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力学Lecture-4

合集下载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ppt课件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ppt课件

低分子是瞬变过程
(10-9 ~ 10-10 秒)
各种运动单元的运动需要 克服内摩擦阻力,不可能
瞬时完成。
高分子是松弛过程
运动单元多重性:
键长、键角、侧基、支链、 链节、链段、分子链
需要时间
( 10-1 ~ 10+4 秒)
.
8
Tg 粘流态
Tf
Td
Tf ~ Td
分解温 度
(1)分子运动机制:整链分子产生相对位移
应变硬化
E D A
D A
O A
B
y
图2.4 非晶态聚合物的应力. -应变曲线(玻璃态)
20
2.2 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
.
21
2.2 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
序号 类型
1
2
硬而脆 硬而强
3 强而韧
4 软而韧
5 软而弱
曲线
模量





拉伸强度





断裂伸长率 小


很大

断裂能





F
F
A0
一点弯曲
三点弯曲
均匀压缩 体积形变 压缩应变
F
扭转
F
.
17
2.2 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
应力-应变曲线 Stress-strain curve
标准哑 铃型试

实验条件:一定拉伸速率和温度
.
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
18
2.2 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
图2.3 高分子材料三种典型的应力-应变曲线
.
19

2024版复合材料力学讲课课件

2024版复合材料力学讲课课件

31
课程总结回顾
复合材料力学基础知识
涵盖了复合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 及其力学行为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
理。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深入探讨了复合材料的强度、刚度、 韧性等力学性能,以及不同加载条件
下的力学响应。
复合材料的失效与破坏
分析了复合材料的失效模式、破坏机 理和寿命预测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对
复合材料耐久性的全面理解。
应力-应变关系
分析复合材料在不同加载条件下 的应力-应变关系,可以揭示其弹 性性能的变化规律。
弹性力学模型
建立复合材料的弹性力学模型, 如层合板理论、等效连续介质模 型等,可以预测其宏观弹性性能。
2024/1/25
16
塑性力学方法
01
屈服准则
通过确定复合材料的屈服准则, 可以判断其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 塑性变形行为。
复合材料力学研究内容
1 2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研究复合材料的强度、刚度、韧性等力学性能。
复合材料的破坏机理 研究复合材料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破坏形式和机 理。
3
复合材料的优化设计 通过改变复合材料的组分、结构等,优化其力学 性能。
2024/1/25
5
复合材料力学发展历程
2024/1/25
起步阶段
01
随着汽车工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方 向发展,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广阔。
2024/1/25
29
其他领域应用拓展及创新点
体育器材
复合材料可用于制造高性能的体育器材,如自行车 车架、高尔夫球杆、滑雪板等,提高运动成绩和体 验。
医疗器械
复合材料可用于制造医疗器械和人体植入物,如手 术器械、人工关节等,提高医疗器械的性能和人体 相容性。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经典.ppt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经典.ppt
演示课件
当Vf较小时,纤维断裂而转移载荷很小,复合材 料的强度为:
σ1 = σm(1-Vf) 当Vf较高时,纤维断裂而转移到基体上载荷很大, 此时,基体随之断裂,复合材料的强度为:
σ1 = σf Vf+σm ′(1-Vf)
演示课件
σ1 随Vf变 化如图所 示
可求得交叉点Vf′:表示对应于εf < εm时两种破坏 形式变化时的纤维体积含量。 Vmin:纤维起增强效果的演示体课件积分数
演示课件
2.1 高分子材料的力学状态
玻璃化转变现象及Tg的重要性
自由体积理玻论璃化转变是高聚物的一种普遍现象。
发生玻璃化转变时,许多物理性能发生急剧变化,可完全 改变材料的使用性能: T>Tg 时高聚物处于高弹态(弹性体) T<Tg 时高聚物处于玻璃态(塑料、纤维)
Tg是决定材料使用范围的重要参数: Tg 是橡胶的最低使用温度 Tg 是塑料的最高使用温度
混合定律
演示课件
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Ef=180GPa,Vf=0.548, Em=3000MPa时,算得
E1=1×105MPa
拉伸实测值为103860MPa,与预测值 差别较小
演示课件
演示课件
讨论:复合材料在受轴向力时,基体和纤维所承受 的载荷大小与它们的模量和体积分数有关:
Pf f Af f Vf E f Vf E f Vf Pm m Am mVm EmVm Em (1Vf )
σ1·A= σf ·Af+ σm ·Am 若复合材料纤维体积含量为Vf , 基体体积含量 为Vm,则:
演示课件
Vf=Af/A Vm=Am/A Vf+Vm=1 则代入σ1·A= σf ·Af+ σm ·Am得

复合材料力学讲义

复合材料力学讲义

复合材料力学讲义第一部分简单层板宏观力学性能1.1各向异性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应力—应变的广义虎克定律可以用简写符号写成为:(1—1)其中σi为应力分量,C ij为刚度矩阵εj为应变分量.对于应力和应变张量对称的情形(即不存在体积力的情况),上述简写符号和常用的三维应力—应变张量符号的对照列于表1—1。

按表1—l,用简写符号表示的应变定义为:表1—1 应力——应变的张量符号与简写符号的对照注:γij(i≠j)代表工程剪应变,而ε(i≠j)代表张量剪应变ij(1—2)其中u,v,w是在x,y,z方向的位移。

在方程(1—2)中,刚度矩阵C ij有30个常数.但是当考虑应变能时可以证明弹性材料的实际独立常数是少于36个的.存在有弹性位能或应变能密度函数的弹性材料当应力σi作用于应变dεj时,单位体积的功的增量为:(1—3)由应力—应变关系式(1—1),功的增量为:(1—4)沿整个应变积分,单位体积的功为:(1—5)虎克定律关系式(1—1)可由方程(1—5)导出:(1—6)于是(1—7)同样(1—8)因W的微分与次序无,所以:(1—9)这样刚度矩阵是对称的且只有21个常数是独立的。

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证明:(1—10)其中S ij是柔度矩阵,可由反演应力—变关系式来确定应变应力关系式为(1—11)同理(1—12)即柔度矩阵是对称的,也只有21个独立常数.刚度和柔度分量可认为是弹性常数。

在线性弹性范围内,应力—应变关系的一般表达式为:(1—13)实际上,关系式(1—13)是表征各向异性材料的,因为材料性能没有对称平面.这种各向异性材料的别名是全不对称材料.比各向异性材料有更多的性能对称性的材料将在下面几段中叙述.各种材料性能对称的应力—应变关系式的证明由蔡(Tais)等给出。

如果材料有一个性能对称平面应力—应变关系式可简化为(1—14)对称平是z=0.这种材料称为单对称材料.单对称材料有13个独立的弹性常数。

复合材料4 (composite materials4)

复合材料4 (composite materials4)


* f
* m
fibres will fracture first
• Composite strain:
c
* f
c Ec V f E f 1 V f Em
1 c * f
• Composite stress:
• Once the fibres have failed, the matrix will fail when the stress equals:
1 x cos 2 2 x sin 2 t 12 x sin cos
Maximum Stress Criterion
• Easy to use, indicates failure mode as well as failure stress • Does not deal with any interactions between stresses • Also possible to use an equivalent strain criterion
Unidirectional Continuous Fibre Composites
When stressed in compression parallel to fibres • Also requires yielding of matrix •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rix shear yield strength and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composite
• Most practical composites have higher fibre volume fractions • Strength is much higher than matrix alone

复合材料力学-2014-4

复合材料力学-2014-4
kx zk 2 k z dz zk 1 y k x y
Mx M y M xy
Q11 N Q 21 k 1 Q16
Q12 Q 22 Q 26
Q16 Q 26 Q 66
zx 0, zy 0
• 直法线不变假设
– 假设垂直于层合板中面的一根初始直线,在层合板受到拉伸和弯
曲后,仍保持直线并垂直于中面;变形前垂直与板中面的直线在
变形后仍保持垂直,且长度不变 – 板的克希荷夫假设(Kirchhoff)
z 0
– 壳的克希荷夫-勒普假设(Kirchhoff-Love)
D12 D 22 D 26
D16 k x D 26 k y k D 66 xy
经典层合理论
Ai j
Q ( z
N k 1 ij k
k
z k 1 )
1 N 2 2 Bi j Qi j k ( z k zk 1 ) 2 k 1 1 3 3 Di j Q i j k ( z k zk 1 ) 3 k 1
u 0 x v 0 {0 } y u 0 v 0 x y
经典层合理论
u0 v 0 u0 v 0 T {0 } { , ,( )} x y y x
2w 2w 2w T {k } { , ,2 } 2 2 x y x y
Nx A 11 N y A 21 A N x y 16
A 12 A 22 A 26
0 A 16 x 0 A 26 y 0 A 66 x y

第七章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复合规律ppt课件

第七章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复合规律ppt课件

u m
(常见情况)
①当 Vf 较低时
单层板中纤维断裂(图7.11(d))而附加到基体 上的额外载荷不足以使基体开裂,而可以全部承受, 此时复合材料的强度为:
1u
muVm
u m
1Vf
②当 Vf 较高时 纤维断裂时,转移载荷大。
u 1
m
u f
m
Vf
1.0 0
u 1
uf Vf
m (1Vf )
1 Vm V f

E2 Em E f
E2
EmV f
EmE f E f (1 V f )
⑶单向板的主泊松比ν12
复合材料的主泊松比——是指在轴向外加应力时横 向应变与纵向应变的比值。
横向收缩,纵向伸长
主泊松比
12
2 1
1 —纵向应变
2 —横向应变
横向变形增量 W为:
W W f Wm
W
12
W
1
W f
f
VfW
1
Wm
m
VmW
1
121W V f f 1W Vm m1W
12 V f f Vm m
⑷单层板的面内剪切模量G12
假定纤维和基体所承受的剪切应力相等,并假 定复合材料的剪切特性是线性的,总剪切变量为D。
试样的剪切特性: f m
若试样宽度为W,则有剪切应变:
u 主要依赖于
1
u m
在纤维断裂前先发生
基体断裂,于是所有载荷转移到纤维上。
树脂破坏时(和破坏后): m 0
刚破坏时: f f
纯树脂破坏时:
u 1
u m
纯纤维破坏时: u 1
u f
当V f 很小时,纤维不能承受这些载荷而破坏,故有:

复合材料力学(全套课件240P)

复合材料力学(全套课件240P)

第一章、引言
复合材料力学
随直径减小,玻璃纤维拉伸强度趋 向于原子间的内聚强度11,000MPa
随直径减小,玻璃纤维拉伸强度 趋向于玻璃板材的强度170MPa
这是因为细小的纤维直径直接导致以下结果: 1) 更少、更小的微观裂纹;
2) 聚合物链延展并取向;
3) 结晶更少并且晶体间的断层密度更低;等等。
第一章、引言
复合材料力学
宏观力学(Macromechanical or phenomenological) 理论: 根据沿某些特定方向测试得到的复合材料的 宏观力学性能预报其受其它任意载荷的力学特性。 细观力学(Micromechanical)理论: 仅仅根据组成 材料的力学性能预报复合材料受任意载荷作用的 力学特性。 细观理论与宏观理论相比的优点: • 只需一次性确定组成材料的性能参数, 大大节省时间与金钱; • 可以事先由组成材料设计复合材料的性能。
第一章、引言
1.3 组成材料
1.3.1 增强体
复合材料力学
典型增强纤维
1) 玻璃纤维(Glass fiber) 分为E型、 S型、A型和C型,主要成份为SiO2, 另 含有些其它氧化物。 E (electrical insulator)型玻璃纤维应用最广, 1938 年实现商业化生产。现代复合材料诞生于1940年。 S型玻璃纤维比E型纤维的模量、强度及韧性都高, 但价格更高,最初主要是军用。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能各异的单一材 料,经过物理或者化学的方法组合而成的一种新 型材料。
复合材料分为天然与人工合成两大类。天然复合 材料种类繁多,包括一些动、植物组织如人的骨 格。我们只讨论人工合成复合材料 。 大多数人工合成的复合材料都是由两相构成:一个 是增强相,为非连续体;另一个是基体(matrix)相, 为连续体。

复合材料力学讲义

复合材料力学讲义
加捻的纤维束增强了基体
第32页/共132页
圆形截面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对E2的影响
上述分析基于纤维的横截面为方形或矩形时导出实际为圆形,对模型进行修正欧克尔采用了折算半径的概念,令R=df/sdf为圆截面纤维的直径,s为纤维的间距
折算半径实际上反映了纤维含量体积比Vf的影响
第33页/共132页
圆形截面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对E2的影响
Ec = (0.4)(6.9x103 MPa) + (0.6)(72.4x103 MPa) = 46.2 x 103 MPa
第21页/共132页
刚度的材料力学分析方法
串联模型
与试验值相比,较小,由于纤维随机排列,兼有串联和并联的成分
(iso-stress)
表观弹性模量E2的确定:
第22页/共132页
引 言
第2页/共132页
引 言
用实验方法系统测定各种复合材料的宏观弹性特性和微观力学性能的关系涉及参数太多,费用巨大复合材料性能不稳定和试验误差,使试验结果较为分散单用试验手段很难获得全面的、系统的和有良好规律的结果,需要有理论配合微观力学研究改进复合材料宏观特性减少试验工作量反向推算复合材料中纤维和基体的平均特性
In Borsic fiber-reinforced aluminum, the fibers are composed of a thick layer of boron deposited on a small – diameter tungsten filament.
第7页/共132页
引 言
第15页/共132页
引 言
简单层板假设宏观均匀线弹性宏观地正交各向异性无初应力纤维假设均匀性线弹性各向同性规则地排列完全成一直线

复合材料原理第4章 ppt课件

复合材料原理第4章  ppt课件
4311晶格的周期性图43晶胞结构a简单立方体b简单单斜立方体c晶格原胞d二维bravais格子4312周期性晶系单胞基矢特性bravais格子备注三斜晶系简单三斜单斜晶系简单单斜底心单斜正交晶系abcabc相互垂直简单正交底心正交体心正交面心正交三角晶系90三角四方晶系90简单四方体心四方六角晶系为120六角记作bcp立方晶系90简单立方体心立方面心立方记作ccpbccfcc图44晶体的晶面晶体的晶面是用miller指数来表示如100110111
(3)、使特殊表面能的影响最小;
(4)、控制凝聚作用使总表面能最小。
PPT课件
18
4.3.2.4 氧化结合 氧化结合是一种特殊的化学结合,因为它是增强体表面
吸附的空气所带来的氧化作用。
4.3.2.5 混合结合
这是一种实际情况中常会发生的重要界面结合形式,而 且,在某些情况下,外场的条件会导致不同的界面类型发生 转变,导致混合结合。
4.3.1.5 晶面角守恒特性、各向异性与解理面
图4.5
几种晶体的晶面角 PPT课件
15
4.3.1.6 固体的熔点
在恒压下对晶体加热时,晶体温度升高但状态不变, 到达熔点温度时,晶体温度保持不变而由固体熔融为液态 。
晶体材料除上述性质外,还存在其他一些性质,如晶 体中粒子的热运动、晶格振动、缺陷及其生长与消失,这 些均与晶体结构和性质紧密联系在一起。
胶束(胶粒):固化反应后,密度大的中心部位。 胶絮:固化反应后,密度小的中心部位。 树脂抑制层:在增强体表面形成的有序树脂胶束层。 结构:类似胶束的高密度区、类似胶絮的低密度区。 复合材料中界面区的作用使基体与增强体结合形成材料整 体,并实现外力场作用下的应力传递。 界面结构:Eg 环氧树脂的固化;增强体高表面能:内部致密层,外部松散层;

复合材料力学Lecture-3

复合材料力学Lecture-3

本课程中,更多采用柔度矩阵[Sij]。若需要刚度矩阵, 只需对柔度矩阵求逆。各向同性材料的柔度矩阵是:
S
ij
S ij 0



S ij 0
(3.5)
其中,[Sij]和[Sij]分别是与正应力和剪应力相关的 分块柔度矩阵:
第三章、弹塑性力学基础
正交各向异性材料的分块柔度矩阵与(3.5)相同, 但两个分块子矩阵分别是:
1 12 13 E11 E11 E11 23 1 [ S ij ] E 22 E 22 1 sym m etric E 33
第三章、弹塑性力学基础
3.1 应力-应变关系
3.1.1. 符号记法
复合材料力学
右手螺旋法则下的直角坐标系通常用(x, y, z)和(x1, x2, x3)表示:
z
x2 x3 x1
y
x
如果他们表示同一个坐标系,通常总是有x=x1, y=x2, z=x3。
第三章、弹塑性力学基础
i 代表该应力作用平面的外法线 沿xi方向; j 代表该应力指向xj方向。 一点的应力张量(矩阵)总 是对称的,即ji=ij 这样,就只有6个应力分量 是独立的,可以缩减成一个 应力矢量{i} :
(1 2 )(1 2 )
K66 C33 0
3.2 坐标变换
由于复合材料本征上是各相异性体,其分析往往 需要借助不同的坐标系,因此,必须考虑它们之 间的坐标变换。
第三章、弹塑性力学基础
复合材料力学
如前所述,材料主轴(或局部)坐标系(x1, x2, x3)总是 这样选取,使得x1总是沿单向复合材料的轴线方向。 为确定从局部坐标系(x1, x2, x3)到总体坐标系(x, y, z)变 换关系,定义方向余弦:

复合材料力学Lecture-5

复合材料力学Lecture-5

(4.22)
再假定该复合材料只受横向力作用。根据横向应变方 程,类似有:
f m f m σ 22 σ 22 σ 22 ⎛ V f / E22 + Vm a / E ⎞ ⎟σ 22 ε 22 = = V f f + Vm m = ⎜ ⎜ ⎟ E22 E22 E V f + Vm a ⎝ ⎠
(4.23)
第四章、单层板弹性理论
复合材料力学
因此,a11、a22、a21、a33可以看作为多变量(即材料 参数和几何参数)的函数,因而可以相对材料参数作 幂级数展开。 由于当两种组成材料(纤维和基体)的性能变的完 全相同时,桥联矩阵必须要能够退化为单位矩阵, 据此写出一般的展开式为:
f a11 = 1 + λ11 (1 − E m / E11 ) + ...
m f f m f m ( S11 − S11 + S 22 − S 22 )a12 = ( S12 − S12 )(a 22 − a11 )
(4.21)
现在,假定纤维和基体分别是各向同性材料如玻璃 纤维与环氧树脂。此时,上式的左边恒为0,右边 a22≠a11。因此,上述等式成立的必要条件是 :
第四章、单层板弹性理论
f a11 = E m / E11
(4.25) (4.26) 0<β <1 (4.27)
a21=0
Em a 22 = β + (1 − β ) f E 22
第四章、单层板弹性理论
Gm a33 = α + (1 − α ) f G12
复合材料力学
(4.28)
0<α <1
将(4.26)代入(4.20),得到非0因变量a12为: (4.26)代入(4.20),得到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纤维
s
s
方形
s
d
d
三角形
s
第四章、单层板弹性理论 复合材料力学
对方形排列,总面积A=s2,纤维面积
Af
=π d2 4
纤维的体积含量为:
Vf
=
Af
/
A
=
π
⎛ ⎜
d
2
⎞ ⎟
4⎝s⎠
最大值在s=d时出现: V f max = π / 4 = 0.785 (4.5)
类似,三角形排列的纤维体积含量为:
Vf
=
由前一章可知,单向复合材料是横观各向同性的, 共有5个独立的弹性常数,称为等效弹性常数,如果 将它们都一一确定,单层板的弹性问题也就完全解 决。
第四章、单层板弹性理论 复合材料力学
解决的方法分为宏观力学(Macromechanics)与细 观力学(Micromechanics)两类 。
宏观力学的方法是分别针对不同的单向复合材料, 直接进行实验测定材料的5个等效弹性常数。
+ Vmε
m yy
=
V
f
(
σ
f yy
Ef
)
+
Vm
σ (
E
m yy
m
)
=
⎜⎛ ⎜⎝
Vf Ef
+
Vm Em
⎟⎟⎠⎞σ
yy
即,
1 E yy
= Vf Ef
+
Vm Em
(4.9)
4.3.3 面内剪应力
根据加载条件和基本假设,有:
σ xx
=
σ
f xx
=
σ
m xx
=0
σ
yy
=
σ
f yy
=
σ
m yy
=
0
σ xy
=
σ
第四章、单层板弹性理论 复合材料力学
4.1 引言
第一章曾指出,单向复合材料(简称为单层板)是 复合材料力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因为其它纤维增强 复合材料可以分解成一系列单向复合材料的组合。
本章讨论单向复合材料的弹性问题,就是如何确定 其线弹性本构方程。
由于任何一种材料的线弹性本构方程皆可用Hooke 定律描述,问题就转化为如何确定弹性阶段的柔度 矩阵。
Exx
=Vf
E
f xx
+
Vm
E
m xx
(4.7)
再根据横向应变基本方程,导出:
ε yy
=
−ν xyε xx
=
V
f
ε
f yy
+
Vmε
m yy
= Vf
(−ν
f xy
ε
f xx
)
+
Vm
(−ν
m xy
ε
m xx
)
=
−(V
f
ν
f xy
+
Vmν
m xy

xx
从而,
ν xy
=
V
f
ν
f xy
+
Vmν
m xy
(4.8)
虽然ROM公式简单,且对E11和ν12的计算精度较高,但 对E22、G12和G23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相比偏低。 许多其他细观力学模型,主要目的在于改进E22、G12 和G23的预报精度。
4.5 Chamis模型公式
第四章、单层板弹性理论 复合材料力学
4.5.1 Hopkins和Chamis公式
他们认为,ROM公式对E22、G12和G23的计算精 度偏低可能是因为没有考虑不同的纤维排列几何 形状的影响。
4.2 基本假设、特征体元、均值化
4.2.1 基本假设
复合材料细观力学理论建立在以下基本假设之上:
第四章、单层板弹性理论 复合材料力学
(1)纤维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基体之中; (2)纤维与基体之间有理想的界面结合; (3)复合材料中的孔隙与气泡体积忽略不计。
此外,本课程中采用张量记法,整型英文字母下标 如i、j表示哑元,单下标如σi表示矢量σ的第i个分 量,双下标如Aij则表示矩阵A的第i行、第j列元素。
(2)可以通过调整组份材料以及它们的几何结构实 现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最优设计。
当然,细观力学理论与宏观力学理论相比也有其不 足之处:1)计算公式复杂,2)分析精度一般要低 些。
但是,考虑到复合材料的实验数据往往具有很大的 离散性,细观力学理论的计算结果尤其对弹性性能 的计算结果一般都具有足够的精度,能够满足工程 应用的要求。
π

d
2

⎜⎟
2 3⎝s⎠
最大值

Vf
max
=
π 2
3
=
0.907
(4.6)
4.4 混合率(ROM)公式
混合法或称为混合律 (rule of mixture)公式是复合 材料领域广为人知、使用很久、形式可能最为简 单的细观力学公式。
第四章、单层板弹性理论 复合材料力学
混合率公式建立在以下的三个 假设之上:
第四章、单层板弹性理论 复合材料力学
令V’、V’f 、V’m、V’v分别表示特 征体元、纤维、基体、孔隙的体
积。对应力取平均后,得到:
1
1⎡

∫ ∫ ∫ ∫ σ i
=
V
'
V
σ
'
i
dV
=
V
'
⎢ ⎢⎣V
'
f
σ
i
dV
+ σ i dV
V 'm
+ σ i dV ⎥
V 'v
⎥⎦
∫ ∫ =
⎛ ⎜⎜ ⎝
V' V
f
(4.11.4) (4.11.5)
例4.1:CF/环氧单向复合材料, Vf=0.6, 组成材料性能参 数见下表,求等效弹性常数。
材料 纤维 基体 单层板
E11(GPa) E22(GPa) ν12
207
17.5 0.27
3.5
3.5 0.35
125.6 6.73 0.302
G12(GPa) G23(GPa)
(4.14.5)
细观力学的方法则是根据组份材料(纤维和基体) 的性能参数,应用细观力学理论计算得到复合材料 的宏观力学性能。
因此,宏观力学的分析方法基于复合材料本身的性 能参数,细观力学的分析方法则基于组份材料的性 能参数。
细观力学理论与宏观力学理论相比的优点:
(1)只需要纤维和基体的性能参数,省时、省钱;
第四章、单层板弹性理论 复合材料力学
m i
=
[
S
i
m j
]{σ
m j
}
(4.3.2)
{εi}=[Sij]{σj}
(4.4)
第四章、单层板弹性理论 复合材料力学
[Si
f j
],
[
S
i
m j
]

[Sij] 分别是纤维、基体和复合材料
的柔度

[Si
m j
]
导出
[Sij]
4.3 最大纤维体积含量
纤维体积含量是影响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一个重要 参数,其最大值与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排列方式有 关。
在空间(三维)问题中,哑元如σi中i的变化范围为 1至6,可以取它们中的任何一个数;在平面问题 中,哑元如σi中i的变化范围则是1至3。
实型英文字母或阿拉伯数字下标如σxx、σ11表实元。
第四章、单层板弹性理论 复合材料力学
4.2.2 特征体元
虽然材料力学的开篇假设为“连续、均匀”,但实际 材料都不是均匀的,都比须在有限体积的单元体上 取平均后方可定义一点的应力和应变:
4.4.2 横向加载
此时,仅沿y方向施加单一应力σyy。根据假设(1)和 (3),有:
σ xx
=
σ
f xx
=
σ
m xx
=0
σ yy
=
σ
f yy
=
σ
m yy

0
σ xy
=
σ
f xy
=
σ
m xy
=
0
第四章、单层板弹性理论 复合材料力学
利用横向应变方程,导出:
ε yy
= σ yy E yy
=
Vfε
f yy
Em
/
E2f2
)
⎟ ⎠
(4.13)
A (基体) B (纤维)
第四章、单层板弹性理论 复合材料力学
这就是原始的Hopkins和Chamis计算E22的公式。类 似,他们还导出了计算G12和G23的公式。
4.5.2 Chamis简化公式
Chamis后来发现,(4.12)的计算精度比(4.13)更好。 据此,他总结了一套简化公式:
18.5
7
1.3
1.3
2.94
2.54
第四章、单层板弹性理论 复合材料力学
解:(1) E11=(0.6)(207)+(0.4)(3.5)=125.6(GPa)
(2) ν12=(0.6)(0.27)+(0.4)(0.35)=0.302 (3) E22=3.5/[1-0.6(1-3.5/17.5)]=6.73(GPa) (4) G12=1.3/[1-0.6(1-1.3/18.5)]=2.94(GPa) (5) G23=1.3/[1-0.6(1-1.3/7)]=2.54(GPa)
'
⎟⎟⎠⎞⎜⎜⎝⎛
1 V'
f
V
'
σ
f
i
dV
⎞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