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的临床应用及其毒性研究

合集下载

药用蜈蚣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动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

药用蜈蚣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动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

药用蜈蚣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动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蜈蚣又名天龙、千年虫,《本草纲目》等文献记载,蜈蚣辛温有毒,具有镇静、熄风解毒、通络止痛等功效。

因其性善走窜,通达能力强,故在临床应用中效果较为显著。

本文就其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1 有效成分蜈蚣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肽类、糖类和脂肪酸等。

1.1 蛋白质中药蜈蚣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其最主要的有效成分。

研究表明,墨江蜈蚣和少棘蜈蚣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含量都相当高,在67%~68%范围内,而且很接近。

黄能听等用仿生酶解法对蜈蚣中的蛋白质进行了提取,发现其有显著的抗凝和抗血栓作用。

1.2 肽类付银丹等采用硅胶柱色谱、反相柱色谱、Sephadex LH-20 柱色谱、中低压制备色谱、制备HPLC等方法对多棘蜈蚣进行了分离纯化,得到了多种肽类化合物,均为二肽。

邹吉利采用海藻酸吸附、盐析等方法对粗提取物中的蛋白多肽进行富集,然后再运用葡聚糖凝胶G-25、葡聚糖凝胶G50和反相高效液相等分离技术对目标活性多肽进行分离,以镇痛活性强弱作为药效学指标,分离纯化得到具有镇痛活性的分子量约为13KD的偏弱酸性的蜈蚣多肽单体,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

唐卉将蜈蚣粗提物酶解后,用Sephadex G-25凝胶层析技术对酶解法得到的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了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蜈蚣小分子肽类(small molecularpeptide from centipede,SMPC),作用于肝癌HepG2细胞,发现SMPC能有效的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增长。

1.3 多糖中药蜈蚣也含有少量的糖类,约占总含量的1.08%。

李兴暖等先采用Sevag法从蜈蚣中分离出粗多糖,再经DEAE-52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获得3个糖组分,其中蜈蚣多糖组分I对不同的肿瘤细胞具有特异性。

1.4 脂肪酸研究表明,蜈蚣的脂肪含量高,组成复杂。

中药蜈蚣的研究进展

中药蜈蚣的研究进展

中药蜈蚣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中药蜈蚣,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药材,自古以来在中医药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中药蜈蚣的研究不断深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领域逐渐被人们认识所。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中药蜈蚣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以及制剂工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从业人员提供全面的参考资料,推动中药蜈蚣的深入研究与开发。

本文将首先概述中药蜈蚣的基本信息,包括其来源、形态特征和分类等。

随后,重点介绍中药蜈蚣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包括其主要的活性成分、作用机制以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还将对中药蜈蚣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包括其在治疗各类疾病中的应用、疗效评价以及不良反应等。

本文还将探讨中药蜈蚣的制剂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以期为其工业化生产和临床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对中药蜈蚣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人员提供全面的信息,推动中药蜈蚣的研究与开发,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中药蜈蚣的化学成分研究中药蜈蚣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中药材,其化学成分研究一直是科研人员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蜈蚣的化学成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药蜈蚣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多肽、氨基酸、脂类、糖类、有机酸、微量元素等。

其中,蛋白质和多肽是蜈蚣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

研究表明,这些活性成分与蜈蚣的药理作用密切相关,是蜈蚣发挥药效的重要物质基础。

在化学成分研究方面,科研人员运用了多种现代分析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核磁共振等,对蜈蚣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分析的准确性和灵敏度,也为深入研究蜈蚣的药理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随着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药蜈蚣的化学成分研究也逐渐与国际接轨。

科研人员通过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不断推动蜈蚣化学成分研究的深入发展,为中药蜈蚣的临床应用和药物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蜈蚣毒可行性研究报告

蜈蚣毒可行性研究报告

蜈蚣毒可行性研究报告引言蜈蚣毒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拥有较强的药用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可行性研究,探讨蜈蚣毒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潜力和可能的风险。

研究背景蜈蚣毒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根据中医理论,蜈蚣毒可以祛风通络、消肿止痛,并且具有抗肿瘤和抗炎等作用。

然而,蜈蚣毒在现代医药领域的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主要是由于其毒性较大,临床应用难度较高。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蜈蚣毒在医药领域的可行性,包括其药效和药物安全性等方面。

通过系统的研究,为蜈蚣毒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通过收集和综合相关的中医药文献、现代医学文献,分析蜈蚣毒的药理学特点、临床应用情况和治疗效果等。

2. 动物实验选取适当的实验动物,经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核,进行蜈蚣毒的实验研究。

通过观察动物的生理指标、行为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等方面,评估蜈蚣毒的药效和副作用。

3. 临床研究选择适当的疾病患者,进行蜈蚣毒的临床研究。

通过观察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不良反应、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等指标,评估蜈蚣毒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

研究结果1. 文献综述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发现蜈蚣毒具有多种药理学作用,包括抗菌消炎、抗肿瘤、镇痛等。

此外,蜈蚣毒在传统中医药中的应用广泛,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2. 动物实验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蜈蚣毒可以显著提高实验动物的病情改善率,促进组织修复和免疫功能提升。

虽然在高剂量下会引起一定的毒副作用,但在合适的剂量范围内,蜈蚣毒的毒性较小。

3. 临床研究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蜈蚣毒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如肿瘤、风湿性关节炎等,并且药物安全性相对较高。

然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蜈蚣毒的应用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

结论通过本研究的可行性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蜈蚣毒在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在抗肿瘤和镇痛方面;2.蜈蚣毒的毒性较小,在合理剂量下可以安全应用;3.蜈蚣毒在临床应用中需注意患者的过敏反应情况。

蜈蚣的药用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蜈蚣的药用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蜈蚣的药用功效与作用及禁忌蜈蚣性辛,温;有毒。

归肝经。

蜈蚣不仅是动物,也是一种药用品。

对人们身体有一定的功效。

下面就看看蜈蚣的药用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蜈蚣的药用功效1、熄风止痉:用于中风中经络之肢体活动不灵、语言障碍,中风中脏腑之人事不知、痰闭抽搐及高热抽搐、小儿惊厥、破伤风、颜面神经麻痹等证都可与僵蚕、全蝎等熄风药同用。

2、通络止痛:用于风湿顽痹,可与防风、独活、威灵仙等祛风、除湿、通络药物同用,治疗久治不愈之顽固性头痛或偏正头痛可与天麻、川芎、白僵蚕等同用。

3、攻毒散结:用于疮疡肿毒、瘰疬结核,同雄黄、猪胆汁配伍制膏外敷恶疮肿毒颇佳,与茶叶共为细末,敷治瘰疬溃烂,与黄连、大黄、生甘草等同用可治毒蛇咬伤。

蜈蚣的药理作用1、抗肿瘤作用:蜈蚣水蛭注射液能使小白鼠的精原细胞发生坏死、消失,说明对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对状内皮细胞机能有增强作用,但长期应用对肝脏有损伤。

2、止痉作用:止痉散(全蝎、蜈蚣)每天1克,连服1、3、9天之后对卡地阿佐、士的宁、纯烟碱的半数惊厥量引起的小鼠惊厥均有对抗作用。

3、抗真菌作用:蜈蚣水侵剂对黄堇色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腹殷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紧密着色芽生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4、促进免疫作用: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服蜈蚣后血清IgG和E玫瑰花环形成率明显升高,早晚唾液中IgG、IgA均高于正常人P<0.05、0.01。

5、化瘀作用:蜈蚣泡酒能治跌打,对于跌打造成瘀血未破、肿痛,用蜈蚣酒擦之,能快速消肿、止痛,同时对毒疮和无名肿毒也有良好效果。

蜈蚣禁忌1、孕妇忌服。

2、《本草衍义》:"畏蛞蝓。

"3、《纲目》:"畏蜘蛛、鸡屎、桑皮、白盐。

"4、《本草经疏》:"小儿慢惊风,口噤不言,大人温疟非烟岚瘴气所发,心腹积聚非虫结蛇瘕,便毒或脓将溃,咸在所忌。

"。

蜈蚣 用途

蜈蚣 用途

蜈蚣用途蜈蚣,也称为直尾亚纲,是一类体型较长且具有多条腿的节肢动物。

它们属于蜘蛛目下的一个大类别,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个地方。

虽然蜈蚣给人一种危险和恐惧的感觉,但实际上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且也有各种各样的用途。

以下是蜈蚣的几个主要用途。

1. 生态平衡维持:蜈蚣是自然界中一个重要的捕食者,它们以小型昆虫、蠕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为食。

正是靠着它们的捕食行为,才能够控制一些其他昆虫的数量,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2. 土壤改良:蜈蚣活动频繁,会拆解和吸收有机质,同时排泄它们的排泄物也会使土壤富含养分。

这对于土壤的质量和肥力有着积极的影响,帮助农作物和植物的生长。

3. 医学研究:蜈蚣的毒液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一些对于医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蜈蚣毒素,可以了解毒液的作用机制,以及可能的药物开发方向。

此外,蜈蚣的毒液还用于制作某些药物,例如止痛剂和抗血栓剂。

4. 教育和研究:蜈蚣是一种常见的昆虫,其生活习性和行为可以用于学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教学和研究。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分析蜈蚣的生态系统和群体行为来了解它们在自然界中的角色,这对于生物学研究和生态学研究非常重要。

5. 食物链的一部分:蜈蚣是自然界中食物链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对于其他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

许多动物,特别是鸟类、爬行动物和某些哺乳动物,依靠蜈蚣作为其食物来源,帮助它们维持生存。

6. 宠物:尽管蜈蚣在自然界中有时被视为危险的昆虫,但还是有人将它们作为宠物饲养。

一些蜈蚣以其独特的外观和行为受到人们的喜爱,它们在一些家庭中成为观赏宠物。

这些蜈蚣需要提供适当的栖息环境和食物,以确保它们的健康和幸福。

总结起来,蜈蚣作为一类常见的节肢动物,虽然给人们带来一定程度的恐惧,但在自然界中有着重要的用途。

它们通过捕食其他昆虫维持生态平衡,参与土壤改良,为医学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源,并作为食物链中的一环。

此外,蜈蚣在教育和研究中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并且一些品种还可以成为特殊的宠物。

蜈蚣的名医用药经验

蜈蚣的名医用药经验

蜈蚣的名医用药经验蜈蚣,又名千足虫、百足虫、金头蜈蚣、百脚、蝍蛆、吴公、天龙、嗷膏姆,辛温,有毒,入肝经,具有息风镇惊、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口,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蛇虫咬伤等。

《本草纲目》载:'按杨士瀛《直指方》云,蜈蚣有毒,惟风气暴烈者可以当之,风气暴烈,非蜈蚣能截能擒,亦不易止,但贵药病相当耳。

设或过剂,以蚯蚓、桑皮解之。

又云,瘭疮一名蛇瘴,蛮烟瘴雨之乡,多毒蛇气,人有不服水土风气,而感触之者,数月以还,必发蛇瘴,惟赤足蜈蚣,最能伏蛇为上药,白芷次之。

然蜈蚣又治痔漏、便毒、丹毒等病,并陆羽《茶经》载《枕中方》治瘰疬一法,则蜈蚣自能除风攻毒,不独治蛇毒而已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云:'蜈蚣,走窜主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

性有微毒,而转善解毒,凡一切疮疡诸毒皆能消之。

其性尤善搜风,内治肝风萌动,癫痫眩晕,抽掣瘈疭,小儿脐风;外治经络中风,口眼歪斜,手足麻木。

为其性能制蛇,故又治蛇症及蛇咬中毒。

外敷治疮甲(俗名鸡眼)。

用时宜带头足,去之则力减,且其性原无大毒,故不妨全用也。

''有病噎膈者,服药无效,偶思饮酒,饮尽一壶而病愈。

后视壶中有大蜈蚣一条,恍悟其病愈之由不在酒,实在酒中有蜈蚣也。

盖噎膈之证,多因血瘀上脘,为有形之阻隔,蜈蚣善于开瘀,是以能愈。

观于此,则治噎膈者,蜈蚣当为急需之品矣。

'张锡纯认为蜈蚣微毒几乎接近无毒,甚至还可以用于妊娠受风抽搐,认为“性有微毒”、“而其性甚和平,从未有服之觉瞑眩者……虽本草谓有坠胎之弊,而中风抽掣,服他药不效者,原不妨用。

《内经》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曾在其逐风汤条下认为蜈蚣“不但治风也,愚于疮痈初起甚剧者,恒加蜈蚣于托药之中,莫不随手奏效。

况此汤中,又有黄芪、当归以保摄气血,则用分毫何损哉。

”一提到蜈蚣,在多数人的心目中,第一反应就是“毒”,而蜈蚣,其性尤善搜风,走窜之力最速,是一味熄风的良药。

蜈蚣的功效与作用(优秀5篇)

蜈蚣的功效与作用(优秀5篇)

蜈蚣的功效与作用(优秀5篇)蜈蚣的药用价值篇一据现代药理研究,蜈蚣具有抗肿瘤、镇静、止痉和抗真菌等作用。

蜈蚣的药用成分,正是它的有毒成分即组织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

据临床试用,具有以下新的功用:治疗传染性肝炎:用蜈蚣注射液,每次肌注两毫升,每日1—2次,10日为一疗程。

治疗肺结核:将蜈蚣去头足,烘干,研末内服,每次为3克,每日3次,连服一个月,停药休息一周。

有效率在60%以上。

以蜈蚣为主治疗阳痿:用蜈蚣18克、当归60克、白芍60克、甘草60克,共研细粉,分为40包,每次服0.5—1包,早晚各1次,空腹用黄酒送服,15日为一疗程。

以蜈蚣为主治疗癫痫:用蜈蚣、全虫等量制成片剂,每片0.3克,每次4—5片,每日两次。

以蜈蚣为主治疗慢性骨髓炎:用蜈蚣60克、淫羊藿30克、肉桂10克,研细末,每日服20—30克,分2—3次用温开水送服。

肝癌:蜈蚣、阿魏、五灵脂各15克,红娘(糯米炒)4.5克,炙狼毒9克,蜂房21克,急性子24克,全蝎、僵蚕、木鳖子、咸灵仙各30克,山慈姑50克共研细末,水泛为软坚丸,每服1.5克,日2次,温开水送。

能使症状缓解,肿块软缩,延长生存期。

乳腺癌:蜈蚣2条,蜂房、海藻、昆布、天花粉各9克,土贝母、玄参各15克,牡蛎、夏枯草各30克切碎,水煎2次分服,日1剂。

迄皮肤凹陷恢复,肿块及结节软缩,肿痛消除。

宫颈癌:蜈蚣2条,麝香0.15克,冰片0.3克,轻粉、雄黄各3克,黄柏15克共研细粉,用适量包于消毒纱布中间,送入阴道穹窿部,紧贴宫颈,每天上药1次,月经期停用。

可根据病情好转,减少上药次数,直至活检转阴。

同时,隔日服下药1剂:蜈蚣2条,柴胡2.5克,全蝎3克,昆布、海藻、香附、白术、茯苓各4.5克,当归6克,生白芍9克,切碎,水煎服。

可获痊愈。

绒毛膜癌蜈蚣2条,蜂房6克,白花蛇60克切碎,水煎服,日1剂,2次煎服。

能使肿块消除,转移症状缓减,迄阴道流血停止,尿妊娠试验连续多次均为阴性,可获痊愈。

中药“平肝息风药:息风止痉药”——蜈蚣

中药“平肝息风药:息风止痉药”——蜈蚣

中药“平肝息风药:息风止痉药”——蜈蚣本品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体。

主产于浙江、湖北、湖南、江苏。

春、夏二季捕捉,用竹片插入头尾,绷直,干燥。

本品气微腥,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微咸。

以条宽、腹千瘪者为佳。

去竹片,洗净,微火焙黄,剪段用。

一、药性和功效本品性味辛,温;有毒。

归肝经。

具有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之功效。

用法用量:煎服,3~5克。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

孕妇禁用。

二、歌括《药性歌括四百味》歌诀:蜈蚣味辛,蛇虺恶毒,镇惊止痉,堕胎逐瘀。

三、临床应用1.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口㖞,半身不遂,破伤风本品性温,性善走窜,通达内外,有比全蝎更强的息风止痉及搜风通络作用,二者常相须为用,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痉挛抽搐。

若治小儿撮口,手足抽搐,可配全蝎、钩藤、僵蚕等。

治疗破伤风,角弓反张,多配伍天南星、防风等。

2.风湿顽痹,顽固性偏正头痛本品有较强的搜风、通络止痛作用,常与独活、威灵仙、川乌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药同用,治疗顽痹疼痛。

对久治不愈的顽固性偏正头痛,可与天麻、川芎、僵蚕等配伍。

3.疮疡,瘰疬,蛇虫咬伤本品有毒,能以毒攻毒,味辛又能散结。

《拔萃方》以之与雄黄、猪胆汁配伍制膏,外敷治疗恶疮肿毒。

若与茶叶共为细末,外敷治疗疬溃烂。

此外,本品还可用治虫蛇咬伤。

四、现代药理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两种类似蜂毒的成分,即组织胺样物质和溶血性蛋白质;还含有脂肪油,胆甾醇,蚁酸,组氨酸、精氨酸、亮氨酸等多种氨基酸,糖类、蛋白质,以及铁、锌、锰、钙、镁等多种微量元素2.药理作用本品具有抗惊厥、抗炎、镇痛、抗肿瘤、抗心肌缺血、抑菌、改善微循环、延长凝血时间、降低血黏度等作用,并有溶血和组织胺样作用。

3.不良反应蜈蚣所含有毒成分具有溶血作用,并能引起过敏反应。

大量蜈蚣能使心肌麻痹,并能抑制呼吸中枢。

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不省人事、心跳缓慢、呼吸困难、体温下降、血压下降等。

蜈蚣的功效与作用

蜈蚣的功效与作用

蜈蚣的功效与作用蜈蚣,又称为蜈蚣虫,是一种多足的节肢动物,属于蛇形纲动物中的蜈蚣目。

蜈蚣在我国广泛分布,主要生活在草地、土壤、树木下以及洞穴等潮湿的环境中。

蜈蚣的身体呈扁平状,通常有10-100对足,每对足之间都有鳞甲相连,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

蜈蚣是一种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捕食者,对于调节害虫种群具有重要作用。

蜈蚣以昆虫和其他小型节肢动物为食,能够主动出击或借助毒液来捕食猎物。

蜈蚣的捕食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减少害虫的数量,保护农作物的生长。

除了在食物链中的作用外,蜈蚣还具有一些药用价值。

在传统中医中,蜈蚣被认为具有一定的药用功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止痛作用:蜈蚣被认为具有麻醉和止痛的作用。

蜈蚣体内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肽类、生物碱和多肽酶等,这些成分能够抑制痛觉神经传递,减轻疼痛。

2. 抗炎作用:蜈蚣具有抗炎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

蜈蚣体内的某些成分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的炎症症状,促进炎症的消退。

3. 抗肿瘤作用:蜈蚣的体内成分中含有多种对肿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的活性物质,据研究发现,蜈蚣提取物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4. 促进循环作用:蜈蚣体内的某些成分具有扩张血管、增强血液流动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和营养输送,对于一些循环系统疾病的辅助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尽管蜈蚣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其毒性也较大。

蜈蚣体内的毒液含有多种神经毒素、血管毒素和酶类,对人体造成刺激和伤害。

因此,在药用蜈蚣时需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对于一般人群来说,并非每个人都适合使用蜈蚣进行药用,尤其是一些患有过敏反应或对蜈蚣成分敏感的人。

在使用蜈蚣前,最好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避免因个体差异引发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蜈蚣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调节害虫种群。

在传统中医中,蜈蚣被认为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主要用于止痛、抗炎、抗肿瘤和促进循环等方面。

蜈蚣的运用经验

蜈蚣的运用经验

蜈蚣的运用经验蜈蚣,辛温,有毒,入肝经,功能祛风定惊、攻毒散结,临床运用十分广泛。

笔者近年来尝试用本品治疗某些急重危症及难治性疾患,取得一定经验,现介绍如下:一、脑溢血:蜈蚣熄风通络,又擅化瘀,用于脑溢血急症期,有促进血肿消散、通畅血管的良好作用;用于后遗症期,又能通络散结,促进偏瘫等症的恢复。

一般急症期宜重用,后遗症期剂量宜小。

笔者临证时,急症期常以蜈蚣5条,配水蛭15~20克,地龙20克,后遗症期以蜈蚣2~3条、水蛭、地龙、僵蚕各6—9克,白花蛇、壁虎各5克作为常规用药配入辨证方药中,此治疗10余例脑溢血患者,均获满意效果。

如任某,女,52岁,过劳后突发右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并伴头晕、乏力,右下肢麻木。

有高血压病史18年,入院时测血压180/lOmmHg。

入院后经CT扫描提示:1、左侧外囊出血;2、右侧外囊梗塞。

查舌淡,脉弦缓,乃按气虚血瘀证论治,予补阳还五汤化裁主之,同时配用蜈蚣6条、水蛭15克、地龙20克,研投细末,每日分四次用汤药送服,并结合降压治疗,一周后言语清晰,能下床活动,血压稳定在140~150/80~90mmHg水平,虫类药继改为螟蚣3条.水蛭、僵蚕、地龙各10克,白花蛇5克,服法同前。

两月后临床症状消失,CT复查示:右侧外囊血肿完全吸收。

二、血管神经性头痛:蜈蚣搜风解痉镇痛之力甚著。

对于病程较长、病情顽固或疼痛剧烈的血管神经性头痛,笔者常从痰瘀论治,在化痰或祛瘀基础上加蜈蚣3~ 5条、全蝎6~ 9克,常能在短期内达到止痛效果,且疗效巩固持久。

如曾治一患者,反复头胀痛、烦躁、失眠10年,头痛常于月经期及情绪不畅时加重,迭服中西药治疗无著效,诊时查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有力,按血瘀头痛论治,以血府逐瘀汤原方加蜈蚣5条、全蝎9克主之,5剂后头痛止,续以上方稍作加减调治半月,病告痊愈,随访一年未发。

三、癌症:药理实验及临床经验均表明,蜈蚣有抗癌作用。

笔者的体会是,本品的抗癌活性必须在较大剂量使用时才能产生,如笔者治疗一晚期肺癌病人,出现持续性高热(T39℃ 以上),反复咯血、消瘦乏力,经西医处治周余无效后改用中药治疗,初予益气养阴之剂作用不显,后在原方中加入螟蚣5条,患者愈病心切,一次服下15条蜈蚣(药末),三日后即热退血止,思食,且未见毒副反应症状;一周后精神转佳,遂在辨证方中常规配用蜈蚣6条治之,两月后面色红润,形体渐丰。

综述作业

综述作业

蜈蚣的临床应用及毒性研究作者:刘章关键词:蜈蚣;治疗应用;毒理学;毒副反应;综述蜈蚣属陆生节肢动物,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之一。

蜈蚣全虫入药,已有2000多年的使用历史。

蜈蚣具有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的作用。

传统医学中,应用蜈蚣主治小儿惊风、破伤风、风癣、疮疡、肿毒、烫伤等。

近代医学中,应用蜈蚣治疗结核病、百日咳、癫痫、癌症等均取得良好的疗效[1]。

尽管在中药治疗中蜈蚣的使用已有悠久的历史,但对其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缺乏系统的研究。

有关蜈蚣的研究的报道不多,但近些年的有关研究正在逐步升温。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下述几个方面。

1 化学成分蜈蚣的药用,始见于《神农本草经》[2]。

本品具有熄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等功效,而被广泛的用于临床,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治疗癌症、冠心病、脑心管病、肝炎、慢性肾炎、风湿性关节病、坐骨神经病,各种皮肤病瘙痒证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近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具有止痉、镇静、降血脂、抗肿瘤、抗结核杆菌、真菌,促进免疫功能,抗心肌缺血及动脉硬化等作用,那么它的化学组成成分。

现分述如下,提供参考。

蜈蚣体内哪些是真正的药用成分,一直是有关研究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

开展蜈蚣虫体化学组成的研究有利于弄清蜈蚣是否可以镇痛抗炎的效果。

吴刚[3]等对我国药用蜈蚣中的主流品种少棘蜈蚣的化学组成作了详细的分析。

结果表明,少棘蜈蚣含脂类10 35%,蛋白质68 80%;检测出15种挥发性脂肪酸和16种常见氨基酸;Mg、Ca、Zn等元素的含量很高;凝胶电泳图谱中可辨别出15条带,富含酸性蛋白质。

迟程[4]等则对墨江蜈蚣和少棘蜈蚣的游离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进行了比较。

结果发现,它们含有15种相同的游离氨基酸,17种共同元素,含量大致相同。

两种蜈蚣的有毒元素(Hg、As、Pb、Cd)都不超过1mgkg。

方红等采用溶剂提取法测定了多棘蜈蚣(S. s.multidens)的化学成分,也与少棘蜈蚣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多棘蜈蚣含总脂7 2%,蛋白质64 6%,游离氨基酸6 3%。

中药蜈蚣抗肿瘤作用及其毒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药蜈蚣抗肿瘤作用及其毒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药蜈蚣抗肿瘤作用及其毒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中药蜈蚣抗肿瘤作用及其毒性研究
背景: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研究也逐渐成为了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中药蜈蚣,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用于治疗风湿、神经、麻木等多种疾病,被认为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但是,其毒性也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

因此,对中药蜈蚣的抗肿瘤作用和毒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
1.探索中药蜈蚣的抗肿瘤作用及作用机制。

2.研究中药蜈蚣的毒性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研究内容:
1.收集中药蜈蚣及其制品,提取有效成分。

2.建立肿瘤细胞模型,评估中药蜈蚣的抗肿瘤作用。

3.通过免疫印迹、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探索中药蜈蚣的抗肿瘤作用机制。

4.利用小鼠模型,研究中药蜈蚣的毒性和对机体的影响。

预期结果:
1.确认中药蜈蚣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2.探索中药蜈蚣的抗肿瘤机制。

3.了解中药蜈蚣的毒性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意义和价值:
1.为中药蜈蚣在临床治疗肿瘤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深入了解中药蜈蚣的毒性,为其合理使用提供指导。

3.在中药研究领域中探索新方向,促进中药现代化研究发展。

关键词:中药蜈蚣、肿瘤、抗肿瘤、毒性、机制。

蜈蚣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

蜈蚣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

蜈蚣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别名〕吴公、天龙、百脚、百足虫、金头蜈蚣、千足虫。

〔来源〕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ltilans L.及其近缘动物的干燥虫体。

〔成分〕含有与蜂毒类似的两种物质,即组织胺样物质和溶血蛋白质。

此外,尚含脂肪油,胆甾醇,蚁酸等,并分离出8-羟基赖氨酸。

氨基酸有组氨酸、精氨酸、鸟氨酸、赖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纈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丝氨酸、牛磺氨酸、谷氨酸等。

〔作用〕一、历代经验1.祛风定惊:蜈蚣有祛风解痉,镇惊作用。

《本草纲目》:“治小儿惊癇风搐,脐风口噤,……”。

《本草备要》:“去风”。

《本草述》:“治疠风”。

2.攻毒散结:蜈蚣有解毒消痈,散结消症作用。

《神农本草经》:“主……噉诸蛇虫鱼毒,……温疟,去三虫”。

《名医别录》:“疗心腹寒热结聚,堕胎,去恶血”。

《日华子本草》:“治症癖,蛇毒”。

《本草纲目》:“……丹毒,秃疮,瘰疬,便毒,痔漏,蛇瘕,蛇瘴,蛇伤”。

《玉楸药解》:“拔脓消肿”。

二、近代研究1.抗惊厥作用:动物试验证明,蜈蚣对戊四氮、纯菸碱和硝酸士的宁所引起的惊厥均有不同程度的对抗作用〔1〕。

2.抗痨作用:蜈蚣及其为主的复方,有抗结核杆菌的作用,临床用治结核病有效〔2〕。

3.抗癌作用:动物试验证明化癌丹(含蜈蚣)对肝癌有一定抑制作用,属于微效〔3~4〕。

4.抗真菌作用:体外试验证明,蜈蚣对部分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5〕。

〔性味〕辛,温。

有毒。

归肝经。

〔功效〕祛风定惊,攻毒散结。

〔主治〕惊癇抽搐,破伤风,口噤,角弓反张,口眼斜,百日咳,瘰疬结核,癥瘕瘤块,疮疡肿毒,毒蛇咬伤。

〔临床应用〕1.惊风抽搐:蜈蚣的解痉镇惊作用比全蝎显著,常用治小儿惊风抽搐,如热病抽搐及因惊恐所致的抽搐等。

单用有效,也可配伍僵蚕、全蝎、钩藤、朱砂等平肝息风药用,方例《蜈蚣散》、《撮风散》。

也常用治破伤风抽搐,多配伍乌头、附子、全蝎等,方例《蜈蚣散》、《蜈蚣星风散》、《逐风汤》。

中药蜈蚣的研究进展

中药蜈蚣的研究进展

中药蜈蚣的研究进展中药蜈蚣,是指以蜈蚣科动物蜈蚣为药材制成的中药。

蜈蚣自古以来就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并且在传统中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对中药蜈蚣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本文将就中药蜈蚣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首先,中药蜈蚣的药理作用是研究的重点之一、蜈蚣主要成分有蜈蚣毒素、盐基蜈蚣毒素及多肽。

研究表明,蜈蚣毒素对癌细胞有抑制作用,并且对多种癌细胞株均有显著的抑制效果。

同时,蜈蚣毒素还具有抗菌、抗病原微生物、抗炎和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

这些发现为中药蜈蚣在临床治疗癌症和感染疾病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次,中药蜈蚣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也有所突破。

蜈蚣素是从中药蜈蚣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之一,其具有止血、杀菌、消肿等药理作用。

研究表明,蜈蚣素在临床上应用于手术止血和治疗出血性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此外,蜈蚣素还可用于治疗妇科疾病以及肿瘤等方面的临床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这些研究表明,中药蜈蚣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最后,中药蜈蚣的副作用和安全性研究也需要关注。

尽管中药蜈蚣具有显著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但其毒性也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研究者对于中药蜈蚣的毒性和安全性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中药蜈蚣具有一定的毒性,并且其毒性与用量、使用方法等有关。

为了确保中药蜈蚣的安全使用,研究者根据临床实践,建立了中药蜈蚣的用药规范和剂量控制标准。

综上所述,中药蜈蚣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药理作用、临床应用、质量控制和安全性等方面。

这些研究为中药蜈蚣的合理应用和进一步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并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然而,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进一步深入探索中药蜈蚣的药理机制、其成分和目标的关系,以及中药蜈蚣在疾病治疗中的具体途径和应用。

只有不断深化研究,扩大应用范围,才能更好地发挥中药蜈蚣的疗效和价值。

蜈蚣作用与功效

蜈蚣作用与功效

蜈蚣作用与功效蜈蚣是一种常见的节肢动物,属于蜈蚣纲。

它的身体长而扁平,由多节组成,每一节都有一对侧足和一个毒腺,是一种具有剧毒的生物。

蜈蚣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温带和热带地区,常见于土壤、洞穴、树木下等湿润的环境中。

蜈蚣在自然界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功效,在医学和生态保护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首先,蜈蚣具有重要的控制害虫的作用。

蜈蚣是一种食肉动物,主要以昆虫为食。

在自然界中,昆虫是农作物的主要害虫,它们会繁殖迅速并对农作物造成严重的破坏。

而蜈蚣能够通过捕食昆虫来控制害虫的数量,起到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作用。

研究表明,蜈蚣的控虫能力非常强,一个成年的蜈蚣每天可以捕食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昆虫。

因此,合理利用蜈蚣可以降低农作物对农药的依赖,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保护农作物的生态环境。

其次,蜈蚣在医学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功效。

蜈蚣的身体内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包括蜈蚣肽、蜈蚣素、蜈蚣碱等。

这些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止痛等作用。

蜈蚣素是一种在蜈蚣体内能抑制细菌和真菌生长的物质,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研究显示,蜈蚣素能够有效抑制多种致病菌的生长,对治疗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蜈蚣肽能够抑制癌细胞生长,并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因此,蜈蚣被广泛用于中药配方中,用于治疗传统医学中的各种疾病,如感冒、风湿病、糖尿病、肿瘤等。

另外,蜈蚣也对环境保护有一定的作用。

蜈蚣广泛分布于地下和地上的环境中,能够清理和分解死亡的有机物质,起到了分解有机废物、促进土壤肥沃、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蜈蚣的粪便富含有机物质,可以作为优质的有机肥料,用于农作物的施肥,提高土壤的肥沃性。

同时,蜈蚣的活动也能促进土壤微生物的发展和繁殖,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数量,有助于改善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

因此,在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方面,蜈蚣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蜈蚣也有一定的危害性。

它的身体表面有一层泛黄的鳞片,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和过敏性。

如果人体直接接触到蜈蚣,可能引起皮肤红肿、瘙痒等过敏症状。

生活中常见的蜈蚣,其实是止痉、止痛、抗结核、抗肿瘤的良药

生活中常见的蜈蚣,其实是止痉、止痛、抗结核、抗肿瘤的良药

生活中常见的蜈蚣,其实是止痉、止痛、抗结核、抗肿瘤的良药对于蜈蚣,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甚至生活中也能偶见它的身影。

《本草纲目》中对于蜈蚣也有介绍:“蜈蚣,西南处处有之,春出冬蛰,节节有足,双须岐尾。

”蜈蚣与蛇、蝎、壁虎、蟾蜍一起并称“五毒”,五毒也是在中医中常用的动物药,而蜈蚣由于和全蝎功效非常相似,两个药物常常相须为用,但蜈蚣的整体力量比全蝎更为峻烈,那么就来看看蜈蚣都有些什么作用。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精彩图片1.息风止痉蜈蚣辛温善走窜,能够通达内外,是息风止痉的要药,各种病因引动肝风或是感染外风导致的肢体抽搐、手足痉挛,蜈蚣都能使用。

像是小儿高热引发急惊风、脾虚导致的慢惊风、破伤风、急性中风、癫痫等等病症,只要出现了抽搐痉挛的症状,就可以使用蜈蚣来息风止痉。

此外,对于风中于经络导致的口眼歪斜甚至面瘫蜈蚣也有治疗作用。

2.攻毒散结蜈蚣本身毒性强烈,能以毒攻毒。

外来的毒邪内侵机体,导致皮肤疮疡肿痛,蜈蚣能祛除毒邪以消散疮疡止痛。

而蜈蚣本身温燥,对于湿痰停聚导致的痰核,蜈蚣也有祛痰散结的作用。

3.通络止痛蜈蚣走窜,能搜风通络,且比全蝎力量更强,还能止痛,所以常常用在治疗风湿痹证长久不愈,经脉拘挛甚至关节变形。

而对于顽固性的头痛或者偏正头痛蜈蚣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4.抗结核蜈蚣对于结核杆菌有抑制和杀灭的作用,像是中医所说的瘰疬,便是由于结核杆菌感染了颈部淋巴结导致颈部出现的核块,使用蜈蚣既能抑制杀灭结核杆菌,又能化痰散结。

而其他类型的结核病使用蜈蚣也有抗结核,提高疗效的作用。

5.抗肿瘤蜈蚣除了抗结核,还有很好的抗肿瘤作用。

常见的食道癌、肝癌、乳腺癌、皮肤癌、肺癌等常见的癌症蜈蚣都能起到一定的治疗和提高疗效的作用。

蜈蚣虽然作用很多,且功效很强,临床上许多危重疾病也常常会使用到。

但它本身毒性明显,所以首先孕妇是不宜使用的。

其次,蜈蚣的临床安全用量在3到5克,最好不要超过该剂量使用。

且最重要应该严格遵守医嘱,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蜈蚣的功效作用和副作用有哪些

蜈蚣的功效作用和副作用有哪些

蜈蚣的功效作用和副作用有哪些中药蜈蚣的功效与作用是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全体。

中医认为蜈蚣有熄风止痉,通络止痛的功效与作用。

蜈蚣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下面就由店铺为大家介绍下蜈蚣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蜈蚣的功效1、《本经》:"主啖诸蛇虫鱼毒,温疟,去三虫。

"2、《抱朴子》:"末,以治蛇疮。

"3、《别录》:"疗心腹寒热结聚,堕胎,去恶血。

"4、《日华子本草》:"治癥癖。

蛇毒。

"5、《纲目》:"治小儿惊痫风搐,脐风口噤,丹毒,秃疮,瘰疬,便毒,痔漏,蛇瘕、蛇瘴、蛇伤。

"6、《本草述》:"治疠风。

"7、《玉楸药解》:"拨脓消肿。

"蜈蚣的作用1、抗肿瘤作用。

蜈蚣提取物对动物移植性肿瘤有一定作用。

2、抗菌作用。

本品水浸液对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体外试管法表明,本品水浸液,乙醇、乙醚提取液对葡萄球菌,八叠杆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球菌并不显示直接的抑制作用。

3、促进免疫功能。

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服药前血清IgG和E玫瑰花环形成率分别为0.034±0.025mg/L和0.213±0.022mg/L。

服蜈蚣后,血清IgG和E玫瑰花环形成率明显升高,早晚唾液中IgG、IgA均高于正常人P<0.05,0.01。

4、止跌打。

蜈蚣泡酒能治跌打,对于跌打造成瘀血未破、肿痛,用蜈蚣酒擦之,能快速消肿、止痛,同时对毒疮和无名肿毒也有良好效果。

5、通络止痛,用于风湿顽痹、顽固性头痛。

本品亦有与全蝎相似的搜风通络止痛作用,用于风湿顽痹,可与防风、独活、威灵仙等祛风、除湿、通络药物同用。

治疗久治不愈之顽固性头痛或偏正头痛,可与天麻、川芎、白僵蚕等同用。

6、攻毒散结,用于疮疡肿毒、瘰疬结核。

本品以毒攻毒,味辛散结。

以本品同雄黄、猪胆汁配伍制膏,外敷恶疮肿毒颇佳,如不二散。

蜈蚣——五毒之一的它,对肺结核有专效蜈蚣...

蜈蚣——五毒之一的它,对肺结核有专效蜈蚣...

蜈蚣——五毒之一的它,对肺结核有专效蜈蚣...蜈蚣——五毒之一的它,对肺结核有专效蜈蚣为常用药材,性温,味辛,有毒。

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能。

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破伤风症、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用途甚广。

虽说蜈蚣用途甚广,其中止痛解痉,大家都常用,但作为治结核的特效药用的人并不多。

患者:刘某,男。

自述打工期间不幸得了肺结核,住在某结核病院,整日注射连霉素,吃雷米封,被要求封闭治疗半年。

已治疗三个月仍未控制住病情,经人介绍找到我处要求中医治疗。

刻诊:形瘦,低烧,乏力,纳差,舌淡白,苔薄,脉细弦微数。

胸片显示,右肺上部空洞,轻微积水,咳嗽,胸痛,痰少。

四诊合参,辨为气阴两虚,偏重气虚。

治则为补气扶中,滋阴杀虫。

方用十全大补丸加减。

【处方】生黄芪、仙鹤草、茯苓、白术、生甘草、当归、百合、生地、麦冬、地骨皮。

另,蜈蚣胶囊,与汤药同服。

1月后复诊。

空洞基本愈合,留有片状阴影。

乏力纳差已有改善。

效不更方,在前方基础上加炒三仙,又服30天,复诊,结核已基本痊愈。

右肺病灶已钙化。

各项症状基本消失。

又续服一月上方,加强巩固。

一年后追访,一切良好,未再复发。

【按】此案是我治疗肺结核中的一例。

早年我在治疗肺结核病时,习用百合固金汤,月华丸一类,不用蜈蚣,滋阴补肺的方子,常常治疗时间在半年以上,疗效参半。

后学习了蜈蚣散治疗瘰疠经验,将蜈蚣用于肺结核,收效大大提高。

文中仅供参考,具体情况需要辩证施药,有问题的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中药蜈蚣的功效和作用

中药蜈蚣的功效和作用

中药蜈蚣的功效和作用蜈蚣的功效和作用具有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

传统主要用于急慢惊风、破伤风等痉挛抽搐之症,以及疮疡肿毒、顽固性头痛、风湿痹痛等。

据现代药理研究,蜈蚣具有抗肿瘤、镇静、止痉和抗真菌等作用。

蜈蚣的药用成分,正是它的有毒成分即组织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

据临床试用,具有以下新的功用:治传染性肝炎:用蜈蚣注射液,每次肌注2毫升,每次1~2次,10日为一疗程。

治肺结核:将蜈蚣去头足,烘干,研末内服,每次为3克,每日3次,连服一个月,停药休息一周。

治癌症:取蜈蚣晒干,研末,每日量约为2~3克,分3次服。

治男人不举:蜈蚣18克,当归60克,白芍60克,甘草60克,共研细粉,分为40包,每次服0.5~1包,早晚各一次,空腹用黄酒送服,15日为一疗程。

治癫痫:蜈蚣、全虫等量制成片剂,每片0.3克,每次4~5片,每日两次。

治慢性骨髓炎:蜈蚣60克,淫羊藿30克,肉桂10克,研细末,每日服20~30克,分2~3次用温开水送服。

蜈蚣的副作用蜈蚣研末吞服,气味较重,病人常致恶心,故可将其焙干,研粉,过筛,装入胶囊服用,既能保证疗效,又便于控制用量,避免中毒。

蜈蚣含有类似蜂毒的毒性成分,可引起溶血及过敏反应。

大剂量可使心肌麻痹,并抑制呼吸中枢。

有溶血反应者,可见酱油色尿及溶血性贫血症状。

过敏反应者,可见全身过敏性皮疹、瘙痒,甚则引起过敏性休克。

临床上一般服用过量的话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不省人事,心跳减慢,呼吸困难,体温下降,血压下降等中毒反应。

被蜈蚣咬伤后,局部发热、灼痛、红肿、疼痛,可形成水疱及坏死,严重者可引起淋巴炎和组织坏死,有时整个肢体出现紫癜。

蜈蚣的相关信息蜈蚣又名天龙、百脚,为动物大蜈蚣科少棘巨蜈蚣的全虫体,每年春夏捕捉,用两头尖的竹片插入头尾两部,绷紧,晒干,亦可用沸水烫过,晒干,生用。

其性温,味咸、辛,有毒,入肝经。

据测定,含有两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尚含脂肪油、胆甾醇、蚁酸及多种氨基酸等成分,具有祛风、定惊、攻毒、散结的功效,用于治疗中风、惊痫、破伤风、百日咳、瘰疬、结核、癥积瘤块、疮疡肿毒、风癣、白秃、痔漏、烫伤等症。

临床应用蜈蚣要注意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蜈蚣要注意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蜈蚣要注意不良反应1.2008-12-09临床应用蜈蚣要注意不良反应蜈蚣为蜈蚣科昆虫少棘巨蜈蚣的干燥全体。

其性辛、温、功能镇痉,熄风,解毒,通络止痛。

主要用于小儿惊风、破伤风、抽搐痉挛、中风口歪,半身不遂,风湿顽痹、疮疡、瘰疬、风癣、斑秃、毒蛇咬伤、百日咳、徵瘕积聚、肿瘤等的治疗。

历代本草均将其列为毒药,但因其疗效显著,所以仍为临证处方中常用有毒中药之一。

但其不良反应也有不少的报道,主要有以下几种。

过敏反应患者用药后出现瘙痒、皮疹:有一例患者表现为典型的组胺样反应,自觉恶性、欲吐、唇肿胀,后感鼻部不适,有大量黏性分泌物流出,呼吸困难,随即感到双手肿胀不能握拳;一例患者颜面及颈部出现黄豆大小丘疹,瘙痒,口腔黏膜有粟粒大小溃疡,咽痛;一例患者表现为腹部及下肢起红疹,瘙痒,病情加重后全身起粟粒状红疹,以下腹部及下肢内侧为甚。

循环、消化系统反应有患者用药后出现胃病、心悸、胸闷、气短,经检查发现频发室性早搏、十二指肠溃疡。

急性肝、肾功能损害有的患者服用该药导致急性肝损害,两患者均表现为右肋下痛,厌油纳呆,身、目、尿皆黄等症。

有一例患者出现尿少,腰痛加重,即自行停药。

4天后,患者出现双侧眼睑浮肿,恶心,呕吐胃内容物,鼻衄,皮下瘀斑及排黑便,最终死亡。

神经系统中毒反应患者眼含蜈蚣、全蝎的散剂后,致两腿挛急抽筋,颈部阵发性角弓反张,鼻音重,左耳听力下降,左眼开合障碍,喝水时卷舌,呛水,似有舌、舌咽、三叉、瞪眼、面听等多条神经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

溶血性贫血反应患者服药3天后即感头昏,周身不适,四肢无力,尿呈酱油色;继服4剂后,症状加重,遂卧床不起。

从娱蚣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来看,患者均为内服蜈蚣煎剂或粉剂而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出现不良反应最短者在用药3分钟后即出现典型的组胺样过敏反应(该患者属高敏体质,且涂斑试验系蜈蚣过敏)。

有一例患者在连续用药半月后出现十二指肠溃疡,至第35天出现心肌受损现象;其他个例在用药数小时或数天后出现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蜈蚣的临床应用及其毒性研究蜈蚣的临床应用及其毒性研究广西中医药 1999 年第 4 期第22 卷综述作者:刘峰单位:广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530001 南宁市南京路 39 号关键词:蜈蚣;治疗应用;毒理学;毒副反应;综述蜈蚣是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 koch)的干燥体,临床应用已有悠久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蜈蚣可用于治疗小儿惊风、抽搐、中风、口?、破伤风、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

现代研究发现蜈蚣还可用于治疗无名肿毒、结核、带状疱疹、顽固性湿疹、口腔溃疡、癫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慢性肾炎、肝炎、骨髓炎、小儿痉咳、哮喘、坐骨神经痛、血管性头痛等多种疾病〔1〕。

近 10 年来蜈蚣在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及妇产科、骨伤科等疾病方面又有了新进展,但同时也发现了较多例不良反应,现综述如下。

1 临床应用况时祥〔 2〕总结运用蜈蚣的经验时指出:在治疗脑溢血、癌症、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前列腺肥大方面蜈蚣显示出特殊的功效,认为蜈蚣通络散结、定痛,有较好1 / 8的促进血肿消散、通畅血管、解痉止痛的作用。

抗癌作用必须在大剂量运用时才产生。

陶红〔3〕运用蜈蚣与牵正散治疗三叉神经痛等神经系统疾病328 例,总有效率 94.2%;若缺蜈蚣则疗效明显降低。

用复方蜈蚣散治疗脑血栓后遗症与抗栓丸、维脑路通片对照,有效率 94%,高于对照组(P<0.01)〔 4〕。

王豪〔 5〕用蜈蚣散治疗阳痿总有效率 92.5%.罗国强〔 5〕用蜈蚣治疗臂丛神经牵拉伤、颈椎病等疗效显著,认为对由于神经牵拉受压而引起的麻木疼痛,蜈蚣具有较好的搜风通络止痛效果,但对肝肾有毒性,应加以重视。

兰友明等〔7〕以蜈蚣消痹汤治疗急性腰扭伤 100 例,治愈 95 例,好转 5 例。

沈关桢等〔 8〕以蜈蚣胶囊治疗宫外孕30 例,一疗程杀胚成功 25 例,有效 2 例,无效 3 例;优于用天花粉结晶蛋白针剂注射组。

李智勇〔9〕用蜈蚣、全蝎治疗麦粒肿、病毒性角膜炎、角膜溃疡,青光眼等,以散剂或煎剂内服,起效快,效果好。

蜈蚣研粉制成油膏外用可治疗多种皮肤科疾病如复发性口腔炎、鸡眼、慢性阴囊湿疹等,疗效较好〔 10〕。

另外蜈蚣、全蝎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11〕确有卓效,缺蜈蚣则药效降低。

张忠惠〔 12〕以蜈蚣、白及等药为主外用治老年性阴道炎也---------------------------------------------------------------最新资料推荐------------------------------------------------------ 取得满意效果。

2 毒副反应陶红〔3〕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患者服用蜈蚣散3 个月以上或间断用长达 10 余年者,常规用量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但有 2 例原有肝功能损害的患者服药后肝区疼痛加剧。

伍玉元〔13〕报道一患者(原肝功能正常)自购蜈蚣治疗神经性皮炎,以 10 条蜈蚣研粉, 2 天分 4 次冲服,服后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另一患者因坐骨神经痛以蜈蚣 15 条研粉,分 3 天 6 次与药酒兑服,服后 2 日内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诊断为药物性肝功能损害,中医辩证:湿热药毒瘀积。

两人经治愈后再次服用蜈蚣,症状重复出现。

赵鹏俊等〔14〕报告 1 例服蜈蚣粉致死病例。

患者因腰痛服用蜈蚣,每日 2 条,研末分早晚服;服 4 条后出现尿少,腰痛加剧,停药第 4 天后出现呕吐,眼睑浮肿等,经急诊住院抢救无效死亡,诊断为服用蜈蚣粉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肖贻纯〔 15〕也报道 1 例自服蜈蚣、全蝎(蜈蚣 0.2g,全蝎 0.4g,研末冲服,每日 1 次)治疣状癌者,服 5 日后出现神经性病变,切除肿瘤后症状仍未消失; 1 周后又服五虫散,每次口服蜈蚣粉 0.3g,服用 2 次后夜间出现抽搐,经查排除癌肿转移等因素影响,诊为蜈蚣、全蝎中毒,尤其是蜈蚣中毒造成的神经肌肉病变;服药解蜈蚣毒后诸症缓解。

3 / 8余圣龙〔16〕报道一女患者因风湿痹痛服生蜈蚣粉(去头足),每次 1g,每日 2 次;第 1日全身即起粟状红疹,经服抗过敏药好转;再次服用生蜈蚣粉又起皮疹,证实为蜈蚣引起的过敏性皮疹。

陈昕〔17〕报道 1 例有吃鱼过敏史者,因皮肤发疹服含蜈蚣 2g 中药 1 剂,服后即感恶心呕吐,口唇肿胀,鼻部分泌物流出,呼吸困难,经抗过敏治疗后症状消失,诊断为异种蛋白过敏,涂斑试验证实为蜈蚣引起的过敏反应。

此外,还有关于服过量蜈蚣导致心肌受损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报道。

3 毒理研究吴刚〔18〕系统分析少棘巨蜈蚣粗毒的化学组成,认为与蛇毒相似,主要由蛋白质组成,并含多种酸类。

方红等〔19〕采用薄层扫描法对少棘蜈蚣、地方习用品多棘蜈蚣、墨江蜈蚣药材中毒性成分组织胺进行色谱分析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药材中均含组织胺,产地不同组织胺含量差异较大。

另一研究发现:通过溶血试验对活体少棘蜈蚣和多棘蜈蚣的粗毒进行溶血活性比较,结果均有溶血活性,且药材较活体蜈蚣毒活性降低,陈药材蜈蚣毒活性较新鲜药材降低〔20〕。

对蜈蚣所含毒性成分的研究为蜈蚣安全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对服用蜈蚣导致肾功能衰竭死亡一例的分析中,作者认为溶血蛋白质的溶血作用可直接引起急性肾皮质坏死,造成急性肾小管损伤;而组织胺样物质能使平滑肌痉挛,毛细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最新资料推荐------------------------------------------------------ 加,同时还有致敏作用;因此对急性肾功能衰竭起了促进作用〔14〕。

在蜈蚣药用剂量方面药理实验研究也提供了依据。

蜈蚣急性毒性试验 LD50 不能测出,小鼠给药超过人体最大剂量5 倍时,连服 1 个月,体重、血色素、内脏器官均无异常变化;推断 50kg 体重最大剂量可服至 25~50g,相当于服用 34.2~68.4 条少棘蜈蚣而不致于中毒;如果长期给药, 50kg 体重每次最大用量可达 10.375g(按 30 天计量组计算),相当于服用12.96~25 条少棘蜈蚣;由此实验结果可认为适当增大蜈蚣常用量也是安全的〔21〕。

宋建徽等〔22〕通过实验发现蜈蚣干燥全虫提取物给小鼠皮下注射,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并随剂量增大而增加,计算治疗指数 LD50/ ED50,显示干燥全虫在应用上有一定的安全性。

3种不同品种的蜈蚣抗炎、镇痛药理实验结果表明:蜈蚣水煎液最大浓度 45g/ kg(相当一成人最大用量的 193 倍)给小鼠灌胃 7 天,无不良反应,说明水煎液毒性甚低〔 23〕。

4 小结临床资料与药理实验的研究说明蜈蚣药用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在药材加工的过程中活体所含的毒性成分含量会大大降低;但由于毒性物质仍然存在,则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体;因此在药用过程中应考虑到个体差异,尤其是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肝、肾功能是否健全,有无过敏史等,根据病情控制剂量,注意服药后的反应。

为避免毒副反应的发生,采取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5 / 8小剂量长期服用或间歇给药兼配以养阴之品的方法。

在剂量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用量为每次 3~5g.临床常以蜈蚣条数来开处方,这种用量方法是不合理的。

市售蜈蚣重量可相差 1~2g〔 24〕,盲目按条计,易造成超量服用。

标准的处方应按g 计量,有利于调剂人员准确调配,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

蜈蚣在治疗许多顽症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如治疗癌症、中风后遗症方面,药理研究也表明蜈蚣提取物具有抗炎、镇痛的药理作用〔 23〕,还有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25〕和抗衰老的作用〔26〕。

深入研究蜈蚣的独特功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机理,是有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周本宏.近代蜈蚣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中医药信息, 1991, 8(1):45. [2] 况时祥.蜈蚣的运用经验.四川中医, 1994, 12(3): 17. [3] 陶红.牵正蜈蚣散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328 例临床体会.湖南中医杂志, 1990, 6(1):216. [4] 杜召余.复方蜈蚣散治疗脑血栓后遗症 50 例.人民军医, 1990, 33(8):69. [5] 王豪.蜈蚣散治疗阳痿 40 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4, 8(2):30. [6] 罗国强.蜈蚣在骨伤科疾病中应用举隅.江西中医药,---------------------------------------------------------------最新资料推荐------------------------------------------------------ 1997, 28(3):38. [7] 兰友明,兰义明.蜈蚣消痹汤治疗急性腰扭伤 100 例.湖南中医杂志, 1997, 13(3).43. [8] 沈关桢,林春兰,关展.蜈蚣杀胚治疗宫外孕 30 例疗效观察.中国中医药科技, 1996,3(3):38. [9] 李智勇.蜈蚣全蝎在眼科中的运用.四川中医, 1990,8(9):46. [10] 王根林.蜈蚣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举隅.实用中医药杂志, 1998, 14(3):35. [11] 袁桂生.蜈蝎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观察.河南中医, 1994, 14(2):90. [12] 刘茂贤.清阴灵抑菌效果的观察.中医药学报,1993, (1):50. [13] 伍玉元.蜈蚣粉致急性肝功能损害 2 例.中国中药杂志, 1994, 19(1):50. [14] 赵鹏俊,邹永祥.口服蜈蚣粉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 1 例.中国中药杂志, 1998,23(2):117. [15] 肖贻纯.蜈蚣、全蝎致神经中毒 1 例.中国中药杂志, 1996, 21(10):634. [16] 余圣龙.生蜈蚣致过敏.中国中药杂志, 1989,14(5):7 / 856. [17] 陈昕.蜈蚣过敏 1 例.四川中医, 1997, 15(10): 32. [18] 吴刚.蜈蚣毒的化学组成和生物活性.生物化学杂志, 1992, 8(2):144. [19] 方红,邓芳.蜈蚣药材中毒性成分组织胺的含量测定.中草药, 1997, 28(8):472. [20] 邓芬,方红,王克勤.中药蜈蚣毒溶血活性试验.中药材, 1997, 20(1):36. [21] 迟程,罗天浩.蜈蚣毒性与用量的探讨.中国中药杂志, 1995, 15(6):90. [22] 宋建徽,孟祥琴,王永利,等.蜈蚣提取物中枢抑制作用及急性毒性.河北医学院学报, 1995, 16(2):90. [23] 李小莉,陈红琳,甘民.不同品种蜈蚣的抗炎、镇痛作用.中国中药杂志, 1996,21(8):498. [24] 于维萍,孙萍,赵泰济.对蜈蚣等中药习惯用量的看法.中医药信息, 1995, 12(2):12. [25] 褚婕,张金芝,沈大跃,等.中药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天津药学, 1994, 6(2):23. [26] 王玉芬,韩双红,曲树明,等.蜈蚣延缓衰老作用的研究.中国中药杂志, 1994,19(11):685. 1999-04-30 收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