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外文化差异对音乐文化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外文化差异对音乐文化的影响
中西音乐之渊源各异,除了因民族性所产生的色彩差异之外,主要表现于中国音乐注重的是情韵,而西洋音乐注重的是和谐。溯本求源,西洋的和谐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数学与几何学的科学性及数理协调性;而中国的情韵则可说是源于先秦诸子的哲学,甚或是源于古代钟鼎的花纹及原始壁画的动物飞腾之象。
归根结底,中西方的宇宙观、世界观的不同,是中西音乐风格形成各异的根本原因。
一.就调式而言
西方音乐主要遵循七声体系,有七个全音和半音组成一个音阶;和西方音乐不同,中国音乐的调式构成的本质和特征是五声性,其构成的核心是三音小组。
比较而言,五声体系和七声体系存在着这样的差别:前者比较单纯、质朴、简洁,后者比较复杂、丰富、精致;前者适合于表现明朗、刚劲、粗犷的风格,后者适合于表现细腻、婉曲、华丽的色彩。
中国古代并非没有七声音列,自先秦起,中国即有许多乐器(如古琴、古筝等)能够演奏七声音列。甚至连十二音音列也已经早在先秦即已出现,在曾侯乙墓65枚一套的出土编钟上,中间3个半八度内即全部按半音音阶排列,这比西方的十二音体系要早1800多年。但中国音乐并没有选择它们,而是选择了五声体系。究其原因,我们只有到文化之根中才能找到。
众所周知,西方文化从其一开始就表现出追求细致和精密的倾向,他们能够推衍出复杂的逻辑系统,建构起繁琐庞大的哲学体系,得出严密周备的定义。这种理性的缜密正是西方科学型文化最有力的工具。而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相反的倾向:疏旷、单纯、简洁和明快。中国人不喜欢拐弯抹角,不喜欢繁琐论证,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艺术上,他们都尽可能的直截了当,追求顿悟见性,洞察本质,总是力求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最多的内容,以最少的笔墨来制造最动人的韵味。返朴归真,确实是中国人生活的最高旨趣,也是中国人艺术的最高旨趣。
而西方人之所以追求细致、缜密,中国人则追求简朴、单纯,是因为这两种倾向各有其不同的文化本体。简单地说,西方文化是以知识为本体,中国文化是以生命为本体;西方艺术的功能是娱人,中国艺术的功能则主要为是娱已。前者是对对象世界的认知,是有待其真实性来支撑它;后者是对生命状态的体验和感受,是完全个人的,它不需要一个外部世界来支撑,来证明,而是自己支撑自己,自己证明自己;它是在自己的世界中自得、自足。
重视证明,追求说服力,所以西方人的思维趋于细致、缜密;而着眼个人的领悟,内心的会意,则自然趋向于简朴、单纯。中国音乐之所以没有选择七声音列和十二音音列,而独独选中了五声系列,应该正是出于这样的文化底蕴和美学追求。
二.就声部处理而言
西方音乐体系在处理多声部关系时特别注重主调旋律与其它声部的和声关系。所以,在西方音乐中,主调音乐体系占有绝对的优势,构成西方音乐体系的主干。所谓主调音乐,就是以一个旋律为主,其它各声部的和声音列都只对其主调起衬托作用,或者是突出其基调,或者是强化其节奏,或者是
丰满其音响效果,或者是渲染其情绪色彩,或者是加强乐曲的气氛等等。
与之不同,中国音乐注重各声部旋律自身的横向性线型展开。中国音乐中绝大部分均为单声部,如果是多声部,也不是像西方音乐中常用的主调音乐,而是复调音乐。
中国音乐的织体之所以会向横向的线型思维发展,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沈知白在《和声在中国以往不能发展的原因》一文中提出过两个因素。第一,在西方,男女合唱早成传统,而男女声域不同,故必有和声出现。中国男女合歌合舞自汉以后殊无所闻,故不易出现和声;加之中国戏剧中的以假嗓歌唱,又模糊了男女声的界线,和声自然更无从谈起。第二,中国五声性与单线型的旋律适合士大夫“顺应自然以求安适”的性情,“静穆恬淡优游逸豫”的生活,以及“中庸之道”、“清静无为”的思想。这两条应该是十分重要、十分直接的原因。
但是,中西音乐织体不同的更为深刻的原因,似乎还是在文化精神之中,在各自的文化传统与美学传统之中。大致说来,西方文化是空间型的,而中国文化是时间型的。西方文化着眼于空间性,故而其艺术必然以实体的块面为基本的造型手段,必然追求艺术的雕塑感、立体感、体积感。与之相应,西方音乐也就尤其重视纵横交叉的立体状思维,着力追求绵密厚实、紧凑和谐的富有块面感的效果。
与之不同,中国文化则着眼于时间性,故而其艺术自然以游动的线条为基本的造型手段,必然追求艺术的节律感、深邃感和虚灵感。同样的道理,中国音乐也自然格外重视单线延伸、游动的横线型织体思维,努力追求单纯婉转、深邃渺远的富有韵律感的效果。其最基本的手段就是将其曲调单线化,使音乐以线型轨迹向前“游”动。中国音乐的最高旨趣不在音响的浑厚、结实,而是旋律在线型游动时所作的起伏、强弱、虚实、迟速等方面的变化所生的节律感。所以,中国音乐很少作大规模的合奏,故不要求各样乐器之间的紧密配合;即使偶有合奏,也总是小范围的,而且合奏时也尽量挪出空来让有特色的乐器独奏或轮奏。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问题:中西文化对于“和谐”这一概念的理解。
中国人认为单音是最和谐的(指乐音),八度叠置其次,然后是四、五度叠置。这从中国传统民间乐器上也能看到:胡琴的定弦一般是四、五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笙,它的传统发声指法决定了一个“主音”和一、两个“辅音”同时发声,从而形成一个四、五度叠置的和弦。对于和弦西洋人则认为,三度叠置才是最和谐的,至少是半和谐的,而四、五度叠置的和弦反而是不和谐的。其实,和谐应该是相对的。我想,三度叠置的效果并不旨在追求其和谐,而是旨在追求其丰满。
对于中国音乐一切都要服从于“韵味”,服从于“情”。而对西洋音乐来讲,“形式”美才是主要的一环。“摹仿自然”与“形式美”本是西方美学思想的两大中心。
一个注重“情韵和谐”,一个注重“形式和谐”,从理论到实践的两条路不同道路,实所以为中西文化差异之根本,也是中西音乐文化不同之所在。
2008-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