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步标版运动生理学 第八章 神经系统

合集下载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二)吸收(Absorption)
(一)概念:
吸收:食物中某些成人或消化后的产物通过上皮细胞进入到血液或淋巴 的过程。
(二)吸收的部位: 小肠是人体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 (1)吸收面积大 部位。胃主要是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 (2)多种消化酶 大肠主要是吸收盐类和水分;口腔和 (3)食物停留时 食道基本上不吸收任何物质。 间长 P175;图7-1
此反应中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运送到肝胆重新再合成肝糖原或葡萄糖贮 备起来。在氧供应充足情况时,大部分乳酸又可以进一步氧化供能。 (2)糖的有氧氧化: 葡萄糖或糖原在氧供充足的情况下氧化分解生成H2O 和CO2 ,并释放能量再合成ATP的过程。 H2O和CO2 +E 糖原 丙酮酸 乙酰辅酶A 三羧酸循环+ O2 ATP ADP 葡萄糖 此反应在细胞浆和线粒体中进行;在此反应中,1mol的葡萄糖进行彻底氧 化分解后,生成大量的水、二氧化碳,所释放的能量可再合成38mol的ATP。 两种代谢都可生成一个共同的产物丙酮酸。 缺氧 HL+ E 丙酮酸 糖原或葡萄糖 有 氧 丙酮酸 H2O和CO2 +E
第二节 主要营养物质的体内中间代谢简述
在 在本节中主要讲述物质的分解代谢,而不讲述营养物质的合成代谢。 一、糖代谢 (一)糖的生理功能 1、供给能量:糖是机体内最主要、最经济及快速的能源物质。机体60%的 热量来自糖的分解。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机体所需要的能量大部分来自糖的 氧化供给;长时间、小强度运动时,也是首先利用糖氧化供能,随着时间的延续 ,才逐渐动用脂肪供能。 2、细胞结构成份: 蛋白多糖
糖蛋白

蛋白多糖
结缔组织



神经组织和细胞膜主要成份
RNA 和 DNA 中含有核糖和脱氧核糖。 3、调节脂肪酸代谢:

脑神经运动系统PPT课件

脑神经运动系统PPT课件

脊髓的结构
灰质
脊髓的灰质由许多神经元组成, 负责传递感觉信息和运动指令。
白质
脊髓的白质主要由神经纤维组成 ,负责连接脊髓的不同部分,传 递信息。
03 脑神经运动系统的生理机 制
神经元的生理机制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具有接受、传递和整合信息的 功能。
神经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 部分组成,其中轴突是神经元 的长突起,负责传递信息。
信息传递。
神经肌肉接头的生理机制
神经肌肉接头是神经元与肌肉纤维之间的信息传递部位,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 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 发肌肉纤维的兴奋和收缩。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需要足够的刺激强度和时间,以确保肌肉纤维的完整收缩。
多发性硬化症的病因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和免疫系统异常等因素有关。
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康复治疗等,其中 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方法。
05 脑神经运动系统的研究进 展
神经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神经干细胞概述
神经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分化潜能的细胞,是神经 系统的起源细胞,具有修复和再生脑组织的能力。
运动过程中,脑神经运动系统接收来自肌 肉和关节的感觉信号,通过反馈机制调整 运动指令,实现运动的自我调节。
脑神经运动系统在学习新技能和记忆动作 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反复练习和经验 积累,提高运动的技能和效率。
02 脑神经运动系统的结构
大脑的结构
01 02
大脑皮质
大脑皮质是大脑的主要结构,负责认知、情感、行为和意识等高级功能。 大脑皮质由多个脑叶组成,每个脑叶又包含不同的区域,分别负责不同 的功能。

神经系统的运动机能PPT课件

神经系统的运动机能PPT课件
❖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是动物维系个体生存和种
族繁衍的基本功能之一
精选ppt
1
第八章 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机能 的控制和调节
一、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脊休克
精选ppt
2
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以下暂时 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的无反射状态。
表现
•肌紧张降低或消失 •发汗反射消失 •血压下降 •粪尿积聚 •(以后反射可恢复)
精选ppt
40
4、交副神经节前纤维和多个节后神经 元联系,
反应较弥散;副交感神经则相反
精选ppt
41
2、植物性神经的功能特征
① 双重支配同一器官,但作用拮抗 ② 中枢活动对立但外周作用一致 ③ 均有紧张性作用
精选ppt
42
功能特点:
交感N:作用范围比较广泛,在环境 急剧变化时其活动增强。其结果是动 员机体的潜在力量,提高机体的适应 能力以应付环境的急剧变化,维持机 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精选ppt
61
王甲全家福;
渐冻人王甲登《一套》:一根手指书写大爱无疆 ;
精选ppt
62
王甲全家福
精选ppt
63
王甲与郑绪岚
精选ppt
64
精选ppt
65
二)根据开始的症状不同,可分为两种疾病发展模式: 1、以四肢侵犯开始: 四肢肌肉由某处开始萎缩无力,然后向其它部位蔓延,最后才产生呼吸衰竭。
“渐冻人”的特征是脑和脊髓中的运动神经细胞(神经元
)的进行性退化,由于运动神经元控制着使我们能够运动
、说话、吞咽和呼吸的肌肉的活动,如果没有神经刺激它
们,肌肉将逐渐萎缩退化,表现为肌肉逐渐无力以至瘫痪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本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本

第三篇运动生理学绪论(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二)生命的基本特征(三)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肌肉收缩的原理1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2 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3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二)肌肉收缩的形式1 向心收缩2 等长收缩3 离心收缩(三)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1、力量2、肌肉酸疼(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 张力与速度的关系2 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3 肌肉力量与爆发力1 形态特征2 生理特征3 代谢特征(六)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1 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2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七)肌电的研究与应用第二章血液(一)血液概述1 体液2 血液组成3 内环境的概念及生理意义(二)血液的功能1 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2 运输功能3 调节作用4 保护和防御功能(三)渗透压和酸碱度(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1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2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第三章循环机能(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1 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2 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1 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2 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1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2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 脉搏(心率)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第四章呼吸(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1 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2 呼吸的形式3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4 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二)气体的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1 氧气的血液运输2 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四)呼吸运动的调节1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2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五)运动时的合理呼吸1 减小呼吸道阻力2 提高肺泡通气效率3 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4 合理运用憋气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一)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1 物质代谢2 能量代谢3 基础代谢率(二)糖代谢与运动能力1 人体的糖储备2 糖的分解供能(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3 运动与补糖(三)脂肪代谢与运动1 人体的脂肪储备2 脂肪的分解供能3 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四)蛋白质代谢与运动1 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2 关于蛋白质的补充(五)水的代谢运动员脱水及其复水(六)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1 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2 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特征3 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4 运动时能耗量的计算及其意义5 体温调节第六章肾脏机能(一)运动性蛋白尿(二)运动性血尿第七章内分泌机能(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1 激素的概念2 激素的生理作用(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1 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2 儿茶酚胺与“应急”反应3 生长激素4 胰岛素5 睾酮(三)兴奋剂及其危害1 兴奋剂与使用兴奋剂2 分类3 危害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一)视觉器官1 视调节2 视野(二)听觉与位觉1 前庭器的感受装置与适宜刺激2 前庭反射与前庭机能稳定性(三)本体感觉1 肌梭2 腱梭(四)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1 牵张反射2 状态反射第九章运动技能(一)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1 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2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 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一)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1 需氧量2 摄氧量3 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二)有氧工作能力1 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2 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3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二)无氧工作能力1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2 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3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第十一章身体素质(一)身体素质概述1 身体素质的概念2 发展身体素质的意义(二)力量素质1 力量素质的概念2 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3 功能性肌肉肥大4 力量素质的训练(三)速度素质1 速度素质的概念及分类2 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3 速度素质的训练(四)耐力素质1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2 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五)灵敏与柔韧素质1 灵敏素质2 柔韧素质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1 赛前状态的概念及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1 极点2 第二次呼吸3 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三)稳定工作状态1 真稳定工作状态2 假稳定工作状态(四)运动性疲劳1 概念2 产生机制3 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指标及方法(五)恢复过程1 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超量恢复)2 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第十三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一)高原环境与运动1 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高原训练(二)热环境与运动1 预防热危害的原则2 补充体液的原则与方法第十五四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1 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2 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3 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4 运动结束后恢复效果的生理学评定第十五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1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1 运动系统2 氧运输系统(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本篇参考书目1 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 邓树勋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王步标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运动生理学王王整理

运动生理学王王整理

运动生理学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

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称为兴奋性。

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应激性。

有兴奋性的组织必然具有应激性,为具有应激性的组织不一定有兴奋性。

(判断)不断有反馈信息返回输入给控制部分,并改变它的活动,这种控制系统称为反馈控制系统。

肌细胞(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肌小节: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是肌纤维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称为肌小节。

肌肉安静时肌小节的长度约为2.0~~2.2微米。

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夸膜电位、膜电位)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通常把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藕联。

阈刺激:引起肌肉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

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度的收缩,又称为等张收缩。

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长度不变的收缩,又称为静力收缩。

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

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

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力量。

运动单位:一个a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所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

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也可称运动单位募集。

细胞比容或压积:在血细胞中主要是红细胞,它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红细胞比容或压积。

男子约为40%~50%,女子37%~48%细胞外液。

碱储备:血液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通常以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贮备量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运动训练,尤其是耐里性训练的运动员在安静时,其红细胞数量并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底于正常值,被诊断为运动性贫血,又叫假性贫血。

(应视为运动员血液系统对训练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自动节律性:是指心肌在不受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地产生兴奋和收缩的特性。

运动生理学王步标第二版第一章答案

运动生理学王步标第二版第一章答案

运动生理学王步标第二版第一章答案运动单位:运动神经元连同他的全部神经末梢所控制的肌纤维,在功能上看是一个肌肉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故称为运动单位。

神经-肌肉接头:膨大的轴突末梢在靠近肌纤维时失去髓鞘,裸露的轴突末梢嵌入到肌膜上称为终板膜在凹陷,形成所谓的神经肌肉接头。

肌原纤维:是肌纤维的基本功能结构,每一条肌纤维都包含上千条肌原纤维。

肌小节:每一条肌原纤维分成的许多相互连续的节段,称为肌小节。

肌浆网:骨骼肌纤维和心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由中央部的纵小管和两端膨大的终池所组成。

粗肌丝:主要成分是肌凝蛋白,是骨骼肌细胞肌浆中肌原纤维的组成部分之o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细肌丝是组成肌节的肌动蛋白丝。

兴奋-收缩偶联:是连接肌膜电兴奋和肌丝滑行收缩的中介过程。

缩短收缩:又叫向心收缩。

当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时,肌肉缩短。

拉长收缩:又叫离心收缩。

当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

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加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长度不变。

功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称为功率。

Part•简答或论述2. 什么是肌肉收缩的肌丝滑行理论?其依据是什么?主要论点:肌肉的缩短或拉长都是肌小节中粗肌丝和细肌丝相互滑行的结果,肌丝本身的结构和长度不变。

主要论据:在肌肉缩短后:暗带长度不变;明带长度缩短;H带消失。

3. 横桥的运动是如何引起肌丝滑行的,肌肉是如何舒张的?由于动作电位刺激终池释放钙离子,使肌浆中的钙离子浓度升高,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原肌球蛋白分子构型发生变化。

引起原肌球蛋白从肌动蛋白沟沿滑到沟底,暴露出肌动蛋白上能与横桥结合的位点。

随后,横桥立即与肌动蛋白结合成肌动球蛋白,激活横桥上ATP酶活性,在镁离子存在的条件下,ATP分解释放能量,引起横桥头部向粗肌丝中心摆动,牵引细肌丝向粗肌丝中央滑行。

当兴奋刺激终止后,终池膜对钙离子通透性下降,钙离子停止释放并得到迅速回收,原肌球蛋白恢复构型,重新掩盖位点,粗细肌丝退回到原来位置,肌小节变长,肌肉产生舒张。

08 能量代谢

08 能量代谢

《人体生理学》
(二)乳酸能系统
定义:乳酸能系统也称无氧糖酵解 系统,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细胞浆 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中,再 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人体生理学》
乳酸能系统供能特点: 功率为29.3J· kg-1· s-1。 供能持续时间为33s左右。 供能总量较磷酸原系统多,输出功 率次之。 不需要氧,产生导致疲劳的物质— 乳酸。

《人体生理学》
(一)能量连续统一体的概念
不同类型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 途径之间,各能量系统之间,存在 着紧密的联系,形成一个连续的统 一体。运动生理学将其称之为“能 量连续统一体”。
《人体生理学》
最大输出
《人体生理学》
乳酸能系统供Βιβλιοθήκη 应用: 乳酸能系统供能的意义在于保证磷
酸原系统最大供能后仍能维持数十 秒快速供能,以满足机体的需要。 糖酵解供能是速度耐力素质的基础。 1-3min内以最大速度完成的运动项 目,多需要糖酵解供能。
《人体生理学》
(三)有氧氧化系统
定义:有氧氧化系统是指糖、脂肪和 蛋白质在细胞内(主要是线粒体内) 彻底氧化成H2O和CO2的过程中,再合 成ATP的能量系统。
《人体生理学》
三、能量连续统一体的概念和应用
(一)能量连续统一体的概念 (二)能量连续统一体的形式 (三)能量连续统一体理论在体育实 践中的应用
《人体生理学》
在不同的运动项目中三种能量系统 所占的比例 100m跑ATP的再合成的主要依赖于磷 酸原系统提供 ●中距离跑,需要由无氧和有氧代谢混 合供能,如1500m跑 ●长距离跑期间的能量供能主要依靠有 氧氧化系统供能
《人体生理学》
磷酸原系统的特点:
①最大供能速率或能量输出功率为 56J· kg-1· s-1。 ②供能持续时间为7.5s左右。 ③供能的特点是,供能总量少,持续 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 ④不需要O2,不产生乳酸等物质。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本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本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本第三篇运动生理学绪论(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二)生命的基本特征(三)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肌肉收缩的原理1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2 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3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二)肌肉收缩的形式1 向心收缩2 等长收缩3 离心收缩(三)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1、力量2、肌肉酸疼(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 张力与速度的关系2 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3 肌肉力量与爆发力1 形态特征2 生理特征3 代谢特征(六)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1 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2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七)肌电的研究与应用第二章血液(一)血液概述1 体液2 血液组成3 内环境的概念及生理意义(二)血液的功能1 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2 运输功能3 调节作用4 保护和防御功能(三)渗透压和酸碱度(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1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2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第三章循环机能(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1 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2 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1 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2 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1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2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 脉搏(心率)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第四章呼吸(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1 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2 呼吸的形式3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4 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二)气体的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1 氧气的血液运输2 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四)呼吸运动的调节1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2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五)运动时的合理呼吸1 减小呼吸道阻力2 提高肺泡通气效率3 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4 合理运用憋气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一)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1 物质代谢2 能量代谢3 基础代谢率(二)糖代谢与运动能力1 人体的糖储备2 糖的分解供能(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3 运动与补糖(三)脂肪代谢与运动1 人体的脂肪储备2 脂肪的分解供能3 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四)蛋白质代谢与运动1 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2 关于蛋白质的补充(五)水的代谢运动员脱水及其复水(六)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1 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2 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特征3 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4 运动时能耗量的计算及其意义5 体温调节第六章肾脏机能(一)运动性蛋白尿(二)运动性血尿第七章内分泌机能(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1 激素的概念2 激素的生理作用(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1 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2 儿茶酚胺与“应急”反应3 生长激素4 胰岛素5 睾酮(三)兴奋剂及其危害1 兴奋剂与使用兴奋剂2 分类3 危害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一)视觉器官1 视调节2 视野(二)听觉与位觉1 前庭器的感受装置与适宜刺激2 前庭反射与前庭机能稳定性(三)本体感觉1 肌梭2 腱梭(四)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1 牵张反射2 状态反射第九章运动技能(一)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1 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2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 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一)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1 需氧量2 摄氧量3 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二)有氧工作能力1 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2 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3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二)无氧工作能力1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2 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3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第十一章身体素质(一)身体素质概述1 身体素质的概念2 发展身体素质的意义(二)力量素质1 力量素质的概念2 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3 功能性肌肉肥大4 力量素质的训练(三)速度素质1 速度素质的概念及分类2 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3 速度素质的训练(四)耐力素质1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2 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五)灵敏与柔韧素质1 灵敏素质2 柔韧素质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1 赛前状态的概念及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1 极点2 第二次呼吸3 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三)稳定工作状态1 真稳定工作状态2 假稳定工作状态(四)运动性疲劳1 概念2 产生机制3 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指标及方法(五)恢复过程1 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超量恢复)2 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第十三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一)高原环境与运动1 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高原训练(二)热环境与运动1 预防热危害的原则2 补充体液的原则与方法第十五四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1 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2 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3 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4 运动结束后恢复效果的生理学评定第十五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1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1 运动系统2 氧运输系统(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本篇参考书目1 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 邓树勋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王步标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运动神经系统的解剖与生理

运动神经系统的解剖与生理

运动神经系统的解剖与生理运动神经系统是人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控制和协调身体的运动功能。

了解运动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对于理解人体的运动机制、运动训练以及解决相关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运动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运动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和脊髓)以及外周神经系统(脊神经和周围神经)。

下面将对其解剖结构进行详细介绍。

1.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大脑是人体最高级的中枢,包括大脑半球、脑干和小脑。

脊髓位于脊柱内,是神经纤维的通道,负责传递大脑发出的指令和接收来自周围神经的信息。

2. 外周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由脊神经和周围神经组成。

脊神经发出于脊髓,通过椎间孔与躯干和四肢相连。

周围神经分布于全身各部位,传递大脑和脊髓的指令以及接收感觉信息。

二、运动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运动神经系统主要包括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

感觉神经负责感受身体内外的刺激,并将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而运动神经则负责传递大脑发出的指令,控制肌肉的运动。

1. 感觉神经的功能感觉神经通过感受器官(皮肤、肌肉、关节等)感知身体内外的刺激信号,并将其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

感觉神经的功能包括痛觉、触觉、温度感知等,以及对身体姿势和运动状态的感知。

2. 运动神经的功能运动神经负责将大脑发出的运动指令传递给肌肉,控制身体的运动。

它主要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脑神经控制头部和脖子的肌肉运动,而脊神经则控制躯干和四肢的运动。

运动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对于人体的正常运动至关重要。

一旦运动神经系统出现问题,可能导致肌肉无力、协调性障碍等症状。

三、运动神经系统的运动控制运动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冲动的传递来控制身体的运动。

具体而言,当大脑决定进行某种运动时,相应的运动指令将从大脑沿神经纤维传递到相应的肌肉,使其收缩或放松,从而实现身体的运动。

运动指令的传递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运动指令的发出:大脑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产生运动指令。

运动解剖——神经系统PPT课件

运动解剖——神经系统PPT课件

出颅腔。
书:p159 表2-5
2020/11/13
39
23
按功能分:
感觉神经 Ⅰ嗅神经 Ⅱ 视神经、 Ⅷ 前庭耳蜗神经:平衡-听觉 运动神经 Ⅲ 动眼神经:眼球 Ⅳ 滑车神经:眼球 Ⅵ 外展神经:眼球 Ⅺ 副神经 Ⅻ 舌下神经 混合神经 Ⅴ 三叉神经 Ⅶ 面神经 Ⅸ舌咽神经 Ⅹ 迷走神经
2020/111嗅/132视3动眼,4滑5叉6外展,73面9 8听9舌咽,10迷1副舌下全
如:排尿反射、排便反射、
2020/11/13
立毛反射、膝跳反射。
39
12
2 脑(brain):
颅腔内,高级中 枢,后接脊髓。
大脑 小脑 间脑 脑干
2020/11/13
39
13
1)脑干
延髓
生命中枢,控制呼吸、心跳等, 有唾液分泌、吞咽、呕吐等中 枢。
脑桥
背侧面:第4脑 室底壁前部
中脑
脑室为中脑导水管, 连接3,4脑室。
分布于躯干的神经主要的有:
10
背侧柱联络神经元上行纤维束 大脑、脑干中间神经元下行纤维束
感觉神 经元胞 体
感觉神经元发 出上行纤维束
感觉神 经纤维
2020/11/13 运动神经元发
39
出下行纤维束
运动神 经纤维
11
脊髓的功能:
传导功能:感觉神经冲动
脊髓白质
脑(产生感觉);
运动神经冲动(脑) 脊髓白质
骨骼肌、平滑肌、心肌
反射功能:脊髓灰质内存在低级反射中枢
2020/11/13
39
20
3 脑脊膜 保护、支持
硬膜: 硬膜外腔---麻醉脊神经根(脊髓)(静脉和脊神
经)。硬膜下Biblioteka (淋巴液)蛛网膜:薄而透明,蛛网膜下腔(脑脊液)。

《运动解剖学》(第三版) 8第八章 神经系统

《运动解剖学》(第三版) 8第八章 神经系统
中脑的背侧面有两对圆形隆起,称四叠体。上一对为上丘,下一对 为下丘。向两侧分别借上丘臂和下丘臂与间脑的外侧膝状体和内侧膝状 体相连。下丘的下方有滑车神经根出脑。
〔一〕脑干
2、脑干的内部结构 〔1〕延髓的内部结构
延髓内部主要有与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 舌下神经相连的脑神经核,非脑神经核有1对薄束核, 位于薄束结节内;1对楔束核,位于楔束结节内,它们 分别接受来自薄束和楔束的纤维。
C8
T3
T6
T1
L2
L5
S2
2
1.灰质
灰质
后角〔后柱〕 中间带 或侧角〔侧柱〕 前角(前柱)
后角
灰质连合 中央管
中间带 前角
侧角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2. 白质
• 主要由上、下行神经纤维构成。它借外表的沟裂每侧分为 三索,即: • 前索:主要有皮质脊髓前束〔支配骨骼肌随意运动〕、脊 髓丘脑前束〔传导粗触觉〕。 • 外侧索:主要有皮质脊髓侧束〔支配骨骼肌随意运动〕、 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觉〕、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 束〔传导反射性的本体感觉〕及红核脊髓束〔属锥体外系〕等。 • 后索:有薄束和楔束〔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二〕小脑
1、 小脑的位置与外形
小脑位于脑后窝,在脑桥和延髓的后上方。小脑的两侧膨大, 称半球。中部狭窄变细的局部称蚓。小脑借3对小脑脚与脑干反面 相连接。
小脑的分叶:小脑外表有许多大致平行的横沟,其中有深沟将 小脑分为三个叶。在小脑上面,原裂,将小脑分为前叶和后叶。在 小脑下面,借后外侧裂将后叶与绒球小结叶分开。绒球小结叶位于 小脑下面的前部,体积最小,其纤维主要与前庭神经核联系;小脑 上面的前部,主要接受来自脊髓的信息;其他局部,主要接受来自 大脑皮质的纤维。

王步标版运动生理学 第八章 神经系统

王步标版运动生理学 第八章 神经系统

(三)基底核的运动调节功能
①参与运动的程序设计和编制,将一个抽象的设计 转换为一个随意运动;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一)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是指由突触前(神经 末梢)膜释放的化学物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起兴奋或 抑制作用。 按功能分:兴奋性和抑制性递质
按分子量分:神经肽和与经典递质
(二)受体
受体指存在于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 核中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能识别并与之结合而发挥生 物效应的大分子物质。具有选择识别化学递质与激活效 应器的功能。
2、视野:单眼注视正前方不动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
围,称为视野。
上侧视野<下侧,鼻侧<颞侧。
不同颜色的视野大小依次为:白色>蓝、黄>红>绿。
3、双眼视觉:两眼同时视物时的视觉称为双眼视觉或立
体视觉。能观察到物体(高、宽、长)三维空间。 立体视觉在各项体育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
4、眼肌平衡:眼肌平衡决定于运动眼球的三对肌肉的紧
可分为三类: 反射性运动
形式化运动 意向性运动
•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躯体运
动低级中枢、最后公路 • (一)脊髓的神经纤维与神经元 • 1、感觉神经元与感觉传入纤维: 脊髓后根,

• •
脊髓后角或后索
2、中间神经元 后角,数量多 脊髓前角神经元 3、运动神经元(传出)
①大α运动神经元支配 α运动神经元 快肌纤维。 运动反射的 ②小α运动神经元支配 最后公路 慢肌纤维。

突触结构
(二)突触传递
1、神经肌肉接点传递
2、中枢化学传递
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PSP) 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 后膜去极化 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提高了后膜对K+、Na+,尤其是Na+的通透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达脊髓。
(2)皮层核束:起源于中央前回下部的锥体细胞止于脑干神经
运动核。
主要功能:发动随意运动,调节精细动作,保持运动
的协调性。
• 2、锥体外系 :指大脑皮层锥体系以外调控躯体
运动的下行传导通路,起源广泛,结构与功能十分复 杂。
• (1)皮质-纹状体系。 • (2)皮质-脑桥-小脑系。 主要功能: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维持机体姿势。
(三)基底核的运动调节功能
①参与运动的程序设计和编制,将一个抽象的设计 转换为一个随意运动;
• 3、屈肌反射:指当皮肤或肌肉受到伤害性刺激
时,引起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快速地屈曲撤回的反射。 • 交叉伸肌反射 (对侧伸肌反射)
• 4、高位中枢对脊髓反射的调控
• 在正常情况下,脊髓反射活动经常接受高位中枢下行 指令的调控,高位中枢发出的运动指令可通过脊髓对 其感觉到传入纤维的末梢、中间神经元或运动神经元 等环节予以调控。如脊休克现象。
运动神经元 γ运动神经元 支配梭内肌纤维 β传出纤维
是α运动神经元发出支 配梭内肌纤维的侧支
运动神经元活动的“大小原则”——小神经元先启动, 然后较大的神经元依次被启动。
(二)脊髓反射
1、牵张反射:指在完整神经支配下的骨骼肌,受到
外力牵拉时引起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 2、牵张反射的分类及生理意义 (1)动态牵张反射:又称位相性牵张反射或腱反射。 感受器:肌梭 功能:增强肌肉的收缩力,导致拮抗肌舒张----交互 抑制。如膝跳反射。 (2)静态牵张反射:又称紧张性牵张反射或肌紧张。 功能:调节肌肉的紧张度,对维持躯体姿势具有非常 重要意义。 如直立姿势的维持。
突触结构
(二)突触传递
1、神经肌肉接点传递
2、中枢化学传递
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PSP) 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 后膜去极化 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提高了后膜对K+、Na+,尤其是Na+的通透性
后膜对Cl-、K+通 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 透性增高,尤其是Cl后膜超极化(抑制性突触后 电位IPSP ) 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应用:
应用: 在完成一系列运动技能时起重要作用,如体操中
的后手翻、后空翻、跳马等,举重运动员的发力、短跑运 动员起跑、背跃式跳高过杆动作等均与状态反射有关。
2、翻正反射
指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协调运 动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 翻正的顺序:头—躯干(身体)—后肢 应用:跳水的转体动作、篮球转身过人动作。
直 线 ( 或 旋 转 ) 变 速 运 动
产生空间位置感 觉和变速感觉
大脑皮层 感觉区
囊斑(壶 腹嵴)毛 细胞兴奋
前庭核
肌肉
调节肌紧张, 维持身体平衡
(三)前庭反射和前庭稳定性
1、前庭反应: 当前庭器官受到刺激时,反射性地引
起骨骼肌紧张性改变、眼球震颤和植物性功能反应,出 现眩晕、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等现象,称为前庭反应。
3、电突触传递
发现存在于神经系统、心肌、平滑肌与肝脏中,以 电耦合的方式进行传递,成为双向传递基础。 其意义在于传递速度快,产生同步化活动。
4、中枢突触传递的特征
神经(化学)递质或电传递 兴奋节律的转换 化学突触单向传递,电突触双向传递 总和现象 后放 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可塑性
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脑干包括延髓、脑桥和中脑。
(一)脑干对肌紧张的调控
肌紧张是维持身体姿势的基础,其反射初级中枢在脊髓, 常接受上位中枢的调控。 脑干网状结构 抑制区:使肌紧张减弱
易化区的活动大
易化区:使肌紧张加强 于抑制区的活动。 实验证据:去大脑僵直
(二)姿势反射 姿势反射: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骨骼肌张力进行调
外鼓 耳膜 听 骨 链 鼓室 空气 卵 园 窗

空气传导
外鼓 耳膜
卵 园 窗
内耳 耳蜗
声 波
骨传导
颅 骨
耳蜗 骨壁
(二)耳的感音功能——内耳的功能
耳蜗——感音器官
螺旋器(柯蒂氏器) ——声音感受器。
外界物体发出的声音通过外耳和中耳的传递到 达内耳,振动螺旋器,盖膜与毛细胞接触,听 毛弯曲,毛细胞兴奋,将机械刺激转变为(电
第八章 神经系统
对运动及其学习的调控
教学目的
1、掌握突触与突触传递、神经递质
与受体、反射与反射弧的基本概念。 2、掌握各级中枢对运动调控和运动 技能的学习及其生理学机制。 3、熟知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感觉 在运动中的作用及其生理学机制。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各级中枢对 躯体运动的 调控和运动 技能的学习。
2、视野:单眼注视正前方不动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
围,称为视野。
上侧视野<下侧,鼻侧<颞侧。
不同颜色的视野大小依次为:白色>蓝、黄>红>绿。
3、双眼视觉:两眼同时视物时的视觉称为双眼视觉或立
体视觉。能观察到物体(高、宽、长)三维空间。 立体视觉在各项体育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
4、眼肌平衡:眼肌平衡决定于运动眼球的三对肌肉的紧
(二)感觉器官:是指由感受器及其附属结构构成
的器官。 适宜刺激:性质、强度 电能 (三)感受器的基本特征 换能作用:刺激能 感觉编码:刺激的质和量 适应现象
二、视觉
眼是视觉器官。
(一)眼的折光与成像 (二)视调节
1、晶状体的调节
眼的折光系统
折光成像原理:凸透镜相似。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形似凸透镜)
视近物时,睫状肌收缩,睫状小带松驰,晶状体变凸,曲率增加, 物像前移到视网膜上。
2、瞳孔调节 瞳孔调节反射 瞳孔对光反 3、眼球会聚 4、折光异常: 近视 远视 散光
近视:眼球视轴过长,折光力过强,物象落在视网膜前
据卫生部、教育部联合调查,目前中国学生近视发生率接近60%, 居世界第一。2012-06-06
可分为三类: 反射性运动
形式化运动 意向性运动
•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躯体运
动低级中枢、最后公路 • (一)脊髓的神经纤维与神经元 • 1、感觉神经元与感觉传入纤维: 脊髓后根,

• •
脊髓后角或后索
2、中间神经元 后角,数量多 脊髓前角神经元 3、运动神经元(传出)
①大α运动神经元支配 α运动神经元 快肌纤维。 运动反射的 ②小α运动神经元支配 最后公路 慢肌纤维。
三、高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大脑皮层是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
大脑皮层 功能定位
(一)大脑皮层的运动调节功能
1、主运动区与运动前区
主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相当于4区。运动前区位 于中央前回前前方6区。
运动区的功能特点:
①交叉性(头面部双侧性);②倒置性(头面部正立); ③功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精细和复杂程度有关。 ④刺激所得的肌肉运动反应简单。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一)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是指由突触前(神经 末梢)膜释放的化学物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起兴奋或 抑制作用。 按功能分:兴奋性和抑制性递质
按分子量分:神经肽和与经典递质
(二)受体
受体指存在于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 核中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能识别并与之结合而发挥生 物效应的大分子物质。具有选择识别化学递质与激活效 应器的功能。
能)神经冲动,经听神经将冲动传到大脑皮层
听觉中枢——颞叶,产生听觉 。
四、位觉——前庭觉。
前庭器的组成: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 功能:维持身体姿势和平衡,产生
空间位置觉。 感受器:囊斑、壶腹脊
(一)囊斑的适宜刺激与中枢机制
适宜刺激——直线变速运动。
(二)壶腹嵴的适宜刺激与中枢机制
适宜刺激——旋转变速运动
(三)视网膜的感光功能
1、视网膜的感光细胞
①视锥细胞: 中央,感强光和分辨颜色。 ②视杆细胞: 周边,感弱光,无辨色功能。
2、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光—电换能作用
视杆细胞内的感光色素是视紫红质。在光的刺激下,感光色素发生 光化学反应,分解为两部分,将光能转换为动作电位。
3、视锥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通常用三原色学说解释。
2、辅助运动区:位于大脑皮层的内侧和背外侧上部的6区。在
编排复杂的运动程序时和执行运动前的准备状态中起重要作用。
3、顶后叶皮层(5区和7区):在肢体运动感觉方面起重要
作用。
(二)高位中枢控制运动的下行传导通路
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控是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来实现。
1、锥体系
是大脑皮下行控制躯体运动的最直捷通 路,主要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1)皮层脊髓束:起源于中央前回与旁小叶前部锥体细胞下行
视网膜上分布有三种不同的视锥细胞,分别含有对红、绿、蓝敏感 的视色素。在不同光的刺激下,三种色素分解的比例不同,经信息 处理后转化为不同的视觉冲动,产生不同的色觉。
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
如维生素A供应不足,会引起夜盲症。
视觉的形成
外界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折光系统感
(一)腱梭——感受肌肉张力变化
位于肌腱、肌腱与肌腹连接处或腱鞘内的张力感受器,其感觉末梢 属于Ⅰb类纤维。肌肉主动收缩是最有效的刺激,它对被动牵拉刺 激不敏感。
(二)肌梭——感受肌肉长度变化
位于肌腹中,外包结缔组织膜,2~12根梭内肌纤维组成。每根梭 内肌纤维的中部是感觉部分,分布有粗大的感觉神经纤维(Ⅰa类) 和次级感觉末梢(Ⅱ类纤维),两端是收缩部分。
运动中神经 中枢对各器 官系统的整 合作用。
内容提要
神经学基础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躯体运动的调控 运动学习与记忆 躯体运动的整合
第一节 神经学基础
一、神经元
(neuron)
胞体 胞突
树突 轴突
二、突触传递 (一)突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