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基础协议802.3介绍

合集下载

ieee802.3标准使用的编码方法

ieee802.3标准使用的编码方法

IEEE 802.3标准是一个网络通信协议标准,它规定了以太网技术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实现方式。

在这个协议标准中,使用了一系列的编码方法来实现数据的传输和接收。

本文将介绍IEEE 802.3标准使用的编码方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详细的解析和分析。

1. Manchester编码Manchester编码是一种常用的线路编码方法,它将每个数据位转换成一个高低电平的信号。

在Manchester编码中,0被表示为高电平跟随一个低电平,1被表示为低电平跟随一个高电平。

这种编码方式具有很好的时钟恢复性能,且能够通过相邻信号的边缘来确定数据位的边界。

在IEEE 802.3标准中,Manchester编码被用于10BASE-T和10BASE2等传输介质中。

2. 4B/5B编码4B/5B编码是一种将4位数据转换成5位代码的编码方式。

在这种编码方法中,每个4位数据被映射成一个5位不等的编码,以确保编码后的数据满足特定的传输要求。

这种编码方法的主要作用是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线路的平衡性。

在IEEE 802.3标准中,4B/5B编码被用于100BASE-TX和1000BASE-X等传输介质中。

3. 8B/10B编码8B/10B编码是一种将8位数据转换成10位代码的编码方式。

在这种编码方法中,每个8位数据被映射成一个10位不等的编码,以确保编码后的数据满足特定的传输要求。

这种编码方法的主要作用是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线路的平衡性。

在IEEE 802.3标准中,8B/10B编码被用于1000BASE-T等传输介质中。

4. ScramblingScrambling是一种通过伪随机序列对数据进行混淆的方法。

在这种编码方式中,发送端通过一个伪随机序列对数据进行处理,然后再发送到接收端进行解码。

这种编码方法的主要作用是降低数据中的直流分量,以减少传输线上的干扰。

在IEEE 802.3标准中,Scrambling被用于高速以太网的传输介质中。

IEEE8023协议简介

IEEE8023协议简介

IEEE802.3局域网协议IEEE 802.3 局域网协议(Ethernet LAN protocols as defined in IEEE 802.3 suite)简介以太网协议是由一组IEEE 802.3 标准定义的局域网协议集。

在以太网标准中,有两种操作模式:半双工和全双工。

半双工模式中,数据是通过在共享介质上采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协议实现传输的。

它的主要缺点在于有效性和距离限制,链路距离受最小MAC 帧大小的限制。

该限制极大的降低了其高速传输的有效性。

因此,引入了载波扩展技术来确保千兆位以太网中MAC 帧的最小长度为512 字节,从而达到了合理的链路距离要求。

传输速率当前定义在光纤和双绞线上的传输速率有四种:10 Mbps -10Base-T 以太网100 Mbps -快速以太网1000 Mbps -千兆位以太网(802.3z)10 千兆位以太网-IEEE 802.3ae本文我们主要讨论以太网的总体概况。

有关快速以太网、千兆位以太网以及万兆位以太网的具体内容将在其它文档中另作介绍。

基本组成以太网系统由三个基本单元组成:物理介质,用于传输计算机之间的以太网信号;介质访问控制规则,嵌入在每个以太网接口处,从而使得计算机可以公平的使用共享以太网信道;以太帧,由一组标准比特位构成,用于传输数据。

在所有IEEE 802 协议中,ISO 数据链路层被划分为两个IEEE 802 子层,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和MAC -客户端子层。

IEEE 802.3 物理层对应于ISO 物理层。

MAC 子层有两个基本职能:数据封装,包括传输之前的帧组合和接收中、接收后的帧解析/ 差错检测。

介质访问控制,包括帧传输初始化和传输失败恢复。

介质访问控制(MAC)-客户端子层可能是以下一种:逻辑链路控制(LLC),提供终端协议栈的以太网MAC 和上层之间的接口,其中标准定义。

802.2 IEEE 由LLC网桥实体,提供LANs 之间的LAN-to-LAN 接口,可以使用同种协议(如以太网到以太网)和不同的协议(如以太网到令牌环)之间。

IEEE802.3简介

IEEE802.3简介

IE‎E E 80‎2.3 通‎常指以太网‎。

一种网络‎协议。

描述‎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M AC子层‎的实现方法‎,在多种物‎理媒体上以‎多种速率采‎用CSMA‎/CD访问‎方式,对于‎快速以太网‎该标准说明‎的实现方法‎有所扩展。

‎D‎I X Et‎h erne‎t V2 ‎标准与 I‎E EE 的‎802.‎3标准只‎有很小的差‎别,因此可‎以将80‎2.3 局‎域网简称为‎“以太网”‎。

‎严格说来,‎“以太网”‎应当是指符‎合 DIX‎Ethe‎r net ‎V2 标准‎的局域网。

‎早‎期的IEE‎E 802‎.3描述的‎物理媒体类‎型包括:1‎0Base‎2、10B‎a se5、‎10Bas‎e F、10‎B aseT‎和10Br‎o ad36‎等;快速以‎太网的物理‎媒体类型包‎括:100‎Base‎T、100‎B aseT‎4和100‎B aseX‎等。

‎为了使数‎据链路层能‎更好地适应‎多种局域网‎标准,80‎2委员会‎就将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拆成两个‎子层:‎逻辑链‎路控制 L‎L C (L‎o gica‎l Lin‎k Con‎t rol)‎子层‎媒体接入‎控制 MA‎C (Me‎d ium ‎A cces‎s Con‎t rol)‎子层。

‎与接入‎到传输媒体‎有关的内容‎都放在 M‎A C子层,‎而 LLC‎子层则与‎传输媒体无‎关,不管采‎用何种协议‎的局域网对‎LLC ‎子层来说都‎是透明的。

‎由‎于TCP/‎I P 体系‎经常使用的‎局域网是‎D IX E‎t hern‎e t V2‎而不是‎802.3‎标准中的‎几种局域网‎,因此现在‎802 ‎委员会制定‎的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 LC(即‎802.‎2标准)‎的作用已经‎不大了。

‎很多‎厂商生产的‎网卡上就仅‎装有 MA‎C协议而‎没有 LL‎C协议。

‎M‎A C子层的‎数据封装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数‎据封装分为‎发送数据封‎装和接收数‎据封装两部‎分,包括成‎帧、编制和‎差错风险等‎功能。

以太网协议

以太网协议

以太网协议以太网协议,又称IEEE802.3以太网络标准,是一种用于局域网(LAN)的通信协议,它定义了传输数据的规则和格式。

以太网协议可以让计算机在物理层上通过光纤、双绞线等传输介质,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以太网协议主要使用了CSMA/CD(载波侦听多点接入/冲突检测)技术,这种技术可以使许多计算机共享同一物理介质,在同时传输数据时通过冲突检测来避免数据的碰撞。

在以太网中,每个网络设备都有一个独特的物理地址,即MAC地址,用于标识设备的唯一性。

当一个数据包发送时,源设备会将数据包和目标设备的MAC地址封装起来,然后通过物理介质向目标设备传输。

目标设备在接收到数据包后,会验证MAC地址是否匹配。

如果匹配,则接收数据,否则将数据包丢弃。

以太网协议定义了数据包的格式。

数据包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前导码:用于同步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包。

2.目标MAC地址和源MAC地址:用于标识数据包的发送和接收者。

3.类型/长度字段:用于描述数据包中封装的上层协议的类型或数据长度。

4.数据字段:实际的数据内容。

5.校验和:用于检测数据包是否被正确传输。

在以太网中,数据链路层(MAC层)处理数据包的传输。

而网络层以上的协议则通过操作系统的网络协议栈传输。

以太网协议是一种不可靠的协议,因为它无法保证数据包的传递和有效性,但是它可以提供快速、低廉、高效的局域网通信服务。

总之,以太网协议是一种在局域网中使用的通信协议,它通过物理层的通信来实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使用了CSMA/CD技术来保证数据传输的正确性,同时定义了数据包的格式和MAC地址用于数据包的传输与识别。

学习802.3协议及其标准

学习802.3协议及其标准

学习802.3协议及其标准⼀、定义⾸先百度802.3的定义:IEEE 802.3 通常指。

⼀种。

描述和的MAC⼦层的实现⽅法,在多种上以多种速率采⽤/CD访问⽅式,对于快速以太⽹该标准说明的实现⽅法有所扩展。

https:///item/IEEE%20802.3/3684685?fromtitle=IEEE802.3%E6%A0%87%E5%87%86&fromid=6813217IEEE 802.3简介IEEE 802.3 is a working group and a collection of IEEE standards produced by the working group defining the physical layer and data link layer's media access control (MAC) of wired Ethernet. This is generally a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with some wide area network applications. Physical connections are made between nodes and/or infrastructure devices (hubs, switches, routers) by various types of copper or fiber cable. 802.3 is a technology that supports the IEEE 802.1 network architecture. 802.3 also defines LAN access method using CSMA/CD.IEEE 802.3是⼀个⼯作组,也表⽰此⼯作组制定的⼀系列IEEE标准,这些标准都是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有线以太⽹标准(802.11是WiFi)。

IEEE802.3ah协议介绍

IEEE802.3ah协议介绍

1 、以太网OAM 简介以太网技术诞生几十年来,以其简单、低廉的特点逐步成为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 )的主导技术。

随着业务和网络技术发展,设备制造商和标准化组织开始致力于将这一技术向城域网(MAN )和广域网(WAN )方向拓展。

但最大的障碍是缺乏较好的运营管理维护机制。

OAM :将网络的管理工作划分为3 大类,操作(Operation )、管理(Administration )和维护(Maintenance ),简称OAM 。

以太网OAM 是一种监控网络问题的工具。

它工作在数据链路层,利用设备之间定时交互OAMPDU (OAM Protocol Data Units ,OAM 协议数据单元)来报告网络的状态,使网络管理员能够更有效地管理网络。

2 、以太网OAM 标准化过程WorkingMaking itIEEE– IEEE 802.1ag CFM– IEEE 802.3ah EFM-OAM – IEEE 802.1AB LLDP– IEEE 802.1ap VLAN 桥接的MIBITU-T– ITU-T SG 13 Y.1730 以太网OAM 的需求 – ITU-T SG 13 Y.1731以太网OAM 功能和机制MEF– MEF 7 EMS-NMS 信息模型–MEF15网元管理需求–MEF16以太网本地管理接口(E-LMI)–MEF17业务级OAM需求与框架电信级以太网为了实现与传统电信级传送网相同的服务水平,以太网OAM 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IEEE、ITU-T、MEF 等各研究团体和标准组织都在积极进行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目前这些组织所制定的标准对应的以太网OAM 层次,如上图。

IEEE 802.3ah 协议已经标准化,此协议主要用于以太网“最后一公里”上的设备管理和链路管理;802.1ag 关注于以太网端到端的故障管理;ITU-T Y.1731 在设计思路上与802.1ag 高度一致,它定义了类似的管理功能,同时对性能管理的功能和实现方法给出了定义。

IEEE 802.3 局域网协议

IEEE 802.3 局域网协议

以太网Ethernet:IEEE 802.3 局域网协议(Ethernet LAN protocols as defined in IEEE 802.3 suite)以太网协议是由一组IEEE 802.3 标准定义的局域网协议集。

在以太网标准中,有两种操作模式:半双工和全双工。

半双工模式中,数据是通过在共享介质上采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协议实现传输的。

它的主要缺点在于有效性和距离限制,链路距离受最小MAC 帧大小的限制。

该限制极大的降低了其高速传输的有效性。

因此,引入了载波扩展技术来确保千兆位以太网中MAC 帧的最小长度为512 字节,从而达到了合理的链路距离要求。

当前定义在光纤和双绞线上的传输速率有四种:•10 Mbps -10Base-T 以太网•100 Mbps -快速以太网•1000 Mbps -千兆位以太网(802.3z)•10 千兆位以太网-IEEE 802.3ae本文我们主要讨论以太网的总体概况。

有关快速以太网、千兆位以太网以及10 千兆位以太网的具体内容将在其它文档中另作介绍。

以太网系统由三个基本单元组成:1物理介质,用于传输计算机之间的以太网信号;2介质访问控制规则,嵌入在每个以太网接口处,从而使得计算机可以公平的使用共享以太网信道;3以太帧,由一组标准比特位构成,用于传输数据。

在所有IEEE 802 协议中,ISO 数据链路层被划分为两个IEEE 802 子层,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和MAC -客户端子层。

IEEE 802.3 物理层对应于ISO 物理层。

MAC 子层有两个基本职能:•数据封装,包括传输之前的帧组合和接收中、接收后的帧解析/ 差错检测。

•介质访问控制,包括帧传输初始化和传输失败恢复。

介质访问控制(MAC)-客户端子层可能是以下一种:•逻辑链路控制(LLC),提供终端协议栈的以太网MAC 和上层之间的接口,其中LLC 由IEEE 802.2 标准定义。

ieee802.3标准定义的寄存器

ieee802.3标准定义的寄存器

IEEE802.3标准定义的寄存器有32个,地址范围为0到31。

IEEE 802.3是一个工作组,负责制定一系列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有线以太网标准。

在PHY(Physical Layer Device)模块中,IEEE 802.3标准定义了具有5位地址空间的寄存器,这意味着可以有最多32个寄存器。

这些寄存器中,地址为0-15的16个寄存器的功能是由标准明确定义的,而地址为16-31的寄存器则留给芯片制造商自由定义,以便他们可以根据需要添加额外的功能。

由于现代网络设备功能的不断增加,单一的32个寄存器已经无法满足所有的需求。

因此,一些芯片制造商采用了分页技术来扩展地址空间,从而定义更多的寄存器。

这种技术允许制造商在一个物理设备内部实现多个寄存器页面,每个页面可以包含32个寄存器,从而大大增加了可用的寄存器数量。

802.3协议标准

802.3协议标准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802.3协议标准篇一:ieee802.3协议简介ieee802.3局域网协议ieee802.3局域网协议(ethernetlanprotocolsasdefinedinieee802.3suite)简介以太网协议是由一组ieee802.3标准定义的局域网协议集。

在以太网标准中,有两种操作模式:半双工和全双工。

半双工模式中,数据是通过在共享介质上采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协议实现传输的。

它的主要缺点在于有效性和距离限制,链路距离受最小mac帧大小的限制。

该限制极大的降低了其高速传输的有效性。

因此,引入了载波扩展技术来确保千兆位以太网中mac帧的最小长度为512字节,从而达到了合理的链路距离要求。

传输速率当前定义在光纤和双绞线上的传输速率有四种:10mbps-10base-t以太网100mbps-快速以太网1000mbps-千兆位以太网(802.3z)10千兆位以太网-ieee802.3ae本文我们主要讨论以太网的总体概况。

有关快速以太网、千兆位以太网以及万兆位以太网的具体内容将在其它文档中另作介绍。

基本组成以太网系统由三个基本单元组成:物理介质,用于传输计算机之间的以太网信号;介质访问控制规则,嵌入在每个以太网接口处,从而使得计算机可以公平的使用共享以太网信道;以太帧,由一组标准比特位构成,用于传输数据。

在所有ieee802协议中,iso数据链路层被划分为两个ieee802子层,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和mac-客户端子层。

ieee802.3物理层对应于iso物理层。

mac子层有两个基本职能:数据封装,包括传输之前的帧组合和接收中、接收后的帧解析/差错检测。

介质访问控制,包括帧传输初始化和传输失败恢复。

介质访问控制(mac)-客户端子层可能是以下一种:逻辑链路控制(llc),提供终端协议栈的以太网mac和上层之间的接口,其中llc由ieee802.2标准定义。

以太网两个主要标准

以太网两个主要标准

以太网两个主要标准以太网是一种局域网技术,它是一种在局域网内进行数据通信的技术,而且是一种基于帧的数据通信技术。

以太网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标准,其中最主要的两个标准是IEEE 802.3和Ethernet II。

这两个标准在以太网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将对这两个标准进行详细的介绍。

首先,IEEE 802.3是以太网的一个标准,它定义了以太网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标准。

IEEE 802.3标准规定了以太网的传输速率、传输介质、数据帧格式等方面的内容。

在IEEE 802.3标准中,以太网使用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碰撞检测)技术来实现多台计算机共享同一条传输介质。

此外,IEEE 802.3标准还规定了以太网的传输速率,目前最常用的以太网传输速率是10Mbps、100Mbps、1000Mbps等。

总的来说,IEEE 802.3标准是以太网的基本标准,它定义了以太网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基本参数。

其次,Ethernet II是另一个以太网的标准,它也是以太网的一个重要标准。

Ethernet II标准定义了以太网数据帧的格式,它规定了以太网数据帧的各个字段的含义和格式。

在Ethernet II标准中,以太网数据帧包括目的地址、源地址、类型/长度、数据和校验序列等字段。

这些字段的格式和含义在Ethernet II标准中都有详细的规定。

与IEEE 802.3标准相比,Ethernet II标准更加注重数据帧的格式和结构,它规定了以太网数据帧的具体格式,使得不同厂商生产的设备可以在同一网络中进行通信。

综上所述,IEEE 802.3和Ethernet II是以太网的两个主要标准,它们分别定义了以太网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数据帧的格式。

IEEE 802.3标准规定了以太网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标准,定义了以太网的传输速率、传输介质、数据帧格式等内容;而Ethernet II标准则更加注重数据帧的格式和结构,规定了以太网数据帧的具体格式。

ieee802.3协议简介

ieee802.3协议简介

局域网协议IEEE 局域网协议(Ethernet LAN protocols as defined in IEEE suite)简介以太网协议是由一组 IEEE 标准定义的局域网协议集。

在以太网标准中,有两种操作模式:半双工和全双工。

半双工模式中,数据是通过在共享介质上采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协议实现传输的。

它的主要缺点在于有效性和距离限制,链路距离受最小 MAC 帧大小的限制。

该限制极大的降低了其高速传输的有效性。

因此,引入了载波扩展技术来确保千兆位以太网中 MAC 帧的最小长度为 512 字节,从而达到了合理的链路距离要求。

传输速率当前定义在光纤和双绞线上的传输速率有四种:10 Mbps - 10Base-T 以太网100 Mbps -快速以太网1000 Mbps -千兆位以太网()10 千兆位以太网- IEEE本文我们主要讨论以太网的总体概况。

有关快速以太网、千兆位以太网以及万兆位以太网的具体内容将在其它文档中另作介绍。

基本组成以太网系统由三个基本单元组成:物理介质,用于传输计算机之间的以太网信号;介质访问控制规则,嵌入在每个以太网接口处,从而使得计算机可以公平的使用共享以太网信道;以太帧,由一组标准比特位构成,用于传输数据。

在所有 IEEE 802 协议中,ISO 数据链路层被划分为两个 IEEE 802 子层,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和 MAC -客户端子层。

IEEE 物理层对应于 ISO 物理层。

MAC 子层有两个基本职能:数据封装,包括传输之前的帧组合和接收中、接收后的帧解析 / 差错检测。

介质访问控制,包括帧传输初始化和传输失败恢复。

介质访问控制(MAC)-客户端子层可能是以下一种:逻辑链路控制(LLC),提供终端协议栈的以太网 MAC 和上层之间的接口,其中 LLC 由 IEEE 标准定义。

网桥实体,提供 LANs 之间的 LAN-to-LAN 接口,可以使用同种协议(如以太网到以太网)和不同的协议(如以太网到令牌环)之间。

802.3协议工作原理

802.3协议工作原理

802.3协议工作原理宝子们!今天咱们来唠唠这个超有趣的802.3协议。

这802.3协议啊,就像是网络世界里的交通规则一样,规规矩矩地让数据在网络里跑来跑去。

咱先得知道这802.3协议主要是和以太网相关的哦。

想象一下,以太网就像一个超级大的社区,里面住着各种各样的数据小居民。

那802.3协议呢,就是这个社区的管理规则。

在这个以太网社区里啊,数据是以帧的形式存在的。

这帧就像是一个个小包裹,里面装着各种各样有用的信息。

比如说啊,这个包裹里有发送方的地址,就像寄信的时候得写清楚是谁寄的呀。

还有接收方的地址呢,这就是明确这个包裹要送到哪里去。

这帧里面还装着数据本身,这就是真正要传递的消息啦,可能是你在网上看到的一篇文章,或者是一张超搞笑的图片啥的。

那这些帧是怎么在网络里传输的呢?这就和802.3协议的工作原理分不开啦。

802.3协议规定了一种叫做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的方法。

这名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绕口?其实呀,就像一群人在一个小路上走,如果前面有人(有数据在传输),那后面的人(其他数据)就得等着,这就是载波监听啦。

大家都很有礼貌地听着看有没有人在占用这条路(网络线路)。

可是呢,有时候也会出点小岔子。

就像大家都着急赶路,不小心就可能撞到一起(发生冲突)。

比如说两个设备同时想要发送数据,那这时候就会冲突啦。

不过别担心,802.3协议的冲突检测就发挥作用了。

一旦检测到冲突,这些数据帧就会停下来,就像两个人撞到一起后互相说声“不好意思”然后重新调整一下。

这个重新调整的过程就是随机等待一段时间后再尝试发送。

这个随机等待时间很巧妙哦,就像是大家抽签决定谁先出发一样,避免了再次冲突的可能。

再说说这个帧的格式吧。

它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小盒子,有着固定的结构。

开头有个前导码,这就像是包裹上的一个小标签,告诉接收方“有包裹来啦”。

然后就是目的地址和源地址啦,就像前面说的寄件人和收件人地址。

中间的数据部分就像包裹里的宝贝。

IEEE 802.3简介

IEEE 802.3简介

● IEEE802.10 网络安全技术咨询组
该标准定义了互操作LAN安全标准。该工作组以802.10a (安全体系结构)和802.10c(密匙管理)的形式提出了一些数据安全标准。该工作组目前处于休眠状态,没有正在进行的项目。
● IEEE802.11 无线联网
该标准定义了无线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子层与物理层规范(Wireless LAN)。该工作组正在开发以2.4GHz和5.1GHz无线频谱进行数据传输的无线标准。IEEE802.11标准主要包括三个标准,即 IEEE802.11a、IEEE802.11b和IEEE802.11g。
● IEEE802.8 光纤技术咨询组
该标准定义了光纤技术所使用的一些标准。许多该工作组推荐的对光纤技术的时间都被封装到物理层上的其他标准中。
● IEEE802.9 综合数据声音网
该标准定义了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AC)与物理层(PHY)上的集成服务(IS)接口。同时,该标准又被称为同步服务LAN(ISLAN)。同步服务是指数据必须在一定的时间限制内被传输的过程。流介质和声音信元就是要求系统进行同步传输通信的例子。
● IEEE802.6 城域网(WAN)
该标准定义了城域网访问的方法和物理层的规范(分布式队列双总线DQDB)。目前,由于城域网使用Internet的工作标准进行创建和管理,所以802.6工作组目前也处于休眠状态,并没有进行任何的研发工作。
● IEEE802.7 宽带技术咨询组
该标准是IEEE为宽带LAN推荐的实用技术,1989年,该工作组推荐实践宽带LAN,1997年再次推荐。该工作组目前处于休眠状态,没有正在进行的项目。802.7的维护工作现在由802.14小组负责。
802.11a工作于5GHz频带,物理层速率可达54 Mb/s,传输层可达25Mbps。802.11a采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的独特扩频技术;可提供25Mbps的无线ATM接口和10Mbps的以太网无线帧结构接口,以及TDD/TDMA的空中接口;支持语音、数据、图像业务;一个扇区可接入多个用户,每个用户可带多个用户终端。802.11a使用垂直频率划分多路复用传输(OFDM)列表来增大传输范围,数据加密可达152bit WEP。

IEEE802.3 EPON协议介绍

IEEE802.3 EPON协议介绍

EPON——by M.COutline☐Overview☐Architectural☐Multipoint MAC Control operation☐Discovery Processing☐Report Processing☐Gate Processing☐Extensions of RS/PCS/PMAOverviewAPON: ATM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BPON:Broadband Passive Optical NetworkEPON: 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GE-PON: Giga-bit 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 GPON: Gigabit-capable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EPONGEPON GPON ATMAPONBPONEthernetEPONGPONPON ClassifyBPON采用ATM封装,EPON采用以太网封装,GPON采用GEM封装PON StandardPONTPONAPON/BPONGPON EPON WDM PON国际标准ITU-T G.983.xITU-T G.984.x IEEE 802.3ah 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尚无标准ITU-T G.982国家标准Q1/1998国家标准Q3/2000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尚无标准Q4/2004Q3/2004IEEE 802.3-2005●2005年,802.3ah 标准归入802.3-2005中●ITU-T G.982 支持ISDN 基本速率及其对应速率业务的光接入网●ITU-T G.983~10 A/BPON 系列标准,奠定了PON 的基本概念、框架●ITU-T G.984.1~5 GPON 系列标准●IEEE 802.3制定EPON 标准ArchitecturalP2MP TopologyMultipoint MAC Control☐EPON是一种P2MP(point-to-multipoint)点到多点的网络结构,在单个物理层上为多个MAC实例提供服务。

ieee802.3 phy原理

ieee802.3 phy原理

IEEE 802.3 PHY原理一、概述IEEE 802.3是一种局域网协议,也被称为以太网协议,它定义了一系列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标准,以实现数据在局域网中的传输。

PHY (Physical Layer)是物理层的缩写,它主要负责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并在传输介质中传输数据。

本文将对IEEE 802.3 PHY的原理进行详细介绍。

二、IEEE 802.3 PHY的工作原理1. 编解码在IEEE 802.3 PHY中,数字信号需要被编码为模拟信号进行传输。

编码的过程中,会根据信号的特性将数字信号变换为模拟信号,并添加适当的控制信息。

在接收端,模拟信号需要被解码为数字信号。

这个过程需要严格按照IEEE 802.3定义的编解码规范进行来保证数据的准确传输。

2. 传输介质的选择在IEEE 802.3 PHY中,传输介质的选择非常重要。

传输介质的物理特性会对数据传输速率、传输距离等参数产生影响。

PHY需要根据具体的传输需求选择适当的传输介质,并根据IEEE 802.3标准进行参数配置。

3. 数据的调制解调在传输介质中,数据需要经过调制解调的过程。

这个过程会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并进行传输。

在接收端,需要对模拟信号进行解调以恢复原始的数字信号。

在这个过程中,PHY需要根据IEEE 802.3的标准进行调制解调的参数配置。

4. 时钟和同步在数据的传输过程中,时钟同步非常重要。

PHY需要保持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时钟同步,以确保数据的准确传输。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时钟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并实时调整时钟信号的频率与相位,以保持两端的时钟同步。

5. 故障检测与诊断在数据的传输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故障情况。

PHY需要具备故障检测与诊断功能,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根据IEEE 802.3的标准对故障进行诊断和处理。

这包括对传输介质的故障、编解码的故障、调制解调的故障等情况。

6. 电磁干扰的抑制在传输介质中,会存在各种电磁干扰的情况。

IEEE802.3 协议简介

IEEE802.3 协议简介

IEEE802.3局域网协议IEEE 802.3 局域网协议(Ethernet LAN protocols as defined in IEEE 802.3 suite)简介以太网协议是由一组IEEE 802.3 标准定义的局域网协议集。

在以太网标准中,有两种操作模式:半双工和全双工。

半双工模式中,数据是通过在共享介质上采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协议实现传输的。

它的主要缺点在于有效性和距离限制,链路距离受最小MAC 帧大小的限制。

该限制极大的降低了其高速传输的有效性。

因此,引入了载波扩展技术来确保千兆位以太网中MAC 帧的最小长度为512 字节,从而达到了合理的链路距离要求。

传输速率当前定义在光纤和双绞线上的传输速率有四种:10 Mbps -10Base-T 以太网100 Mbps -快速以太网1000 Mbps -千兆位以太网(802.3z)10 千兆位以太网-IEEE 802.3ae本文我们主要讨论以太网的总体概况。

有关快速以太网、千兆位以太网以及万兆位以太网的具体内容将在其它文档中另作介绍。

基本组成以太网系统由三个基本单元组成:物理介质,用于传输计算机之间的以太网信号;介质访问控制规则,嵌入在每个以太网接口处,从而使得计算机可以公平的使用共享以太网信道;以太帧,由一组标准比特位构成,用于传输数据。

在所有IEEE 802 协议中,ISO 数据链路层被划分为两个IEEE 802 子层,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和MAC -客户端子层。

IEEE 802.3 物理层对应于I SO 物理层。

MAC 子层有两个基本职能:数据封装,包括传输之前的帧组合和接收中、接收后的帧解析/ 差错检测。

介质访问控制,包括帧传输初始化和传输失败恢复。

介质访问控制(MAC)-客户端子层可能是以下一种:逻辑链路控制(LLC),提供终端协议栈的以太网MAC 和上层之间的接口,其中LLC 由IEEE 802.2 标准定义。

802.3协议基础-解析

802.3协议基础-解析

OX 01 75 8A 73 0C 01 组播地址 最高(左)第一字节的二进制表示为: 0000 0001 第一位(最右位)=1 组播 第二位=0 全局管理
此地址的二进制表示为 0000 0001 0111 0101 1000 1010 0111 0011 0000 1100 0000 0001 传输顺序为:以太网上传送8位(字节)信息的顺序是从最左端的8位,到最右端 的8位,但在8位内部(Bit)的传送顺序是先低位,后高位。 1000 0000 1010 1110 0101 0001 1100 1110 0011 0000 1000 0000




MAC子层的两个主要功能: 一、数据封装( 传输和接收) 二、介质访问管理 介质分配(冲突避免) 组帧(帧边界界定,帧同步) 争用解决(冲突处理) 寻址(处理源地址和目的地 址) 帧发送和接收流程 错误检测(检测物理介质传 输错误)


无争用传输
当MAC客户请求帧传输时,CSMA/CD MAC子层的传输数据封装组件 构造帧,然后提交帧至传输介质访问管理组件来传输。在半双工模式下,通 过侦听载波信号来避免冲突。全双工模式下,不需要传输介质访问管理来避 免争用。
P
S F D
D A
S A
LENGTH/TYPE =802.1Q Tag Type
TAG CONTROL INFORMATION
MAC CLIEN T L/T
DATA PAD
FCS
E
0 1
1 0
2 0
3 0
4 0
5 6 7 0 0 1
0 0
1 0
2 0
3 0
4 0
5 0
6 0

以太网标准3

以太网标准3

以太网标准3以太网标准3是指IEEE 802.3标准,它是以太网技术的一种标准化规范。

以太网是一种局域网技术,它使用CSMA/CD协议来控制数据包的传输。

以太网标准3是对以太网技术的一种规范化,它包括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标准,以及一些其他的规范。

首先,以太网标准3规定了以太网的物理层标准。

物理层标准规定了以太网的传输介质、传输速率、传输距离等参数。

在以太网标准3中,常用的传输介质包括双绞线、光纤和同轴电缆。

传输速率常见的有10Mbps、100Mbps、1000Mbps等不同的速率。

传输距离则取决于传输介质和传输速率,一般可以达到几百米到几十公里不等。

这些物理层标准的规定,为以太网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基础支持。

其次,以太网标准3还规定了以太网的数据链路层标准。

数据链路层标准规定了以太网的帧格式、MAC地址、流控制等内容。

以太网的帧格式包括了前导码、目的地址、源地址、长度/类型、数据和校验序列等字段。

MAC地址是以太网设备的唯一标识,用于在局域网中唯一标识一个设备。

流控制则是通过CSMA/CD协议来实现,它能够有效地避免数据包的冲突和碰撞,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此外,以太网标准3还包括了一些其他的规范,比如对网络设备的性能要求、对网络管理的规定等。

这些规范的制定,使得不同厂商生产的以太网设备能够互通互用,保证了以太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总的来说,以太网标准3是对以太网技术的一种标准化规范,它包括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标准,以及一些其他的规范。

这些规范的制定,为以太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持,保证了不同厂商生产的设备能够互通互用,从而推动了以太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在未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太网标准3也将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需求和新的应用场景。

以太网采用的通信协议

以太网采用的通信协议

以太网采用的通信协议以太网是一种常见的局域网技术,它使用了特定的通信协议来实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

这篇文章将介绍以太网采用的通信协议及其特点。

一、以太网的通信协议简介以太网使用的主要通信协议是以太网协议,也称作IEEE 802.3标准。

这个协议定义了在以太网中数据传输的规则和格式,确保了网络中各个设备之间的通信顺畅。

二、以太网协议分层结构以太网协议基于OSI参考模型将其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传输层。

每个层次都负责不同的功能,协同工作以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

1.物理层物理层是以太网的最底层,它定义了电缆、连接器和传输介质等硬件设备的标准和规范,包括了如何进行电信号编码、传输距离和速率的限制等。

2.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负责将物理层提供的传输信道抽象为逻辑上的数据帧。

它定义了帧的结构、地址的格式和寻址方法、帧的传输和接收机制等。

数据链路层还负责检测和处理错误,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3.网络层网络层处理数据的路由和转发,将数据包从源设备传输到目的设备。

它使用IP协议进行寻址和路由选择,确保数据在网络中正确地到达目的地。

4.传输层传输层负责对数据进行分段或组装,并提供端到端的可靠传输。

它使用TCP(传输控制协议)和UDP(用户数据报协议)等协议,确保数据的有序性和完整性。

三、以太网协议的特点以太网协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使其成为广泛应用于局域网的通信协议:1.简单易用:以太网协议的规范相对简单,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它只需要简单的硬件和基本的软件支持,就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连接和通信。

2.高性能:以太网提供了高带宽和低延迟的数据传输能力。

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太网的速度越来越快,从最初的10 Mbps到现在的多Gbps。

3.灵活可扩展:以太网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扩展和升级。

它可以支持不同的传输介质和拓扑结构,适应不同规模和需求的网络。

4.广泛应用:以太网已经成为最常用的局域网技术,几乎所有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都支持以太网。

802.3协议基础

802.3协议基础

IEEE802.3协议


一种网络协议。描述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MAC子层的实现 方法,在多种物理媒体上以多种速率采用CSMA/CD访问方 式,对于快速以太网该标准说明的实现方法有所扩展。 早期的IEEE 802.3描述的物理媒体类型包括:10Base2、 10Base5、10BaseF、10BaseT和10Broad36等;快速以太 网的物理媒体类型包括:100 BaseT、100BaseT4、 100BaseX等。
1 CFI
12bit VLAN ID
USER PRIORITY:用户优先级(0-7);当Tagged帧具有相同优先级时,他们平分式的 传输;如果不同优先级的帧,则先传送优先级高的帧,再传送优先级低的帧。 CFI:Canonical Format Indicator =0表示规范格式,用于以太网,=1表示非规范格 式 Vid:12 bit的VID总共可以表示4094个不同的VLAN( “全0”和“全1”的情况有特殊的 规定)
最小帧长保证所有站在最大冲突时间内都能检测到冲突即规定发送站至少要保持多长的发送时间传播最大延迟as07c我们以10m以太网为计算基准最早的以太网使用粗同轴电缆电缆段最大长度为500m最多使用4个中继器计算最大冲突检测时间线路最长2500md10mbpsas07c125微妙基带t2a25微秒最小帧长td250bit宽带t4a50微秒最小帧长td500bit64字节载波扩展千千兆网通过一种载波扩展的机制来延长一个帧信号在系统上的活动时间帧信号或载波通过附加非数据信号称为e来进行延长64字节的最小尺寸帧代着448字节3584个扩展位在千兆网信道上传送产生一个长度为512字节的载波信号任何小于4096位的帧都将被扩展成能提供4096位时间但不能超过的载波在帧组发中如果要传输一系列帧并且想一直保持对传输媒体的控制就可以用组发操作来实现在第一帧加上e扩展位以后发送的帧不用加扩展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2.3
802.3 通常指以太网。

一种网络协议。

描述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MAC子层的实现方法,在多种物理媒体上以多种速率采用CSMA/CD访问方式,对于快速以太网该标准说明的实现方法有所扩展。

DIX Ethernet V2 标准与 IEEE 的 802.3 标准只有很小的差别,因此可以将 802.3局域网简称为“以太网”。

严格说来,“以太网”应当是指符合 DIX Ethernet V2 标准的局域网。

早期的IEEE 802.3描述的物理媒体类型包括:10Base2、10Base5、10BaseF、10BaseT和10Broad36等;快速以太网的物理媒体类型包括:100 BaseT、100Base T4和100BaseX等。

为了使数据链路层能更好地适应多种局域网标准,802 委员会就将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拆成两个子层:
逻辑链路控制 LLC (Logical Link Control)子层
媒体接入控制 MAC (Medium Access Control)子层。

与接入到传输媒体有关的内容都放在 MAC子层,而 LLC 子层则与传输媒体无关,不管采用何种协议的局域网对 LLC 子层来说都是透明的。

由于TCP/IP 体系经常使用的局域网是 DIX Ethernet V2 而不是 802.3 标准中的几种局域网,因此现在 802 委员会制定的逻辑链路控制子层 LLC(即 802.2 标准)的作用已经不大了。

很多厂商生产的网卡上就仅装有 MAC 协议而没有 LLC 协议。

MAC子层的数据封装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数据封装分为发送数据封装和接收数据封装两部分,包括成帧、编制和差错检测等功能。

数据封装的过程:当LLC子层请求发送数据帧时,发送数据封装部分开始按MAC 子层的帧格式组帧:
(1)将一个前导码P和一个帧起始定界符SFD附加到帧头部分;
(2)填上目的地址、源地址、计算出LLC数据帧的字节数并填入长度字段LE N;
(3)必要时将填充字符PAD附加到LLC数据帧后;
(4)求出CRC校验码附加到帧校验码序列FCS中;
(5)将完成封装后的MAC帧递交MIAC子层的发送介质访问管理部分以供发送;接收数据解封部分主要用于校验帧的目的地址字段,以确定本站是否应该接受该帧,如地址符合,则将其送到LLC子层,并进行差错校验。

IEEE802.3
IEEE802.3:描述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MAC子层的实现方法,在多种物理媒体上以多种速率采用CSMA/CD访问方式,对于快速以太网该标准说明的实现方法有所扩展。

早期的IEEE 802.3描述的物理媒体类型包括:10Base2、10Base5、10Base F、10BaseT和10Broad36等;快速以太网的物理媒体类型包括:100 BaseT、100B aseT4和100BaseX等。

IEEE802.3I:原始IEEE 802.3规范的物理更改,它要求通过双绞线网络介质,使用以太网类型的信令。

标准设定信令速度为10兆比特每秒,使用一个通过双绞线电缆传输的基带信令图,该双绞线电缆采用星形或延伸的星形拓扑。

IEEE802.3u: (100Base-T)是100兆比特每秒以太网的标准。

100Base-T技术中可采用3类传输介质,即100Base-T4、100Base-TX和100Base-FX,它采用4B/5B 编码方式。

IEEE802.3z: IEEE 802.3z千兆以太网标准在1998年6月通过,它规定的三种收发信机包括三种介质: 1000BASE-LX 应用于已安装的单模光纤基础上,1000BASE-SX应用于已安装的多模光纤基础上, 1000BASE-CX应用于已安装的在设备室内连接的平衡屏蔽铜缆基础上。

IEEE802.3帧格式(1983-1996)
在1980年最早的以太网规范与1983年第一个在IEEE802.3标准发布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帧格式的改变很小。

IEEE802.3帧格式(作为标准从1983-1996年间存在)。

帧格式几乎与DIX以太网帧相同。

IEEE802.3帧中的所有域与DIX以太网帧格式都是完全相同的。

历史上,网络设计者和用户一般都正确地
把类型域和长度域使用上的差别作为这两种帧格式的主要差别。

DIX以太网不使用LLC,使用类行域支持向上
复用协议。

IEEE802.3需要LLC实现向上复用,因为它用长度域取代了类型域。

实际上,这两种格式可以并存。

这个2字节的域表示数字值范围是0到2的16次方-1(65535)。

长度域的
最大值是1500,因为这是数据域的最大有效长度。

因此,1501-65535的值都可以来标识类型域,而不会干扰
该域对数据长度的表示。

我们只要简单地保证类型域的所以值都包含在这个不会相互干扰的区间之内就可以
了。

实际上,这个域的1536-65535(从0x0600-0xFFFF)之间的全部值都已被保留为类型域的值,而0-1500
的所有值则被保留为长度域的赋值。

在这种方式下,使用IEEE802.3格式(带LLC)的以太网客户之间可以通信,而使用DIX以太网格式(带
类型域)的客户之间也可以在同一个LAN相互通信。

当然,这两类用户之间不能通信,除非有设备驱动软件
或高层协议能够理解这两种格式。

许多高层协议到现在还在使用DIX以太网格式。

这种格式是TCP/IP、IPX
(Net Ware)、DECnetPhase4和LAT (DEC的Local AreaTranspont,局部传输)使用得最普遍的格式。

IEEE802.3/LLC大都在Apple Talk Phase2、NetBIOS和一些IPX(Net Ware)的实现中普通应用。

IEEE802.3帧格式(1997)
在1995-1996年间,IEEE802.3x任务组为支持全双工操作对已有标准作了补充。

其中一部分工作就是开
发了流量控制算法。

帧格式方面的最大变化是:MAC控制协议使用DIX以太网风格的类型域来唯一区分MAC控制帧与其他协议
的帧。

这是IEEE802委员会第一次使用这种帧格式。

只要该任务组把MAC控制协议对类型域的使用合法化,他
们就能把任何IEEE802.3帧对类型域的使用合法化。

IEEE802.3x在1997年成为IEEE通过的协议。

这使原来“
以太网使用类型域而IEEE802.3使用长度域”的差别消失。

IEEE802.3经过IEE E802.3x标准的补充,支持这个
域作为类型域和长度域两种解释。

两者都是“IEEE802.3格式”,类型域和长度域的不同解释正如本节前部所
述。

作为类型域用法标准化的一部分,IEEE承担了为类型域设定惟一值的则任(Xerox从1980年已开始对类型域赋值)。

千兆以太网使用了这种混合的帧格式。

以太网帧
该帧包含6个域:前导码(preamble)包含8个字节(octet);目的地址(DA)包含6个字节;源地址(SA)包含6个字节;类型域包含2个字节;数据域包含46-1 500字节;帧效验序列(FCS)包含4个字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