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补益剂——【方剂学】

合集下载

《方剂学·补益剂》

《方剂学·补益剂》

第七章 补益剂概 述1、定义: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主治各种虚证的方剂,统称补益剂2、适应症:虚证虚证的常见原因:①先天不足②后天调护饮食不当等③医源性错误(过汗或下利过度,而耗气伤阴)3、分类: 补气--气虚证补血--血虚证气血双补--气血两虚补阴--阴虚证补阳--阳虚证阴阳并补--阴阳两虚4、补益方法:①直接补益②间接补益(气血、阴阳、五行相生理论)③重视培补先后天之本5、注意事项:分清虚的病位分清虚的真假注意调理脾胃(通补)小火久煎病程长,勿急于求成第一节 补气除湿药补气药 行气药 升提药补血药四君子汤 Ⅰ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释 名:以君子名,功专健脾和胃,以受水谷之精气,而输布于四脏,一如君子有成人之德也。

望:面色萎白闻:声低息短问:倦怠乏力切:脉虚弱功用:益气健脾君:人参臣:白术佐:茯苓使:甘草★本方与理中丸的比较1、病机+2、主治证3、治疗方法4、药物组成运 用辨证要点: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

附 方:脾胃气虚气 滞 异功散痰饮内停 六君子汤痰阻气滞香砂六君子汤脾虚肝旺 柴芍六君汤参苓白术散 Ⅰ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证:脾虚湿盛1、脾气虚:四肢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2、湿盛:肠鸣泄泻,胸脘痞闷3、舌脉:舌苔白腻,脉虚缓。

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君:人参、茯苓、白术臣:山药、莲肉、苡仁、白扁豆佐:★桔梗:通利水道;载药上行,培土生金砂仁陈皮使:甘草配伍特点:1、多种除湿法:健脾、燥湿、淡渗、芳化、行气2、补而不滞3、标本兼顾4、肺脾同治,培土生金运 用:1、使用要点:脾虚+湿盛2、培土生金:①小儿久咳;②增强易感儿的抵抗力(去桔梗,加鸡内金)③慢性疮疡久不收口(清代《奇症案》)3、新用:经行腹泻补中益气汤 Ⅰ类 《内外伤辩惑论》脾虚食少便溏,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萎白特点:①活动后就发热②伴汗出气短③体温不高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君:黄芪:补气:升阳;固摄 为何不用人参为君?臣:人参、白术:补气健脾 为何不用茯苓健脾?佐:升麻、柴胡:升阳举陷 黄芪:人参:升麻:柴胡=3-5:1:1:1陈皮:通补 ★甘温除热当归:养血 为何补血?使:甘草:调和配 伍 特 点:补气与升阳并用补气与养血并用补气与行气并用运 用证治要点:面色萎黄,少气懒言,体倦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软无力。

方剂学第七章

方剂学第七章
耳鸣、舌质淡。 心失所养——心悸。 肝失所养—头晕目眩,爪甲无华 冲任失养—月经不调,经量减少。闭经不
行,脐腹作痛、脉细或细涩。
方解
君:熟地——甘润味厚,滋阴养血。 臣:当归——补血养肝,活血调经。 熟地、当归,相须为用,增强补虚止血之
力,又具活血行滞之功。 佐:白芍——酸甘质柔,养血敛阴。
木香 陈皮 砂仁 。 功用:益气化痰,行气温中。 主治: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
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 瘦倦怠,或气虚肿满。
补益>>补气
四君子汤趣记
参苓白术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莲子 薏苡仁 砂仁 桔梗 甘草 茯苓 人参 白术 山药 白扁豆
【主治】脾虚夹湿证。 【病机】脾胃气虚,湿浊阻滞。 【治则】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证病机分析
气无所依,阳气浮越于外——肌热 血虚 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
不能充养于脉——脉虚,重按无力。
方解
君:黄芪——大补脾肺元气,以资生血之 源。
臣:当归——养血和营。 配伍要点: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理 。
黄芪配当归,补气生血,气旺血生,血充气 固,阳生阴长,阴平阳秘,虚热自退。
配伍要点
补气药与升提药相配,为益气升阳,甘温 除热代表方。
方中以黄芪配柴胡、升麻,尤善益气而升 阳,体现了“虚者补之”、“陷者升之”、 “甘温除热”之法。
运用
1.辨证要点: 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恍白,脉虚
软无力。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2、附方:
升陷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黄芪、知母、柴胡、桔梗、升麻。
2、衍化方: 胶艾汤(《金匮要略》) 组成:川芎、阿胶、甘草、艾叶、当归、芍药、干地

《方剂学》第七章,补益剂

《方剂学》第七章,补益剂
用。
方名 同

正邪 主证
表证 治则
玉屏风散
祛风,治自汗证
正虚
不伤风常自汗 见风始有恶 无表证
扶正为先
桂枝汤
邪实 伤风始有自汗 不见风亦恶 有表证 散邪为主
• 完带汤(1) • [组成] 白术,山药,人参,苍术,
白芍,车前子,陈皮,柴胡,黑芥穗, 甘草
• [功用] 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 [主治] 脾虚肝郁,湿浊带下证。
• [重点,难点]
• 1,病机:脾气虚弱,心血不足,心脾两虚。
• 2,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 的常用方。
• 心悸失眠,食少体倦,便血崩漏,舌淡苔 白,脉细弱。
• 3,配伍特点: • 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 • 气血并补,重在补气,意在生血。 • 补气养血药中佐以理气之品,使补而不滞 • 4,加减法: • 崩漏偏寒者,加——艾叶炭,炮姜炭。 • 偏热者, 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
川芎,白芍药,熟地黄,炙甘草, • [功用] 益气补血 • [主治] 气血两虚证。 •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气血两虚证的常
用方。
• 附方:
• 十全大补丸:八珍汤加——黄芪,肉桂。温补 气血。
• 人参养荣汤:十全大补丸去芎,加——陈,远, 味。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 泰山磐石散 为十全大补汤去肉桂,茯苓, 加——续断,黄芩,砂仁,糯米而成,
生地为君
当归为君
熟地为君
四物汤 药性特点
配伍特点 药量
功效 应用
地,芍
芎,归
滋腻,性柔属阴
辛燥,性刚属阳
刚柔相济,阴阳调和
纯阴补血,血中血药
纯阳行血,血中气药
行血不伤血,补血不滞血 芎归大于地芍:主疏通

补益剂(方剂学)

补益剂(方剂学)

四君子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各等分(各9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15g),水一盏,煎至七
分,通口服,不拘时候;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现代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
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组成】莲子肉一斤(500g)薏苡仁一斤(500g)砂仁一斤(500g) 桔梗一斤(500g)白扁豆一斤半(750g)白茯苓二斤(1000g)人参 二斤(1000g)甘草二斤(1000g)白术二斤(1000g)山药二斤 (1000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g),枣汤调下。小儿量岁数加 减服之(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阴虚补阴,阳虚补阳,阴阳两虚则阴阳并补,这是补 益阴阳的常规方法。但因阴阳互根,孤阴不生,独阳 不长,故补阴药与补阳药常配合使用。《类经》卷十 四中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 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 泉源不竭。”因此,阳虚补阳时,常佐以补阴之品, 使阳有所附,并可借阴药滋润之性以制阳药之温燥。 阴虚补阴时,常佐以补阳之品,使阴有所化,并可借 阳药温运之力以制阴药之凝滞。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1.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 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 崩漏等。
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 脉虚大无力。
【方 解】
本方所主为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脾胃为营卫气血 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饮食减少、体倦肢 软、少气懒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虚则中气下陷, 升举无权,故见脱肛、子宫下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 遏不达则发热,因非实热,故热势不甚,表现为时发时 止、手心热甚于手背,与外感发热有显著区别;气虚媵 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治当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剂学课件补益剂

方剂学课件补益剂
2019/3/13 方剂学
四、临床应用:
1、范围:补气的代表方、基础方。 2、举例:①异功散 ②六君子汤 ③香砂六君子汤 ④保元汤 ⑤七味白术散 3、参考—对肾炎蛋白尿的治疗。
2019/3/13 方剂学
参苓白术散
一、作用: 1、补气强于四君—四君加莲、淮、 枣、扁、苡 2、祛湿和胃—砂仁(苓、术、扁、苡) 3、长于止泻:①补脾止泻 ②渗湿止泻 ③升提止泻
2019/3/13
方剂学
六讨论 1补气与补血的关系 《温病条辩》血虚者,补其气而血自生 2补阴与补阳的关系 《类经》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 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 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3正补与间接补益
《难经》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肾者,益 2019/3/13 方剂学 其精.
2019/3/13 方剂学
《傅青主女科》
一、组成:重用白术、山药各30克。
2019/3/13 方剂学
二、作用特点:
1、除带专方—能使带下完结而愈,故名。 2、健脾、祛湿、舒肝除带。 3、重在健脾祛湿,佐以舒肝。 术、药、参:甘温补气健脾。 苍、陈:合术燥湿理气 车前子------渗利湿浊 祛 湿(燥、渗、胜) 荆芥穗------胜湿止带 柴、芍-----------疏肝理气 甘 草--------调药和中
2019/3/13
《金匮要略》
一、组成:
1、六味地黄加附子、桂枝。
2、重用熟地,轻用附桂。
2019/3/13 方剂学
二、主治—肾阳亏虚证。 1、病机—肾阳不足,虚寒内生,气化失司。 2、症状 肾虚症—同六味地黄。 虚寒症—畏寒嗜睡,腰膝下肢冷寒,小便清冷, 性机能低下(阳萎、早泄、滑精、精冷) 水液失调症—水肿、痰饮、脚气、消渴、转胞 3、主症—腰膝痠冷,畏寒嗜睡,小便清冷, 舌质胖嫩,边有齿印,脉沉弱而见三大要 素中任何一症。 方剂学 2019/3/13

《方剂学》讲课稿:补益剂

《方剂学》讲课稿:补益剂

《方剂学》讲课稿:补益剂上次我们讨论完了温里剂,接下来是第七章补益剂。

补益剂是体现了八法中的补法。

补法,严格讲,在其它相关的各章里,有时作为合用的方法,有经常兼用。

这一章的方剂,它是以补法为主。

在讲总论《医门八法》的时候谈到过,补法的分类,可以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这个思路分类,就是按基础物质,不同的种类的亏虚来补益。

也有以脏腑系统来补益,也就是补心、补肺、补肝、补脾、补肾,补五脏这种结构。

我们的教材以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同时也气血双补,阴阳双补,这样分成六节。

各选一些代表性的方剂。

包括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作为范例。

第一节补气因为每一节,它在使用上,配伍上有它的特点。

所以我们在各一节的前面概述,简要的提一下这个特点。

补气的方子是针对气虚证。

气虚,气在人体有先天之气,后天之气,气蓄积在气海,有上气海,下气海之分。

我们这里所讲的补气,主要是以脾肺气虚,特别是脾气虚为中心的后天之气。

后天之气,因为后天之气来源是由脾肺化生的水谷精气,和摄入的天阳之气结合而成。

先天之气,它由肾精所化,肾精化生肾气。

所以这里涉及到的补气,涉及到相关各脏的话,不在这一节讨论后天之气,这个补益方法之内,那在后面相关的补阳的方里要涉及到。

补气方配伍基本结构补气方它的配伍基本结构,首先是以补气药为主,像人参、黄芪这类补气药为主。

常配伍除湿药,由于气的源头在脾,“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脾的特点,它是把水谷精微化生为气血津液,如果气不足了,运化功能减弱,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谷不得正常运化,转化为病理产物水湿。

所以既然用补气药,是治疗脾气虚为中心的这类证候,那往往伴随脾湿,病理产物挟有脾湿,所以脾就有喜燥恶湿这个特点。

用药来说,就要配伍一定的除湿药。

根据不同的情况,补气方剂可以用结合开宣肺气,气行则湿化,配桔梗一类的。

可以用苦燥的,像苍朮、白朮苦温燥湿的,可以在补气健脾的基础上燥湿。

祛除脾湿。

可以用一些芳化的药。

比如像白蔻、砂仁,芳香化湿。

第七章补益剂——【方剂学】

第七章补益剂——【方剂学】

第七章补益剂——【方剂学】第七章补益剂第一节补气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人参去芦白术茯苓去皮(各9g) 甘草炙(6g)各等分[用法]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15g),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方解]本方证由脾胃气虚,运化乏力所致。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受纳与健运乏力,则饮食减少;湿浊内生,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脾胃气虚,四肢肌肉无所禀受,故四肢乏力;气血生化不足;血不足不荣于面,而见面色萎白;脾为肺之母,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见气短、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虚弱皆为气虚之象。

正如《医方考》所说:“夫面色萎白,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其气虚矣。

”治宜补益脾胃之气,以复其运化受纳之功。

方中人参为君,甘温益气,健脾养胃。

臣以苦温之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

使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功。

本方与理中丸比较,两方均用人参、白术、炙甘草以补益中气,仅一药之别,而功能相异。

四君子汤配茯苓,功用以益气健脾为主,主治脾胃气虚证;理中丸用干姜,功用以温中祛寒为主,适用于中焦虚寒证。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后世众多补脾益气方剂多从此方衍化而来。

临床应用以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呕吐者,加半夏以降逆止呕;胸膈痞满者,加枳壳、陈皮以行气宽胸;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以宁心安神;兼畏寒肢冷、脘腹疼痛者,加干姜、附子以温中祛寒。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气虚者。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莲子肉去皮,一斤(500g) 薏苡仁一斤(500g) 缩砂仁一斤(500g) 桔梗炒令深黄色,一斤(500g) 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750s) 白茯苓二斤(1000g) 人参二斤(1000g) 甘草炒,二斤(1000g) 白术二斤(1000g) 山药二斤(1000g)1[用法]上为细末。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阴)——龟鹿二仙胶(《医方考》)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阴)——龟鹿二仙胶(《医方考》)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阴)——龟鹿二仙胶(《医方考》)一、组成鹿角十斤(5000克)、龟板五斤(2500克)、枸杞子三十两(1500克)、人参十五两(500克)。

二、用法先将鹿角锯截,刮净,水浸,桑柴火熬炼成胶,再将人参、枸杞熬膏和入。

每晨酒调服三钱(9克)、(现代用法:每晨取3克,清酒调化,淡盐开水送服)。

三、歌括人参龟板鹿角胶,再加枸杞熬成膏,滋阴益肾填精髓,“精极”用此治效高。

四、功用填阴补精,益气壮阳。

五、主治肾中阴阳两虚,任、督精血不足。

全身瘦弱,遗精阳萎,两目昏花,腰膝痠软。

六、方解本方证为任、督俱虚,阴阳精血不足所致。

因此,治疗此证,必须填精补髓,益气补血,阴阳并补。

方中以鹿角通督脉而补阳,龟板通任脉而补阴。

阳生于阴,阴生于阳,阴阳并补,此精之所由生也。

故龟鹿两味并进,二者为异类血肉有情之品,能峻补阴阳以生气血精髓;人参大补元气;枸杞滋补肾阴。

诸药合用,为阴阳气血交补之剂,共具填补精髓、益气壮阳之功。

七、文献摘录(方论)李士材:“人有三奇,精、气、神,生生之本也。

精伤无以生气,气伤无以生神,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鹿得天地之阳气最全,善通督脉足于精者,故能多淫而寿;龟得天地之阴气最厚,善通任脉,足于气者,故能伏息而寿。

二物气血之属,又得造化之玄微,异类有情,竹破竹补之法也。

人参为阳,补气中之法;枸杞为阴,清神中之火。

是方也,一阴一阳无偏胜之忧;入气入血,有和平之美。

由是精生而气旺,气旺而神昌,庶几龟鹿之年矣,故日二仙。

”(《名医方论》)。

方剂学 补益

方剂学  补益

第七章补益剂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趣记】白领老人(是君子)。

(白——白术,领——茯苓,老——国老,即甘草,人——人参,是君子——方名“四君子汤”)【对照】白苓老人(四君子)。

【寓意】白领老人是君子。

【方歌】四君子汤中和义,人参苓术甘草比,益气健脾基础剂,脾胃气虚治相宜。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茯苓人参白术山药大枣甘草【趣记】(森林白猪)决斗老妖,已遭连杀。

(森林白猪——方名“参苓白术散”,亦包括了“人参”、“茯苓”、“白术”在内,决——桔梗,斗——白扁豆,老——国老,即甘草,妖——山药,已——薏苡仁,遭——大枣,连——莲子肉,杀——砂仁)【对照】(参苓白术)桔豆老药,薏枣莲砂。

【寓意】森林中的白猪与山中老妖决斗,已连续惨遭杀害。

【方歌】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苡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湿盛证。

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组成】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趣记】(不忠义气)摆马屁,人才归国去。

(不忠义气——方名“补中益气汤”,摆——白术,马——升麻,屁——橘皮,人——人参,才——柴胡,归——当归,国——国老,即甘草,去——黄芪)【对照】(补中益气)白麻皮,人柴归国芪。

【寓意】不忠于朋友义气摆出一副“马屁”样,真才实干的人才忍受不了只好回国去。

【方歌】补中益气芪参术,炙草升柴助陈归,清阳下陷能升举,气虚发热甘温除。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1、脾虚气陷证。

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2、气虚发热证。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2021方剂学第七章补益剂单元测试及答案 (18)

2021方剂学第七章补益剂单元测试及答案 (18)

2021方剂学第七章补益剂单元测试及答案姓名分数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1、参苓白术散的主治病机是()A 脾胃气虚 B脾虚湿盛 C 脾虚痰阻 D 气虚下陷 E 脾虚气滞答案: B2、六味地黄丸的臣药是()A 山药、泽泻B 山萸肉、丹皮C 山药、山萸肉D 泽泻、丹皮E 丹皮、茯苓答案: C3、下列方剂体现了滋阴药与清热降火药相配,培本清源,两者兼顾的配伍特点的是()A 左归丸B 黄连解毒汤C 大补阴丸D 炙甘草汤E 六味地黄丸答案: C4、下列除哪项均为是生脉散的主治证()A 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B 气阴两虚证C 暑热耗气伤阴证D 温热气阴两伤证E 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答案: E5、四君子汤的组成药物为( )A 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B 人参、茯苓、干姜、炙甘草C 白术、茯苓、黄芪、炙甘草D 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E 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答案:D6、主治喑痱证的方剂是()A 龟鹿二仙胶B 右归丸C 大补阴丸D 地黄饮子E 右归饮7、气血并补的方剂()A 八珍汤B 补中益气汤C 六味地黄丸D 天王补心丹E 炙甘草汤答案: A8、生脉散的组成药物是()A 人参当归五味子B 人参生地五味子C 人参麦冬五味子D 人参黄芪附子E 人参生地玄参答案: C9、肾气丸主治病症不包括()A 痰饮 B妇人转胞 C 水肿 D 消渴 E 霍乱答案: E10、具有益气生津,敛阴止汗功用的方剂是()A 四君子汤B 炙甘草汤C 生脉散D 大补阴丸E 玉屏风散答案: C11、加味肾气丸中所加的药是()A川牛膝、车前子 B桂枝、附子 C丹皮、泽泻 D茯苓、车前子 E川牛膝、山药答案: A12、大补阴丸中熟地、龟板与知母、黄柏的用量比例为()A 2:2B 2:1C 3:3D 3:2E 3:1答案: D (答案分析:大补阴丸原方中熟地、龟板用量各为六两,知母、黄柏用量各为四两,二组药物用量比为3:2。

)13、肾气丸中桂枝,附子的配伍意义主要是()A 温肾暖脾,扶助阳气B 温通经脉,以助血行C 助阳散寒,以除痼冷D 温补肾阳,散寒止痛E 温补肾阳,以助气化答案: E14、六味地黄丸加何药而成肾气丸()A 桂枝、附子B 知母、黄柏C 枸杞、菊花D 五味子E 麦冬、五味子答案: A15、下列除哪项均为一贯煎的臣药()A 生地黄B 麦冬C 沙参D 当归 E枸杞16、黄芪在补中益气汤中不具有的作用是()A 益气B 行水C 固表D 补中E 升阳答案: B17、脉结代,心动悸,虚赢少气,舌光少苔,治宜选用()A 大补阴丸B 知柏地黄丸C 天王补心丹D 炙甘草汤 E酸枣仁汤答案: D18、左归丸中加入鹿角胶的作用()A 滋阴B 补阳C 阳中求阴D 阴中求阳E 阴阳并补答案: C19、营血虚滞证者,宜选用()A 桃红四物B 当归补血C 四物汤D 胶艾汤E 归脾汤答案: C20、参苓白术散的功效是()A 益气健脾 B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C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D 益气固表止汗E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答案:B二、多选题(每题4分,共20分)1、下列方剂包含有四君子汤的是( )A 补中益气汤B 归脾汤C 八珍汤D 参苓白术散E 泰山磐石散答案: BCD2、有患者畏寒肢冷,腰痛脚弱,神疲乏力,阳痿遗泄,脉沉弱,可用( )A 右归饮B 左归饮C 肾气丸D 左归丸E 右归丸答案:ACE3、参苓白术散的君药有( )A 人参B 山药C 白术D 薏苡仁E 茯苓答案: ACE4、以下立法依据属于补益剂的是( )A 热者清之B 损者益之C 虚者补之D 寒者温之E 结者散之答案:BC (答案分析:补益剂是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是依据“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方剂学 补益剂》课件

《方剂学 补益剂》课件

六君子汤
通过养心益气,健脾和胃的作用,提高体质。
补益剂研究进展
补益剂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现代药理学研究以及临床研究为补益剂的应用提供了更加科学 的依据。
1
现代药理学研究
通过体外和动物实验,揭示了补益剂的分子机制和药效。
2
临床研究
通过临床试验和观察,评估和验证了补益剂在人体中的具体疗效。
补益剂是指那些具有补益作用的中药方剂, 可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增强体质,提高 免疫力。
补益剂的主要功效特点包括滋补养生、强 壮身体、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康复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补益剂分类
补益剂可以按疗效和药物进行分类。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不同类别的补益剂。
按疗效分类
• 滋阴补肾类 • 益气养血类 • 补脾健胃类
3 注意事项
在应用补益剂时,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和患者体质做出合理的调整和判断。
常用补益剂方剂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一些补益剂方剂被广泛应用。了解这些方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不同的疾病 和体质问题。
人参养荣汤
适用于气血不足,气虚血瘀等症状。
四神丸
具有益气养血、安神补心的功效。
补中益气汤
适用于中气不足,脾胃虚弱等症状。
《方剂学 补益剂》PPT课 件
我们将为您介绍方剂学中的补益剂。通过本课件,您将了解到补益剂的定义、 分类、临床应用以及研究进展,并探讨其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发展前景。
补益剂定义
补益剂是中医方剂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具有独特的功效特点。了解补益剂的定义对于学习中医方剂 学至关重要。
1 概念解释
2 功效特点
补益剂的发展前景
补益剂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方剂学课件7补益剂

方剂学课件7补益剂

三、分类
补气 补血 补阴 补阳 气血双补 阴阳双补
四、组方大法
以补益药为基础,然后再据各种虚证的不 同情况,以及气血阴阳之间、脏腑之间的相 互关系去考虑具体方药。
虚之重者,则以峻补之品为主;虚之轻缓, 则以平补为主。虚而兼寒、热、湿、气滞 则需分别与温里、清热、化湿、行气等法 配合使用。
五、使用注意
1.脾胃气虚夹湿泄泻证 2.肺脾气虚痰湿咳嗽证
方中益脾与渗湿、行气同施,补中有行, 行中有止,清浊各行其道,药力平和,温而 不燥。
Jade-Screen Powder
肺 卫 气 虚
腠理不固 自汗 津液外泄
卫 虚

黄芪
甘温益气 大补脾肺
面色 白 不
气虚 舌淡苔白 脉浮虚软
固 之
臣 白术
健脾益气 固表止汗
第五节 补 阳
Formulae that Tonify the Yang
肝肾阴亏
腰膝酸软盗汗遗精 头目眩晕耳鸣耳聋
熟地
滋补肾阴 滋补 壮水制火

萸肉
补肾滋肝 固涩精气
温涩
肾 肝
山药
补脾益肾 益阴涩精
补涩
肾 脾
虚火上炎
骨蒸潮热 手足心热 口燥咽干 舌红少苔
泻降
泽泻
泻肾火 引火下行
清泻
丹皮 清泻肝火 凉血退蒸
渗利
茯苓
淡渗脾湿 使补而不滞
三补:滋补肾阴固涩精气 三泻:泄降虚火,疏利湿邪
方剂学课件7补益剂
一、含义
补益剂是在补法的指导下,以补益药 为主组成,功能补益人体气、血、阴、 阳之不足,治疗虚证的一类方剂。属 八法中的补法。
《素问·三部九候论》“虚则补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方剂学》PPT课件:07-补益剂

《方剂学》PPT课件:07-补益剂
中气不足 少气懒言
运化乏力 食少便溏
脾 饮食劳倦 胃 内伤脾胃 气

清阳不升 脱肛,子宫脱垂 中气虚陷 崩漏,久泻久痢
清阳下陷
湿浊下流 郁而化热
气不生血
发热
心血不足 心火偏亢
肢倦乏力 面色萎黄 少气懒言 舌淡脉虚
气虚发热病机示意
脾胃气虚
清阳不升
阴血生化不足 心血不足心火偏亢
气虚发热
清 脾 李东垣:
3、方中配伍茯苓、泽泻及丹皮有何意义?小 便频多或发为消渴者,茯苓、泽泻可是还用?为 什么?
[主治证病机]
参苓白术散
脾胃虚弱 运化乏力
脾失健运 饮食不化,肠鸣泄泻,
水湿内停 舌苔白腻


湿滞气机----胸脘痞闷
湿
盛 气血生化不足 四肢无力,形体消瘦,
形体失于濡养 面色萎黄,脉虚缓
[治法]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9、治气虚不固之小便失禁(如产后、术后、老年尿失禁 等)可加益智仁、桑螵蛸等固脬缩尿。
[临床运用]
里热炽盛之发热,阴虚发热;下焦虚寒,无根之火浮 越之虚热等忌用。
[主治证病机]
生脉散
汗多神疲,体倦乏力
温热、暑热多汗 耗气伤阴
气短懒言,咽干口渴
舌干少苔,脉虚数
久咳伤肺 干咳少痰,短气自汗 耗气伤阴 口干舌燥,脉虚细
暑热已解,身无热,宜生脉散。 暑热耗伤气阴
暑热未解,身热心烦,宜清暑益气汤。
2、本方能益气养阴,生脉救脱,以抢救亡阴气脱之证 (如心源性休克,中毒性休克,失血性休克等)。
现代剂型─---生脉注射液。
亡阳虚脱─回阳救脱宜参附汤、四逆加人参汤等。 治脱证
亡阴虚脱─益阴救脱宜生脉散。

07方剂学-补益剂

07方剂学-补益剂
❖间接补益法: 血虚补气 阴虚补阳,阳虚补阴(张景岳) 虚则补其母 补益先天或后天

概述·使用注意


(1)辨清虚实真假; (2)适当配伍健脾和胃,理气消导药; (3)煎药宜文火久煎,煎煮3次以上,空腹服; (4)不可滥用

分述


1.补气剂 3.气血双补剂
2.补血剂
4.补阴剂 6.阴阳并补剂 5.补阳剂
功效:
益气健脾(恢复中焦脾胃运化受纳之功)
主治:
脾胃气虚证

补气·四君子汤


主治证侯分析:
失运、失纳——饮食减少,大便溏薄
脾 胃
气血生化不足——面色萎白,语声低微
气 虚
肢体失养——四肢乏力
舌淡苔白,脉虚弱

补气·四君子汤


方解: 君: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 臣:白术——益气健脾燥湿(苦甘温) 佐:茯苓——渗湿健脾 使: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虚劳肺痿

气血双补·炙甘草汤


主证病机分析:
心 气 心 血虚不能养心盈脉 心动悸
肺血
气虚不能行血鼓脉 脉结代
两不 虚足
气虚肺弱不用;
肺 阴血不足,
肺痿
虚火灼肺,肺叶枯萎

气血双补·炙甘草汤


方解: 生地、阿胶、麦冬、胡麻仁
——滋心阴,养心血(生地为君) 炙甘草、人参、大枣
l2g),泽泻、茯苓、牡丹皮 (各9g),桂枝、
附子 (各3g)
功效:
温补肾阳
主治:
肾阳不足证

补阳·肾气丸

方剂学补益剂

方剂学补益剂

方剂学补益剂
第64页
第五节 补阳
方剂学补益剂
第65页
肾气丸《金匮要略》
方剂学补益剂
第66页
桂枝一两(30g) 附子一两(30g) 干地黄八两(240g)
君 温阳化气 臣 补肾填精
山茱萸四两(120g) 山药四两(120g) 泽泻三两(90g) 丹皮三两(90g) 茯苓三两(90g)
方剂学补益剂

补气药:益气生血 补肾药:肝肾同源 活血药:祛瘀生新
行气药:使补而不滞
方剂学补益剂
第33页
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方剂学补益剂
第34页
熟地(12g) 当归(9g) 白芍(9g) 川芎(6g)
君 善能滋阴补血 臣 补血和血 佐 养血敛阴 佐 活血行气
功用
补血和血
方剂学补益剂
第35页
主治
营血虚滞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 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 行,脐腹作痛,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山茱萸 臣 养血滋肾,涩精敛汗
山药 臣 补脾益阴,滋肾固精
枸杞子 臣 补肾益精,养肝明目
龟胶 鹿胶
偏于补阴 臣 峻补精华
偏于补阳
菟丝子 佐 益肝肾,强腰膝,健筋骨
川牛膝
方剂学补益剂
第57页
功用 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真阴不足证。头目眩晕,腰痠
主治
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 舌干,舌红少苔,脉细。
方剂学补益剂
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
方剂学补益剂
第17页
主证分析:脾虚气陷证
脾虚:食少便溏,少气懒言,体倦肢软, 面色萎白。
气陷: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
方剂学补益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补益剂
第一节补气
四君子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去芦白术茯苓去皮(各9g) 甘草炙(6g)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15g),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方解]本方证由脾胃气虚,运化乏力所致。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受纳与健运乏力,则饮食减少;湿浊内生,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脾胃气虚,四肢肌肉无所禀受,故四肢乏力;气血生化不足;血不足不荣于面,而见面色萎白;脾为肺之母,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见气短、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虚弱皆为气虚之象。

正如《医方考》所说:“夫面色萎白,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其气虚矣。

”治宜补益脾胃之气,以复其运化受纳之功。

方中人参为君,甘温益气,健脾养胃。

臣以苦温之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

使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功。

本方与理中丸比较,两方均用人参、白术、炙甘草以补益中气,仅一药之别,而功能相异。

四君子汤配茯苓,功用以益气健脾为主,主治脾胃气虚证;理中丸用干姜,功用以温中祛寒为主,适用于中焦虚寒证。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后世众多补脾益气方剂多从此方衍化而来。

临床应用以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呕吐者,加半夏以降逆止呕;胸膈痞满者,加枳壳、陈皮以行气宽胸;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以宁心安神;兼畏寒肢冷、脘腹疼痛者,加干姜、附子以温中祛寒。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气虚者。

参苓白术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莲子肉去皮,一斤(500g) 薏苡仁一斤(500g) 缩砂仁一斤(500g) 桔梗炒令深黄色,一斤(500g) 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750s) 白茯苓二斤(1000g) 人参二斤(1000g) 甘草炒,二斤(1000g) 白术二斤(1000g) 山药二斤(1000g)
1
[用法]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6g),枣汤调下。

小儿量岁数加减服之(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湿盛证。

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方解]本方证是由脾虚湿盛所致。

脾胃虚弱,纳运乏力,故饮食不化;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故见肠鸣泄泻;湿滞中焦,气机被阻,而见胸脘痞闷;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不足;肢体肌肤失于濡养,故四肢无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皆为脾虚湿盛之象。

治宜补益脾胃,兼以渗湿止泻。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

配伍山药、莲子肉助君药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并用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

更用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是为佐药。

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又能载药上行,培土生金;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共为佐使。

综观全方,补中气,渗湿浊,行气滞,使脾气健运,湿邪得去,则诸症自除。

本方是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

两方均有益气健脾之功,但四君子汤以补气为主,为治脾胃气虚的基础方;参苓白术散兼有渗湿行气作用,并有保肺之效,是治疗脾虚湿盛证及体现“培土生金”治法的常用方剂。

《古今医鉴》所载参苓白术散,较本方多陈皮一味,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有湿阻气滞者。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药性平和,温而不燥,是治疗脾虚湿盛泄泻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泄泻,舌苔白腻,脉虚缓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以温中祛寒止痛。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以及妇女带下病等属脾虚湿盛者。

补中益气汤
《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18g) 甘草炙,各五分(9g) 人参去芦,三分(6g) 当归酒焙干或晒干,二分
(3g) 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6g) 升麻二分或三分(6g) 柴胡二分或三分(6g) 白术三分(9g) [用法]上口父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或作丸剂,每服10—15g,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1.脾虚气陷证。

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2.气虚发热证。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方解]本方治证系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

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故见脱肛、子宫下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因非实火,故其热不甚,病程较长。

时发时止、手心热甚于手背,与外感发热之热甚不休、手背热甚于手心者
1
不同。

气虚腠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

治宜补益脾胃中气,升阳举陷。

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

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以增强其补益中气之功。

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亦亏,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

并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本草纲目》谓:“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虚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共为佐使。

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

诸药合用,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则诸症自愈。

气虚发热者,亦借甘温益气而除之。

关于用本方治疗气虚发热的理论依据,李东垣说:“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脾胃下流之湿气闷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燥热。

”又说:“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

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

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内外伤辨惑论》卷中)可见这种发热在李东垣看来,就是“阴火”。

其实质主要是脾胃元气虚馁,升降失常,清阳下陷,脾湿下流,下焦阳气郁而生热上冲,加之化源不足,“中焦取汁”不足以化赤生血,则心血不足以养心而致心火独亢而出现的热象。

治疗这种发热,“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

”“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

” (《内外伤辨惑论》)综上李氏创立“温能除大热”的理论,对区别外感与内伤发热的辨证、病机、治则、治法以及使用的宜忌等均有阐发,对深入理解本方意义和指导临床运用均有裨益。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头顶痛者,加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

本方亦可用于虚人感冒,加苏叶少许以增辛散之力。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4.使用注意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生脉散
《医学启源》
[组成]人参五分(9g)麦门冬五分(9g)五味子七粒(6g)
[用法]长流水煎,不拘时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
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

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

[方解]本方所治为温热、暑热之邪,耗气伤阴,或久咳伤肺,气阴两虚之证。

温暑之邪袭人,热蒸汗泄,最易耗气伤津,导致气阴两伤之证。

肺主皮毛,暑伤肺气,卫外失固,津液外泄,故汗多;肺主气,肺气受损,故气短懒言、神疲乏力;阴伤而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