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铁生散文艺术特色
浅析史铁生《老屋小记》的张力艺术论文
浅析史铁生《老屋小记》的张力艺术论文史铁生短篇小说《老屋小记》叙事策略的现代性集中体现为在素朴简约的叙事中表现宏大生命主题。
素朴简约的叙事表现为独特的叙事策略地运用,在叙事视角的交替与叙事人称的转换过程中,传达作者的感受、体验,解读人性和人生的密码,从而使作品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意蕴和审美价值。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史铁生《老屋小记》的张力艺术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析史铁生《老屋小记》的张力艺术全文如下:摘要:史铁生的《老屋小记》是一篇幽丽而隽永、清新而绵长的短篇小说,初看上去质朴无华、淡远随意、浑然天成,细思之下方觉精致巧妙、简约深刻、字字珠玑。
而造就这种初看与细思之间强烈反差的就是作品中所蕴含的无处不在的巨大张力。
关键词:张力;叙事;人物;情节;语言;主题;内容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荣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而且是唯一获得全票的作品。
关于它的价值,授奖词这样写道:“这是史铁生的‘追忆逝水年华’,几间老屋,岁月以及人和事,如生活之水涌起的几个浪头,浪起浪伏,线条却是简约、单纯的。
”的确如此,这是一部简洁精致的作品,但是,就是这样短小的篇幅、简单的结构、凝炼的语言和平凡的人物和故事却在不动声色之中发出了震慑人心的力量。
这篇作品能够获得众多读者的共鸣和认同,毫无疑问是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的,但是它的艺术魅力究竟是来自何处呢?在本文中,笔者试着借用“张力”的概念,来分析这篇作品巨大艺术魅力之所在。
“张力”本是一个物理学名词,指物体承受的来自两个相反方向的拉力。
后来,美国现代诗人、批评家艾伦?退特引用它原本的含义,提出了著名的“张力论”,在修辞学上引申为互补物、相反物和对立物之间的冲突或摩擦,并用以分析诗歌的语言,成为新批评派最重要也最难把握的理论之一。
之后,“张力论”被其他新批评派理论家扩展到诗歌的内容与形式、构架与肌质、韵律与句法等对立因素之间,成为细读法的有力手段。
而在本文中所论述的“张力”,是广义上的张力,不仅仅限于作品的语言,而是扩展到所探讨作品的各个方面。
史铁生散文的语文教学研究
史铁生散文的语文教学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史铁生散文的语文教学价值,通过对史铁生散文的细致解读,挖掘其内在的教学资源和启示意义。
史铁生,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其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史铁生散文的文学特点、主题思想、艺术风格等方面入手,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将这些优秀散文作品引入语文课堂,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将概述史铁生散文的基本特点,包括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深邃的思想内涵和多样化的主题选择。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特点,使读者对史铁生散文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后续的教学研究打下基础。
本文将探讨史铁生散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史铁生的散文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史铁生的散文,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
本文将提出具体的语文教学策略和方法。
结合史铁生散文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目标,探讨如何将史铁生的散文作品引入语文课堂,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语文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史铁生散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
二、史铁生散文的文学特色史铁生,一位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家,他的散文作品不仅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展现出独特的文学特色。
他的散文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
史铁生的散文语言平实而富有感染力。
他善于运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将复杂的情感和哲理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
他的文字不张扬,不浮华,却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种平实的语言风格使得他的作品既易于理解,又富有深度。
史铁生的散文情感真挚而深沉。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性的思考,这些思考和感悟都源于他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和深刻观察。
论史铁生散文精神之“大”
哲理风格 , 为散 文创作 注入 了崭新的 内容 。他 的散 文对残 疾、 生死、 命 运、 生命意 义等 问题进 行 了深刻而独 到的思 索, 使其散 文的精神 内容超越 小我情 感的抒发 , 因而具有 了哲理与 宗教 色彩 。他提 出了残疾情 结, 探讨 了生死迷惘 和命运纠 葛等存在主义话题 , 努 力在散 文 中直接探 讨生命 意义。他 的散 文用感性的文 字指 引着读者去 思索形 而上
当代 作 家 史 铁 生 1 9 5 1年 生 于北 京 , 1 9 6 9年 到 陕 西插 队 , 后 因双腿残 疾而 回到 北京 , 开始 了文 学创
文 体 。9 0年代 中国曾 出现 了一 股 “ 散 文热 ” , 这是 文 学 发展 史上 的重要 现 象 。散 文 的复兴 有其特定 的时
贾平 凹创 办《 美 文》 杂志 , 推 出了“ 大散 文 ” 的口
号, 为散 文遭 到冷 落 的局 面进 行 反 拨 。他 对 于 国 内
、
大 散 文 之 溯 源
中国当代文学 的版 图中, 散文历来是最寂寞的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0 5—1 6 作者简介 : 刘云春( 1 9 7 1 一) , 女, 重庆梁平 人。成都大学文学与新 闻传播学院教授 , 博士, 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 向: 文艺学。
・
1・
散文 界 的浮糜 甜 腻之 风 深 表 失 望 , 呼 吁 改 变散 文 的
僵化苍 白格局 , 主张要把文学还原到生活中去 , 使实 用 的东西 变为 美文 , 比如把政 治 家 的批 文 、 科 学 家 的 论文 、 商业广告、 病院的医案 、 诉讼 、 答辩 、 启示 、 家信 甚至便条等都用一种抒情性 的方式来表达。“ 大散 文是 一种 思维 , 一种 观 念 。 ” … 文 学创 作应 该 强调 的 是 一 种思 维 的延伸 , 一种 情感 的显 现 , 应 该 去关 注社
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论文
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论文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论文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论文中文摘要史铁生是我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哲思型作家之一,他的散文到处流露出对生命困苦极限的体验、感悟和内省,他散文中的意象无时无刻都在体现着生命的色彩和不屈的精神。
史铁生以自身不寻常的经历和独特的写作视角,叩问生命真谛,寻求困难人生的精神救赎之途,把一个个具体的事物写的包含了万千情感。
其中,地坛是史铁生精神家园的栖居地,母爱是他精神的支柱和希望的源泉,墙是他亲情温暖的守护,通过写一系列的意象,史铁生表达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怀和尊重。
史铁生的作品,为很多人所喜爱,尤其是他的散文,更是被赋予了丰富的艺术特色,作为一名作家,史铁生显然有着不为人知的内心痛苦和压抑,有着普通在作家难以体会的经历和伤痛。
但是人们依然能从史铁生的作品中,发现作者内心的情感,对生命对亲情对生活的珍惜。
所以,本文就从史铁生的散文开始,从那些人们熟悉的意象和事物开始,一起开始探索意象的旅程?一、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概述史铁生是一名非常特殊的作家,他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两年后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到延安插队,却在那里把双腿弄瘫痪了;1972年回北京治疗,没有再回去;1974年进了北京一家街道工厂工作。
1981年因病情加重,无法工作,回到家中休养。
史铁生在生病之后,开始了写作生涯。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1984年他的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连续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史铁生最早是以小说创作引入注目的,初期小说与暴露“阴暗面”的文学有相通之处。
另外就是描写知青生活的,回忆中有反思。
由于自身身体的残疾,他也开始涉及与残疾有关的主题,先是对残疾人生存状态的描摹,而后开始进人更为深刻的关于人的有限与无限的问题的思考。
史铁生的小说即带有“散文化”的倾向,而自他1991年在《上海文学》发表长篇散文《我与地坛》之后,他的散文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认同。
浅论史铁生小说的诗化艺术——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为例
2021年第14期37文学研究浅论史铁生小说的诗化艺术——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为例杨博文淮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安徽淮北235000“诗化小说”产生于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文学背景之下,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古尔蒙可以说是“诗化小说”的最早倡导者。
1893年,古尔蒙在谈到小说的创作原则时指出:“小说是一首诗篇,不是诗歌的小说并不存在。
” 自此诗化小说作为一种融叙事与抒情于一体的小说样式在西方文学史上流传下来,并随着“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在中国流传开来。
史铁生前期创作的知青小说具有明显的诗化特征。
本文拟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为例,浅析史铁生小说的诗化艺术特征。
一、诗化的标题标题是统摄文学作品的核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作品的灵魂,具有很强的审美特征。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史铁生走上创作道路后第一篇受到广泛好评的小说,小说的标题就充满浓郁的诗化特征。
“清平湾”是作家早年待过的地方,这个地名就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它像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又像是孙犁心中的“荷花淀”;他可能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也可能是汪曾祺描绘的“大淖”,但无论是哪个地方,都是我们心中流淌的一首诗。
“遥远”相对“时空”变换而言:既有“时”的感叹,又有“空”的转换。
“时”的匆匆让人们留不住青春的脚步,作家不由感叹“插队的故事”仿佛宛在昨天,其实已相当遥远,只能用记忆试着找回;“空”的位移拉开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距离,这距离不仅难以缩短,反而因作家行动不便变得愈来愈远,“遥远”得以至于再难相见,终于成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事实上也正是由于“时空”的距离,“清平湾”才成为作家的审美对象。
“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嬗变在人们的记忆里为那段永逝的特殊经历覆盖了一层朦胧迷离色彩,越发引起人们心理上的怀念和感情上的寻求”,同样的“清平湾”,在当地农民眼中,那仅仅是一条普通的河流,无任何诗意可言。
但作家在“遥远的清平湾”前面又加上了一个定语“我的”,不仅增添了小说的诗意,而且凸现了那段在“我”心中难以过去的过去。
史铁生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
史铁生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一、以复句营造小说氛围在史铁生的作品中,常见到具有韧性的叙述语言,他常以长句、复句及句组来描绘自己复杂的心理与情感,并营造小说的氛围。
如“柏籽随风摇落,银杏的叶子开始泛黄,我在那园子东南角的树林里无聊地坐着,翻开书,其实也不看,只是想季节真是神秘,万物都在它的掌握之中。
”“黑暗从四周围拢,涌荡,喧哗,甚至嚣张。
光明变得朦胧、孱弱,慢慢缩小,像糖在黑色的水中融化。
也许是风,把一切都吹起来,四处飘扬,一切都似尘埃。
”同时,他常在叙述的过程中加入具有诗意的景物描写与抒情,增强故事的“画面感”,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读者拉进真实的画面中,并跟随着文字更新画面。
例如《命若琴弦》,“茫茫苍苍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跳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
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
”以很短的语句,勾画出一老一少的形象,并以一种无形的牵引力促使你继续读下去。
二、虚拟性的用词策略在史铁生的作品中,可以常见到“或者、抑或、如果、说不定”等虚拟性的词语,这种不确定性的语言使人物与事件没有一个固定的接连点。
这也符合作者并非表现现实,而是凸显精神层面的写作意图,说明作者具有超出其他作家的想象力。
正如史铁生所说“那两个孩子的故事已经开始了,或者正在开始,正在展开。
也许就从那个偶然的游戏开始,以仰望那棵死去的老树开始,藉意犹未尽来展开”,而这个世界的所有故事也在这一刻或者在下一刻,正在展开。
这些虚拟词汇的运用,使小说的叙事空间得以展开,传统呆板的小说模式被打破,使读者的想象力空间被彻底打开,同时,这也说明作者对于世界的认识已到达了虚拟的想象高度。
三、平凡的语言陈述深刻的哲理以朴实的文字陈述最深刻的人生哲理,是史铁生作品的另一大艺术特色,史铁生笔下的文字都是真切的现实生活,平静的故事,那些淡薄的过往,似乎都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在平静陈述一件事,一个故事。
论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
论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作者:甘林全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8期摘要:史铁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
他的散文,情感真诚而深沉,文字自然而流畅,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根基,进行哲学层面的思考,表达了作家把苦难当享受,超越生死,重视生命过程的生命意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多年来,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研究者的重视。
关键词:享受苦难;超越生死;生命过程;生命意识对于生命意识,孔庆蓉认为:“生命意识是个体对生命的理解与态度,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对于生存和生存价值的体认和感悟。
”[1] p280我们每一个人的际遇总是不一样的,因此,每一个人,随着阅历的增长,都会形成不一样的生命意识。
史铁生,对于中国当代文坛来说,他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我们既同情于他异于绝大多数人的痛苦遭遇,也非常钦佩他的毅力,对于他在文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十分的敬仰。
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2]p183,而后又被查出患有尿毒癥,大好青春年华只能在轮椅中度过,只能一次次地接受肾透析,上天对他似乎有说不完的残忍。
悲惨的命运,苦不堪言的遭遇,曾经令他一度消沉和“倒下”,觉得命运不公而人生无望,不过他终究还是在精神的世界里勇敢地“站”起来,他意识到“生命从苦难开始,只有在苦难中才能诞生灵魂的歌声,”苦难给予一个人身体痛苦的同时,也赋予一个勇敢的人对生命的深入思考和对灵魂的叩问,从而对生命有了一种全新的认知与感悟,在其散文中表现为具体的生命意识。
在史铁生的散文中,我们看到他的苦难人生,也看到他把苦难转化为艺术的精神源泉,形成了苦难当成享受,超越生死,重视生命过程的生命意识。
一、把苦难当作享受我们的人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不如意、失败等苦难,这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约伯作为一个虔诚的信者,也要遭受接连不断的苦难,当约伯质问上帝时,“上帝把他伟大的创造指给约伯看,意思是说:这就是你要接受的全部,威力无比的现实,这就是你不能从中单单拿掉苦难的整个世界!”[2]p57人生在世不称意之事十之八九,有人会被不称意压垮,自欺自馁,一蹶不振,而有的人却可以潇洒从容,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够坦然接受苦难,包括死亡,领悟苦难,是否能够把苦难当作一种享受。
浅析《我与地坛》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读闻观138《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在古园沉思时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
他将个人情感投射到地坛的一草一木,从对自身经历的思考中,以不经雕琢的语言为面临困境的人们指明了方向,其细腻度远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
正因为如此,《我与地坛》这部作品展现出独特的文学审美价值,给我们以启示。
一、《我与地坛》的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我与地坛》有两条线主线:其一是作家与地坛那种非同寻常的亲情关系,另一条则是作家对地坛这一生活场景中的几个人物的观察、描写和思索。
前一条可称为“人与景观”,第二条则不妨称为“人与人”。
《我与地坛》也不是一篇通常意义上的写景状物、模山范水的纪游作品,地坛对作家来说,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他已进入作家生活之中,作家进入了地坛,地坛成为作家栖居的精神家园,他在其中感悟到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
概括地说,令作者感动的便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的环境中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
浅析《我与地坛》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张艺莹读闻观139二、《我与地坛》细腻的审美表达1.苦难之美对史铁生而言,身处险境是一种从未停止的深深折磨。
史铁生在21岁时失去了健康的双腿,被限制在轮椅上。
他中年时患了严重的肾病,需要透析来维持生命,痛苦的治疗让他大部分时间昏昏欲睡。
但他坚持写作,生病时用醒着的几个小时写了无数首动人的诗。
面对残酷的生活,史铁生愤怒而挣扎。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毫无痛苦地表达了苦难,歌颂了苦难的美好,从苦难中提取了快乐,用苦难塑造了最伟大的人格。
2.自然景物之美15年来,地坛成了史铁生的精神伴侣。
这是一座历经400多年的古老园林,看似荒芜却不衰败,依然保留着自然的生机。
在描述地坛时,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和倒装句式,讲述了地坛的辉煌,也讲述了它由于被剥蚀而变得荒凉和毁灭。
这些抑郁的场景并不是随意的描述,而是隐含着作者当时消极颓废的主观感受。
史铁生面对古老的花园开始了精神救赎,拥有了发现美的能力。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46章1节 90年代散文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46章1节 90年代散文
二、余秋雨、张中行的散文
1、概述:九十年代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 出现了 “学者散文”或“大散文”的形态。
这些散文拓展了散文创作的领域,开阔了作者表 现和思考的疆域。一大批具有深厚学术修养和人 生阅历的学者介入散文,加重了散文的知识品位 和文化分量,显示了人文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 和参与现实文化的“民间情怀”。
3.4 张中行散文行文活泼,或从一首古诗、一则典故入手,谈古论今, 指西道东;或呼唤科学、民主精神,鞭挞封建专制;或批评假药、假酒 、假文凭,反对假话;婉如一幅幅世象漫画,把人间的各种嘴脸暴露无 遗。冷静的评述来表现出一种生活的哲思和审美情趣,也向读者展现了 他的学识和人生态度,具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张中行的文化随笔尤为 突出的一个优点即是行文较为活泼,少了一般言理散文的学究气。
生死,“是生存,还是毁灭”这个人类的终极命题当初其 实是作为一个非常具体的现实问题被推到史铁生的面前的 。他的思考是要为“不自杀”找到充分的理由,为“活下 去”找到充足的根据。
《我与地坛》、《好运设计》、《对话四则》等一系列的 散文,可以充分地感受到在看似超脱的文字下面潜藏的内 心激流,理性的史铁生和感性的史铁生日日夜夜互相辩驳 、安慰、鼓励。史铁生的生死追问从来不是坐而论道,枯 谈玄理,而是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所有的思考都 是为了让世俗中的自己从内心活得更坦然,更理直气壮! 他要寻找生命的意义,以超越自我超越困境。
史铁生文字赏析
史铁生文字赏析史铁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文学风格而著称。
他的文字充满了对人生、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的思考,以及对人性的探索。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史铁生的文字进行赏析,探讨他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和文学特色。
史铁生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文学风格而著称。
他的文字充满了对人生、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的思考,以及对人性的探索。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史铁生的文字进行赏析,探讨他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和文学特色。
史铁生的作品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散文。
他的散文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文学风格而著称,被誉为“史家散文”。
他的散文以其平实、真挚、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关怀。
在他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史铁生的散文作品中,最为著名的是《我与地坛》,这是一部以地坛为背景,以史铁生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的散文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史铁生以其平实、真挚、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关怀,展现了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对地坛的描写和对自己的思考,史铁生表达了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部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思想上也具有很高的深度,对读者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史铁生的散文作品中,还有一部非常著名的作品,那就是《人生》,这是一部以人生为主题的散文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史铁生以其平实、真挚、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关怀,展现了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观察,史铁生表达了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部作品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思想上也具有很高的深度,对读者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史铁生的散文
史铁生的散文关键信息项:1、史铁生散文的主题2、史铁生散文的艺术特色3、史铁生散文的语言风格4、史铁生散文对读者的影响5、对史铁生散文的研究与分析方法11 史铁生散文的主题111 生命的思考与感悟史铁生在散文中常常深入探讨生命的意义、价值以及生命所面临的困境。
他以自身的经历为基础,如身患重病后的挣扎与坚持,对生命的脆弱与坚强有着独特而深刻的理解。
112 苦难与救赎他的作品中不乏对苦难的描绘,但同时也展现了在苦难中寻求救赎的希望与力量。
通过对苦难的正视和超越,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13 爱与亲情史铁生对亲情的描绘细腻而真挚,尤其是对母亲的爱与愧疚,成为其散文中感人至深的部分。
同时,他也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温暖。
12 史铁生散文的艺术特色121 独特的叙事视角他常常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122 细腻的心理描写通过对自己内心活动的细致刻画,展现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变化,让读者感同身受。
123 象征与隐喻的运用史铁生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使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和寓意,引发读者的思考。
13 史铁生散文的语言风格131 简洁而富有力量他的语言简洁明了,却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冲击力。
132 抒情与哲理相结合在抒情的同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使作品既具有美感又富有思想性。
133 幽默与诙谐尽管主题常常较为沉重,但史铁生偶尔也会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为作品增添一些轻松的氛围。
14 史铁生散文对读者的影响141 激发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让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从而尊重和珍惜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
142 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从史铁生的散文中汲取力量,保持乐观和坚韧。
143 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其优秀的文学作品为读者提供了学习和欣赏的范本,有助于提高读者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
15 对史铁生散文的研究与分析方法151 文本细读仔细研读史铁生的散文作品,关注语言、结构、主题等方面的细节。
史铁生的文学创作及其时代价值研究
史铁生的文学创作及其时代价值研究史铁生,原名史朝华,生于1931年,祖籍浙江杭州,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其文学创作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多个领域,作品广泛被认可和传播。
史铁生的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力和时代价值。
本文将从史铁生的文学创作特点、作品时代背景、时代价值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史铁生文学创作特点史铁生的文学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著称。
他的作品中经常揭示人性的真实和复杂,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挣扎、痛苦和欢乐。
在小说创作中,史铁生善于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的作品中常常揭示出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深刻地反映出人们心灵深处的挣扎和困惑。
在散文和诗歌创作中,史铁生以独特的感悟和表达方式,揭示出诗意的生活和人生的真谛,展现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美的追求。
史铁生的文学作品在思想深度和艺术表达上都具有很高的水准,深受读者喜爱和推崇。
二、史铁生作品的时代背景史铁生的文学创作与中国现当代社会的变迁和思想解放密不可分,他的作品深受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影响。
在中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政治风暴中,史铁生曾经历了文革的磨难,他的作品中反映了那个特殊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史铁生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反映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挣扎和困惑,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探索,展现了人性在特殊历史环境下的真实面貌。
而在改革开放以后,史铁生的作品也更多地关注个体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生活,对当代社会现实进行了更为深刻的剖析和反思。
他的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命题的思考,为当代社会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和审美视角。
史铁生的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时代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对于当代社会问题的深刻观察和揭示上。
史铁生的作品深入生活,深入人心,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笔触,观照社会现实,揭示出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
史铁生的写作特徵与艺术手法.
出,他察見錯落於命運裡的正反事理,從相悖角度去剖析原本成立於世的邏輯思維,由悖論中為人生再定義,再從定義裡追索存在的根據,在他的行文裡,藉人物與事件去證論或駁論既定的觀念以突顯他對人生的邏輯思維。
此與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相近,他所提出的辯證方法及其存在論所運用的邏輯思維便是擺脫一切感性具體、擺脫對象世界的單純本質的探討。
以下就以黑格爾邏輯學的角度,並佐以存在主義理論探討史鐵生的哲思特徵。
一、悖論模式似是而非或相對立的論點中所產生的矛盾或疑難,都足以構成「悖論」(paradox)。
在辯證哲學中,悖論的產生多來自於「對象本身本來都是對立面的統一,真和假的對立統一;存在和非存在的對立統一;連續性和間斷性的對立統一等」1人類在進行思考時,勢必切割眼前的經驗世界,這是思維的本質,而在思考過程中,悖論不可避免。
從表面看去,悖論往往對既定的思維具有割離性,但這並非完全的否定,而是將對象本身所具有的對立性更分明地析離而出,提供更多的思維空間,它來自事物自身的客觀矛盾與主客觀之間的矛盾,具有客觀性和不可避免性,因此悖論等於是針對事物的相對面提出辯證。
張建軍在《科學的難題──悖論》中為悖論與普通邏輯的矛盾作一區隔:(1)任一悖論都是相對於某些共識而言。
這些共識既可以是人們公認的明晰的知識,也可以是人們不自覺地確認的共同直覺。
(2)任一悖論都是從某些共識合乎邏輯地推導出來的。
普通的邏輯矛盾大都是由於在推導過程中發生了邏輯錯誤或思維混亂造成的,悖論則不然。
2悖論形成於共識的基礎上,它是邏輯思考上的矛盾思維,但並非所有的邏輯矛盾都可謂為悖論。
一般邏輯矛盾多為判斷錯誤所致,但悖論是在事物概念上去作客觀層面的對立分析。
悖論的產生並非否定思維有隔離的必要性,而只是代表了在隔離的基礎上,能將思維的對立面清楚分割,這是為了更透徹的認識並瞭解對立面時所提供的思維條件。
悖論的出現是為了要以辯證模式去考察思維對象的一種必要存在,它提供的是反思路徑,「反思的聯繫,本身就是屬於理性的:超出那些規定之上,提1張建軍:《科學的難題──悖論》,淑馨出版社,1994年初版,頁196。
史铁生小说的语言艺术解码
史铁生小说的语言艺术解码作者:应宁明钱华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8年第10期内容摘要:史铁生的作品体裁丰富多样,其小说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为在选词炼句方面多用方言词,句子口语化且包含了不确定的意味。
小说语言也融入了散文化的语言风格以及残疾情结,另外寓哀于谐的幽默风格也表现了史铁生乐观的生活态度。
关键词:史铁生语言特色风格一.贴近生活的口语和方言词史铁生初期的作品大多是关于母亲、插队时的故事,那时他还没有残疾,是旁人羡慕的对象,是母亲的骄傲,所以那个阶段语言风格是比较轻松活泼的,语汇平实,句子也较为朴实简洁,尤其是叙述陕北插队的日子,文章的语言多充满口语化,并夹杂着陕北的方言,体现陕北的语言特色。
史铁生也不完全是一个职业作家的身份,写作也是“日常语言化的直接呈示,变成人与人思想的直接的倾诉”[1]。
(一)口语化史铁生曾经在有过陕北插队的经历,他的多数小说都是围绕插队生活展开的,比如《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等小说,以一个北京知青视角叙述了在陕北的平凡生活。
当地人民的自然淳朴、朴素的民风也感染了史铁生,使得他的文笔如那里的大人孩子一样简单、淳朴,语言也多是口语化的。
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文中写到:“火红的太阳把牛和人的影子长长地印在山坡上,扶犁的后面跟着撒粪的,撒粪的后头跟着点籽的,点籽的后头是打土坷垃的,一行人慢慢地、有节奏地向前移动,随着那悠长的吆牛声。
”[2]这些话展现了陕北人民的劳动常态,他们在最艰苦的岁月中依然能够品味生活的乐趣。
虽然生活艰苦,但是陕北人民心中怀有坚定的信念,有着直面苦难的勇气,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创造出美好幸福的生活。
(二)方言词史铁生的文章中还夹带着许多陕北的方言,这些方言词是承载陕北文化的特殊载体。
而“这些接地气的语言形式,不但没有造成文章土气,反而使作品的艺术形式更为和谐”[3]。
这就好像陕北方言在史铁生看来是新奇而又充满生命力的,他常常将陕北话与家乡的北京话对比,由此碰撞出新的火花,产生一种新奇的意味。
论史铁生创作中的时间意识及其圆形结构艺术
湖南社会科学2014/6论史铁生创作中的时间意识及其圆形结构艺术口邓齐平摘要:在史铁生的“写作之夜”里,时间的扭曲变形,使他改变了对世界的认识。
非线性时间观念催生了他看待世界的上帝视角的形成和过程论美学的确立,并进而确立了他写作中显性的和潜隐的圆形结构方式。
打破时空局限,使史铁生真实的自我心魂。
借圆形结构方式自由穿梭于过去与未来、现实与理想之问,从而建构起了史铁生文学世界里圆融自洽的艺术境界,为其心魂世界中独特的理想主义表达创造了诗意空闻。
关键词:吏铁生时同意识上帝视角圆形结构中图分类号: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675(2014)06—218—05‘在史铁生的“写作之夜”里,时间静谧无声,白昼可以嵌入黑夜,黑夜可以连接无穷的过去和未来,现在穿越一切。
世界说到底最现实和最残酷的事实,莫过于时间的客时间被史铁生赋予了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和创造情怀。
有观和冷酷,它摧毁一切而又催生一切,使人的生死、美丑、智心魂存在的地方,才有时间的存在。
否则,时间不存在。
有愚等成为原罪或宿命,同时也成为差别和欲望形成的起点,心魂感悟的时空,才会有意义,写作是对意义的追寻。
写作成为生命的起点。
史铁生说:“时间是个怪物,最令人不解与心魂之间由此建构起了内在的意义链接。
时间的本质是的谜。
”“我站在今天设想远古又幻想未来,远古和未来在虚无,是空洞。
空洞的时间对人而言是最残酷的刑役,唯有今天随意交叉,因而远古和未来都刮着现在的风。
我理解,“游戏”可以摆脱时间的刑役,“一切职业、事业,都是人们摆博尔赫斯的‘交叉小径的花园’是指一个人的感觉、思绪和脱时间空洞的方法”,“感谢上帝吧,他给我们各种职业如同印象,在一个人的感觉、思绪和印象里,时间成为错综交叉的给我们各种玩具,他给我们各种意义如同给我们各种游戏,小径。
他强调的其实不是时间,而是作为主观的人的心灵,借此我们即可摆脱那种最残酷的刑罚了。
”【41在彻悟了时间这才是一座迷宫的全部。
浅析史铁生散文语言特色
浅析史铁生散文语言特色作者:彭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9期摘要:史铁生散文以朴实而蕴含着浓厚乡土气息的口语化语调向世人述说着经历艰辛经历苦难之后的淡然与超脱的心境。
其散文也大量运用设问句式表现作者的沉思与感悟。
通过以设问的形式书写,把作者的缜密心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史铁生的散文还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所产生的意蕴丰富而深刻,极具美感。
关键词:史铁生;口语化;句式;修辞手法作者简介:彭雷(1991-),女,汉,陕西西安人,延安大学14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历,研究方向:文化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9-0-02史铁生是我国当代文坛的著名作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1951年生于北京,1972年在陕北延川县插队时双腿瘫痪回京治疗,2010年因病去世。
在长达30余年的文学创作中,他不断探索,逐步成熟,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尤其是他的散文创作,更具通俗性与口语化,将生活与文学氛围相统一,将人生思考与灵魂拷问相结合。
语言字字珠玑,修辞精彩纷呈。
一、丰富的口语化词汇使散文更具乡土气息史铁生的散文充满着对人生与生活的描写与感悟。
其散文语言朴素而优美,在看似浅显易懂的文字背后是作者超乎常人的领悟,是作者对生活对人生最深切的感悟。
其散文口语化的语言使行文中散发出浓厚的乡土气息,是经历了苦难,是最狂妄的年龄残废了双腿的史铁生,在漫长的悲苦中参透人生,回归家园的表现。
只有身体与心灵都回归最初的地方,生命才在苦痛中重生。
口语化的语言是史铁生回归平凡生活的路径。
口语化的语言词汇在史铁生的散文中俯拾皆是,是史铁生散文的一大特色。
《我与地坛》中“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院子里。
”“耗”是口头语,表明作者将无事的自己安置在这个心灵重生的地坛里度过。
还有,“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院子里活跃一阵,随后便沉寂下来。
净文哲思——史铁生散文创作思想有感
能于看似平淡 的文字 中同作 者产生共鸣 , 主要得益 于史铁生所
采取的倾诉体式 , 即作者看似 自言 自语 , 言语如 天马行 空 , 不落 际涯 , 但实则思想紧凑 , 辩证有力。如 他常常记录 自己与 自己的 争论 , 用第二人称“ 将作品与 自己推 开, 你” 而拉近 作品与读 者的
窄缝 中走 出来” ,虽开始时步履 维艰 , 也慢慢体验 到人生 “ 但 豁
觉得你还是可以得到点什 么的”, 这里的“ , 史铁 生, 你” 是 也是与
然开朗的喜悦 ” 。于是 , 在作品 中, 他能藉 由空 灵的文字将 或苦 涩或温暖 的人生沉稳细 致地 剖给读者看 , 也往往 会将 日常生活
种作 家, 但他 出语惊人并不表 现为壮怀 激烈 与慷慨陈词 , 总是 他
很 平 静 甚 至很 低 调 地 写 一 些平 实的 文 字 , 后 让 你 大 吃 一 惊 一 然
一 一
相比梭罗 的简单超然 , 史铁生 有更为深切 的生命体 验。生 命有时不 由分说地将入推到绝望 的边缘 , 无需任何理 由, 也由不 得^ 做任何反抗 。在二十一岁初始 , 史铁 生艰难地走进进 医院 ,
文 学评 论
糍 文 哲思
— —
史铁生散文创作 思想有感
陈秀
( 山东 大学外国语学 院, 山东 济南 摘要 : 生在 当代 文坛有 着独特 的位置 。他 的魅 力主要 史铁 源 自于其明净灵动的文字与隽永 深远 的思 想。笔者 以个人体 验 出发 。 文字风格与思想情感两方面对史铁 生的文章进行分析 , 从 探讨其 自我辩论及 自述体 式的应用对行 文风格的影 响, 围绕 并 史铁 生多部作 品 中“ 类不 息欲 望” 人 这一核心 主题展 开深入 剖 析, 揭示作 家从苦痛到坦 然的心路 历程 , 以期对仍在欲 望泥沼 中
论史铁生创作中的_苦难_主题
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09No.3摘要本文从史铁生的创作谈起,探讨其审美追求的背后有着较为清醒的生命意识和对苦难的敏锐感受,不仅从其个人的遭际出发来厘清这种审美价值所蕴含的深度和高度,而且还从“宗教与爱”相关联的角度来透析“苦难”主题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苦难救赎爱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史铁生的创作从80年代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法学教授及其夫人》,到90年代的《老屋小记》、《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务虚笔记》等,突出地表现了他对“人”的个体生命存在的关注。
人的存在是什么?人的命运为何会如此而非彼?人活着的意义究竟何在?在一个价值观念较为混乱的年代里,他以“哈姆雷特”式的追问,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反响。
在这种拷问的背后,反映出史铁生对苦难生命的个体担荷与审美救赎的内在诉求。
史铁生那一系列有关“生之意义”苦苦追问的作品,既能给人以艺术的陶冶,又颇具哲学价值,能给人深刻的启示。
其作品中表现的对“生之意义”不舍的求索,是从冥思死亡之谜开始的,继而默想命运之真相,终至探究生命存在的终极意义。
史铁生和他笔下的人物曾是那么渴望死亡,企求死神的降临,但经过日复一日的苦苦思索之后,他们终于明白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对于命运真相的默想,是史铁生探寻“生之意义”的另一部分。
他通过创作阐述了命运所具有的偶然性、荒诞性的特点,揭示了诸如困境、死亡、宗教、爱情是几个特别引人注目的主题。
他以最体己的视角关照生活,却透视了整个社会、人生、历史与自然。
他的创作表现出坚韧的品格———对真实人生做着最清醒的观察与思考,在诗意的追问中悟出充满智慧的答案,在信仰的废墟上重建人生理想,赋予了文学创作永恒的意义。
当然,谈及苦难必然在形而上的层面上,有着对宗教关怀与终极意义的思索。
个人的创作,通常是他个人生活和精神历程的艺术再现。
对史铁生而言,残缺身体与健康思想的矛盾统一,表现在作品里正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
论史铁生散文里的生死哲学
论史铁生散文里的生死哲学黄英蕾发表于:2010-7-27 9:32:18,点击:360,评论(0)[摘要]残疾作家史铁生在轮椅上用笔思考生命之义,用笔撞击生命之门。
经过漫长的心路历程,他终于鼓起勇气承受苦难,接受现实,理解生命。
挣扎过后,感喟出了:人生来就是走向死亡的,但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个体生命存在过程的美丽,在于向内的生命构建,在于对生命外来爱愿的感恩,在于经历苦难的过程,认识到了人生即困境,人生来就是为了走向死亡,虽然短暂,但也得珍惜。
[关键词]生命人生死亡写作痛苦引言读史铁生的散文,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字里行间所弥漫出的对个体生命与爱的感喟。
相较世界的博大,宇宙的永恒,无论怎样伟大的人物,无论怎样不朽的丰功,也都会成为一闪的过客,即逝的流云,更何为我们芸芸百姓,烟火人生。
那么,如旅的人生意义何在?人怎样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之上?我们可以从史铁生的散文中读出一些有关于人生的生死哲学。
人们大概都不会忘记被人誉之为“大散文”的《我的地坛》。
这篇散文是作者生命历程的一个重要转折,标志着作者从对生活的回忆、梦想转向对生命意义的哲理思考,是作者重建新的精神家园的开始。
文章写得既深沉又洒脱,洒脱源自于解脱之后的轻松,而深沉则体现了作者对解脱之路的痛苦体验。
“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存在吗?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有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世界的差别是永恒的,或者说,差别就是世界的存在方式,由此而来的人生痛苦是不可能避免的。
如果我们将人生的目标定位于某种飘渺的宏大与完美,只能导致永恒的痛苦。
那么,救赎之路又在何方呢?史铁生的另一篇散文《好运设计》可以看作是一篇关于新的精神家园的誓词,它进一步深化了《我与地坛》中关于生命意义的哲理思考。
作者通过对“好运”的“设计”,进一步否定了精神家园的前定性。
也就是说,现实中并不存在一个既定的、完美的精神家园等待流浪者去发现。
流浪者对这种“家园”的寻找是徒劳的、无意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史铁生散文的艺术特色摘要:史铁生的散文独具艺术特色,他的散文表述坦白真诚,意蕴深厚,谈吐亲切而又凝重,语言严谨不失幽默,表现了寓理于情、质朴淡雅、从容幽默、赋予智慧的艺术风格,成为当代散文一道独特的风景。
关键词:史铁生散文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散文创作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来说,对于艺术技巧的讲究是比较少一些的,却更注意去琢磨与锤炼闪烁着文采的语言,并且将感情与思想的激流天衣无缝地渗透于其中。
”作为当代在散文上深入研究的作家之一,史铁生的散文有着自己的特色,他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动读者,其作品呈现出个性的光辉和深厚的意蕴,为当代散文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史铁生的散文大都透露出生和死的问题,例如《合欢树》、《好运设计》、《我与地坛》、《游戏、平等、墓地》、《我二十一岁那年》、《秋天的怀想》等,无一不渗透着生死的思想。
尤其是在《我与地坛》中,作者写道:“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存在吗?要是没有愚钝,机制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有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存在一定距离的,又或者说是距离成就了美,以此来引出人生的苦难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把人生定义为宽广宏阔的平等和完美,那么我们感受到的只能是更大的痛苦。
这篇文章是作者人生历程的一个重大转折,透露出重大的人生哲理,是作者的精神状态得以改变的出发点。
这篇散文写得既洒脱又不失沉重,前者体现了他对人生命运的透视,后者则源自于人生痛苦经历的体验。
人生是由目的和过程构成的,没有目的的过程只能是虚度年华,没有过程的目的只能是空想,过程和目的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目的和过程呢?作者在他的散文中做了很好的诠释。
作者在《好运设计》中写道:“人类是要消亡的,地球是要毁灭的,宇宙在走向热寂。
我们的一切聪明和才智、奋斗和努力、好运和成功到底有什么价值?有什么意义?我们在走向哪?我们在朝哪走?我们的目的何在?我们的欢乐何在?我们的幸福何在?我们的救赎之路何在?我们真的已经无路可走,真的已入绝境了吗?”作者一开始并没有先说明人生的目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过程和困境来引出人生的目的,表述辩证合理。
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些困境呢?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过程,明确自己的目的,而这时过程又可以转化为目的,成为了支撑作者坚强活下去的理由。
这一点引用作者的话能够更好地说明它的意义所在。
“过程!对,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除非这样你才能从目的转向过程,从对目的的焦虑转向对过程的关注,除非这样的痛苦与你同在,永远与你同在,你才能够永远永远欣赏到人类的步伐和舞姿,赞美着生命的呼喊与歌唱,从不屈获得骄傲……过程在到处继续,在人间、在天堂、在地狱,过程都是上帝的巧妙设计。
”这段话完美地诠释了过程的价值和意义,是一首赞美人生过程哲学的颂歌。
要过程并不是要抛弃目的,没有目的,人生的航船就失去了方向,而只要目的不要过程,人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我们要明白,目的不单纯是目的,而是为了能有一个壮丽的过程。
为了这一过程,人们需要确立崇高远大的目的。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人们不畏艰苦,不屈不挠,热情洋溢,把每一分钟都活得精彩,把眼前的障碍看成是跨越比赛,把存在的矛盾看成是趣味浓厚的游戏,实现了人生的壮阔与美丽。
这时,人们就已经超脱了功名利禄目的的束缚,投入到拼搏、奋进、创造的过程中。
文中还提到:“除非你看到了目的的虚无你才能够进入这审美的境地,除非你看到了目的的绝望你才能找到审美的救助。
”实际上,重过程也就是重目的,史铁生让我们理解了人生的价值所在,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期盼。
二表述坦白且意蕴深厚“散文创作确实是应该致力于描写客观的事实,抒发主观的真诚,这是它必须的两块基石。
”史铁生的散文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站在人们普遍考虑问题的角度,语言坦白真诚,平易近人,却又蕴含了精辟的人生哲理,不失庄重,体现在对外在事物的客观描写和内心状态的完美表现。
史铁生描绘人们面对死亡的各种心理,言语贴切而精辟:“作恶者怕地狱当真,行善者怕天堂有诈。
潇洒担心万一来世运气不好,潇洒何以为继?英雄豪杰,照理说早都置生死于度外,可一想到宏图伟业忽而回零,心情也不好。
总而言之,死之可怕,是因为毕竟谁也摸不清死要把我们带去哪儿?”作者用平淡无奇而又真实的语言描写人们的怕死心理,写得简练、形象、逼真。
人们的最终归宿难免让每个人心情沉重,进而回过头去仔细想想人生这一过程。
史铁生的语言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由肤浅转向深刻,使人们的心理由理想转向现实,使人们的心态由急躁转向平和。
“你总决定活下来,这说明什么?是的,我还是想活。
人为什么活着……”“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作者就这样,一遍又一遍地叩响人们心中的生命之门,坦诚地倾诉着自己的切身体验,把读者带入自己凝重的思考中,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使读者阅读倾听后感悟深厚。
史铁生的散文具有很强的交流功能,其散文的语言真诚坦白、贴切自然、氛围独特。
在《我与地坛》中他写道:“我为写作而活下来……还在绞尽脑汁地想写。
我好歹又拧出点水来,从一条快要晒干的毛巾上。
恐慌日甚一日,随时可能完蛋的感觉比完蛋本身可怕多了,所谓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人真正的名字叫什么:欲望……你明知你错了,或者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
”作者坦诚地写出了为写作而活的惶恐心理,同时也体现了深厚的人生哲理,人活着的动力是无穷的欲望,而这又是人们产生恐慌的直接源泉,人们为了欲望相互竞争、诋毁诽谤。
可见,要消除恐慌就要消除欲望,而消灭欲望又会磨灭人性,人们何以生存?这样,作者又表达出人生的另一层意义,既消除了恐慌,又肯定了欲望,真挚坦诚却意蕴深厚,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发深深的思考。
三语言亲切又不失凝重“文学更要紧的是生命感受到交流,是对存在状态的察看,是哀或美的观赏,是求一条生路似的期待、迷途的携手或孤寂的摆脱。
”史铁生的散文是和人们心情的直接交流,没有给自己很高的定位,没有矫揉造作,更没有虚伪自私,而是通过亲切的语言、坦诚的表述,和读者平等地交流,发人深省,启人心智。
史铁生把写作当做支持其生命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好运设计》中写道:“要是今生遗憾太多,在背运的当儿,尤其在背运之后情绪渐渐平静了或麻木了,你独自呆一会儿,抽支烟,不妨想一想来世。
你不妨随心所欲地设想一下(甚至是设计一下)自己的来世。
你不妨试试。
”规划来世或许有些人想到过,但是有谁能有史铁生这样的思考情景呢?人在背运的时候最容易抱怨世事,而史铁生偏要在你背运的时候,给你设计一种独自思考的空间,你可以单独呆一会,冷静地思考一下,也可以抽一支烟独自沉思,随心所欲地设想更是一种减压的好方式。
史铁生首先从情绪上和读者产生共鸣,使读者在读的过程中随着他亲切的语言去体验一下对来世的设想,而且史铁生用三个不妨来激发读者心中对未来的期盼。
史铁生的散文言语平凡,却不乏丰富的内涵,他的表述生动,感情丰富,文字细腻,在朴实淡雅、声情并茂中生动地表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感受。
文中多从人们的实际心理出发进行表述和议论,如“我有时候倒是怕活,可是怕活不等于不想活呀!可我为什么还活呀?因为你还想得到点什么,你觉得你还是可以得到点什么的,比如说爱情,比如说价值感之类的,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
这不对吗?我不该得到点什么吗?”这样写能够使读者从心理上感觉到人生的生命哲理,从真实、贴切的语言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色彩,从而使读者走向自然。
四贯穿始终的母爱主题史铁生是一位让读者无比钦佩的作家,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那就是母爱。
史铁生残疾后,他的母亲一直在认真履行着一个母亲应该尽的义务,甚至远远超出了应尽的义务,他懂得母亲生活的苦楚,所以才会抒发出如此深沉的母爱精神。
史铁生在《合欢树》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指地坛)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
’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这些凄凉的语言都是来自史铁生的内心深处,只有经历过真正痛苦的人才能表达出这样的悲壮,也才能从心底被他的文字所感动。
史铁生不能走路后,便与北京地坛公园结缘,他说:“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了,我摇了轮椅到这来。
”每次动身前,母亲总会默默地帮他上轮椅,然后看着他走出去,看着儿子慢慢走远。
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深沉的,以至于儿子摇了轮椅在她面前,她都没有注意到。
她也想帮儿子走上幸福的道路,但最终没有完成。
“十岁那年,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
”(《合欢树》)读这段话可以感受到作者心中难以抑制的痛苦,以自己三个年龄段为线索,重点描写了母亲的变化,表达出对母亲无限的怀念。
母亲从年轻到逝去,她的每一个形象都在作者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作者不愿睹物思人,关于母亲一切的一切都成了永远的回忆,成为了埋藏在心中永远的秘密。
在《秋天的怀念》中史铁生写道:“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还没来得及看菊花,母亲就永远地走了。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了”,在五彩缤纷的花海中,还记得母亲的话:“要好好活……”感情是如此地逼真,痛苦又是如此地深厚,以至于在梦中都是母亲的印象:“我便在醒来时、在白日的梦里为他做一个续:母亲,她的灵魂并未消散,她在幽冥之中注视我并保佑了我多年,直等到我的眺望已在幽冥中与她会合,她才放了心,重新投生别处,投生一个灵魂有所诉告的地方了。
”心底对母亲的想念转化为对母亲无尽的回忆,母亲生前是史铁生坚强的支持力量,去世后仍然是拯救他,鼓励他好好活下去的理由。
“文学和足球一样,根本是在困惑和狂欢时的聆听,立足于地而向苍天的询问,魂游于天而对土地的关怀。
”史铁生的散文拥有真诚自然、意蕴深厚的语言,表现了寓理于情、质朴淡雅、从容幽默、赋予智慧的艺术风格,显现出个性的光彩和理性的光辉,成为当代散文一道独特的风景。
其语言融客观性、抒情性和思辨性于一炉,拉近了和读者心灵的距离,其中包含着自我特殊经历的深刻透析、对生活和社会的深刻认识,这也是史铁生散文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