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的保护与开发综述

合集下载

北京四合院地域文化特征及个性化可持续发展研究

北京四合院地域文化特征及个性化可持续发展研究

北京四合院地域文化特征及个性化可持续发展研究摘要:北京的胡同四合院是我国传统民居的类型,作为北京旧城建筑风格的代表,是北京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可以说基于原住民生活的“胡同―四合院”文化是四合院保护的核心内容之一。

“胡同―四合院”居住生活方式最为人称道的是融洽的邻里关系,胡同生活的宁静悠闲与现代生活的紧张嘈杂形成强烈对比。

20世纪以来,北京传统四合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除了少数仍然保存完整的文物保护四合院外,传统的四合院随着社会发展、城市人口增长、家庭结构转变以及政策导向等原因,逐渐转变成多户混居、人口复杂、搭建严重的“大杂院”。

目前,“大杂院”已代替四合院成为北京传统民居的主体,他们的保护、利用和更新,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了相关保护性地方法规和措施,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明确指出:“保护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传统建筑形态,挖掘文化底蕴,重新唤起对老北京的文化记忆,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活延续性。

”所以,进一步分析北京四合院地域文化特征及个性化可持续发展对于当前我国建筑的研究,更好的保护北京四合院,更好的利用北京四合院,都是富有意义的。

本文主要针对北京四合院地域文化特征展开分析,探讨了其文化特征的主要内容和内涵,进而总结了北京四合院的个性化的持续性问题,分析了在当前的大背景下,如何真正做好个性可持续。

关键词:北京,四合院,地域文化,个性化,可持续发展前言毫无疑问,北京四合院地域文化特征是极为明显的,也是必须要进行保护的古建筑,在北京四合院地域文化特征的研究的同时,分析其个性化可持续也是很关键的要点。

1、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呈现1.1儒家思想的体现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那么在独具特色的北京四合院的建筑中也有体现。

四合院以其独特的建筑格局和装修风格集中表现了以“礼”、“仁”,为核心,以“中庸”、“和谐”为准则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本质特征。

胡同建筑的历史与保护问题研究

胡同建筑的历史与保护问题研究

胡同建筑的历史与保护问题研究在中国,胡同建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城市景观之一。

胡同作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独特元素,不仅是人们居住生活的场所,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现代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胡同被拆除或改造,呈现出多种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这也与现代社会中如何平衡保护和发展的问题紧密相关。

一、胡同建筑的起源与演变胡同,又称衚衕、巷、坊,是中国北方城市中独特的巷道建筑形式。

胡同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人们流传着“以巷成邑,巷为城池”的说法,意为只要有了大小相间的巷道,就可以形成一个城市。

然而,真正发展壮大的胡同还要追溯到元代,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孪生坊兴起,成为胡同一种主要的形式。

在家族和聚族居住方式的影响下,胡同的建筑设计理念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独特的布局模式。

一般而言,胡同由南向北或东向西布置,后者在北京地区尤其常见。

胡同中的房屋多为四合院,其内部一般集中了居室、天井、花园等组成部分。

天井往往被人用来晾衣服、晒粮食、火炕等多种功能,而花园则常常是主人和亲友聊天、品茗雅趣的好地方。

二、胡同建筑的保护问题由于胡同建筑的独特性和珍贵性,在历史和文化保护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胡同建筑也面临了新的问题和危机。

首先,部分胡同房屋的改造和拆除。

为适应现代化进程,部分胡同居民进行了房屋改造,不少原有的文化元素被去除,其中包括门洞的柱形、门头和房顶的装饰等,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历史遗产的完整性。

另外,随着城市扩建和房地产接管,原居民搬迁,部分胡同房屋被拆除,其上的文化遗产也相应消失。

其次,环境污染和卫生问题。

由于胡同地处城市中心,人口密集,生活垃圾、噪音、污水处理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一些居民为了方便,直接把垃圾扔在胡同里,造成环境卫生问题,这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影响。

三、胡同建筑保护的措施与策略针对上述问题,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和策略。

首先,培养居民对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老城新生——聚焦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复兴

老城新生——聚焦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复兴

老城新生——聚焦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复兴近年来,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复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老城新生的景象逐渐展现在人们面前。

西城区作为北京的中心城区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城市的瑰宝,更是人们回望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窗口。

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复兴工作的核心目标是保护历史街区的独特特色和风貌,通过改造提升,使其与现代城市环境和谐共处。

此外,还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传统文化,提升居民的文化自信心和幸福感。

首先,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始终坚持“保护为主、因地制宜”的原则,注重保护历史建筑、传统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邻里关系。

通过“活态保护”,让古建筑焕发新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结合,成为城市中的活动场所。

例如,什刹海地区的传统四合院得到了保护和修复,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基地,吸引了众多文化创意企业和艺术家聚集。

其次,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工作也注重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文化自信。

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引入现代化的服务设施和功能,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例如,方家胡同地区保留了传统的胡同生活方式,同时也引进了咖啡馆、餐厅等现代化设施,使居民享受到了更多的便利。

此外,西城区还注重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文化展览等方式,让居民深入了解西城区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西城区每年都会举办的老城徒步活动,让参与者在行走中感受到老城的历史风情,增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然而,老城新生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复兴工作需要融入当代的城市环境,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受到各种利益诱惑的干扰。

例如,有些私人投资者可能只关注经济利益,对历史建筑进行改造,导致原有的历史风貌被破坏。

其次,保护和复兴工作需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但在实际操作中,有时缺乏有效的社会组织和协调机制,导致各方合作不够紧密。

古建筑改造的成功案例

古建筑改造的成功案例

古建筑改造的成功案例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古建筑是一座座充满文化底蕴的宝库。

古建筑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历史遗产。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古建筑的面貌已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甚至有些古建筑已经被废弃。

但通过一些道路的尝试和努力,一些成功的例子就这样崛起了。

一、“北京胡同改造成功案例”——文化保护与市场需求的平衡北京是中国最古老、最具历史文化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胡同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镇居形式,是北京民居建筑的精品,也是北京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见证。

随着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北京的胡同区逐渐被拆除和改造。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保护历史文化和满足市场需求如何平衡才是最重要的。

近年来,北京城市规划部门积极推进北京古城保护和改造工作,并在改造过程中运用了一些科技手段。

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升级改造胡同,保护胡同文化、延续传统风貌,让胡同成为了一个充满魅力的“文化、旅游、商业、生活一体化”的街区。

比如如今知名的南锣鼓巷改造工程,保留了原有的胡同构架,修建了仿古建筑,植树造景,引进了多元化的文化场所、小吃、经营店铺等元素,创造了一个充满生机和魅力的城市空间。

二、“黄山始信峰酒店”——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的完美结合黄山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始信峰是黄山的一座著名名胜,山上因地势险峻无法建造房屋,但它独特的美景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

然而,在黄山规划建设过程中,如何打造旅游住宿区成为问题。

作为黄山旅游住宿区的重要项目,始信峰酒店所处地理位置极为特殊:高耸的山峰上。

在原有建筑基础上保留传统的民族建筑手法,结合现代化的建筑设计,采用灵活的构造体系,在山坡上建造了一个漂浮在云端的“鸟巢”般的酒店结构。

同时,设计师在酒店空间的规划中,采用悬挂与支撑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建筑可以借助山石、树木自然条件,营造出独具特色的空间氛围。

精心布置的环境和装饰元素与黄山山体的原始景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人们在品味传统美学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慢生活的气息。

对当前北京传统四合院保护问题的思考

对当前北京传统四合院保护问题的思考

三、对传统四合院保护的认识过程对老北京四合院、胡同的保护,经历了一个漫长而逐步认识的过程。

在建国初期的那段关键时期,我们最终没能采纳保护旧城另建新城的建议,而是确立了对北京旧城进行改造利用的方案。

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北京旧城及存量最多的传统四合院就始终面临着无休止的现代建设与时代发展的冲击。

回顾建国以来北京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不难看到,北京旧城及四合院、胡同等历史传统建筑,在建国后曾受到过多次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冲击:其一,是将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确立在旧城之内后所开展的多项建设工程,其中包括各类国家机关行政办公设施的建设;其二,是70年代后开始实施的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工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北京市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对旧城的改造、建设、发展的规划,如《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和《北京市区建设高度的控制方案》等等,规定旧城内的建设高度以故宫为中心,其东西两侧的建筑可向外逐步建成9米、12米以及18米以下的楼房;旧城边缘一侧的建筑高度可以达到30米至45米之间……。

自实施改造工程以来,旧城内多条传统街道被改造、展宽;大体量的楼房建筑不断出现……。

旧城内原有的四合院、胡同也在一系列的改造建设工程中逐步缩小。

在总体改造规划的要求下,部分历史文化街区也实施了改造工程。

但由于缺少保护规划的指导,改造后的街区其传统风貌及原有建筑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如老北京著名的王府井传统商业街区、西单传统商业街区等在经过改造后,已建设成为与传统商业街完全不同的现代商城;前门、琉璃厂、隆福寺等传统街区,在经过改造和部分改造后,原有的传统建筑风格也有很大改变。

20世纪90年代开展的危旧房改造工程,曾一度对传统四合院、胡同的保护构成较大威胁,一些实施危房改造工程的四合院、胡同区域被成片的楼房小区所替代,部分文物建筑周边由四合院、胡同构成的历史环境也被一派崭新的现代环境所替代。

如牛街的清真寺、齐白石故居、蔡元培故居、朱彝尊故居、林白水故居、于谦祠等文物单位,其周围原有的四合院、胡同等传统建筑已不复存在,这些传统建筑已完全“淹没”在高楼形成的小区之中成为“盆景”。

北京四合院遭到的破坏及保护措施

北京四合院遭到的破坏及保护措施

北京四合院遭到的破坏及保护措施北京四合院遭到的破坏1. 60年代末的红卫兵“扫四旧”,将四合院中精美的砖雕、木雕、石刻、彩绘尽行扫荡,无数价值极高的艺术品,砸成碎块,或抹上泥灰,能得以幸存者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北京四合院更是受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破坏。

2. 九十年代中后期,为了城市的新发展,进行的为旧房改造,北京四合院更是遭到了大规模的拆除,原本已剩余400万平方米的四合院也因此又被拆除了100万平方米。

最近的一次拆除改造是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而进行的危房整治工程,但是与前两次相比此次就是弥补性拆迁,对于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体现多的或者保存较好的四合院采取保护,而把那些生活条件恶劣,很差的四合院拆除。

北京四合院保护措施1. 编制《北京胡同四合院保护规划》。

使之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一部分。

该规划似应全面盘点二环以内老城区胡同、四合院的总体情况,分别不同情况进行历史建筑标本保护和历史地段、街区保护: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四合院密集区和基本保持旧貌的整条胡同,列为绝对保护区,只进行内部整治,停止一切大拆大建;面积较小的四合院居住区只保护质量特别好或有纪念意义的四合院,其余的但拆无妨。

四合院绝对保护区内,明清四合院原则上保留,质量特别低劣的可拆除改建绿地;民国以后的四合院原则上拆除改建绿地,质量特别好或有纪念意义的保留。

2.在三环以外建设廉价居住区置换老城区绝对保护的四合院。

政府给予承办企业经费补贴、划拨土地、减免税费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建设廉价居住新区,然后将四合院绝对保护区内的居民迁入,保护区的四合院则划归承办企业所有,经统一整治后再售出。

3.建立有效的多渠道的筹资机制。

整治四合院的资金首先应来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项保护资金,北京市政府也可以拿出更多的配套资金用于四合院的整治;四合院内外排水、供气、卫生设施等基础建设经费可从城市建设税中支出。

不足部分由负责运作的企业承担,再从新旧房屋置换中获得适当回报。

北京胡同的历史演变与文化遗产保护

北京胡同的历史演变与文化遗产保护

北京胡同的历史演变与文化遗产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的胡同成为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标志之一。

这些狭窄的巷道和传统的住宅群落见证了许多世纪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本文将探讨北京胡同的历史演变以及如何有效地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胡同的起源与发展胡同,又称为“衚衕”,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3世纪的元代。

胡同最初是为了供应品牌和马车通行而修建的,起初只有两三米的宽度。

随着时间推移和城市发展,胡同不断延伸和分支,逐渐形成了复杂的网状结构。

在明清时期,胡同作为北京市民的主要居住空间而兴盛起来。

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家族传统在胡同中得以延续。

胡同成为人们交流、互相帮助和彼此认识的重要场所。

二、胡同的历史演变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规划的改变,胡同的历史与文化遗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在20世纪的木构建筑禁令中,许多传统的胡同建筑被拆除或改建为现代化建筑。

胡同的独特风貌逐渐消失,被高楼大厦和道路所取代。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胡同的重要性,并提倡胡同的保护与活化。

胡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逐渐被重新认可。

三、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保护北京的胡同不仅仅是为了保护一座城市的历史遗产,更是为了保护人类宝贵的文化记忆。

胡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胡同的保护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不仅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认识和研究历史的重要载体。

胡同的存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城市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

四、胡同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胡同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胡同区域面临着拆迁的威胁。

其次,胡同居民的流动性增加,传统的胡同生活方式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此外,胡同的建筑老化和维护成本的增加也是一大困扰。

为了有效地保护胡同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加大对胡同保护的扶持力度。

同时,公众教育与宣传也至关重要,人们应该意识到保护胡同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老北京有意思:胡同八百年》记录

《老北京有意思:胡同八百年》记录

《老北京有意思:胡同八百年》读书记录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为什么读这本书 (4)1.2 书中主要内容概述 (5)二、北京胡同的起源与发展 (6)2.1 胡同的历史背景 (7)2.2 胡同的形态与变迁 (8)2.3 胡同内的生活与文化 (10)三、胡同中的历史建筑与人文景观 (11)3.1 特色胡同与著名建筑 (12)3.2 胡同里的历史事件与人物 (13)3.3 胡同与北京城市发展的关系 (14)四、胡同与北京社会生活 (16)4.1 胡同对北京市民生活的影响 (17)4.2 胡同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作用 (18)4.3 胡同与北京民俗文化 (19)五、胡同的未来与保护 (20)5.1 当前胡同面临的挑战 (22)5.2 保护胡同的措施与建议 (23)5.3 胡同未来的发展趋势 (24)六、结语 (26)6.1 读书感悟与体会 (27)6.2 对胡同未来的展望 (28)一、内容综述《老北京有意思:胡同八百年》是一本关于北京胡同文化的纪实文学作品,作者通过对胡同的历史、建筑、风俗、人物等方面的深入挖掘,展现了老北京胡同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本书共分为八个章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胡同进行了全面的解读。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胡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胡同在北京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对胡同的起源、演变和地理分布的研究,揭示了胡同与北京城市发展的紧密联系。

作者还对胡同的命名规则、胡同口的标志性建筑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使读者对胡同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第二章着重介绍了胡同的建筑特色,通过对胡同内的四合院、门楼、照壁、天井等建筑元素的分析,展示了老北京胡同建筑的独特风格。

作者还通过对胡同内的传统民居、商铺、庙宇等建筑的介绍,让读者了解到胡同建筑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

第三章以胡同里的人物为中心,讲述了老北京胡同居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通过对胡同里的各种人物(如老人、孩子、商贩、艺人等)的描绘,展示了他们在这个特殊社区中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北京老城整体保护与活化传承

北京老城整体保护与活化传承

北京老城整体保护与活化传承作者:李建平来源:《前线》2021年第11期[摘要] 对北京老城的整体保护与活化传承,体现了当下人们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认知发展。

北京老城由四重城和中轴线组成,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

以中轴线申遗为契机,深入挖掘老城人文价值和中轴线文化内涵,做好老城整体保护与活化传承,讲好老城与中轴线的故事,是北京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 北京老城; 中轴线; 整体保护; 活化传承[中图分类号] D616; K92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1)11-0077-03通过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特别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尤其是通过北京中轴线申遗,人们对北京老城的历史文化价值认知越来越深入。

人文北京是北京发展的优势所在,要挖掘和传承北京老城保护的人文价值,发挥中轴线在保护中的引领示范作用,讲好中轴线申遗与老城保护故事。

对老城整体保护与活化传承的认知推进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是民族现代化的根基,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是检验一个民族进步的尺度。

北京老城汇集了中华优秀的传统建筑,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

过去,在文物保护中人们只关注有突出价值的古代建筑,对老城整体文化价值认知不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的批复中明确提出:加强老城空间格局保护,保护好两轴与四重城廓、棋盘路网与六海八水的空间格局,彰显独一无二的壮美空间秩序。

1对北京老城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就是珍重。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要把老城作为北京发展的优势所在,将老城整体保护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擦亮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名片。

提升对北京老城整体保护的意识。

北京老城是一个整体,过去人们往往只关注老城内的故宫、天坛和一些有突出价值的古代建筑,而忽略了老城整体保护价值。

由此,北京老城四重城廓不断流失,河湖水系减少,街巷胡同变样,一些有价值的四合院也被拆除,一些古代建筑虽然得到抢救性修缮,但修缮后显得孤零、冷清。

01北京旧城胡同现状调研报告(2005年-2006年)

01北京旧城胡同现状调研报告(2005年-2006年)

北京旧城胡同现状调研报告(2005年-2006年)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旧城胡同现状调研报告》课题参加单位及人员课题委托单位: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课题承担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课题协作单位:北京市建筑工程学院组织协调人:白晨曦、孙庆贺项目负责人:冯斐菲规划设计人:李楠、费萌、王国威、王晨光、孙成伟、薛宏博、闫硕合作人员:汤羽杨目录前言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 (1)3.研究框架 (1)第一章北京旧城胡同的形成及演变 (3)1.1胡同的形成 (3)1.1.1胡同的起源 (3)1.1.2“胡同”一词的起源 (4)1.2胡同的形制 (6)1.3胡同的特征 (6)1.4胡同的变迁 (7)1.4.1胡同数量的变迁 (7)1.4.2胡同数量变迁的影响因素 (7)1.4.3胡同形态的变迁 (8)第二章北京旧城胡同现状调研与分析 (9)2.1胡同调查范围与对象 (9)2.1.1调查范围 (9)2.1.2调查对象 (9)2.2胡同调查方法及内容 (10)2.2.1历史考证 (10)2.2.2客观记录 (10)2.2.3分析判断 (10)2.2.4空间印象 (11)第三章北京旧城胡同调研结果的归纳总结 (12)3.1总量统计 (12)3.1.1胡同的数量 (12)3.1.2胡同的分布状况 (12)3.1.3胡同的宽度 (13)3.1.4胡同的交通状况 (14)3.1.5胡同风貌保存状况 (14)3.1.6胡同历史文化资源与内涵 (15)3.1.7胡同旅游发展潜力 (16)3.2小结 (17)后记 (18)1.调查中的问题 (18)1.1历史年代 (18)1.2市政基础设施 (18)1.3分析判断 (18)2.胡同保存前景判断 (18)附录一相关研究 (20)1《北京旧城胡同现状与历史变迁调查研究》 (20)2《胡同保护规划研究》 (20)3《北京旧城胡同系统空间形态的保护与发展研究》阶段成果 (20)4《北京胡同环境整治指导意见》规划学会 2006 (21)附录二文献清单 (22)附录三北京旧城胡同现状调研基础信息汇总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北京城市建设中的古都风貌保护问题

北京城市建设中的古都风貌保护问题

1 北京城市建设中的古都风貌保护问题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王倩顾文洁摘要2008年北京将作为奥运会举办城市迎接来自世界各国的旅游者。

然而数十年在老城上建新城的模式已使中心区不堪重负。

本文首先简介北京特有的古都风貌——城墙、城门、胡同以及四合院。

通过对北京城市建设对其古都风貌所造成的破坏进行分析阐述文化风貌对于城市的重要性继而引出对此问题的反思并详细分析导致城市建设对古都风貌破坏的原因。

最后通过政府已经开始实施的对保护北京古都风貌的补救措施以及一些可供采纳的保护意见再次提出自己的观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当以保护自身特有的风貌为前提。

关键词城市建设古都风貌保护四合院胡同引言2008年奥运会将历史性地在北京举办为迎接盛会近年北京市每年都有2000亿元的资金投入如此大的建设规模为当今世界城市罕见。

然而北京这个曾经拥有辉煌建筑成就的城市仍处在保护与改造的夹缝之中旧城内普遍存在的房屋危破状况与旧城巨大的文化价值共存对这一矛盾的化解各方认识依然千差万别理论与实践的准备尚不充分而推土机却时不我待了。

1 北京特有的古都风貌1.1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老北京人记忆中的城墙与城门是指明清北京城墙城门。

它是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和扩建的以宫城紫禁城为核心由外围皇城、内城、外城四道城池所组成。

故有“内九外七、皇七禁城四”之说。

九门深处就是北京的老城。

“内九”是指内城墙共有九门。

内城墙系通过正阳门的城墙总长度23.62 公里高11.8公里。

封建礼制对进出城门有严格的规定九门各有分工严明的用途正阳门为京城正门走皇辇宫车崇文门设鱼、酒纳税之所走酒车朝阳门为南米漕运入京之门东直门为木材入京之门安定门走粪车德胜门为出兵之门西直门走水车因皇帝御用之水取自玉泉山阜成门为西山煤炭入城之门宣武门清代走囚车。

“外七”是指外城墙有七门。

外城墙系通过永定门的城墙又称罗城总长度28公里高10米明朝嘉靖年间增筑。

外城墙是内城墙南墙的外围部分其七门为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和西便门。

北京胡同的保护与开发

北京胡同的保护与开发

北京胡同的保护与开发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胡同。

胡同是北京传统的街巷形态,每一条胡同都有着独特的韵味和历史价值。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胡同面临着保护和开发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北京胡同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胡同保护的重要性胡同作为北京历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许多胡同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北京市民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胡同,就是保护历史遗产和传统文化,维护城市的文脉传承。

此外,胡同也有着独特的社区功能。

胡同内的邻里关系紧密,人们相互照应、互相帮助。

胡同里的小店和传统手工业也形成了一种特色的商业模式。

胡同的保护意味着保持这种社区精神和活力。

二、胡同保护面临的挑战然而,目前,北京胡同的保护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的需求使得胡同面临拆除的压力。

胡同常常被认为阻碍了交通流动和城市更新。

其次,胡同的老旧结构和基础设施也是一个问题,需要大量的修复和维护投入。

此外,胡同周边商业的发展也给胡同带来了一定的商业开发压力。

三、胡同保护与开发的平衡为了保护北京的胡同,我们需要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保护胡同的核心是保护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胡同的保护力度,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加强胡同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同时,还需要鼓励社会资本和民间投资参与到胡同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中。

胡同的开发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通过胡同的开发,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然而,开发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不破坏胡同的历史风貌和环境卫生。

可以开发一些具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促进胡同的发展和社区的繁荣。

四、胡同保护与开发的实践案例在胡同保护与开发方面,北京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实践案例。

例如,南锣鼓巷的保护和改造,将其打造成了一个具有独特文化氛围的商业街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消费者。

另外,某些胡同也被转型为创意园区、文化街区等,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策略研究——以砖塔胡同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策略研究——以砖塔胡同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984.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1-0078-05 收稿日期 2023-06-16摘 要 北京作为千年古都和中国的首都,不仅要保护北京老城,还要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

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多位于北京老城核心地段,是北京传统风貌的重要载体,保护更新能更好地延续北京历史文脉、突出北京城市特色、传承胡同居民记忆。

以砖塔胡同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总结以价值为核,整体保护,功能重组,结构优化的思路,提出和谐共生,物质空间保护;传承文脉,非物质空间传承;面向未来,功能更新的保护更新策略。

关键词 北京老城 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更新策略 砖塔胡同历史文化街区Abstract As the ancient capital and the capital of China, Beijing's old city renewal should implement the strategic positioning of the capital city on the basis of protecting the old city. Beij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s are mostly located in the core area of Beijing's old city, which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Beijing's traditional style, and protection and renewal can better continue Beijing's historical context, highlight Beijing's urban characteristics, and inherit the memories of Alley residents. Tak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of the Brick Tower Alle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e come up with new ideas and protective measures. The new idea is the core of value with overall protection and functional reorganization with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ideas. The update strategy is material spac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space and updated feature.Keyword Beijing Old Town,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s,Protection and update policies,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of the Brick Tower Alley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策略研究——以砖塔胡同历史文化街区为例Th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Strategy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in Beijing Old Town: A Case Study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of the Brick Tower Alley北京作为千年古都,具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000年左右的建都史,经历元、明、清三朝的建设发展形成独特的城市风貌。

胡同保护方案

胡同保护方案

胡同保护方案胡同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居民区,是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城市的胡同被破坏或改建,导致传统文化的丧失。

为了保护和传承胡同文化,制定合适的胡同保护方案至关重要。

胡同保护的目标是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和利用胡同空间,实现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

下面将提出一些胡同保护的方案。

首先,要对胡同进行合理规划。

胡同的布局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保留原有形态和风貌。

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限制在胡同内进行大规模改造和拆除。

其次,要注重胡同的保护与改善。

胡同内的老旧建筑应进行维修和加固,以延长使用寿命。

应该鼓励居民进行胡同内部的装修和改建,但要求保持传统风格和特色。

第三,胡同的环境卫生和公共设施应得到重视。

加强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工作,保持胡同的整洁和清新。

同时,要完善胡同内的供水、供电、供暖等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第四,要发展胡同的特色产业,提升其经济价值。

胡同可以成为旅游景点,吸引国内外游客。

可以开办特色小吃店、手工艺店等,推动胡同内的小型经济活动。

第五,加强胡同文化的传承和宣传。

鼓励居民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如传统舞龙舞狮、戏曲表演等,增强居民对胡同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同时,利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宣传胡同文化,增加公众的了解和关注。

第六,要加强胡同保护的监督和管理。

建立相关的机构和专业团队,负责胡同保护和管理工作。

加强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和整治,确保胡同保护方案的顺利执行。

在胡同保护方案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政府、居民和专业团队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对胡同保护的投入,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支持。

居民要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胡同的保护和改善。

专业团队要提供专业的技术和规划指导,确保胡同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总之,胡同保护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保护城市历史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胡同保护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论北京八大胡同的保护与开发

论北京八大胡同的保护与开发

论北京八大胡同的保护与开发作者:党洁来源:《中国市场》2020年第28期内容提要:本文以北京八大胡同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八大胡同的历史变迁、保护和利用价值,提出了八大胡同保护开发的措施及建议。

关键字:八大胡同 ; 保护 ; ;开发八大胡同是北京城著名的老街區,地处旧城保护区域,是城市历史变迁的见证。

八大胡同的保护是旧城保护的一部分,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关系到城市记忆和文化记忆。

八大胡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其保护与开发提供了良好的依据和保障。

1八大胡同的历史变迁八大胡同地处北京前门大栅栏以西,北至铁树斜街、大栅栏西街,西临南新华街,南接珠市口西大街,东至煤市街。

八大胡同由东往西,依次为李纱帽胡同(现小力胡同)、朱家胡同、王广福斜街(现棕树斜街)、石头胡同、陕西巷、韩家潭(现韩家胡同)、胭脂胡同、百顺胡同。

八大胡同形成于明朝,明张爵编著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已有记载。

清初实行“旗民分城居住”,八旗旗民居于内城,回汉等族居于外城。

清朝严禁官员嫖娼,内城禁开妓院,前门外是最为繁华的商业地段,这里便成为京城风月场所的集中地,100多家妓院散落在八大胡同的各个角落。

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分别驻扎在韩家潭、百顺胡同、陕西巷、李铁拐斜街,徽班名伶也定居在八大胡同。

清道光年间,楚腔(汉调)戏班进京,同样驻扎在八大胡同。

汉调名伶与徽班名伶比邻而居,同台演出,在徽班与汉班唱腔艺术结合的基础上诞生了京剧,八大胡同遂成为中国京剧的摇篮。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关闭了八大胡同的妓院,妓女们经过劳动改造重获新生。

京剧被列为国粹,京剧名伶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昔日的八大胡同迎来了新生。

2八大胡同的保护与开发价值八大胡同形成于明嘉靖皇帝修建外城时期,迄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由于历史上的特殊用途,八大胡同在北京乃至全国拥有较高的知名度。

悠久的历史与颇高的知名度,使得这片区域有着永久的存在价值。

八大胡同的保护与开发价值主要表现为:(1)明代胡同的见证。

北京的胡同风情

北京的胡同风情

北京的胡同风情胡同是北京独有的文化和历史遗迹,也是这座城市独特的风景线。

在这些狭窄的巷道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的老北京风情。

本文将介绍胡同的起源与发展、胡同的特点、胡同文化的内涵以及保护和传承的意义。

一、胡同的起源与发展胡同是北京城的街巷,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元代,当时盛行在杭州的巷弄被称为“胡同”。

胡同的发展经历了明清两代的繁荣,是封建社会背景下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

胡同的布局以中轴线为主,多呈东西走向,形成了北京城的独特格局。

二、胡同的特点1. 狭窄:胡同的宽度通常只有3到10米,因此行人和车辆很难并行。

2. 复杂:胡同纵横交错,错综复杂,形成了独特的胡同网格。

3. 四合院:胡同的主要建筑形式是四合院,有着明显的传统建筑风格。

4. 生活氛围:胡同是老北京人居住的地方,这里有邻里间的交流、悠闲的生活节奏和深厚的人情味。

三、胡同文化的内涵1. 历史文化:胡同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其中包括名人故居、文化遗址等。

2. 社区文化:胡同是邻里之间紧密联系的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文化。

3. 饮食文化:胡同里有许多传统的小吃摊点和餐馆,体现了老北京的饮食文化。

4. 表演文化:胡同是各种传统表演艺术的聚集地,如京剧、评弹等。

四、保护和传承的意义1. 历史遗产保护:胡同是北京城市的历史遗产,保护胡同就是保护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2. 城市形象塑造:胡同是北京的城市名片,保护和恢复胡同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

3. 传统文化传承:胡同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保护胡同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4. 社区发展:保护胡同有助于维系社区的稳定和居民的认同感。

总结:胡同是北京城市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保护和传承胡同文化不仅是对北京城市形象的塑造,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举措。

让我们一同努力,保护和传承北京的胡同风情,让这片土地上的传统文化永远绽放光彩。

北京胡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北京胡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北京胡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简介北京是中国历史悠久的首都,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其中,北京胡同文化作为独特而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和学者的关注。

本文将重点探讨北京胡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胡同文化的定义胡同是一种独特的城市形态,在北京等中国北方城市中广泛存在。

它是由一条窄长巷道组成,两边密集排列着传统四合院。

胡同文化则是指在这些狭小空间中形成并延续下来的生活方式、社交风尚、建筑特色以及人们对于传统价值观念和民俗习惯的坚守和传承。

胡同文化的历史渊源胡同作为一种居住形式出现于元代,而其发展达到巅峰则要追溯至明清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胡同逐渐成为了北京城区最基本也最典型的街巷形态。

胡同以其独特而紧凑的布局设计赋予了城市生活带来的便利,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方式。

可以说,胡同对于北京人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胡同文化的特点1.社区凝聚力:胡同作为小范围居住社区,注重邻里关系和社区凝聚力的培养,人们经常在胡同口或庭院中集结,交流、娱乐和庆祝节日。

2.传统街巷风貌:步入胡同,你可以欣赏到古老的四合院建筑、曲径通幽的小巷以及石头铺就的道路等传统街巷风貌。

3.餐饮文化:胡同中有许多著名而具有特色的老字号餐馆或小吃摊贩,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北京传统美食。

4.文化传承与创新:许多传统工艺、手工艺技术和民俗习惯得以在胡同中得以保留和发扬,同时也是现代艺术家、设计师和创业者进行创新实践的地方。

胡同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尽管胡同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吸引力,但是在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改建过程中,胡同文化面临着一些困境:1.老旧不堪的房屋:由于历史长久、建筑老旧,许多胡同的房屋出现了损坏和安全隐患,需要进行修缮和整治。

2.环境资源压力:居住在狭小空间中的胡同区域,面临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3.人才流失:由于生活条件和商业机会的限制,一部分年轻人选择离开胡同区域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名人故居现状与开发

名人故居现状与开发

北京名人故居的现状及开发策略纵观来说,各地都有代表当地文化的民居,如同陕西的窑洞,山西的大院,江南的水乡,傣族的竹楼,最广泛的莫过于名人故居文化,在历史的每一个角落,都回烙下深刻的人文情怀,而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于北京的名人故居,因为它同首都一样在近现代舞台上浓墨重彩。

下面就北京名人故居的的由来、现状、开发意义、开发策略进行探讨。

一、北京名人故居的由来北京名人故居的基本格局是四合院,而四合院与胡同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通过胡同四合院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大体了解故居的基本由来。

(一)、胡同北京的胡同在解放前约有3000条,其中带“井”字的有87条,约占总数的2.9‰,比重很大。

(数据引自《胡同及其他》第2页)比如王府井大街,井儿胡同等,这反映了胡同与水井之间的某种关系。

事实上,今日北京昔日是元大都时,蒙汉人民杂居共处,汉语胡同发音就近似于蒙古语水井发音,表明胡同就是水井的意思,最初胡同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通往水井的交通小巷,也就是普通民居前面的街道,这种特性一直延续的现在,除了名字有井之外,胡同至今为止一直多为小巷、小街道,所以胡同本身的出现与民居是分不开的,而北京的民居形式基本上都是四合院。

(二)、四合院1、四合院的基本格局北京的胡同多是东西走向,这是受四合院的朝向影响,因为四合院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院落的朝向效仿统治阶级坐北朝南,因为南为天,以现崇天礼敬,这样院落前面的街道就是东西向。

四合院顾名思义就是四面合围具有一定空间的院落,标准四合院正北方一般为主房称堂屋,长辈居住,东西两侧为厢房,晚辈居住,南边多为客厅书房或下人住房,再南侧是围墙,东南角开大门,这种格局非常符合国人传统观念,长幼尊卑井然有序。

当然四合院依据身份也有等级之分,这种等级能够折射当时北京名人的生活状况。

2、四合院与名人故居当四合院符合传统文化,成为居住主流时,民众就选择四合院居住,名人也不例外。

北京自元朝开始作为国都,历经元、明、清三代,元代都城在北海,明清就是现在的故宫,京都内城周边多是王府,内城外边散落民居,所以很多名人故居的四合院- 1 -等级直接与所处位置有关,比如什刹海离北海故宫很近,周边的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就是王府。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胡同四合院有机更新的动议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胡同四合院有机更新的动议

北京规划建设107RESEARCH 研究参与的人多了,难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些年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四合院应当怎么保护、怎么修建上也是拿不定主意,以至于造成在四合院保护问题上一直裹足不前,十几年来进展不大。

四合院是建筑,而且是正在使用的建筑,它是与居住者的安全、福祉、利益息息相关的,就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不仅要关注它的文化,还要关注它的安全和宜居,;也不能以个人感受作为评判的标准而阻止对那些破旧房子的修缮和改造。

在四合院保护修建问题上,一定不能放纵空谈之风、坐而论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胡同四合院有机更新的动议高毅存道之风、主观臆断之风,而要实事求是,调整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实在在地针对老百姓的居住环境去制定政策。

建议四合院保护修建主管部门从建筑、规划行业选择一些真正懂得四合院及其保护的专家,让他们参与到四合院审批工作中,使北京四合院及其文化的保护逐步走上与实际相符的健康发展的轨迹。

当前,全国上下各部门、各行业都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北京四合院及其传统文化的保护也必须实事求是,也必须从北京四合院的现状出发。

只要真正采取科学的态度,北京四合院及其文化的保护必将取得应有的成就。

 作者单位:马炳坚,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周文水,北京北方华鼎房地产开发有限总公司责任编辑:沈博北京旧城胡同平房区的问题由来已久。

由于传统的平房四合院多为砖木结构,一般寿命只有四五十年,屋顶为小合瓦下敷草席和大泥的,寿命更是短暂,一般十几年即烂。

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市为了迎接各国宾客,大街面上进行了整治,胡同里进行了粉刷,但是多数民居、胡同和四合院内并没有得到改善,老百姓并没有得到实惠。

奥运会后,如何改善北京胡同平房区,特别是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落后面貌,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问题的由来北京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建城史,八百多年建都史的大都市,从历史上看,北京城的建筑形态是以胡同街巷系统为骨干,开阔平缓的平房四合院为主体的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论北京胡同旅游与文化特质

论北京胡同旅游与文化特质

论北京胡同旅游与文化特质-旅游管理论北京胡同旅游与文化特质张祖群1,2 王波1(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70;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北京100101)【摘要】胡同作为首都北京的一张古老的名片,受到了海内外游客的欢迎。

学术界文献研究多表现为胡同保护和有效利用、胡同游旅游产品开发等。

文章以北京胡同游的主要线路为基础,剖析了北京胡同游存在如下问题:胡同数量锐减、胡同日渐失去其传承历史文化载体的原住居民、胡同承载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工艺等日渐消失、胡同游旅游产品本身仍然面临诸多问题,最后给出北京胡同游提升措施。

以跨文化旅游的视角认为,伴随着传统工艺的失传和消逝,北京胡同游同样不可避免地遭受逝去的命运。

关键词文化特质;跨文化旅游;原住民;菊儿胡同;北京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4.03.003作者简介:张祖群(1980-),男,湖北应城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遗产旅游等。

王波(1985-),女,黑龙江省绥化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区域经济专业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章受到如下项目共同自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CJY088)、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CGA12100)、北京市社科联青年社科人才资助项目(2012SKL027)、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2013D005019000005)、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规划课题(BG125YB012)。

一、研究综述与研究方法从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后将燕地封与召公、召公长子克到燕地就封算起,北京已有3059年建城史;从公元1153年完颜亮下诏正式迁都燕京算起,北京已经有861年的建都史。

历史叠加使北京拥有独特风格的胡同建筑,它是北京百姓生活的场所,也是北京历史文化发展演变的舞台,胡同记载着北京的历史变迁和时代风貌,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烙下不同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胡同的保护与开发北京胡同的开发与保护摘要:本文从北京胡同的历史由来说起,通过分析胡同的久远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来表明胡同在北京的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意义。

描述在开发模式下胡同的变化来说明对古建的保护应注重传承和发扬历史的文化积淀,而不是简单的拆后重建。

通过分析北京胡同和胡同里的四合院如今的现状和保护中的存在问题,提出我们当前在保护胡同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给出一些保护的建议。

关键词:历史积淀、胡同文化、保护、开发正文:说起胡同,相信在中国是无人不知的,它是元代建大都沿袭下来的,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胡同里的建筑几乎都是四合院。

四合院是一种由东西南北四座房屋以四四方方的对称形式围在一起的建筑物。

为出入方便,每排院落间必要留出通道,这就是胡同。

北京自古就有这么个说法:“著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可见胡同的数量之多。

胡同是依照棋盘形的蓝图建筑的,绝大多数都是正东正西,正南正北,横竖笔直的走向,从而构成了十分方正的北京城。

又由于四合院是坐北朝南的,所以东西向的胡同多些。

而这种规划正是吸取历代帝都的建造经验,体现了我国历代建造城市的传统特色。

在我们的印象中,北京的胡同都是灰墙灰瓦,一个模样,其实不然,每条胡同都有它自己的故事。

因为北京的胡同不仅是城市的脉络,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

漫步其中,到处都是名胜古迹,细细品味又似北京的百科全书,不少胡同中的一块砖、一片瓦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

可以说,胡同是北京文化的活化石,记载着北京的历史变迁,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胡同是老北京人生活的象征,是北京古老文化的体现,那曲折幽深的条条胡同孕育了具有浓浓中国味儿的“胡同文化”。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胡同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破坏。

据某网站公布的:2005年9月的摸底调查显示,北京旧城内确定的1320条胡同中,完全保留传统格局与风貌的,仅存430条,占总数的33%;另有占总数15%的205条胡同,早已“名存实亡”。

而此前的另一项数据则显示:北京的胡同在以每年约50条的速度消失着。

从解放初的3200多条到1990年只剩下2200多条,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十余年间,又失掉了800多条。

一年消失50多条,相当于每周就有一条胡同消失。

消失的不仅仅是胡同、四合院,而是一种文化。

没有了胡同文化,保留下来的零星院落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四合院了,没有了老北京的精髓,没有了老北京的灵魂。

北京胡同的存量已经到了危急的时刻。

居民、政府、开发商等都与旧城文化保护有关,但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都会遭遇很多现实困难:由于历史原因,四合院居民由原先一院一户变为现在的一院七八户,再加上90%的房屋都属公房,住户无产权,也就没有足够的意识和责任保护文化遗产;开发商由于要缴纳土地出让金,为降低成本而采用“大拆大建”的招数,在开发商的眼里只有利益,使很多文物古迹毁于一旦;部分地方政府的“唯GDP”观,使城市发展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并未意识到旧城文化保护绝不能以房地产开发的模式同步进行。

以上的种种原因造成了如今胡同的破坏。

换句话说,胡同的保护与社会的发展在某些方面是互相矛盾的,因此现今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化解这个矛盾,如何使两方面共同发展,实现共赢。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申办奥运的成功,以及社会各阶层对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问题的反思,胡同的保护与开发问题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很多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政府也因为奥运会和社会舆论的建议和压力,开始了修缮重建和保护性开发的工程,重点建设了一批特色突出、历史悠久的胡同,以此作为北京的窗口,向全世界介绍北京的传统文化。

北京的胡同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中,胡同的旅游价值被发现,并且被迅速开发。

北京的胡同,是京味文化的代表。

外国友人来到中国,去感受北京的传统文化,胡同是老北京生活的最真实的写照。

开展“胡同游”,成为了大家的共识,于是,什刹海地区成为了胡同游的先行者。

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对于原来胡同的恶劣的环境和破坏严重的风貌,必然进行了深入的整治。

通过整治,胡同的环境卫生和居住条件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一方面为旅游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胡同重新焕发了传统文化的光芒。

一方面,胡同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得到了彻底的改观,重新树立起人们对自己生活环境的保护意识,从而把胡同保护的主体由政府和环卫部门下移到更为广泛的群众中去,更加有利于胡同的保护和开发,同样为旅游业创造出很好的条件。

此外,政府利用四合院这种传统民居,开展“奥运人家”的活动,吸引外国游客居住,也对四合院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没有深入修缮的普通民居,也重新粉刷了墙面,更换了墙砖,铺平了道路,翻新了屋顶,一个个崭新的胡同呈现在我们面前,得到了社会积极的回应。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发展胡同旅游业,对胡同的负面影响也非常明显。

胡同是普通民众居住的社区,过多的游客进入,日夜喧哗,影响居民的生活和休息。

例如南锣鼓巷现在俨然一个繁华的商业街,道路两旁全是各式各样的商店,以前的那种胡同生活气息已经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是浓浓的铜臭味。

另外,胡同的宽度一般只有7-9米,经常出现通行堵塞,对居民的外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本来宁静的生活被繁华而又热闹的旅游打破了,胡同本来的文化韵味和生活气息也在喧嚣中消失了。

此外,导游的水平不高,四合院鱼龙混杂等情况的出现,使胡同的传统文化遭到破坏,也会使胡同旅游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

旅游业的经验和教训,为胡同的保护与开发提出了全新的命题。

那么,究竟如何把胡同的保护性开发落到实处?首先,不能忘记商业和旅游业的作用。

回到我们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胡同的知名度和胡同的商业建筑数量、人流量有着密切关系。

根据我们的调研,发现发展商业,带动旅游业,是胡同发展的最合理路线,也是最符合现实条件的路线。

那么,如果某个胡同喊出了要开发的口号,却只做了一些表面文章,那么就什么的=都发展不起来,到最后我们会发现,就算我们的墙刷的再白,路铺得再平,我们的胡同照样会回到原来的恶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为什么胡同会回到原来的恶性发展模式?因为胡同的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前都是大户人家、王公贵族居住的场所,人口密度不大,而且环境治理的也非常到位。

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中心的贫民区的职能逐渐显现,这个地区人口膨胀,势必会带来住房用地的紧缺。

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区域内居住更多的人?就要在原来规整的四合院里搭建一些小房屋和小窝棚。

例如,在我们调研东四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四合院内住着5-6户,有的甚至住着10户,而且人员成分相当复杂。

而且里面私搭乱建的情况相当严重,使得原来的四合院格局遭到破坏。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居住环境的混乱,必然会导致环境的破坏,比如垃圾、污水、卫生的条件,都会恶化。

而这样的条件越恶化,这个地方所居住的人群,其收入就越低,那么就将再次重复这个循环。

其次,专业的研究者要注重对古风古貌的研究和考证。

胡同和四合院的改建或者改造,究竟依靠什么蓝本,才能恢复到以前的本色?随着老一辈生活在胡同的人退出历史舞台,我们从哪里寻找胡同原本的风貌?所以,这种考证和研究必须加快进行,争取形成几套胡同的改造方案模式,绘出具体的设计图纸,不同地区的胡同,可以穿插使用不同的方案进行试点。

还要对胡同、四合院的装修材料和建筑方式进行考证和创新。

旧时代的装修和建筑材料能够达到的装潢效果,能不能用现代的装修和建筑材料表现出来?这样的问题不是普通民众所能考察的问题,必须遵循专家学者的研究,那么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何在?我们在进行参考资料的检索时,通过中国知网(CNKI)进行查询,在关键字“胡同”、“四合院”、“胡同的保护与开发”、“胡同旅游业”、“南锣鼓巷”的查询当中,我们没有得到任何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论文或者著述。

相反,在利用搜索殷勤搜索类似关键字的时候,出现了一些现代的仿建四合院的图纸和平面图,不知道这些设计是不是能够很好的还原原来的历史风貌?也许这种研究正在进行,但是进展完全跟不上胡同被破坏的进程。

逐步推进四合院住房私有化。

四合院住宅私有化,是最终实现全市四合院保护良性循环的的一个不错的出路。

对此,专家已提出建议,市房管部门也制定和公布了“私人购买四合院的有关规定”。

但是,我们是面对半个世纪的住房公有制所积累的诸多问题,新的办法一时难以全面推开,需要创造条件,渐进实施,逐步推进,应根据不同街区、胡同以及院落的具体情况,制定几种实施四合院私有化的模式:第一种,是面向社会团体、私有企业、文化名人等,购买四合院产权,同时出资搬迁和安置现有住户,按四合院保护的有关规定,恢复院落的原有格局,作为企业、公司的办公场所或个人生活与文化活动场所使用;第二种,是由房管部门负责安置住户和负责恢复院落建筑,然后公开向社会出售,购买者要负责保持四合院建筑的完整性及良好状态;第三种,是单位企业所有的四合院建筑,可以转让给住户或由本企业人购买,产权所有者要全面负责原有建筑的修复与保护;第四种,是由于经济原因无力对祖传宅院进行修复的产权所有人,鼓励其向社会出售,通过产权转让的方式,达到四合院修复、保护的目的。

另外,要加强宣传,传播胡同文化,普及胡同知识。

我们在参观胡同的时候,往往注意到一些本没有价值的东西,只是因为它们新奇。

然而胡同里面有些表面上破破烂烂的东西,比如户门和门墩门槛,甚至于屋顶上的瓦片,都有它们的历史文化内涵。

如果游人能够在出发之前,简单了解有关胡同的知识,或者在游览过程中,有明确的标志和介绍,把一件小物品的历史文化内涵简单作陈述,都是宣传保护胡同文化的有力方式。

国家相关单位应该制定相关的保护准则和法律法规,来规范胡同的保护,例如《北京旧城二十五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北京皇城保护规划》相继实施,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次的保护格局逐渐形成。

2005年1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

旧城整体保护首次被当作政策法规明文规定,这些保护准则的制定对于北京胡同的保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北京胡同的保护工作步入正轨。

还有,在北京胡同的保护过程中不应只强调建筑的保护,北京胡同最重要的是它的人文气息和生活气息,而建筑只是这些文化的载体,如果这些文化不复存在的话,胡同里的四合院也就只是一个建筑,它的意义也就不同原来胡同的意义了。

要保护胡同文化,就应该至少以一个片区进行保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小范围内保护胡同里居民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气息,保护它的文化。

任何一个北京人,哪怕不是在北京出生,对于北京,也有着不可磨灭的深刻感情,那些冷眼旁观的人如果减少,胡同的未来,将不再掌握在开发商和商人手里,而掌握在我们的手里。

胡同的保护不是某个人或是某个团体的事,而是每个北京人、每个中国人的事,因为北京胡同是北京文化的活化石,记载着北京的历史变迁,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