式研究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旅游产业与城市生态文明耦合关系及协调发展研究延边州养生旅游的发展研究新理念背景下延边旅游业发展研究福建省观光工厂发展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广西“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合作模式研究文化创意企业融资创新模式研究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道教)风景区体育旅游发展实证研究四川省旅游市场中低价团乱象成因分析金华琐园村政府主导型民俗旅游模式研究微博旅游风险传播中信息扩散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吉林省民族地区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延边国有林区林业转型发展模式研究论邮轮旅游下旅行社的民事法律责任上海居民参与型体育旅游的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新疆旅游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烟台市政府主导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政策创新扩散视角下市政公共自行车影响因素研究以旅游为导向的长安区“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研究基于ASEB分析的乡村体育旅游的实证研究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旅游业经营者的合同义务旅游扶贫理论与实证研究多元文化视野下国际歌舞表演产业发展途径研究风景旅游区旅游厕所规划与设计研究精准扶贫视野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研究烟台市林业产业博览园规划研究尤溪县桂峰村传统村落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和实证研究基于“旅游综合体”的然乌镇旅游产品研究旅游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江苏旅游产业融合实证研究论文服务TB交易验货过后付款三W点SOSLW点COM/V信EDiTORKiNG山东环渤海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扶贫模式研究废弃露天矿坑再利用模式研究及实证郑州电影文化小镇项目开发与运营问题研究分时度假使用权之权属模式研究“一带一路”互联互通视角下的中摩旅游合作发展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景区带动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农村“三产融合”组织模式研究我国工业遗产旅游景区品牌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苍溪县旅游扶贫模式研究西藏江孜达玛节的流变和发展研究民族旅游背景下蒙古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研究黑河市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族乡特色村建设研究新时期积石山县民族团结工作实证研究现代化进程中的甘肃省夏河县八角城村的社区发展研究徽州古城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大庆市旅行社成本控制研究我国导游自由执业制度建设研究基于“旅游+”视角的中医药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研究城市公园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我国旅游警察制度研究荥阳市廖峪村休闲农业观光园规划渑池县南庄水库库区休闲农业概念规划基于弹性城市理念的北方滨海旅游城市震时疏散策略研究广州市增城区邓村村四方联动的建设发展策略研究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与实证研究雾霾困扰下在线旅游企业产品创新研究基于场所精神下的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研究石源深处有人家—福建水头镇新营村休闲农业园规划作为“活态遗产”的红河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传统聚落保护模式研究福州市沐禾休闲农场开发规划及对策福清丰泽休闲农业大观园发展规划及策略郑州市亲子游产品的网络营销策略研究移动互联网时代厦门建发国际旅行社集团“会员+”战略构想与实施森林旅游景区低碳经营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中国旅游者在泰国安帕瓦水上市场旅游行为研究旅游业多元化经营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湖北武陵山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重庆市万州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研究基于客源市场调研的丽水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研究分时度假合同解除的实证研究贵州省盘县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研究贵州省松桃县苗王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在线旅游企业并购绩效研究基于服务供应链视角的广东农村科技服务超市模式研究定制服务视角下旅游方式发展研究旅游动机、感知价值和满意度关系的实证研究昭通大山包风景区项目开发模式研究区域旅游中心城市旅游地角色研究品质城市建设研究基于ACSI的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满意度指数模型构建和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市场的泰国世界遗产阿育他亚历史城旅游发展研究苏家屯区东部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区域体育产业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四川中青旅行社服务营销策略研究杭州市旅游发展与城镇化互动效应实证研究城市民宿创业计划分析:兼论民宿业的定位与前景M公司大学生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研究南宁大明山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项目规划管理研究基于分享工资理论的山水旅行社导游薪酬激励机制研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云南省绿春县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老字号餐饮品牌真实性与品牌忠诚作用机理的实证研究基于红色旅游的景观保护与规划KH旅行社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旅游法》实施的影响研究基于旅行社视角的组团出境旅游安全风险管理研究云南藏区社会治理与多民族和谐发展研究汉中市森林城市规划研究南阳国旅营销策略优化研究安溪县祥华乡新寨村美丽乡村规划研究YNCT公司发展战略研究策略性城市网络形成及城市发展政策研究外国游客对泰国旅游业影响的实证研究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旅游“零负团费”治理研究山东老年旅游消费偏好的调查研究民族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蒙古族节庆民俗与草原节庆民俗旅游开发研究呼和浩特旅行社业的区域旅游影响力研究内蒙古旅游的季节性问题研究小城市高铁站周边片区规划研究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民族聚居地旅游景观设计研究达斡尔族旅游纪念品荷包的设计开发研究G旅行社导游流失问题的研究新城镇经营理念下的空间公正路径研究民族村寨休闲旅游发展研究民族村寨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规划策略研究生态休闲农庄的规划及建筑设计研究基于资源要素评价和网络结构分析的乡村绿道规划研究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餐饮业发展研究莱芜市齐鲁干烘茶生态观光示范园规划研究旅游中饮食动机对旅游者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研究民族传统聚落旅游吸引力评价研究基于游客需求的中国赴韩邮轮旅游市场开发研究民族旅游驱动下肇兴侗寨群落社会结构及其功能时空演变与机制研究民族文化微电影及其产业化探究新浪微博对傣族形象的建构基于SCP模型的云南省旅游企业市场化研究云南.翁丁佤寨文化与旅游产品的融合模式及路径研究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入境旅游市场影响因素研究现代化进程中仡佬族村落体育变迁与发展研究中国高尔夫设施需求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异质性民族文化资源传承效果与旅游经济绩效研究杭州滨江区绿道专项规划与设计研究广西双窑村马峦江景区总体规划广西横县双窑村小京坡规划郴州大道绿道系统规划广西钦州市灵山县龙武荔枝产业(核心)示范区总体规划广西横县双窑村乡村休闲度假村规划双峰县洪山殿镇永红村景观改造规划基于乡村意象的株洲砖桥乡休闲农业景观规划雅安高颐墓阙生态文化旅游主题公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海林林业局发展林下经济实证研究凤凰山江苗族文化展演研究旅游开发中的民族文化变迁研究成都小城镇存量土地再利用模式研究草原旅游地属性对游客总体满意度影响的实证研究社区参与下的旅游景区竞合关系研究俄罗斯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江西省生态与经济融合共生水平实证研究宁都县绿地系统规划的地域性特色研究广西横县双窑村生态体验区规划多学科视角下北京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策略研究Discover China旅游手册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服务TB交易验货过后付款三W点SOSLW点COM/V信EDiTORKiNG旅游演艺的文化元素运用与地方旅游发展研究江西省导游职业道德现状及对策研究白裤瑶生活方式变迁研究舟山群岛新民农村居民旅游客源市场开发研究临湘市忠防镇乡村旅游的制约因素研究伊犁河谷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实证研究休闲农业旅游游客满意度实证研究慕俄格古城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研究郑州方特欢乐世界智慧旅游景区建设研究旅行社内部财务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广州市区居民对省内森林公园旅游选择行为研究基于GIS的绿道网适宜性评价与实证研究传统道路客运公司的困境与出路选择四川平武白马藏族村落山西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研究旅行社互联网业务战略转型研究东北房车旅游市场开发研究旅游市场电子集市应用研究苏州环太湖地区民宿发展研究发展农业导向下苏州产业发展型乡村发展研究河南省栾川县养子沟景区村落资源导向型入口服务区规划与设计汕尾市红海湾遮浪镇更新改造规划与实施研究我国旅行社业技术效率的空间自相关性及收敛性研究城郊型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探究观光农业园的需求层次规划研究地域视角下的皖南地区休闲农业园规划探究智慧旅游环境下内蒙古旅行社品牌建设影响因素研究不同销售策略下的旅游供应链决策模型研究贵州民间布贴研究。
辽宁全域旅游发展现状与路径创新探析
辽宁全域旅游发展现状与路径创新探析王慧,柳楠(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沈阳110034)摘要:全域旅游有利于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关联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世界旅游目的地发展的趋势。
目前辽宁全域旅游取得一定进展,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现对辽宁全域旅游发展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探讨辽宁全域旅游创新路径,提出促进旅游产业与农业、工业、文化深度融合;构建全域旅游品牌;提升全域旅游商品质量从而推动旅游购物消费;构建全域旅游一体化合作模式等发展路径,旨在为实践提供参考,推动辽宁全域旅游发展,促进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辽宁;全域旅游;路径创新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 (2021)01-0138-03收稿日期:2020-10-26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L17BJL00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8BJY196)作者简介:王慧(1965-),女,辽宁葫芦岛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柳楠(1995-),女,辽宁新民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全域旅游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结合自身优势共同发展旅游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旅游产业集聚度的提高,以往单纯以景区为中心的旅游发展模式逐步向整个区域拓展,全时空、全方位的全域旅游成为必然趋势。
2016年,原国家旅游局正式提出了“以全域旅游为支撑,推进各项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将2018年确定为“美丽中国———全域旅游年”,使全域旅游成为全国性热潮,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特别是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满足人们对于旅游美好生活的需要,更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思路,将旅游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我国旅游业向全景、全业、全时、全民的全域旅游方向转变。
辽宁是我国北方旅游资源大省,自国家推进全域旅游建设工作以来,辽宁按照全域旅游的理念,积极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如何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条件,进一步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关联带动效应,促进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度假旅游发展与区域旅游业的转型升级——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综述
由中 国区域 科学协 会 区域旅 游开发 专业委员 会 、 成都 市旅 游局 、 邑县 人 民政 府共 同 主办 , 大 成都 杨 振之 来 也旅游 发展 有限公 司 、 四川 大学 中国休 闲与旅 游研究 中心 承办 , 旅游 学 刊》 辑部 、 京大 学旅 游研 究与 《 编 北 规 划 中心 、 北京 旅游学 会 、 岛大 学旅游 学院等单 位协 办 的第 十五届 全 国区域旅 游开发 学术研 讨会 暨度假旅 青
本休 闲产业 的发 展为对 比, 出 当前 中 国休 闲度假 旅游 尚未 充分 展 开 的问题 是 由于 缺乏 休 闲产业 的支 撑所 指
致 , 要 多样 性 的消费平 台和有 别 于一般 的旅游 环境 , 旅游者 有一个 经休 闲得 到学 习和启发 的环境 。北京 需 让
联合 大学旅 游学 院刘德谦 分析 了 当前 中 国居 民休 闲旅游 的发展 规模 , 为 当前 中 国旅 游 市场 正在 从 单一 的 认 观光 向着全 面 的休 闲拓展 , 而观 光实 际是 度假 地 旅 游 的一 部分 , 目前 国内 在度 假 地产 品 的研发 上 还 着力 不
团
第2 5卷
2 1 0 0年 第 1 2期
月刊
足 。广州 大学 旅游 学 院 肖星 分享 了休 闲度 假旅游 地 的最新 案 例 。
其三是 国民休 闲空 间及度 假设 施研 究 。北京 交通 大学 余 青分 析 了国家 游 径 的 系统 功 能 、 用 和发 展 历 作 程, 以美 国作 为 国家 游径 系统 的发 源地 、 实践 地 和研发 地为 典 型案例 , 美 国国家 游径 系统 进行 了深 入分析 , 对
一
、
国 民休 闲与 度 假 旅 游 发 展
当前 , 国民休 闲与度假旅 游发 展 的研 究及其 在经 济发 展和 产业 结构 调整 上 的意 义 日益 引起 学 者 和实践
苏州太湖旅游度假区发展思路
苏州太湖旅游度假区发展思路□杨振之来也旅游发展(成都)有限公司杨振之来也旅游规划咨询(北京)有限公司胡海霞苏州太湖流域气候温和,物产丰饶,自古以来就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
199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以来,太湖地区的旅游度假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旅游度假产业体系渐成规模。
要进一步提升发展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毫无疑问要将旅游产业作为其主导产业,形成集休闲农业、旅游度假、手工业、创意产业为一体的产业基地。
构建度假区的高端产业结构体系,成为苏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引擎。
一、太湖度假区现存问题仅以新公布的国家度假区标准来看,太湖度假区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度假区范围和国家风景名胜区交叉。
从最新的申报标准要求看,度假区的边界不可与风景名胜区交叠,因为风景名胜区属于严格保护的自然资源。
依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规定: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都是属于禁止开发区域,即不可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及城镇化开发。
2.度假区过夜游比例低。
度假区应以接待过夜游客为主,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年过夜游客的人天数指标与年游客总人数的比例不宜低于50%。
而太湖度假区2010年过夜游客为48.6万人次,(这个统计有问题,应统计人天数,而不是人次数),仅占年游客总人次621万的7.8%。
3.对海外游客吸引力较低。
度假区入境游客数量占总游客量2010年比例为1.8%,尚未达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3%的要求。
因而,尚不具备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即使在国内知名度也比较低。
截至到2009年,全国各级旅游度假区总数已达158个。
特别是今年国家旅游局启动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申报以来,很多省级度假区纷纷行动起来争创国家级。
此外,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开始到国外度假区度假,如马尔代夫目前已成为中国最热门的新婚蜜月度假地,两个个人去住四五晚,需花费四五万元,但很多年轻小资趋之若鹜。
因而,度假区面临的内外竞争越来越激烈。
4.产业定位模糊。
标准规定,旅游度假区内用于出售的房地产项目总建筑面积与旅游接待设施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应小于1:1。
旅游景区服务质量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旅游景区服务质量的内涵及构成要素《景区升级与服务质量管理》节选⼆□成都来也旅游策划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杨振之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魏荔莉站在服务质量管理的⾓度来研究我国旅游景区的规划、开发与管理,⾸先要对旅游景区服务质量的相关概念、内容及构成进⾏界定与分析。
⼀、相关概念界定1.旅游⽬的地旅游⽬的地是指在⼀定的空间范围内,以对客源市场具有吸引⼒的旅游吸引物为基础,形成旅游业吃、住、⾏、游、购、娱六⼤要素综合协调发展并能实现旅游者最终⽬的的区域(杨振之、陈顺明,2007)。
2.旅游区国家2003年5⽉1⽇开始实施的中华⼈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中对旅游区的定义:旅游区\(Tourismattrac-tion\)是指具有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康乐健⾝等功能,具有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服务的独⽴管理区。
该管理区应有统⼀的经营管理机构和明确的地域范围。
包括风景区、⽂博馆、寺庙观堂、旅游度假区、⾃然保护区、主题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游乐园、动物园、植物园及⼯业、农业、经贸、科教、军事、体育、⽂化艺术等各类旅游区。
普遍认为,旅游区的范畴⼀般⽐旅游景区的范畴更⼴泛:它可以是⼀座旅游城市,也可以是由⼀些所处地理环境相似的旅游区为主题组成的地理区域单元,这些区域性质与距离都相近。
3.旅游景区与旅游⽬的地相⽐,旅游景区在⾯积与功能上虽然不及,但是有明确具体的空间界线并可以经营的实体;旅游景区的范畴也不如旅游区⼴泛。
但旅游景区是旅游⽬的地和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以上阐述,本⽂研究的旅游景区是指;①有固定⼤⼩的地域范围,并提供相应的设施和服务;②以吸引游客为⽬的,为游客提供⼀种消磨闲暇、度假的⽅式,给游客带来快乐、愉悦和审美的体验;③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满⾜游客的需求、向游客提供⾼质量的服务为质量管理⽬标,并持续不断的改进服务质量。
⼆、旅游景区服务质量的内容与构成要素1.旅游景区服务质量的概念旅游景区服务质量是利⽤设施、设备和产品所提供的服务在使⽤价值⽅⾯适合和满⾜游客需要的物质满⾜程度和⼼理满⾜程度,也就是客⼈在旅游过程中享受到的服务劳动的使⽤价值,得到某种物质和⼼理满⾜的⼀种感受(王昆欣,2004)。
自贸试验区背景下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研究
6【作者简介】徐文海 (1972—),男,讲师,博士,海口经济学院自贸试验区(港)中心,海南财大企业创新研究院。
【基金项目】 2018年海南省社会科学院资助课题(HNSKY2018015)研究成果之一。
自贸试验区背景下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研究徐文海(海口经济学院)【摘要】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政策落实年”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海南深化经济特区改革的重要战略定位,也是加快海南自贸试验区和自贸港建设的重要保障。
本文立足于海南自贸试验区建设背景下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建设内涵、目标、存在的机遇及挑战,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分析其建设路径。
研究认为通过突出产业发展与“三地三中心”旅游生态系统建设,以及必要的政策配套才能使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目标得以实现。
【关键词】 自贸试验区;旅游消费;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2018年正值海南建省设立经济特区30周年、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海南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并出台《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海南自贸试验区和自贸港的四大战略定位之一是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并将其作为自贸试验区经济层面的战略发展目标[1]。
它一方面是对原有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远景目标的具体化,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国家关于海南经济建设顶层设计政策的一脉相承。
然而,由于海南的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单一、人才短缺、交通瓶颈突出等问题,建设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化趋势逆转、中美贸易争端加剧,以及国内热点地区一体化发展提速(如大湾区)的大背景下,如何富有成效地建设海南自贸试验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成为学术界和政府部门亟待研究的课题。
本文将从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研究现状入手,分析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特征,量化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建设目标,进而探讨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路径及对策建议。
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进展情况说明
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进展情况说明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旅游则是探索这个灵魂的美妙旅程。
当文化和旅游产业携手走向融合发展的道路,就像两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开启了一场充满无限可能的冒险。
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创建过程中,有很多令人欣喜的现象。
先看那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古老箱子,现在正一点点打开让世人观赏。
许多古老的建筑不再是冷冰冰的石头和木头,而是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讲述者。
比如说那些古街古巷,以前可能只是当地居民日常穿梭的地方,现在摇身一变,成了游客们体验传统生活方式的好去处。
走进古街,两边的店铺里摆满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背后都有着数不清的传说和技艺传承。
像苏绣,一针一线绣出的不仅仅是美丽的图案,更是江南水乡的温婉气质。
景区也不再是单纯看风景的地方。
文化元素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点缀其中。
有的景区把当地的民俗文化融入其中,游客一进去就像走进了一个民俗大观园。
可以看到传统的婚俗表演,那些穿着大红嫁衣的演员们,用生动的表演展示着祖辈们的嫁娶风俗。
还有的景区把古老的神话传说改编成实景演出,舞台就在山水之间,当灯光亮起,演员们在山水画卷里演绎着古老的传说,观众仿佛置身于仙境,亲身经历着那些奇幻的故事。
从旅游从业者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变革。
以前的导游可能只是简单介绍景点的外貌,现在他们更像是文化的传播者。
他们要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把那些书本上的知识变成有趣的故事讲给游客听。
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位导游,他在讲解一座古老寺庙的时候,不是干巴巴地说寺庙的建筑年代和风格,而是从寺庙里一棵古老银杏树的传说开始讲起,讲到寺庙历经的朝代变迁,讲到曾经在这里发生的文人轶事,游客们听得津津有味,眼睛里都闪着好奇和惊喜的光。
再看看当地的居民,他们也积极参与到这个融合发展的浪潮中。
一些居民把自家的房子改造成特色民宿,房间的布置充满了当地文化特色。
从墙上的民俗画到床上的刺绣抱枕,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当地的文化气息。
农旅融合铺开巩义新画卷
农旅融合铺开巩义新画卷作者:***来源:《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2年第08期巩义地处中原腹地,位于河南省会郑州和古都洛阳之间,南依嵩岳,北濒黄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诗圣杜甫的故乡,河洛文化的摇篮。
1991年,巩义撤县建市,综合实力连续多年位居河南省前列。
巩义之所以引人注目,除了其全国工业百强县(市)的硬实力,国家园林城、全国文明城、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软实力,还有这座处于丘陵地带的城市呈现出来的别样风采和气韵。
仲夏的巩义,美在乡村和田野。
连绵起伏的万寿山苍茫翠绿,日光下泛着白色光芒的塑料大棚里瓜果飘香,掩映在山林间的村落宛若世外桃源……“近年来,巩义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紧盯‘促进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的目标,一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巩义市委副书记、市长张东辉说。
风情古镇,传奇竹林位于巩义市竹林镇长寿山入口处的风情古镇,是采访的第一站。
走过气势恢宏的门楼,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古色古香的美味小吃街,这里汇聚了全国数十个省市的500多种特色小吃。
巩义之旅,未享眼福,可先饱口福。
除了特色美食,这里依次排列的400余间商铺,还分门别类地展陈了诸多乡村文旅项目,如民俗、非遗、手工制作、民宿客栈等。
风情古镇于2017年5月19日“中国旅游日”正式开业迎宾。
目前,单日17.9万人次的游客接待量仍让竹林人津津乐道。
风情古镇的一日走红,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视察后评价竹林“抓啥啥红、干啥啥成”,时任河南省省长陈润儿先后3次亲临视察,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视察后题词“产业转型、万民欢腾”。
对于竹林镇来说,风情古镇只是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纵观竹林镇气势磅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美丽的传奇。
竹林镇位于巩义市东部,改革开放前,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山多、石厚、土薄、水缺”,自然资源匮乏,是远近皆知的穷山村。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工作的通知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日期】2024.10.23•【文号】办非遗函〔2024〕376号•【施行日期】2024.10.2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正文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工作的通知办非遗函〔2024〕37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和旅游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30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为落实纲要要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根据《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文化和旅游部令第1号),我部将开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申报条件(一)传统文化历史积淀丰厚,具有鲜明地域或民族特色,文化生态保持良好;(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是当地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序,传承实践富有活力、氛围浓厚,当地民众广泛参与,认同感强;(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密切相关的实物、场所保存利用良好,其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良性的发展空间;(五)所在地人民政府重视文化生态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自然生态环境基本良好、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为完整的乡镇、村落、街区等重点区域以及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依存的重要场所开列清单,并已经制定实施保护办法和措施;(六)有承担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的机构和人员;(七)在省(区、市)(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同)内已实行文化生态区域性整体保护两年以上,成效明显。
二、申报区域和数量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应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区域范围为县、地市或若干县域。
每个省(区、市)申报数量不超过2个。
三、申报材料(一)省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申请和省级人民政府同意申请的相关文件;(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三)省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论证意见;(四)本省(区、市)内实行文化生态区域性整体保护的相关文件;(五)其他有关材料。
度假旅游的起源
(一)度假旅游的起源1.国外度假旅游的发展起源在研究度假旅游的发展文献中,无一例外都对其最初起源做了相关总结,这也说明了界定度假旅游历史历程对其研究的重要性。
汤颖松等(2008)[1]在文章中提出休闲度假旅游最初只是少数统治阶级和富裕阶层消磨闲暇的一种活动,直至19世纪在欧美等国家日益活跃。
而在2O世纪7O年代后期,大多数欧共体国家人口每年离家休假至少1次。
到了2O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的度假旅游甚至成为各类旅游产品中居主导地位的产品。
2O世纪后半期,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也成为该区域的新时尚。
邵炜(2005)[2]也认为欧洲发达国家是大众度假旅游的发源地。
早在20世纪初,度假旅游就已成为许多欧洲人闲暇时间的重要消费趋向。
1935年国际劳工组织确认每天8小时、每周40小时的工作制,1936年约12个欧洲国家有关于带薪休假权利的立法,进一步为大众度假旅游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
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迅速增长带动了度假旅游的迅猛发展,度假旅游逐渐成为富裕国家人们闲暇时间的生活方式。
2.国内度假旅游的发展起源汤颖松等(2008)[1]提出我国的度假旅游历史早,认为早期的度假较典型的为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式的旅游度假区,如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北京的颐和园等皇家园林,以及苏州、无锡等地的私家园林,但度假旅游的主体为极少部分帝王将相、皇亲国戚和社会名流。
而国内真正大众化的休闲度假始于2O世纪9O年代。
以199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的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为标志,我国的大众化度假旅游产品开始启动,特别是1995年“五一”双休日假期的启动,以及1996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的“度假旅游主题年”活动最为显著。
和汤颖松等基本观点相近,熊清华(2006)[3]指出我国的休闲度假旅游起步较晚,最初是以一些系统、部门和单位组织干部职工到名胜景区疗养的形式出现的。
改革开放以后,休闲度假旅游也开始从欧美发达国家引人我国。
1992年国务院决定建设大连金石滩、无锡太湖、福建武夷山、广西北海、海南亚龙湾、云南滇池等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中的旅游与旅游研究
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中的旅游与旅游研究作者:刘鲁,党宁,宋志伟,郑果来源:《旅游学刊》2021年第12期[摘要]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
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旅游学界与政府管理部门及业界的沟通和交流,202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以“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中的旅游与旅游研究”为主题,讨论新时代背景下旅游研究的前沿理論与我国旅游产业实践的焦点问题,以期促成具有引领性的中国旅游研究成果,探索面向未来的中国旅游产业与旅游学科发展之路,凝聚旅游学人之力服务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学刊年会;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21)12-0151-06Doi: 10.19765/ki.1002-5006.2021.12.0162021年11月13—14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主办,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和《旅游学刊》编辑部承办,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绿地旅游研究院协办的202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在上海召开。
本届年会首次采用线上线下同步举办,3万余名旅游学界和业界人士齐聚云端参加此次学术盛会。
会议以“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中的旅游与旅游研究”为主题,讨论新时代背景下旅游研究的前沿理论与我国旅游产业实践的焦点问题,以期促成具有引领性的中国旅游研究成果,探索面向未来的中国旅游产业与旅游学科发展之路,凝聚旅游学人之力服务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程梅红女士、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雷启立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袁志刚教授、绿地酒店旅游集团总经理李瑞忠先生、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冯学钢教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旅游与会展系全体师生在华东师范大学线下会场出席了开幕式现场会议,《旅游学刊》60余位编委以及来自全国高校、旅游业及其他部门的3.3万余名参会者通过网络会议与观看线上直播方式参加了大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旅游报/2013年/9月/23日/第006版
景区·市场
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
杨振之来也旅游发展(成都)有限公司杨振之杨振之来也旅游规划咨询(北京)有
限公司叶红蔡克信
以四川雅安市为核心的芦山地震灾区自然生态环境优势突出,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但社会经济发展较为滞后。
在灾后重建中,如何选择区域发展主导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灾后重建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构建思路
根据《四川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思路,结合灾区的自然生态优势和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确定以旅游服务业作为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先导产业和可持续发展主导产业。
以旅游业的高度产业关联性和开放性,带动灾区一、二、三产业的恢复重建与融合发展,推进区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现代旅游发展已由点状景区景点开发向以资源整合为基础的区域协调发展转变。
为持续推进灾区产业发展,形成区域竞争优势,规划借鉴云南省、海南岛等发展模式,将灾区旅游业发展战略定位为“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
在这一战略定位下,以“全域旅游”发展观有效整合灾区的产业要素,创新开发利用区域内的山地生态休闲度假资源,统筹灾区社会生产力恢复、国土开发、城乡建设、交通建设等,促进灾区的绿色重建和可持续发展,助推芦山地震灾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
二、试验区融合发展机制
保护与开发利用融合机制。
以雅安为核心的地震灾区最突出的优势是其生态优势。
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要求灾后重建必须加强生态环境培育,着力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灾区“五位一体”的科学发展。
通过创新资源开发方式,以生态产品、文化体验旅游产品的开发,变灾区的资源优势、环境优势为产业发展优势,进一步提升对生态与文化资源保护。
空间融合机制。
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在空间上主要为城镇空间和乡村空间。
这使得生态文化旅游在城镇与乡村呈现不同的形态与结构,同时也使地方性的、显性文化特征得以在不同空间内充分呈现,丰富试验区的文化结构与特征,充分体现芦山地震灾区四大地理文化过渡区的多元化特征。
项目融合机制。
通过试验区灾后恢复重建与发展振兴重大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的打造,整合资源与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最大化提升其产业效益。
产品融合机制。
通过试验区内不同项目的建设实现生态、文态、业态、形态融合,在地震灾区形成多元化、高质量的生态文化旅游产品的生产区,创新产品形态,以品牌产品的打造支撑区域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建设。
三、试验区融合发展路径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主要有城镇文化
旅游融合、乡村文化旅游融合、生态景区文化旅游融合及线路融合等。
(一)城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如今城镇已不再是仅仅作为旅游景区的接待服务中心功能,城镇本身即为开放型旅游吸引物。
规划以“宜居、宜业、宜游”与“产城融合、景城一体”的思想,统筹试验区城镇建设。
突出城镇地域文化特征,充分提炼地域文化内涵,促进城镇旅游化建设,形成文化旅游产品生产区与市场服务区。
在灾区构建区域旅游中心城市和旅游风情度假小镇,以旅游为驱动促进小城镇的
快速发展。
积极开发城镇文化观光休闲旅游、文化体验旅游以及度假旅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实现城镇文化旅游特色产业聚集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极化作用。
(二)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规划以“旅居一体”的理念,促进灾后乡村农业生产、乡村生活方式与旅游业的共同发展。
灾后重点推进休闲农业发展,优化特色乡村景观,构建大地风景,推动乡村民俗旅游、乡村休闲、田园养生度假等旅游产品开发,将灾后乡村旅游发展与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实现乡村生态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三)生态景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突出灾区气候适宜、自然环境优良的生态优势,强化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用国际生态文化理念创新开发利用空气、水、负离子及绿色环境等生态资源,开发生态度假、避暑养生、户外运动等高品质休闲度假产品。
丰富生态文化、生态教育、生态伦理、生态教养等内容,提升生态文明建设。
以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灾区旅游景区的转型升级及可持续发展。
(四)线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重点打造大熊猫生态旅游环线与茶马古道文化旅游线两大品牌线路产品。
修复并保护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和红军文化的历史遗迹,完善沿线文化旅游设施,结合旅游城镇的建设,科学有序进行深度文化体验旅游产品的开发。
通过旅游线路统筹城镇、乡村与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