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对社会的消极影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世界沦为成人世界的“殖民地” 儿童成长于成人为其创造的世界里。文字传播时代,识字 能力是隔离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天然屏障。而在电视和网 络时代,之前的这种屏障就消失了。“孩子所看的节目内容缺 少监管,看电视时间长度缺少限制从而给孩子成长带来思维钝 化、视力弱化、心灵污化等不良影响。”
青少年的困惑与沉迷 大众媒介的唯利是图将不谙世事的青少年列为“ 鱼肉”对象。强力推出的消费广告,不仅导致了青少年的 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价值观,而且容易养成攀比、虚荣等 不良心态。“影视作品和报刊中有很多宣扬堕落和低级 趣味的内容甚至会导致青少年犯罪率上升。”许多青少 年将不合适甚至不道德的行为当作是个性行为的表现,并 且身体力行发扬光大。此外,大众媒介诉诸形象传播的偏 好降低了青少年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LOGO
例如在2003年“非 典”时期,相当一部分 地区的群众对“非典” 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恐慌, 心里焦虑,流言四起, 整个社会人心慌慌,而 在2005年禽流感较为严 重的时期,很多人拒绝 吃鸡,以至于谈鸡色变, 在这些案例的背后,传 媒的推波助澜作用是不 可小视的。
儿童 人
青少年
成
从另外一个容易被忽视的角度来谈谈媒 介科技对社会的消极作用,即从社会各个年 龄段的人群出发,分别分析儿童、青少年、 成人三个社会群体,媒介科技对其的消极作 用。当然,这种分类稍显片面,但也不失启 示作用。
互 联 网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3年1月发布的第11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2年底,我 国上网计算机达2083万台,www站点已达371600个,互联网 络用户已达5910万,而且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在这些用户中, 青少年是主体,18岁以下的青少年就占37.3%,18~24岁的用 户占 37.3% , 25 ~ 30 岁的用户占 17.0% 。其中,学生就占了
大众传媒 的消极作 用
消极价值观念侵 蚀精神家园
暴力色情信息对 社会的危害
对受众生理健康 的影响
容 器 人 效 应
1、大众媒介的“容器人”效应。 由于声画并茂的传播优势 ,电子媒介 对许多人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 特别是青少年把自己封闭在媒介的 “自我”之中 ,成为所谓的“容器 人”。他们的思想、感情沉浸于传 媒内容之中 ,耗费了大量时间 ,对未 来漠不关心 ,视野狭窄 ,极端自我内 化。
生 理 健 康
6、对受众生理健康的影响。强烈光电、噪声对视听感官的 刺激和电磁污染会诱发多种疾病 ,目前被认定与电视有关的 病症有 50 多种 ———多动、痉挛、头痛、睡眠障碍、厌 食、恐怖症、孤独症、胃肠道功能紊乱、近视或散光以及 皮肤斑疹等。长时间看电视的儿童常表现听力和视力降低、 体能下降、作业效率低、缺乏求知欲和耐心等。
谢谢观赏!
The end,thank you!
传播学概论 陈飞 侯金国
第十小组作品 张力凡 张修天
期待更精彩
பைடு நூலகம்
躁不安;一上网,种种不愉快
消失,精神亢奋;为了上网而 荒废学业、事业;因上网失去 重要的人际交往、工作等;不
网 络 成 瘾
惜支付巨额上网费用;对亲友
掩盖自己频频上网的行为;下 网后有孤寂失落感。
•
由此可知,虽然互联网使全球资源整合 起来,为我们工作学习提供了极大地便利, 但是,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若不正确对待网络, 提高自制能力,一旦沉迷于网络,媒介科技 的危害之一就会显现出来,本来积极的影响 反而转化成消极影响。
消极还是积极?你来决定!
在我们身边,信息无处不在,媒介无处不 在。媒介科技使生活更美好,在美好的另一 面,也充斥着极多的消极因素:恶化人际交 往,网络成瘾,文化霸权主义,暴力色情信 息泛滥,等等。还会有诸多的等等,这些消 极因素,阻碍着社会进步,同时也反作用于 媒介科技,使之更向前发展。 整个社会面貌在不长的时间里已被媒介 科技改变,那么,即使有不足之处,我们也 应该期冀,明天的媒介科技,会更进一步; 明天的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无法做到完 美,但我们一直在追求完美的路上,人生的 意义就在于此。
马
太
效
应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产生一种“马太效应”,即信息接受过程 中的“贫”、“富”差距并非无条件的消失,相反在一定条件下可 以观察到在信息和知识方面“富者更富,贫者更贫”,两者之间的 “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许多研究发现,“知沟”现象 确实存在。过去由于受受众规模和媒介传播信息容量的影响,受众 之间的“知沟”现象存在但并不是十分明显。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 和普及,“知沟”现象在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之间越来越明显,特 别是新传播技术采用带来的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 增大,使得“老的知沟”未能填平,而“新的知沟”又不断出现, 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穷者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28.0%,教师占6.2%,公务人员占8.0%。现在各种传媒的普及
率都已比较高,而且正呈上升趋势,正因为如此,大众传媒的 刺激和动员对正处于转型社会中的受众(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
者或传播对象),特别是那些思想道德正处于形成过程中的青
少年的影响甚为剧烈。
心理学家提出诊断网络成 瘾的10条标准:
上网时全神贯注,下网后仍念 念不忘上网之事;总嫌上网时 间太少而不满足;无法控制上 网;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会烦
文 化 霸 权
3、发达国家形成文化霸权。文化帝国主义的实 质在于发达国家通过媒介对第三世界进行全面文 化渗透、文化支配和意识形态的潜移默化。在现 代社会信息爆炸式递增的传播环境中 ,拥有先进技 术的信息传播者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 ,而传播技术 相对落后国家或民族则被动地成为信息传播的弱 势群体。这种差异造成了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 单击添加署名或公司信息 渗透与侵略 ,迫使弱势文化不得不接受或许是不适 合本民族本文化传统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 和生活方式 ,导致发达国家形成文化霸权 ,出现文 化的不平等与差异的扩大化。
传播学概论之媒介科技对社会 的消极影响——第十小组
小组成员:陈飞 张力凡 侯金国 张修天
媒介科技在进步
• 我们所生活的时代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不 同的,科技革命改变了今天人类的生存空间, 在如今人类的社会系统中,充斥着无数纷繁复 杂的信息,各种各样的媒介传播着诸多信息, 信息在不断更新,媒介科技也在不断发展,借 助科技力量不断进步。传播媒介主要是大众媒 介在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发挥着越来越重 要的作用。
风险?风险!
• 现代社会风险的一大特 点,是它叠加在“媒介化社 会”的基础上,以通俗的话 表达:当代的社会风险,大 多是由传媒的信息传播行为 呈现出来的,因而是典型的 “呈现性风险”,或者说“媒 介化风险”,普通人感受到 的不是实际的风险,而是被 传媒呈现后的风险,传媒报 道、披露的风险信息,是一 般社会成员能切身感知到的 风险的关键性源泉。
• 不可否认,大众媒介在 扩大受众知识面、满 足娱乐需要等方面为 受众社会化带来了积 极的影响。但它的负 面作用也不能忽视。 大众传媒像一把双刃 剑 ,它在发挥巨大作用 的同时 ,其各种负面效 应也逐渐凸显出来。
媒介科技带来的消极影响
大众媒介的“容 器人”效应。
造成文化“快餐 化”和智能降低
发达国家形成文 化霸权
成年人的无奈与可悲 索然无味的电视剧、不知疲惫的 广告插播、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网络舆 论„„成人在自己一手创造的媒介环境里 苦苦挣扎。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口水战、 商战、媚俗战的重要战场。在“网络推 手”、“五毛党”、“网络黑社会”以及 素质低下网民的推动下,网络逐渐沦为骂 街而不是对话的平台。这一方胸怀正义者, 大声疾呼推动互联网良性发展建设;那一 方心怀叵测者,却在不声不响玷污着网络 空间。
暴力色情信息
5、 暴力色情信息对社会的危害。随着媒 介竞争的加剧和在全球范围的展开 ,为迎合 部分受众的收视欲望 ,暴力色情信息成为大 众媒介挥之不去的附属品。大众媒介中暴 力节目直接影响儿童的侵犯行为和健全人 格的形成。一些意志薄弱、未成熟的青少 年会因模仿媒介的暴力行为而走上犯罪的 道路。
前 言
文化快餐
LOGO
2、文化的“快餐化”和智能的降低。大众传媒传播形式的通俗化、游戏化让一些原本庄 严、崇高的人文精神大大弱化 ,加上大众媒介传播的直接性和快捷性 ,不可避免地对人 们的理性思维能力产生一种抑制和弱化作用 ,使人的智能降低 ,思维简单化、平面化 ,缺 乏深刻的内涵和底蕴 ,容易形成一种庸人哲学的泛滥。
媒介科技的强大成为风险 的助推器
在风险社会语境下,传媒也可能 成为已有风险的助推器和新风险的发 动机。因为受众对风险的认知和理解 离不开传媒,在现实的社会风险面前 尤其如此。一旦传媒在风险呈现过程 中出现偏差,高度发达的现代信息技 术很快就会将其全球传播,由风险和 灾难所导致的恐惧感和不信任感将通 过现代信息手段迅速传播到全社会, 引发社会的动荡不安。
消极价值观
4、消极价值观念侵蚀精神家园。在感性发展上 ,青少年 信赖于大众传播媒介 ,他们往往视媒介为权威。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惟利是图等一些消极价值观念渗透在许多大众 媒介作品中 ,潜移默化地侵蚀着青少年脆弱的精神家园。 一些广告的消极示范效应扭曲了人们的心理常态 ,导致 “炫耀性消费”等畸形社会行为的出现。大众媒介凭借其 特有的“欲望的模仿”机制重塑社会消费行为 ,引导社会 时尚。而社会消费又制约和影响着个人家庭消费 ,个人收 入的变化往往滞后于个人消费观念的变化 ,与高消费者互 相攀比导致了低收入阶层的超前消费 ,从而带来一系列社 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