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性的热烈到理性的冷峻——《蚀》与《子夜》的比较并兼及茅盾评价
《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

《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摘要: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中,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作家,在这些众多的作家中我们不得不提及茅盾。
茅盾对我们来说是一位耳熟能详的作家,他的作品往往会出现在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中,对我们的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作用。
茅盾是一个敢于探索的人,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作品风格。
因此即便都是他写的文章,但是两篇文章在总会人物形象、艺术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有所不同。
本文就《蚀》和《子夜》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蚀》;《子夜》;人物形象;艺术表现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literature, the emergence of a batch after batch of great influence on later writers, many of these writers, we have to mention Mao Dun. Mao Dun familiar to us is a writer, his works often appear in the languag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xtbooks, our education has an important role. Mao Dun is a person who dared to explore his character determines his work style. So even if all he wrote the article, but the two articles differ in the Federation of characters, artistic structure, language features and other aspects. This article on the "Eclipse" and "Midnight" were compared.Key words:"Eclipse"; "Midnight"; characters; artistic expression目录摘要 ............................................................... I 关键词 ............................................................. I ABSTRACT .......................................................... II Key words ......................................................... II 一、写作背景 (2)(一)《蚀》的写作背景 (2)(二)《子夜》的写作背景 (2)(三)分析 (2)二、人物形象 (3)(一)《蚀》的人物形象 (3)(二)《子夜》的人物形象 (4)(三)分析 (4)三、艺术表现技巧 (5)(一)构思过程不同导致艺术结构不同 (5)1、《蚀》的构思过程 (5)2、《子夜》的构思过程 (5)3、比较分析 (5)(二)心理描写 (5)1、《蚀》的心理描写 (5)2、《子夜》的心理描写 (5)3、对比分析 (6)(三)间接描写 (6)1、《蚀》的间接描写 (6)2、《子夜》的间接描写 (6)3、对比分析 (6)四、语言特色 (6)(一)《蚀》的语言特色 (6)(二)《子夜》的语言特色 (6)五、总结 (7)参考文献 (8)致谢 (9)一、写作背景朱自清对茅盾的作品评价是比较高的,他认为茅盾的两部作品《蚀》和《子夜》最能表现时代。
浅析《蚀》和《子夜》艺术表现的技巧

浅析《蚀》和《子夜》艺术表现的技巧
董世辉
【期刊名称】《语文天地:初中版》
【年(卷),期】2007(000)016
【摘要】作家头脑中的意象要转化为客观存在的艺术形象,必须借助艺术表现的技巧。
本文仅就《蚀》和《子夜》两部小说,从三个方面对其艺术表现的技巧作一些比较分析。
一、艺术结构的不同写《蚀》时,茅盾是"文思汹涌","信笔所之,写完就算",作者还来不及全盘考虑作品的结构。
因此三部曲虽然写来自然流畅,但整个【总页数】1页(P)
【作者】董世辉
【作者单位】河北省巨鹿县第二中学;(0552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从感性的热烈到理性的冷峻——《蚀》与《子夜》的比较并兼及茅盾评价 [J], 文宗理
2.从《蚀》到《子夜》r——试论左翼文艺思潮对茅盾创作的影响 [J], 朱杰
3.浅析声乐演唱中发声技巧与艺术表现的融合 [J], 刘欣
4.浅析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五首演奏技巧及艺术表现 [J], 李頔璠
5.浅析小提琴揉弦技巧的学习与艺术表现力的培养 [J], 徐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大本科现在文学形考一二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作业一及答案一选择题1.发表于1917年1月《新青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其作者是(C)。
A.鲁迅B.陈独秀C.胡适D.李大钊2.体力劳动和人生磨难没有摧垮她,关于地狱之有无,是否会在死后被两个男人用大锯锯开,以及作为再嫁的寡妇是否有资格参加祭祖祝福,才是她的精神支柱。
这个人物是(D)。
A.阿Q B.孔乙己C.闰土D.祥林嫂3.1919年初,北京大学傅斯年、罗家伦等学生创立了(B)。
A.青年杂志社B.新潮社C.文学研究会D.创造社4.诗界第一位发难者就是被称为“中国新诗的第一人”的(B)。
A.郭沫若B.胡适C.刘半农D.鲁迅5.在众多小诗的作者中,最重要的诗人是深受泰戈尔《飞鸟集》影响的(D)。
A.汪静之B.胡适C.朱自清D.冰心6.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散文诗集,并开“独语体”散文之先河的是(C)。
A.《呐喊》B.《朝花夕拾》C.《野草》D.《坟》7.与冰心同为“小诗运动”重要诗人的是(B)。
A.汪静之B.宗白华C.徐志摩D.郭沫若8.1929年11月,率先提出无产阶级戏剧口号的是沈端先、郑伯奇等人发起成立的(A)。
A.上海戏剧协社B.民众戏剧社C.上海艺术剧社D.南国社9.1923年,丁西林因独幕剧《一只马蜂》而一举成名,而他早期话剧的代表作则是创作于1925年的(C)。
A.《酒后》B.《亲爱的丈夫》C.《压迫》D.《北京的空气》10.标志着夏衍的话剧创作成熟的代表作是(D)。
A.《赛金花》B.《法西斯细菌》C.《秋瑾传》D.《上海屋檐下》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1.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孽海花》和(ABC)。
A.《官场现形记》B.《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C.《老残游记》D.《新中国未来记》12.《新潮》的小说作者主要有汪敬熙、罗家伦、欧阳予倩和(BCD)等。
A.郁达夫B.俞平伯C.杨振声D.叶绍钧13.以鲁迅为领路人的乡土文学作家群,主要有王鲁彦、许钦文(ABC)等。
《子夜》读后感

《子夜》读后感茅盾的女性形象从《蚀》三部曲开始,到《子夜》时发生了重大变化。
前者是以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为背景,写几位女性角色的命运浮沉和拼搏奋斗,她们是和整个民族、时代联在了一起,参与完成了男性化的主流叙事;后来的《子夜》展现了中国都市的现代环境中的女性。
这些女性形象,并非作家和作品叙述的重心,较少地渗透了作家主观因素,作为国家民族话语大叙事行程中的陪衬,她们和现实女性的非主流、非主体的地位更相适应。
《子夜》中众女性所生活的环境吴公馆,酷似《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是一个乱世风云中的人间仙地,是容纳一群游离于时代潮流之外的边缘人物的一个乐园。
《子夜》里的资产阶级青年男女都是有着作者本人的生活体验做前提的。
作者无意中把一些女性们进行了美化,仿佛北欧神话中的女神降临到现代的吴公馆。
丝厂的女工们却是在地狱中挣扎的廉价劳力,丝毫没有女性的温柔美。
这种对照或许可以说明,林佩瑶姐妹、张素素等人更凝结了作家的生活体验和审美感受,更符合作家心中理想的女性模式。
本文试图就这一类女性形象,进行一次个人化的重新解读。
一、林佩瑶和她的乌托邦“爱情”《子夜》里最丰满、最有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是林佩瑶。
这位温文尔雅、风姿绰约的少奶奶身上散着仙气,在喧嚣的人群背后,她却拾起了灵与肉分裂的痛苦,做吴少奶奶的“现实的真味”是那么苦涩,使她更怀念自己作为青春少女的那个时代。
林佩瑶渴望着古典的贵族的浪漫,被动地接受了资本主义的现代文明,骨子里却默默地进行着反抗。
她所憧憬的是“伟大”的爱情,把心灵寄托在乌托邦的爱情幻想上,而不关心什么股票、公债、工厂、乡镇企业之类的东西。
身为妻子的林佩瑶似乎命中注定要承受人格的分裂,她的诗意的爱情和浪漫的想象都在丈夫和家庭之外。
吴荪甫却对此全然不知,在他的经验世界里,从来不存在类似的意识分裂。
对照吴荪甫的汲汲于功利的资本家的特性,她的性格似乎更有魅力。
美国哲学家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指出,发达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给人们创造了高度的物质财富,也使非人化生存状态日趋严重,人被工业生产和消费控制变成了“单向度的人”。
《天窗》《蚀》和《子夜》赏析

《天窗》《蚀》和《子夜》赏析茅盾(1896~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茅盾”是他1927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
他亲自参加过大革命的斗争实践,同时又从事外国文学的译介和文学理论研究与批评。
这些使他足以具备开创新的小说创作模式,成为“社会剖析小说。
最有代表性的作家。
其创作实践的成果,以《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子夜》最具有代表性。
《蚀》三部曲由三个有内在联系的中篇小说组成,是茅盾的处女作。
它主要写现代青年的三个时期:“(1)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2)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3)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
”(茅盾:《从枯岭到东京》,《茅盾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30页。
)《幻灭》主要描写章静女士在革命与爱情之间不断地追求,又不断地幻灭的心路历程。
小说反映了追求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革命的认识过于理想化,缺乏艰苦斗争的思想准备。
如鲁迅所言:“对于革命抱着浪漫谛克的幻想的人,一和革命接近,一到革命进行,便容易失望。
”(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34页。
)《动摇》的主人公叫方罗兰,其特点是“无往而不动摇”。
他身为县党部委员和商民部部长,却缺乏革命的坚定性,让善于伪装的土豪劣绅胡国光把持了县党部大权,导致革命失败;爱情上也心存异念,禁不住浪漫女性的诱惑。
作者既写出了大革命失败的真实原因,也说明在尖锐复杂的社会斗争中小资产阶级革命者思想性格某些本质特征。
《追求》则描写大革命失败后,张曼青、王仲昭、史循、章秋柳四种类型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历史悲剧。
他们的追求国脱离时代和人民大众,没有正确的奋斗目标,结果都归于失败,或绝望消沉,或自甘堕落。
小说浓厚的悲观色彩,实际上是作者主观情感的对象化显现。
《蚀》开始表现出茅盾善于大规模反映时代生活和历史风貌。
国开期末考试0882《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机考试题及答案(4套)

国开期末考试《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机考试题及答案(第2套)(试卷号0882,整套相同,祝同学们取得优异成绩!)分析题(共1题,共100分)要求: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该题按小论文要求,答案不得少于1000字。
在答题时应做到:论述清晰明确,举例具体恰当,文字优美流畅,逻辑清楚明了,不能完全照抄教材中的观点和内容,必须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1、“幻灯片事件”对鲁迅的心灵创伤一定是太深重了,对看客,对示众,鲁迅是一写再写,接二连三。
在《示众》中,夏日炎炎的街头,无聊的看客成了作家描述和讽刺的主角。
在《肥皂》中,四铭先生在街头充当了一回看客,看孝女乞钱,又听了别的看客的风言风语,淫欲萌动,特意买了珍贵的肥皂回家。
在《阿Q正传》中,阿Q被游街示众,看客们的眼神,让他想到了狼的眼睛。
在《祝福》中,祥林嫂在丧子之后,反复地述说儿子阿毛死于狼口的不幸,周围的人们,始则好奇,诱导她来述说,继则冷淡,不愿再理睬她,终则厌弃,纷纷避她而去,甚至嘲弄她。
“狂人”周围的人们,兄长、医生、乡邻,都有意无意地参与了对他的迫害。
魏连殳的遭遇,在为祖母办丧事时周遭人们的关注和预测,他“发迹”之后无聊小报的窥探和吹捧,足以令人扼腕。
《风波》呢,更是一群无知民众对时代风云的一种盲目的远观了。
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2、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现代都市消费文化环境的形成和发展,使都市生活成为了当时的文学家们围绕着读者与市场展开新一轮争夺战的焦点。
而对都市生活的表现,在当时也成了各大流派文学创作共同关注的热点之一,虽然形成了大致相同的批判立场和态度,但也各有特点:以茅盾为代表的左翼小说偏重社会分析和阶级批判;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小说较多地看到了现代文明背后的道德沦丧和人的自私贪婪,偏重于暴露知识分子精神上的庸俗卑劣;而以穆时英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则偏重于感觉的印象和人性的迷茫。
请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左翼小说与京派小说、新感觉派小说对现代都市生活的表现和贡献。
“时代女性”:镜像与自我——论茅盾《蚀》三部曲的创作心理

“时代女性”:镜像与自我——论茅盾《蚀》三部曲的创作心理宋宁【摘要】《蚀》三部曲一举成就了茅盾的小说家之名,且产生了广泛而长久的文学影响.从创作心理上看,茅盾通过《蚀》三部曲营造了一面“镜子”,追求主体的统一,想象更加成熟的理想自我.通过对照“时代女性”形象,茅盾终于摆脱了“迷狂”状态,走出了心理上的低谷,这也昭示着“《子夜》时代”的到来.【期刊名称】《菏泽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5)006【总页数】3页(P66-68)【关键词】茅盾;《蚀》三部曲;创作心理;时代女性;镜像【作者】宋宁【作者单位】菏泽学院中文系,山东菏泽274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25茅盾的第一篇小说《幻灭》在1927年9、10月连载于《小说月报》,次年他又发表了《动摇》、《追求》,并在1930年把三部中篇小说总题为《蚀》出版。
《蚀》三部曲一举成就了茅盾的小说家之名,且产生了广泛而长久的文学影响。
写作《蚀》三部曲对于当时的茅盾来说,具有双重作用:一是现实中可以救急,“卖文为生”,维持生计,这是茅盾从牯岭回到上海后首先要解决的难题;二是心理需求,即排解心中的困惑,在想象的世界里宣泄自己的情绪。
因此,本文认为,茅盾通过创作《蚀》三部曲营造了一面“镜子”,对照其中人物的“镜像”,力求摆脱心理上的“迷狂”状态,追求主体的统一,想象更加成熟的理想自我。
《蚀》三部曲中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女性形象,如静女士、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等,后来被称为“时代女性”。
“我所著力描写的,却只有二型:静女士,方太太,属于同型。
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属于又一的同型。
”[1](P179)这些人物形象综合起来十分符合茅盾当时自己的身份角色和心理品质。
她们是既有一腔热情,大胆勇敢地投身时代洪流,同时又小心翼翼,敏感慎行地游走于浪尖上的现代知识青年。
她们既对周遭环境异常敏感,又对自我生存的境况无比关注。
例如,《幻灭》中的静女士,离开家乡来到大都市求学,但是她又常常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一种无来由的恐惧和不安全感,“仿佛见有一个人头在晒台一伸,对她房内窥视”。
从《蚀》到《子夜》——试论左翼文艺思潮对茅盾创作的影响

引言:茅盾作为我国现代小说时尚最伟大的作家,在发表《蚀》之后,到1932年《子夜》的问世,创作的意义明显发生了改变,一方面是因为历史的局限,另一方面也是批判者不同的立场。
文章主要从《蚀》到《子夜》出发,论述了左翼文艺思潮对茅盾创作的影响。
1927年,国内大革命失败后,投身于革命工作的茅盾毅然离开武汉来到牯岭养病。
茅盾曾说“经历了中国的动荡复杂后,感受到了幻灭的悲哀和人生的矛盾,心情处在消沉的情况下,孤寂生活,执着的支配者生活,想要我余烬的生命力在迷乱灰色的生活中发出微弱的光,于是我开始创作了。
”而《蚀》作为茅盾创作的第一部小说,《蚀》的出现在文坛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但是,并不是偶然的。
茅盾在经过革命的洗礼后,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蚀》是文献性作品,茅盾将全部思想、经历与印象倾注在文章当中,呈现在读者面前,以此反映典型的人物与生活,揭露了某些真理,从而成为现实主义的代表[1]。
同时,也遭到了正在提倡革命文学的太阳社和创造社中一些成员的攻击与批判,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应当是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正面描写、歌颂,那些非无产阶级的人物都是被打倒与批判的对象,这是一种不顾作品实际,乱扣帽子的一种左翼思潮的批判。
对于这些批判,茅盾反驳道:“当这些人在痛骂我之前,他们抱有一种极不应该的成见对小资产阶级生活中的文艺作品的描写,将其归为‘落伍’……。
”例如在某些不公平的指责上,许多读者发表了相关文章:“最近有些人认为茅盾的创作,纯粹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没有摆脱布尔乔亚记的根性,不能代表时代的精神。
这些批判,动机主要是批判者对当前社会的怀疑,并不是利用未来的眼光看待时代作品的价值,从而埋没了作品中表达的含义。
不久,潘汉年也转达了中央在这场争论中表达的看法与建议,认为引起这一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教条主义与宗派主义,应及时停止对茅盾的批判。
足以说明,在这场关于《蚀》的争论中,不能低估茅盾后面创作的影响力。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网络核心课分析题15套试题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网络核心课分析题15套试题及答案盗传必究试卷总分:100 答题时间:60分钟一、分析题(共1题,共100分)要求: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该题按小论文要求,答案不得少于1000字。
在答题时应做到:论述清晰明确,举例具体恰当,文字优美流畅,逻辑清楚明了,不能完全照抄教材中的观点和内容,必须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1. 在鲁迅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冷峻彻骨的自审。
比如在《在酒楼上》和《孤独者》这两部小说中,鲁迅都是把自己一分为二,用“我”的目光审视另一个自我。
请问,你是如何看待和理解鲁迅这种自审的?答:在鲁迅的小说中,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很多,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命运都很悲壮,凄惨,他们的悲剧命运给鲁迅的小说陇上了一层悲壮而凄惨的色彩。
鲁迅为什么不给那些反抗黑暗社会的人民以光明和希望呢?这是不是传达了鲁迅的一种思想倾向呢?通过阅读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以期从中找到一些答案。
在酒楼上中的吕伟捕和孤独者中的魏连都是曾经觉醒意识的知识分子,但最终由先前的积极的反抗走向痛苦的妥协最终走向自我的毁灭。
这种充满悲剧性色彩的故事,让我们觉得鲁迅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积极呐喊的战斗者,在他的呐喊中夹杂了太多的矛盾。
正是这种交织着积极地和消极的,理想的和虚妄的小说缺少一种明朗的气息。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无疑给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人民点亮了前进的灯塔。
但他在创作那些令人警醒、催人奋进的故事背后却总是有一种悲观者的怀疑和虚妄。
在一定程度上说,鲁迅的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中的人物的命运的发展演变正是他的一种心情转变的外观。
鲁迅的疲倦和颓唐不仅仅指黑暗的社会现实给他带来的,同时也是他自己内心在经过一连串的失望的打击和怀疑的重压后一种脆弱的心理体现。
因此,黑暗的社会以及他的身世,他的成年后的遭遇把他推向一种清醒认识现实的境地,因而他的怀疑与悲观就更加强烈。
茅盾的文化人格及长篇《子夜》《腐蚀》 精品

长篇小说《腐蚀》1941年出版的日记体长篇小说《腐蚀》,是作家圆熟地驾驭社会科学思维的又一部创新之作。
小说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的历史背景下,揭开了国民党黑暗统治内幕。
诚如作家所言:“《腐蚀》是通过了赵惠明这个人物暴露了1941年国民党特务之残酷、卑鄙、无耻,暴露了国民党特务组织只是日本特务组织的…蒋记派出所‟……暴露了国民党特务组织中的不少青年分子是受骗、被迫,一旦陷入而无以自拔的。
”[5]茅盾通过对社会政治的透视和分析来捕捉重大的事件以构成小说中心线索。
但作家的突破却表现在社会历史的剖析与人物形象塑造的结合点上,更多地转向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多层面展露,这是艺术上的新探索。
小说以女主人公赵惠明内心独白的日记体形式写成。
她是一个落入国民党罪恶泥沼的女特务。
茅盾通过描写她由堕落到悔过、自新的过程,努力挖掘这个已被污染的灵魂未曾泯灭的人性。
小说较之茅盾以往作品不同之处,正是对人物内心自省深度的开掘,给读者以很大的心灵震撼。
赵惠明在出卖了革命者K和萍之后,又在精神痛苦中感到自责,于是再让他们逃避盯梢。
已是革命者的昔日情人小昭被捕入狱,她试图以女性的温柔和旧情来使小昭悔过,但小昭最终被秘密杀害,使她灵魂不安,怅然若失又多内疚。
作家从人物心灵深处透视社会和其个人的情感、常态的非常态的心理、清醒的和梦境的思绪、过去的和现在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小说的思想内涵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都有了心灵的深度。
这是其一。
其二,小说取材的神秘性和人物刻画的陌生性,及表现手法的创新性,都表现了茅盾创作中艺术的新探索。
小说题材写国民党的特务机关,而人物则刻画一个女特务,这在作家之前的创作中从未有过,现代小说史中也不多见。
题材本身的恐怖性、神秘性,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人物心灵开掘的深刻性又使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茅盾先前写民族资本家和农民得心应手,换笔写一个堕落的女青年,无论从社会人物注意点的转换看还是就他写知识分子形象的深入而言,赵惠明形象的塑造都有极大的开拓性,并且小说的日记形式更给这个人物带来真实感。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件】《子夜》、《腐蚀》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和历史意义

第二节《子夜》、《腐蚀》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和历史意义茅盾是在大革命失败以后,开始由新文学的理论建设转向文学创作实践,尤其专注于中、长篇小说的创作。
他已经形成的社会科学的思辨型文化人格,在这一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日趋成熟,并且以一种特殊的思想深度、全貌式的文化图景,开创了五四以来文学创作“社会剖析派”的新范式。
从1927年到1949年,茅盾创作了数百万字的短、中、长篇小说,这些作品不仅真实地展示了他小说创作发展演变的轨迹,而且记录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政治风云变幻和时势变迁。
在中国小说史上,如此高产而又擅长创造弘篇巨制的现代小说家,茅盾应在屈指可数之列。
1927年至1939年前后,是茅盾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阶段。
以《幻灭》(1927年)、《动摇》(1928年)、《追求》(1928年)三个连续的中篇小说构成的《蚀》三部曲,是茅盾的代表作之一。
还有一部未完长篇《虹》(1929年),中篇小说《三人行》(1930年)、《路》(1931年),以及短篇小说集《野蔷薇》(1929年)和历史短篇小说《大泽乡》等。
这些作品以真实凸现大革命前后知识分子的生活为主,表现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初步显示了茅盾独特的艺术感悟力和表现力。
左翼文艺运动时期的30年代,是茅盾小说创作的第二阶段。
这时除了他小说创作的高峰和左翼文学里程碑的长篇小说《子夜》外,还有“农村三部曲”的《春蚕》、《秋收》、《残冬》(1933年)和《赛会》、《林家铺子》等短篇精品之作,以及短篇小说集《泡沫》(1935年)、《烟云集》(1937年)等,中篇小说《多角关系》(1937年)等。
茅盾通过这些小说完整地揭示了30年代都市和农村的社会动荡,形成了本时期创作的最显著的特点即其全景式的社会观照、理性思辨的人生与高超艺术表现。
抗人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茅盾小说创作的第三个阶段。
战乱和动荡不安的生活并没有减弱茅盾小说创作的数量,《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未完长篇)、《走上岗位》、《锻炼》等多部中、长篇小说以及《耶酥之死》和《委屈》等短篇小说集相继问世。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0~17章【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学三⼗年》(修订本)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0~17章【圣才出品】第10章茅盾⼀、填空题1.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________、《秋收》、《残冬》。
(北京⼤学2010年研)【答案】《春蚕》【解析】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春蚕》、《秋收》和《残冬》。
茅盾的这三篇⼩说,从《春蚕》写蚕丝业萧条所引起的农村破产,到《秋收》写农民在饥饿中的抢粮风潮,到《残冬》写农民在⼀年⽣计完全绝望以后,终于⾃发起来进⾏武装⽃争,正好反映出了那个年代旧中国农村变化和农民觉醒的全过程,给我们留下了⼀幅清楚、⽣动的历史图画。
因此,这三篇⼩说也是姐妹篇,合起来称为“农村三部曲”。
2.茅盾《蚀》三部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川⼤学2011年研)【答案】《幻灭》;《动摇》;《追求》【解析】写于1927年、l928年的《蚀》,以⼴阔的场⾯,宏⼤的⽓势,迅速、真实地反映了刚刚过去的⼤⾰命的历史和正在发⽣着的⼤⾰命失败后的社会⼼理。
三部曲第⼀部《幻灭》⼥主⼈公静⼥⼠,怀着⼩资产阶级的天真幻想向往⾰命,⾝临⾰命实际,幻想破灭,即由失望、空虚⽽退出⾰命,回到个⼈恋爱的⼩天地;《动摇》中的知识分⼦⽅罗兰,⾝处⾰命与反⾰命势⼒的严重冲突中,既不敢打击敌⼈,⼜不敢依靠⼯农,在动摇、妥协之中葬送了⾰命与⾃⼰;《追求》中的男男⼥⼥在⼤⾰命失败后,既看不见光明和希望,⼜不愿苟活沉沦,只能盲⽬地挣扎⽽终不免失败。
3.孙舞阳是⼩说________的⼈物,这部⼩说和另两部⼩说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
(中⼭⼤学2010年研)【答案】《动摇》;《幻灭》;《追求》;《蚀》【解析】写于1927年、1928年的《蚀》,包括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幻灭》、《动摇》、《追求》,以⼴阔的场⾯,宏⼤的⽓势,真实、迅速地反映了刚过去的⼤⾰命及⼤⾰命失败后的社会⼼理。
其中,孙舞阳是《动摇》中的⼥主⼈公。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期末复习题及答案(六)论述题部分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期末复习题及答案(六)论述题部分1.阿Q这样的乡村流氓无产者对革命的危害性,在鲁迅笔下只是一种潜藏的威胁,却被他不幸而言中。
“据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
我的阿Q的运命,也只能如此,人格也恐怕并不是两个。
民国元年已经过去,无可追踪了,但此后倘再有改革,我相信还会有阿Q似的革命党出现。
我也很愿意如人们所说,我只写出了现在以前的或一时期,但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
”请问,你怎么看阿Q式的流氓无产者对于革命和社会的危害?2.《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率先觉醒的时代新人,但是,在白话正文前的文言小引中,鲁迅为什么却要讲他病愈后“赴某地候补”?3.在鲁迅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冷峻彻骨的自审。
比如在《在酒楼上》和《孤独者》这两部小说中,鲁迅都是把自己一分为二,用“我”的目光审视另一个自我。
请问,你是如何看待和理解鲁迅这种自审的?4.“幻灯片事件”对鲁迅的心灵创伤一定是太深重了,对看客,对示众,鲁迅是一写再写,接二连三。
在《示众》中,夏日炎炎的街头,无聊的看客成了作家描述和讽刺的主角。
在《肥皂》中,四铭先生在街头充当了一回看客,看孝女乞钱,又听了别的看客的风言风语,淫欲萌动,特意买了珍贵的肥皂回家。
在《阿Q正传》中,阿Q被游街示众,看客们的眼神,让他想到了狼的眼睛。
在《祝福》中,祥林嫂在丧子之后,反复地述说儿子阿毛死于狼口的不幸,周围的人们,始则好奇,诱导她来述说,继则冷淡,不愿再理睬她,终则厌弃,纷纷避她而去,甚至嘲弄她。
“狂人”周围的人们,兄长、医生、乡邻,都有意无意地参与了对他的迫害。
魏连殳的遭遇,在为祖母办丧事时周遭人们的关注和预测,他“发迹”之后无聊小报的窥探和吹捧,足以令人扼腕。
《风波》呢,更是一群无知民众对时代风云的一种盲目的远观了。
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5.《故事新编》中的《补天》、《理水》、《非攻》,把炼石补天的女娲、治理水患的大禹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墨子,能够直面灾难、进而以实干态度和奉献精神克服灾难的伟大精神,进行了现代意义上的重建;对那在大的灾难来临之际,只知逃避远遁,标榜洁身自好而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则在《采薇》中予以辛辣的嘲讽。
2019《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考试复习题 4个任务95分以上哟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考试复习题一、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综合练习题之单项选择题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1.发表于1917年1月《新青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其作者是(胡适)。
1-2.《人的文学》的作者是五四时期因倡导“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而名声大振的(周作人)。
1-3.小说《湖畔儿语》以儿童的视线和体验,讲述一个苦难家庭的故事。
其作者是(王统照)。
1-4.体力劳动和人生磨难没有摧垮她,关于地狱之有无,是否会在死后被两个男人用大锯锯开,以及作为再嫁的寡妇是否有资格参加祭祖祝福,才是她的精神支柱。
这个人物是(祥林嫂)。
1-5.在《沉沦》问世十余年后,有人说“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万年的背甲里面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
”这人是(周作人)。
1-6.1919年初,北京大学傅斯年、罗家伦等学生创立了(新潮社)。
1-7.叶绍钧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写于1928年的(《倪焕之》)。
1-8.文学研究会重要的小说家,除由新潮社而来的叶绍钧和俞平伯外,还有冰心、落华生等,其中,落华生是指(许地山)。
1-9.1921年,《小说月报》从鸳鸯蝴蝶派的重镇变成新文学的重要刊物,其主编是(沈雁冰)。
1-10.鲁迅的《补天》、《理水》、《非攻》等小说后来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
2-1.诗界第一位发难者就是被称为“中国新诗的第一人”的(胡适)2-2.1921年诗集《女神》出版,宣告了新诗的最终形成。
《女神》的作者是(郭沫若)。
2-3.《十五娘》是新文学中最早的叙事诗,其作者是(沈玄庐)。
2-4.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诗集是(《尝试集》)。
2-5.《教我如何不想她》流传甚广,并首次使用“她”字,经赵元任谱曲后,成为传唱至今的流行歌曲,这首诗的作者是(刘半农)。
浅析《蚀》与《子夜》现实主义艺术的不同

浅析《蚀》与《子夜》现实主义艺术的不同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在回顾自己五年来的创作时,茅盾曾说过这么一段话:“每逢翻读自家的旧作,自己看出了毛病来的时候,我一方面万分惭愧,而同时另一方面又长出勇气来。
因为居今日而知昨日之非,便是我的自我批评的功夫有了进展;我于是仔细地咀嚼我这失败的经验,我生气虎虎地再来做一篇新的,我永远自己不满足,我永远‘追求’着。
”【1】这段话,真实地反映了茅盾先生在创作中不断追求的创新精神与反省意识,也向我们展示了作者在艺术创造上的一个摸索和苦恼时期。
“那时候,我在努力挣扎,想从我自己所造成的壳子里出来。
”【2】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三部曲《蚀》和第一部长篇小说《子夜》就分别产生于这段彷徨期的前后。
作为现实主义文学在大动荡时期的代表作,这两篇作品,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来看,都可以说有很大的改变和发展,本文就以此出发,来探讨《蚀》与《子夜》在现实主义艺术上的不同。
一在讨论这个问题前,我想先就现实主义文学本身及茅盾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作以说明。
“现实主义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
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3】就茅盾而言,早在“五四”时期,作为文学研究会中坚力量的他,就大力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提倡客观如实的写实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到一九二五年《论无产阶级艺术》的发表与一九三〇年加入“左联”,他的世界观和文艺观不断演进,“为人生”的文学观和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也不断深化。
由笼统的为全人类、全中国到无产阶级和中下层人民,由批判现实主义进入到革命现实主义。
二由现实主义文学的概念,我们不难看出现实主义作品本身要紧跟时代步伐,反映社会现实,在不断地吸收各种不同养料中求得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所以作为一个随着时代前进而前进的作家,他的社会责任感会驱使他去熟悉、了解民众最关心的问题。
《蚀》和《子夜》的异同点研究

学
《蚀》和《子夜》的异同点研究
观
□许睿琪
察
《蚀》与《子夜》这两部小说奠定了茅盾在文学史上 的地位,毋庸置疑地成了茅盾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作 品。但是文学界对这两部作品却存在着长时间的争论, 直到今天也没有停止。一部分人认为,《子夜》中塑造了 以吴荪甫为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其社会行为揭示了当时 社会所存在的危机,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而在《蚀》中 所营造的幻灭、无助这种自然主义的氛围是不值得提倡 的,因此《子夜》比《蚀》更为成功;另一部分人认为,《蚀》 中所透露出了的自然主义倾向正是矛盾自身情感的流 露,其中的心理描写以及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也体现出了 茅盾在文学上的造诣,而《子夜》则是将文学政治化的产 物,是为宣传共产主义而创作的,脱离了文学的本质,是 一种迎合世俗的文学,因此不值得提倡。本文将对这两 部作品的异同进行分析。
是在这部作品中却表现出了工人党首席小说 家”。从作品本身来看,《子夜》是成功的,深刻地展现出 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黑暗以及尖锐的阶级茅盾,并引导读 者对社会前进方向进行了反思。
二、《蚀》与《子夜》的异同 相同之处: 1.两者都揭示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与社会本质,都试 图为旧中国寻找到一条出路。《蚀》描写了大革命的进程, 并对这种用资本主义拯救社会的做法抱有了一定的幻 想;《子夜》是大革命“梦醒”之后对社会出路的重新反思, 文中悲剧性的结尾正是揭示了资本主义在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中是行不通的,必须找到新的出 路,而工人阶级的觉醒似乎正昭示着新时代的即将到来。 2.两者都充斥着悲剧的色彩。这种悲剧的小说氛围 也是作者自身对资本主义的失望,他深知资本主义道路 在旧中国是行不通的,不仅仅是由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 决定,更是受民众那根深蒂固的顺从思想影响。 不同之处: 1.尽管都充斥着悲剧的色彩,但《蚀》中透露出的悲 剧气息只是幻灭,但却存在着重生的“追求”;而《子夜》中 却是对资本主义的彻底的绝望,这种悲剧更具有社会性。 2.创作手法的不同。《蚀》采取的自然主义倾向的手 法,《子夜》则是用了现实主义手法,表现得更为真是与 深刻。 结束语: 尽管世人对《蚀》与《子夜》这两部作品褒贬不一,但 毫无疑问的是,这两部作品都是成功的,是茅盾个人对 社会道路的一种探索,是其最本真的情感流露。 注释: [1]文 宗 理,从 感 性 的 热 烈 到 理 性 的 冷 峻— ——《蚀 》与 《子 夜 》的 比 较 并 兼 茅 盾 评 价[J].山 东 大 学 学 报.2008,06: 154-160
2021年电大本科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二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当代文学专项》形考作业二及答案一、单项选取题(每题1分,共10分)1.在《沉沦》问世十余年后,有人说“她那大胆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万年背甲里面士大夫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闪击,把某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为什么?就由于有这样露骨真率,使她们感受着作假困难。
”这人是(D)。
A.苏雪林B.郭沫若C.郑伯奇D.周作人2.《人文学》作者是五四时期因倡导“人文学”、“平民文学”而名声大振(B)。
A.鲁迅B.周作人C.胡适 D.沈雁冰3.故事《湖畔儿语》以小朋友视线和体验,讲述一种苦难家庭故事。
其作者是(D)。
A.冰心B.冯文炳C.鲁迅D.王统照4.《教我如何不想她》流传甚广,并初次使用“她”字,经赵元任谱曲后,成为传唱至今流行歌曲,这首诗作者是(C)。
A.郭沫若B.胡适C.刘半农D.鲁迅请结合伙品详细内容,阐明周朴园形象矛盾性和复杂性。
5.文学研究会丛书中第一部个人诗集《将来花园》作者、文学研究会诗人中最受推崇诗人是(B)。
A.朱自清B.徐玉诺C.郑振铎D.叶绍钧6.洪深在代创作代表作是(C)。
A.《卖梨人》B.《贫民惨剧》C.《赵阎王》D.《五奎桥》7.曹禺在大学期间创作《雷雨》1934年7月在《文学季刊》一卷三期刊登,是由一位知名作家和编辑推荐。
这位作家和编辑是(D)。
A.鲁迅B.茅盾C.老舍D.巴金8.1921年7月,西谛在《评论之评论》第1卷第4期刊登《文学与革命》,这是革命文学主张最初萌芽。
西谛即(A)。
A.郑振铎B.恽代英C.邓中夏D.瞿秋白9.奠定凌叔华文坛地位成名作是1925年1月10日在《当代评论》(第一卷第五期)上刊登(C)。
A.《绣枕》B.《女儿身世太凄凉》C.《酒后》D.《资本家之圣诞》10.“水族系列故事”《鱼》、《蚌》和《蟹》作者是(D)。
A.张爱玲B.苏青C.凌叔华D.梅娘二、多项选取题(每题2分,共20分)11.鲁迅先后写了一系列体现农民苦难、蒙昧和沉默故事。
情感体验与理智分析——由《蚀》到《虹》谈茅盾早期的小说创作

情感体验与理智分析——由《蚀》到《虹》谈茅盾早期的小
说创作
李娜
【期刊名称】《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23)007
【摘要】政治与茅盾有不解之缘,但政治并不等于文学.本文试图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去探讨茅盾<蚀>三部曲的艺术价值,以及到<虹>中作者的转向,以拓宽视角,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茅盾和他的小说创作.
【总页数】3页(P25-27)
【作者】李娜
【作者单位】晋城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山西,晋城,04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0.6
【相关文献】
1.翻译与小说创作的“同构性”——以茅盾译文《他们的儿子》和《蚀》中的女性描写为例 [J], 陆志国
2.“小资产阶级革命”的矛盾与延异——茅盾的《蚀》与《虹》中“时代女性”身体症候论析 [J], 程亚丽
3."革命文学"论争中的茅盾创作——由茅盾的小说《蚀》《虹》说起 [J], 刘雅君
4.二十年代文学的知识妇女主题与茅盾的《蚀》和《虹》 [J], 陈开鸣
5.“绚烂中带有哀伤”的女性——茅盾小说《蚀》《虹》中的女性形象 [J], 叶红;邵丽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乡对立交接中的“死亡传统”——茅盾《子夜》与纳张元《鸡头》的一种比较

城乡对立交接中的“死亡传统”——茅盾《子夜》与纳张元
《鸡头》的一种比较
王天祥
【期刊名称】《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33)4
【摘要】吴老太爷是茅盾小说《子夜》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形象,老祖形象则是彝族著名作家纳张元作品集《走出寓言》辑一之《彝山纪事·鸡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和持有者,他们都仇视现代都市文明,始终把持顽固不化以及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思想,并致使自己与世俗世界格格不入.然而,顽固的、冥顽不灵的懦弱性格,环境的变化使他们在接触现代文明时失去了自我文化的保护,他们的悲剧命运终将不可避免.性格上的相似性,以及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使他们在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间存在着断裂性和文化身份的差异性,环境的变化以及话语权的丧失导致两人悲剧命运的最终产生.
【总页数】4页(P52-55)
【作者】王天祥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6
【相关文献】
1.从感性的热烈到理性的冷峻——《蚀》与《子夜》的比较并兼及茅盾评价 [J], 文宗理
2.以《子夜》和《家》为例比较分析茅盾和巴金对外来影响的接受 [J], 李标晶;章小英
3.茅盾《子夜》中吴荪甫形象的两面性 [J], 胡鑫
4.茅盾小说《子夜》中的象征主义手法 [J], 于果;
5.茅盾《子夜》中吴荪甫形象的两面性 [J], 胡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从感性的热烈到理性的冷峻——《蚀》与《子夜》的比较并
兼及茅盾评价
作者:文宗理, WEN Zong-li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济南,250100
刊名: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8(6)
1.茅盾从牯岭到东京
2.茅盾从牯岭到东京
3.茅盾从牯岭到东京
4.茅盾蚀
5.茅盾蚀
6.茅盾我的回顾
7.茅盾从牯岭到东京
8.茅盾从牯岭到东京
9.茅盾从牯岭到东京
10.茅盾写在〈蚀〉的新版后面
11.茅盾写在〈蚀〉的新版后面 1984
12.朱自清子夜 1984
13.杨伯峻论语译注 1980
14.恩格斯致斐迪南·拉萨尔 1982
15.茅盾子夜
16.茅盾子夜
17.茅盾子夜
18.茅盾子夜
19.茅盾从牯岭到东京
20.孔令仁﹙子夜﹚与1930年前后的中国经济 1983
21.茅盾子夜
22.茅盾子夜
23.茅盾子夜 1984
24.茅盾〈子夜〉是怎样写成的
25.茅盾〈子夜〉是怎样写成的
26.茅盾从牯岭到东京
27.茅盾〈子夜〉是怎样写成的
28.茅盾〈子夜〉是怎样写成的
29.茅盾〈子夜〉是怎样写成的 1985
30.茅盾我的回顾 1983
31.茅盾〈宿莽〉弁言 1983
32.茅盾写在〈野蔷薇〉的前面
33.茅盾写在〈野蔷薇〉的前面 1985
34.夏志清;刘绍铭中国现代小说史 1979
35.茅盾从牯岭到东京
36.茅盾从牯岭到东京
37.茅盾从牯岭到东京
38.茅盾蚀
39.茅盾蚀
40.茅盾蚀
41.茅盾蚀 1984
42.茅盾从牯岭到东京 198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ddxxb-shkx200806024.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