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六路杨式太极拳拳谱

合集下载

杨氏老六路太极拳

杨氏老六路太极拳

杨氏老六路太极拳杨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杨氏老六路太极拳。

欢迎阅读!杨氏老六路太极拳太极拳既然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一定符合中华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特质。

如果知道太极拳很好,但是,不深入之中,则太极拳是太极拳,您还是您,您和太极拳还是一种陌生的关系。

太极拳丰富的内涵和身心修养的效应,就不会体现出来,您对于太极拳的认识,就一定始终搁浅在道听途说的境界。

在一些武术大家心目中,太极拳是有着独特风格的内家拳术;在匆匆忙忙从公园路过的上班族眼中,太极拳是一些“怕死”的老年人的养生之术;在外国人偶尔瞥过的眼神中,太极拳是有着东方韵味的中华文化的代表;在太极拳爱好者的感觉中,太极拳是冷暖自知的一种内在体验。

套用人们评论莎士比亚名着《哈姆雷特》中的一句话:“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要说:“一千个听说过太极拳的人心中就有一千种太极拳”。

确实,太极拳的内涵实在是太丰富了。

单从太极拳的流派来看,当今人们公认有陈杨吴孙武赵等6大流派,但是,许多人还不满足于此,结合自己的体会,又不断地推出了自己编创的太极拳新品种,比如,最近几年,就陆陆续续有三星太极拳、循经太极拳、东岳太极拳、养生太极拳、导引太极拳、康复太极拳等问世,更有一些人在太极拳前面加上自己的姓就使自己成为太极拳某一家的编创者了。

但是,遗憾的是,这些新编创的太极拳除了少数的之外,许多仍然沿着“太极操”的路子发展,太极拳的深刻内涵表现得仍然不够。

其实,更独特、更有太极拳韵味的太极拳,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薪火相传。

这其中,杨健侯秘传太极拳(老六路)就是其中的一支。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与社会上我们经常看到的杨式太极拳各种架式以及其他各家太极拳都不一样。

这套老六路更多保留了原汁原味太极拳的风貌,更多的保留了中华道统文化的内涵,更多的保留了让我们的思维感觉新鲜的内容,更多的保留了从各个方面滋养身心的资讯。

杨式太极拳拳谱

杨式太极拳拳谱

杨式太极拳拳谱一、起势1、双脚并拢,身体自然直立,双手自然下垂,置于身体两侧,掌心向内,手指向下。

头部正直,目光平视前方。

2、左脚向左轻轻迈出一步,与肩同宽,脚尖向前。

同时,两臂慢慢向前平举,掌心向下,与肩同高。

3、两臂屈肘内收,两掌下按至腹前,掌心向下,手指向前。

二、左右野马分鬃1、身体微向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同时右手抱球,右手掌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下。

2、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脚跟先着地,然后全脚掌踏实,成左弓步。

同时,左手向前分出,掌心斜向上,高与眼平;右手向后下划弧至右胯旁,掌心向下。

3、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外撇。

同时,左手下落,掌心向下;右手向前上方划弧至胸前,掌心向上。

4、上体左转,右脚向右前方迈出一步,脚跟先着地,然后全脚掌踏实,成右弓步。

同时,右手向前分出,掌心斜向上,高与眼平;左手向后下划弧至左胯旁,掌心向下。

三、白鹤亮翅1、上体微向左转,左手向左上方划弧,掌心向内;右手向左下方划弧,掌心向下。

2、上体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左脚跟提起。

同时,右手向上抬起,掌心向上,高于头部;左手下落至左胯旁,掌心向下。

3、左脚向前半步踏实,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跟提起,成左虚步。

同时,左手向前上方抬起,掌心向外,与右手相对,两臂成弧形。

四、左右搂膝拗步1、右手从体前下落,经右胯旁向后上方划弧至右耳旁,掌心向前。

同时,上体左转,左脚向前迈出一步,成左弓步。

左手由左胯旁向前上方搂膝,掌心向下。

2、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外撇。

同时,右手向前推出,掌心向前;左手向下划弧至左胯旁,掌心向下。

3、上体右转,右脚向前迈出一步,成右弓步。

同时,右手由右胯旁向后上方划弧至右耳旁,掌心向前;左手由左胯旁向前上方搂膝,掌心向下。

4、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尖翘起外撇。

同时,左手向前推出,掌心向前;右手向下划弧至右胯旁,掌心向下。

五、手挥琵琶1、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跟进半步,脚前掌着地,成右虚步。

老六路杨式太极拳拳谱

老六路杨式太极拳拳谱

老六路杨式太极拳
第一路
1、起势
2、揽雀尾
3、单鞭
4、提手上势
5、白鹤亮翅
6、左右搂膝拗步
7、手挥琵琶
8、左搂膝拗步
9、上步搬拦捶10.搬拦锤11、如封似闭12、十字手
第二路
12、抱虎归山13、上步揽雀尾14、斜单鞭15、肘底看捶16、倒撵猴17、斜飞式18、提手上势19、白鹤亮翅20、左搂膝拗步21、海底针22、扇通臂23、翻身撇身捶24、进步搬拦捶25、上步揽雀尾26、单鞭
第三路
27、云手28、单鞭29、高探马30、右分脚31、左分脚32、转身左蹬脚33、左右搂膝拗步34、进步栽捶35、翻身撇身捶36、进步搬拦捶37、小七星捶38、右蹬脚39、左打虎式40、右打虎式41、右蹬脚42、双峰贯耳43、左蹬脚杨式太极拳44、转身右蹬脚45、进步搬拦捶46、如封似闭47、十字手第四路
48、抱虎归山49、上步揽雀尾50、斜单鞭51、(左右)野马分鬃52、上步揽雀尾53、单鞭54、玉女穿梭(四斜角)55、上步揽雀尾56、单鞭
第五路
57、云手58、单鞭59、下式60、左右金鸡独立61、(左右)倒撵猴62、斜飞式63、提手上势64、白鹤亮翅65、左搂膝拗步66、海底针67、扇通臂68、翻转身撇身捶69、进步搬拦捶70、上步揽雀尾71、单鞭
第六路
72、云手73、单鞭74、高探马75、白蛇吐信76、转身单摆莲77、进步指裆捶78、上步揽雀尾79、单鞭80、下式81、上步七星82、退步跨虎83、转身双摆莲84、弯弓射虎85、进步搬拦捶86、如封似闭87、十字手88、合太极。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拳谱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拳谱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拳谱杨式太极拳(老六路)形体动作第一路1.起式2.揽雀尾3.单鞭4.提手上式5.白鹤亮翅6.左搂膝拗步7.手挥琵琶8.左右左搂膝拗步9.手挥琵琶10.左搂膝拗步11.进步搬拦捶12.如封似闭13.十字手第二路14.抱虎归山15.肘底看捶16.倒撵猴(五个)17.斜飞式18.提手上式19.白鹤亮翅20.左搂膝拗步21.海底针22.扇通背23.撇身捶24.进步搬拦捶25.上步揽雀尾26.单鞭第三路27.云手(七次)28.单鞭29.高探马30.右分脚31.左分脚32.转身左蹬脚33.左右搂膝拗步34.进步栽捶35.翻身撇身捶36.进步搬拦捶37.小七星捶38.右蹬脚39.左打虎式40.右打虎式41.右蹬脚42.双峰贯耳43.左蹬脚44.转身右蹬脚45.进步搬拦锤46.如风似闭47.十字手第四路48.抱虎归山49.斜单鞭50.左野马分鬃51.右野马分鬃52.左野马分鬃53.上步揽雀尾54.单鞭55.玉女穿梭56.上步揽雀尾57.单鞭第五路58.云手(七次)59.单鞭下式60.左右金鸡独立61.倒撵猴(五次)62.斜飞式63.提手上式64.白鹤亮翅65.左搂膝拗步66.海底针67.扇通背68.翻身撇身锤69.进步搬拦锤70.上步揽雀尾71.单鞭第六路72.云手(七次)73.单鞭74.高探马75.白蛇吐信76.转身单摆莲77.进步指裆锤78.上步揽雀尾79.单鞭80.下式81.上步七星82.退步跨虎83.转身双摆莲84.弯弓射虎85.进步搬拦锤86.如风似闭87.十字手88.合太极。

最全的杨氏太极拳旧抄老谱,太珍贵了

最全的杨氏太极拳旧抄老谱,太珍贵了

最全的杨氏太极拳旧抄老谱,太珍贵了八门五步掤南,捋西,挤东,按北,採西北,挒东南,肘东北,靠西南--方位。

坎,离,兑,震,巽,乾,坤,艮--八门。

方位八门,乃为阴阳颠倒之理,周而复始,随其所行也。

总之,四正四隅,不可不知矣!夫掤、捋、挤、按是四正之手,採、挒、肘、靠是四隅之手。

合隅、正之手,得门、位之卦。

以身分步,五行在意,支撑八面。

五行:进步火,退步水,左顾木,右盼金,定之方中土也。

夫进退为水火之步,顾盼为金木之步。

以中土为枢机之轴。

怀藏八卦,脚踩五行;手步八五,其数十三,出於自然。

十三势也,名之日:[八门五步]。

八门五步用功法八卦五行,是人生成固有之良,必先明[知觉运动]四字之本由,知觉运动得之後,而後方能懂劲,由懂劲后,自能接及神明矣!然用功之初,要知知觉运动虽固有之良,亦甚难得之於我也!固有分明法盖人降生之初,目能视,耳能听,鼻能闻,口能食。

颜色、声音、香臭、五,皆天然知觉固有之良;其手舞足蹈与四肢之能,皆天然运动之良。

思及此,是人熟无?因人性近习远,失迷固有。

要想还我固有,非乃武无以寻运动之根由,非乃文无以得知觉之本原。

是乃运动而知觉也。

夫运而知,动而觉;不运不觉,不动不知。

运极则为动,觉盛则为知。

动知者易,运觉者难。

先求自已知觉运动得之於身,自能知人;要先求知人,恐失於自己。

不可不知此理也。

夫而後懂劲然也。

粘黏连随粘者,提上拔高之谓也。

黏者,留恋缱绻之谓也。

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

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

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粘、黏、连、随不可。

斯粘、黏、连、随之功夫,亦甚细矣!顶匾丢抗顶者,出头之谓也。

匾者,不及之谓也。

丢者,离开之谓也。

抗者,太过之谓也。

要知於此四字之病,不明粘黏连随之功断,且不明知觉运动也。

初学对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去此病。

所难者粘黏连随,而不许顶匾丢抗,是所不易也!对待无病顶、匾、丢、抗,失於对待也,所以为之病者,既失粘、黏、连、随,何以得知觉运动?既不知己,焉能知人?所谓对待者,不以顶、匾、丢、抗相对於人也;要以粘、黏、连、随等待於人也。

杨式式太极拳拳谱习练说明及记忆方法

杨式式太极拳拳谱习练说明及记忆方法

杨式式太极拳拳谱习练说明及记忆方法杨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拳法之一,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拳谱和习练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杨式太极拳的拳谱,并提供一些记忆方法,以帮助习练者更好地掌握。

杨式太极拳共有108式,分为三个大部分:基本功、套路和推手。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个部分的拳谱和习练说明。

一、基本功1.标准站桩杨式太极拳的基本功之一,通过站立姿势来训练身体的平衡、力量和柔韧性。

站立时,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两膝微曲,脊椎挺直,头颈放松。

2.云手云手是杨式太极拳的标志性动作,通过双臂的慢速前后交叉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

手臂由心脏位置向两侧做圆弧状运动,动作连贯流畅。

3.常见步法杨式太极拳的基本步法有:单步、提步、跨步、顶扫、踢出等。

这些步法的习练能够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平衡能力。

二、套路1.杨式太极拳一路杨式太极拳一路共有85个动作,包含起势、慢动作、快动作和收势。

习练时应保持身体的稳定和呼吸的平稳,动作要做到齐步齐臂、通腰舒胯、伸腹顶墩、开胸露背等。

2.开展拳套路开展拳套路是杨式太极拳的一个较为复杂的套路,有38个动作。

习练时需要注重动作的变化和力度的掌握,动作的曲线要连贯流畅。

三、推手推手是杨式太极拳的重要部分,通过双方的对碰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力量和反应能力。

推手分为单人推手和双人推手,习练时要保持身体的放松和意念的集中。

为了帮助习练者更好地记忆拳谱,以下提供一些记忆方法。

一、理解拳谱的逻辑顺序拳谱的顺序是有一定逻辑的,习练者可以把每个动作的名称和顺序按照一定规则进行记忆,如按照动作的大小、目标部位的远近进行编排。

二、划分拳谱的小节把拳谱分为几个小节,每个小节包含几个动作。

在习练时,先把每个小节的动作记住,然后再将各个小节进行衔接,最后整个拳谱就能够顺利记忆和习练。

三、建立动作与形象的联想将每个动作与具体的形象进行联想,帮助记忆。

例如,把云手联想为轻盈的云彩,把踢出动作联想为踢球的动作等。

四、合理安排每天的习练时间每天按照一定的时间段进行习练,可以保持习练的连贯性和持久性,有助于巩固记忆和提高技能。

老六路拳谱口诀

老六路拳谱口诀

老六路拳谱口诀
1. 老六路拳起式妙,好似春笋破土冒。

2. 第一动来似猫妖,脚步轻盈身如飘。

3. 老六路拳掌如风,呼呼作响像雷公。

4. 胳膊挥舞像大蟒,老六路拳真够棒。

5. 这拳转身快如电,恰似旋风把地卷。

6. 老六路拳腿法奇,踢出去像发射矢。

7. 下盘稳得像泰山,老六路拳不简单。

8. 拳势连绵如水流,老六路像无尽头。

9. 出拳力量大如牛,老六路拳最风流。

10. 动作敏捷像灵猴,老六路拳占鳌头。

11. 老六路拳腰如轴,转动起来像地球。

12. 手臂伸展像长藤,老六路拳有神通。

13. 这拳步伐像狡兔,跳来跳去真炫酷。

14. 老六路拳眼似电,看啥都能全发现。

15. 身形扭转像麻花,老六路拳顶呱呱。

16. 拳风呼啸像海啸,老六路拳好热闹。

17. 老六路拳肩如峰,扛着力量向前冲。

18. 收式利落像关门,老六路拳超迷人。

朱怀元杨氏太极(老六路)

朱怀元杨氏太极(老六路)

朱怀元杨氏太极(老六路)
朱怀元大师﹐生于1911年5月16日﹐仙世于1999年2月27日﹐享年88岁。

朱怀元大师自幼酷爱体育运动﹐尤其足球和羽毛球很有成就﹐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已在北平足球界很有声望﹐羽毛球也堪称一流﹐曾在协和医院与印度尼西亚国手交锋﹐对方很是佩服。

朱怀元大师1932年受教于王海蓉老师学习如意通背拳﹐颇有心得。

1934年在协和医院有幸跟随汪永泉宗师学习杨式太极拳﹐1957年正式拜在汪公门下﹐一直到汪公仙逝。

朱怀元60年如一日﹐是汪公用一生心血培育的汪脉传人中佼佼者之一﹐是诸多汪脉弟子中功夫最佳﹐学生最多﹐影响面最广的人。

他一生从不张扬﹐默默练拳﹐潜心钻研﹐精心授徒﹐為继承汪传杨式太极拳﹐為杨式太极拳脉传播延续﹐付出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和心血﹐较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朱怀元大师自1934年开始跟随太极拳大师汪永泉老先生学习杨氏太极拳,当时一同学拳的还有张广龄,张孝达等。

在汪师的严格要求和精心培育下,通过自己多年的努力,刻苦练就了较高的功夫。

1957年老师正式拜师,并成为杨氏汪脉五位正式弟子中的掌门大弟子,其师弟有孙德善(1948年跟随师爷学拳)、张广龄、高占魁(50年代跟随师爷学拳)、张孝达。

入门之后更是集毕生精力钻研太极拳,终于练就了极高的太极功夫,比较完整的继承了师爷汪永泉老先生的太极精髓。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内功三步法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内功三步法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内功三步法2008-06-05 14:36:18| 分类:佛教|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杨氏内功太极拳的三步功法--李和生杨式内功太极拳的“三步功法”从字面上看,太极拳前加上“内功”二字,似乎有些牵强。

因为太极拳(包括吴、武、孙、陈在内)均属于内家大家拳。

不言而喻。

内家拳是以练内功为主的拳种,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儿。

那么为什么要强调“内功”呢?对此,我在“太极松功”里已有所论及。

这里可简要说之。

由于种种原因近几十年来,特别是从以门派为核心的民间组织向“官办”转化以后,从形式上太极拳的影响确实很“热”,然而在“内功”作修上都不如从前,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长此以往会使太极拳走向异化,失去其“国粹”、“瑰宝”的地位。

故而,我在传播杨式老六路时,突出强调内功训练。

本章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一是何为内功?内功包括哪些内容?内功包括哪些内容?二是杨式太极拳为何强调内功训练?三是如何练好内功?四是内功在养生和推手中的作用。

一、何为内功?内功修练包括哪些内容?内功是相对于外家拳以练筋、骨、皮为主要标志的腿脚功夫而言的。

太极拳所强调的是内功,是通过特殊的训练使神、意、气三者相互化合,形成一种气势,即内功或称之内劲。

在内功或内劲的理解上,要排险三种误解:其一、不能把人身“三宝”精、气、神或者称之为神、意、气的有机化合,看成是三种物质简单相加,而是一种质的飞跃,有机化合,产生一种新的物质——能量流。

也可以把它说成是生物电场;;其二、不能认为三者的最终结合落实在力上,这容易形成拙力;其三、更不能把内功训练的结果看成是对肌肉弹力训练形成的腿脚功夫,那样会失去太极拳的真谛,发挥不了内功的作用,最终落入旁门。

太极内功在修练过程中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练内功首先要懂理知法。

太极拳近于道,游于艺它取“易经”之理,名曰“太极”,又循阴阳之道、易变、变易之义为行功走架之法则。

太极拳是道家拳,并融儒、释思想为一炉。

所以太极之理能圆融万事万物。

传统杨式太极拳杨式老六路太极拳书动作路线图

传统杨式太极拳杨式老六路太极拳书动作路线图

传统杨式太极拳杨式老六路太极拳书动作路线图所在位置:杨式内功老六路太极拳三步功法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中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有着很深奥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在建身和养生方面练习太极拳,可以增强体质,延年益寿,促进身心健康等益处。

早已被国内外的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所公认。

另外在太极拳推手技击方面,很多太极拳爱好者还不知内详,它是以修炼人体的第二系统的内在潜能为主,来达到建身和技击的双重目的。

尤其是在太极拳的推手技击方面,必须要有太极内功。

如果没有内功就不是太极拳而是肢体运动的体操。

太极拳第一系统的训练是身体和外形的训练,第二系统的训练才是练太极内功叫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三个境界。

杨式内功太极拳的第一步功法是以身变手,也就是要练习“腰功“。

练精化气的过程,练腰不是裤腰带所勒之处,而是要求练腰肌上部两个肾脏外处的两块肌肉。

通过肾脏外边的两块肌肉的锻炼,强化肾脏功能,又可扩展丹田气势,按照中医理论来讲,腰为肾之腑,肾为先天之本,藏精所在。

肾脏是人体生命之根源。

对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和水液代谢都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两肾相交之间叫做“命门火“。

命门火的旺与不旺,就直接影响到男女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系统(与男子的精室,女子的胞宫有关)。

还有人体的70%都是水,要靠肾脏来调解,水液代谢量的多与少有肾主一身之水的说法。

肾脏的精气充足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滋养人体各部组织器官的基本条件。

因此可以说:肾脏的盛于衰是人体生,老,病,死最基本的内在根源。

第二步功法是以气变手,要练丹田元气,也就是练气化神,是合天元,地元,人元,三元生化合一。

天为纯阳清轻在上,地为纯阳沉垂在下,人与阴阳二气为一体而居中。

天,地,人三者都有其本身元气。

天元之气是日,月,星。

互相作用放出来的精华物质为真气。

地元之气是水,火,风生息过程所产生的灵气。

人元之气是精,气,神,也可以说是父母遗传给的赖以生存的元气。

元气乃先天之气,后天所补,发源于肾,积于丹田,而布于周身,是内在之气,不是呼吸之气。

段位制杨式太极拳六段对打教学分解

段位制杨式太极拳六段对打教学分解

段位制杨式太极拳六段对打教学分解段位制杨式太极拳六段对打教学分解甲乙并步直立,同时上左步并右步行抱拳礼,礼毕;退左步收右步。

甲左转身,乙右转身;甲左掤手),上右步,体右转;右勾手,上左步,弓步前推左掌。

甲;右进步搬拦捶: 乙退步双穿左按掌乙穿左掌;甲搬右拳。

乙穿右掌,甲拦左掌;甲打拳,乙按掌。

甲;左进步搬拦捶: 乙退步双穿右按掌乙穿右掌,甲搬左拳。

乙穿掌,甲拦掌;甲打拳,乙按掌。

甲,右云手: 乙,右分脚乙提右脚弹踢;甲右转身上左步,左掌从左向右从下抄乙右脚。

甲,左云手: 乙,转身左分脚乙左转身(落右脚;甲上右步;乙提左脚弹踢;甲右掌从下向里抄乙左脚。

甲,左搂膝拗步: 乙,转身右蹬脚乙右转身(落左脚;甲上左步;乙提右腿蹬脚;甲搂开乙蹬出的右脚,按右掌。

甲,撇身捶: 乙,手挥琵琶乙推甲右肘;甲随势;乙退步;甲转臂。

甲,倒撵猴;乙,海底针甲引带;乙插化乙,白蛇吐信甲退步拧乙臂;乙转化。

乙反劈左掌;甲上架左掌。

甲,打虎势;走反向太极圈)。

反拧乙臂;乙随势;甲反劈右掌;乙上架甲右掌。

甲,肘底捶;用左小臂向甲右腋下)。

甲,右倒撵猴;乙,金鸡独立甲分手;乙提膝。

(第一小节完)乙;右进步搬拦捶: 甲退步双穿左按掌乙向后一点落左脚;甲穿左掌;乙右脚上步搬右拳。

甲穿右掌,乙拦左掌;乙打拳,甲按掌。

乙;左进步搬拦捶: 甲退步双穿右按掌甲穿右掌,乙搬左拳。

甲穿掌,乙拦掌;乙打拳,甲按掌。

乙,右云手: 约180度)约180度)甲,野马分鬃甲抓腕;乙上步;甲横拨;乙引化。

乙推掌;甲上架;乙捋採;甲上步;乙,海底针;甲,白蛇吐信乙退步拧甲臂;甲转化。

甲反劈左掌;乙上架左掌。

乙,打虎势;走反向太极圈)。

反拧甲臂;甲随势;乙反劈右掌;甲上架乙右掌。

乙,肘底捶;用左小臂向乙右腋下)。

乙,右倒撵猴;甲,金鸡独立乙分手;甲提膝。

甲十字手收势;乙十字手收势甲退左步双手合肘外挤;乙双手按。

甲双手向外划化开;乙再化甲双手,採甲双腕,分手。

甲乙弓步平拉十字手收势。

太极老六路练法

太极老六路练法

xx老六路练法作者是卢志明的弟子,卢志明师是汪永泉先生晚年所传弟子。

太极乃无极而生欲得太极先求无极.无极是混圆一体不分阴阳.在练太极拳当中是指先练出整劲,进一步再将整劲练活.内劲的基础劲是人身的筋产生的劲,筋的劲有感知,有弹力.先谈练筋劲的方法,站步要双脚踩在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对角,前脚竖直.后脚与前脚方向45度撇开肩与胯平面向前双手平扶胸前,前后移动弓步尽量拉开,向前时后胯尽量放松初期阶段要尽量不使肌肉的劲来完成动作.前后运动过程不许起伏,往后移动身体随退随左转不超过45度.身手做摇磨状,既练腰胯平移又炼旋转,动作中腿不许蹬劲,只求伸展开,踩四方步可支撑八面来力全身感觉要一体一动整动,人的;感觉;是内家拳;意;的初步;要尽量少使肌肉力气来完成动作,这样如此练习以后便能练松以上介绍的方法应该是老六路三道气圈的基础!!也是整合身体比较好的训练方法。

一句话,是真东西!谢谢太极,无极,八卦,五行在内家拳练习中所指含义绝非与道家易学有直接关系在内家拳练习中是指拳学修练过程中寓义.整个练功过程中的规律在练劲过程中是指各种劲的成份与练法,在练体过程中是指以气血贯通人身奇经脉八条及十二条正经.练内功初级阶段是;易筋;为练养阶段,意的本质是指感觉.中级阶段是;易骨;为蓄养阶段,意的本质是感觉与意向结合,高级阶段是;洗髓;为涵养阶段是以神意合一的感觉融身体动作为一体,再谈基本功的练法,站步与前面叙述一样以左式为例。

以左手掌心扶贴左腰肾处肩,臂,肘腕均不许用肌肉劲,尽量放松不使劲,右胳膊从肩到手要绝对放松不许使劲从后掌心向前撩抛抡甩,向后抡甩时手心随身后移转腕向后。

臂抡立圆配合身做前后移动,身向后移动时动转角度不超过45度。

向前移动时在重心仍在后位将身形转正再向前移动。

最关键是后胯关节尽力放松,原则是不使劲。

此动是以身体前后平移加旋转带动肩臂手抡动,立身要中正,中正不谨指身直也是指肩,腰,胯向正方向。

含胸是在推手时运用,拔背是指将脊椎上下拉直,上至头顶下至尾闾一线贯穿。

内功解秘:杨式太极拳老六路_龝實

内功解秘:杨式太极拳老六路_龝實

内功解秘:杨式太极拳老六路_龝實摘录(李和生著)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是杨健侯在杨家内部传承的传统套路,更能体现杨式太极拳的独特风范。

杨式太极拳每招每式都要坚持先运内气,而后动形即运而后动。

运而知,动而觉,形成内外协调的动作。

每招每式上下相互照应,手随身动、步随身换,上下一体,四肢配合、一线串成,仍然是强调一个“整”字。

练起拳来,动静咸宜,以静代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正如杨禹廷所说:“上下一条线,头上虚灵顶,脚下阴阳变,中有腰胯领,两手松空转。

”当套路记熟以后,就要把注意力放在虚实上。

分虚实首先是两脚的虚实,只有脚上分虚实,整身才能虚实清楚。

左脚虚,右脚实。

同样左脚实,右脚则虚。

与此相关的上肢也虚实变化,左手虚,右手则实,反之亦然。

当然实也不是一下子扎死,虚也不是完全无意,虚实是渐变的,阴极则生阳,阳极则生阴,阴阳相济虚实分明,才能内外相合,上下相随,气顺劲整才能练出太极内功。

否则,虚实不分,就是双重,就是水火不容,落入旁门,离道远矣!练拳所要求的缓、慢、圆、匀,或体用兼备,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等,是任何流派都要求的,毫不例外。

真正能松通者,一代人出不了几个人,能出者可谓凤毛麟角。

太极拳的修炼方式要求修炼者全不用力,而是在“用意不用力”的行功走架中,找大松、大软的感受,找的气势,找神明的感应,找莫测的变化。

太极拳“就是因为松松软软的,打出来的劲才非常大呢”!松,要松得一丝都不能承受外力,即“一羽不能加,蚊虫不能落”,松到没有一丝杂念,盘拳如梦游一般。

新改编的各式拳种套路忽视了太极拳的本质要求——松、软、柔、韧,而突出了踢得高,拍得响,下式深等外在动作。

从而给教拳和学拳的人造成误导,以为这就是太极拳。

太极推手比赛,基本上处于误区状态。

从有史以来的推手、散手比赛活动,主要表现为较力,是拼体力的“旁门”、“左道”,当然也就不可能给太极拳的群众活动提供榜样、典范。

相反,则是误导。

太极拳在行功走架中,要遵循“先在心,后在身”的原则,即“意气君来,骨肉臣”,练“太极松功”也是如此。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简述及行拳口令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简述及行拳口令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简述及行拳口令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简述杨式太极拳老六路基本特点是:自然、柔和、优美,因而使人在运动中感到舒适。

练拳时,要着意体现松、稳、慢、匀的运动特色,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内气,达到松、散、通、空。

身形有:虚灵顶劲、含胸拔背、中正安舒、沉肩坠肘、腕手相连、松腰松胯、十字抓地、脚踏实地、五点四段、外三合等。

内功就是指:练神、意、气、使三者相互结合,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有“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用意不用力、内三合、内外相合。

构成内功劲法的具体内容有(一)内气,(二)内劲(三)劲源,(四)身中垂直线,(五)三道气圈,(六)身如古钟,(七)三关,(八)两足之间的着意点,(九)眼神。

架势有养生和技击之分。

养身架特点和要求是舒适,得意,大方。

应注意,第一:身形要自然调直,不偏不倚。

第二:全身放松。

第三:内外相合。

第四:开合适度。

技击架要求把内劲通出手外,称为功夫出手,意想在影响虚拟的对手。

要学会散放内劲。

如:手势要由中心出发,并且做到内劲通出手外一至三尺,然后还能将意气顺着原路收回,机动灵活地变换姿势。

养生与技击架任何时候都存在姿势和内气一开一合的相互交替。

在一开一合中凝聚着太极拳的特殊功夫。

十三个基本架势、既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

统称太极十三式。

练习杨式太极拳成功者,一般要经历七个进展阶段。

(一)打基础、(二)内外相合、(三)上下相随、(四)拆架子又分养生与技击方面、(五)拆手、(六)分劲、(七)入化境。

练习揉手的目的是为了校正练习者对拳术理论不正确的理解,发现并纠正学习拳架时的不正确练法,以及不正确的揉手方法,避免出现偏差和走入歧途。

要使揉手正确的发展,应注意三点,(一)学习揉手必须明了太极揉手的含义和内容,不能掺杂外加拳对打的手法。

(二)揉手是拳架的应用,拳架是揉手的基础。

在拳架中一招一式都是养身和技击之法。

揉手的奥妙不仅仅在技击方面,其中包含着更好的养身之道。

杨氏老六路拳谱

杨氏老六路拳谱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第一路1、起势2、揽雀尾3、单鞭4、提手上势5、白鹤亮翅6、左右搂膝拗步7、手挥琵琶8、左搂膝拗步9、上步搬拦捶11、如封似闭12、十字手第二路12、抱虎归山13、上步揽雀尾14、斜单鞭15、肘底看捶16、倒撵猴17、斜飞式18、提手上势19、白鹤亮翅20、左搂膝拗步21、海底针22、扇通臂23、翻身撇身捶24、进步搬拦捶25、上步揽雀尾26、单鞭第三路27、云手28、单鞭29、高探马30、右分脚31、左分脚32、转身左蹬脚33、左右搂膝拗步34、进步栽捶35、翻身撇身捶36、进步搬拦捶37、小七星捶38、右蹬脚39、左打虎式40、右打虎式41、右蹬脚42、双峰贯耳43、左蹬脚杨式太极拳(老六路)44、转身右蹬脚45、进步搬拦捶46、如封似闭47、十字手第四路48、抱虎归山49、上步揽雀尾50、斜单鞭51、(左右)野马分鬃52、上步揽雀尾53、单鞭54、玉女穿梭(四斜角)55、上步揽雀尾56、单鞭第五路57、云手58、单鞭59、下式60、左右金鸡独立61、(左右)倒撵猴62、斜飞式63、提手上势64、白鹤亮翅65、左搂膝拗步66、海底针67、扇通臂68、翻转身撇身捶69、进步搬拦捶70、上步揽雀尾71、单鞭第六路72、云手73、单鞭74、高探马75、白蛇吐信76、转身单摆莲77、进步指裆捶78、上步揽雀尾79、单鞭80、下式81、上步七星82、退步跨虎83、转身双摆莲84、弯弓射虎85、进步搬拦捶86、如封似闭87、十字手88、合太极。

杨氏老六路的一些心法

杨氏老六路的一些心法

杨氏老六路的一些心法杨氏老六路是非常著名的杨氏太极拳套路与功法,是杨氏公开的母拳。

*我们所传授的杨式太极拳,因为它轻松自在,又不会有运动伤害,随着练习,境界,层次不断提升,比较不会碰到瓶颈,可以一辈子练习。

理解,体会,应用桩步,而不要站死桩,架构很重要,应用及气势更重要,要灵活去应用桩步,而不要被桩步把你钉死。

*揉手时要先相互体会三才,六合势,球碰壁,钱投鼓劲法,胯圈,肩圈,肘圈的应用,腰圈当后援,这些基础的意气应用,身体架构要注意四正,八柱有没有正确,腰内劲,脊内劲要相合,滚,错,折,磨,搓劲也要多练,这是揉手基本功法,也是救命手法,先单练,再混合应用。

*别走化,先守规矩好好练再说,心中十字是基础,也是练己身的平准,所谓立身中正,练到程度当然要放空,但是在放空前,十字要移到身前应用,可以扩大,缩小,分散,集中,前移,后退,错位,消失等,但是我只管一个,而且只顾一方,灵活运用,刚练时管两个容易分心,等程度高时随便你,你高兴都可以。

*我们在盘架子时,保持平准,随时在松,散,通,空的条件下,谨守起始,运行,终点,变换的原则,定,静中,轻松自在的打拳,动中求静,静犹动,揉手时也是如此。

所谓三道气圈,是肩圈,腰圈,胯圈,是汪师爷晚年所传老六路的基本功法之一,从起式,到收式总共89式,每一式都以三道气圈为基础,衍生出三连及六断架,结合肘圈,立圈,平圈,斜圈,大立圈,大平圈,大斜圈,应用开合相寓,方圆相生,正隅相化,曲直相求,快慢相匀,两膊相系,刚柔相济,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等原理,构成一个立体的太极拳架构及思维,这三道气圈是意念及气势所构成,随着正确的练习,会逐渐巧妙,只有舍弃力气,意气才能越来越强,所谓意气之功,它是结合内外气所成,只有内气,第一,容易损耗,第二,容易被对方察觉,第三,太渺小了,等练达一定程度,自然与天地相结合,轻松自在,无我无为,也才能称为真正的太极拳,三道气圈是基本功法,一定要结合很多东西,相辅相成,随时可以出现,随时可以消失,分散,旋转,变化,没人指导,没练过,没接触过很多人会说很玄,我以前没练好,不好用,随着练习时间,应用,现在比较会用,也比较实用,希望能有时间更深入的练习,也希望碰到各派顶尖的高手,做善意的交流,增加经验,学习人家优点,能用得更巧妙,武术是个大家庭,每个门派都有优点,都有高手,都值得我们敬重跟学习*走化是不得已的,生命有危险,当然要走化,但是先别练走化,先练空化,杨家所谓化而不走,化即是发,化得好,发的契机就已经出现,虽然空化是高阶的东西,但是我认为应该先练空化,走化是不得已的,有人说,因为我身体壮,有本钱,不用走化,但是我跟人交流这几十年来的经验,应该先练空化,用得好不好,会不会用没关系,但是练杨式太极拳应该有正确的观念,立体的分散到身外,往空处分散,或是化一半,留一半还给对方。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心法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心法

周身一家——三大要诀莫轻视周身一家是传统太极拳家最为推崇的太极境界之一。

周身一家就是时刻保持周身的整体性,不顾此失彼。

任何动作都是有前就得有后,有左就得有右,不能光想到一个方面。

如何做到周身一家呢?过去的太极拳老前辈们留下了许多方法:第一,身如钟鼎。

要求不管坐着还是站着,都要意念像一口钟一样把整个身体都罩起来,这样周身的气也会整起来。

第二,内外相合。

传统的养生法要求周身一动无不动,如何做到呢,主要的方法就是有内三合和外三合。

内三合要求把神意气有机地结合到一起。

外三合主要是用意念把肩和胯连上;把肘和膝连上;把手和脚连上。

意念这样一连,再百会一提,感觉就不一样了。

此外,内外相合的方法有三圈相摞等。

第三,一身备五弓。

“一身备五弓”的五弓是:脊柱一张弓,上面弓梢是大椎到枕骨,下面弓梢是尾闾,弓背是脊中到阳关(这个弓背较长一点);上肢一张弓,肩到脊柱和手分别是弓梢,肘关节是弓背;下肢是张弓,胯骨到骶髂骨和脚分别是弓梢,膝关节是弓背。

每个弓梢都不是一点,而是展开的。

如何做到“一身备五弓”呢?关键是用五弓之意来代替躯体。

此外,上下相随、两臂相系、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欲前先后等都是为了体现周身一家。

内外相合——十字关窍多揣摩随着功夫境界的提升,“外三合”和“内三合”有了基础,还必须做到内外相合。

如何做到内外相合呢?可以用意念造型的办法,假想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大圆气球,在球内有一个水平线和垂直线相互交叉的十字,十字交叉处在圆心,好比是自己的中心点。

练拳时要求的“四梢平”就是指十字横竖线的四个端要保持平衡。

找平的要领是:十字的横线标志着两肩相平,保证人体不致倾斜。

十字的竖线垂直在百会穴与尾闾之间,从而就能体现出“虚领顶劲”和“尾闾松垂”的内涵。

胸椎前侧的十字线交叉点即是身体的中心点,这是练习太极拳必须注意的关键之处。

内外相合要求把身形和内劲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太极拳的特殊功能和作用。

但是,这种结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只有通过认真钻研和刻苦磨练才有可能实现。

李和生的杨式太极拳老六路

李和生的杨式太极拳老六路

李和生的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李和生的杨式太极拳老六路2011-08-15 15:46最近在研习李和生大师的杨式太极拳老六路,颇有心得和领悟。

一是套路练习,一是推手功法。

套路练习,一般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练习由腰部发劲,一年时间。

第二阶段,练习由腹部丹田发劲,一年时间。

第三阶段,练习由意念发劲,一年时间。

通过三年时间的练拳,大师认为可以初见成效,这与通常所说的“太极十年不出门”见效快了不少。

第一年,练习由腰部发劲。

举例来说,“揽雀尾”,右手“掤”时,右腰为劲源(结合尾闾穴),右手为劲端,右腰将右手带起来,往右手送劲。

转为“捋”时,右手向下,左手往上,同时由右腰将右手的劲力缓缓收回腰间(结合印堂穴),由左腰缓缓向左手的劲端送劲。

“挤”时,由背部夹脊穴往前送,仿佛一根木桩捅向对方。

“按”时,双手不动,腰部送劲,看似身子未动,其实劲力无穷。

他说,练拳时要注意三道防线。

第一道是手和脚。

练拳时要求注意自己对侧的手和脚相对应,即右手与左脚,左手与右脚相对应。

手心的劳宫穴与脚底的涌泉穴用意念相合,“手心永远想着脚心”,“手心带着脚心走”。

如搂膝拗步,伸出去的手要与另一侧的脚心合一下。

第二道是肘与膝,第三道是肩与胯。

大师说,与对方交手,应该把对方控制在第一道防线,遇到对方强力,不能将手缩回,缩回就一败涂地了。

这时缩回的应是你的劲源,用腰把手上的力量收回,手还是放在原处,但自己手上的力量空了,对手就扑空,打不到你。

待对手的强力落空,你就可以再由腰部将收回的劲力发出,通过劲端的手臂和手指,将对方推出或推倒。

第二、第三阶段也是如此,分别由丹田、意念发劲,即丹田或意念作为劲源。

而不是每个动作只动手和脚,发劲时不是靠手上,手是基本不动的,由劲源发出,才能源源不断,更有威力。

太极拳要求去除自身原有的习惯使用的拙力,要求全身松透,“一分松,一分功”。

谁都知道练太极拳要全身放松,但具体如何做,才是真正的放松?放松后如何发力?学习和理解了大师的劲源一说,才知道松的是劲端,力量应该从劲源发出,练太极拳应练好劲源,才是关键,才是太极拳的功力所在。

杨式太极拳 老六路

杨式太极拳 老六路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第四章太极桩功――无极桩一.无极桩功诀阐秘(一)姿势规范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掌心贴近股骨外侧,手中指指尖贴风市穴。

头顶正直,舌抵止腭,两眼平视,下颏微收。

体重平均在两脚,摒除杂念,有虚、静、松、空之感。

无极乃太极之始,练好无极桩可使身体内外加速放松,可培养先天浩然之气。

练好无极桩内气增强了,可以疏通经络,扶助正气,调节阴阳,增强人体健康。

(二)虚静守一1.意念放松调节。

神经、肌肉放松,骨节对应拔开,气通各节,节节贯穿。

次序为:上肢:手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

下肢:脚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胯关节、躯干:胸椎一节一节拉开-腰椎松开-尾椎松开。

头部:玉枕、百会、下颏微收,颈椎一节一节松开。

调息:吸气意念至命门,呼气意念至肚脐。

此为一息,共做三息。

自然呼吸:任肌肉自然反博,任内气在体内自然流动,气畅经络自通,自上下通,自左右通,百会通天,涌泉通地,归法自然,百病清除,身体健康。

2.功诀:骨节一松气自通,周天一转暧融融。

人言我呆我即呆,缚虎擒龙我为公。

3.行功经义:放松意念调整后,静息三分钟;默念功诀,接受宇宙大智慧人子信息,定中自然,一心不乱;天之“百会”,地之“涌泉”,人之“璇玑”三才合一,功进速矣。

4.行功禁忌:首先,思想上忌“贪、嗔、痴”;其次,饮食上禁用辛辣食物;其三,时间以太阳初升为宜,其他则为功力辅助;其四,对父母孝心恒持,使祖上信息扶持。

(三)无极桩意念导引的医疗作用无极桩针对具体病情、意念或内视有关穴位,进行体内阴阳调配。

循阴阳,遵五行,蹈八卦,衍生克之理,使人体生理之机制达于优化,从而治病强身――无极桩的观想法,有病治病,无病长功。

十八丹田观想法(感应神通法)人体有十八丹田,意守或观视某一丹田,并观想放松,将治疗与之相关区域的病症。

观想部位有一光亮,或日、或月、或一能量团,放射光芒。

初步功能:凡近距离的人和物,我默然之中明之,其信息的变化,他不知我,我已知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六路杨式太极拳
第一路
1、起势
2、揽雀尾
3、单鞭
4、提手上势
5、白鹤亮翅
6、左右搂膝拗步
7、手挥琵琶
8、左搂膝拗步
9、上步搬拦捶10.搬拦锤11、如封似闭12、十字手
第二路
12、抱虎归山13、上步揽雀尾14、斜单鞭15、肘底看捶16、倒撵猴17、斜飞式18、提手上势19、白鹤亮翅20、左搂膝拗步21、海底针22、扇通臂23、翻身撇身捶24、进步搬拦捶25、上步揽雀尾26、单鞭
第三路
27、云手28、单鞭29、高探马30、右分脚31、左分脚32、转身左蹬脚33、左右搂膝拗步34、进步栽捶35、翻身撇身捶36、进步搬拦捶37、小七星捶38、右蹬脚39、左打虎式40、右打虎式41、右蹬脚42、双峰贯耳43、左蹬脚杨式太极拳44、转身右蹬脚45、进步搬拦捶46、如封似闭47、十字手第四路
48、抱虎归山49、上步揽雀尾50、斜单鞭51、(左右)野马分鬃52、上步揽雀尾53、单鞭54、玉女穿梭(四斜角)55、上步揽雀尾56、单鞭
第五路
57、云手58、单鞭59、下式60、左右金鸡独立61、(左右)倒撵猴62、斜飞式63、提手上势64、白鹤亮翅65、左搂膝拗步66、海底针67、扇通臂68、翻转身撇身捶69、进步搬拦捶70、上步揽雀尾71、单鞭
第六路
72、云手73、单鞭74、高探马75、白蛇吐信76、转身单摆莲77、进步指裆捶78、上步揽雀尾79、单鞭80、下式81、上步七星82、退步跨虎83、转身双摆莲84、弯弓射虎85、进步搬拦捶86、如封似闭87、十字手88、合太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