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CKD)定义、诊断及分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肾脏病(CKD)定义、诊断及分期
——KDIGO伦敦研讨会纪要
2009年10月4-6日,慢性肾脏病:改善全球预后(KDIGO)国际机构在英国伦敦召开了慢性肾脏病(CKD)定义、诊断及分期研讨会。其主要目的是汇总全球CKD随访资料,以预后为硬终点,评价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及尿白蛋白与终点事件间关系,对现行CKD诊断和分期系统进行重新评估。
来自全球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位肾脏及全科医师,检验医学、流行病学、统计学专家和社区卫生保健者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这其中既有现行CKD诊断系统的制定和拥护者,也有持不同观点的专家和学者。
唯一受邀参加此次高端学术研讨会的中国大陆学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海燕教授和王芳医师对此次会议的背景及所获部分成果等内容进行了系统介绍,希望对我国临床医师有所助益。
背景
2002年,美国肾脏病学会(ASN)制定的肾脏病/透析临床实践指南(KDOQI)提出了CKD 诊断的全新概念,用以代替既往的“慢性肾损伤”、“慢性肾衰竭”等名称,并制定了分期系统(见右表)。
表2002年KDOQI的CKD分期系统
注:GFR肾小球滤过率,单位为ml/(min·1.73m2)
2004年,国际肾脏病学会(ISN)的KDIGO采纳了CKD的定义和分期系统并向全球推广,使其分别成为全球肾脏病相关医疗及学术交流的统一疾病分类名词和划分标准。
7年来,CKD领域的新研究不断涌现,尤其是在普通和高危人群中进行的早期CKD流行病学调查,如欧美、我国等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均进行了CKD筛查研究。与2000年相比,目前在Pubmed上可检索到的CKD相关文献已增加1倍以上。肾脏早期评估计划(KEEP)、肾脏和血管终末期疾病预防(PREVEND)等多个CKD随访人群的建立,将有利于进一步明确CKD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
CKD流行病学研究的开展,唤起了公众和非肾脏病专科医师对CKD的关注,提高了CKD 是公共卫生问题的意识,推动了CKD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获得了相当的社会效应。
问题
虽然2002年的CKD定义及分期系统堪称CKD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但由于受到当时循证医学证据的限制,仍可能存在不足。随着近年来相关证据的不断积累,对该系统的质疑和争论日益凸显,是否应对其进行修订也被提上日程。
过度诊断?以KDOQI的CKD定义及分期为依据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CKD的人群患病率为6%~16%,这一比率远高于肾内科医师的日常接诊量,且与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的实际数量亦不成比例;此外,新增的CKD人群主要集中于CKD3期,且以老年人多见。
上述结果引发了是否由于CKD的定义导致其患病率被高估的质疑,而这将造成不必要的公共卫生资源浪费和肾内科医师负担增加。因此,有学者建议应根据性别、年龄等因素,对肾功能降低的标准进行重新调整。
分期标准片面?研究显示,在相同CKD分期中,与无白蛋白尿/蛋白尿的患者相比,存在白蛋白尿/蛋白尿者发生死亡、心血管事件及进入ESRD的风险增高。
因此,仅根据肾功能对CKD患者进行分期,而不考虑白蛋白尿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病”或非病?单纯白蛋白尿者(不合并糖尿病或无其他肾脏损害证据,且肾功能正常者)是否应被称为“肾脏病”患者,也受到质疑。
有学者认为,CKD 1~2期与不良预后间关系不明确,且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故其应被称为“CKD危险因素”而非“病”。
但同时,许多代表提出,由于现行CKD分期标准推广时间不长,在制定新的CKD定义和分期系统时,应注意避免过度修订导致临床使用的混乱。
资料
大多数疾病的分期遵循由轻到重,逐渐进展的规律。分期越晚,其进展越迅速、合并症越多、临床预后越差,而预后是检验分期系统合理性的最有力证据。由此,KDIGO提出,CKD的诊断和分期应基于患者预后,而非医师需求;应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而非个人观点。
截至2009年9月,KIDGO筹委会共汇集了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55个队列人群、总样本量超过100万的随访其中,来自中国的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北京队列(Beijing Cohort)研究和台湾地区的台湾一般人群(TaiwanGP)研究。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和欧洲格罗宁根大学医院的2个著名统计团队受邀组成各自独立的数据分析小组,采用统一的统计学分析策略对所收集资料进行荟萃分析。
首先,由于队列人群的人员构成不同,将分别针对普通人群、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和CKD 人群进行分析。
其次,预后指标统一设定为死亡与肾脏病事件两大类、共五项,每项指标均有明确定义。
最后,研究者在处理eGFR、白蛋白尿/蛋白尿对预后的影响时,充分考虑了两者之间的交互关系。由于不同队列人群检测蛋白尿的方法不同,分析小组还对白蛋白尿和蛋白尿进行了分类分析,丰富了研究内容。除eGFR和蛋白尿外,研究还纳入了社会人口学因素等变量以便进行多因素分析,且所有变量也设置了统一标准。
成果
诊断指标对预后的分析显示,eGFR下降和白蛋白尿均为多项预后指标的独立危险因素。
大部分参会者认同,应将eGFR下降和白蛋白尿作为CKD的诊断指标;由于证据尚不充分,是否应依据年龄界定不同的CKD诊断标准仍须进一步研究。
CKD分期以预后为终点事件的分析显示,当白蛋白尿水平相同时,CKD1和2期患者的全因和心血管死亡无显著差异。因此,有代表建议,应将CKD1和2期合并,或根据白蛋白尿水平重新界定CKD1期和2期。
也有代表认为,该结果的得出可能与eGFR评估方法有关,研究所用肾脏病膳食改良试验(MDRD)公式并不适用于CKD1~2期患者,因此,上述结果尚待更准确反映GFR的公式[如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合作(CKD-EPI)公式]的进一步验证。
在CKD3期患者中,由于在全因和心血管死亡等多项预后指标上均有显著差异,多数代表认为,应在分期上对eGFR分别为30~44 ml/(min·1.73m2)和45~59 ml/(min·1.73m2)的患者加以区分。此外,分析显示,此期患者白蛋白尿/蛋白尿水平越高,发生终点事件的风险也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