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完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培养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一旦对某事物产生兴趣,便会具有一定的自觉性,在无须敦促的情况下,主动去接触探究事物。而心理学实验证明,人在有兴趣时会使血液循环亢奋起来,会把观察、记忆、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调动起来,呈现出积极的活跃状态,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事,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而不感兴趣的只能发挥20%左右。可见,兴趣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尤为重要的。”而对于处于接受能力以及可塑性极强的小学生,兴趣的培养更是重要。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了,才能变得爱学,才能学得好,最终达到“乐之”,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那教学目的就能真正的达到了。现在的语文教学都是在走死胡同,是在无硝烟的唇枪舌战重演不断。要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教师要对语文重燃起信心是必要的,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语文教师的责任是责无旁贷的。
现在的条件越来越好,反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下降了,对学习不怎么感兴趣,现在我任教的班级就有这样的学生,平时经常给他们思想工作,但是效果不理想,在与他们交流中得出的结论就是,他们觉得语文学起来很枯燥,没有什么新鲜感,在他们看来最感兴趣的就是玩好.我想这样的学生不管在哪个学校对都有类似的情况存在,这就让我们得以重视,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让他们才能对语文产生兴趣.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如何才能让所有的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这就需要在很多方面慢慢的去培养他们的兴趣.
第一老师的感染力非常重要。说,是课堂上最主要的传授知识的途径,所以老师的感染尤为突出的是语言的艺术。说话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若一调到底,平平无奇,势必使学生身陷枯燥乏味的苦海而怨声载道;若说话抑扬顿挫,语音富于变化的话就容易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我们在教学时应从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地调整音量、音调、语速,时而浑厚有力,时而轻柔婉转。而充满情感的语言会带动学生的情绪全情投入到情景中,真切地感受文中的情感。例如在上《香港,璀璨的明珠》时,我让学生小组内读一读,课文是从几个方面介绍香港,并且展开想象你们如果有机会去看看美丽繁荣的香港看看最想到什么地方,让他们在玩中找到自己感兴趣地方去看看;接下来,让他们想一想如果你们是香港的一名导游,要让外地的游客感受到香港的美丽,你们应该从那些方面介绍.到下课铃响了,学生们还是在积极的讨论中,非常有激情.
在课堂上注入你的情感,无论热情、冷漠、挚爱、厌恶。揣摩每一处的需要,融自我进入角色,忘我的表演,把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用我们的情打动、感染每一位学生。充满着情感的语言,抑扬顿挫,富于变化,会宛如一曲动人的歌,飘入耳帘便驻留于心,难以忘怀。谁又会拒绝动人的乐曲,拒绝进行美的享受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爱上语文。可见,语文的教育中带情感的语言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的。
语文,较之于其它学科更有艺术性,这就要求教师是一个“艺术家”,必须以满腔的热情、满怀的激情去投入到每一节课之中。抖擞精神,以最佳的状态运用表情、姿态、手势等等去演绎角色,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情绪,活跃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充分感受语文的无穷的魅力。而把自己的不愉快情绪在课上宣泄或对课敷衍了事这些现象必须杜绝。老师的感染,是激发学生对语文感兴趣的一大法宝。
第二设疑,激发求知欲。每一个人都有好奇心,对未知的都会有一种渴望感,一种新鲜感新奇感。而这种感觉一旦被激发了,便会带动他们的情绪,让他们进入教师设置的轨道,从而获得较佳的教学效果。而设疑,应是一个较佳的途径。
例如导语的设计。导语中“疑”设计得好,就有一定的针对性指引性,就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较快地进入状态。
如讲《为学》这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想问一下,你们觉得天下的事情有难易之分吗?难的是不是永远都是难的,易的永远都是易的呢?它们会不会转化呢?能否举例?那我们的学习是否也存在难易之别,相互会转化的情况呢?那它们怎样才能转化呢?你们想不想了解这些问题呢?《为学》的作者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答案,好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其中去领悟一下其中的奥妙吧。”老师的一连数问,使学生平静的思想上激起了波澜,使他们思考,诱发了学生求知的心理动机。这样全班同学在一步一步的设疑中便对这课就有了较大的兴趣。
第三还要学会鼓励学生,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在学生的心目家长诗是一个权威评价者,他们渴望得到家长的肯定。如果家长总是“打击”孩子,有可能摧毁其求知欲。因此,当孩子做得好时,家长可以适时表扬,可当孩子做得不好或者失败时,要先发现孩子有创造性的一面,然后再鼓励他们,教师在这方面也同样要具备,这样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第四是激发孩子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教育家孔子早就说过“乐之者不如好之者”。首先,学语文的兴趣来自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例如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遗产中,文学成就璀灿夺目。家长可以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学成就开展五彩缤纷的语
文活动,如跟孩子一起表演课本剧,朗诵比赛,成语接龙,妙对欣赏,观看经典电影进行台词对白,这样会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不但让他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还长了不少知识,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增。其次,兴趣还来自成就感。语文不像理科那样一道题就能让孩子体会到成功。因而家长不要吝啬你的夸奖,用平等的眼光去欣赏孩子的语文成果,让赞扬在孩子的成长中占有主导地位,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喝彩,孩子的成就感就会大增。还要引导孩子涉猎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家长经常利用第二课堂时间让孩子欣赏名家、名篇、名段,让孩子领悟其中的丰富内涵,领会语言学科的博大精深,孩子自然就会有深入学习的愿望。
第五是培养孩子自学语文的习惯。换句话说也就是说要培养孩子学语文的自主性。自主学习结合语文就是课前预习习惯、运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后复习与置疑的习惯,独立思考创新求异的习惯。其中,课前的预习习惯非常重要,强化课前预习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学习经验,它可以使孩子及时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准备好听新课必须的知识,从而提高孩子的听课水平与笔记水平。学会运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是孩子必备的习惯,是自学的第一步。有了课前预习,孩子在课堂辅导中就有心理优势,而且自己查工具书积累的知识不易忘记,它符合现代辅导理论对孩子主体性的要求。长期坚持自觉预习的孩子,语文成绩进步大,而且在阅读、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能力等各方面都有很大提高。
第六是培养孩子的课外阅读习惯。有研究者曾对初一两个班级109名孩子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收回有效卷105份,内容主要是家庭拥有家电、机动车、书籍的数量、孩子看课外书的数量等调查。家用电器、机动车的使用较为普及。但作为书籍这类文化必须品在多数家庭中的拥有量却让人堪忧.孩子的课外阅读情况更令人震惊:经常看课外书的有25人,偶尔看看的74人,从不看的5人。孩子的课余时间几乎被电视剧占去了,据统计,109人中看过《还珠格格》的有82人,假日、休息时间大部分被连续剧占据,追星厌学就成必然。再加上有的家长由于忙于工作对孩子重视不够,不懂得辅导与约束,大部分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都很差,因而大部分孩子的学习都相对较差,阅读面窄,无法适应辅导要求。正如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减轻后进生的脑力劳动,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通过有选择的阅读,可以刺激孩子的大脑,唤醒它、迫使它加强工作。他又说:“孩子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学习成绩差的孩子的头脑更需要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而语文水平的高低直接与孩子是否重视课外阅读有关。事实证明,语文成绩优秀的孩子与他们阅读的量成正比。读中学的孩子每年应该读2-3部名着,阅读量达80万字,这些中外名着都能陶冶孩子情操,提高他们的语文修养。可以让孩子每周做一篇500字左右的读书摘录。要求他们课外去图书馆读书看报,从做读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