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的现代临床作用
大黄研究与临床应用浅析
![大黄研究与临床应用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6becb5bd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81.png)
大黄研究与临床应用浅析大黄,这一在中医药领域有着重要地位的药材,自古以来就备受关注。
它不仅仅是一味普通的草药,更是蕴含着丰富药用价值的瑰宝。
大黄,为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其根茎粗壮,外表呈棕褐色。
从外观上看,大黄或许并不起眼,但它内在的药用成分却使其具有了非凡的医疗作用。
大黄的主要成分包括蒽醌衍生物,如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等。
这些成分赋予了大黄多种药理活性。
在药理作用方面,大黄首先表现出了显著的泻下作用。
它能够刺激肠道蠕动,增加肠内容物的推进速度,从而促进排便。
这一作用在治疗便秘等病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那些因饮食不当、生活习惯不佳或其他原因导致的便秘患者,合理使用大黄往往能带来明显的改善。
其次,大黄具有抗菌消炎的功效。
它对多种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在临床上,对于一些感染性疾病,如肠道感染、皮肤感染等,大黄可以辅助抗生素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大黄还能够止血。
通过促进血小板的聚集和增加血管的收缩,大黄能够有效地减少出血。
在一些外伤出血或内脏出血的情况下,大黄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的药物之一。
大黄的利胆作用也不容忽视。
它能够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有助于改善肝胆系统的功能,对于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在临床应用中,大黄的用途广泛。
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大黄常常被用于治疗便秘和肠梗阻。
对于习惯性便秘患者,大黄可以与其他润肠通便的药物配伍使用,以达到温和而持久的疗效。
而在肠梗阻的治疗中,大黄则常被用于通腑泻下,缓解肠道梗阻症状。
急性胰腺炎也是大黄发挥作用的领域之一。
通过其清热泻火、通腑泻下的作用,能够减轻胰腺的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症状。
在泌尿系统疾病方面,大黄可以用于治疗急性肾炎。
它能够帮助消除水肿,降低血压,改善肾功能。
大黄在治疗出血性疾病时也有出色表现。
例如,在胃出血、十二指肠出血等病症中,大黄可以与其他止血药物配合使用,增强止血效果。
然而,使用大黄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大黄、芒硝的作用及用法
![大黄、芒硝的作用及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9a6accae27284b73f3425012.png)
大黄、芒硝的作用及用法大黄、芒硝是我国传统中药, 价廉易得。
《神农本草经》谓大黄: 下瘀血, 血闭寒热,留饮宿食, 荡涤肠胃, 推陈致新, 通利水谷, 调中化食, 安和五脏,临床多用于大便秘结, 胃肠积滞, 实热内结及水肿停饮等里实证。
现代研究也表明: 大黄能促进肠道蠕动, 消除肠麻痹, 促进排便, 使患者的腹胀明显好转; 大黄具有泄下功能, 能促进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的排出, 保护肠道黏膜屏障, 防止肠道细菌易位, 降低尿素合成, 增加尿素和肌酐的排出, 防止肺、肾、肠道和脑并发症的发生; 大黄有广谱抗菌作用, 对脆弱类杆菌尤为有效; 它还能抑制中性粒细胞产生的氧自由基及其对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损伤作用,抑制血栓素A2合成酶,提高前列腺素E1和PG2水平;生大黄还有利胆和松弛Oddi 括约肌的作用, 可使胰胆管内小结石和胆固醇结晶引流入肠道, 从而降低胰管内压力, 缓解腹痛和去除诱因。
临床使用大黄应注意不宜久煎, 否则会丧失通泄之力。
芒硝为含硫酸钠的天然矿物经精制而成的结晶体。
归胃、大肠经, 《神农本草经》谓芒硝: 除寒热邪气, 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 能化七十二种石。
芒硝有泻下攻积, 润燥软坚, 清热消肿的功效。
芒硝常与大黄相须为用, 以增强疗效。
中医临床常用于积滞便秘、肠痈肿痛, 能有效清除肠胃积气积液, 清除肠胃内细菌及毒素。
现代临床试验证实其外敷具有消炎止痛, 预防感染, 吸收腹腔渗液, 促进脓肿吸收, 改善局部微循环, 刺激肠蠕动减轻肠麻痹, 促进与恢复消化道功能等功效。
尤其在缓解腹痛腹胀、防治腹腔炎性包块及假性囊肿形成等方面具有一定疗效。
生大黄粉30g加开水400 ml冲泡15min,制成免煎液400 ml,待冷却至38C -40C,后保留灌肠,每次200ml, 2次/ d,至出现明显腹泻后将剂量减至半量, 根据大便次数及肠道通畅情况调整剂量, 保持每日大便3-6次, 疗程5-7 d; 用颗粒状芒硝500 g- 1 000 g 装棉布袋中, 薄层平铺于患者腹部持续外敷, 以透气性、吸水性好的旧棉布制袋, 袋型应尽量大, 以保证外敷时有较大的面积。
中药大黄的临床简单应用
![中药大黄的临床简单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f1ba14e9453610661fd9f465.png)
中药大黄的临床简单应用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大黄主要含有大黄素和大黄鞣酸两种物质。
大黄素可以刺激肠壁、改善肠收缩、促进分泌,使肠内容物易于排除。
大黄鞣酸却能抑制分泌,因此,大黄用量由小至大分别可出现便秘、缓泻、剧泻的效果。
此外,大黄还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大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等多种革兰氏阴性菌均有较强抗菌作用,对多种皮肤真菌及流感病毒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对肾脏方面,大黄有降低血尿素氮的作用。
在血脂调节上,大黄能够降低血液胆固醇、甘油三酯。
正由于大黄的上述诸多功效,使其成为复方中成药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药物之一。
但是在临床上,单用大黄或以大黄为主与其他药物简单配伍治疗多种疾病不但应用广泛而且疗效显著,笔者结合个人现在以及前人用药经验现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1 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对于胃、十二指肠溃疡非大量出血可取生大黄粉口服,每次3克,温水送服,直至大便转黄,24小时用量一般不超过9克。
临床上应用此法发现:在所治疗86例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中,总有效率96.5%,平均止血时间1.5天,平均用量75克[1]。
2 胆道出血轻症型:制大黄20克,每日1~2剂,水煎5分钟,凉后且服。
重症型:制大黄20克,以后每剂10~15克,每日2剂或每隔6小时1剂,水煎5分钟,凉后服,一日用量不超过60克。
3 外伤出血大黄与石灰同炒至红色后加入明矾,再加水煎熬,置于消毒瓶内沉淀,取上层澄清液,外用于外伤出血处。
本人在日常工作中用该法治疗外伤出血患者200余人,效果良好。
4 中毒性鼓肠重症肝炎中有一部分患者出现腹部高度胀气,称中毒性鼓肠,目前临床上尚缺乏较好的治疗方法。
可用大黄60~100克,乌梅60~100克,煎水200毫升,保留灌肠,日1~2次,连续灌肠3~5天。
据报道,总有效率可达77.7%[2]。
5 急性胰腺炎大黄30~60克,加水煮沸1~2分钟,经一般过滤,取其液200毫升,每1~2小时服1次,每日服5~8次,直至腹痛等症状减轻后减量,一天内所用大黄最大累积量为生药500克。
大黄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大黄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33cc497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3e.png)
大黄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大黄,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中药材,一直以来都备受医药学界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大黄的药理作用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旨在综述大黄的主要药理作用及其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用药和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首先介绍大黄的基本概况,包括其来源、化学成分以及传统中医对其药用价值的认识。
随后,将重点阐述大黄在抗炎、抗氧化、抗肿瘤、保肝、利胆、泻下等方面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
还将对大黄在现代医学中的临床应用和潜在的药用价值进行探讨。
通过对大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的梳理和总结,本文旨在为医药学界的同仁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以期进一步推动大黄的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大黄的主要药理作用大黄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药材,其药理作用广泛且深入。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大黄的主要药理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揭示和确认。
大黄具有显著的泻下作用。
它含有的蒽醌类化合物,特别是番泻苷,能够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为大黄酸蒽酮,刺激大肠黏膜,促进肠道蠕动,从而起到泻下的效果。
这一作用对于治疗便秘、肠道积热等症状有着显著的效果。
大黄还具有抗菌作用。
其含有的多种活性成分,如黄酮类、蒽醌类、鞣质等,能够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
这种抗菌作用使得大黄在中医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
再者,大黄还具有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大黄中的某些成分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这种抗炎作用使得大黄在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如肺炎、肝炎、肾炎等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大黄还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抗寄生虫等多种药理作用。
这些作用使得大黄在中医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等方面,大黄的药理作用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然而,尽管大黄的药理作用广泛,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大黄的作用与功效_大黄的知识
![大黄的作用与功效_大黄的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605bf212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39.png)
大黄的作用与功效_大黄的知识大黄又有金不换等别名。
以根及根茎入药。
大黄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称,也是中药材的名称。
下面就由店铺为大家介绍下大黄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
目录大黄的介绍大黄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称,也是中药材的名称。
在中国地区的文献里,“大黄”指的往往是马蹄大黄。
在中国,大黄主要作药用,但在欧洲及中东,他们的大黄往往指另外几个作食用的大黄属品种,茎红色,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
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中药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
大黄的功效和作用《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
"《纲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攻积导滞:味则大苦,气则大寒,性沉而降,力猛善走,直达下焦,长于还下。
入阳明,能荡涤胃肠实热积滞。
凡伤寒,温病,热结于中。
《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
"凉血解毒:味大苦、气大寒既入气分,又恤分,有泻热凉血之效,故《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大黄入血分,性呈趋下而又善清在上之热,故目疼,用之皆为要药。
又善解疮疡热毒,以治疗毒,尤为特效之药。
其性能降胃热,并能引胃气下行,故善止吐衄。
”活血祛瘀:《本草易读》曰:“大黄,味苦大寒,入太阴脾,厥阴肝经。
大黄的抗菌与抗炎作用
![大黄的抗菌与抗炎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b8aca12e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9e.png)
大黄的抗菌与抗炎作用大黄,又名黄连木、决明、大黄连等,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在中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它具有抗菌与抗炎作用,成为中医药领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药材之一。
大黄的抗菌作用源于其含有的多种活性成分,如大黄素、大黄酮、大黄苷等。
研究表明,大黄提取物对多种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能抑制其生长繁殖。
其中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常见致病菌。
这种抑菌作用使得大黄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如皮肤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除了抗菌作用,大黄还具有良好的抗炎效果。
现代研究证实,大黄含有丰富的花青素类物质,这类物质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大黄能够通过调节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
炎症是众多疾病的共同特点,如关节炎、湿疹、溃疡性结肠炎等,而大黄的抗炎作用为治疗这些疾病提供了有效的药物选择。
此外,大黄还可以促进人体免疫功能的提升。
研究发现,大黄中的部分成分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免疫细胞的活性。
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外界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防线,而大黄的免疫调节作用使其在调整人体免疫系统功能方面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大黄以不同的剂型被广泛应用于药品及医疗器械领域。
其中,大黄粉末可用于制备中药口服剂,如润肠通便药;大黄浸膏可用于制备外用药膏,如治疗皮肤炎症和湿疹;大黄提取物可以用于制备抗菌喷剂和消毒液等。
这些不同的制剂有效地利用了大黄的活性成分,提高了药物的抗菌和抗炎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大黄作为一味草药,具有一定的毒性。
在使用大黄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和剂量使用,避免超量使用或长期使用。
尤其对于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慎重使用大黄制剂。
总之,大黄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显著的抗菌与抗炎作用。
其丰富的活性成分为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提供了有效的药物选择。
然而,在使用大黄时需慎重,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合理用药原则,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
中药大黄的临证运用
![中药大黄的临证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3758e2d4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e5.png)
中药大黄的临证运用一、大黄简介【来源】出自《神农本草经》。
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葵叶大黄)及唐古特大黄(鸡爪大黄、香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和根茎。
秋末茎叶枯萎时采挖。
除去须根,刮去外皮,切成瓣或段.干燥,生用、酒炒、炒炭或制熟用。
【别名】将军,黄良,川军,锦文,锦纹,锦纹大黄,西吉,蛋吉,片吉,中吉,苏吉,大大黄,北大黄,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大黄,药用大黄,葵叶大黄,天水大黄,西宁大黄,鸡爪大黄,香大黄,铨水大黄,水根大黄,马蹄大黄,四川大黄,南川大黄,雅黄,块黄,凉黄,马蹄黄,文大黄,庄黄,西庄黄,西中吉,大王,箱军,箱黄,香结,无声虎,破门,两锦纹,川锦纹,刷把头。
【处方名】大黄、西大黄、川大黄、西吉、川军、生大黄、生军、制军、熟大黄、洒大黄、洒军、黑大黄、大黄炭。
【商品名】北大黄:为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的根茎。
包括西宁大黄和铨水大黄两大类。
【性味与功能】苦寒;归胃、大肠、肝、心经;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瘀。
【化学成分】含葸醌类化合物3%,包括大黄酚、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等。
另含鞣质、桂皮酸、酯类、树脂等。
【药理作用】(1)大黄蒽醌有泻下作用,但此成分受热分解而失去泻下作用,因此不宜煎煮时间过长。
(2)有增加血小板,促进血液凝固作用。
(3)有促进胆汁分泌而有利胆、排石作用。
(4)大黄酊剂有降压作用。
(5)大黄素可对抗乙酰胆碱引起的小鼠肠管痉挛。
(6)有降低血清胆固醇作用。
(7)大黄酸有利尿作用。
(8)长时间服用大黄可引起便秘,其机理与所含鞣质有关。
(9)有抑菌作用,其中大黄酸和大黄素的抗菌作用最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浓度是0.1%、0.15%,此外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孤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及皮肤致病真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或抗菌作用。
【用法用量】3~15g,水煎服。
外用适量。
二、大黄在临证中的运用血证是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下出于二阴,或渗于肌肤的疾患。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的用法与禁忌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的用法与禁忌](https://img.taocdn.com/s3/m/0173431f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f1.png)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大黄的用法与禁忌药用大黄药材称为南大黄,主产于四川。
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
除去须根,刮去外皮切块干燥即可。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1、大黄治疗大便不通的功效如五六天或七八天不大便,高热不退,这时可急用生大黄、芒硝、厚朴、枳实攻下泻火。
患者泻下一二次稀便,常可热退症除。
热病初起,由于肠胃湿热积滞而里急后重、大便不爽,可用生大黄配黄连、木香、槟榔等,泻除肠胃积滞,其病可止。
此即“通因通用”之法。
2、大黄治疗胃火炽盛的作用口舌生疮,口渴咽燥,齿龈肿痛,大便秘结,或衄血、吐血者,可取生大黄3-6g,用开水浸泡20-30分钟,取汁饮服,每h1次,连用二三日,可通便泻火而使病愈。
凡大便干秘,数日不行的实证,需用通便者,都可用此法。
3、用于治疗血热妄行之出血证本品能泻血分实热,有凉血止血之功。
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常与黄连、黄芩等清热药同用,如泻心汤。
现代用大黄粉内服,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良效。
4、大黄治疗黄疸的作用大黄还可用以清热除湿。
例如治疗黄疸(阳黄)时,除用茵陈、栀子、车前子、黄柏等药外,再适当配入大黄,则可加速清热除湿和退黄疸的效果;再如用大黄粉外散,可治疗黄水疮、湿疹等。
5、大黄的用法、用量与禁忌用法:5-l0g,水煎服,外用适量。
用药注意:生大黄泻下力较强,泻下通便宜生用,且宜后下,或用开水泡服,久煎则泻下力减弱;酒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较强,用于瘀血证及不宜峻下者;大黄炭则多用于出血证。
妇女月经期、怀孕,以及体弱者慎用或忌用。
妇女哺乳期服大黄,婴儿食母乳后会引起腹泻,也应予注意。
6、大黄的毒副作用大黄生药一般毒性较低,但服用过量也可中毒,尤其是鲜大黄毒性较大。
可引起恶心、呕吐、头昏、腹痛、腹泻、黄疸。
有报道支气管哮喘患者服用大黄后,出现皮疹、水疱、哮喘加重等过敏反应。
另也有长期服用大黄会造成肝损害的报道。
临床上尽可能避免久服大黄,特别是肝病患者。
中药大黄的功效
![中药大黄的功效](https://img.taocdn.com/s3/m/23c9bfca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79.png)
中药大黄的功效中药大黄的功效大黄是常用的一味中药,又名将军、川军、锦纹,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和根茎。
大黄性寒、味苦,可归脾经、胃经、大肠经、肝经、心经,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活血祛瘀的功效。
传统上人们多用大黄治疗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疔疮、淤血闭经、跌打损伤、水火烫伤以及上消化道出血等病症。
《神农本草经》上说:大黄“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虽然大黄以攻下泻实闻名而被称为“将军”,但其实际用途非常广泛。
在可查到的清官医案中,大黄的用量在所有药物的用量中排名第十位。
宣统皇帝溥仪6岁那年,因胃口壅滞导致恶心腹痛、手心发热。
御医便采用熟大黄等药为他治疗,很快使其痊愈。
年逾古稀的慈禧太后曾因肝胃积热而导致眼目不爽,也是在服用了酒制大黄等药后康复的。
此外,清代不少皇帝还常用大黄泡茶来防病治病。
这是因为大黄在具有泻下作用的同时,又有收敛止泻的作用。
它虽然可使人的大便次数增加,却不会导致脱水,也不会因苦寒而影响胃肠的功能。
而且,若将大黄久煎还可降低其泻下的作用。
从现代药理研究的结果看,大黄具有收敛、止血、解痉、利胆、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虫、抗肿瘤、降血压等作用。
根据大黄的这些作用,人们在临床上主要用其治疗以下疾病:可治疗蛔虫性肠梗阻:取大黄20克,花椒10克,麻油100克。
先将花椒置于麻油中加温,继投大黄,随即离火,晾凉后去渣,分两次服下。
患者服药后约3小时开始排气,进而腹痛会减轻,连续服用可使蛔虫随大便排出。
可治疗麻痹性肠梗阻:取大黄、芒硝各10克,厚朴、枳壳各6克,冰片3克。
将上药共研细末,用藿香正气水调成糊状后填敷脐部,再用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并可将热水袋敷在其上。
每日换药一次。
可治疗小儿中毒性肠麻痹:将生大黄放入50-100毫升的开水中浸泡,用晾至约37摄氏度的浸液给患儿灌肠(保留10~20分钟),每日灌2-3次。
中药学:中药大黄是什么
![中药学:中药大黄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4facf766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c4.png)
⼤黄是我国的四⼤中药之⼀,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 270 年我国就开始使⽤了⼤黄这种药材,公元前 144 年⼤黄开始运往国外,近⼏百年来中国⼀直是世界上⼤黄主要出⼝国。
青海出产的⼤黄⼜是全国⼤黄中的优良品种,出产历史悠久,以质量好、产量⾼和疗效佳驰名中外,年出⼝量达 50 万公⽄。
历西宁长期是青海全省⼤黄的集散地,故青海⼤黄⼜称“西宁⼤黄”。
⼤黄系蓼科多年⽣⾼⼤草本植物,⼜名⽕参、⾦⽊、破门、绵纹。
藏语叫“君⽊扎”。
青⼤黄⽣长于海拔2000-3500 ⽶的⾼寒地带,在⾼⼭灌丛和⼭坡草地常见,喜凉爽潮湿⽓候和疏松肥沃⼟壤。
茎直⽴且中空,茎节膨⼤,平滑⽆⽑,叶似蓖⿇,每年4⽉发芽,6 ⽉抽茎,7⽉开花,9⽉结籽。
青海⼤黄共有7种,其中最为名贵且产量特⾼的:⼀种是掌叶⼤黄,叶⾯呈⼿掌形状,茎⾼ 105-3⽶,夏季开绿⽩⾊⼩花,排列成圆锥花序;另⼀种是唐古特⼤黄,是掌叶⼤黄的变种,叶⽚深裂成鸡⽖状,也叫鸡⽖⼤黄,花淡黄⾊。
这两种⼤黄在果洛、⽟树、海南、海北. 黄南五州分布较多,五⼗年代年产量达到80万公⽄。
现在果洛州⼈⼯栽培⼤黄⾯积已达4 万亩,年产量 50万公⽄。
其它地⽅亦栽培很多。
⼤黄是⼀味⼗分重要的中药,同时也是藏医、蒙医常⽤的良药。
⼤黄以其根茎⼊药,根茎肥⼤粗壮,呈萝⼘形,表⾯呈棕褐⾊,内部为黄⾊,故名为“⼤黄”。
⼤黄性味苦寒,药性峻烈,素有“将军”之称。
⼤黄含有两种相反的成分———蒽醌衍⽣物的甙类和鞣酸及其相关物质。
前者能刺激肠蠕动⽽导致泻下,后者有收敛作⽤⽽能⽌泻。
它在⽣⽤、⼤量、短煎的情况下有泻下性能,但在制⽤、⼩量、久煎的情况下,泻下性能减弱,同时出现⽌泻性能。
据药理实验,⼤黄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泻⽕凉⾎、利胆退黄、⾏瘀破积、降压⽌⾎之功效。
⼤黄还可以作染料、⾹料和酿酒⼯业的配料。
⼈⼯栽培⼤黄⽤⼯少,投⼊⼩,收益⼤,⽆需精细管理。
林缘⼭脚、闲置荒地、房前屋后、⽥边地⾓都可种植。
青海地⼴⼈稀,⽇照强烈,⽓候特别适宜栽培⼤黄,潜⼒极⼤。
大黄具有抗菌作用
![大黄具有抗菌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72f953ae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b8.png)
大黄具有抗菌作用大黄具有抗菌作用,且抗菌谱广、作用强,有效成份主要为大黄酸、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芦荟大黄素,其中以芦荟大黄素作用最强,其抗菌机理是对细菌细胞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阻碍作用,还能抑制二十碳稀酸类异常代谢,增加细胞保护机制,抗凝抗栓。
改善微循环,有抗厌氧菌作用,特别是对常见的脆弱杆菌的抑制作用尤为显著。
大黄还具有清除自由基,促进肠黏膜杯状细胞增生,改善肠黏膜通透性的使用。
临床上根据大黄的这些药理作用,可治疗多种疾病。
大黄能促进肠粘膜代谢,促进血液循环瘀、改善血液灌注,增加肠蠕动、抑制肠道病菌生长,及炎性介质释放,阻止脂质过氧化反应及稳定细胞膜及溶酶体膜的作用,大黄是疏通脏腑的重要药物。
通过临床观察,大黄能迅速缓解腹痛,退热、解毒、通腑效果好等特点,大黄能抑制胰酶的分泌,对于急性胰腺炎发病直接有关的5种胰酶(胰蛋白酶、胰弹性蛋白酶、胰糜蛋白酶、胰激肽释放酶和胰脂肪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大黄能改善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和血清总补体水平,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力,具有一定程度的抑菌作用及对抗内毒素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大黄的蒽醌衍生物可以促进血小板生长成,显著增加纤维蛋白质、缩短凝血时间,其含有的鞣质又具有局部收敛,止血作用。
生大黄粉剂能均匀覆盖胃黏膜表面较长时间,更有利于其止血和保护胃黏膜起屏障作用药用大黄和大黄对试管中的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一些革兰氏阴性菌有抗菌作用。
有效的抗菌成分主要是蒽醌衍生物,其中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和大黄酸的效果最好。
它们的功能是抑菌而不是杀菌。
它们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炭疽杆菌、伤寒(仅对大黄敏感)、副伤寒和志贺氏菌有效。
就抗菌效果而言,大黄酸和大黄素的结晶相对稳定,其溶液也可以耐热,但它们对光非常敏感,溶液在放置过程中也容易损坏。
大黄汤和水、醇、醚提取物也能抑制试管中常见的致病真菌。
大黄在体外能杀灭溶组织阿米巴和滴虫。
它对流感病毒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蒽醌类是大黄中研究最多的活性成分,在不同来源药材及不同饮片中含量有所不同[5-6],含量为3%~5%,分为游离型与结合型。
大黄的功效
![大黄的功效](https://img.taocdn.com/s3/m/042b0aed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91.png)
大黄的功效大黄的功效比较多,第一个功效攻下积滞。
大黄是最常用最主要的一个苦寒攻下药,所以它在苦寒攻下方面,我们在概述这一节当中就讲了有三个方面的功效和相应的主治。
第一个是泻下通便,大黄的攻下积滞里面其实包括了这个泻下通便,这个攻下也有泻下的意思,当然也可以分开来书写,就写它泻下通便,这个对于大黄来讲因为相对比较次要一些,所以我们没有把它单独的罗列出来。
如果大黄作为一个泻下通便的药,它临床主治的就是一般的习惯性便秘。
大黄对于习惯性便秘应该是一个有效的药物,但不是一个理想的药物。
为什么说它是一个有效的药物?就是一般的习惯性便秘用比较小的剂量的大黄,就是我们一般用量的最小量,比如说3克左右,如果作为散剂吞服,或者作为汤剂或者泡服,泡服用开水来浸泡一下,一般在8~12个小时,可能都会引起通便,能够有效的缓解习惯性便秘,排便困难这个症状。
所以它是一个有效的(药),就是它的疗效是可靠的。
但是为什么说它不是一个理想的治疗习惯性便秘的药呢?根据中医药理论,认为大黄是一个苦燥的药,它有明显的燥性。
习惯性便秘它需要服药的时间不是一次两次,因为经常需要服用,那经常服用以后可能排便越来越困难,大便越来越干燥。
那么根据中药的理论呢,就是因为它苦燥伤津造成的。
就用中药苦味这个理论来把它总结出来。
现代的药理学研究,认为大黄它同时含有两类相反作用的化学成分,一类是能够引起泻下的蒽醌类的化学物质及其它的一些衍生物,这类是泻下的成分,能够明显的引起腹泻;但同时大黄又含了比较多的鞣质,这个鞣质是一个收敛性的成分,它对大肠的作用不但不能促进排便,反而影响排便,它有收敛止泻的这样一个作用。
所以它同时含有两类作用相反的化学成分。
由于蒽醌类的衍生物这一类的泻下成分,它发挥的泻下作用时间比较快,维持的时间也比较短;而鞣质类的这个化学成分它发挥收敛性的作用相对来讲要缓慢一些,维持的时间也要久一些。
所以大黄作为一个泻下通便,治疗习惯性便秘(的药),随着使用的时间越长,里面所含鞣质产生的收敛作用表现得就越明显,所以常常容易引起继发性便秘。
大黄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运用研究
![大黄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运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422d3719b6648d7c0c74602.png)
大黄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运用研究摘要:大黄别名将军、川军、锦文,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肝、心经. 它通便泻热、清。
热解毒、消痈散肿、破血行瘀。
主要成分有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多糖、番泻甙等,治疗疾病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综述了大黄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在免疫调控、清除氧自由基、抑菌抗炎病毒等方面的药理作用,临床上对心血管损伤、缺血性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对其抗肿瘤、抗衰老的功效等进一步的研究。
大黄素能抑菌、抗炎、保护肝肾、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抗癌等, 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大黄;药理作用;临床运用.正文:《本草纲目》曰:大黄“主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火疮”。
大黄经历代医家长期运用,在内、外科疾病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大黄的药理研究进展很快,在临床上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
一.大黄的化学成分及简介:[1]大黄( rhubarb)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我国有大黄 45个品种和两个亚种, 但载入《药典》可以药用的只有 3种, 即正品大黄、唐古特大黄及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神农本草经》中记述: 大黄, 味苦寒, 归胃、肝大肠经。
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症、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合五脏。
目前对大黄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蒽醌类化合物, 包括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
大黄传统用于抗菌、泻下, 20 世纪 80年代以来, 国内外对中药大黄, 尤其是其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现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二.大黄的药理作用1.对血液和造血系统的作用:[2]大黄有效单: 凝血可捉进血小板的拈附和聚集功能,有利于血栓形笋成。
两者尚可降低 AT一l 的活性没食子酸还能增高吸一 M G 含量,降低纤溶活性,这些均有利于促进血液凝固。
1. 1 止血[3]《本草纲目》指出 :“大黄乃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之药,凡病在五经血分者,宜用之。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8780cb5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9b.png)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一、本文概述大黄,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药材,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源远流长。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大黄的来源、性味归经等基本属性,随后深入探讨其药理作用机制,包括泻下作用、抗菌作用、抗炎作用、抗氧化作用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分析大黄在临床各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并总结其疗效及安全性。
本文还将对大黄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贡献一份力量。
二、大黄的药理作用大黄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涉及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抗病毒、利胆、泻下等多个方面。
大黄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其含有的多种活性成分,如黄酮类、蒽醌类等,能够有效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多种炎症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等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大黄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
其抗氧化成分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对预防和治疗氧化应激相关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具有重要作用。
大黄还具有抗肿瘤作用。
其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同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多种肿瘤如肝癌、肺癌、乳腺癌等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在抗菌和抗病毒方面,大黄的有效成分能够破坏细菌和病毒的细胞壁或细胞膜,抑制其生长和繁殖,对多种细菌和病毒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病毒等具有抑制作用。
大黄还具有利胆作用。
其能够刺激胆汁分泌,促进胆汁排泄,对胆结石、胆囊炎等胆道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大黄的泻下作用也是其药理作用之一。
其能够刺激肠道蠕动,增加肠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促进排便,对便秘等肠道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大黄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其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抗病毒、利胆、泻下等作用为多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药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可以治哪些疾病
![中药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可以治哪些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7b1d367e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5a.png)
中药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大黄可以治哪些疾病提到大黄很多人都会想到它是用来通便的,其实大黄的功效有很多。
那么大黄具体还有哪些功效作用,大黄可以治哪些疾病呢?今天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大黄这味中药。
一、中药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对于人体来说,大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功效与作用:1、和胃健脾:大黄有促进消化、增进食欲的功效。
对于脾运不健、胃弱不纳、消化吸收差、没有食欲、腹泻或者便秘、消瘦或肥胖等,都有作用。
2、敛血止血:临床上大黄被用于肺胃热盛,便血、尿血,用大黄熬水煎服,起效很快。
3、泻热通便:这也是很多人熟知的,大黄可用于大便干结,热结性便秘等。
通常和厚朴、枳实等中药配伍使用。
4、解毒消痈:大黄与黄连、丹皮、赤芍等配伍,可用于火热亢盛及热毒疮疖等症。
二、中药大黄可以治哪些疾病现代医学认为,大黄一般可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1)便秘:对各种急、慢性便秘,取生大黄煎煮15分钟,睡前服用,次晨可排出软便。
便秘严重并兼有体温升高者常配以芒硝、厚朴等同用,如大承气汤。
(2)急腹症:急性肠梗阻、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胰腺炎常用以大黄为主药的复方治疗,如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胆道排石汤、大陷胸汤。
(3)急性肠炎、菌痢、慢性结肠炎:单用大黄加大剂量使用,常可使细菌培养转阴,症状缓解,中毒症状改善;亦可配以黄连、黄芩等,如泻心汤,可提高疗效。
(4)黄疸肝炎:常与菌陈、桅子配伍使用。
(5)上消化道出血:大黄止血迅速可靠。
可用单味大黄,亦可用复方。
(6)产后腹痛、血淤经闭:常与桃仁、赤芍、红花等活血化淤药合用。
(7)尿毒症:常用大剂量单味大黄,也可用复方。
能减轻症状,降低血中肌酐和尿素水平,延长患者寿命。
此外,大黄还可用于高脂血症、肥胖症的治疗。
从现代研究角度看待大黄即有泻下作用
![从现代研究角度看待大黄即有泻下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9ee60f3c83c4bb4cf7ecd15d.png)
大黄可调节菌群紊乱,抗病毒,修复组织损伤,从而有利于止泻功能 的发挥。
中医理论研究止泻作用
中医认为,对于大黄止泻之功,从大黄功能清热解毒及 调理气机升降方面也能得到解释,大黄有“推陈出新、调 中化食、安和五脏”的功能,使多余的代谢产物及时排除, 从而达到清热解毒之功。
收敛止泻注意点
(1)
配伍环境: 如大黄与鹿角霜相配,寒热并用,升降相须, 攻补兼施,敛泻结合,相反相成。同时有报道巴豆霜与大 黄相配亦可止泻,据此可以看出大黄止泻常与热药相配。
[7] 陈文贵. 大黄,清热解毒[J]. 医药与保健,2006(1) :23.
[8]徐忠云.浅析大黄安全用药[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9):524-525
请老师同学批评指正
大黄的收敛止泻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黄具有抑制和兴奋胃肠道蠕动的 双向调节功能,故体现为泻下与止泻的双重功效
大黄收敛止泻作用机理
现代药理研究
中医理论
现代药理研究大黄收敛止泻作用
大黄含有鞣质,而鞣质对胃肠道系统主要是抑制作用 ,抑制肠道蠕动, 阻碍胃内容物向肠道移动 ,也可以抑制大肠内细菌胺生成酶 ,阻断噪类 的产生。
泻下方面用药注意点
(1)妇女妊娠期、月经期及哺乳期慎服女性特殊时期慎用大黄
(2)适应证: 一般认为,大黄适用的证型宜实不宜虚,然从临 床实践及上述医案中,可以看出,无论虚实皆可应用。 (3)用药时间: 一般中病即止,最好不要超过 3 个月,切不 可大量久服。 (4)不同的病患用量也各不相同,对于具体患者而言,既要考 虑其不良反应,又要针对其具体病证,权衡利弊。 (5)煎煮时需后下。
从现代研究角度看待大黄既有 泻下作用,且有收敛止泻作用
最新关于中草药“大黄”的认识
![最新关于中草药“大黄”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5a62d396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76.png)
03
3. 在中医中,大黄的根和 根茎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 病,如便秘、炎症等。
2. 别名:川军、生军、熟军等。
01
1. 大黄在民间有着丰富的别 名,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川 军、生军和熟军。
02
2. 川军、生军、熟军是大 黄的几种常见称呼,这些名 称都反映了大黄的不同药用 效果。
03
3. 大黄的别名川军、生军、 熟军等,都是根据其不同的 炮制方法和功效来命名的。
2. 活血化瘀:用于瘀血阻络,胸痹心痛等 症。
1. 大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 效,可以有效改善瘀血阻络 的症状,如疼痛、肿胀等。
2. 对于胸痹心痛等疾病 ,大黄也有很好的治疗效 果,可以帮助缓解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3. 大黄的活血化瘀作用, 使其在中医治疗中占有重要 地位,是许多疾病的常用药 物。
3. 通便泻火:用于便秘,目赤口疮等症。
二、大黄的药用价值
1. 清热解毒:用于热毒疮疖,咽喉肿痛等 症。
01
02
03
1. 大黄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 功效的中药材,常用于治疗 热毒疮疖等皮肤疾病。
2. 当咽喉肿痛时,可以使用 大黄来缓解症状,其清热解 毒的特性有助于减轻疼痛。
3. 大黄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 ,对于热毒引起的各种症状 ,如疮疖、咽喉肿痛等,都 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3. 分布: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
1. 大黄的主要分布区域是中国的西北地区,这一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 境非常适宜大黄的生长。
01
2. 在中国西北地区,大黄的种植历史悠久,是当地农民的重要经济作物 之一。
02
3. 中国西北地区的大黄产量占据了全国大黄总产量的大部分,品质优良, 深受消费者喜爱。
03
大黄的传统用法与现代药理学作用
![大黄的传统用法与现代药理学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a2da748ad4d8d15abe234ee7.png)
二便不通及湿 热胶痰滞 于中下二焦之要 药 , 常用于里 热积滞实证
一
定 的 水 溶 性 , 有 良好 的 脂 溶 性 。 了 研 究 桉 叶 油 促 透 皮 机 理 , 具 为
以 激 光 多 普 勒 血 流计 观 察 部 分 生 药 透 皮 吸 收 对 血 流 量 的 影 响 , 结 果 表 明 , 姜 能 使 血 流 量 明显 增 加 。 也 可 能 是 生 姜 促 进 透 皮 吸 收 生 这
( 明 腑 实 证 ) 气 不 通 、 热 不 退 , 至 神 昏谵 语 、 厥 者 , 其 釜 阳 腑 高 甚 惊 用 底 抽 薪 , 下存 阴 , 气 得 通 , 症 随之 缓 解 。 积 腑 诸 阳明 腑 实 证 根 据 临 床
用非常广泛。 大黄 以泻下效应著称 , 传统用法较多 , 疗效好 , 有泻 具
的 主 要原 因 。
平 其 能 等 用 去 类 脂 层 皮 肤 对 1 8一 叶 素 的 透 皮 促 进 机 制 进 行 , 桉 研究 , 现 使用 或 不 使 用 18一桉 叶 素 对 亲 脂 性 药 物 和 亲 水性 药物 发 , 的 透 皮 量 均 无 明显 改 变 , 说 明 角 质 层 细 胞 不 是 桉 叶素 的 促 透 作 这
目前 , 促进 透皮 吸收的中药 已有几十种 , 但真正像 氮酮一样 商 品化 的促 渗剂却很少 , 中一个 重要的原 因就是促渗 的作用机 理 其 不是太明确 , 尚缺乏药理 、 生化 等方 面的实验研究。 可喜 的是 , 不少
研 究 单 位 已 开 始 这 方 面 的 研 究 并 取 得 了一 些 成 绩 。 国作 为透 皮 中 药物的起源 国, 应该 抓 紧 工 作 , 取 中药 或植 物 药 的促 渗 剂 早 日在 争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b77cc67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c4.png)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简介
大黄是一种传统中药,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本文
将介绍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的进展。
药理作用
1. 润肠通便:大黄含有大量的大黄素,它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便秘等肠道问题。
2. 消炎镇痛:大黄中的大黄酚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消炎镇痛作用,可以有效缓解炎症性疼痛。
3. 抗菌作用:研究表明,大黄具有抑制各种细菌和真菌生长的
作用,对多种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1. 大黄的抗肿瘤作用:有研究表明,大黄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对某些肿瘤有一定的抗肿瘤效果,但尚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2. 大黄的抗炎作用:一些研究显示,大黄具有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
3. 大黄的解热镇痛作用:有报道显示,大黄对解热镇痛有一定效果,可用于治疗发热和疼痛症状。
结论
大黄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具有润肠通便、消炎镇痛、抗菌等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方面有一定的研究进展。
然而,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其抗肿瘤、抗炎和解热镇痛等作用,以加深我们对大黄的了解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三, 李四.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 《中医药学报》. 2020;20(5):200-210.
2. 王五, 赵六. 大黄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中草药研究》. 2019;25(3):100-110.
3. 七八, 九十. 大黄的抗炎和解热作用研究综述. 《中医临床实践》. 2018;18(2):80-90.。
大黄在临床的应用
![大黄在临床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0f9b4a9351e79b89680226f2.png)
大黄在临床的应用关键词:大黄;中医治疗;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260-02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肝、大肠、胆、心包经。
除泻下功能外,还是血证、火证、闭证之要药,具有攻击导滞、泻火凉血、活血化瘀、利胆退黄、解毒、消食等多种功能。
现代药理研究,大黄具有增强免疫、抗炎、抗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皮肤真菌等抑制作用),抗癌(淋巴肉瘤、乳腺癌有抑制作用),杀虫、止痢、降低胆固醇、降糖等作用。
随着人们对大黄新药理作用的认识,其临床用药、防治疾病的范围亦不断扩大,现报道如下:1 肠梗阻肠梗阻即肠腔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肠道而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是也。
中医称此为“关格”、“肠结”,多见于阳明腑实证,肿瘤或术后肠粘连等。
临床表现:不恶寒,反恶热,潮热譫语、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腹硬拒按、矢气頻转、大便不通、苔黄或腻、脉沉实或滑数。
属里、实、热证。
治宜泻火通便、荡涤实热、行气散结、消痞除满。
用中药内服和中药灌肠治疗。
内服处方:生大黄15g厚朴10g枳实12g芒硝10g(冲)黄连10g莱菔子15g木香10g元胡10g炙甘草9g,水煎取汁300ml,分两次服(早晚各1次),每日一付(用胃肠减压时可鼻饲给药);灌肠处方:生大黄30g芒硝15g(冲)轻煎生大黄取汁200ml,冲芒硝粉,药温在37-38度之间,保留灌肠1-2小时为宜,一般灌肠3-4小时均能排便。
2 神经性呕吐呕吐即由胃失和降、气逆冲上所致的病证。
询问得知该患者因生气后出现呕吐且渐重为主诉,查鋇餐透视及头颅ct未发现异常,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呕吐。
中医称“呕吐”、“反胃”,病机肝气犯胃。
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喛气吞酸、大便秘结、胸肋痞满、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治则:疏肝和胃、降逆止呕、通腑泻火。
处方:酒大黄15g(后下)芒硝10g(冲)厚朴12g柴胡15g香附10g黄芩10g半夏12g陈皮10g茯苓12g竹茹10g砂仁5g,水煎取汁量200-300ml,分多次频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黄的现代临床作用
1 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大黄具有促进肠黏膜新陈代谢,活血化瘀、改善血液灌注,增加肠蠕动、抑制肠道病菌生长,及炎性介质释放,阻止脂质过氧化反应及稳定细胞膜及溶酶体膜的作用,有机磷农药中毒时,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尽快清除毒物,早期应用复能剂及抗胆碱药物,维持胃肠道正常功能是其有效的基础。
由于有机磷农药对胃黏膜的化学性腐蚀及中毒时的应激反应,肠黏膜的缺血等因素,使中毒者出现胃黏膜出血,顽固性腹胀不能排便等,胃肠功能衰竭的表现,给残毒再吸收提供了机会,影响了抢救成功率,应用大黄浸泡液口服,可使残毒得到彻底清除,恢复胃肠蠕动功能,避免其再吸收,可明显缩短中毒者的住院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病死率。
2 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
大黄为通腑之要药,通过临床观察,大黄具有缓解腹痛快,退热、解毒、通腑效果好等特点,大黄能抑制胰酶的分泌,对于急性胰腺炎发病直接有关的5种胰酶(胰蛋白酶、胰弹性蛋白酶、胰糜蛋白酶、胰激肽释放酶和胰脂肪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重症急性胰腺炎是复杂而严重的急腹症,其病情急重,常并发多脏器功能不全,多脏器衰竭。
研究表明大黄的应用可减少胰腺、胰周脓肿、败血症的发生率。
其机制之一为大黄可明显改善胃肠道功能紊乱,减少了肠道细菌移位的发生,而减轻肠道移位对于出血坏死胰腺炎患者防治感染具有较重要的作用。
另有研究表明,大黄可提高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和血清总补体水平,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力,具有一定程度的抑菌作用及对抗内毒素作用。
3 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黄的蒽醌类衍生物能促使血小板生成,显著增加纤维蛋白质、缩短凝血时间,其含有的鞣质又具有局部收敛,止血作用。
生大黄粉剂能均匀覆盖胃黏膜表面较长时间,更有利于其止血和保护胃黏膜起屏障作用。
其理论依据是:上消化道出血病因是热灼胃络、络伤血溢、而离经之血留于胃中、
积于肠道、致气机壅塞、使新血不能安行无恙,更溢胃中,甚则气血亏耗、心脾不足、不能统血摄血。
大黄清热泻下祛瘀可使胃肠内瘀血迅速排出。
还能显著降低胃液量、胃液内游离酸及胃蛋白酶活性,因此能保护胃黏膜起治疗作用。
4 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
新生儿在窒息、缺氧时,胃肠激素水平升高,胃肠血流灌注减少,并致肝脏功能损伤,加之酸中毒,造成肠道损伤加重,窒息复苏后因缺血——再灌注过程可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而造成肠道的进一步损伤而致消化道出血。
大黄能活血、化瘀、止血、改善微循环,促进肠蠕动,应用大黄鼻饲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取得了与立止血治疗组相同的功效。
对新生儿危重症上消化道出血后引起的腐败物积聚,致病菌生长导致腹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预防作用。
5 治疗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病情急重,变化快和并发症多,单纯依靠手术和脱水降颅压治疗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临床实践表明,大黄颗粒冲水胃管注入,可与甘露醇、速尿等协同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颅脑损伤后易出现高钠血症,严重者可产生脑细胞脱水,脑组织皱缩萎缩,在补水同时,胃管注入大黄通过泻下,便Na+从胃肠道丢失,能较快的纠正高渗现象,减少颅脑损伤后出现的继发性损坏,减少并发症。
6 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肺部的感染性疾病,脓毒症常累及的靶器官,常并发急性肺损伤(ALI),进而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而死亡。
动物实验表明:用大黄提取液治疗,内毒素诱导的ALI具有明显保护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还证明大黄具有退热、抗感染、消炎、抑制多种细菌的作用,这些功效对ALI的发病过程均具有针对性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