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部复位手法

合集下载

中医骨伤整脊治疗,让你不再抑郁不再焦虑

中医骨伤整脊治疗,让你不再抑郁不再焦虑

中医骨伤整脊治疗,让你不再抑郁不再焦虑如今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下,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为工作原因,无论是每日穿行于水泥森林的工人,抑或是处于办公室的白领职工,身体上或多或少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脊柱。

很多人每天都会感觉到身体异常疲惫,而且白天没有精神,夜晚失眠多梦。

除此之外,身体各个部位也出现了不小的状况。

例如出现神经衰弱,体重超标,月经不调等等的亚健康问题,脊柱问题的出现还会加快人体衰老的速度,以及诱发癌症。

因此需要人们了解并重视脊柱问题。

很多人可能因为脊柱问题造成的影响而感到焦虑和害怕,但其实不必过于担心。

因为现在有一种能够快速有效解决脊柱问题的方法,那就是中医骨伤整脊疗法。

这是一套绿色的无创治疗方法,就是通过纠正错位的脊柱,锥体或关节来使脊柱恢复正常的治疗方法。

以下为大家简要从脊椎病变原因,中医整脊治疗的内容,适应症,治疗方法,禁忌以及注意事项五个方面来简要科普一下。

一、脊椎病变的原因脊柱是人体的“支柱与栋梁”,内部连接着五脏六腑,外部也与四肢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脊柱的损伤会导致身体的其他各个部位出现或小或大的问题。

而导致脊椎病变的原因除了有先天因素外,还有一些基础病因包括脊椎关节错位,软组织劳损等等。

并且日常生活中不注重休息,过度劳累又或是睡姿不当,都会造成脊柱的病变。

另外说一句,轻度外伤也会导致脊柱出现问题。

二、中医整脊治疗的内容中医整脊疗法是一套绿色无创的治疗方法,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2000年的历史。

隋代的时候,这种治疗方法已经初见端倪。

而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中医整脊治疗法才开始迅速发展并逐渐完善。

它的治疗原理主要是结合各种医学包括脊椎解剖学,影像学等等,通过手法并结合针灸,拔罐,按摩以及理疗等手段,对全身各处关节,椎间盘以及脊柱进行改变调整,从而达到脊柱内的生物力学平衡,并消除其周围的病变,以此来进行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能够从根本上逐渐改变和消除病因,并且彻底解决脊柱出现的问题以及因脊柱问题而产生的其他相关病症、从而使患者恢复健康;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脊柱问题的发生。

腰部整骨复位方法

腰部整骨复位方法

腰部整骨复位方法
1.关节突关节复位:
对于腰椎小关节功能紊乱(滑膜嵌顿)引起的疼痛,可以通过侧卧位进行复位。

患者侧躺时,让有问题的关节朝上,然后通过医生的手法,在控制力道和速度下对关节进行瞬间扳动,使得关节突关节回到正常位置。

2.腰椎压缩性骨折复位:
对于轻度的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可能采用保守治疗如过伸位卧床休息,或使用软枕垫起后腰,使压缩的椎体在重力作用下逐渐恢复原状。

严重病例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3.牵引复位法:
利用腰椎牵引设备对腰椎进行适当牵引后,配合手法矫正腰椎过度弯曲或伸展的状态。

例如,可以使用腰椎牵引兜进行牵引,随后运用专业手法进行复位。

4.正骨推拿手法:
如高低板凳法、摇正法、定位摇正法等,这些手法通常涉及特定的姿势配合医师的专业操作,通过对患者的腰部进行旋转、侧屈和按压等动作,实现腰椎的复位。

5.现代医学手段:
包括腰椎间盘减压术,即向椎间盘髓核内注入药物如臭氧或胶原酶,溶解突出部分以减轻压迫;或者射频消融术,通过热效应改变髓核组织结构,从而达到复位目的。

6.物理疗法:
针灸、局部按摩、理疗等也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有助于放松肌肉、舒缓紧张状态,为后续复位创造条件,并在复位后促进康复。

电针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课件PPT课件

电针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课件PPT课件
拓展应用领域
探讨该方法在治疗其他脊柱疾病中的潜在应用价 值。
基础研究深入
深入研究电针和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 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对患者的建议
积极配合治疗
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接受治疗,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
坚持康复训练
在治疗后,患者应坚持进行康复训练,以巩固治疗效果,促进功能 恢复。
注意生活习惯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坐、站、卧姿势,避免长时间 保持同一姿势,以降低复发风险。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义、发病机制和 分类。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体征和诊断 标准。
治疗方法简介
介绍电针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和步骤。 简要说明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安全性问题。
02 电针治疗
电针原理
01
02
03
刺激穴位
电针通过刺激穴位,调节 人体经络和脏腑功能,以 达到治疗目的。
产生刺激
评估结果
治疗后VAS评分由8分降至2分,JOA 评分由50分提高至90分。
患者反馈与建议
患者反馈
张先生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认为治疗过程舒适,疼痛缓解明显,治疗后未出 现不良反应。
患者建议
张先生建议推广电针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让更多患者受 益。
06 总结与展望
治疗总结
治疗效果显著
联合治疗的过程
诊断明确
电针治疗
手法复位
后续护理
首先需要对腰椎间盘突 出症进行准确的诊断, 确定病变部位和程度。
在病变部位及其周围选 取穴位,进行电针刺激,
持续约30分钟。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采用适当的手法复位技

手术讲解模板:腰椎脱位闭合复位术

手术讲解模板:腰椎脱位闭合复位术
腰椎脱位闭合 复位术
手术资料:腰椎脱位闭合复位术
腰椎脱位闭合复位术
科室:骨科 部位:腰部 麻醉:全身麻醉
手术资料:腰椎脱位闭合复位术
概述:
桡骨近端骨折闭合复位术用于桡骨近端骨 折的治疗。桡骨近端骨折占儿童骨折1%以 上,多发生在骨骺接近闭合的儿童,即 9~14岁。性别及左右侧无明显差异。目 前最普遍采用的分型为Jeffrey分型(表 12.41.8.1-0-1)。治疗包括:①不须复 位的单纯固定;②手法闭合复位;③经皮 橇拨复位
谢谢!
适应证: 桡骨近端骨折闭合复位术适用于桡骨近端 骨折闭合复位术适用于桡骨近端不完全骨 折、成角畸形<60°者。
手术资料:腰椎脱位闭合复位术
手术禁忌: 1.年老体弱,脱位已超过3个月,局部无 疼痛,不伴有神经血管压迫症状者,不宜 手术。
手术资料:腰椎脱位闭合复位术
手术禁忌: 2.壮年病人,脱位在3个月以上。但关节 功能尚可,肩外展可达70°以上者,不宜 手术。
注意事项: 3.术中复位操作反复牵拉移动肢体,应注 意臂肘部包裹的无菌巾松脱而污染创口。
手术资料:腰椎脱位闭合复位术
注意事项: 4.修复肩胛下肌时勿损伤位于该肌下面的 腋神经。
手术资料:腰椎脱位闭合复位术
术后处理: 桡骨近端骨折闭合复位术术后应用上肢石 膏后托屈肘90°、前臂旋前位固定3周, 拆除石膏托后逐渐进行关节活动。
手术资料:腰椎脱位闭合复位术
术前准备: 常规术前检查。
手Hale Waihona Puke 资料:腰椎脱位闭合复位术手术步骤:
将患侧肘关节伸直,助手一只手握住肘关 节近端向近端牵引,另一只手必须放在肱 骨远端内侧向肘关节外侧施力,使肘关节 向内侧张开。术者一只手握住前臂向远端 实施牵引,保持前臂旋后位使旋后肌和肱 二头肌放松;保持肘关节内翻张力,以克 服远折端向尺侧的位移,利于骨折复位; 另一只手的拇指压在桡骨小头前

手术讲解模板:腰椎脱位切开复位术

手术讲解模板:腰椎脱位切开复位术

手术资料:腰椎脱位切开复位术
术后处理: 2.术后应尽早开始股四头肌锻炼。
手术资料:腰椎脱位切开复位术
并发症:
髋臼底骨折常因复位后难以保持臼面光滑 平整,因而继发创伤性关节炎的机会较多, 一旦发生,常需做闭孔神经关节枝切断术、 髋关节成形术、髋关节固定术,或人工关 节置换术等手术治疗。
手术资料:腰椎脱位切开复位术
术后护理: 在指导下,鼓励病人应尽作伤肢肌肉和关 节的功能锻炼。
谢谢!
适应证: 1.股骨头突入骨盆内,被髋臼骨折段卡住 而无法用闭合复位还纳股骨头者。
手术资料:腰椎脱位切开复位术
适应证: 2.髋臼底横形骨折,股骨头复位后,移位 的髋臼骨折块未能随之复位者。
手术资料:腰椎脱位切开复位术
手术禁忌: 1.伤员一般情况不好,或并发休克者,必 须先行抢救,待休克稳定,一般情况好转 后,才能进行手术。
腰椎脱位切开 复位术
手术资料:腰椎脱位切开复位术
腰椎脱位切开复位术
科室:骨科 部位:腰部 麻醉:全身麻醉
手术资料:腰椎脱位切开复位术
概述:
肱骨内髁骨折切开复位术用于肱骨内髁骨 折的治疗。肱骨内髁骨折罕见,占儿童肘 部骨折1%以下。多见于8~14岁儿童(图 12.41.5-1~12.41.5-3)。
手术资料:腰椎脱位切开复位术
手术步骤:
11.3 3.依层次缝合切口。手术资料Βιβλιοθήκη 腰椎脱位切开复位术注意事项:
松动卡压股骨头的臼底骨折片时注意勿做 过多剥离,仅以能达到解脱股骨头为限, 操作宜轻柔,勿使骨折片碎裂或完全游离, 保护股骨头软骨面。
手术资料:腰椎脱位切开复位术
术后处理:
1.术后牵引6周,若髋臼骨折块固定稳固, 6周后去除牵引并开始髋关节主动活动练 习;若合并有股骨头骨折,牵引6周后行 不负重的髋关节主动活动练习,12周后方 可逐步负重。

腰椎间盘突出症,三步三位九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三步三位九法

直腿抬高足背伸手法
操作步骤 直腿抬高足背伸手法 患者取仰卧位,健肢伸直,助手立
于健侧,双手分别固定健侧髋、膝关节部,术者一手紧握患 肢踝部,另一手紧握患肢膝部,作直腿抬高至患者能够耐受 的最高位时助手用力将足背伸到最大限度,每次重复足背屈 3~5下,连续重复2次。
直腿抬高足背伸手法操作图示
❖本手法可使突出物与神经根之间发生相对位移, 松解粘 连, 扩大椎间孔, 缓解神经根受压状态, 恢复正常生物力学 平衡状态。
腰部拔伸按压手法操作图示
操作要点: 1.患者体位 2.牵引力量和方向 3.按压频率和角度 4.患者呼吸的掌握 5.施术的作用点
可拉宽椎间隙, 降低椎间盘内压力, 增加椎间盘外 ❖压力, 促使膨出物还纳, 扩大椎间孔。
腰部斜扳手法
操作要点: 1.患者体位要求 2.施力作用点的选择 3.施术力量大小 4.旋转角度的掌握
整理手法
患者取俯卧位,在腰骶部、臀部、患肢施以擦法、揉法、拍法 、击法、抖法等整理手法,加强气血运行,缓解肌肉紧张痉 挛状态,促使神经根及周围组织水肿的吸收,使萎缩的肌肉 和受损神经逐渐恢复。操作约5 min。
中药外敷治疗
敦煌腰痹痛膏是宋贵杰教授经验方药
药物成分
功效
红花、花椒 川芎、白芍 生地、桃仁 透骨草、伸 筋草 麝香
物理 治疗
按摩 正骨
骨正筋柔
▪改善肌肉痉 挛
▪调节腰椎小 关节紊乱
▪调整脊柱的 生物力学平 衡
三步三位九法概述
三步三位九法是根据椎间盘源性腰腿痛的病理生理特点, 结合腰椎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作用原理创立,以顺生理 逆病理为指导思想,并在其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加以筛选和 逐步完善而形成的一整套系统手法。
屈膝屈髋按压外旋外展伸膝手法

重度腰椎滑脱撬拨复位术

重度腰椎滑脱撬拨复位术

怎样 写 好文 章题 目?
文章题目字数不宜超过2 0 个字, 尽量不用缩略语, 不加附标题, 且文题要鲜明, 紧扣内 容, 范围不宜过大或过小。题目要 准确描述报道的内容, 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便了解论文内容, 交待重要的关键词、 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参数( 自变量、 因变量) 、 研 究对象和/ 或研究方法。如: 《 小隐静脉栓塞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影响的实验研究》 。
卧化 沿后i J t ] -  ̄ P 切口, 充分 露滑移椎的横突、 关节突以及断 于L s . 椎间隙 因此, 在向外侧减压, 尤其住切开 L s S 。 椎
裂的峡部一将残余的峡部等覆盖滑移椎体附件的骨组织切 间盘纤维环时, 要高度重视 L 神经根的走行。 除, 充分显露滑移椎体椎弓根螺钉的解剖标志点( 见图 1 )
笙 查 笙 Q
年1 0月
进行, 尽量使滑脱椎体复位( 图4 ) , 锁定 k 椎弓根螺钉的螺
母。
技术要点: a ) 确保滑移椎体的椎弓根螺钉一次性成功:
b ) 减压过程中注意保护上位神经根, 必要时予以解剖显露该 神经根, 解除瘢痕压迫; c ) 注意修复棘上韧带。 典型病例一为 4 3岁女性患者, 椎体峡部裂性 Ⅲ度滑 脱, k 椎体向前滑移, 行该撬拨复位术后滑移的椎体恢复至
隙, 打入融合器。观察钛棒长度是否合适, 必要时交替更换
钛棒, 螺钉 问加压。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切 口, 为了确保融合 质量, 也可同时在横突间做好植骨床, 植入骨条, 进行环形融 合。修复棘上韧带, 留置引流管, 最后逐层缝合。
图5 x线片示 L 椎体峡部裂性 Ⅲ度滑脱, 腰椎前凸增大
图1 2 C T重建示腰椎峡部裂
图1 3 M R I 示由于椎体滑移致硬 脊膜囊受压

腰椎部复位手法

腰椎部复位手法
2、牵引肘推正法:多用于腰椎棘突偏歪较难整复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较甚者,患者可俯卧于高枕上,枕头宜垫于下腹处,双手抓紧床头,或一助手两手分别固定住患者两腋下;医生站立于棘突偏歪侧的方向,以右肘尖或掌跟抵住棘突偏歪侧的旁边,另一助手站床尾,双手分别持握两踝或踝上,并向后牵引;接着,医生嘱患者咳嗽,与此同时,两助手同时加大用力,以牵引腰椎,医者用肘尖快速用力,向对侧推动棘突,此方法可反复操作1~3次;应当注意:医生一定要指挥好患者和助手,使他们能与自己密切配合;
腰椎部复位手法-推正法
推正法
1、后伸按压推正法:多用于腰椎下段和骶椎部的错动;以棘突偏右为例,患者可俯卧于高枕上,下肢自然伸直、并拢;医生站其右侧,以右掌跟或拇指或肘部按压在棘突偏右侧旁边,左肘屈曲,前臂自右大腿下伸进,并以左手掌指扳住左腿外侧,接着左掌臂用力托起双腿,至所用托力传达到右掌下时再放下;如此徐徐托起、放下两下肢3~5次,待其腰部能够松弛和适应后,再将下肢托起至上方或右斜上方;当力量传达至右掌下棘突处,至力量相对抗明显时,右掌跟或拇指或肘尖用力向左侧方推动棘突,同时扳、抬下肢,再用力作一有限度的、增大幅度的托起动作;此时多可将错动部位整复;此手法的操作亦可变换为仅用左臂托起右腿,右手掌跟抵住棘突偏右侧旁;或是医生左手扳、拉起左大腿或小腿至右斜上方,右手掌跟仍抵棘突右侧旁;或者在前几种手法操作要求不变的情况下,而医生变换体位,站患者左侧方进行整复;本复法对医生的体力和技巧要求都比较高,初学时一定要在有经验医生指导下进行反复练习,体会手下感应能力;

手术讲解模板:下腰椎陈旧性脱位开放复位固定术

手术讲解模板:下腰椎陈旧性脱位开放复位固定术

手术资料:下腰椎陈旧性脱位开放复位固定术
注意事项: 4.复位后牵开硬膜,拔动神经根检查其是 否已松弛,已松弛则说明牵拉已解除。
手术资料:下腰椎陈旧性脱位开放复位固定术
术后处理:
术后48h拔除引流。卧床期间,脱位椎再 向前脱位之应力甚小,故卧床有利于保持 复位。可待4周后脊柱较稳定时,再逐渐 下床活动,并用腰围保护。术后3~4个月 摄片复查,椎体间获得骨性融合后,可参 加正常活动。
手术资料:下腰椎陈旧性脱位开放复位固定术
手术步骤:
再安中间即脱位椎弓根螺钉的螺母。由于 此椎体向前 脱位,螺钉前螺母与钢板间空隙较大,拧 动钢板背侧螺母,则借助螺钉的拉力逐渐 将脱位椎向后牵拉而复位。牵开硬膜检查 脱位椎体后缘是否与下位椎体后缘在同一 平面,椎体间隙植骨有无移动,如稍有后 移,可将其压向前方。拧紧各个螺母,复 位及固定完毕(
手术资料:下腰椎陈旧性脱位开放复位固定术
概述:
8条纤维束。在腰3椎间盘以上马尾的纤维 束数量多,集合在一起为一大束,各前根 纤维居于前半,各后根纤维居于后半,中 心为终丝。自腰3椎间盘以下,各马尾神 经纤维分开散在,并且各神经根的前根纤 维与后根纤维逐渐汇合,并渐向外斜行至 其椎间孔出椎管。其总的排列是前根纤维 居前,后根纤维居后,腰椎者
下腰椎陈旧性脱位开 放复位固定术
手术资料:下腰椎陈旧性脱位开放复位固定术
下腰椎陈旧性脱位开放复位固定 术
科室:骨科 部位:腰部 麻醉:全麻或硬膜外麻醉
手术资料:下腰椎陈旧性脱位开放复位固定术
概述:
自腰2~5为腰椎损伤,其椎管内为马尾神 经,腰椎管相对较宽,马尾神经之间有些 间隙及脑脊液保护,在腰椎明显错位时, 才损伤马尾神经,其恢复率较脊髓损伤者 为高。

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 患者 1 2例作 为对 照组现 报 告如下 : 0
掌 部压颈 后 ,患者稍 低 头 。同 时嘱患者 臀部 坐正 不要 移 位 。助 手面 对 患者站 立 ,两腿 夹住 患者左 大腿 ,双 手 压住左 大腿 根部 ,维持 患者 正坐姿 势 ,医者左 手拇 指 扣住偏 向右 侧棘 突 ,然后右 手 压患者 颈部使 身体 前 6 。 ,接 着 向右侧 侧弯 ,尽 量大 于 4 。,左 最大侧 时 0 5
床治愈 患者平均疗程分别为 2.± .天 ,3 .士 . 天,治疗组明显短 于对照组 ( < . 1 ,两组差异显著。 3 71 6 3 7 2 5 P00) 0 结论: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 的疗效。 【 关键词 】 腰椎 问盘 突出症;旋转复位手法;脊柱牵引康复床
腰椎 间盘 突 出症是 临床 常见 病 ,非手术 疗法 多 以 机 械牵 引与推 拿等 理疗 手段 为主 ,我 们科 自 2 0 08年 1 O月至 20 09年 1 1月,根据 解剖 特 点采用 旋转 复位 手 法 治腰椎 间盘 突 出症患 者 10例 ,并 常 以机 械牵 引法 3
..
8. 8 .
Ciia Jun fC ieeMe i n 0 0年 VO . ) N 9 l cl o ra o hns dc e 2 1 n l i L( 2 O.
旋 转 复 位 手 法 治 疗 腰 椎 间 盘 突 出 症
T e t gl m b rd s e n ai nb o ai n r d ci ntc n q e r ai n u a ich r it y r tt e u t e h i u s o o o
个疗 程 ,随 时观察 腰 X片及 C T片 ,记录 临床症 状及
直到骶椎 ,用 “ 八”字形动逐按序摸一遍;然后将拇 指 分别压 于相 邻两个 棘 间 隙,上 下交替 摸一 遍 , 以察 觉 棘突 的方 向、 高低 和棘 间 隙的 宽窄 , 行 复位手 法 。 实

腰椎侧扳法的操作方法

腰椎侧扳法的操作方法

腰椎侧扳法的操作方法
腰椎侧扳法是一种常见的腰椎复位手法,主要用于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滑膜嵌顿等病症。

下面是其操作方法:
1. 患者侧卧,上侧肢体在下,下侧肢体在上,呈交叉状态。

2. 施术者站在患者背侧,一手从患者腰上部伸到肩前部,另一手从腰下部伸到臀后部,手掌相对,托起患者的腰部,做相反方向的扭转动作。

3. 在扭转过程中,施术者需要用一定的力量将患者的腰部向侧方扳动,同时嘱咐患者放松配合。

4. 重复上述动作数次,直到患者的腰部发出“咔哒”声或感觉到明显的舒适感。

需要注意的是,腰椎侧扳法需要在患者放松的状态下进行,以免造成肌肉拉伤或加重病情。

同时,对于急性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折等严重疾病患者,应慎用此手法。

李义凯腰椎定点旋转复位法

李义凯腰椎定点旋转复位法

李义凯腰椎定点旋转复位法1. 简介李义凯腰椎定点旋转复位法是一种用于治疗腰椎错位的疗法。

它通过旋转腰椎,恢复腰椎的正常位置和功能,从而缓解腰痛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该疗法由中国著名骨科医生李义凯教授提出并发展而来,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其疗效显著。

2. 病因与症状腰椎错位是指腰椎骨骼相对位置的异常变化,常常由以下因素引起:•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如久坐、久站、久躺等;•脊柱受伤或扭伤;•骨质疏松引起的腰椎压缩性骨折;•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退行性变。

腰椎错位会导致腰痛、腰肌劳损、下肢酸胀无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3. 李义凯腰椎定点旋转复位法的原理李义凯腰椎定点旋转复位法通过旋转腰椎,改变腰椎关节的相对位置,从而达到复位的目的。

具体步骤如下:1.患者平躺在治疗床上,双腿自然伸直。

2.医生用手指定位,找到腰椎错位的位置。

3.医生用一只手固定患者的骨盆,另一只手扶着患者的腰部。

4.医生用旋转的力量,逐渐将腰椎复位到正常位置。

5.复位完成后,医生会进行一些调整和检查,确保腰椎恢复到正确的位置。

4. 注意事项在进行李义凯腰椎定点旋转复位法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该疗法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得私自操作。

•患者需要在治疗前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该疗法。

•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保持放松状态,配合医生的操作。

•治疗后,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适当的休息和康复训练。

5. 疗效评估李义凯腰椎定点旋转复位法在治疗腰椎错位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经过临床实践,该疗法能够有效地缓解腰痛、改善腰肌劳损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疗效评估主要通过以下指标进行:•腰痛缓解情况: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来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越低表示疼痛程度越轻。

•功能改善情况:通过腰椎功能评估表(ODI)来评估患者的腰椎功能,评分越低表示功能恢复越好。

•患者满意度: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来评估患者对该疗法的满意度。

摇摆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摇摆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摇摆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正骨 2000年第12期第12卷临床报道作者:逯庆义王海涛单位:河南省安阳市西郊医院455004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摇摆旋转手法;病例报告作者自1996年以来,采用摇摆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30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该法操作简便,只需借助一特制凳子即可施术,而且显效快,效果显著、费用低,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现总结于下。

1 临床资料本组130例中,男89例,女41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65岁,平均39.5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5年,平均1.5年。

全部病例均以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相结合为诊断依据,经CT扫描显示:椎间盘膨出48例,突出81例,脱出1例。

单纯腰椎间盘突出者99例,有合并症者31例,其中合并椎管狭窄12例,合并侧隐窝狭窄13例,合并黄韧带肥厚2例,合并骨质增生20例。

椎间盘突出形成钙化者19例。

患处棘突偏歪者102例,棘突无明显偏歪和因肥胖不易摸到棘突者28例。

2 治疗方法2.1 凳子制作方法①设计说明:凳面上设计两钢管,其交点在凳面的中心,上缘与凳子面相平;其上装有2条皮带,可以前后移动。

凳子底端固定于地面上,凳子高度为45cm,凳子面长60cm,宽38cm;皮带长50cm ,宽8cm;钢管长35.5cm,直径2.5cm。

②凳子模型(附图)。

附图特制凳子模型图①凳子面;②皮带;③钢管2.2 操作方法病人端坐于特制凳子后端,面向前,将两腿自然分开放于两钢管外侧,用皮带将两股部固定。

在特制凳子的后方再放一普通方凳,两凳的高度应基本一致,医者坐于普通方凳上。

让病人腰向前微曲,医者中指和食指分别放于腰椎棘突两侧,自上而下触摸,找出偏歪棘突。

以棘突向右偏歪为例,让病人左手放于自己右肩上,医者两腿分开放于普通方凳两侧,前胸紧靠病人腰背部,右上肢从病人右腋下向前伸出,向左绕过胸部,手掌放在病人右肩上并握紧肩关节,左手拇指按住偏歪棘突,病人右上肢自然放在医者右肩上。

腰椎间盘突出的复位手法

腰椎间盘突出的复位手法

腰椎间盘突出的复位手法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的复位手法》,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尽管如今临床医学有很多医治腰间盘突显的方式,可是针对病人而言如果是病症不适感非常的显著得话一般不是需要开展手术医治的,在我国中医学觉得选用一些推拿按摩复位的方式就可以协助轻微的腰间盘突显病人处理痛楚,但是也是有一些病人针对复位技巧一些疑惑不清楚实际要怎么做,这也是很一切正常的状况,那麼究竟腰间盘突显的复位技巧怎么做呢?一.侧睡斜扳法:(最常见)姿势:患肢在上,上身侧睡,下肢挺直,屁股下列前伸呈侧卧状,腹部贴于床面,行医者立身床前。

朝向病人。

技巧:行医者右手从病人腋窝下越过,上臂抵于胸大肌筋腱部,手掌心抵于背部做为支撑点以固定不动上半身。

(为避免病人肩关节疼痛,还会让病人两手紧抱行医者手臂)。

行医者左手上臂放置放置病人屁股,上半身前伸,将休重根据上肢压于其上;右手引病人上身略往后仰,左手将屁股往下轻按,使病人全部人体呈“桃酥状”竖向旋拧,当做到最大限度时,行医者手臂凭借杠杆效应另外反方向用劲,抖动轻按,这时就可以闻椎间盘复位声响,技巧取得成功。

二.抱腋转腰法姿势:病人座位,小助手在前扶着病人两边髂前上棘或大腿内侧根处以固定不动盆骨。

技巧:行医者从后才越过腋窝下紧抱?双肩包,令病人上背后仰,行医者在拉申牵引带情况下,以椎间盘为枢钮,将病人上身向患肢转动,至最大限度时,再用劲抖动旋扭一下,可以听到及复拉响声;同法再向另一侧旋扭一下,术毕。

所述这二种是较为普遍的腰间盘突显的复位技巧,自然腰间盘突显的复位技巧也有许多文中也不一一详细介绍了,但是要想在做腰间盘突显的复位技巧的情况下效果非常的好得话,病人的相互配合是十分关键的,在这期间病人一定要留意让椎间盘获得适度的歇息,那样才能够确保实际效果。

中医手法复位

中医手法复位

1、胸部提抖法:患者取坐位,两手交叉扣住置于颈后,医生站在患者身后,胸部顶住患者背部,两上肢从上臂之前绕至颈后,并且交叉扣住置于患者颈后,先环旋摇动患者,待患者放松后,医生两上肢迅速向后上方提拉,同时医生胸部向前顶,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2、腰部侧扳法:患者取健侧卧位,健侧下肢伸直在下,患侧下肢屈曲在上,健侧上肢置于胸前,患侧上肢置于身后。

医生站在患者腹侧,一手置于患侧肩前,另一上肢的前臂尺侧置于患者臀后。

医生两手相对用力并逐渐加大患者腰部旋转角度,至最大限度时,瞬间用力,加大旋转地角度,听到弾响即表明复位。

3、颈椎病:本病多发于30~60岁,当反复出现落枕时,常是颈椎病的先兆。

颈椎病结构特点:钩椎关节:由下位椎体后上外的钩突和上位椎体后下外的斜坡构成。

椎间孔:是一个斜形,椭圆形的骨性通道。

其间有神经根通过。

(1)神经根型颈椎病:本型最为常见,多为单侧,也有双侧发病者,本型占60%,有以下症状和体征:①颈肩部的不适伴有上肢的疼痛或麻木,常波及至手指。

其疼痛表现为钝痛,酸痛,胀痛,或隐隐作痛,或过电样放射痛,可因劳累或落枕使上述症状加重。

②亦可有头晕,头沉,背部有重物压迫感。

③颈部活动受限,头颈歪斜,颈肌痉挛,日久也可出现肌肉萎缩。

④也可出现植物神经血管营养和功能障碍。

⑤臂丛牵拉试验阳性:患者取坐位,头稍前屈后,向健侧侧屈,医生一手抵住患者头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两手反方向牵拉,患肢有疼痛或麻木感为阳性,提示臂丛神经受压。

⑥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患者取坐位,头部侧屈后伸或单纯后伸。

医生双手按压患者头部,如引起颈部疼痛并向上肢放射者为阳性,提示臂丛试验阳性。

(2)椎动脉型颈椎病:本型占颈椎病的20%左右。

其症状:①颈性眩晕:头部位于某一角度时出现眩晕,故称为位置性眩晕。

②猝倒:可在颈部活动或眩晕剧烈时发生,四肢突然麻木,软弱无力而跌倒,但神志清楚,多能自己起来。

③头痛:未血管性头痛。

④眼部症状:如视物模糊,复视等。

脊柱复位手法

脊柱复位手法

颈胸腰椎骶髂关节手法复位总览颈椎复位手法.卧位成角定点复位法(一)人员:1人即可,不需助手(二)优点:1.患者平卧,心理平静,有安全感;2.颈部伸肌及屈肌均完全放松。

(坐位时总有部分肌肉不能完全放松)3.由于床面限制,旋转角度最大不会超过45',不易失手,不易导致医源性损伤。

(三)程序:手力牵引一成角调节--旋转复位1.手力牵引方法:双手颌一枕牵引,持续数分钟。

(利用患者体重作反牵引力)目的: (1)颈肌属横纹肌(随意肌),特点是可随意支配而自由收缩,但易于疲劳。

手力持续牵引之目的是使颈肌产生疲劳,以消除病理性痉挛,使其失去抵抗,以利颈椎复位。

(2)持续牵引,使颈部两侧肌肉均保持在均衡的被动拉伸状态,整个颈椎各椎体犹如被“肌性小夹板”保护固定,小关节处于闭锁稳定状态, 不致因复位手法而任意移位。

2.成角调节: 成角:上段(C1-2):略低头(0-15度)中段(C3-5):轻度屈颈(15-35 度)⑶下段(C6_7:中度屈颈(35-50度)3.复位手法: 令患者轻轻自动侧向转头至最大限度。

术者一手手掌托住枕部,拇指轻轻定位于患椎横突部(勿须用力按压或推顶!)另一手扶持下颌,双手协调调整屈颈度数,使成角落于患椎(指下会感到受力支点),再将下颌继续向一侧轻巧用力,顿挫旋转,并向后上方轻轻提拉-下,即可闻及“咔嚓”声响(拇指下可同时有关节滑动到位之感觉),复位即告成功。

其余患椎可按同法逐--复位矫正。

(四)机理: 1•由于低头或屈颈,使相应颈椎节段曲折成角,该部颈肌松驰,失去拉伸力,相应椎体暂时失去保护而处于失稳状态,给该部手法复位创造了条件。

(而其他不需复位之椎体仍在牵引保护之下,仍处于稳定状态)。

2 .根据患椎所处位置高低,由低头及屈颈之度数来决定成角落点部位, (椎体高位一低位,屈颈度数小一大),医者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选择。

(五)体会:1•患者仰卧,平静放松,有安全感,能较好配合。

2•颈肌放松,术者不需用过大暴力去克服因某些部位肌肉紧张而产生的抵抗,因而患者无痛苦。

腰椎牵引联合三位动“正”复位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活动度及腰椎功能的影响

腰椎牵引联合三位动“正”复位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活动度及腰椎功能的影响

㊃临床探讨㊃D O I:10.3969/j.i s s n.1672-9455.2023.24.034腰椎牵引联合三位动 正 复位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活动度及腰椎功能的影响*赖斌1,夏兴妍2,夏继强1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1.康复医学科;2.血透室,江西景德镇333000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L D H)患者采用腰椎牵引联合三位动 正 复位手法治疗的效果㊂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收治的80例L D H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㊂对照组采用腰椎牵引干预,观察组采用腰椎牵引联合三位动 正 复位手法干预,均干预半个月,对两组患者的腰椎功能㊁疼痛程度及腰椎活动度进行比较㊂结果干预后,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 A S)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㊂干预后,两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 O A)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㊂干预后,两组腰椎后伸㊁侧屈及前屈活动度均比干预前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㊂结论 L D H患者采用腰椎牵引联合三位动 正 复位手法治疗可减轻疼痛,提高腰椎活动度及腰椎功能㊂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牵引;三位动 正 复位手法;腰椎功能中图法分类号:R68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455(2023)24-3725-03腰椎间盘突出症(L D H)在临床较常见,可导致患者腰部疼痛及活动受限,严重时可导致神经损伤引起下肢瘫痪,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㊂现阶段,临床对于L D H的治疗方法较多,传统开放手术虽可有效将病灶清除,但创伤大,患者接受度不高,临床应用存在局限[2]㊂腰椎牵引可缓解L D H患者肌肉痉挛,松解神经根粘连,减轻水肿,但腰椎牵引的治疗周期较长,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3]㊂三位动 正 复位手法可缓解或减轻突出髓核对神经组织的压迫,继而减少对神经的刺激,将神经及周围无菌性炎症消除,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腰部肌肉紧张程度,恢复腰椎正常生物力学[4]㊂基于此,本研究将重点观察采用腰椎牵引联合三位动 正 复位手法治疗L D H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㊂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收治的80例L D H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㊂纳入标准:符合L D H的诊断标准[5],并经C T㊁M R I检查确诊㊂排除标准:存在腰椎骨折㊁结核;既往有精神病史;存在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近期服用过镇痛药物或免疫药物;存在血液系统疾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合并神经肌肉疾病;合并恶性肿瘤;存在全身性感染性疾病㊂观察组中男22例,女18例;病程4d至7年,平均病程(3.10ʃ0.23)年;年龄18~69岁,平均(57.23ʃ3.16)岁㊂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病程3d至7年,平均病程(3.09ʃ0.32)年;年龄19~68岁,平均(57.45ʃ3.18)岁㊂两组性别㊁年龄㊁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㊂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㊂1.2方法1.2.1对照组进行腰椎牵引治疗㊂患者取仰卧位躺在电脑牵引治疗仪(L X Z-100B X型)床面上,使用牵引带固定患者胸部㊁骨盆,对牵引重量进行设定,初始为患者体质量的30%,并根据情况逐渐将牵引重量增加,最高不超过体质量的50%,20分钟/次,隔天实施1次,治疗后卧硬床板休息㊂干预半个月㊂1.2.2观察组在腰椎牵引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三位动 正 整脊手法㊂(1)坐位旋转整脊:指导患者在整脊椅上端坐,患者双下肢踩脚踏板,双上肢屈肘,交臂在胸前,L5/S1患者身体前屈60ʎ左右,L4/5患者身体前屈45ʎ左右,操作者站于患者健侧偏后,一手掌顶住患病节椎,另一手紧握患者的肘后部,指导患者上半身向健侧旋转直至极限,操作者对患者的肘部进行牵拉,另一手将病椎顶住,听到 喀喀 声,采用同样方法对另一侧进行整脊,连续3次㊂(2)站位反向整脊:患者在诊床旁站立,在床边放置枕头,患者趴在枕头上,以右腰腿痛患者为例,患者右上肢屈肘,左手按床边,右手掌将后枕部抱住,右下肢屈曲90ʎ,助手抱紧患者右侧踝部,并向下牵拉,操作者屈右膝,将患者右腘窝稍上顶住后,左手掌对病椎棘突进行顶压,右手握住患者右肩部,向左后上方旋转,且操作者利用自身重量向下按压右下肢,左手用力按压腰部,右手按压背侧,听到 喀喀 声,采用同样方法对另一侧进行㊃5273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年12月第20卷第24期 L a b M e d C l i n,D e c e m b e r2023,V o l.20,N o.24 *基金项目:江西省景德镇市科技计划项目(20211S F Z C001)㊂整脊㊂(3)侧卧斜扳整脊:患者侧卧,上位肢体屈曲,下位肢体伸直,操作者屈双肘在患者前侧,一肘在髂骨后外缘放置,一肘在前侧放置,双肘对抗,旋转腰部,同样方法对另一侧整脊㊂3次/周,干预半个月㊂1.3 观察指标 (1)疼痛程度㊁腰椎功能:视觉模拟评分法(V A S )评分[6]评估两组干预前后的疼痛程度,其中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㊂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 O A )[7]评估两组干预前后腰椎功能,包括4个项目,总分29分,腰椎功能越好则分值越高㊂(2)腰椎活动度:干预前后,采用腰椎活动角度测量仪测定两组患者的腰部前屈㊁侧屈及后伸活动度㊂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 P S S 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㊂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x ʃs 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㊂检验水准α=0.05,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 果2.1 两组干预前后疼痛程度㊁腰椎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V A S 评分及J O A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干预后两组V A S 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P <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㊂干预后两组J O A 评分较干预前升高(P <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㊂见表1㊂2.2 两组干预前后腰椎活动度比较 干预前两组腰椎前屈㊁侧屈及后伸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干预后两组腰椎前屈㊁侧屈及后伸活动度均较干预前升高(P <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㊂见表2㊂表1 两组两组干预前后V A S ㊁J O A 评分比较(x ʃs ,分)组别nV A S 评分干预前干预后J O A 评分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406.62ʃ1.202.23ʃ0.65a 10.32ʃ2.6316.32ʃ2.37a观察组406.43ʃ1.411.42ʃ0.41a10.06ʃ2.7521.32ʃ3.07a t0.6496.2010.432-8.154P0.518<0.0010.667<0.001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 <0.05㊂表2 两组干预前后腰椎活动度比较(x ʃs ,ʎ)组别n前屈干预前干预后侧屈干预前干预后后伸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4025.31ʃ4.2637.06ʃ4.22a 19.20ʃ3.1325.07ʃ4.12a 18.62ʃ3.2024.32ʃ3.53a 观察组4025.27ʃ4.3941.38ʃ5.20a19.57ʃ3.2828.79ʃ3.89a18.75ʃ3.1227.63ʃ3.29at 0.041-4.080-0.516-4.152-0.184-4.338P0.967<0.0010.607<0.0010.855<0.001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 <0.05㊂3 讨 论L D H 是康复科常见病,临床可见下肢疼痛㊁麻木㊁腰痛及肌力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㊂有研究指出,解除神经根周围外力压迫,并将周围炎症消除,对受损的神经根进行修复,是临床治疗L D H 的主要目的[8]㊂手术及非手术是治疗L D H 的方法,但手术存在风险大㊁创伤大及费用高的缺点,临床应用存在局限,而西医常用的非手术治疗方式为镇痛药物治疗,镇痛效果一般,难以长时间发挥镇痛作用,且难以改善L D H 患者的腰椎功能[9-10]㊂祖国医学认为,L D H 属于腰痛 腰脊痛 等范畴,认为风寒湿邪导致经脉痹阻㊁腰府失养㊁寒湿阻络,不通则痛,治疗应以疏络通经㊁强健筋骨为主[11]㊂腰椎牵引是在L D H 患者的腰部采用牵拉力㊁反牵拉力,将椎间隙增宽,并拉开关节,促使椎间孔恢复正常,并将神经根的压迫解除,缓解肌肉疼痛,将椎间压力减轻,发挥临床治疗效果[12]㊂三位动 正 复位手法集牵引㊁提拉㊁旋转及冲压手法于一身,加上患者的配合,可有效将椎间盘和神经根之间的关系改变,减轻椎间盘对神经的压迫,继而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疼痛[13]㊂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V A S 评分更低,腰椎前屈㊁后伸㊁侧屈活动度及J O A 评分更高,说明L D H 患者采用腰椎牵引联合三位动 正 复位手法可减轻疼痛,提高腰椎活动度及腰椎功能㊂分析原因:腰椎牵引通过外力牵拉,可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促进水肿吸收,改善腰椎活动度,继而改善患者的病情,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促进腰椎功能恢复,但仍有部分患者并未获得满意的干预效果[14]㊂三位动 正 复位手法以坐位㊁站位㊁卧位动中求 正 ,利用后伸㊁提拉㊁旋转反向整脊,其中利用整脊椅实施坐位整脊㊁术者自身重量向下冲压的坐位反向整脊及侧卧位斜扳整脊手法,以达动中求 正 ,有效改变硬膜囊或神经根与椎间盘之间的关系,缓解突出部位的压迫程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对炎症的吸收有利[15]㊂同时本研究未观察到L D H 患者采用腰椎牵引联合三位动 正 复位手法过程中出现副损伤,临床使用安全性高㊂综上所述,L D H 患者采用腰椎牵引联合三位动㊃6273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年12月第20卷第24期 L a b M e d C l i n ,D e c e m b e r 2023,V o l .20,N o .24正 复位手法可减轻疼痛,提高腰椎活动度及腰椎功能,且安全性高,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㊂参考文献[1]刘晓雪,张彦军,邓强,等.杜仲腰痛丸联合腰椎牵引治疗早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 ].西部中医药,2022,35(10):97-99.[2]李旻,刘英杰,王娜,等.身痛逐瘀汤加减方联合腰椎牵引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2022,31(5):833-836.[3]屈志强.不同强度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研究[J ].山西医药杂志,2021,50(17):2548-2550.[4]金宝利.颈腰椎整脊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部功能㊁伸肌群生物力学特性及疼痛程度的影响[J ].颈腰痛杂志,2022,43(5):769-770.[5]陈灏珠,钟南山,陆再英.内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731-735.[6]WA T E R F I E L D J ,S I Mm J .C l i n i c a l a s s e s s m e n t o f p a i n b yt h e v i s u a l a n a l o gu e s c a l e [J ].B r J T h e r R e h a b i ,2013,3(2):94-97.[7]孙兵,车晓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 O A 评分)[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6):623.[8]孔博,颜威,刘素君,等.腰椎间盘突出症非药物保守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22,56(4):97-101.[9]朱干,李明明,陈东军,等.短杠杆手法配合牵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㊁腰椎间孔横径的影响[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3(1):89-91.[10]黄丹,赖居易,何升华.动筋针法联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39(9):2048-2052.[11]邹先福,肖胜全,薛会勋.中药穴位贴敷结合腰椎牵引疗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疼痛患者的应用[J ].四川中医,2021,39(9):138-142.[12]钟远鸣,叶伟权,邱伟,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 ].海南医学院学报,2022,28(6):471-475.[13]张横滔,任燕,陆华,等.整脊手法结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1):115-118.[14]蒿飞,杨晓梅,范文海,等.针刺夹脊穴结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对腰椎功能㊁炎性因子的影响[J ].中医学报,2022,37(7):1535-1540.[15]李道通,鲍铁周.三维平脊疗法整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 ].颈腰痛杂志,2021,42(1):109-111.(收稿日期:2023-02-28 修回日期:2023-10-12)ә通信作者,E -m a i l :13726485@q q.c o m ㊂㊃临床探讨㊃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9455.2023.24.035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肖 莹,王思敏,徐金艳,夏 琴,黄丽君ә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护理部,江西南昌330006摘 要: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L D H )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并分析其影响因素㊂方法 选择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该院收治的L D H 患者84例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以中文版疾病不确定感成人量表(MU I S -A )评估其疾病不确定感,设计基线资料调查表,统计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L D H 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相关因素㊂结果 84例L D H 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得分平均为(85.11ʃ8.69)分㊂社会支持低下㊁文化程度初中及高中㊁自我效能低下和家庭月收入<6000元的L D H 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得分均高于社会支持良好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㊁自我效能良好和家庭月收入ȡ6000元的患者(P <0.05)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社会支持㊁文化程度㊁自我效能以及家庭月收入是L D H 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P <0.05)㊂结论 L D H 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处于中等水平,社会支持㊁文化程度㊁自我效能以及家庭月收入对L D H 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较大㊂关键词:疾病不确定感; 影响因素; 腰椎间盘突出症; 自我效能; 文化程度中图法分类号:R 47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455(2023)24-3727-04腰椎间盘突出症(L D H )是临床骨科常见疾病,可导致患者慢性腰背痛㊁下肢放射痛等,且病情迁延难愈㊁易反复,治疗周期较久,影响患者正常工作,并且对患者心理及社会功能也存在负面影响,降低生活质量[1]㊂手术是治疗L D H 的有效方式,疗效确切,但患者因受病情影响,自身抵抗能力较低,对病情的反应更为剧烈,对手术和预后情况的担忧程度更高,具有较高的疾病不确定感[2]㊂既往研究指出,疾病不确定感是影响患者治疗㊁康复的重要因素[3]㊂所以,及早掌握L D H 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可能因素,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㊂鉴于此,本文将调查影响L D H 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相关因素㊂㊃7273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年12月第20卷第24期 L a b M e d C l i n ,D e c e m b e r 2023,V o l .20,N o .24。

中医按摩手法教程之扳法

中医按摩手法教程之扳法

中医按摩手法教程之扳法使关节瞬间突然受力,做被动的旋转或屈伸、展收等运动,称为扳法。

扳法为推拿常用手法之一,也是正骨推拿流派主要手法。

包括全身各关节部扳法及某些半关节部扳法。

【动作要领】1.颈部扳法:包括颈部斜扳法、颈椎旋转定位扳法和环枢关节旋转扳法。

(1)颈部斜扳法:受术者坐位,颈项部放松,头略前倾或中立位,术者立于其侧后方。

以一手扶按其头顶部。

另一手扶托下颏部,两手协同施力,使其头部向一侧旋转,当旋转至有阻力时,略停顿片刻,随即以“巧力寸劲”做一突发性的快速扳动,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

本法亦可在仰卧位情况下施用,即以一手托于下颌部,另一手置于枕后部,两手协调施力,先缓慢地将颈椎向头端方向牵引,在牵引的基础上将头转向一侧,当遇到阻力时略停片刻,然后如上法进行扳动。

(2)颈椎旋转定位扳法;受术者坐位,颈项部放松,术者站于其侧后方。

以一手拇指顶按住病变颈椎棘突旁,另一手托住对侧下颏部,令其低头,屈颈至拇指下感到棘突活动、关节间隙张开时,即保持这一前屈幅度,再使其向患侧屈至最大限度。

然后将头部慢慢旋转,当旋转到有阻力时略停顿一下,随即用“巧力寸劲”做一个有控制的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同时拇指下亦有棘突弹跳感。

⑶环枢关节旋转扳法:受术者坐于低凳,颈略屈,术者立于其侧后方。

以一手拇指顶住第二颈椎棘突,另一手扶于对侧头部,肘弯套住其下颏部。

肘臂部协调用力,缓慢地将颈椎向上拔伸,在拔伸的基础上同时使颈椎向患侧旋转,当旋转到阻力位时略停,随即以“巧力寸劲”做一突发的、稍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而顶住棘突一手的拇指亦同时进行拨动,常可闻及“喀”的弹响声,拇指下亦有棘突跳动感。

2.胸背部扳法:包括扩胸牵引扳法、胸椎对抗复位法和扳肩式胸椎扳法。

(1)扩胸牵引扳法:受术者坐位,两手十指交叉扣住并抱于枕后部,术者立于其后方。

以一侧膝部抵住其背部胸椎病变处,两手分别握扶住两肘部。

先嘱其做前俯后仰运动,并配合深呼吸。

腰椎复位手法课件

腰椎复位手法课件

• 骨盆摇摆试验:患者取仰卧位,将双髋关 节及双膝关节完全屈曲,术者一手持患者 双膝,另一手托起病人臀部做腰骶部被动 屈曲及骨盆左右摆动活动。如出现腰痛为 阳性,病变可能在腰骶关节。
• 骨盆挤压试验:患者取侧卧位,双下肢微 屈,术者用双手压髂骨嵴前部,若骶髂关 节部出现疼痛为阳性。
• 4字试验:患者取仰卧位,健腿伸直,将患
肢屈髋屈膝并外展,并将外踝部置于健腿 膝部,以组成4字形。术者一手按住健侧髂 骨已固定骨盆,另一手将患肢膝部下压。 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现骶髂部疼痛为阳性。
• 床边试验:患者取仰卧位卧于床边并使下 肢下垂于床外(检查前术者先用手托住), 健腿屈髋屈膝并令患者用双手抱住紧贴于 胸前。术者用一手压住健侧髂骨已固定骨 盆,另一手向下压患者膝部,若出现骶髂 部疼痛为阳性。
• 4)骶骨sacrum ,sacral bone由5块骶椎 长合而成,呈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 盆面(前面)凹陷,上缘中份向前隆凸, promontory。中部有四条横线,是椎体融 合的痕迹。横线两端有4对骶前孔。背面 粗糙隆凸,正中线上有骶正中嵴,嵴外侧 有4对骶后孔。
• 5 ) 尾 骨 coccyx由 3 ~ 4 块 退 化 的 尾 椎 长 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
. 挺胸试验:患者坐位,作双肩外展、双上 肢后伸。如桡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为阳性。 可能因肋锁关节过窄,锁骨下动脉受压所 至
. 腰背部压痛点检查:在病变部位可有棘突上
压痛;棘突间韧带有压痛;腰背肌有压痛; 棘突旁压痛,深压时出现沿神经放射痛, 可能有追间盘突出;在l5s1 间压痛,可能 有腰骶关节劳损、游离棘突等。
• 坐位胸腰椎检查 • 卧位胸腰椎检查
• 爱得者试验:患者坐位,将下颌部转向患 侧并稍向后仰,令患者作深呼吸并屏住呼 吸,术者用一手抵住患者下颌,另一手测 患者桡动脉跳动情况。如桡动脉搏动消失 或减弱为阳性,可能为前斜角肌综合征或 有颈肋。

三维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例病案分析

三维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例病案分析

《按摩与康复医学》2021 年第 12 卷第 6 期Chinese Manipul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2021,Vol.l2No.06三维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例病案分析孙丹,罗会用6(遂宁市中心医院,四川遂宁629000)[摘要]应用三维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例,分析三维复位手法治疗本病的疗效及优势。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三维手法复位:病案分析[中图分类号]R68L5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21)06-0004_02DOI:10.19787/j.issn.1008-1879.2021.06.002Analysis of One Case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Treated by Three Dimensional ManipulationSUN Dan, LUO Hui-Yong^(Suining Municipal Central Hospital, Suining Sichuan 629000)Abstract One Case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Treated by Three-dimensional Manipulation Reduction. To analyze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advantag­es of three-dimensional reduction manipu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Keywords Lumbar disc herniation; Three-dimensional manipulative reduction; Medical record analysis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腰腿痛疾 患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椎部复位手法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力。

2、牵引肘推正法:多用于腰椎棘突偏歪较难整复者。

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较甚者,患者可俯卧于高枕上,枕头宜垫于下腹处,双手抓紧床头,或一助手两手分别固定住患者两腋下。

医生站立于棘突偏歪侧的方向,以右肘尖或掌跟抵住棘突偏歪侧的旁边,另一助手站床尾,双手分别持握两踝或踝上,并向后牵引。

接着,医生嘱患者咳嗽,与此同时,两助手同时加大用力,以牵引腰椎,医者用肘尖快速用力,向对侧推动棘突,此方法可反复操作1~3次。

应当注意:医生一定要指挥好患者和助手,使他们能与自己密切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