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公路自然区划标准是指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对公路进行划分和分类的标准,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规划、建设和管理公路,以提高公路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自然区划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以及交通需求、资源开发利用等人文因素,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确定公路自然区划标准,对于公路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根据地形因素进行自然区划。
地形是公路自然区划的重要依据之一,不同的地形条件对公路的建设和管理都有着不同的要求。
一般来说,山地地区的公路建设需要考虑山体稳定性、地质灾害等因素,而平原地区的公路建设则更注重路基的稳定性和排水系统的设计。
因此,根据地形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公路划分为山地公路、平原公路、丘陵公路等不同类型,以便于制定相应的建设和管理标准。
其次,根据气候因素进行自然区划。
气候条件对公路的建设和维护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寒冷地区,需要考虑路面的防冻和排雪措施,而在炎热地区,则需要考虑路面的防晒和降温措施。
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将公路划分为寒冷地区公路、炎热地区公路、湿润地区公路等类型,以便于制定相应的建设和管理标准。
再次,根据土壤和植被进行自然区划。
土壤和植被的条件对公路的路基设计、绿化和防护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沙漠地区,需要考虑路基的稳定性和防风措施,而在湿地地区,则需要考虑路基的排水和防渗措施。
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土壤和植被条件将公路划分为沙漠公路、湿地公路、草原公路等类型,以便于制定相应的建设和管理标准。
最后,根据交通需求和资源开发利用进行自然区划。
交通需求和资源开发利用是公路自然区划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不同的交通需求和资源开发利用对公路的规划和建设都有着不同的要求。
例如,在经济发达地区,需要考虑公路的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率,而在资源开发区,则需要考虑公路的连接性和可达性。
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交通需求和资源开发利用将公路划分为经济发达地区公路、资源开发区公路、边远地区公路等类型,以便于制定相应的建设和管理标准。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目录第一章总则 ............................................................ - 2 -第1.0.1条区划的目的 ...................................................................................................................................... - 2 -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 - 2 -第1.0.3条区划的分级 ...................................................................................................................................... - 2 -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 .................................................................................................................................. - 2 -第1.0.5条区划的采用 ...................................................................................................................................... - 2 -第二章一级区划 ............................................................ - 3 -第2.0.1条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与指标 .......................................................................................................... - 3 -第2.0.2条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 ...................................................................................................................... - 3 -第2.0.3条一级自然区划 .................................................................................................................................. - 3 -第三章二、三级区划 ........................................................ - 5 -第3.0.1条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 .......................................................................................................... - 5 -第3.0.2条二级自然区 ...................................................................................................................................... - 5 -第3.0.3条三级区划的方法 .............................................................................................................................. - 6 -附录一一级区划的自然条件和对公路设计的要求................................ - 13 -附录二潮湿系数K值及蒸发力E的计算 ....................................... - 14 -T附录三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 16 -第一章总则第1.0.1条区划的目的为区分不同地理区域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影响的差异性,并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和养护中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和采用合适的设计参数,以保证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特制定本标准。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第一章 总 则
第1.0.1条 区划的目的
为区分不同地理区域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影响的差异性, 并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和养护中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和 采用合适的设计参数,以保证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特 制定本标准。
第1.0.2条 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自然区划以自然气候因素的综合性和主导性相结合为原 则,采用地理相关分析为基础的主导标志法,从分析自然综合 情况与公路工程的实际关系出发,选出具有分区意义的主导标
第二章 一级区划
第2.0.1条 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与指标
以全国性的纬向地带性和构造区域性为依据,根据对公路 工程具有控制作用的地理、气候因素来拟定。对纬向性的,特 别是东部地区的界线,采用了气候指标;对非纬向性的,特别 是在西部地区的界限,则较多地强调构造和地貌因素;中部个 别地区则采用土质为指标。
具有不同的特色,也成为划分一级区划的主要标志。
第2.0.3条 一级自然区划
根据不同地理、气候、构造、地貌界线的交错和叠合,将 我国划分为七个一级自然区,即:Ⅰ、北部多年冻土区、Ⅱ、 东部温润季冻区、Ⅲ、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Ⅳ、东南湿热 区、Ⅴ、西南潮暖区、Ⅵ、西北干旱区、Ⅶ、青藏高寒区。
区划的特征与指标如表2.0.3,一级区的自然条件和公路设 计的要求见附录一。
区 14~22
〈20
1.00~2.00
东部 1000m 等高线 以西, 西南 3000m 等高线 以东
东部
西
1000m
北 Ⅵ干
全年 〈10
东部
东部 等高线
100~250 0.25~0.5, 以西,
旱 区
山区垂 直分布
西部 40~100
西部 〈0.25
内蒙古公路三级自然区划
内蒙古公路三级自然区划交通工程1001班赵瑞玲201000449内蒙古公路三级自然区划三级区划的原则和方法:自然区划以地貌,水文,土质等因素的综合性和主导性相结合为原则,采用地貌和水文相关分析为基础的主导标志发,从分析地貌,水文,土质的综合情况与公路工程的设计,施工,养护的实际出发,选出具有区分意义的主导标志。
一级区划显以均湿等直线和三阶梯的两条等高线作为标志1、全年均温-2摄氏度等值线,在一般情况下,地面大气温度达到-2摄氏度时,地面土开始冻结。
因此,它大体上是区划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的。
2、一月份均温0摄氏度等值线,是区分季节性冻土和全年不冻的界限。
3、我国地势的1000米等高线和3000米的等高线三阶梯的两条等高线,在均温等值线和三阶梯等高线的基础上,结合地理,地貌,气候等因素,把全国划分为7个一级区划。
二级区划是在一级区划的基础上,以潮湿系数为主要指标,还结合考虑气候特征。
地貌类型。
自然病害等因素,将全国分为33个二级区和19个副区,共52个二级自然区。
三级区划按照二级自然区内气候,地貌。
水文和土质等方面的差异,进一步划分为更低一级的区域单位和类型单位,三级自然区可由各地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自行划定。
三级区划的目的:为了区分不同的气候,地形,水文和土质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的差异性,并在路面设计,施工和养护中采取合适的技术措施和趋于准确的技术参数,以保证路面的使用质量。
特制定三级区划三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三级自然区划是以地貌、水文和土质等因素的综合性和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地貌,水文和土质相关分析为基础的主导标志法,从分析自然综合情况与公路工程的实际关系出发,选出具有分区意义的主导标志。
在确定区界时以相关分析为方法,对区界进行了修正,以求得同一区内有相识的公路工程自然环境。
三级自然区划遍界的确定:根据以上原则, 为揭示地方性自然规律,使公路建设更具有科学依据,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对内蒙古境内所属的8个二级公路自然区,按不同的工程地理类型,进行第三级分区,通过以乌兰察布市为试点区,对工作的原则方法进行探索,并在试点区总结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划区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及划区指标。
[实用参考]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1.0.1条区划的目的 (2)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2)第1.0.3条区划的分级 (2)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 (2)第1.0.5条区划的采用 (2)第二章一级区划 (3)第2.0.1条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与指标 (3)第2.0.2条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 (3)第2.0.3条一级自然区划 (3)第三章二、三级区划 (5)第3.0.1条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 (5)第3.0.2条二级自然区 (5)第3.0.3条三级区划的方法 (6)附录一一级区划的自然条件和对公路设计的要求 (13)附录二潮湿系数K值及蒸发力E的计算 (14)T附录三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16)优质参考文档第一章总则第1.0.1条区划的目的为区分不同地理区域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影响的差异性,并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和养护中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和采用合适的设计参数,以保证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特制定本标准。
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自然区划以自然气候因素的综合性和主导性相结合为原则,采用地理相关分析为基础的主导标志法,从分析自然综合情况与公路工程的实际关系出发,选出具有分区意义的主导标志。
在确定区界时,还需进行地理相关分析对区界进行修正,以求其同一区内有相似的公路工程自然环境。
但综合性或主导因素原则,均应遵循地带性和分地带性理论。
第1.0.3条区划的分级为使自然区划便于在实践中应用,结合我国地理、气候特点,将全国的公路自然区划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区划首先将全国划分为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和全年不冻三大地带,再根据水热平衡和地理位置,划分为冻土、湿润、干湿过渡、湿热、潮暖、干旱和高寒七个大区。
二级区划是在一级区划的基础上以潮湿系数为主进一步划分。
三级区划是在二级区划内划分更低一级的区域或类型单元。
本标准仅规定一、二级区划,其具体划分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自然区划图“。
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本标准为在公路规划、设计中考虑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特别为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养护中确定技术措施和设计参数提供了依据,适用于新建和改建的公路工程。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目录第一章总则........................................................................................................ - 2 -第条区划的目的............................................................................ - 2 -第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 2 -第条区划的分级............................................................................ - 2 -第条标准适用范围.......................................................................... - 2 -第条区划的采用............................................................................ - 2 -第二章一级区划................................................................................. - 3 -第条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与指标.............................................................. - 3 -第条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 - 3 -第条一级自然区划.......................................................................... - 3 -第三章二、三级区划............................................................................. - 5 -第条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 - 5 -第条二级自然区............................................................................ - 5 -第条三级区划的方法........................................................................ - 6 -附录一一级区划的自然条件和对公路设计的要求 ................................................... - 13 -附录二潮湿系数K值及蒸发力E的计算........................................................... - 14 -T附录三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 - 16 -第一章总则第1.0.1条区划的目的为区分不同地理区域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影响的差异性,并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和养护中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和采用合适的设计参数,以保证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特制定本标准。
公路自然区划
◆1、公路区划依据的意义
◆2、公路区划依据的原则
➢ 道路工程特征相似的原则 ➢ 地表气候区划差异性原则 ➢ 自然气候因素既sportation Southeast University,China
东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3、我国的公路自然区划
➢我国的公路自然区划分为三级:
✓一级区划按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及全年不冻土三大地带
考虑冰冻、水热平衡和地理位置分为北部多年冻土区、 东部温润季冻区、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东南湿热区、 西南潮暖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等七个大区;
✓二级区划是在一级区划内再以潮湿系数为依据分为过湿、
中湿、润湿、润干、中干和过干等六个等级,结合各区 地理、气候特征等因素进行二级区和二级副区的划分;
✓三级区划则是二级区划的具体化。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Southeast University,China
东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4、区划与路基路面设计的相关性
➢ 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同公路建设关系密切 ➢ 路基路面与地势地貌、地质、水文、水热及土质等不同区划
特征紧密相关
➢ 各区划有各自不同的设计注意点(见P14)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Southeast University,China
东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完整word版)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1.0.1条区划的目的 (2)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2)第1.0.3条区划的分级 (2)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 (2)第1.0.5条区划的采用 (2)第二章一级区划 (3)第2.0.1条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与指标 (3)第2.0.2条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 (3)第2.0.3条一级自然区划 (3)第三章二、三级区划 (5)第3.0.1条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 (5)第3.0.2条二级自然区 (5)第3.0.3条三级区划的方法 (6)附录一一级区划的自然条件和对公路设计的要求 (13)附录二潮湿系数K值及蒸发力E的计算 (14)T附录三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16)第一章总则第1.0.1条区划的目的为区分不同地理区域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影响的差异性,并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和养护中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和采用合适的设计参数,以保证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特制定本标准。
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自然区划以自然气候因素的综合性和主导性相结合为原则,采用地理相关分析为基础的主导标志法,从分析自然综合情况与公路工程的实际关系出发,选出具有分区意义的主导标志。
在确定区界时,还需进行地理相关分析对区界进行修正,以求其同一区内有相似的公路工程自然环境。
但综合性或主导因素原则,均应遵循地带性和分地带性理论。
第1.0.3条区划的分级为使自然区划便于在实践中应用,结合我国地理、气候特点,将全国的公路自然区划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区划首先将全国划分为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和全年不冻三大地带,再根据水热平衡和地理位置,划分为冻土、湿润、干湿过渡、湿热、潮暖、干旱和高寒七个大区。
二级区划是在一级区划的基础上以潮湿系数为主进一步划分。
三级区划是在二级区划内划分更低一级的区域或类型单元。
本标准仅规定一、二级区划,其具体划分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自然区划图“。
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本标准为在公路规划、设计中考虑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特别为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养护中确定技术措施和设计参数提供了依据,适用于新建和改建的公路工程。
JTJ 003-86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1.0.1条区划的目的 (2)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2)第1.0.3条区划的分级 (2)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 (2)第1.0.5条区划的采用 (2)第二章一级区划 (3)第2.0.1条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与指标 (3)第2.0.2条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 (3)第2.0.3条一级自然区划 (3)第三章二、三级区划 (4)第3.0.1条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 (4)第3.0.2条二级自然区 (5)第3.0.3条三级区划的方法 (5)附录一一级区划的自然条件和对公路设计的要求 (17)附录二潮湿系数K值及蒸发力E的计算 (19)T附录三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21)第一章总则第1.0.1条区划的目的为区分不同地理区域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影响的差异性,并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和养护中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和采用合适的设计参数,以保证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特制定本标准。
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自然区划以自然气候因素的综合性和主导性相结合为原则,采用地理相关分析为基础的主导标志法,从分析自然综合情况与公路工程的实际关系出发,选出具有分区意义的主导标志。
在确定区界时,还需进行地理相关分析对区界进行修正,以求其同一区内有相似的公路工程自然环境。
但综合性或主导因素原则,均应遵循地带性和分地带性理论。
第1.0.3条区划的分级为使自然区划便于在实践中应用,结合我国地理、气候特点,将全国的公路自然区划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区划首先将全国划分为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和全年不冻三大地带,再根据水热平衡和地理位置,划分为冻土、湿润、干湿过渡、湿热、潮暖、干旱和高寒七个大区。
二级区划是在一级区划的基础上以潮湿系数为主进一步划分。
三级区划是在二级区划内划分更低一级的区域或类型单元。
本标准仅规定一、二级区划,其具体划分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自然区划图“。
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本标准为在公路规划、设计中考虑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特别为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养护中确定技术措施和设计参数提供了依据,适用于新建和改建的公路工程。
JTJ_003-86_公路自然区划标准_0000
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1.0.1条区划的目的 (2)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2)第1.0.3条区划的分级 (2)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 (2)第1.0.5条区划的采用 (2)第二章一级区划 (3)第2.0.1条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与指标 (3)第2.0.2条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 (3)第2.0.3条一级自然区划 (3)第三章二、三级区划 (5)第3.0.1条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 (5)第3.0.2条二级自然区 (5)第3.0.3条三级区划的方法 (6)附录一一级区划的自然条件和对公路设计的要求 (13)附录二潮湿系数K值及蒸发力ET的计算 (14)附录三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16)1第一章总则第1.0.1条区划的目的为区分不同地理区域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影响的差异性〃并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和养护中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和采用合适的设计参数〃以保证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特制定本标准。
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自然区划以自然气候因素的综合性和主导性相结合为原则〃采用地理相关分析为基础的主导标志法〃从分析自然综合情况与公路工程的实际关系出发〃选出具有分区意义的主导标志。
在确定区界时〃还需进行地理相关分析对区界进行修正〃以求其同一区内有相似的公路工程自然环境。
但综合性或主导因素原则〃均应遵循地带性和分地带性理论。
第1.0.3条区划的分级为使自然区划便于在实践中应用〃结合我国地理、气候特点〃将全国的公路自然区划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区划首先将全国划分为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和全年不冻三大地带〃再根据水热平衡和地理位置〃划分为冻土、湿润、干湿过渡、湿热、潮暖、干旱和高寒七个大区。
二级区划是在一级区划的基础上以潮湿系数为主进一步划分。
三级区划是在二级区划内划分更低一级的区域或类型单元。
本标准仅规定一、二级区划〃其具体划分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自然区划图“。
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本标准为在公路规划、设计中考虑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特别为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养护中确定技术措施和设计参数提供了依据〃适用于新建和改建的公路工程。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目录第一章总则 ............................................................ - 2 -第1.0.1条区划的目的 ...................................................................................................................................... - 2 -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 - 2 -第1.0.3条区划的分级 ...................................................................................................................................... - 2 -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 .................................................................................................................................. - 2 -第1.0.5条区划的采用 ...................................................................................................................................... - 2 -第二章一级区划 ............................................................ - 3 -第2.0.1条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与指标 .......................................................................................................... - 3 -第2.0.2条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 ...................................................................................................................... - 3 -第2.0.3条一级自然区划 .................................................................................................................................. - 3 -第三章二、三级区划 ........................................................ - 5 -第3.0.1条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 .......................................................................................................... - 5 -第3.0.2条二级自然区 ...................................................................................................................................... - 5 -第3.0.3条三级区划的方法 .............................................................................................................................. - 6 -附录一一级区划的自然条件和对公路设计的要求................................ - 13 -附录二潮湿系数K值及蒸发力E的计算 ....................................... - 14 -T附录三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 16 -第一章总则第1.0.1条区划的目的为区分不同地理区域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影响的差异性,并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和养护中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和采用合适的设计参数,以保证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特制定本标准。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_pdf
目录
第一章 总 则 ................................................................ 2
第 1.0.1 条 区划的目的 .......................................................................................................................................... 2 第 1.0.2 条 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 2 第 1.0.3 条 区划的分级 .......................................................................................................................................... 2 第 1.0.4 条 标准适用范围 ...................................................................................................................................... 2 第 1.0.5 条 区划的采用 .......................................................................................................................................... 2
JTJ_003-86_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即:气候因素是潮湿系数 K 值,地形因素是独立的地形单元。二级区的划分则需因区而异,将上述标志具体
化或加以补充,其标志是以潮湿系数 K 为主的一个标志体系。
潮湿系数 K 值按全年的大小分为六个等级:
过湿区
K>2.00
中湿区
2.00≥K>1.50
湿润区
1.50≥K>1.00
润干区
1.00≥K>0.5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标准
一级区划的特征与指标
表 2.0.3
代 一级区名
号
平均温度 (℃)
平均 最大冻深 (cm)
潮湿系 数
(K)
地势阶梯
新构造 特征
土质带
北部多年
Ⅰ
全年〈0
冻土区
〉200
0.50~1.0 0
东部 1000m 等 高线两侧
大面积中等或 微弱上升,差异
运动不大
棕粘性土
东部温润
Ⅱ
一月〈0
中干区
0.50≥K>0.25
过干区
K<0.25
有关潮湿系数 K 值和蒸发力的计算公式规定如下:
K=R/Z
(3.0.1-1)
式中 R——年降水量(mm);
Z——年蒸发量(mm)。
年蒸发量 Z 无法直接测定,只能用蒸发力(可能的蒸发量)ET 来代替 Z 计算。蒸发力 ET 的计算,采用
H﹒L 彭曼公式(详细内容见附录二):
ET=F﹒E0
(3.0.1-2)
式中 F——季节系数,见附录二:
E0——水面蒸发量(mm)。
第 3.0.2 条 二级自然区
根据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在全国七个一级自然区划内又分为 33 个二级区和 19 个副区(亚区), 共有 52 个二级自然区。它们的区界与名称如下(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见附录三)。
公路自然区划与路基土的工程性质
细粒土
(1)、粉质土为最差的筑路材料。它含有较多的粉土粒, 干时稍有粘性,但易被压碎,扬尘性大,浸水时很快被 湿透,易成稀泥。粉质土的毛细作用强烈,上升速度快, 毛细上升高度一般可达0.9~1.5m,在季节性冰冻地区, 水分积聚现象严重,造成严重的冬季冻胀,春融期间出 现翻浆,故又称翻浆土。如遇粉质土,特别是在水文条 件不良时,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善其工程性质(2)| 粘质土透水性很差,粘聚力大,因而干时硬,不易挖掘。 它具有较大的可塑性、粘结性和膨胀性.毛细现象也很 显著,用来填筑路基比粉质土好,但不如细粒土质砂。 浸水后粘质土能较长时间保持水分,因而承载能力小。 对于粘质土如在适当的含水量时加以充分压实和有良好 的排水设施,筑成的路基也能获得稳定。 (3)|有机质土(如泥炭、腐殖土等)不宜作路基填料,如 遇有机质土均应在设计和施工上采取适当措施。
返回
土
巨粒土
工程性质
粗粘土工程性质
漂石土 卵石土 砾类土 砂类土 粉质土 粘质土 有机质土
返回
巨粒土
• 巨粒土有很高的强度及稳定性,是填筑路 基的很好材料。对于漂石土,在码砌边坡 时 正确选用边坡值,以保证路基稳定。对于 卵石土,填筑时应保证有足够的密实度。
返回
粗粒土
公路自然区划及路基土的工程性质
道桥系 二○○七年五月
7-2公路自然区划及路基土的工程性质
• 一、公路自然区划 1、制定公路自然区划的原则 2、一级区划 3、二级区划 4、三级区划 二、路基土的工程性质
返回
制定公路自然区划的原则
• 制定公路自然区划的原则是: • ①道路工程特征相似; • ②地表气候区划差异性; • ③自然气候因素既有综合又有主导作用。 • 为使自然区划便于在实践中应用,结合我国地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1.0.1条区划的目的 (2)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2)第1.0.3条区划的分级 (2)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 (2)第1.0.5条区划的采用 (2)第二章一级区划 (3)第2.0.1条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与指标 (3)第2.0.2条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 (3)第2.0.3条一级自然区划 (3)第三章二、三级区划 (5)第3.0.1条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 (5)第3.0.2条二级自然区 (5)第3.0.3条三级区划的方法 (6)附录一一级区划的自然条件和对公路设计的要求 (13)附录二潮湿系数K值及蒸发力E的计算 (14)T附录三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16)第一章总则第1.0.1条区划的目的为区分不同地理区域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影响的差异性,并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和养护中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和采用合适的设计参数,以保证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特制定本标准。
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自然区划以自然气候因素的综合性和主导性相结合为原则,采用地理相关分析为基础的主导标志法,从分析自然综合情况与公路工程的实际关系出发,选出具有分区意义的主导标志。
在确定区界时,还需进行地理相关分析对区界进行修正,以求其同一区内有相似的公路工程自然环境。
但综合性或主导因素原则,均应遵循地带性和分地带性理论。
第1.0.3条区划的分级为使自然区划便于在实践中应用,结合我国地理、气候特点,将全国的公路自然区划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区划首先将全国划分为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和全年不冻三大地带,再根据水热平衡和地理位置,划分为冻土、湿润、干湿过渡、湿热、潮暖、干旱和高寒七个大区。
二级区划是在一级区划的基础上以潮湿系数为主进一步划分。
三级区划是在二级区划内划分更低一级的区域或类型单元。
本标准仅规定一、二级区划,其具体划分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自然区划图“。
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本标准为在公路规划、设计中考虑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特别为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养护中确定技术措施和设计参数提供了依据,适用于新建和改建的公路工程。
第1.0.5条区划的采用各级自然区划在具体使用时应结合当地特点,特别在各区的分界处,应根据本标准的有关规定论证确地,三级自然区划由各地按有关规定自行划分。
第二章一级区划第2.0.1条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与指标以全国性的纬向地带性和构造区域性为依据,根据对公路工程具有控制作用的地理、气候因素来拟定。
对纬向性的,特别是东部地区的界线,采用了气候指标;对非纬向性的,特别是在西部地区的界限,则较多地强调构造和地貌因素;中部个别地区则采用土质为指标。
第2.0.2条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根据我国地理、地貌、气候等因素,以均温等值线和三阶梯的两条等高线作为一级区划的标志。
一、全年均温-2℃等值线。
在一般情况下,地面大气温度达到-2℃时,地面土开始冻结。
因此,它大体上是区分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的界线。
二、一月份均温0℃等值线,是区分季节冻土和全年不冻的界线。
三、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的两条等高线。
1.1000m等高线:走向北偏东,自大兴安岭,南下太行山、伏牛山、武当山、雪峰山、九万山、大明山至友谊关而达国境。
2.3000m等高线:走向自西向东,后折向南。
西起帕米尔、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南下西倾山、岷山、邛崃山、夹金山、大小相邻、锦屏山、雪山、云岭而达国境。
由于三级阶梯的存在,通过地形的高度和阻隔,使其气候具有不同的特色,也成为划分一级区划的主要标志。
第2.0.3条一级自然区划根据不同地理、气候、构造、地貌界线的交错和叠合,将我国划分为七个一级自然区,即:Ⅰ、北部多年冻土区、Ⅱ、东部温润季冻区、Ⅲ、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Ⅳ、东南湿热区、Ⅴ、西南潮暖区、Ⅵ、西北干旱区、Ⅶ、青藏高寒区。
区划的特征与指标如表2.0.3,一级区的自然条件和公路设计的要求见附录一。
一级区划的特征与指标表2.0.3第三章二、三级区划第3.0.1条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二级区划仍以气候和地形为主导因素,但具体标志与一级区划有显著差别。
一级自然区有其共同标志,即:气候因素是潮湿系数K值,地形因素是独立的地形单元。
二级区的划分则需因区而异,将上述标志具体化或加以补充,其标志是以潮湿系数K为主的一个标志体系。
潮湿系数K值按全年的大小分为六个等级:过湿区K>2.00中湿区 2.00≥K>1.50湿润区 1.50≥K>1.00润干区 1.00≥K>0.50中干区0.50≥K>0.25过干区K<0.25有关潮湿系数K值和蒸发力的计算公式规定如下:K=R/Z (3.0.1-1)式中R——年降水量(mm);Z——年蒸发量(mm)。
年蒸发量Z无法直接测定,只能用蒸发力(可能的蒸发量)ET来代替Z计算。
蒸发力ET的计算,采用H﹒L彭曼公式(详细内容见附录二):ET=F﹒E0 (3.0.1-2)式中 F——季节系数,见附录二:E0——水面蒸发量(mm)。
第3.0.2条二级自然区根据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在全国七个一级自然区划内又分为33个二级区和19个副区(亚区),共有52个二级自然区。
它们的区界与名称如下(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见附录三)。
Ⅰ北部多年冻土区中有:Ⅰ1 连续多年冻土区,Ⅰ2岛状多年冻土区,区划的特征与指标如表3.0.2.-1。
Ⅱ东部温润季冻区中有:Ⅱ1东北东部山地润湿冻区,Ⅱ1a三江平原副区,Ⅱ2东北中部山前平原重冻区,Ⅱ2a辽河平原冻融交替副区,Ⅱ3东北西部润干冻区,Ⅱ4海滦中冻区,Ⅱ4a冀北山地副区,Ⅱ4b旅大丘陵副区,Ⅱ5鲁豫轻冻区,Ⅱ5a山东丘陵副区。
区划的特征与指标如表3.0.2.-2。
Ⅲ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中有:Ⅲ1 山西山地、盆地中冻区,Ⅲ1a 雁北张宣副区,Ⅲ2陕北典型黄土高原中冻区,Ⅲ2a楡林副区,Ⅲ3甘东黄土山地区,Ⅲ4黄渭间山地、盆地轻冻区。
区划的特征与指标如表3.0.2.-3。
Ⅳ东南湿热区中有:Ⅳ1长江下游平原润湿区,Ⅳ1a盐城副区,Ⅳ2江淮丘陵、山地润湿区,Ⅳ3长江中游平原中湿区,Ⅳ4浙闽沿海山地中湿区,Ⅳ5江南丘陵过湿区,Ⅳ6武夷南岭山地过湿区,Ⅳ6a武夷副区,Ⅳ7华南沿海台风区,Ⅳ7a台湾山地副区,Ⅳ7b海南岛西部润干副区,Ⅳ7c南海诸岛副区,区划的特征与指标如表3.0.2.-4。
Ⅴ西南潮暖区中有:Ⅴ1秦巴山地润湿区,Ⅴ2四川盆地中湿区,Ⅴ2a雅安、乐山过湿副区,Ⅴ3 三西、贵州山地过湿区,Ⅴ3a滇、南桂西润湿副区,Ⅴ4 川、滇、黔高原干湿交替区,Ⅴ5滇西横断山地区,Ⅴ5a 大理副区。
区划的特征与指标如表3.0.2.-5。
Ⅵ西北干旱区中有:Ⅵ1内蒙草原中干区,Ⅵ1a河套副区,Ⅵ2绿洲——荒漠区,Ⅵ3阿尔泰山地冻土区,Ⅵ4天山——界山山地区,Ⅵ4a塔城副区,Ⅵ4b伊黎河谷副区。
区划的特征与指标如表3.0.2.-6。
Ⅶ青藏高寒区中有:Ⅶ1祁连——昆仑山地区,Ⅶ2柴达木荒漠区,Ⅶ3河源山原草甸区,Ⅶ4羌塘高原冻土区,Ⅶ5川藏高山峡谷区,Ⅶ6藏南高山台地区,Ⅶ6a拉萨副区,区划的特征与指标如表3.0.2.-7。
第3.0.3条三级区划的方法三级区划是二级区划的进一步划分。
三级区划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按照地貌、水温和土质类型将二级区进一步划分为若干类型单位的类型区别;另一种是继水热、地理和地貌等为标志将二级区进一步划分为若干更低级区域的区域划分。
各地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选用。
二级区划的特征与指标表3.0.2-2二级区划的特征与指标表3.0.2-4二级区划的特征与指标表3.0.2-5二级区划的特征与指标表3.0.2-6二级区划的特征与指标表3.0.2-6附录一一级区划的自然条件和对公路设计的要求附表 1附录二 潮湿系数K 值及蒸发力TE 的计算衡量气候、热量、水分状况的综合指标是年降水量R (mm )与年蒸发量Z (mm )的比值,这一比值称为潮湿系数K :ZRK =(附2-1) 式中 R ——年降水量(mm ); Z ——年蒸发量(mm )。
年蒸发量Z 无法直接测定,必须采用有关参数,换算成蒸发力(可能的蒸发量)T E 。
实际上K 值系以T E t 代Z 计算而来。
计算蒸发力的公式中,对比世界上现有的T E 公式,我们认为,H ·L 彭曼公式考虑了辐射平衡、日照百分率、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下垫面反射率、降水量、太阳总辐射等八项参数,是一个半推导、半经验的公式,应用到我国公路自然区划中效果较好。
1948年H ·L 彭曼提出了计算蒸发力的公式:0E •=F E T (附2-2)式中 F ——季节系数,11~12月为0.60,5~8月为0.8,其余各月为0.70; 0E ——水面蒸发量,由下式求得)(10mm rE H r E ∆++∆=α (附2-3)式中 △——饱和水汽压曲线在气温为a T 处的斜率,)927.32736463(273-++=∆tt e a ,其中t 为各月平均温度℃,a e 为实际水汽压,它随温度a T 变化,在计算中由气象常用表①中查得;R ——干湿球湿度公式中的常数,r=0.486a E ——为空气干燥率,由下式求得))(1007.531(35.02d a ae e V E -+= (附2-4) 式中 2V ——为2m 高的月平均风速,单位m/s 。
而我国气象资料资料所测的风速为10m 高,故应将(附2-4)式改为(附2-5)式;d ae e -——为饱和差,%)1(RH e e e a d a -=-,RH 为相对湿度,a e 和RH 均可用气象常用表中查得。
但ae 的单位为毫巴,应换算 为毫米,即1mb=0.75mm 。
))(100723.07.531(35.010d a ae e V E -⨯+= (附2-5)其中 10V ——为10m 高月平均风速,由气象常用资料中查得; H ——为地面辐射平衡值,由下式计算)90.010.0(092.056.0()55.018.0)(1(41N n e T N n R R R H d a a B+--+-=-=δγ (附2-6) 其中 T R ——太阳入射辐射值(2cm J ); B R ——地面射出辐射值(2cm J );a R ——大气完全透明时,单位面积地面上所受到的太阳总辐射量 (1mm 蒸发量=2472cm J ),计算时可由附图一查得;γ——下垫面反射率,计算时采用水面反射率为0.05;Nn——日照反射率,由《中国地面气候资料》中查得; 4a T δ——气温为a T 时黑体辐射值(a T 为绝对湿度273+t )。
δ为斯蒂芬玻尔兹曼常数为0.825⨯1010-。
注 ①B R 在具体计算时,由于各单位的换算,需乘以24.4倍的系数;②)1(γ-a R 由于单位换算关系,在计算中应除以247(1mm 蒸发量=2472cm J )1962年H ·L 彭曼公式为能在世界各地普遍应用,又提出一个修正公式,即将原式的反映水面反射率的γ改为草地反射率,从而去掉了季节修正系数(F ),但从计算结果看仍不如H ·L 彭曼原式更能符合我国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