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从“中气升降”论治血证的学术特色

合集下载

从黄元御“中气升降”谈“气机病”论治

从黄元御“中气升降”谈“气机病”论治

从黄元御“中气升降”谈“气机病”论治
曹颖;李志国
【期刊名称】《吉林中医药》
【年(卷),期】2013(033)010
【摘要】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以“中气升降”为中心,阐释脏腑气机的圆运动,在临床治疗中重视人体中气,调畅脏腑气机,复其升降枢转之常.黄氏第五代弟子麻瑞亭将“中气升降”理论进一步完善,认为脏腑气机升降紊乱所致之病,均当复其升降之常,而复其升降之常的关键,重在调理脾胃中气升降,并将黄氏气滞之主方下气汤加减完善为治疗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升降紊乱之内伤杂病方,可用以指导临床脏腑气机失调类疾病的治疗.
【总页数】2页(P980-981)
【作者】曹颖;李志国
【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中医学院,河北唐山063000;河北联合大学中医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
【相关文献】
1.黄元御从"中气升降"论治血证的学术特色 [J], 汪晓筠
2.从黄元御"中气升降"理论探讨气血瘀滞证治 [J], 周博文
3.基于黄元御\"培中气、重升降\"思想推拿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临床研究 [J],
张慧;卢云霄
4.基于黄元御"中气升降"理论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J], 陈采玉;张民
5.黄元御中气理论治疗消渴病的探析 [J], 昌静楠;张玉;陈玉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元御“培中气、重升降”思想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浅识

黄元御“培中气、重升降”思想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浅识

黄元御“培中气、重升降”思想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浅识陈赐慧;花宝金【摘要】黄元御为清代名医,其学术特点以中气升降为主,贯穿于理法方药之中.肿瘤的治疗亦提倡重视后天脾胃功能及气机升降的作用,与黄氏学说颇有相似之处.因此浅述黄氏的思想及在肿瘤治疗中的运用.【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年(卷),期】2012(040)005【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黄元御;学术思想;肿瘤【作者】陈赐慧;花宝金【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清代医家黄元御(1705-1758),又名玉璐,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

山东昌邑人。

黄元御碑文评:“先生少负奇才,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

”三十岁时因目疾为庸医误治,使左目失明,悲痛之余,发奋学医,自述[1]“纵观古今医学数百种”,“考镜灵兰之秘,讵读仲景伤寒”,“声心渺虑,思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道,三载而悟”。

后世医家评述他“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

乾隆曾亲题“妙悟岐黄”赐匾。

学术上推崇黄帝、岐伯、秦越人和张仲景并称“四圣”,因其著作“争光日月”。

黄氏十分重视阳气,临证力主扶阳抑阴,崇尚脾土。

主要著作有《伤寒悬解》、《金匮悬解》、《四圣悬枢》、《四圣心源》等十一种。

其中尤以《四圣心源》为代表。

黄元御对于肿瘤的治疗著述不多,散见于《四圣心源》劳伤解、鼓胀根原、噎膈根原、积聚根原诸篇。

然其思想对于肿瘤治疗临证颇有助益,试述如下。

1 保护阳气为立命之本黄元御因其年轻时被庸医大剂寒凉药所误而致失明,再加之金元之后“刘完素为泻火之说,朱彦修作补阴之法…纷纭扰乱以至于今,而古法荡然矣。

”故对“贵阴贱阳”、滥用寒凉之流深恶痛绝。

黄氏宗《素问》“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的学说,并受张景岳“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影响,认为人身立命,阳气为本。

气机升降论----黄元御

气机升降论----黄元御

气机升降论----黄元御先介绍一下清代名医黄元御,首先说他的内容,就要先介绍一下黄元御这个人,至少咱的了解一下吧!黄元御: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

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概况其一生。

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黄药师”、“一代宗师”。

代表著作共是一本:《黄元御医学全书》收录了《四库全书》著录的黄氏存世医书11种,即《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说意》《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素灵微蕴》《长沙药解》《玉楸药解》,凡101卷。

本文要说的气机图就是出自《四圣心源》中的,内容介绍:清·黄元御著,旨在弘扬四圣(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伟业,阐发四圣典籍之精蕴。

黄氏在此书中提出“枢轴运动”(圆运动)之观点,并详加阐释,崇尚气化,首重中气(脾胃),兼及四维(心、肺、肝、肾)。

方旨彰显,遣药简洁,配伍精当,符合临床。

此书结构严谨、条理分明、文笔精炼、风格独特,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堪称黄氏诸书之精华。

清代冯承熙对黄元御及其著作给予高度评价:“向读黄坤载先生《素灵微蕴》《四圣心源》诸书,奥析天人,妙烛幽隐,每谓自越人、仲景而后,罕有其伦。

”本次整理,增加“黄元御轶事数则”及“方剂索引”,丰富原书内容且方便学习及临床使用。

这个图研究一下其实特别有意思,而且还不是那么难懂,下面截取一段四圣心源的天人解中关于阴阳的文章,有喜欢这个理论的可以看一看这本书,如果觉得不好理解的话可以先看看之前提到的一本书,古中医学的圆运动这本书,可以作为入门。

阴阳变化《四圣心源》阴阳未判,一气混茫。

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

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

黄元御脉法临证心得(上)

黄元御脉法临证心得(上)

黄元御脉法临证心得(上)在学习脉法之前我讲一下我本人学习脉法的过程,希望在座各位老师和同行不要像我这样走了很多弯路,也希望今晚的讲座能够给大家更多的启发,让大家感受到脉诊的乐趣。

到目前为止本人也稍稍对脉法有点感觉,在临床上用逐渐以脉诊为主的诊断方式去看病,说实话,让我来讲脉法,这个脉诊本身就很强大,让我有点感到牵强也没有资格讲这么重要的课程,也担心自己的理解偏差把大家领偏了道。

我在这也只是开个头,希望大家把自己在临床上对脉的认识,都贡献出来,对我讲这堂课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脉诊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之一,这也是中医诊断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现实中,只要你说你是搞中医的,老百姓首先就是问你会摸脉吗?学过中医的人,或者上过临床的人都明白,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才是我们大多数学习中医的人对脉法掌握情况的最好的一种描述。

在学习脉法的过程中我也曾经请教过很多老师,很多老师都告诉我,在现实中真正能够摸脉的中医人少之又少,很多医生摸脉只是为了做个样子,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而已。

还有老师说脉法并不重要,你看《难经》上讲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对于医生来说,切脉排在四诊之末只是一些皮毛技巧而已。

我们要练好的是望诊,闻诊,问诊,不必追求切脉。

但是我自己对伤寒论,金匮的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到处都是在讲脉法,说实话实在是看不明白,我想如果脉法都搞不懂,经典的学习估计也是一知半解。

灵枢第四篇上讲: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

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

可见脉之重要。

但是脉法实在是难学,很长时间对我来说,脉学也成了一种玄学,学懂它成了一种不可奢求的奢侈品。

但是我们是中医人,如果不会摸脉,怎么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医。

仲景大师在伤寒论中多次提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就特别的强调脉法,脉为先,证其次。

我想如果只重视证不重视脉,只重视方证对应。

可能只是一种简单的模仿过程。

黄元御“中气轮转”思想及其遣方用药特点浅析

黄元御“中气轮转”思想及其遣方用药特点浅析

黄元御“中气轮转”思想及其遣方用药特点浅析
何易
【期刊名称】《中医学报》
【年(卷),期】2015(30)11
【摘要】清代名医黄元御创立了中气升降理论。

心火上炎宜清降,肺金上逆宜肃降,赖乎胃土之右转;肾水下寒宜温暖,肝木下陷宜升达,藉于脾土之左旋。

治疗上强调执中培土,升脾陷而降胃逆。

脾胃之升降,即调达阴阳之升降,亦即推运四维肝心肺肾,气血精神之轮转。

因此多从扶阳抑阴入手,处处以顾护阳气为先,用药擅培土泻湿、暖
脾温肾、疏木清风、降胃敛肺,喜温热而远苦寒,多用甘草、干姜、桂枝、茯苓等药。

【总页数】3页(P1624-1626)
【关键词】黄元御;“中气轮转”;培土泻湿;暖脾温肾;疏木清风;降胃敛肺;阴阳;气血;精神
【作者】何易
【作者单位】杭州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3.14
【相关文献】
1.旴江医家陈自明治疗痢疾遣方用药思想浅析 [J], 罗华富;姚凤云;左铮云;丁舸
2.沈金鳌论治咳嗽遣方用药特点 [J], 蔺焕萍
3.重法施方精用药,善以经方疗杂病:—何任教授遣方用药特点探述 [J], 金国梁;何
若苹
4.基于《里中医案》探究李中梓遣方用药特点 [J], 王雨;张钰欣;姜婧;张雨菲;沈翊康;刘钟阳
5.浅析王秀霞教授治疗复发性流产的辨证及遣方用药特点 [J], 韩凤娟;付杨;王秀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圣心源》治疗鼻衄

《四圣心源》治疗鼻衄

《四圣心源》治疗鼻衄《四圣心源》治疗鼻衄的辨治特点探微《四圣心源》是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的代表作。

黄氏十分推崇《内经》、《难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并尊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为医界“四圣”,其编写的《四圣心源》从理论到实践,都是以上述典籍作为指导范本的。

本文就此书治疗鼻衄的辨证和治疗特点探析如下,以利临床应用。

1.鼻衄之机在于肺逆失敛肺为华盖,百脉朝会于肺。

肺主气,主肃降。

黄元御认为,上焦血液的收摄,依赖于肺气的降敛。

一方面,肺气的收敛对于上焦血液有直接的收摄作用。

如《四圣心源·血脱》云:“……肺血上流,则吐衄于口鼻。

以血在下焦则宜升,而既升于上,则又宜降。

降者,肺之所司,缘肺金主收,收气盛则血降,收气不足,故血涌而上溢也。

”另一方面,肺气的降敛对于君相二火有收摄作用。

如《四圣心源·气滞》曰:“君相之火,下根癸水,肺气敛之也。

肺气上逆,收令不行,君相升泄,而刑肺金,则生上热。

”而“君相升泄,肺金被刑,营血不敛,故病鼻衄”(《四圣心源·衄血》)。

因此,《四圣心源·衄血》的开篇就点题:“肺窍于鼻,肺气降敛,则血不上溢,肺气逆行,收敛失政,是以为衄。

”可见,鼻衄的原因是肺气逆行,收敛失政,以致血从上溢而为衄。

2.鼻衄之根源于胃气不降脾胃同居中焦,中央土以灌四旁。

中焦脾胃,上为心肺,下为肝肾,凡上下所属之脏器出现虚实克胜之变,必然影响中焦之气,故四脏有一不平,中气必为之受伤。

脾胃是一身升降之气的枢纽。

脾气宜升,胃气宜降。

中气受伤,脾胃升降失常,亦同样会累及心肺肝肾诸脏。

黄元御认为气机的升降运行正常与否取决于中气。

若中气升降窒塞,则脾土下陷而胃土上逆。

俾中气得运,枢轴运转,脾陷复升,胃逆复降,胃降则心肺也降,脾升则肝肾也升。

如《四圣心源·劳伤解·中气》说:“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

黄元御“中气学说”探析

黄元御“中气学说”探析

黄元御“中气学说”探析
杨震;郝建梅
【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年(卷),期】2024(34)5
【摘要】黄元御(1705-1758),清代乾隆年间御医,著名医学家,名玉路,字元御,又字
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山东昌邑人。

出身书香名门,少年博极群书,抱负高远。


壮之年,偶患目疾为庸医所误,左目失明。

遂弃举子业,志向“良相之心为良医”,考镜灵兰之秘,讵读仲景伤寒,因给乾隆皇帝诊病数剂而愈,遂考授御医,御赐亲题“妙悟岐黄”匾额。

先后写成《伤寒悬解》、《金匮悬解》、《四圣悬枢》、《四圣心源》、《长沙药解》、《伤寒说意》、《素灵微蕴》、《玉楸药解》、《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医著11部,《道德悬解》和《周易悬象》哲学著作两部。

【总页数】3页(P434-436)
【作者】杨震;郝建梅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肝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6
【相关文献】
1.基于黄元御中气理论探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因病机及防治
2.黄元御中气理论治疗消渴病的探析
3.黄元御中气升降理论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解读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

解读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

解读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一、重视中气,扶阳抑阴。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所谓土也,是阴阳升降之枢轴,阴阳五行变化和万事万物生化的根本。

在人体,中气即脾胃之气,是人体脏腑后天之根本。

1、(肺)阴虚的治疗:滋肺养肺,不可滥用滋阴降火之剂(知柏八味丸)。

方用地魄汤:甘草、芍药、半夏、麦冬、五味子、元参、牡蛎。

(芍药甘草汤加牡蛎育阴潜阳。

半夏、麦冬、五味子酸甘化阴)2、阳虚的治疗:不仅要温肾阳,更要健脾阳。

方用天魂汤:甘草、桂枝、茯苓、干姜、人参、附子。

(四逆汤,加茯苓桂枝甘草,温中化散寒湿。

辛甘化阳。

)3、气病的治疗: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脾胃为升降之枢轴。

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

气滞于右胁及胸膈者,降胃泻肺。

(化脾肺之痰)方用下气汤:甘草、半夏、橘皮、茯苓、芍药、五味子、杏仁、贝母。

(二陈汤加杏仁贝母五味子)气滞于左胁及脐腹者,治宜升补肝脾,(温阳化气)方用达郁汤:甘草、干姜、桂枝、茯苓、鳖甲、砂仁。

(甘草干姜桂枝温阳,茯苓利水助阳。

砂仁行气。

鳖甲通经活络。

)(第五代传人麻瑞亭一辈子用“下气汤”加减治百病,效验传奇。

)4、血病的治疗:血瘀之标在肝,之本则在于脾土之滞陷不升。

宜温中健脾,活血化瘀。

方用破瘀血汤:甘草、桂枝、茯苓、丹皮、丹参、桃仁、干姜、首乌。

(桂枝茯苓丸加干姜、首乌。

)治衄血必降胃气,降胃气必用半夏,不可以血证为阴虚而不用半夏,宜养肺阴,化痰降气。

方用仙露汤:甘草、芍药、麦冬、五味子、贝母、半夏、杏仁、柏叶。

小思邈注:肺开窍于鼻,衄血(鼻子流血)可以是肺阴虚肺燥,血管破裂引起;“燥”为何成痰?因为流动的液体被“燥热”蒸发了。

治疗要养阴化痰两面兼顾。

如果是气虚引起的“衄血”,用这个方子就没效。

5、精病的治疗:肝气不升则郁结于下,扰动精室而下泄。

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

治宜培土疏木而交通心肾。

方用玉池汤:甘草、芍药、茯苓、桂枝、砂仁、龙骨、牡蛎、附子。

揭露:让黄元御的“中气”理论更有效的方法

揭露:让黄元御的“中气”理论更有效的方法

揭露:让黄元御的“中气”理论更有效的方法我发现了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让你在实践中,运用黄元御的“中气”理论时,获得更好、更快捷的疗效。

如果你对这个方法感兴趣,请继续往下阅读。

黄元御的“中气”理论,是整部《四圣心源》的核心内容,多数读过《四圣心源》的人,都觉得它很好。

然而,你在应用黄元御的“中气”理论时,有没有觉得力不从心的时候?坦白的说,黄元御的“中气”理论确实很好,但是,它的实际应用效果嘛……我不是很满意。

这是怎么回事的哪?因为黄元御的医案没有流传下来,所以,我们无法知道黄元御是如何辩证、加减的,而且,仅仅靠《四圣心源》中提到的80多味中药,远不足于治疗人体的诸多疾病。

不过,你也没必要“伤心”,因为早在100多年前,有一位大医张锡纯,已经帮我们破译了黄元御“中气”理论的密码,并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中气”治法。

那可能是真的吗?继续阅读,你将知道答案。

饮食入胃,必由胃之上口——贲门而入,后经胃中酸液消化,再经胃之下口——幽门而出,化为大、小二便。

所以,若中气充盛,则胃之上口宽展,自能消受水谷;胃中酸液充足,自能消化食物;胃之下口宽展,食物可顺利入肠,不滞留于胃中。

而脾主消磨,故胃之下口是否宽展、胃中酸液是否充足,皆与脾有关;胃主传盛,胃之上口是否宽展、能否容受食物,则与胃有关,胃气无法下行则必定上逆。

理论依据如下:《四圣心源》有文:脾阳左升,则(胃之)下窍能开,胃阴右降,则(胃之)上窍不闭。

下窍开,故旧谷善出,上窍开,故新谷善纳,新旧递嬗,出纳无阻,气化循环,所以无病。

其上下之开,全在中气。

《医学衷中参西录》有文:胃之所以能化食者,全赖中有酸汁。

腹饥思食时,酸汁自然从胃生出。

若忧思过度(过思则伤脾,脾伤则不能助胃消食),或恼怒过度,则酸汁之生必少,或分毫全无,胃中积食,即不能消化。

所以,我们治“中气”时,需要注重三点:胃之上口、胃之津液、胃之下口。

如果病人的病症在胃之上口,有呕吐、无法饮食、哕逆等胃气上逆的症状,那么,黄元御的治法是重用半夏降胃气,张锡纯的治法是重用生赭石降胃气,若有痰涎随之上冲,则兼用半夏。

黄元御理论阐述

黄元御理论阐述

·293·黄元御理论阐述李东玥摘 要:黃元御,清代著名医学家。

他提出的“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等中医理论,为一线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诊治思路。

本文从研究黄氏的相关文献书籍入手,以理、法、方、药为立足点对黄氏中医理论体系进行全面的阐述,突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以便读者学习。

关键词:黄元御 理论 治疗方法 用药 遣方黄元御的中医理论尊古而创新,融合了“理学”“易学”等思想,独尊四圣经典著作,批判性继承后世医家,将自己的理论发展成为一个易于把握、融通性强,实践治疗中用药精准、组方严谨的独特中医理论体系。

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发现,有关黄氏的中医思想的研究多停留在对一个或几个理论的内容讲解上,缺少对理论、法则以及用药规律的系统总结。

所以,笔者以此为立足点,本文突出黄氏中医理论在理、法、方、药中的不同体现方式,以便读者能更全面的了解、掌握其中的区别与联系。

1理论体系1.1…气化理论1.1.1…六经气化,手足同化“六经气化”来源于《黄帝内经···素问》中“六微旨大论”篇,黄元御首部著作《伤寒悬解》(1)极为推崇该理论。

在《伤寒悬解》首篇“六气司令”中提到“人有十二经,仲景《伤寒》但立六经者,从六气也。

少阴、少阳、阳明手经司气,而足经从化者也。

厥阴、太阴、太阳足经司气,而手经从化者也。

”(2)后文中以寒水、湿土、相火、燥金、风木、君火为六气主令对应六经,同名经从化,从而形成了“足太阳膀胱以寒水主令,手太阳小肠之火从而化寒,手阳明大肠以燥金主令,足阳明胃之土从而化燥,手少阳三焦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之木从而化火,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手太阴肺之金从而化湿,手少阴心以君火主令,足少阴肾之水从而化火,足厥阴肝以风木主令,手厥阴心包之火从而化风”(2),确立了有形经络与无形气化的同一性。

此外,黄氏完善了《内经·脏气法时论篇》中的内容,将十天干与六经(相火对应的六经除外)相配,例如:甲乙为阳气生发之时,乙木配阴脏肝,甲木配阳腑胆为“甲乙木”,以此类推为“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3)。

黄元御“中气升降”理论指导气血证治

黄元御“中气升降”理论指导气血证治

黄元御“中气升降”理论指导气血证治黄元御认为,中气在脾土升清的作用下,自左路化为清阳上升,为肝木渐而为心火,然后在胃土降浊的作用下,自右路化为浊阴下降,为肺金渐而为肾水,故只有中气升降功能正常,阴阳才能各归其位,气机才能周流顺畅。

《四圣心源》针对性提出:“升降之权,在阴阳之间,是谓中气……脾升则肝肾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火金不滞。

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

平人下温而上清,以中气之善运。

”因此,对气血瘀滞的证治,黄元御恒以燮理中气升降、环顾四维为法,采取全局性的诊疗方案,灵活变通.“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强调百病皆因中气不运,升降反作而起。

然中气不运之由,黄元御责之水寒土湿,“胃气不降之原,则原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水寒之旺……脾陷之由,全由土湿,土湿之故,全因水寒,肾寒脾湿则中气不运”,故临证强调“泄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

综上,黄元御的“中气升降”理论已蕴“中气”圆运动之雏形,其神韵在于: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行轴灵;轴旋转于内、轮升降于外,是为人之生理;轴不旋转、轮不升降,是为人之病理;运动轴的旋转去运动轮的升降、运动轮的升降去运动轴的旋转,是为人之医理[。

黄元御认为,“肝藏血,肺藏气,而气原于胃,血本于脾”。

盖脾土左旋,生发之令畅,故温暖而生肝木;胃土右转,收敛之政行,故清凉而化肺金。

肺金即心火之清降者也,故肺气清凉而性收敛。

肝木即肾水之温升者也,故肝血温暖而性生发。

肾水温升而化木者,缘己土之左旋也,是以脾为生血之本;心火清降而化金者,缘戊土之右转也,是以胃为化气之原。

对此,《四圣心源》进一步释曰:“阴生于上,胃以纯阳而含阴气,有阴则降,浊阴下降,是以清虚而善容纳。

阳生于下,脾以纯阴而含阳气,有阳则升,清阳上升,是以温暖而善消磨。

水谷入胃,脾阳磨化,渣滓下传,而为粪溺,精华上奉,而变气血。

8黄元御中气升降理

8黄元御中气升降理
“木火之生长,全赖脾土之升……脾土不升,木 火失生长之政,一阳沦陷,肾气澌亡,则下寒而 病阳虚。人知其木火之衰,而不知脾土之弱…… 是宜升肝脾以助生长,不止徒温肾气也。”
——《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阳虚》
2.3、阳衰土湿水寒是致病之源
黄元御将阳衰、土湿、水寒作为一切外感杂病 发生的主要根源: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 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 莫不由此” ——《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中气》
• “人身十二脏腑之经气,行于身之上下左右, 左升右降,如轮一般。中气在人身胸之下 脐之上,居中枢之地,如轮之轴一般。中 轴左旋右转,轮即左升右降。”
——彭氏把中气四维轴轮互运成圆运动理论 进一步发展为:中气如轴,脏腑之经气如 轮,中气与经气轴轮互运成圆运动。
《四圣心源》的理论在脾胃 升降理论的应用
1.2、注重中气,强调气机升降
黄元御对阴阳学说的理解重在“气化”层面
黄氏认为:中气为阴阳五行之本,而阴阳五行又 是万物生化之源。他提出的中气升降论秉承《内 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理论,视人为一 “器”。以升降为机,出入为用。“枢轴运动, 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 ——《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阴阳变化》)
四、临证用药多崇阳温补,喜用甘草、 干姜、桂枝、茯苓与半夏
《四圣心源》中载方140首,其中107首方有甘草, 78首方有茯苓,70首方有桂枝,39首方有干姜, 32首方有半夏。
黄元御注重阳气,崇阳温补,突出的是阳气 “动”的特点。认为阳气的周流非常重要,临证不 以大热之品纯补,而是强调运化阳气,阳气化则不 壅,故能温煦振奋、行气利水,发挥其生理功能。
“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 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

清·黄元御:“左升右降,中气斡旋,一气周流”图解

清·黄元御:“左升右降,中气斡旋,一气周流”图解

清·黄元御:“左升右降,中气斡旋,一气周流”图解
此图根据清代医家黄元御《素灵微蕴》、《灵枢悬解》、《四圣心源》、《长沙药解》等医学著作整理而成。

阴阳未判,一气混茫;男女交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

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

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中气左旋,遂有太阴己土脾,脾以纯阴而含阳气,此阳气即太极图黑中之白者也;中气右转,遂有阳明戊土胃。

胃以纯阳而含阴气,此阴气即太极图中白中之黑者也。

1.左升右降:阳升阴降。

2.中气斡旋:土气清阳浮升、浊阴沉降,左旋右转,化生木、火、金、水之四象。

3.一气周流:木、火、土、金、水之五气,皆源于祖气阴阳之间之中气,故谓之一气;“五气皆备,形成而体具矣”。

周敦颐《太极图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

”五形以阴阳立,阴阳以太极立。

太极者,阴阳未判之混茫也,张载《正蒙·太和》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故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五行生克》中说:“五行之理,有生有克。

……。

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

”五行之生克流布之机理,暗合洛书、后天八卦,生生不息,以中气即土气为枢轴,流转升降沉浮不息,故谓之周流。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2009-02-16 22:09:16| 分类:医道求真|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一、重视中气,扶阳抑阴。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所谓土也,是阴阳升降之枢轴,阴阳五行变化和万事万物生化的根本。

在人体,中气即脾胃之气,是人体脏腑后天之根本。

1、阴虚的治疗:宜降肺胃而助收藏,不可滥用滋阴降火之剂,方用地魄汤:甘草、半夏、麦冬、芍药、五味子、元参、牡蛎。

2、阳虚的治疗:不仅要温肾助阳,更要健脾升阳,方用天魂汤:甘草、桂枝、茯苓、干姜、人参、附子。

3、气病的治疗: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中气为升降之枢轴。

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

气滞于右胁及胸膈者,降胃泻肺,方用下气汤:甘草、半夏、五味子、茯苓、杏仁、贝母、芍药、橘皮。

(第五代传人麻瑞亭一辈子用“下气汤”加减治百病,效验传奇。

)气滞于左胁及脐腹者,治宜升补肝脾,方用达郁汤:桂枝、鳖甲、甘草、茯苓、干姜、砂仁。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案·胁下疼兼胃口疼》:治胁疼两方中皆用桂枝而不用柴胡,……柴胡能舒肝气之郁,而不能平肝木之横恣,桂枝其气温升(温升为木气),能舒肝气之郁结则胁疼可愈,其味辛辣(辛辣为金味),更能平肝木横恣则胃疼亦可愈也。

惟其性偏于温,与肝血虚损有热者不宜,故特加龙胆草以调剂之,俾其性归和平而后用之,有益无损也。

……方之要旨,不外升肝降胃,而桂枝之妙用,不但为升肝要药,实又为降胃要药。

]4、血病的治疗:血瘀之标在肝,之本则在于脾土之滞陷不升,宜温中健脾,活血化瘀,方用破瘀血汤:甘草、茯苓、丹皮、桂枝、丹参、桃仁、干姜、首乌。

治衄血必降胃气,降胃气必用半夏,不可以血证为阴虚而不用半夏,宜清金降胃,方用仙露汤:麦冬、五味子、贝母、半夏、柏叶、甘草、芍药、杏仁。

5、精病的治疗:肝气不升则郁结于下,扰动精室而下泄。

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

治宜培土疏木而交通心肾,方用玉池汤:甘草、茯苓、桂枝、芍药、龙骨、牡蛎、附子、砂仁。

中医古今名医之黄元御

中医古今名医之黄元御

中医古今名医之黄元御中医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是5000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基础理论体系在2000多年前已具雏型,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并产生了近万种医药书籍,建立了一系列医事管理和医学教育制度。

受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哲学思想、科学技术以及医疗中的新问题的影响,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有着独特的经历和内在规律。

今天,我们来介绍中医古今名医之黄元御黄元御,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山东省昌邑市人,清代著名医家。

黄元御,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生于康熙四十四年乙酉( 1705)九月,卒于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九月。

山东省昌邑市人,清代著名医家。

在注疏经典方面,著有《伤寒悬解》《金匮悬解》《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在阐发经旨方面,著有《素灵微蕴》《四圣悬枢》《伤寒说意》;在融汇创新方面,著有《四圣心源》;在本草方面,著有《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黄元御医学理论的要点是:立中气,升降立论;重阳气,扶阳抑阴,其论“中气升降,是生阴阳”,继推“四维”以全机变;论病皆从中气升降立论,认为“百病之源,源于阳衰土湿”,故应泻水补火,扶阳以抑阴;崇尚补火建中,温阳补土。

从医经历雍正十二年甲寅( 1734)八月,正当黄元御风华正茂的而立之年,不幸偶染目疾。

又因庸医误治,致使左目失明。

这段人生旅途上的重大挫折,在他的著作中屡有记述。

首先见于《素灵微蕴》,此书《序意》开头便说道:“玉楸先生,宰思捐虑,气漠神融,清耳而听,明目而视。

8黄元御中气升降理共27页文档

8黄元御中气升降理共27页文档

1.3、人体生理机能的运行模式 即脾胃升降机制:
➢ 前面提到的黄氏“一气周流”、“土枢四象”
的理论结构,演化气机“左升右降”机制来阐述 人体脏腑生理病理变化。
➢ 《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精神》提到“培养中气, 降肺胃以助金水之收藏,升肝脾以益木火之生长, 则精密而神安矣”
二、病理观念上的基本理论
一生著作
•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 • 《难经悬解》、《伤寒悬解》、 • 《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 • 《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等11部专著。
《四圣心源》
全书分十卷。前四卷谈基础理论,后六卷谈具体疾病,包 括杂病,七窍、五官、外科疮疡、妇科经产等。
黄元御的学术特点: “天人合一,一气周流”
• “人身十二脏腑之经气,行于身之上下左右, 左升右降,如轮一般。中气在人身胸之下 脐之上,居中枢之地,如轮之轴一般。中 轴左旋右转,轮即左升右降。”
——彭氏把中气四维轴轮互运成圆运动理论 进一步发展为:中气如轴,脏腑之经气如 轮,中气与经气轴轮互运成圆运动。
《四圣心源》的理论在脾胃 升降理论的应用
➢ “百病之生,悉由土湿,是以多有痰证,而鼓胀、 噎膈、虚劳、吐衄、嗽喘、惊悸之家更甚。原 因土湿阳虚、气滞津凝” ——《四圣心源·卷五·杂
病解上》
➢ “己土之湿为本气,戊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 燥不敌脾家之湿,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也”
——《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太阴湿土》。
➢ “火为阳,而阳升于肝脾,脾陷而肝木不生…… 脾陷之根,因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水寒” 。
提出从本气为病的角度去认识疾病发生,创立“一气周流, 土枢四象”理论来阐述人体结构模式,用“左升右降”理 论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病机。 临床十分重视阳气,临证力主扶阳抑阴,崇尚脾土,对脾 胃升降理论在临床应用有更加独特认识。

黄元御中气概念探讨

黄元御中气概念探讨

黄元御中气概念探讨陈圣华;甘密密【摘要】从学术界对"中气"一词的理解入手,阐述"中气"的意义,认为黄元御对中气的理解才是正统.%The meaning of "middle Qi" was elucidated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middle Qi" in academe and Huang ruan-yu's understanding of "middle Qi" was orthodox.【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年(卷),期】2012(025)002【总页数】2页(P45-46)【关键词】黄元御;中气;概念【作者】陈圣华;甘密密【作者单位】广西中医学院,广西 ,南宁,530001;广西中医学院,广西 ,南宁,5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中气一词,肇始于《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五脏者,中之守也,中盛脏满,气盛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

”《灵枢·口问》篇云:“中气不足,则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

”《黄帝内经》给出了“中气”这一名词的提法,却没有给出关于这一名词的解释,亦即其内涵。

在中医学术史上,对于中气内涵的论述有很多,使得这一概念模糊不清,不利于后人学习与应用。

笔者认为,黄元御对中气的理解才是正统。

黄元御(1705—1758),名玉路,字坤载,清朝乾隆年间著名医学家,著有《黄元御医书十一种》。

黄氏为医,理必《内经》,法必仲景,尊古崇圣特色至为鲜明,又能圆机活法,执西而用中,故而自成一家。

黄氏重视中气的学术思想可谓其医学思想中的主导思想,这充分体现在其所著的医书当中,尤其在其具有“诸书之会极”之称的医著《四圣心源》当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笔者不揣浅陋,试探讨之。

目前学术界对中气内涵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两种:中气指中焦脾胃之气,包含脾气和胃气:①泛指中焦脾胃之气和脾胃等脏腑对饮食的消化、运输、升清等生理功能;②指脾气。

黄元御《四圣心源》中气论与经方应用

黄元御《四圣心源》中气论与经方应用
as a
furnace to personal six given disease,to lift drifting through the air.side
gasification
application to make the gas
the
core
dialectical way of thinking,in the clinically and power,the cycle of biochemical and
浅析中
气理论形成的哲学源流与医学背景。参照各家医案以真实病例为主,用实际病例 把经方运用与黄元御中气理论的辨证思维相结合,了解中气学说在治疗中结合经 方运用的情况,了解黄元御“中气学说”在疾病过程中生化、平衡五脏之气的作 用,在论治复杂疾病中独特的斡旋作用,以中气的生化、斡旋气血阴阳升降交感 理论为辨证思维方法结合经方的临床应用。
Yu.Wong
by the。’accordingly pushed
Heaven.the biochemistry of the gas in the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good offices of the yin and yang qi functional movements,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黄元御《四军心源》中气论弓经方应用研究
阳循环于上焦火部、中焦水火平衡部、下焦水部、左血部、右气部、身体外围营 卫部身体六部之间,的辨证思维方法参以真实病案结合经方应用。第五章中气 生化斡旋气血阴阳功能结合经方运用总结。
研究结论:“中气”为天地之气交达到“中和”状态下的运动化合之气,中
气为土气,涵盖脾胃之气但不完全等同于脾胃之气,“中气"属于哲学范畴,是 哲学中的“中气”在中医学中的具体体现和应用。人体就是以中气为动力和核心, 心肾为升降两极,肝肺为升降之翼佐,营卫为中气之外围的气机循环。中气只有 在这种“中和"状态下才能使气血阴阳生化和运动平衡,倘若中气虚衰则升降窒 塞而百病丛生,黄元御说:“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则精病,心火上炎而神 病,肝木左郁则血病,肺金右窒而气病。’’等等疾病的发生。在以中气为核心的 辨证思维理论中,气、血、阴、阳,各自不足都可以小建中汤为主方加减化裁应 用;在气血阴阳循行于各部之间产生的病理变化选择相应的经方运用,其中,治 上焦病结合运用以温阳宣通类方剂如桂枝甘草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为多;治中 焦疾病结合运用和济水火升降的以半夏泻,Ct汤为主的三个泻心汤的为多;治疗下 焦水部疾病结合运用温升肾水的,肾气丸、真武汤等方剂偏多;治疗左肝血部疾 病,结合运用温升肝木的如温经汤等方为多;治右肺气部疾病结合运用和解枢机, 凉降肺气的如大、小柴胡汤等方剂为多;另外根据气血阴阳循环的时问辨证以及 象辨法,在临床上可以在症状不明显的病人,收集到重要病情资料,为更好的分析 疾病提供了另一种思维方法,而且为用药也提供了依据。用中气辨证思维与经方 运用相结合解释应用经方,方便辨证论治,加深对经方从气机升降方面的理解与 运用。 关键词:黄元御;中气论;经方应用

黄元御中医升降理论的精髓

黄元御中医升降理论的精髓

黄元御中医升降理论的精髓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不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圆圈呢?在这个圆圈里,脾胃一阴一阳,就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它们来转。

话说这人体里面,五脏六腑是上下分布的,其功能也有方向,这些脏腑所引导的气机是处于动态中的。

这个图画我给大家描述一下。

首先肾在最下面,属水脏。

中医说肾脏是水中含火,水是肾阴,火是肾阳,火我们就明白了,那一定是向上走的,它生什么啊?火生土,也就是说,火性向上走,使得脾土温暖,那么脾是负责什么的呢?是负责把胃吸收的营养(道医叫精微物质)发送到全身的。

这脾有个特性,它是向上走的,因为有一部分营养还要到肺脏,与吸入的空气中的精微物质结合,由肺协助向全身输布。

各位可记住了,脾脏之气,是从左边向上升的。

肾脏中的水呢,水生木,也就是说,在水的滋养下,木气也开始得到了营养,要发展了,它发展的方向也是上升,跟树一样,这个肝脏之气也是从左边往上升的。

随着脾土之气上升,道医有句话,叫“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就是说的这个。

好多人说,这中医的肝怎么在左边啊,解剖可是在右边,道医说的是肝气,是肝的功能,是一个功能系统,不单是那个脏器实质。

所以,左边身体有病,有时要考虑到肝脾之气上升是否正常,尤其是肝气。

肝属木,四季配春季,象征着万物生发。

此时各位看到了,这个气机随着肝脾升到了顶部,这里就是肺和心了。

各位知道,木生火,这火配五脏是心,四季配夏天,心火的特点其实也是要向上的,但是,由于有肺脏的存在,心火被带向下行。

肺是属金的,四季配秋天,主肃降,甭管夏天多热,遇到秋天,气机就开始往下降了。

这心火本来是要上升的,但是因为有肺金在上面,所以就跟着往下降,直降到肾中,使得肾水不至于过寒,温暖肾水。

而肾水随着肝木上承,到达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这叫“水火既济”。

有的时候,这个往下降的过程被破坏了,那么心火就无法下降,憋在上面,各位就会看到上面热,下面寒的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