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流浪人员救助管理调查报告
临时救助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临时救助工作调研报告一、引言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前临时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我们对临时救助工作进行了调研。
本次调研主要围绕救助对象范围、救助标准制定、救助资金来源、救助申请流程、救助效果评估以及工作改进措施等方面展开。
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我们对临时救助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二、救助对象范围临时救助工作主要针对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群体,包括失业人员、低保户、孤寡老人等。
在确定救助对象时,我们需要进一步细化标准,确保救助资金能够真正帮助到最需要的人群。
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人群的贫困状况,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救助标准。
三、救助标准制定在制定救助标准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救助对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合理的救助标准。
同时,我们还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经济发展水平,适时调整救助标准,确保救助资金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
此外,我们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确保救助资金不被滥用。
四、救助资金来源目前,临时救助资金的来源主要包括政府财政拨款和社会捐赠等。
为了更好地保障救助工作的持续开展,我们需要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鼓励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临时救助工作中来。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资金监管,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五、救助申请流程目前,临时救助申请流程还存在一些繁琐之处,给申请人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为了提高救助效率,我们需要进一步简化申请流程,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申请流程的便捷化、透明化。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对申请人的信息核实力度,确保申请信息的真实可靠。
六、救助效果评估为了更好地了解临时救助工作的效果,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
通过定期对救助对象进行回访和调查,了解救助资金的使用情况和救助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对救助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临时救助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七、工作改进措施根据以上调研结果分析,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措:一是进一步细化救助对象标准和救助标准制定过程,二是加强资金管监管和募集力度。
流浪乞讨救助情况汇报
流浪乞讨救助情况汇报
近期,我们对流浪乞讨者的救助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汇总。
通过实地走访和相关
数据收集,我们对这一群体的现状和需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们发现流浪乞讨者的数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在城市街头、商业区、交通枢纽等地,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
他们大多来自贫困地区,因为家庭贫困、失业、家庭破裂等原因,被迫外出流浪乞讨。
他们生活无着,食宿无保障,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压力。
其次,流浪乞讨者的生存状况堪忧。
他们长期生活在街头,饱受风吹雨打,饥
寒交迫。
由于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医疗条件,他们的健康状况往往较差,患病率较高。
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流浪乞讨者更是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再次,流浪乞讨者的救助需求亟待解决。
他们急需基本的食宿保障、医疗救助、心理关怀等方面的帮助。
同时,他们也需要重新融入社会,重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因此,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和关爱这一群体,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救助和支持。
最后,我们将继续关注流浪乞讨者的救助情况,积极组织相关的救助活动,为
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关怀。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份汇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行动,共同努力,改善流浪乞讨者的生存状况,让他们重拾信心,重新融入社会。
通过此次调查和汇报,我们深刻认识到流浪乞讨者的困境和需求,也坚定了我
们继续救助工作的决心。
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关注和支持,让更多的流浪乞讨者得到温暖和帮助,重拾生活的希望。
流浪救助年度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浪乞讨人员问题日益突出。
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
本报告旨在总结过去一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取得的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工作提供参考。
二、工作回顾1. 救助体系建设过去一年,我国各地政府加大投入,不断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体系。
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救助管理机构3445家,其中救助站3355家,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19家。
2. 救助工作成效(1)救助人数:过去一年,全国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9.5万人次,其中城市救助站救助25.8万人次,临时救助点救助3.7万人次。
(2)救助范围:救助对象涵盖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困境人员、未成年人、残疾人、精神病人等。
(3)救助内容:包括基本生活救助、医疗救治、心理疏导、教育培训、寻亲服务等。
3. 社会力量参与过去一年,社会力量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全国共有志愿者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0万小时。
三、存在问题1. 救助资源不足:部分地区救助机构设施简陋,工作人员不足,难以满足救助需求。
2. 救助工作协调性有待提高:救助工作涉及多个部门,部门间协作有待加强。
3. 流浪乞讨人员心理问题突出:部分流浪乞讨人员存在心理障碍,需要加强心理疏导。
4. 流浪乞讨人员寻亲工作难度较大:部分流浪乞讨人员身份不明,寻亲工作难度较大。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1. 加大救助资源投入:完善救助机构设施,提高救助能力。
2. 加强部门协作:建立健全救助工作协调机制,提高救助工作协调性。
3. 关注流浪乞讨人员心理问题:加强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生活信心。
4. 深入开展寻亲工作: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拓宽寻亲渠道。
5.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度。
总之,过去一年,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救助工作水平,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
寻找流浪人员情况汇报
寻找流浪人员情况汇报最近,我们对流浪人员的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和汇报。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了一些有关流浪人员的情况,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隐患。
以下是我们的汇报内容:首先,我们对城市中心地区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发现了一些流浪人员常出现的地点。
这些地点包括公园、街头、桥底等,这些地方成为了流浪人员的栖身之所。
他们在这些地方寻找食物和庇护,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其次,我们发现流浪人员中有一部分是因为生活困难、家庭问题或其他原因导致无家可归的。
他们需要社会的关爱和帮助,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另一部分流浪人员可能是因为精神问题或其他原因导致无法融入社会,需要专业的帮助和支持。
在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了一些流浪人员的基本情况。
他们大多数是中老年人,有的失去了家庭,有的失去了工作,生活十分无助。
在这个社会中,他们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帮助。
另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流浪人员的生存困境。
他们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没有固定的住所和收入来源,生活异常艰难。
在城市中心地区,他们面临着很多生存问题,需要我们的关心和援助。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建议加强对流浪人员的关怀和援助,提供临时的住所和食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其次,我们建议建立更多的救助机构和社会福利机构,为流浪人员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另外,我们也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流浪人员的问题,共同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总的来说,流浪人员的情况十分令人关注,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改善流浪人员的生活状况,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关注和帮助流浪人员,让社会充满温暖和爱心。
社区流浪乞讨总结
社区流浪乞讨总结篇一:流浪乞讨人员调研报告流浪乞讨人员调研报告流浪乞讨人员调研报告对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和管理,是新时期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
近年来,我站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按照“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坚持依法主动开展救助,顺利实现了从强制性收容遣送到关爱性救助管理的过渡,较好地保障了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加速、部分家庭监护缺失和社会保障不完善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县街头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类流浪乞讨现象,影响了城市文明进程,破坏了正常社会秩序,给社会的稳定和安全也带来了一定隐患。
结合工作实际,本人就我县流浪乞讨人员现状进行了深刻反思,寄予引起领导高度重视,强化救助管理,为净化我县社会环境、推动和谐**建设尽一已之力。
一、城区各类流浪乞讨人员现状(一)分布范围。
根据街头主动救助巡查统计,在城区每天滞留的流浪乞讨人员大约有20人左右,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相对固定区域:白鹤滩客运站大门口2人、**路沿线3人、堂琅文化广场1人、老人民医院大门口2人、师范桥头3人、花桥下2人、国税局后街1人、过境路沿线3人、农贸市场3人。
(二)人员构成。
从以上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状况看,我县城区的流浪乞讨人员大致分为三类:1、职业乞讨者。
这类人员主要是因不愿劳作,选择以乞讨为生存方式,把乞讨作为一种生财手段,通常在街头展示残疾身体,播放凄惨音乐,编造凄惨遭遇,以博取市民同情行乞,既影响了市容环境,又干扰了居民正常生活秩序。
此类人员大约有3人左右,约占城区流浪乞讨人员总数的15%。
2、失去家庭监护的特殊人群。
这类人员因痴、呆、傻、精神障碍自行离家出走或被家人抛弃,流落街头,靠垃圾桶中翻捡食物为生,这些人绝大部分说不清姓名、户籍等个人基本信息,常生活在城市脏、乱、差的死角地带,生活条件极差,食品用水毫无卫生保证,极易成为各种疫病的感染源和传播者,影响到城市的环境卫生和防疫问题。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总结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总结流浪乞讨人员是城市中的一群弱势群体,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面临着生存困境和各种困苦。
对于这一群体的救助工作,是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总结了一些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经验和做法,希望能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首先,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道主义精神,尊重每一个流浪乞讨人员的人格和尊严。
在救助过程中,我们要给予他们关爱和温暖,帮助他们重建自信,树立生活的希望。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对他们的心理辅导工作,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重新融入社会。
其次,我们要建立完善的救助体系,健全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机制。
这包括建立健全的救助站点和救助机构,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临时住所和基本生活保障。
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登记和管理工作,及时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救助。
另外,我们还要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帮扶和就业培训工作。
通过开展各种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流浪乞讨人员学习一门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重新融入社会。
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关注流浪乞讨人员,呼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救助工作中来,共同关心和帮助这一群体。
最后,我们要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法律援助和权益保护工作。
建立健全的法律援助制度,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服务,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法律宣传和教育工作,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
总的来说,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道主义精神,建立健全的救助体系,加强社会帮扶和就业培训工作,同时也要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法律援助和权益保护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流浪乞讨人员走出困境,重新融入社会,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流浪乞讨巡查情况汇报
流浪乞讨巡查情况汇报近期,我对城市中流浪乞讨现象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巡查,现将情况汇报如下:首先,我对城市主要街道、公园、商业区等地进行了巡查,发现了大量流浪乞讨者。
其中,有的是老年人,有的是残疾人,还有一些是年轻人。
他们或坐在街头,或蹲在路边,手中拿着一个碗或者一张写有“求饭”“求救”等字样的纸板,向过往行人乞讨。
其次,我对这些流浪乞讨者进行了一些简单的采访。
通过与他们的交谈,我了解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非出于自愿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而是因为生活困难、失业、家庭问题等原因导致无法维持正常生活,只能选择流浪乞讨来维持生计。
在巡查过程中,我还注意到一些流浪乞讨者的生活状况十分艰难。
他们往往没有固定的住所,食物和饮水来源不稳定,生活环境恶劣,缺乏基本的卫生条件。
在寒冷的冬天,他们没有温暖的衣物和住所,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
针对以上情况,我认为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流浪乞讨者的生活状况。
首先,可以加强对流浪乞讨者的救助和关怀,提供临时的住所和基本生活物资,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其次,可以加强对流浪乞讨现象的管理和治理,建立健全的社会救助体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重建生活。
此外,我还建议加强对流浪乞讨现象的宣传和教育,增强社会公众对流浪乞讨者的关注和理解,促进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共同努力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综上所述,流浪乞讨现象在城市中仍然存在,并且影响着城市的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的生活。
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改善流浪乞讨者的生活状况,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希望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重视这一问题,共同努力,为流浪乞讨者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区级流浪乞讨工作情况汇报
区级流浪乞讨工作情况汇报一、工作概况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流动,流浪乞讨现象在我区逐渐增多。
我区政府高度重视此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管理和帮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以下是我区流浪乞讨工作情况的汇报。
1. 流浪乞讨人数统计根据我区公安部门的数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区流浪乞讨人数为576人,其中包括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不同群体。
这些流浪乞讨人员分布在我区的各个街道和社区,形成了不同规模的流浪乞讨聚集地。
2. 流浪乞讨原因分析经过深入调查和研究,我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
主要原因包括家庭贫困、失业、残疾、精神疾病等多种因素。
这些原因导致了他们无法融入社会,无法生存和工作,从而选择了乞讨这种非法途径。
3. 流浪乞讨地点治理我区对流浪乞讨聚集地点进行了重点治理。
采取了清理整治、环境提升、巡逻管控等措施,有效减少了流浪乞讨人员的聚集和滋生。
同时,对于一些顽固的流浪乞讨聚集地点,也采取了强制拆迁、改造等措施,切实改善了城市环境。
二、工作成效1. 流浪乞讨人员帮扶我区政府积极开展了流浪乞讨人员的帮扶工作。
通过社区服务中心、慈善机构等渠道,建立了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体系。
为他们提供了生活救助、医疗救助等多方面的帮助,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重拾生活信心。
2. 流浪乞讨人员社会融入在帮扶工作的同时,我区政府也鼓励流浪乞讨人员参与社会劳动,提高他们的社会融入度。
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措施,帮助他们学习技能,掌握就业技能,有了自食其力的能力。
3. 流浪乞讨治理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区的流浪乞讨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流浪乞讨聚集地点得到了整治,城市环境得到了改善。
同时,流浪乞讨人员的数量也有所下降,社会治安得到了有效维护。
三、存在问题1. 帮扶工作不到位尽管政府和社会组织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了一定的帮助,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一些流浪乞讨人员的帮扶工作还存在不到位的情况。
部分流浪乞讨人员没有得到及时的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导致他们继续滞留在街头。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总结(共2篇)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总结(共2篇)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总结自2015年8月《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以来,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支持配合下,救助管理工作总体上进展顺利。
但是,一些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增多,组织、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流浪乞讨和组织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现象严重,严重侵害公民权利、扰乱公共秩序、危害社会稳定。
为进一步做好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和管理工作,维护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现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做好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和流浪未成年人解救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但由于人口流动、家庭困难、意外事件、个体选择等原因,流浪乞讨现象仍有发生,特别是流浪未成年人存在被拐卖、拐骗,胁迫、诱骗、利用乞讨或从事违法犯罪活动,遭受摧残和虐-待的现象。
流浪未成年人是特殊社会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
各级民政、公安、城-管、卫生、财政部门一定要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主动,各尽其职,多管齐下,打击震慑违法犯罪、教育警醒群众、弘扬正气。
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狠抓落实,将这项工作作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做好流浪未成年人解救保护工作。
二、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协调配合做好落实工作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和解救、保护流浪未成年人工作,事关权利保护和社会稳定,涉及多个部门,具有很强的政策性。
各级政府、各个部门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协调配合,齐心协力做好这一工作。
(一)民政部门要加强街头救助,协助配合公安、城-管、卫生等部门做好街头管理和打击解救工作。
一是组织、指导、监督救助管理机构做好街头救助。
劝导、引导街头流浪乞讨人员进入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不愿入站的,根据其实际情况提供必要的饮食、衣被等服务;坚持“先救治,后救助”的原则,配合医疗机构做好街头流浪乞讨人员中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危险传染病人的救治工作。
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总结
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总结
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总结如下:
1. 提高救助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
加强对救助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救助能力和沟通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开展救助工作。
2. 建立健全流浪乞讨人员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详尽的流浪乞讨人员信息库,记录和管理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信息、救助记录等,确保救助工作的全面和准确。
3.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
与公安、社区、慈善组织等相关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和协作机制,共同协调和推进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
4. 完善救助制度和政策。
修订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相关制度和政策,明确救助标准和程序,确保救助工作的规范和公正。
5. 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
加大对社会公众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增强社会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减少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歧视和偏见。
6. 加强监督和评估工作。
建立健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救助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7. 加大投入力度。
增加财政投入,提供足够的救助资源,确保流浪乞讨人员能够得到全面和及时的救助。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能够提高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救助效果,切实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权利,并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流浪乞讨年度总结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浪乞讨现象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流浪乞讨人群的生存状况不仅关乎他们的基本权益,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为了更好地了解流浪乞讨现象,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我们于本年度对流浪乞讨现象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
现将调查结果和年度总结如下:二、流浪乞讨现象现状1. 流浪乞讨人群构成根据本年度的调查,流浪乞讨人群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因家庭困难、生活无着落而流浪乞讨的人员;(2)因失业、残疾等原因导致生活困难而流浪乞讨的人员;(3)因犯罪被遣返回乡、家庭无法接纳而流浪乞讨的人员;(4)部分流浪乞讨人员存在精神障碍、智力障碍等问题。
2. 流浪乞讨现象分布流浪乞讨现象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城市繁华地段、交通枢纽、商业街区等地方。
其中,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流浪乞讨现象较为严重。
三、流浪乞讨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1)家庭贫困:部分流浪乞讨人员因家庭贫困,无法维持基本生活,被迫流浪乞讨;(2)家庭暴力:家庭暴力导致家庭成员无法正常生活,部分人选择流浪乞讨;(3)家庭破裂:家庭破裂导致部分成员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
2. 社会因素(1)就业困难: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部分行业就业岗位减少,导致失业人员增多;(2)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无法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充分的生活保障;(3)社会救助体系不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尚不健全,部分流浪乞讨人员无法得到及时救助。
3. 个人因素(1)道德观念缺失:部分流浪乞讨人员道德观念缺失,不思进取,选择流浪乞讨;(2)法律意识淡薄:部分流浪乞讨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不遵守法律法规,选择流浪乞讨。
四、流浪乞讨问题应对措施1.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完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3)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确保基金安全。
2. 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1)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提高救助能力;(2)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救助中心等救助机构的建设和管理;(3)提高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质量,确保其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州市临时救助实施办法的通知
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州市临时救助实施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6.01.11•【字号】湖政发〔2016〕1号•【施行日期】2016.01.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社会救助正文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州市临时救助实施办法的通知湖政发〔2016〕1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湖州市临时救助实施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湖州市人民政府2016年1月11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申请和受理第三章审核和审批第四章标准和方式第五章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第六章健全工作机制第七章附则湖州市临时救助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完善我市社会救助制度,及时解决群众遇到的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国发〔2014〕47号)、《浙江省社会救助条例》及《浙江省临时救助办法》(浙政发〔2015〕35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经市政府同意,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临时救助,是指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的应急性、过渡性救助。
第三条临时救助对象适用于本市户籍人口,居住在本市且持有《浙江省居住证》人口和困难发生在本市的流动人口。
救助范围包括家庭对象和个人对象:家庭对象是指因火灾、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或者家庭成员突发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因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和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遭遇其他特殊困难的家庭。
个人对象是指因遭遇火灾、交通事故、突发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困难,暂时无法获得家庭支持,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个人。
其中符合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条件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按有关规定提供救助。
街道流浪乞讨工作情况汇报
街道流浪乞讨工作情况汇报一、工作概况2019年至今,我市流浪乞讨问题严重,涉及人数众多,已成为市民反映较多的社会问题。
根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我市流浪乞讨人员中有部分是本地居民,还有一部分是外地流浪乞讨者,其中包括一些来自农村的流动人口。
这一问题的存在,不仅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也影响了市容市貌,给市民生活带来了不便和困扰。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市多次组织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对流浪乞讨现象进行了严厉打击。
同时,我们也注重通过帮扶措施,帮助流浪乞讨人员重新回归社会,摆脱贫困和困境。
二、帮扶工作情况1. 社会帮扶机构为解决流浪乞讨问题,我市成立了多家社会帮扶机构,通过这些机构,我市开展了一系列帮扶活动,涉及就业、心理辅导、医疗救助等方面。
在经过多年的努力,许多流浪乞讨者通过这些帮扶机构得到了救援和帮助,走出了贫困和困境,重新回归社会。
2. 公共就业服务为了解决流浪乞讨者的就业问题,我市加大了公共就业服务力度,通过开展就业培训、推介岗位、提供就业信息等方式,为流浪乞讨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通过公共就业服务的帮助,许多流浪乞讨者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3. 医疗救助由于流浪乞讨者生活困难,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我市开展了医疗救助工作,为流浪乞讨者提供相关医疗服务。
通过这项工作,我们有效地解决了流浪乞讨者的医疗问题,提高了他们的身体健康水平。
三、未来工作计划为解决流浪乞讨问题,我市将继续加大对相关帮扶工作的投入,根据流浪乞讨者的实际情况,精准施策,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帮扶方案。
同时,我们也将继续加强社会宣传工作,以促进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共同解决这一问题。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将社会帮扶机构和公共就业服务的工作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
同时,我们也将继续加大对流浪乞讨现象的监管力度,严格打击非法乞讨行为,为市民创造一个安全、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
四、总结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对流浪乞讨问题进行了有力的治理和帮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湖州调查报告
湖州调查报告1. 背景介绍湖州市位于浙江省西部,是长三角著名的旅游城市和经济强市。
该市近年来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湖州市的发展状况和民生情况,我们组织了此次调查。
2. 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湖州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情况,为湖州市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3. 调查方式我们采用了多种调查方式,包括实地走访、网络问卷、电话采访等。
我们在湖州市的各个重要地点进行了实地走访,向居民和企业负责人了解情况。
同时,我们在网络上发布了问卷调查,并通过电话联系一些关键人物进行采访。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秉持客观公正、严谨科学的原则,确保调查结果具有代表性和可信度。
4. 调查结果(1)经济状况湖州市经济已经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近年来,该市的GDP均增长超过7%,市场化水平和消费水平也逐年提高。
同时,该市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比重逐步增加。
(2)社会状况湖州市社会状况相对较为稳定。
全市犯罪率较低,居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但是,该市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比如城乡差距较大,部分人员财政收入较低等问题。
(3)生态环境湖州市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
该市的环境保护措施也相对得到了较好的实施,生态环境质量保持高水平。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环保问题,比如垃圾处理和空气质量等。
5. 调查结论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湖州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良好。
(2)湖州市的社会状况相对稳定,但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3)湖州市的生态环境质量高,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我们认为,湖州市应该进一步加强发展规划和政策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同时加强环保工作,保持区域生态环境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6. 参考文献[1] 湖州市政府. 湖州市统计年鉴[M]. 2009.[2] 中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M]. 2009.。
2024年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总结
2024年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总结
1.建立完善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制:加强与社会救助机构、福利机构、执法部门等的合作,建立起统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制,确保救助工作的协同和高效。
2.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宣传推广: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加大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宣传力度,让公众了解他们的困境和需要,增强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度。
3.完善流浪乞讨人员识别和登记制度:建立起流浪乞讨人员的识别和登记制度,通过给予流浪乞讨人员身份认定,对他们进行分类登记,并提供相应的救助和管理服务。
4.加强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救助: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基本的食宿、医疗、教育等生活救助,并通过社会救助机构和福利机构提供就业培训、职业技能等相关服务,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5.加强流浪乞讨人员的心理辅导和社会帮扶: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心理辅导和社会帮扶服务,帮助他们克服内心困境,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增强他们重返社会的能力。
6.加强流浪乞讨人员的执法管理和社会治安维护:通过加强执法力度,尤其是打击流浪乞讨人员背后的组织和非法集团,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
7.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建立起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定期对救助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综上所述,2024年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关键是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加强宣传推广、改善救助条件、提供心理辅导和帮扶服务、加强执法管理和社会治安维护等方面的工作,以提高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质量,助力他们重返社会。
2024年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总结
2024年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总结当前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造成了许多人陷入贫困和无奈的境地,其中流浪乞讨人员是一个亟待关注和帮助的群体。
为了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共同努力,经过一年来的努力,我对2024年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进行以下总结。
一、政府加大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力度2024年,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关注和力度。
各级政府纷纷推出了更多的扶助政策,加强了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投入,增加了专项经费,用于提供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扶助和医疗保障。
政府还加强了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托底保障,建立了长效机制,确保流浪乞讨人员能够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其次,政府加强了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工作。
政府组织了针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工作人员培训,提升了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
针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心理问题,政府加强了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的工作,帮助流浪乞讨人员重新树立自信心和希望。
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2024年,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形成了全社会关爱和帮助流浪乞讨人员的热潮。
首先,多家社会组织和慈善机构纷纷投入到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中,提供食物、庇护所和卫生保健等必要的帮助。
这些社会组织和慈善机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了关怀和帮助。
其次,各种志愿者活动蓬勃发展,许多志愿者组织和个人参与到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中。
志愿者们主动参与到流浪乞讨人员的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给予他们温暖和希望。
志愿者的加入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三、加强执法力度,减少流浪乞讨现象为了减少流浪乞讨现象的发生,在2024年,政府进一步加强了执法力度,打击了非法乞讨和流浪乞讨的行为。
各级政府加强了对乞讨行为的管理和监控,在公共场所设置专门监控点,以及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巡逻和管理。
同时,政府在重点地区设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提供临时居所和基本生活保障,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州市流浪人员救助管理调查报告组员:毕士凡姚超一严哲活动计划一、开题报告二、实地调查1访问救助站工作人员2采访街头乞丐、行人。
并拍摄照片。
三、问卷调查1设计问题6个2复印100份向路人发放3收集问卷汇总分析,计算百分比。
四、查阅资料1访问湖州政府网站2搜集相关的管理条例3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五、结题报告开题报告1、研究背景跨入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春天,由于日益加剧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矛盾,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出现了一个怪异现象——“街头伸手一族”频繁进入我们的眼帘。
他们出没于繁华的市中心,向过路人纷纷伸手:给我一点钱。
这与现代大都市的容貌极不协调,影响了市容。
在21世纪的今天,当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中国的今天,这种现象是极不文明的,可也很无奈。
对此,我们都因该反思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而我们又该怎么处理这个现象呢?于是,我们小组将对此现象作专题报告。
2、组员毕士凡姚超一3、调查对象市街头流浪人员市救助站路人4、活动日程计划:1以调查表的形式了解湖州人民对流浪乞讨人员的了解和看法。
2前往湖州市吴兴区收容所,了解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状况。
3交流活动心得,讨论分析湖州社会保障建设的得失,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活动记录一、2月13日,小组成员在市区某快餐店开会。
我们从“文明”二字出发,进行讨论。
最终毕士凡说,既然说“文明”,那么“和谐”也是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且最近我们国家也正在创办和谐社会,我们不妨以此为基点。
姚超一同意了这一观点,并提出最近湖城的流浪人员有所增加,这说明我们现在的社会还不够和谐,我们可以调查一下他们的情况,以此为切入点,触摸“文明”的内涵。
最后确定了实践主题“关爱流浪人,建设和谐社会”二、2月14日,小组成员在市区某快餐店开会。
这次活动我们小组设计了调查问卷和今后的活动方案和目标,并确定了各个时期的任务:由姚超一负责统筹安排并记录活动过程和总结报告;毕士凡负责用照相机记录活动过程和写开篇报告与负责其它事项。
活动目标:了解湖州城区当街乞讨人员的平时生活状况向有关部门提出比较有建设性建议,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三、2月15日,小组成员在市区进行调查(附调查表及统计结果)。
我们以口头提问、问卷等的方式对路人进行访问,并进行统计。
调查表(100份)1.你是否在街上受过流浪乞讨人员的乞讨?A.有100%B.没有02.你是主动给他们的[A 30.8%]或是受其纠缠被迫给他们的[B 38.5%]还是受其纠缠也不给他们[C 30.7%]?选( )3.你知道街上的流浪乞讨人员都是有证件的吗?A.知道0B.不知道84.6%C.有些是,有些不是15.6%4.你认为按照湖州现在的发展状况,街上应不应该有流浪乞讨人员?A.应该38.5%B.不应该7.7%C.不好说53.8%5.你知到吴兴趣的收容所在哪里吗?(12人不知道,1人知道在南门外)6.你认为湖州市的社会保障水平如何?A.好0B.不好30.8%C.一般69.2%D.较差0E.差0四、2月17日,小组成员参观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照片)。
我们得到湖州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领导的同意,仔细聆听了湖州市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的工作情况,参观了救助站的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的住所。
完善的政策,完备的设施设备,让我们充分感受到社会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关爱,体会到国家为实施“和谐社会”真正扎根基层,为民造福。
我组一行五人来到湖州市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我们去聆听科长的工作介绍,了解到我市的流浪乞讨人员以未成年人和老年人为主。
在整个湖州地域里,我市实施125救助体系(在一些乡政、两个区、五个县设立救助分站),实现了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就近后就快救助。
科长还介绍道:从03年8月1日救助站成立到现在,我市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流浪乞讨人员,从原来的强制遣送,发展成为自愿、无偿、人性化的救助方案,体现了迎合“和谐社会”的历史要求,用无限的关怀换来流浪乞讨人员对社会的希望。
席间,我们和科长等单位领导进行了亲切交谈,队员认真地做了笔记,开拓了思维,更加了解了湖州社会保障的发展状况。
在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交谈以后,科长带领我们参观了救助站为流浪乞讨人员设立的住所。
在男寝室处,我们看到了整洁的床铺,干净的卫生间,宽敞的食堂。
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人性和关爱。
特别是为反家庭暴力人员所提供的住所,那里的住宿条件堪比旅馆。
在活动室,摆放着一张台球桌和一张乒乓球桌。
在图书室,陈列着各种名著和幼儿读物。
在多媒体厅,救助站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了学习娱乐的场所。
可以想象,流浪乞讨人员来到这里后,一定会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在活动结束的时候,我们五人重新来到了救助站的大门外,面对着大门一侧,我们深切的感受到,党和国家扎根基层,集民情,和民心,顺民意,想民之所想,圆民之所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和谐社会”不屑奋斗着。
我们这些社会上的幸运者,应该多多关心那些流落街头的流浪乞讨人员,为实现我国的最高目标,即实现共产主义贡献力量。
六、2月18日和19日,小组成员到市中心实地调查街头乞讨人员我们小组一行人到市中心实地调查街头乞讨人员,发现这些人中几乎全是小孩和老人,则让我们感到心里很不是滋味。
而且,我们发现这些“浪人”并不如我们传统印象中的那样衣衫褴褛,虽称不上是名牌,但也干净整洁,落落大方。
对此有成员感到疑惑,因为如果这些衣服是在救助中心领的,那他们为什么还会在这里乞讨?如果不是,那他们(7岁或者更小的孩子)又怎么会有这么干净的衣着呢,莫非有大人和他们在一起?但为什么我们找了好久都没找到呢?为此我们问了他们一些问题,访问过程不再赘述了,只是有一个镜头不得不提,当一个小孩(我都不忍心称他们为乞丐)坐到我们面前时,竟然跪下来求我们“给我一块钱”,在新中国成立至今将近65年之际,竟仍有人会为了求人给一块钱而下跪!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场面,多么让人心酸!我们的访问引来了一些过路人的注意,也有热心人主动告诉我们一些关于“街头伸手一族”的情况,他们说经常有人在附近转悠,这些“街头伸手一族”一要到钱就会把钱给他们,而这些孩子就是他们控制的。
市救助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些孩子是被“蛇头”买来或从其父母那里“租”来然后靠这些孩子吃饭。
有时她么救助了一些人,当天把他们送回老家,可第二天就又在街头看见他们了,对此他们也没办法或者说办法有限。
通过对这些街头流浪人员的调查,我们发现有很大一部分人不愿去市救助中心,而“乐于”在街头乞讨。
我们不知道这次调查中有多少是真实信息他们是真的自愿行乞,还是受“蛇头”控制。
但我们觉得,人作为一种智慧的最高级形态的存在,他们有自己的人生观、金钱观和世界观,他们当然有自己的尊严。
但如果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毁灭这些弱势群体的尊严,就绝对不可饶恕了!七、2月21日,组员决定为解决“乞丐现象”提意见,到23号再进行讨论。
八、2月23日,小组在徐州市中心某餐厅进行讨论,由毕士凡记录各成员的意见,并起草总结报告。
总结报告:只要人人都献一点爱当中国的历史进步到21世纪,中华文明将在世界上再次腾飞。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与一个世纪前已有了质的飞跃。
据统计,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跨上了一个重要的台阶。
可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关键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矛盾凸显交织的阶段。
为此,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但是,建设一个公平和正义的社会,不仅需要政府有正确的、前瞻性的治国理念,而且需要社会中每个人的参与、努力和付出。
并且,我们要努力的不仅仅是在经济建设上,更重要的是在自身的修养上。
简而言之,我们要争做文明人。
我们知道,自己做的调查远远不能代表全社会的整体形态,因为各地会因各地的经济和精神文明发展程度的差异而存在很大的区别,但这又会回到我们最根本的主题上来了——和谐!我们觉得生活应该是美好的,而和谐正是美好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当人们的物质水平提高,人在吃穿住行上的需求与社会供给相和谐时,社会经济发展就会美好;当人的精神追寻与实际情况相和谐,包括自尊、人格都能被大众所尊重时,人的情感世界就会美好;当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相协调时,整个社会就会美好;最后,如果人自身,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都能相互宽容,和谐共处,那么我们会觉得面前豁然开朗,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由此观之,人本身是世界和谐,生活美好的最基本元素,那么人必须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与外界相和谐。
可是从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就有人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不惜以顺害别人的物质甚至是精神利益为主。
因此对待这些流浪人员我们必须一分为二。
首先是那些真的需要帮助的,他们因为生活无助,没有经济来源,迫不得已背井离乡走上流浪的道路;其次是那些以“吸取”别人的同情心来苟且偷生的人,他们可能是自己装做乞丐,也有可能操纵别人来乞讨。
当然凭我们一时的观察,我们当然无法马上就辨别他到底是否真需要帮助。
为此,有人提出这样一个方法:给要钱的一点饭,给要饭的一点钱。
可是,社会上人有许多流浪人员,无论自愿还是被“蛇头”控制,他们始终都是社会的不和谐音符。
那么怎样才是消除这些不和谐音符最好的办法呢?光靠政府那有限的救助办法究竟能起到多少作用呢?政府设立救助站当然是一项很好的措施。
可是,自从2003年国务院下发通知,不得强制性的收容社会流浪人员后,面对我所提到的第二类人就无计可施了。
对此我们商量提出以下几条建议:1)首先要完善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完善乞丐的救助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
前几年,国务院颁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他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贫困人口和乞丐的人文关怀与“以人为本”的救助理念。
2)从根本上说,要通过各种手段增加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财政支出,完善基层财政体制,努力改善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完善农村的各项基本建设。
既然乞丐大军主要来自于农村,那我认为就应该从全力解决农村问题和“三农问题”入手。
3)要加强城市对乞丐的管理,正确对待乞丐的各种行为,对那些冒充乞丐或是借乞丐之名进行犯罪活动的人进行严厉的惩罚,而对那些真正穷苦的乞丐进行适当的安臵和救助。
4)从市场角度来看,也可以对乞丐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对那些不符合市场要求的人不予进入乞讨市场。
通过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在专门的乞讨市场里进行竞争。
但是,这样解决方式的弊端也是有的,它似乎缺少人文精神。
可见市场是残酷的,我想也是有效的。
5)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觉悟,让农民自强起来。
培养他们劳动致富的决心。
通过村委会等一系列农村自治委员会,来解决贫困农民的基本问题,力争把这些问题在本地解决掉。
到这儿,我们的这篇关于“乞丐现象”的调查报告也算基本上完工了,但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