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教材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教材解读

一.教材说明:

本单元让学生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本单元涉及到的因数、倍数、

质数、合数以及第四单元中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都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数论是一个历史悠久

的数学分支,它是研究整数的性质的一门学问,以严格、简洁、抽象著称。数学一直被认为是“科学的皇

后”,而数论则更被誉为“数学的皇后”,可见数论在数学中的地位。本单元的知识作为数论知识的初步,一直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整数的知识,另一

方面,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二.教学内容

1.因数和倍数 2. 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四.编排特点

1.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也是与旧教材的区别)

(1)不再出现“整除”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

(3)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

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

2.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

数论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学生到了高年级也应注意培养其抽象思维。

五.教学建议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从因数和倍数的含

义去理解其他的相关概念。本单元中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对于后面的公因数、公倍数

等概念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

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由于本单元知识特有的抽象性,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

思维能力。虽然我们强调从生活的角度引出数学知识,但数论本身就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学科,有时不

太容易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如质数、合数等概念,很难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

力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

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个数都是无限的,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

3.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6课时进行教学。

六.具体编排及教学建议

1.因数和倍数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过去:用b÷a=n表示b能被a整除,b是a的倍数,a是b的约数。

现在:用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用2×6=12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用3×4=12进一步巩固上述概念。

(3)让学生利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自主发现12的其他因数。

(4)可引导学生利用一般的乘法算式×=归纳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5)说明本单元的研究范围。

注意以下几点:

(1)虽然不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因此,乘法算式中的乘数和积都必须

是整数。

(2)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3)注意区分乘法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4)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

例1: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

(1)可用不同的方法求出18的因数(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但应引导学生有序思考。

(2)用集合圈表示因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因数作铺垫。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1)最大因数是其自身,最小因数是1。

(2)因数个数有限。

(3)此结论通过例1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的思路。

例2: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1)求法:用该数乘任一非0自然数所得的积都是该数的倍数。

(2)用集合圈表示倍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倍数作铺垫。

做一做

与例2结合起来,提供了2、3、5的倍数,为后面探讨2、3、5倍数的特征做准备。

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1)最小倍数是其自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2)倍数个数无限。

(3)此结论通过例1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的思路。

关于练习二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2题,让学生分别找出36和60的因数,在学生完成题目后,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观察一下

有哪些数是这两个数共同的因数,这些共同因数中最大的是什么,为后面学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

数”做准备。

第3题,让学生分别找出8和9的倍数,在学生完成题目后,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观察一下

有哪些数是这两个数共同的倍数,这些共同倍数中最小的是什么,为后面学习“公倍数”“最小公倍

数”“互质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等知识做准备。

第5题,帮助学生辨析某些概念。如说因数和倍数时,必须说清楚谁是谁的因数(或倍数)。再

如,任何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任何非零自然数都有因数1,等等。

第6题,通过猜数游戏巩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第(1)题,使学生认识到,随着限制条件的增多,

符合条件的数越来越少。实际上,题目中共有四个限制条件,先看42的因数有1、2、3、6、7、14、21、42,其中只有7、14、21、42是7的倍数,这四个数中只有14和42是2的倍数,其中只有42才是3的倍数,所以,符合条件的数只有42。第(2)、(3)题,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

数都是它本身。

第16页的思考题,是通过两个特殊的例子,引导学生通过不完全归纳,总结出以下的结论:如果

两个数都是一个数的倍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和也是这个数的倍数。还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学化的方式对这个

结论加以证明:如果B是A的倍数,那么必然存在一个整数m,使B=Am,如果C也是A的倍数,那么必然存在一个整数n,使C=An,那么B+C=Am+An=A(m+n),因此,B+C也是A的倍数。这个结论还

可以进一步扩展:如果有n个数都是一个数的倍数,那么这n个数的和也是这个数的倍数。

2.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在个位数上就体现出来了,而3的倍数涉及到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较

为复杂,因此后安排3的倍数的特征。本部分内容对于熟练掌握约分、通分、分数的四则运算有很重要的

作用。

2.2、3、5的倍数的特征

2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建议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并联想在生活中哪儿还见过双数、单数,如街道或胡同一边

的门牌号是双数,另一边是单数。接下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数称为双数?它们和2有什么联系?(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备了“双”即为“2个”的经验。)引导学生列出它们与2的倍数关系,说明这些

数都是2的倍数。也可以让学生联系前面学过的2的倍数的求法,说出若干个2的倍数。在此基础上,引

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上都是0、2、4、6、8,从而形成猜想:所有2的倍数的个位上都是0、2、4、6、8。因此,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只要看这个数的个位上是什么数就可以了。接下来,

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数(包括比较大的数,如1045、8394)进行验证。由于2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无

法一一验证,在这儿,只要学生通过观察有限个2的倍数的特征,总结出所有2的倍数的特征就可以了,

不要求严格的数学证明(见参考资料)。

接下来,介绍偶数和奇数的概念。我们在这个单元中一般不考虑0,在这儿需要作一个特殊说明,

因为0也是2的倍数,因此0也是偶数。学生掌握了偶数和奇数的定义后,教师可以给出一些数,让学生

判断它们是奇数还是偶数,也可以让学生再举出一些偶数和奇数。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将2的倍数的特征表示为“个位上是偶数的都是2的倍数”。

(1)从生活情境“双号”引入。

(2)观察2的倍数的个位数,总结出2的倍数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