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

合集下载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近年来,深刻认识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科教学有重要作用,语文课程也不例外。

为实现语文项目化学习,本文在认识到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设计初中语文项目化学习,并在课堂实施。

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的基础。

它指学习者综合运用课程内容与外部大环境对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影响学生语文理解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等客观指标。

因此,在设计初中语文项目化学习时,必须考虑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与能力。

基于上述指导思想,针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下列设计方案。

首先,加强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

为了加深学生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专题讨论、小组讨论等,引导学生发现学科核心素养,积极思考、探究。

其次,重视学科核心素养的操作实践。

在学习新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身问题、设计解决方案,注重实践操作,运用学科核心素养加深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最后,重视项目化学习的实施过程。

项目化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表达效果。

因此,在项目化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细节,实施“流程式教学”,运用学科核心素养不断改进,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总的来说,本文的设计方案原则上符合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具备可操作性,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本文所提出的设计思路还可以用于其他学科教学,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认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设计了初中语文项目化学习,并在课堂实施,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最后,希望本文的设计思路能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策略

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策略

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策“语文学习任务群”是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针对当下单篇学科知识逐"点"解析已无法适应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评价方式的问题,研究者提出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改变教学方式,立足教材,整合“群”学习资源;立足任务,设计"群"学习项目;立足学情,搭建“群”学习支架的策略开发实施“任务群”。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策略;《〈诗经〉四首》【作者简介】王兴伟,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是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学习任务群由若干学习项目组成,其设计旨在引导语文教学的改革,"力求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

而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针对单篇学科知识逐"点"解析的教学方式依然普遍存在,学科技能依然呈现"简单线性排列和连接"的特点。

语文教学深陷"刷题"和"死记硬背"的泥淖之中。

事实上,这样的教学已难以适应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评价方式。

关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教育部已经明确指出:“试题命制既要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合理设置试题结构,减少机械记忆试题和客观性试题比例,提高探究性、開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积极探索跨学科命题。

"也就是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在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更注重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课程学科深度融合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2015年3月30日,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

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

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

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

落到学校教育上,还需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落地”的问题。

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升华为“教育”。

另一方面,核心素养是学科壁垒的“溶化剂”。

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各学科教学将实现统筹统整。

比如“语言素养”,它并非专属语文一家,体育课也有——有可能只是手势、眼神,一个快球、快攻,现代社会中,人们有效交流的非文字信号能力也是“语言素养”。

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必须改变中小学评价以知识掌握为中心的局面,必须建立完善符合核心素养要求,符合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体系,并与之相配套的课程评价标准。

二、课题界定1.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

中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与实践方法

中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与实践方法

中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与实践方法一、中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中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中应具备的一系列基本素养和能力。

它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文化意识和传统文化认知能力、信息获取及利用能力等几个方面。

1. 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

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

口头表达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逻辑性强,语言得体;书面表达能力则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语法规则和修辞手法,写出通顺、条理清晰的文章。

2. 文学鉴赏能力是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感知文学的艺术魅力和人文内涵,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领悟作品的深层意义。

3. 文化意识和传统文化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具备对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能够理解民族的传统文化,并能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4. 信息获取及利用能力是指学生能够从不同媒体和渠道获取信息,并能够对信息进行辨别、筛选和加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学习和生活提供有力支持。

二、中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方法在中职语文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采取一些实践方法,以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1. 以实践为主,注重实际应用中职语文学科要注重以实践为主,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开展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等核心素养。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写作比赛等,让他们在实际中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要鼓励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并进行文学作品的鉴赏、解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文学的魅力。

2. 引导学生进行多媒体信息获取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学生要具备信息获取及利用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多媒体信息获取。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使用各种媒体获取信息,包括图书、网络、视频等。

要教会学生辨别信息的真伪、筛选和加工信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3. 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中职语文学科要注重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

基于核心素养的名著项目式学习教学探究——以《西游记》为例

基于核心素养的名著项目式学习教学探究——以《西游记》为例

基于核心素养的名著项目式学习教学探究**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研究院2021年度科研课题“素养导向的初中名著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施”(立项编号:21BJXP2110),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专项科研课题“项目式名著阅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设计与实施”(立项编号:GDSP-2021-B014)的研究成果。

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把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的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 )定义为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并认为其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名著项目式学习,是教师以成果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来驱动的一种新型教学策略:教师通过深度解读课标,联系核心素养,确立项目主题与目标,设置驱动性问题,创设任务情境,以高阶认知策略确认学生各阶段学习任务,开发学习支架,设计覆盖全程的学情调查和评价工具,从而形成系统的名著项目化学习方案。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运用项目式学习理论,开展了统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必读名著《西游记》阅读教学。

一、基于学情,确定项目主题(一)基于学情,明确目标从对本校初一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阅读《西游记》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在电视剧、连环画等影响下,学生已掌握基本的情节、人物,学习动力不足,难以坚持完成整本书的阅读;第二,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缺乏规划;第三,初一学生对人物形象缺乏全面客观的分析。

因此,名著阅读教学需要达成深度阅读的目标,就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二)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确定项目任务秉着“以终为始,逆向设计”的目的,本次项目以制作《西游杀》游戏为最终任务,设计了目标明确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支架,并运用合理的评价量表对过程进行监控。

以成果为导向,以任务来驱动,以“基础阅读—梳理情节—人物分析—分析主旨—联系生活”为主线,增强学生阅读的内驱力,促进学生对名著的完整阅读和深度阅读。

学业整合视阈下初中语文“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

学业整合视阈下初中语文“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

学业整合视阈下初中语文“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篇一学业整合视阈下初中语文“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业整合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向。

学业整合视阈下的初中语文“学科项目化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通过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本文将从学业整合视阈出发,对初中语文“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施进行深入的行动研究,以期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学业整合视阈下初中语文“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内涵学业整合的内涵学业整合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有机整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学业整合视阈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注重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内涵学科项目化学习是一种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学习方式。

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学科项目化学习中,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项目、制定计划、开展实践、总结反思等,从而完成项目任务。

三、学业整合视阈下初中语文“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施设计原则(1)目标导向:明确教学目标是设计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前提。

在设计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项目主题和内容,确保项目化学习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跨学科整合:学业整合视阈下的初中语文“学科项目化学习”注重跨学科的整合。

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学生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科项目化学习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项目学习和实践。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1. 引言1.1 项目式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项目式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内容为主导,学生被passively 接受知识,缺乏实际运用语言的机会。

而项目式学习则将学生置于实践中,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或完成实际任务来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

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项目式学习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参与项目,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会如何应用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此外,项目式学习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语文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项目式学习正是符合这一需求的教育模式,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因此,项目式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实践意义和积极影响不可低估。

1.2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本文主要研究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探讨如何有效地运用项目式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项目驱动学习的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项目式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提高他们的写作和阅读能力,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本文将从项目式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价值出发,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和评估,探讨如何设计和实施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语文教学,以及项目式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和挑战。

通过研究本文的内容,可以为语文教师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1.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研究方法是指本文在探讨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初中语文项目化综合性学习的意义与实践

初中语文项目化综合性学习的意义与实践

初中语文项目化综合性学习的意义与实践作者:胡昕来源:《中学语文·下旬》2024年第05期摘要以项目化形式开展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提供支架式过程指导,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设计多元的任务路径,构建过程化的评价体系,使教师有“法”、学习有“趣”、教学有“效”,实现项目化驱动综合学习,助推学生语文能力提升。

关键词项目化综合性学习意义实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开展项目化综合性学习,目前还存在教师经验不足、学生缺少实践、实施过程随意、评价方式不当等问题。

为此需要进一步认识项目化综合性学习的意义,积极开展项目化综合性学习实践,积累经验,提高项目化综合性学习效率。

一、项目化综合性学习的意义项目化学习是素养导向课程改革的有效应对之举,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

1.构建问题驱动、项目串联的模式,使教师有“法”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综合性学习在主题的整体布局上设置了三条线索:传统文化类、语文生活类、社会现实类。

让学生既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又能养成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习惯,同时能养成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公民意识。

综合性学习的项目化就是以一个驱动型问题引领、一系列项目串联以便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

根据综合性学习主题类别的不同,在项目的设计与执行过程中侧重点也有所区别。

例如,传统文化类的综合性学习,需要设计更多项目强化学生关于资料的收集、整理、研读、分析等方面的语文能力;语文生活类的综合性学习,在关注人文性特点的同时体现工具性意义,需要设计实用性强的项目序列以凸显语文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社会现实类的综合性学习,重在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以语文活动助力公民意识的培养。

2.实现基于学生立场的自主探究,使学习有“趣”项目的驱动性问题和学习目标应由教师基于学生学情拟定,激发学生完成项目目标的动力。

专题讲座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项目式教学课例研究

专题讲座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项目式教学课例研究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项目式教学课例研究》一、引言在当今教育领域,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的项目式教学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教学模式。

本文将围绕专题讲座《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项目式教学课例研究》展开深入探讨,旨在通过具体的课例研究,全面了解项目式教学的实施方式、教学效果以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项目式教学的概念与特点在专题讲座中,提到了项目式教学的概念和特点。

项目式教学是一种以项目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参与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解决过程,达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在项目式教学中,学生可以在跨学科的实际问题中进行探索和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三、项目式教学课例研究1. 课例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规划》在此课例中,学生被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研究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设计一个可行的城市规划方案,以解决目前所在城市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通过此项目,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2. 课例二:《历史文化与文物保护》这个课例中,学生们以小组形式选择一个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搜集,进行相关历史文化研究,并提出文物保护建议,既锻炼了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文献搜集和分析能力。

四、项目式教学的优势与挑战在前述课例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项目式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科综合素养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然而,项目式教学也面临着师资力量、课程设计和评价体系的挑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五、个人观点与总结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项目式教学课例研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在实施项目式教学时,需要注重课程设计的开放性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需要在评价体系上进行创新,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回顾与展望通过撰写本文,我们全面了解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项目式教学的课例研究,对项目式教学的意义和实施方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摘要:在大力倡导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教学背景下,开展项目化学习已成为全面落实核心素养的主要路径。

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以“在唐诗中漫步”项目为例,多维度介绍在项目化学习中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具体包括:将听、说、读、写融于项目化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多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学习成果的多样呈现、依据多元评价量表进行反思与修正等,积累言语经验,提升审美意识,发展思维品质,积淀文化素养。

让丰富的语文项目化学习贯穿学生发展的始终,全面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项目化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正逐步走进教育教学的视线,而项目化学习作为倡导课堂转型的一种综合性学习形态,正受到空前的关注。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认为,项目化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将当下的读书与做事(项目)、做人(素养)建立关联,将学校学习与未来个人生活、校外社会实践建立关联”。

语文项目化学习在驱动性问题的引领下,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充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使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要求:“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得到全面落实。

这四种核心素养纵横交错于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当中,相辅相成。

本文以“在唐诗中漫步”项目化学习为例,具体来谈在项目化学习中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在唐诗中漫步”项目化学习案例:【驱动性问题】驱动性问题是启动项目化学习的关键。

本次项目化学习设置的驱动性问题为“你认为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哪种文体形式更美”。

在这个总体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开启为期两周的项目化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1、积累名句,提前两周让学生去搜集自己喜欢的唐诗并熟读成诵。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依据课前呈现的对《石壕吏》的改写文章及单元活动评价量表,选择一种文体形式(如散文、小说、戏剧等)对唐诗进行改写。

感悟梨园风采提升核心素养——“一出好戏,戏中有情”语文项目化学习

感悟梨园风采提升核心素养——“一出好戏,戏中有情”语文项目化学习

感悟梨园风采提升核心素养——“一出好戏,戏中有情”语文项目化学习【摘要】本文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对初中语文项目式学习进行探究,以九下“戏剧”活动·探究单元为例,推进“一出好戏,戏中有情”的项目式学习,以此来阐明初中语文项目式学习的意义和对策,即通过巧立目标,凸显以生为本;通过巧设任务,提升核心素养;通过巧用评价,实时监测反思。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项目式学习戏剧活动探究当代中学生大多沉浸在小说和散文的阅读里,极少接触戏剧这类文学体裁,对他们而言,戏剧就是电视里的连续剧,看戏剧就是看跌宕起伏的剧情。

再者,课外推荐的名著没有一本是关于戏剧的,选入课内的戏剧也仅限于九下的“戏剧”活动·探究单元的三篇。

如何让学生真正读懂戏剧,进而尝试写好剧本,演好戏剧呢?如何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戏剧文化的风采和魅力,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呢?基于上述原因,笔者以九下戏剧单元为例,推进“一出好戏,戏中有情”的语文项目化学习。

本次语文项目化学习的对象是初中九年级学生,学习过程为一个月。

以下是这一项目实施的过程及其思考。

一、巧立目标,凸显以生为本九下“戏剧”活动·探究单元以阅读与思考、准备与排练、演出与评议这三大任务为核心,以阅读郭沫若的《屈原》、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孙鸿的《枣儿》等优秀剧本为抓手,融合了阅读、剧本改编、口语交际、活动策划、戏剧演出等实践探究活动。

根据学情调查显示,本项目实施主体即笔者所教偏远山区学校的九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戏剧剧本,更从未进行过剧本的改编和创作,他们对戏剧的概念和知识是碎片化模糊化的,个别学生甚至连戏剧和戏曲都分不清楚。

于漪老师说:“教师从事的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

”无论是学生的现在还是祖国的未来,我们都应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目标,以生为本,尊重学生。

因此笔者设定本次项目化学习的目标为:1.了解戏剧剧本的文体特点,学会梳理剧情,理清人物关系,初步理解“好戏”的基本要素;2.品味人物台词和潜台词,把握戏剧的主要冲突,依托背景资料理解人物的形象与命运,掌握简单的剧本编写技巧及创作方法;3.能够分工合作,拿捏角色的个性特征,进行台词串演,设计舞台动作,能主动参与到演出实践中,深化对剧本和戏剧表演的理解,并有创造性的表现,体悟戏剧文化的魅力。

核心素养下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下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下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核心素养下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性「篇一」一、课题的提出费希特说,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的世界。

教育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不是首先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的自我性、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使他们能在目前还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异议的选择。

当我们坐在学生身边,观察他们在课堂中是如何思考、如何与同学互动、如何处理错题与难题时,就会发现,并非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中都经历了真实的学习。

相当一部分学生或者没有达成学习目标,或者没有产生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的增长,反而在学习中养成了被动的学习心态和不良的学习习惯。

当前学生的课堂学习主要面临三大困境:虚假学习、机械学习、竞争性的学习。

当学习成为所有学生在同样内容上的熟练度竞争,学习就变成了一件与自我、与人的发展无关的事情。

当外部的控制和压力移除后,学生往往不愿意学习,失去了学习动力和创造性地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恰恰是素养的核心。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能否落实,真正的挑战在课堂。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数学项目教学,以学生学习和掌握核心知识为依托,以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为目标,为解决一个具体项目,借助各种学习资源,自我确定学习内容和制定计划,是具有挑战性、自发性、持续性、真实性、反思性的数学实践活动。

基于此,开展学科核心素养下的中职数学课项目化教学研究。

二、对课题的理解和认识核心素养:20xx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学科核心素养:20xx年1月,教育部发布《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凝练学科核心素养。

初中语文“活动·探究”单元项目式学习实施要点

初中语文“活动·探究”单元项目式学习实施要点

初中语文“活动·探究”单元项目式学习实施要点作者:周雅梅来源:《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2024年第05期初中语文部编教材共安排4个“活动·探究”单元,分别是八年级上册的新闻单元、八年级下册的演讲单元,九年级上册的诗歌单元、戏剧单元。

新教材的使用已有六年多,在日常教学调研和座谈交流,包括课堂观察与分析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在“活动·探究”单元具体教学实施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与该单元设计的初衷有所背离,未能落实教科书编者意图。

一、“活动·探究”单元日常教学实施困境笔者基于对日常教学、调研和座谈交流的观察与分析中,总结出“活动·探究”单元日常教学实施的以下几点困境。

(一)教育理念滞后。

部分教师在“活动·探究”单元具体实施中依旧采取教读课文的方式,精讲精练,逐段推进,或条分缕析,以接受式学习方法为主,实践活动设计较少,背离教科书编者的设计意图。

“学校面临的调整之一在与如何让教师从按部就班进行一堂课讲授到基于单元和问题建构项目”。

[1](二)实施存在困难。

受每学期总课时、每门课程的周课时安排所限,包括备课及教研等因素影响,四个“活动·探究”单元在组织及落实方面不到位,导致学生相关技能培训及探究不深入,流于形式。

“学校面临的挑战之四在于课时、绩效、教研、专业发展等一系列的制度保障如何与学科项目相匹配。

”[2](三)教学方法缺乏。

面对新现象、新问题,多数教师急于想要达成目标,找不到科学的方法,相对比较茫然。

每个单元需要统筹安排,采取整合方式推进,每个任务都有紧密的关联,缺乏参考的资源和可借鉴的范式,操作过程有困难。

二、项目式学习在“活动·探究”单元使用的价值意义《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第五部分“课程实施”中明确指出:“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

项目化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策略的探究

项目化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策略的探究

项目化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策略的探究摘要:项目化学习是指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学科或跨学科有关的驱动性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索,在调动所有知识、能力、品质等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形成公开成果中,形成对核心知识和学习历程的深刻理解,能够在新情境中进行迁移关键词:项目化学习我国的基础教育已经走进了核心素养时代。

我们清苑区义务教育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教体局教研室选定了项目化学习作为一个重要抓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作文语文学科教研员一直在探索如何在语文学科开展项目化学习,经过春季学期上半年的初步尝试,和秋季学期的深入学习和教学实施,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总结了一些经验。

一、我们为什么要关注项目化学习?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因为这个时代的变化,因为时代对学生未来素养的要求而不能只是再关注学生的双基,它应该要有一些其他能力的培养包括创造性思维,系统性思维,人际沟通能力等等,而传统的教学很难达成这个目标,所以我们需要发生一些转变,而重要的转变方式之一就是项目化学习。

关于项目化学习最早可以追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做中学。

其实我们古人的智慧也很厉害,2000多年前就有这种说法,《荀子.儒效》提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它说学习最高的境界就是实践。

二、什么是项目化学习?项目化学习是指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学科或跨学科有关的驱动性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索,在调动所有知识、能力、品质等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形成公开成果中,形成对核心知识和学习历程的深刻理解,能够在新情境中进行迁移。

(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1.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项目化学习策略1.结合学校活动开展项目化学项目化学习的主题,从生活中来,或是从课标中来。

用生活中的问题去对标课标,从课标的要求去放眼生活。

语文项目化学习的主题也一样。

比如清苑二中刘雪芬老师的项目化学习《我是校园小记者》,恰逢学校开秋季运动会,正好学习到新闻写作、新闻采访这单元的内容,老师就抓住时机开展了这次项目化学习。

跨学科学习: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实践性活动设计——以部编本二上《田家四季歌》为例

跨学科学习: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实践性活动设计——以部编本二上《田家四季歌》为例

跨学科学习: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实践性活动设计——以部编本二上《田家四季歌》为例摘要:新课程标准确定以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导向,将课程内容以学习任务群组织和呈现。

“跨学科学习”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旨在引导学生更深层级的认识,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在更广阔的领域学语文、用语文。

本文尝试以《田家四季歌》为例,依托兴趣开展项目化跨学科学习。

关键词:核心素养;跨学科学习;项目化;实践性活动1“横通”建联系,促进项目成型我校地处乡村,长期利用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劳动场域。

开学之初,班级结合“中国农民丰收节”提出以“庆丰收、知农耕、爱劳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1.1 以项目串联多学科课程内容跨学科学习是一种基于项目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将在一段时间内对驱动型问题进行深入探索。

以《田家四季歌》作为跨学科学习启动课,围绕重难点进行追疑,结合科学、美术等教材中的同元素要点,形成项目学习问题。

如“插秧、积肥、打谷是什么意思?”“稻上场中的场为什么念作cháng?”“归来戴月光为什么用戴?”学生在质疑的基础上生成研究问题,并将项目任务确立为了解田家四季的农事,感受劳动的快乐。

1.2 以学习共同体发挥合作学习优势在项目基础上,学生依据兴趣组成6-7人的学习共同体。

低年级孩子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独立活动能力较弱,教师要注意合理安排,加强过程指导,适时引导小组角色改变,增加新鲜感,让学生得到不同的锻炼。

1.3 以真实情境促进项目任务达成真实问题内涵丰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例如围绕“我是劳动小达人”设计以下情境,校园农场需要展开新的种植任务,请同学们担负起劳动能手的职责,通过走访、查询资料设计田地种植物种,并学会依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种植任务。

学生在合作中构建知识,并生成可迁移的知识和技能。

1.4 以物化成果展示项目学习所得实践性活动改变了传统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深度学习——基于核心素养的项目式学习实践探究

深度学习——基于核心素养的项目式学习实践探究

探索篇誗核心素养深度学习———基于核心素养的项目式学习实践探究文|孙婉莹中国教育正走向培养面向未来发展、具有核心素养的人的阶段,而语文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学科。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深度学习是中国教育走向核心素养的应然产物。

何为深度学习?为什么要进行深度学习呢?从国内外的目前研究来看,基于不同文化环境等因素,不同的学者对于深度学习理解的侧重点不同,但内涵不尽相同。

深度教学注重知识的层次化、知识的建构和问题的解决与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防止教学知识的浅层化和学生思维的表层化。

深度教学是语文教学走向核心素养的一个突出表现。

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深度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还是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形态。

众多的研究认为,项目式学习是指以充满活力的、互动和积极的方式帮助学生探究现实问题的教学方式,目的是激励学生对所学科目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项目式学习的目标与深度学习的目标不谋而合,也可以说有效的项目式学习正是深度学习的重要模式。

因此,基于一线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针对深度学习开展了一系列的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探究。

一、深度学习———基于情境的项目式学习实践探究(一)项目式学习实践探究———创设情境,激发深层学习动机深度学习将学习任务置于深度学习环境中,学习任务与学生已有经验、学习生活相链接,深度学习才有可能发生。

而项目式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创设合适的情境,设计适宜的任务驱动式教学。

因此,项目式学习能够为深度学习提供土壤,即项目式学习发生在具体的任务情境下。

在合适的情境下发布的学习任务,学生不仅能够明确学习目标,还能够理解任务在实际生活层面上的意义。

另外,联系实际生活的情境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对学习的期待,学生则会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学习的深层动机会进一步形成。

聚焦语文核心素养,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以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材为例

聚焦语文核心素养,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以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材为例

聚焦语文核心素养,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以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材为例摘要: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设计是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规划。

文章探讨如何进行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在分析其现实困境与价值意义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教学设计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引言语文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作用。

当下,语文教师必须关注课堂教学中的资源和实践活动,尝试以核心素养为指导,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使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堂上得以实现。

一、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困境(一)教学目标未扣住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受自身专业素质的影响,对学科核心素养融入教学目标进行设计的方向性与针对性把握不到位,无法有效落实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学生没有足够真实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过程,语言直觉和感受不够强化,很难建构语感。

由于教学目标设计不到位,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原因,致使教师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变成空谈,这样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就得不到培养。

(二)教学内容浅显,不符合学生实际课程改革对于学科内容体系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但通过大量的教学设计分析,可以发现大部分教师不敢大胆重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设计仍拘泥于教材,停留于浅层次的学习,缺乏重组与整合,未进行创造性地开发利用,对文本背后的人文或情感元素未深入了解,只是单一地依靠教材内容来分析讲解,纯粹是照本宣科。

倘若教师未充分发挥智慧和扩大视野,不能在处理文本时融入语文核心素养,长此以往,势必会限制学生的知识积累,更深远的是影响学生关键能力培养。

(三)教学方法单一,未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落实教学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展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有些初中语文教师整堂课都采用讲授法来进行教学,学生被动思考问题、被动回答问题,课堂效率低下。

长此以往,学生思维能力将被限制发展,创新性愈来愈缺乏,思考问题时难以跳出常规。

基于核心素养的跨学科项目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跨学科项目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跨学科项目式教学的实践研究一、概述跨学科项目式教学是一种融合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

在当前教育领域,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获得的核心能力和素养。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跨学科项目式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与研究。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跨学科项目式教学的理论基础1.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核心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这些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必备的能力,也是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综合能力。

2. 跨学科项目式教学的特点和意义跨学科项目式教学强调将多学科知识融合,使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核心素养与跨学科项目式教学的结合基于核心素养的跨学科项目式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并通过跨学科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全面地发展各种核心素养。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跨学科项目式教学的实践研究案例分析以某中学的一个跨学科项目为例,该项目名为“未来城市规划设计”。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1. 项目立项教师团队确定项目主题,并根据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年级实际,选择“未来城市规划设计”作为跨学科项目主题。

确定项目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

2. 项目组建根据项目需要,学生自主组成不同功能的小组,包括调研组、设计组、宣传组等,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责任。

3. 项目实施学生根据项目要求,进行调研、设计、宣传等各项工作。

调研组学生深入社区、城市进行实地调查,设计组学生运用地理、数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宣传组学生运用语言、艺术等多学科知识进行宣传活动。

4. 项目展示项目结束后,学生们将他们的成果进行展示,向学校师生以及社区居民展示他们对未来城市规划的思考和设计。

通过此实践案例分析,可见基于核心素养的跨学科项目式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的整合和运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作者:许红年来源:《中学语文·下旬》2024年第05期摘要以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为例,探究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教学组织与实施办法。

要做好课文选择与分析、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做好教学任务的设计整合跨学科内容,最大限度发挥大单元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教学组织实施办法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它强调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教育目标更加多元和全面。

在这一背景下,当下很多初中学校已经开始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了。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要想切实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语文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积极实践,需要不断探索、总结出大单元的教学组织与实施办法。

一、做好课文选择与分析在选择课文时,需要考虑文学作品的内涵、情感表達、哲理意义以及与学科间的融合,使其具有广泛的教育价值。

这里以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为例进行分析,具体包括了朱自清《背影》、茅盾《白杨礼赞》、严文井《永久的生命》、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以及汪曾祺《昆明的雨》。

这些课文涵盖了家国情怀、生命力量、人生意义和自然美等多个方面的主题,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深入分析这些课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审美情趣和跨学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文学欣赏中获得更全面的素养提升。

二、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核心,大单元教学要明确学生在情感态度、文学知识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目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中,通过《背影》和《白杨礼赞》教学,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对生命的敬畏。

具体目标包括:①增强学生对亲情、家国的情感体验和责任感;②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坚韧不拔的生命力量的理解;③引发学生对亲情、家国情怀和生命的哲学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摘要:在大力倡导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教学背景下,开展项目化学习已成为全面落实核心素养的主要路径。

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以“在唐诗中漫步”项目为例,多维度介绍在项目化学习中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具体包括:将听、说、读、写融于项目化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多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学习成果的多样呈现、依据多元评价量表进行反思与修正等,积累言语经验,提升审美意识,发展思维品质,积淀文化素养。

让丰富的语文项目化学习贯穿学生发展的始终,全面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项目化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正逐步走进教育教学的视线,而项目化学习作为倡导课堂转型的一种综合性学习形态,正受到空前的关注。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认为,项目化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将当下的读书与做事(项目)、做人(素养)建立关联,将学校学习与未来个人生活、校外社会实践建立关联”。

语文项目化学习在驱动性问题的引领下,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充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使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要求:“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得到全面落实。

这四种核心素养纵横交错于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当中,相辅相成。

本文以“在唐诗中漫步”项目化学习为例,具体来谈在项目化学习中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在唐诗中漫步”项目化学习案例:【驱动性问题】驱动性问题是启动项目化学习的关键。

本次项目化学习设置的驱动性问题为“你认为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哪种文体形式更美”。

在这个总体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开启为期两周的项目化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1、积累名句,提前两周让学生去搜集自己喜欢的唐诗并熟读成诵。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依据课前呈现的对《石壕吏》的改写文章及单元活动评价量表,选择一种文体形式(如散文、小说、戏剧等)对唐诗进行改写。

分析对唐诗《石壕吏》的改写文章,尝试填写下面表格:请你从上面表格的分析中,说说什么是“唐诗写意”的表现手法?(明确:写意,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苛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

唐诗写意就是变换体裁形式(如用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来改写唐诗,在改写的过程中既要符合诗的原意,又要适当展开想象,体现唐诗的意境及情感。

)【学习目标】1、能主动积累名诗名句,感受唐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2、借助对唐诗《石壕吏》改写文章的分析,了解“唐诗写意”的表现手法。

3、尝试运用“唐诗写意”的表现手法,变换体裁形式改写唐诗,体现唐诗的意境及情感。

4、在听说读写中积累言语经验,提升审美意识,发展思维品质,积淀文化素养。

【课堂活动】一、深情吟诵,渐入佳境每小组推选1-2名有一定朗诵功底的同学作为代表,声情并茂地吟诵(可配乐)自己在前两周的时间内所搜集的诗词。

其他同学作评委,看哪个小组吟诵得最好。

二、个人展示,全班品评将你改写后的文章制作成PPT展示(需配图体现诗歌主要内容),并朗诵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完成下面两项任务:1、仔细聆听,根据他(她)的描写,猜猜是对哪首唐诗的改写,看谁猜得又准又多。

2、依据课前呈现的单元活动评价量表,对改写的文章进行自评、互评,并说出你的评分理由。

【课后反思】1、反思:经过本次项目化学习活动,我有了如下思考:(1)我改写后的文章存在哪些问题?(2)我打算从哪些方面来修改我的文章?(3)在整个项目化学习过程中,我收获了什么?2、修改:深入研读评价量表并结合你的反思,针对不足的地方,将你原来改写的文章进行修改,教师将结合自评和互评得分,对修改稿做综合评价。

一、听、说、读、写是全面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我们不能把语文项目化学习简单地理解为开展活动,它是一种以学科根本的综合性学习,是把知识掌握转化为能力提升的一种媒介,旨在让学生通过项目化学习来全面提升自身的听、说、读、写等能力。

上文所呈现的案例是一份涵盖“名句积累---佳作赏析---深情吟诵---想象改写---个人展示---全班品评---反思修改”的项目学习活动方案。

此方案旨在通过丰富的活动方式,着重学习“唐诗写意”的表现手法,变换体裁形式改写唐诗,体现唐诗的意境及情感。

活动中,同学间相互的聆听旨在促进学生“听”的专注。

积累语言经验,在言语实践中感受各种文体语言的美,提升语言素养;学生通过谈自己对“唐诗写意”手法的理解、汇报自己的成果及对同伴的评价等旨在锻炼学生“说”的能力。

大胆表现自我,加强与他人的沟通、合作与分享,初步习得评价和反思的能力,从而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课前一定数量唐诗的朗诵旨在培养学生“读”的兴趣。

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诵读中体会语言之美,提升审美情趣,同时还可以在读中想象、在读中理解。

如吟诵杜甫《望岳》中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摹的画面:放眼四顾,只见汪洋的山色,有如一条苍绿色的巨龙蜿蜒盘旋在齐鲁大地之间。

风景奇幻斑斓,让人尽情陶醉于尘世间的山川之美当中。

此时,我们不能不惊叹于大自然的佳作。

泰山犹如一把巨斧,直劈长空,又是好一派险峻崎岖,高与天齐。

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到作者终要登上泰山之巅,傲视天地的豪情壮志。

由此达到诵读的高层次要求------感悟思想情蕴,培养文化底蕴;以“唐诗写意”的表现手法,让学生发挥想象,对唐诗进行体裁的改变,以另一种文体形式来表达唐诗的内容,旨在提高学生“写”的水平。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语言的积累是为了更好地运用。

如学生采用散文的体裁来改写诗歌,那学生就要对比散文和诗歌写作的不同,诗歌的语言意蕴丰富又高度凝练,而散文的语言清新流畅又无限拓展。

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进行写作,学生提升的不仅仅是语言素养,思维品质也会得到很大提升。

二、多学科相互交融增强审美情趣的培养与文化视野的拓宽跨学科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了在教学中加强与其他学科紧密相联的重要性。

然而,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不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单纯强调语文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把语文课孤立起来。

这样不仅不利于有效地开展教学,更不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因此,在项目化学习中,教师需启发学生全面运用多学科知识达成既定目标,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主学科知识,还可以引导其理解加强不同学科间的相互结合能够促进自身的深度学习。

基于此,笔者在设计此份项目化学习方案时,就注重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例如:学生在朗诵诗歌或制作PPT进行作业展示时,为了更深入地把握诗歌的情感、体现出诗歌原有的意境并沉浸其中,就需要给诗歌配以合适的背景音乐和插图,此时就要加强与音乐、美术学科的联系,带着欣赏美的眼光去重新感悟诗歌,更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此外,诵读唐诗经典是学生吸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提高自身基本素养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诵读中,可依据自己的合理想象加入适当的情节以及背景资料的补充等,而此时就需要加强与历史学科的联系。

自古以来,文史不分家。

我们在语文课本中所学到的作品的写作年月、作家的人生履历,名胜古迹等等,大都涉及到人类的历史。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一些诗歌的历史背景或包含某些文化现象的词句,如在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一句中,抓住“青松”、“清泉”、“翠竹”、“青莲”为突破口,引发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会选用这样几个意象入诗。

同此拓展开来,你还读过哪些含有这些意象的诗词。

我们不妨从李白的《南轩松》中“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说起,到周敦颐的《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再到郑燮的《竹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同时查阅历史资料,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诗人本身的生平经历,我们发现,不论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还是正直清廉、洁身自好的周敦颐,又或是沦落到以卖画为生的郑板桥。

诗中的这些意象都渗透了文人墨客的主观情感,是他们崇高节操的真实再现。

如此便使得学生对他们所熟悉的事物有了新的更为深入的了解。

了解到该事物所特有的文化,以及传统文化在中国人心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意义,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深度理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让中国传统文化于无形之中滋养了学生的心灵。

当然,在具体开展语文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有了和其他学科的融合,学习过程变得热热闹闹,很容易出现言语实践弱化的倾向,从而演变成四不像的综合学习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学习语文。

因此,教师在整合学科内容,设计项目化学习方案时,一定要注意突出“言语实践”的语文主体地位,由此来统整其他学科内容,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三、多元评价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依据布鲁姆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层级,其中知道、领会、运用属于低阶思维,而分析、综合、评价属于高阶思维。

夏雪梅博士指出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

因为它一开始就提出具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的驱动性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在这一内在动力的驱使下去合作、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并最终创造出一个集多学科知识与多方面能力为一体的学习成果。

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学习结果的呈现是多样化的,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用不同的形式来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如:有的小组调动了自己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模仿“朗读者”的形式,给大家带来一场小型的听觉盛宴;有的小组则调动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将唐诗改编成小说,给大家讲述一个又一个妙趣横生的故事,或将唐诗改编成剧本,让大家欣赏到一场精彩绝伦的戏剧演出……丰富的内容、个性的表达、精彩的呈现,可以想见,在形成这些成果的过程中,学生的多种高阶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充分地发展。

学生学习成果的呈现还不是最终目的,还要引导学生运用评价量表对同伴的成果进行分析和多元评价,指导学生对他人给出的评价进行反思与修改。

如:引导学生依据评价量表,分别从改写内容是否精准地体现了古诗的原意;是否精准地展现了古诗的意境;是否在遵从古诗词原意的前提下,加入了合理想象;行文过程中是否能够灵活运用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展现人物特点是否能够灵活运用语言、心理、动作等描写;是否依据诗的内容及自身的理解,精确地补充(历史背景、季节特征、天气状况、地理环境、人物身份、事情起因)等方面的背景材料这些方面对同伴的成果给予恰当的分析与评价。

在课后反思部分,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总结经过本次项目学习活动,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将在哪些方面进行修正,都有哪些收获等。

同时鼓励学生依据项目活动评价量表,踊跃地与班级同学进行自评和互评作文,由此来沟通写作技巧,分享自己的写作体会与收获,针对自己欠缺的地方进行反思,逐步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做到文从字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