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社会性发展

合集下载

第八章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第八章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一、亲子关系
(一)亲子关系的含义及教育意义
亲子关系是儿童与父母之间建立的一种人际关系。它是在家庭生活中逐渐 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亲子关系是小学生社会联系中出现最早、持续时间最 长的一种人际关系,与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相比,它也更具稳定性。
亲子关系的情感基础是依恋。依恋促进了父
刚入学的儿童还没有形成真正的集体关系和集体生活,还没有形成集体的意 识。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到一年级下学期时,儿童初步形成集体关系和集 体意识。二年级的小学儿童已能明确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一名成员,能 逐步把集体的要求转变为自己的要求,把班集体的荣誉当做自己的荣誉,服 从集体的要求,完成集体所交给的任务。随着中、高年级小学儿童的集体活 动范围日益扩大,他们的集体意识日益提高,初步懂得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 的关系,并能自觉服从集体,维护集体利益。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交往观念、交往行为、建立关系的特点都在发 生变化。对三至六年级小学生师生关系特点的研究发现:小学生的师生关系 具有亲密性、反应性和冲突性三个方面的特点,在不同年级,师生关系在这 三个方面有不同的表现,五年级学生表现出高亲密、高反应和高冲突的特点 ,而六年级学生则表现出低亲密、低反应、低冲突的特点。
第八章
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小学儿童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的基本特点,掌握相 关的基本理论。 2、了解测量小学儿童同伴群体关系的基本知识,掌握同伴群体关系的 测量技能。 3、领会小学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有关理论及性别差异的相关知识,培 养性别差异研究的兴趣。
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发展
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儿童自己作出更多的重要决定。
二、同伴关系
(一)同伴关系的含义及教育意义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 ppt课件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 ppt课件
第八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赵东群 平顶山学院
2P0P1T课6.件12.09
1
社会性概述:
社会性是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产物,人在交往中获得了社会性。
社会性是人的社会化的内容和结果。它也涉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个人属性,如 情感、性格、交往、社会适应等等。
社会性是指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社会化过程 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特征。由于这种心理特征的发生和发展,儿童由自然人逐 渐变为能适应生活环境、能与周围人交往,并以自己的独特个性对他人施加影 响的社会人。
PPT课件
4
第一节:亲子关系
三、依恋的类型与影响因素
安全型
紊乱型依恋
PPT课件
5
这类儿童对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影响不大,母亲离开时,并无忧虑表 现;母亲回来了,往往不予理睬,虽然有时也会欢迎,但是短暂。 这种儿童实际上并未形成对母亲的依恋。
这类儿童当母亲要离开时表现出惊恐不安,大哭 大叫;一见到母亲回来就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 当母亲去迎接他(她),如抱起时,却又挣扎反抗 着要离开,还有点发怒的样子,孩子对母亲的态 度是矛盾的。他们即使在母亲身旁,也不感到安
不安全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社会性和情绪上表现为退缩, 参加游戏很犹豫,不活泼,不投入。这些儿童在学龄期表 现出对学习不感兴趣,没进取心,缺乏自制力,人际交往 较差。
PPT课件
10
(二)影响依恋的因素
1.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包括:
1
权威性、专制型、
溺爱型、忽视型。
2.儿童的气质特点:研究者根据儿童 行为的节律性、活动水平、适应性、 心境、情绪等方面的特点,将婴儿的 气质划分为三种类型。活泼型、安静 型、一般型。受幼儿气质特点的影响 可以将幼儿划分为:难以教养型、易 教养型、行动患慢型。

幼儿社会性发展目

幼儿社会性发展目

06
CHAPTER
家园共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 展
家长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作用
1 2榜样,通过日 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家长可以向幼儿传递积极 的社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情感支持
家长给予幼儿无条件的爱和关怀,为幼儿提供情 感上的安全感,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社会信任感和 归属感。
03
CHAPTER
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
亲子关系建立与维护
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
01
通过积极回应、亲密接触等方式,与幼儿建立信任和安全的基
础。
亲子沟通与情感表达
02
鼓励幼儿表达情感,倾听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促进亲子间的情
感交流。
家庭规则与价值观传递
03
设定合理的家庭规则,以身作则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引导幼儿
方放松等。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游戏、故事或角色扮演等方 式,帮助幼儿学会分析问题、提
出解决方案并尝试解决问题。
寻求帮助和支持途径
与父母或老师沟通
鼓励幼儿在面对挫折时,主动与父母或老师沟通,表达自己的感 受和需要。
寻求同伴支持
教育幼儿学会向同伴寻求帮助和支持,共同解决问题或分享经验 。
利用专业资源
如有需要,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辅导等资源的帮助,为幼儿 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指导。
诚信友善品质塑造
培养幼儿诚实守信的品质,做到言行一致、信守承诺、不说谎话。 教育幼儿友善待人,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分享快乐。
引导幼儿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矛盾,以和平、友好的方式解决问题。
05
CHAPTER
挫折应对与心理调适能力
面对挫折时心理反应分析
焦虑、紧张或不安
当幼儿遇到挫折时,可能 会表现出情绪上的紧张和 焦虑,如哭闹、发脾气或 退缩等。

幼儿心理学第八章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心理学第八章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 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 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 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第一节 社会性概述
社会性可以说是一种静态形式,而社会性发展则是 动态的过程,一种逐渐建构的过程。新生儿只是一个具 有人类生理结构的生物人,不具备社会属性。客观世界 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他们不认得生活中的 任何东西和任何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在同外界环境 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几个月后,孩子就会对 人有反应,看到有人来了就高兴得手舞足蹈,开始找人, 身边没有人就开始哭叫;在妈妈的精心照料下,他们逐 渐熟悉妈妈的声音、妈妈的脸,产生“认生”现象,见 到妈妈就高兴,陌生人要抱一抱时就哭了;随着孩子长
第一节 社会性概述
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 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幼儿社会性发展在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有 极其重要的地位。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其未来人格发展的 重要基础,此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 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这是由于幼儿期是儿童 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 社会行为技能在此阶段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开始逐渐 显示出较为明显的个人特点,某些行为方式已经成为比 较稳定的个性特征。
第一节 社会性概述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 1.人际关系的建立
社会性的核心内容就是人际关系。幼儿的人际关系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幼儿与成人的关系,主要指幼 儿与父母的关系,即亲子关系;二是幼儿与同伴的关系; 三是幼儿与幼儿园老师的关系。 2.性别行为的发展
性别行为是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 逐渐形成的行为,也就是男人就应该像个男人,女人就 应该像个女人,不论是在服装,还是在行为举止方面, 如男孩喜欢玩枪,女孩喜欢布娃娃。

8第八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8第八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恩全集》46卷上, 104页
刘佑成的理解
《资本论》第1卷“商品拜物教”一节中,马克 思从剖析价值形式的本质入手,把整个人类社会划 分为三个阶段:直接的社会关系,物化的社会关系, 自由人联合体。拜物教理论的精神同三形态理论是 一样的。 马克思讲的三种形态,就是人与人建立社会联 系的三种方式。人的依赖关系,实质上是自然经济 社会;物的依赖关系,实质上是商品经济社会;自 由个性,实质上是时间经济社会。 ——刘佑成《马克思的社会发展三形态理论》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 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
1、人的本质只能是人的社会性 2、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的总和来规定(生
产关系、地缘关系、血缘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 系、阶级关系等 )
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变化发展 的,不是凝固不变的抽象物
五、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理想人格的塑造 及现代意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止于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立:立德、立言、立功 养浩然之气,舍生取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孔子的忠恕之道
霍尔巴赫否认偶然性在历史中的作用
霍尔巴赫
4、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与社会 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含 义
统一性含义有二:一是指社会运动总是由低级 向高级发展的;二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民 族、国家,总是会呈现出共同的本质特点 多样性的含义有二:一是指某些民族的发展道 路因各种条件的影响而不完全按照五种社会形 态的顺序发展,有时可以跳跃式发展;二是指 同类社会形态在不同的民族有自己特殊的表现 形式

第八章 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第八章 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3)儿童特征与教师特征的组合也影响师幼和谐关系。儿童的能力、动机和行为风格与教师的期望等存在协调和匹配的问题。
(4)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对师幼和谐关系也产生重要关系。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也常常影响教师对儿童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及儿童对教师的感受,从而影响师幼关系。
(5)客也有一定的影响。
②智力方面和生理方面,有关缺陷儿童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水平及生理缺陷对依恋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5)家庭一般情况。研究表明,失业、经济困难、婚姻失败都会影响父母对其子女照料的质量,父母经常争吵、挑剔,会使孩子体验的多是消极情绪,从而破坏依恋的安全性。
(6)文化因素。研究表明在同种文化背景下依恋类型存在一定的稳定性。
3.答:
(1)同伴关系是满足团体归属感的重要源泉。儿童有归属以及尊重和爱的基本需要,其满足的途径可多样。
(2)同伴关系是发展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的重要基础。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是交往的产物。
4.答:
(1)对儿童的学习及其对早教中心、幼儿园以及学校的适应发挥着重要作用。师幼关系对儿童的学习和教育机构的适应方面影响最为突出。
5.影响师幼和谐关系建立的主要因素。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且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儿童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二、填空题
1.生物性和交往性、互动性、依恋性
2.前依恋期、依恋关系建立期、依恋关系明确期、互惠关系形成期
4.幼师关系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师幼关系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八章幼儿社会性的发展ppt课件

第八章幼儿社会性的发展ppt课件

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自我效能: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 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 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第三节 性别差异及性别角色的发展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对未来成就的期待不同
父母总认为儿子应该受较高教育,以换取较高的社会 地位,儿子的成就愈高,父母的晚年也就愈有保障。 女儿总是要出嫁,若书念太多或工作成就过高,将来 就不容易嫁出去。即使女性意识逐渐抬头,但对未来 成就的期待仍存有性别刻板印象。
情绪表达规则
最小化规则:与真正的感受相比,情绪的 表达在强度上减弱。
最大化规则:指积极情绪的表达在强度上 增强。
面具规则:用中立的表情来表达不置可否 的情绪。
替代规则:指个体被期望用一种很不同的 情绪代替另一种情绪。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三、情绪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延迟满足”实验
实验者发给4岁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 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 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 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 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 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 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
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

第八章婴儿的情感与社会性发展

第八章婴儿的情感与社会性发展
比哺育更重要;依恋形成对社会性的正常发展有重 要影响。
了解婴儿的气质对父母养育的意义
1、了解孩子气质的类型,气质是比较稳定的,但并 不是不可变的。婴儿的气质影响了其与抚育者之间 的关系。反者依然。
2、研究者发,影响同步性在提高难相处婴儿的自 我控制方面特别重要。影响同步性:有点像跳舞, 一个舞伴领舞一段时间,另一个舞伴又领舞一段时 间,在这个过程中,这种运动相互重叠、彼此对应。
结果表明,在这三个任务中所表现出的抗拒引诱 的能力在年龄18~30个月之间稳定上升,言语发 展得较好的儿童自控能力也较高。
(3)抗拒型。当与母亲分离以前紧靠其母亲,不愿 离开母亲一步,虽然母亲在跟前,也不主动探究 环境中的事物。当与母亲团聚时,表现出非常生 气的抗拒行为,甚至于推开和搡打母亲。当母亲 抱起他时,他仍然继续哭闹,很难安抚他。
(3)无组织的紊乱型。是最不安全的,当与母亲分 离后再团聚时,儿童表现出各种混乱的矛盾行为。 如当母亲抱起他的时候,他的目光却看到别的地 方,或用一种茫茫然的抑郁的眼神接近母亲;当 母亲安慰他以后,他却出乎意料地哭起来,或表 现出一种冷冰冰的姿态。
三种类型
(1)容易抚养型(40%) 很快建立起有规律的生活方式,愉快的、容易
适应新的经验。
(2)抚育困难型(10%) 日常生活没有什么规律,接受新经验比较困难,
对环境刺激倾向作出强烈的否定反应。
(3)启动缓慢型(15%) 安静、不爱活动,对环境刺激作出温和低调的
反应,心境经常是不开朗的,对新经验适应的速度 比较慢。
实验是在一个儿童观察室中进行的。室内摆放
着三把椅子,呈三角形摆放。一把椅子是给母亲坐 的,另一把是为陌生人准备的,还有一把是儿童椅, 其周围摆放着许多玩具。通过单向玻璃可以观察到 实验的整个过程。母亲和陌生人事先被告知要按照 一个实验情节次序行动。

第八章 攻击行为及其发展(社会性发展心理学)教学文案

第八章 攻击行为及其发展(社会性发展心理学)教学文案

第八章攻击行为及其发展(社会性发展心理学)第八章攻击行为及其发展攻击:是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伤害的个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

(巴龙和里查森)要考虑到意图和结果、是否是外显行为、是否指向生命个体以及攻击行为指向的对象是否有避免伤害的动机。

攻击行为的类型依据意图或目的:仇视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依据行为的性质和方式:身体的/语言的;直接的/间接的;积极的/消极的实验研究技术语言攻击他人实验、攻击无生命对象实验、进行不致于产生伤害的攻击实验、看起来真实,实则无害的攻击。

(主要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攻击理论1、本能论威廉.詹姆斯认为,人类皆有好斗的劣根性。

他认为侵犯倾向是祖先遗传下来的本能,人们无法摆脱他,只能通过替代性的活动消耗侵犯动力,使侵犯倾向得到控制。

弗洛伊德最初认为侵犯是和人类的性本能联系到一起的,是来自于性压抑所产生的困扰状态,后来弗洛伊德提出生本能和死本能,认为生本能和死本能都是保存性的,当个体的生命本能开始衰竭或耗尽的时候,死本能就在与生本能的对立中获得优势而直接表现出来,即侵犯行为。

这种死本能指向自己就是自杀,指向他人就是侵犯、攻击或杀戮等。

战争是死本能的集中体现。

2、动物学习性观点:劳伦兹认为攻击是人类和动物的一种本能。

他认为从动物的争斗行为中可以了解人类的侵犯,动物的攻击发生在三种情况下: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保护领地,掠夺资源。

他认为侵犯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所以必须定期加以发泄。

建议采用举行体育比赛等代替破坏性的发泄方式。

3、生理学的观点:攻击行为的产生有神经基础。

对动物的研究表明,下丘脑与暴力有关。

愤怒、凶暴的情绪和攻击行为还和杏仁核有关。

4挫折—攻击说美国耶鲁大学的多拉德提出挫折—攻击理论,该理论认为:攻击是挫折的结果,挫折总会产生攻击,直接的身体的和语言的攻击是最常见的形式,但直接攻击受阻时,也会产生其他形式的攻击,如散步流言等。

后来,贝克维茨引入了情绪唤醒、对攻击线索的认知等中介变量,对多拉德的理论进行了修正,他认为挫折导致攻击是因为消极情感与攻击行为存在一定的关系,挫折产生消极情绪,消极情绪引起攻击的准备,但是否会发生外在的攻击行为,取决于对攻击线索(如手枪)的认知等因素。

第八章幼儿社会性发展PPT课件

第八章幼儿社会性发展PPT课件
• 3~5岁的儿童不仅能准确地给情绪命 名,还能确认情绪产生的原因。
• 幼儿末期儿童还能够有效地预测他人 的情绪。
22
儿童辨别情绪的性质和原因的准确率
年龄组
情绪
3岁 4岁 5岁 积极的 消极的
情绪的性质 69 72 83 66 83
情绪的原因 67 71 85 85 64
23
4、移情
• 什么是移情 • 幼儿移情能力的发展 • 如何培养幼儿移情能力
16
3. 表情日渐社会化
4—8岁儿童运用的各种情绪交往手段 比例变化
年龄 4岁 8岁
语言 19﹪ 74﹪
眼色 79﹪ 16﹪
手势 2﹪ 10﹪
17
二、幼儿的情绪理解
1、情绪语言的出现 2、主动了解情绪 3、对情绪的思考 4、移情
18
1、情绪语言的出现
• 儿童在1岁半时开始用词语(比如高 兴、伤心、害怕)来指称内在的情绪。
• 例子:人们对自己 祖国产生自豪感和 尊严感
5
一、幼儿的情绪表达
1、幼儿情绪情感表达的发展 2、情绪表达的发展趋势 3、影响幼儿情绪表达的因素
6
7
1、幼儿情绪情感表达的发展
(1)在婴儿期已经产生的基本情绪的 基础上分化产生了自我意识情绪如害 羞、骄傲等。
(2)在情绪社会化的基础上产生高级 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 情绪表达 • 情绪理解 • 情绪调控
4
情绪和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反应
• 情绪是一种外在的、 暂时的
• 例如:快乐、悲愤、 恐惧等
• 多与人的生理需要 有关
• 例子:别人送给自 己喜欢的东西,非 常兴奋
• 情感是一种内在的、 稳定的

第八章社会性发展

第八章社会性发展

安斯沃斯的“陌生情境”实验
(1)婴儿与母亲一起进入一间舒适的实验室内
(2)一位陌生人进入该房间,并坐下来先与婴儿的母亲, 后与婴儿进行交流;
(3)母亲不引人注意地走出房间;
(4)母亲返回,陌生人走出房间;
(5)母亲离开,婴儿独自呆在房间内;
(6)陌生人返回;
(7)母亲再次返回。
以上七个片段各持续3分钟
社会性的发展与培养
2020/8/1
1
印度狼孩
2020/8/1
2
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在一个巨大的白蚁穴附近,发现 狼群中有两个“狼孩”(狼哺育的女孩),他把她们送到了孤儿 院,分别取名为卡玛拉与阿玛拉。
具备狼的特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 喜暗怕光,凌晨1时到3时像狼似地嚎叫,给她穿衣服,她却 粗野地把衣服撕掉。
2020/8/1
11
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个体与他人形成各种必要的心理联系以及个体人格 不断演进的过程。
其核心是个体形成与他人的心理联系,发展自己 的人格。始于出生,持续终生。其中婴幼儿期、 童年期和青少年期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阶段。
2020/8/1
12
第一节 社会性发展相关概念
一、依恋 (一)亲子依恋 (二)成人依恋 (三)父母教养方式 二、同伴关系 三、人际关系
2020/8/1
33
权威型父母对孩子的发展最为有利,因为既对孩 子有高度的期望和积极支持,又对孩子有必要 的行为塑造。 这也符合马科比等(Maccoby & Martin,1983)八字诀: 控制、期望、沟通、关爱。
2020/8/1
34
★实践性思考
结合你自己的亲身经历,你认为你小时候 与父母形成的依恋类型是哪一种?父母常常采 用的教养方式是哪种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性的发展与培养
2020/6/3
1
印度狼孩
2020/6/3
2
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在一个巨大的白蚁穴附近,发现 狼群中有两个“狼孩”(狼哺育的女孩),他把她们送到了孤儿 院,分别取名为卡玛拉与阿玛拉。
具备狼的特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 喜暗怕光,凌晨1时到3时像狼似地嚎叫,给她穿衣服,她却 粗野地把衣服撕掉。
2020/6/3
13
亲子依恋
依恋是指个体在童年早期寻求并力图保持与特定人物 (主要是母亲)情感联系与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最初形式表现为婴儿与成人(常为母 亲)的依恋。
2020/6/3
14
动物研究-幼猴对母猴的依恋
幼猴在出生后不久 即被与母猴分离。然后, 向幼猴提供两个玩具母猴做为母猴替代物。第 一个玩具母猴是由铁丝网做成。第二个玩具母 猴由毛巾布和泡沫橡胶做成。两个玩具母猴都 可以在胸部附加奶瓶,供幼猴取食。
安全依恋类型(60%);回避型(20%);焦虑-F 反抗型(20%)
爱情
2020/6/3
24
2020/6/3
25
2020/6/3
26
2020/6/3
27
什么样的 爱情可以 开花结果?
2020/6/3
28
依恋类型和爱情关系: 爱情依恋理论
安全型:人际关系中有很多爱、义务和信任,忽 略同伴的缺点,接纳和支持。约占56%
结果:母亲离开后;母亲回来后;与陌生人相处时三种 条件下表现分析。
2020/6/3
19
回避型依恋 (avoidant attachment, 也叫类型A)
当母亲离开,让婴儿与陌生人相处一端时间后,母亲 在爱重新返回来时,婴儿躲避母亲或不理母亲。这类 婴儿即使母亲在房间里,他也不太理会;而当母亲离 开时,婴儿也不感到焦虑。
安全型依恋 (secure attachment,也
叫类型B)
婴儿在母亲离开后表现出苦恼、不安,当母亲回来时, 婴儿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对重新见到母亲感到非 常高兴。这类婴儿可以和陌生人相处得很好,但明显 表现出对母亲的偏爱。
反抗型依恋 (resistant attachment,也 叫类型C)
婴儿对母亲的态度是矛盾的,存在两种相反的情感。 母亲回来后,既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 与母亲的接触。比如,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跑向母 亲,但是母亲要抱他时,婴儿反而生气的拒绝、挣脱。
2020/6/3
6
狼孩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2020/6/3
7
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 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 重庆女人辣,上海男人顾家, 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轻人是爱冲动的; 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于经商的等等。
刻板印象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会性发展相关概念 第二节 如何促进个人的社会性发展
2020/6/3
11
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个体与他人形成各种必要的心理联系以及个体人格 不断演进的过程。
其核心是个体形成与他人的心理联系,发展自己 的人格。始于出生,持续终生。其中婴幼儿期、 童年期和青少年期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阶段。
2020/6/3
12
第一节 社会性发展相关概念
一、依恋 (一)亲子依恋 (二)成人依恋 (三)父母教养方式 二、同伴关系 三、人际关系
B 与他人接近让我不安。我很难完全相信、依靠他们。 有人对我太亲近时我会很紧张,并且爱侣想让我更亲近 一点我也有点不自在。
C 我想让人亲近我,可别人不情愿。我常担心我的同伴不 是真的爱我或者想离我而去。我想和他人完全融为一体, 可这个愿望有时会吓跑别人。
2020/6/3
22
Hale Waihona Puke 结果:与婴儿的依恋模式类似,
安斯沃斯的“陌生情境”实验
(1)婴儿与母亲一起进入一间舒适的实验室内
(2)一位陌生人进入该房间,并坐下来先与婴儿的母亲, 后与婴儿进行交流;
(3)母亲不引人注意地走出房间;
(4)母亲返回,陌生人走出房间;
(5)母亲离开,婴儿独自呆在房间内;
(6)陌生人返回;
(7)母亲再次返回。
以上七个片段各持续3分钟
结果:无论它是否提供食物,幼猴会依附于软 布做的玩具母猴。
说明 玩具母猴向幼猴提供了一种安全感。
2020/6/3
17
人类研究
为什么婴儿与母亲能迅速建立起社会性的互动 模式?
一是父母能够引发婴儿的先天反应(依恋类型)
二是婴儿也能引发父母的喂养行为(父母教养方式)
2020/6/3
18
依恋的类型
2020/6/3
5
大女孩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 话,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孩子。
在大脑结构上,这个狼孩和同龄人没多大差别。一个10岁儿 童的大脑在重量和容量上已达成人的95%,脑细胞间的神经 纤维发育也接近完成。只是因为狼孩长期脱离人类社会,大脑 的功能得不到开发,智力也就低下。
回避型:害怕亲密,怀疑他人。相信真爱不会长 久,电影和爱情小说里描写的那种深爱在现实中 根本不存在。很少恋爱。约占25%
矛盾型:多次恋爱,难以得到他们追求的长久快 乐。唯恐失去伴侣,屈从对方;分离焦虑。约占
19%
各种类型所占比例与婴儿依附类型的调查比例相当接 近.
当人们进入一个安全、持久的人际关系时,他们 的依恋类型会改变。
2020/6/3
29
教养方式
包姆玲德(Baumrind,1967 )教养方式
2020/6/3
4
阿拉玛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的音,诉说饥饿和 口渴了。回到人间的第11个月,阿玛拉就死去了。
卡玛拉在两年后,才会发两个单词(“波、波”和叫牧师夫 人“妈”)。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第7年学会45个单词。 她动作姿势的变化也很缓慢。1年4个月时,只会使用两膝步 行。1年7个月后,可以靠支撑两脚站起来。不用支撑的站立, 是在2年7个月后;到两脚步行,竟费了5年的时间,但快跑时 又会用四肢。
2020/6/3
20
依恋模式通常形成与婴儿期,
成年人所建立的人际关系反映着他们与母亲的 依恋风格。
成人依恋
Hazan和Shaver 要求被试阅读下面三段内容,并指出 哪些反映了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所想、所感、所为:
A 我很容易与人接近,信赖他们或让他们信赖我是件开 心的事。我不怎么担心被抛弃或害怕别人离我太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