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及注音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及注音](https://img.taocdn.com/s3/m/1733b00c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13.png)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及注音《过秦论》是古代儒家学派思想家韩非于战国时期提出的政治思想,是关于维护国家统一的具体措施的论述。
原文:昔者秦之地方千里,战士十五万,莫不亲戚畔战而获胜。
今之秦地方数百里,战士百万,非亲畔战而不胜。
何也?曰:内也者,贵而外也者,贱也。
贵者使之有功,则功成而已;贱者使之有功,则乃生功。
国之内也清而外也者靡荣,国之内也贫而外也者靡攘。
故蒙恬、孙膑以其贱,晏子、毛遂以其贫,而功业著于天下;夫霸者之人,非出于大国,必出乎群贱。
慈母多败儿,而荆轲、刺客之徒未尝败也。
故明王慎士之厚而轻於赏,结之以礼而用之以武,信之以赏而戒之以法,则功臣天下之士也,岂独有秦哉?翻译:昔日,秦国的领土达到了千里,战士只有十五万,却每每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大获全胜。
而今日,秦国的领土虽只有几百里,战士却高达百万,却一再只能不胜。
原因何在?因为在国内,贵族们干着捧着一份饭碗的事,而平民百姓却要面对着战争的洗礼。
贵族们只要劳而不获,而平民百姓们拼了命才有一份功劳。
在国内,忠诚廉洁,风纪正义,而在外面,则一呼百应,风光无限。
在国内,贫困潦倒,而在外面,却富有荣誉。
因此,蒙恬、孙膑是多么的贱苦,晏子、毛遂是多么的贫穷,而他们却在建功立业的道路上独领风骚。
盖世英雄的人物,大多捧出于小众之中,慈母可能多数都会宠坏了自己的孩子,但荆轲和其他的刺客却时时未失,这就是境遇使然的。
因此,一位明君宜重待士人,重视礼节,但也不能轻易赏赐,完善军事制度,明确奖励与惩罚标准,这才能会有大功臣,这并不仅只围绕秦国。
注音:xī zhě qín zhī dì fāng qiān lǐ zhàn shì shí wǔ wàn mò bù qīn qiān háo jǔ zhàn ér huò shèng jīn zhī qín dì fāng fāng shù bǎi wàn fēi qīn àn zhaǐ zhàn ér bù shèng hé yě nài gùn nèi yě zhě guì'ér wài yě zhě jiàn'ér nèi yě qīng'ér wài yě chén'ér guó zhī nèi yě qīng'ér wài yě zhě mǐ rǎng gùo zhī nèi yě pín'ér wài yě zhě mǐ rǎng gùo zhī nèi yě pín'ér wài yě zhě mǐ rǎng guó zhī nèi yě pín'ér wài yě zhě mǐ rǎng gùo zhī nèi yě pín'ér wài yě zhě mǐ rǎng gùo zhī nèi yě pín'ér wài yě zhě mǐ rǎng gùo zhī nèi yě pín'ér wài yě zhě mǐ rǎng gùo zhī nèi yě pín'ér wài yě zhě mǐ rǎng gùo zhī nèi yěpín'ér wài yě zhě mǐ rǎng gùo zhī nèi yě pín'ér wài yě zhě mǐrǎng gùo zhī nèi yě pín'ér wài yě zhě mǐ rǎng guó zhī nèi yěchén'ér wài yě zhě mǐ rǎng guó zhī nèi yě pín'ér wài yě zhě mǐrǎng gùo zhī nèi yě pín'ér wài yě zhě mǐ rǎng gùo zhī nèi yěpín'ér wài yě zhě mǐ rǎng gùo zhī nèi yě pín'ér wài yě zhě mǐrǎng gùo zhī nèi yě pín'ér wài yě zhě mǐ rǎng gùo zhī nèi yěpín'ér wài yě zhě mǐ rǎng gùo zhī nèi yě pín'ér wài yě zhě mǐrǎng gùo zhī nèi yě pín'ér wài yě zhě mǐ rǎng gùo zhī nèi yěpín'er wài yě zhě mǐ rǎng gùo zhī nèi yě pín'ér wài yě zhě mǐrǎng gùo zhī nèi yě pín'r wài yě zhě mǐ rǎng gùo zhī nèi yěpín'ér wài yě zhě mǐ rǎng gùo zhī nèi yě pín'ér wài yě zhě mǐrǎng gùo zhī nèi yě pín'er wài yě zhě mǐ rǎng gùo zhī nèi yěpín'ér wài yě zhě mǐ rǎng gùo zhī nèi yě pín'er wài yě zhě mǐrǎng gùo zhī nèi yě pín'ér wài yě zhě mǐ rǎng gùo zhī nèi yěpín'ér wài yě zhě mǐ rǎng gùo zhī nèi yě pín'ér wài yě zhě mǐrǎng guó zhī nèi yě qīng'ér wài yě zhě mǐ rǎng guó zhī nèi yěpín'ér wài yě zhě mǐ rǎng guó zhī nèi yě qīng'ér wài yě zhě mǐrǎng guó zhī nèi yě qiǎn gùn gùr bú chénɡ hé yě nài ménɡ tian sū yī bǐn jí dì tōng cí mào suì yī bǐn rú hédì guǒ xiǎnɡ wēi zhī zǐ fēi qīn zhī rén fēi chūyú dàguó bìchū qún qián cí mēnɡ duōbài'ér ěrérnɡ jī kě shè zuò zhè lǔ jià shuō yóu rèn cái ēr wài sònɡ kě zhè jiānɡè quèshěnɡ jìn zhī zhèɡuó tian xià zhī shì yě qiánd jì zhù shìZhāng Xiàng 笔者提供注音只为方便读者念诵学习,请勿挖空心思寻找其他意图。
文言文《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过秦论》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553c38f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32.png)
文言文《过秦论》原文及翻译古今异义篇一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③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指山东省。
)中篇篇二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天下之士,斐然向风。
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
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
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
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
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
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
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
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
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
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X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
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
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
过秦论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文言文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0658240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d1.png)
过秦论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过秦论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
那么过秦论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是什么?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过秦论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原文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举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b62a100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66.png)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过秦论》原文及翻译《过秦论》是中国历史上一篇重要的哲学文献。
它是史记中的一篇章节,作者是刘向。
文中提出的观点深刻精辟,影响深远,至今被广泛引用和研究。
本文将对《过秦论》的原文和翻译进行探讨和解读。
一、《过秦论》原文此言非孟轲之谓也,孟轲之谓仁心,恶不能及也。
夫攻乱之家,祸及城府,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昔先王以至德治天下,治之本在于安民。
安民者,必先去其害民,害民之器,不可居也;去其害民之谋,不可听也。
乃至圣王之时,二三子及良、不肖之民,虽有同异心,而未尝有为乱暴之心。
今秦欲并兼四海,以至于今日不能定,其所由来者,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患者不在外也,其所患者其内也。
内,则民怨之,治则自然服矣。
夫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后世不免有此言也,而后世之言,不可讳也。
圣人之言也,然后可诛也。
二、《过秦论》翻译这段话不是孟轲说的,孟轲所说的是仁心,不涉及无能为力。
攻击并破坏他人家庭,灾难会扩散至城池和国家,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古代的先王治理天下,主要是通过安民来管理国家。
要安民,必须排除危害民众的事物,危害民众的事物必须消除;不应听从那些危害民众的思想。
在古代的圣王时代,无论是士子还是百姓,即使存在意见不同的现象,但从未有发动起义或暴乱的想法。
现在的秦朝想要统一天下,却至今未能成功,这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他们所遇到的问题不在外面,而是内部问题。
如果解决了内部问题,治理天下自然变得容易。
人在临死前所说的话是有价值的。
后人也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不能忽视这种言论。
只有圣人说过的话是可以受到惩罚的。
三、《过秦论》解读1. 作者思想《过秦论》是刘向的作品,其内容丰富,给人以深刻振聋发聩的哲理启示。
刘向在文中提出了“祸根在虚妄”的观点,认为造成国家繁荣的根本在于真实的民意,安定的社会环境。
对于将“利益”作为政治立场的统治者,作者认为这是错误的。
刘向认为,人们最基本的需求和能力是相互沟通和理解,尽管生活环境的变化,但我们的价值观念和对生命意义的认识是不会改变的。
文言文《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过秦论》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785e14d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b1.png)
【导语】不管此时的你是学霸级别还是学渣分⼦,不管此时的你成功还是失意,不管此时的你迷茫还是有⽅向,请你认识⾃⼰,好好爱⾃⼰。
再怎么羡慕别⼈的钱包,⾝份,地位。
那都不是⾃⼰的。
收起你的伪装愚昧,好好地做⾃⼰,记住⾃⼰在糟糕也是⾃⼰,请善待⾃⼰。
⽆忧考为你整理了《⽂⾔⽂《过秦论》原⽂及翻译》,学习路上,⽆忧考为你加油! 【原⽂】 六国破灭,⾮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亏,破灭之道也。
或⽈:六国互丧,率①赂秦耶?⽈: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则获⾢,⼤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欲,诸侯之所⼤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之地。
⼦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如弃草芥。
今⽇割五城,明⽇割⼗城,然后得⼀⼣安寝。
起视四境,⽽秦兵⼜⾄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②矣。
⾄于*,理固宜然。
古⼈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薪不尽,⽕不灭。
③”此⾔得之。
齐⼈未尝赂秦,终④继五国迁(31)灭,何哉?与⑤嬴⽽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⑥丧,齐亦不免⑦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义⑧不赂秦。
是故(32)燕虽⼩国⽽后亡,斯⽤兵之效也。
⾄丹以荆卿为计,始(33)速⑨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败⽽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⑩,李牧连却之⑾。
洎⑿牧以谗⒀诛,邯郸为郡,惜其⽤武⽽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灭殆⒁尽之际,可谓智⼒⒂孤危,战败⽽亡,诚不得已。
向使⒃三国各爱其地,齐⼈勿附于秦,刺客不⾏,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⒄,当(tǎng)(3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⒅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以事⒆秦之⼼礼⒇天下之奇才,并⼒西向,则吾恐秦⼈⾷之不得下咽(21)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22),⽽(23)为秦⼈积威之所劫,⽇削⽉割,以趋于亡(24)。
为(25)国者⽆使为积威之所劫(26)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27)秦,⽽犹有可以(28)不赂⽽胜之之势。
高二课文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高二课文过秦论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f268a23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f0.png)
高二课文过秦论原文及翻译1.原文篇一秦孝公据固信,手握永州之地,君臣固守,得窥周氏,已席卷天下,拥抱天下,吞八荒之心。
时机成熟,尚军会辅佐他,对内制定法律,耕种编织,维护战争工具,对外对抗诸侯。
于是秦人投降,取了西江。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XX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伸到和庄襄王,国享浅命,国无事。
先帝芬六世凶时,作长远打算,攻陷皇宫,吞了两个星期就死了的诸侯,做了六合,打天下,鞭挞天下。
取南方百越之地,以为桂林、项峻;百越王低头勒颈,任命官员。
就是让蒙恬在北方建长城,守围墙,匈奴不过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子不敢俯首称臣。
所以先废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名城,杀英雄;取天下之兵,聚咸阳,卖镝,铸为十二金人,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会建华为城,因为河是一潭,按照一亿尺之城,因为不期而至的万丈深渊,才算坚固。
一个好的将军会用强弩守卫要害,一个忠臣会是陈利炳。
天下已定,帝王之心始,以为关中固,金城千里,帝王子孙永有事业。
既然秦王没有,那我就震惊于非凡的风俗。
然而,陈涉的儿子翁欢的绳枢,是一个自我保护的官员,而移民也;人才不如中人,不如仲尼,翟墨之贤,陶铸之富,义敦;迤逦于兵卒之间,犟于阡陌之中,率疲兵之弊,数百人,转而攻秦;砍柴为兵,揭杆为旗,天下聚响应,夺粮随景。
高中过秦论原文及一对一翻译
![高中过秦论原文及一对一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b868850bed5b9f3f90f1ce9.png)
高中过秦论原文及一对一翻译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
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1 过秦论对照译文【作者】贾谊【朝代】汉
原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译文: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秦孝公
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办天宇之间,囊括四海的意图,并统天下的雄心。
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原文: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注释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52f0ec7c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b0.png)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注释
《过秦论》是中国历史上一篇重要的思想文献,由韩非子所撰写,本文旨在批判和抨击战国时期的“法家”和“儒家”思想,提
出了“法不责众”的观点,主张以法治国。
以下是《过秦论》原文及翻译注释:
原文:
奉劝君王:一日,齐人、楚人、燕人、赵人、韩人、魏人、宋人、衡山之虚士及楚、秦之士,皆复为一人之奴婢,一人之财主,何哉?其故非别有他也,唯以长者得志焉。
夫君王稍以信之,则群臣奔走相告,相加贿赂,相造谗言,以尽君王之用,非人臣之节也。
且闻之:昔者秦穆公杀虞卿,以亡其国。
及至文、景之世,不废禁,黥法于内,罚至亲戚,刳剖公侯,削去三族之命,天下大治。
今君王不用秦之法作法,则是不如秦也;用秦之法而不严行,则是危秦之法也。
故必用之,而后可以保天下无事。
翻译注释:
韩非子奉劝君王:一天,齐人、楚人、燕人、赵人、韩人、魏人、宋人、衡山的空虚的士人及楚、秦的士人,都成为一个人的仆人、奴仆和一个人的财主,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长者得到了君王的信任。
如果君王稍微信任他们一点,那么群臣们就会互相奔走相告,互相送礼贿赂,互相编造谣言,以耗费君王的力量,这不是人臣的节操。
还听说:古代秦穆公杀了虞卿,以至于他的国家灭亡。
到了文、景时期,法律规定不废止,内
部执行严格,处罚至亲戚,甚至将公侯解剖切开,除掉三族的命,天下大治。
现在君王如果不使用秦法来治理,那么就不如秦王了;如果使用秦法却不严格执行,那么就会危及秦法。
因此,必须使用它,才能保证天下无事。
贾谊《过秦论》逐字翻译译文
![贾谊《过秦论》逐字翻译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facd497ab52acfc789ebc980.png)
贾谊《过秦论》原文+注释+译文过秦.(指出秦的过失,动词)论●秦孝公据.(依靠,凭借)崤函之固,拥.(拥有)雍州之地,君臣固.(牢固地)守(守卫)以窥.(窥视)周室,有席.(名词作状语,像卷席子一样)卷天下,包.(名词作状语,像用包裹把东西包起来一样)举.(举起,拿走)宇内,囊.(像用口袋把东西装起来一样)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指示代词这,这个)时也,商君佐.(辅佐)之,内.(名词作状语,对内)立法度,务.(致力,从事)耕织,修.(整治,治理)守战之具.(器械);外(名词作状语,对外)连衡而斗.(使……相斗,动词的使动用法)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两手相合,比喻很轻松,不费力的样子)而取西河之外。
译文:秦孝公占据殽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关隘),拥有雍州一带那样辽阔的地方,(秦国的)国君臣子牢固据守来(窥探)周王朝,(象卷席日子那样卷起,象用布包一样)有并吞天下,占领海内,控制全国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野心。
在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来使诸侯各国相斗。
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孝公既.(已经)没,惠文、武、昭襄蒙.(继承)故业,因.(沿袭)遗策,南.(名词作状语,向南)取汉中,西.(名词作状语,向西)举.(攻取)巴、蜀,东.割(名词作状语,向东))膏腴之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开会)盟.(会盟)而谋弱.(使……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秦,不爱.(吝惜)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用来)致.(招纳)天下之士,合从.(同纵)缔交,相与(帮助)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聪明智慧)而忠.(忠诚)信.(讲信用),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约定)从离.(使离散)衡,兼.(集中)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众人)。
高一过秦论原文一对一翻译
![高一过秦论原文一对一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bca7803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ef.png)
高一过秦论原文一对一翻译《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
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过秦论》讲解,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一过秦论原文一对一翻译一、过秦论原文【作者】贾谊【朝代】汉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文言文《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过秦论》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52d0dd1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11.png)
【导语】不管此时的你是学霸级别还是学渣分⼦,不管此时的你成功还是失意,不管此时的你迷茫还是有⽅向,请你认识⾃⼰,好好爱⾃⼰。
再怎么羡慕别⼈的钱包,⾝份,地位。
那都不是⾃⼰的。
收起你的伪装愚昧,好好地做⾃⼰,记住⾃⼰在糟糕也是⾃⼰,请善待⾃⼰。
为你整理了《⽂⾔⽂《过秦论》原⽂及翻译》,学习路上,为你加油! 【原⽂】 六国破灭,⾮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亏,破灭之道也。
或⽈:六国互丧,率①赂秦耶?⽈: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则获⾢,⼤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欲,诸侯之所⼤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之地。
⼦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如弃草芥。
今⽇割五城,明⽇割⼗城,然后得⼀⼣安寝。
起视四境,⽽秦兵⼜⾄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②矣。
⾄于*,理固宜然。
古⼈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薪不尽,⽕不灭。
③”此⾔得之。
齐⼈未尝赂秦,终④继五国迁(31)灭,何哉?与⑤嬴⽽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⑥丧,齐亦不免⑦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义⑧不赂秦。
是故(32)燕虽⼩国⽽后亡,斯⽤兵之效也。
⾄丹以荆卿为计,始(33)速⑨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败⽽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⑩,李牧连却之⑾。
洎⑿牧以谗⒀诛,邯郸为郡,惜其⽤武⽽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灭殆⒁尽之际,可谓智⼒⒂孤危,战败⽽亡,诚不得已。
向使⒃三国各爱其地,齐⼈勿附于秦,刺客不⾏,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⒄,当(tǎng)(3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⒅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以事⒆秦之⼼礼⒇天下之奇才,并⼒西向,则吾恐秦⼈⾷之不得下咽(21)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22),⽽(23)为秦⼈积威之所劫,⽇削⽉割,以趋于亡(24)。
为(25)国者⽆使为积威之所劫(26)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27)秦,⽽犹有可以(28)不赂⽽胜之之势。
(文言文阅读题)《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题)《过秦论》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b82f4e683d049649b6658f3.png)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文言文阅读题整理了贾谊《过秦论》原文及翻译,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秦论》的时候,先预习和阅读以尝试这中间去翻译,同时《过秦论》翻译仅供同学们参考,希望同学们有着自己的见解和理解,关于贾谊《过秦论》原文及翻译我们一起来学习和参考吧《过秦论》原文: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 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流血漂橹泅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54f1d53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ef.png)
《过秦论》是贾谊的一篇著名政论文,全文共有六篇。
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原因和过程,以及秦朝灭亡的原因。
文章通过对秦国历史的回顾,分析了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特点,揭示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内在规律。
同时,文章也对秦朝的暴政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建议。
以下是《过秦论》的原文及翻译:【原文】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翻译】秦始皇去世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
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
(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
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险要坚固,(关隘)守护得像牙齿交错咬合那样紧密;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尊贵;锄耙戟柄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被贬谪戍边的士兵并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打仗的方法,也无法和先前诸侯国的武将媲美。
《过秦论》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过秦论》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63a2d47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25.png)
《过秦论》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过秦论》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过秦论》是中国文化史上极为重要的一篇文章,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作者是汉朝时期的名士、学者韩非子,文章论述了秦始皇的一系列政治决策和统治方法,揭示了封建统治下的社会弊病和政治腐败,提出了“法家”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思想启示作用。
一、《过秦论》原文翻译《过秦论》分上下两篇,原文繁复而笼统,难以理解。
下面为读者节选了一些重要的内容,并配有翻译,方便理解。
篇一:秦王取天下,咸称其聪明,然所以取天下者何也?以其疏也。
不独鄙人知之,临川阮籍,楚之韩王信,皆知之;然而以夫差之病,霸气未成,而妄用兵,以亡其国,主不及此。
昔三王分治天下,功業所建,势力所彰,不过千馀里,以来有殷、周之盛,及秦所亡六合之旷,此其间势力之盛衰大小者异也。
秦人地方千里,而天下可并者,非别制而能服也,畜兵七十万,非百二十万而能制也。
When the King of Qin took over the world, everyone praised his intelligence, but why did he take over the world? Because ofhis carelessness. Not only do the common people know this, but also Luo Ji of Lincuan and Han Xin of Chu know it; however, because of the disease of Fu Chai, the hegemonic style has notbeen formed, and he recklessly used his troops, causing his country to perish, but the king of Qin did not do that. In the past, the three kings divided the world, and the achievements and powers they established were only over a thousand miles. From the prosperity of Yin and Zhou to the vastness of the six kingdoms that Qin destroyed, the strength and weakness of the intervening powers are different. The Qin people have an area of 1,000 miles, and the world can be conquered not by separate regulations but by raising 700,000 troops, not by 1.2 million.篇二:大夫惠子,其为人也,磊落寡合,而不失其所,猛烈有称,而文采溢散,可以为士者。
《过秦论》原文以及翻译优秀6篇
![《过秦论》原文以及翻译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07b71b15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56.png)
《过秦论》原文以及翻译优秀6篇译文篇一秦孝公凭据崤山和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关隘,又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固守疆土,暗中窥探东周王朝的虚实,怀有席卷天下、包举四方、囊括四海、吞并八荒之地的野心。
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对内建立法规制度,鼓励农民种田和织布,修造防守和进攻的武器装备;对外推行连横政策,使诸侯之间互相争斗。
于是,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秦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王继承祖上的事业,遵循既定的政策,向南兼并了汉中,向西攻取了巴、蜀,在东面占据了肥沃的土地,割取了地势险要的州郡。
诸侯们很害怕,共同结盟来设法削弱秦国:他们不吝惜珍奇的器具、贵重的宝物、肥沃的土地,用以招纳普天下的才士,“合纵”结成同盟,相互联成一体。
在这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
这四位君子都聪明、忠诚、讲信用,对人宽厚而友爱,尊重贤士,相约用合纵来离散秦国的连横,联合了韩国、魏国、燕国、楚国、齐国、赵国、宋国、卫国、中山国的兵力。
于是,东方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班人替他们出谋献策,有齐明、周最、陈轸、昭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班人替他们互通消息,有吴起、孙膑、带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班人替他们统帅军队,常常以十倍于秦的土地做后方,率领万大军,逼临函谷关进攻秦国。
秦人大开关门,引敌入境,但九国的将士徘徊犹豫,结果逃之夭夭而不敢进击。
秦国既未丢失土地、又不化费兵力,而各诸侯国已陷入了困境。
于是合纵离散,盟约解除,各国争着割让土地去讨好秦国。
秦国有余力控制并利用各国诸侯的弱点,追逐逃亡、失败的各国士兵,被杀的人多达百万,流的血可以漂浮起大盾。
秦国乘着胜利的机会,宰割天下的土地,分裂各国的河山,迫使强国请求投降,弱国入秦朝拜。
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他们在位的时间短,国家没有重大的战事。
到了秦始皇,他继承了六世祖先积聚的功业,挥动长鞭统治天下,吞并了周王朝,又灭亡了六国诸侯,终于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统治了天下四方,手执棍棒鞭挞天下百姓,威震四海。
贾谊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贾谊过秦论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b69d9eb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bb.png)
贾谊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贾谊过秦论原文:
夫列子经纪於礼,而国家之治也,故其贤君、仁士以行之,则国家万
世然也。
《周易》云:“天地让,相让以和。
” 而此故也,臣遂闻之
而有劝乎秦之为也,故言之曰:“夫列子者,臣请以旦日礼者也,故
物无不顺,而天下之民皆获其惠焉。
若拒礼,而刑禁之法乃可以保也,臣闻之曰:礼若不行,则贤者难得。
”
贾谊过秦论翻译:
列子以礼仪来维持国家秩序,贤明的君主和仁慈的士大夫都要遵循这
种行为,这样才能保证国家长存。
《周易》曰:“天地让,相让以和。
” 这就是本来的意思,我传达给秦国的讯息即是:“古人提倡奉
行礼仪,以保持国家秩序和平,令天下民众受益。
如果不实行礼仪,
则强硬的刑禁条例很难让国家长久安定,而且贤能者也难以出现。
”。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55b05fe6294dd88d0d26b98.png)
内容简介:《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
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这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下面小编整理了,供大家参考。
原文:秦孝公据崤函(xiáohán)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gāoyú)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dì)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zh ái)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贾谊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贾谊过秦论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791667dd1f34693dbef3e53.png)
贾谊过秦论原文及翻译《过秦论》原文:作者:贾谊【两汉】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过秦论》注释:[1]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农具木棍不比钩戟长矛锋利。
[2]谪戍:被征发戍守边远地区。
[3]向时:先前。
[4]度长絜大:量量长短,比比大小。
絜,衡量。
[5]序八州而朝同列:招致八州来归,而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
[6]一夫作难:指陈涉起义。
作难,起事、发难。
[7]七庙隳:宗庙毁灭,这里代指政权灭亡。
七庙,天子的宗庙。
[8]攻守之势异也:攻和守的形势变了。
《过秦论》翻译: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在那时候,有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
这样,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过秦论》原文+译文(人教版高一必修)
![《过秦论》原文+译文(人教版高一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171d50db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08.png)
《过秦论》原文+译文(人教版高一必修)《过秦论》原文+译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秦孝公占据着险固的崤山、函谷关,拥有雍州的土地,国君臣子牢固据守来伺机夺取周王朝的政权,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怀有象席子那样卷起天下,象用布包一样占有九州,象用口袋装一样统一四海,吞并全国的雄心,正当这个时候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顺连)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的策略,斗(使动)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修饰)取西河之外。
来使诸侯各国互相争斗。
在这种情况下,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南]取汉中,秦孝公已经死了,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原有的基业,沿袭先人留下的策略,向南攻取了汉中,[西]举巴、蜀,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向西占领了巴蜀一带,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收取了重要的城邑。
各诸侯国惊恐害怕,以开会结盟来谋划弱(使……削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通“纵”)缔交,使秦国的力量削弱的方法,不吝惜珍贵的器物珠宝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贤士,订立合纵策略缔结盟约,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互相结合为一个整体。
正当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君主,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通“纵”)离(使……离散)衡,都聪明智慧又忠诚守信,宽厚仁慈又爱护他人,尊敬贤才又器重谋士,他们相约以合纵,击破秦国连横的策略。
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他们还)同时拥有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等国的力量。
在这时,六国的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苏秦、杜赫这一班人替他们谋划;有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一类人(外交家)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殽函为官;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翻译:秦孝公占据殽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关隘),拥有雍州一带那样辽阔的地方,国的)国君臣子牢固据守来(窥探)周王朝,(象卷席日子那样卷起,象用布包一样)有并吞天下,占领海内,控制全国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野心。
在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来使诸侯各国相斗。
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辈的旧业,沿袭前人留下的策略,向南占领了汉中,向西攻取了巴蜀一带,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收取了险要的城池和地区。
各诸侯国惊恐害怕,集会结盟来想方法削弱秦国,不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志士能人,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为一个整体。
在这个时期,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君子,都既聪明智慧又忠诚守信,既宽厚道又友爱待人,既能尊敬能人,又能器重谋士,共同约为合纵,离散了秦国的连横,聚集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力量。
于是六国的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一班人替他们谋划;有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一类人沟通他们的意见;有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一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他们曾经凭着十倍大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直逼函谷关去进攻秦国。
秦国人敞开关口迎敌,九国的军队,徘徊着不敢前进。
秦国没有耕费一支箭,一个箭头,可是天下的各诸侯国已经十分困窘了。
于是合纵解散盟约破坏,各国争着割让土地去贿赔秦国。
秦国有充足的力量利用他们的弱点,追逐败逃的军队,使无数尸体横卧,流淌的血可以使盾牌漂浮起来;趁着有利的形势和方便的条件,侵略诸侯各国,分割天下的土地。
因而强国请求归服,弱国前来朝拜。
传到孝文王、庄襄王,他们在位的时间很短,国家没有大事。
到了秦始皇,发扬六代祖先遗留下来的功业,像挥动长鞭赶马那样来驾御天下,吞并了西周、东周,灭掉了诸侯国,登上了尊贵的皇位而统治全中国,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势震慑四海。
向南方夺取了越族各部落的土地,把它改设为桂林郡和象郡;越族各部落的头领,俯首投降,听众秦国小官吏的摆布。
秦始皇就派大将军蒙恬在北方筑起长城守卫边防,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胡人不敢到南方来牧马,已亡六国的遗民不敢拿起武器仇雪恨。
于是秦始皇废除古代帝王的治国方法,焚烧各学派的著作,企图使百姓愚蠢糊涂;毁坏著名的城堡,杀害杰出的人物;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到都城咸阳,销熔这些刀箭,用它铸造成十二个铜人,来削弱天下的老百姓。
然后凭借华山作为城墙,就着黄河作为护城河,依靠亿大高的华山,对着深不可测的黄河,把这作为坚固的屏障。
优秀的将领,强劲有力的弓弩,把它险要的地方;忠实的臣子,精壮的士兵,投置了锐利的兵器,而谁敢把他怎么样。
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的心中以为函谷关中这样坚固,象是千里的铜墙铁壁,真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的万世不朽的基业。
秦始皇死后,遗留下来的威望还震慑着边远的地方。
然而陈涉是一个用破瓮做窗户,用绳子系门轴的穷苦人家的子弟,是一个耕田作奴隶的人,而且是一个被征调往渔阳守边的人;他的才能比不上平常人,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才能德行和陶朱、猗顿那样的财富;他出身于军队之中,却在田野里突然起义,率领疲惫困乏的士卒,带领几百人,转过头来,攻打秦朝;他们砍下树木做武器,高举竹竿当旗帜,天下的百姓象云那样集合拢来,象回声那样应声而起,担着粮食,如影随形体那样紧紧跟着。
殽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起行动起来就把秦朝的统治推翻了。
要说这时秦朝的统治力量,并没有缩小减弱啊。
雍州的土地,殽山函谷关的坚固险要,仍然象从前那样啊。
陈涉的地位,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九国的君王尊贵;农具木棍一类的东西,不比钩戟长矛锋利;被征发守卫边塞的戍卒,不比九国的军队强,深远的谋划,行军作战的策略,也不如从前的那些谋士。
但是成功和失败却有不同,功绩事业也恰恰相反。
试拿殽山以东的各国与陈涉比比长短和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那更不能相提并论了。
但是秦国靠不大的地方,得到帝王的权势,统辖八州,而使同等的六国来朝拜,已经有了一百多年了;然后把天下作为家,把殽山函谷关作为内宫;然而一个人发动起义,帝王基业就毁灭了,皇帝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讥笑,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没有实施仁义,攻取天下守住天下的形势就不同啊。
一、富议于叙,卒章显志韵书说:“论者,议也。
”议论文章一般总要发表见解,以议为主。
象《封建论》论事,在“天地果无初乎”、“生人果有初乎”的设问中开头,一上来柳宗元就议论了一番;尽管中心论点寓于论证的整个过程,而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特点是十分清楚的。
《六国论》作法虽异,但它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结尾点题,中间以逐一分析六国对秦的不同态度进行论述,议论的主线也是非常突出的。
《过秦论》呢?有相同之处,亦有自己的特点。
它虽也在“论”,借评论秦的过失,来阐发他的“农本”思想,要汉统治者实行仁政,反对富人奢侈浪费,暴政高压,然而只是于“末‘仁义不施'一句便断尽,从前竟不说出”。
全文五个段落,除了最后一段,前者均在叙事。
第一段写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力图富强,开始执行统一天下的计划。
第二段写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三世,进一步蚕食六国;六国合纵,众谋弱秦,结果反为秦所困,第三段写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以武力统一天下,又用暴政统治人民。
第四段写陈涉起义,天下响应,秦很快覆亡。
总之,文章主体部分以时间的顺序写了秦兴亡的全过程,象似“述而不作”,未加评论。
其实,文章正是以前面的叙述,拿秦朝兴亡的史实作为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为第五段服务。
这第五段,特别是最末一句,那是点题之笔,文章灵魂之所在,全篇脉络全从这句倒引出来。
前面的全部叙述都是为服从于阐述这一论点,而加以剪裁、组织安排的。
文章一、二两段写秦的富国强兵,图谋统一天下,意在点出秦取天下靠的是武力和权谋;三、四段写始皇立国,秦朝速亡,与前对照,意在紧扣“仁义不施”,为托出中心论点提供依据,为以后的发展蓄势。
因此第五段承上叙述,稍加论证,就水到渠成,收束全文;卒章显志,有千钧笔力;显示了我国古典议论散文中寓议于叙的优秀传统。
二、对比映衬,波澜层析这是《过秦论》结构上的第二特点。
宋人谢枋得说:“凡议论,好事须要一段歹说,不好事须要一段好说。
如此则文势亦圆活,义理亦精微,意味亦悠长。
”《过秦论》正是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开启了单篇议论散文对比论证的先河,影响着唐宋古文家,影响着《封建论》和《六国论》。
《过秦论》不论是前半篇的叙事,还是后部分的议论,都是在对比映衬中展开,在展开中文势曲折,引人入胜;顿挫跌宕,姿态横生。
古人作文,要求“凤头、猪肚、豹尾”。
《过秦论》的开头堪称凤头,从高远处落笔,紧紧地吸引着读者。
全段叙写孝公时秦的始强。
第一句点明秦的有利地形,极写秦“并吞八荒” 的雄心;接着写它为实现自己的图谋而采取的内外政策,突出了秦的咄咄逼人的攻势和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如爆竹,骤响易彻”,引起读者的关注,起得漂亮、有力。
这是正面叙写。
第三句却笔锋一转,折入侧写,从它的结果“拱手”轻取“西河之外”,来反衬孝公的初强。
这样以正反结合的描叙,突出了段的内容,而使文势有了起伏。
第二段按叙事的顺序,继续展开。
在第一层简洁交代中,略写惠文、武、昭襄三世的“又强”。
正欲写秦之强时,殊不料转入第二层忽而写六国,详写诸侯见此情景,罗致人才,订立纵约,共谋弱秦,并与第一层形成详略对照,造成悬念,使读者不能不注视着事态的进展,这是一。
其二,这里极写孟尝、平原、春申、信陵四君的贤能和政治上的号召力,又不惮其烦地列举六国人才之众,用意都在为第三层铺垫、蓄势。
因而循势进入第三层,写双方交战:一面是六国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忙急地攻秦;一面是秦的“开关延敌”,安闲地击散“九国之师”,上层写诸侯之强,正是为了反衬此层秦的益强。
而且这里写秦与诸侯抗争中的强大,也是预先为下文的速亡、反跌,伏了一笔,且正“笔笔鞭紧”,逼近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