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新部编版】《西双版纳》(晋教)

合集下载

《西双版纳》教学设计

《西双版纳》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西双版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和人文资源、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及各因素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理图了解西双版纳地理位置,分析气候类型,推断景观类型,归纳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分析旅游资源利弊。

培养锻炼分析归纳能力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爱护自然、珍惜自然的高尚情操和;逐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主义责任感。

【重点难点】:1、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的认识2、了解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相互关系3、正确认知区域环境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教学方法】:运用分析归纳法沥青只是结构:首先确定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和自然景观类别,进一步了解其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引出旅游资源的问题,探讨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主要以启发引导为主,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西双版纳景观图和傣族民族音乐。

教师:同学们,刚才看了这个短片,你有什么感受?你知道短片中反映的场景是哪个地方吗?(回答:西双版纳)你觉得这里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同学们,为什么这里有这么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吗;这里的居民有这么独特的生活习俗呢?大家想不想了解?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西双版纳,认识认识这个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

板书:《西双版纳》【学习经过】老师:同学们,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美丽的地方的地理位置。

板书:地理位置展示:1、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图2、请同学描述一下它的地理位置:A位于我国的那一个省份的西南部?B与哪些国家为邻?C以澜沧江----湄公河与哪些国家水陆相通?东西临近哪些大洋?位于那一个特殊的纬度的南部?学生:讨论交流,完成以上的提问。

(老师总结学生发言;由地理位置承转到西双版纳的气候)老师: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西双版纳的气候。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

2. 培养学生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西双版纳的特点。

2.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交流、讨论和分享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

2.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西双版纳特色的理解和感悟。

2.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多元文化尊重。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探究学习法。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西双版纳相关图片、视频、文字资料。

2. 教学PPT、教案、学习任务单。

学生准备:1. 预习西双版纳相关知识。

2. 准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西双版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并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美丽的西双版纳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通过阅读教材、查找资料,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

3. 合作交流: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西双版纳特色,并共同总结出西双版纳的主要特点。

4. 探究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西双版纳有如此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得出结论。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多元文化尊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并提出保护西双版纳、尊重民族文化的建议。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7. 布置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掌握了西双版纳的相关知识,是否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以及是否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了相应的提升。

2023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4篇

2023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4篇

2023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4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1知识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积累__中的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感受美、品味美、表现美的能力。

2、体会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

情感目标:1、学习__,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

3、引导学生热爱水资源,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1、收集关于云南西双版纳的资料(文字与图片)。

2、根据收集到的内容写一则简单的导游词,向家人或朋友介绍一两个迷人的西双版纳风景。

3、积累生字新词(从音、形、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乐曲————傣族民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导入2、师深情导入:优美的旋律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似乎将我们带入了那苍茫的热带雨林(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观),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走进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而云南又被称为彩云之南,想必同学们已经从歌曲中领略到了。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共同畅游一番。

3、过渡: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我想了解同学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检查生字积累情况(提问俩三位同学,后教师出示小黑板,点评疑难生字词,最后齐读一遍)三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一)整体感知————感受美1、当你第一遍读完课文,西双版纳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吗?2、请快速浏览课文,神游西双版纳,以“西双版纳美,美在……”来说说你对西双版纳的认识。

3、过渡:我很欣喜地发现: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西双版纳有这么多迷人的风景,我想不通同学们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喜好不同,心里的感受也会不同。

课文向我们展示辣了这么多优美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呢?小组交流,请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并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二)深入课文————品味美1、挑选你喜欢的画面,试着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1 西双版纳──晶莹剔透的“绿宝石”》说课稿5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1 西双版纳──晶莹剔透的“绿宝石”》说课稿5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1 西双版纳──晶莹剔透的“绿宝石”》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西双版纳作为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资源丰富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其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重要地位。

教材以“晶莹剔透的‘绿宝石’”为标题,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西双版纳的美景,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西双版纳这一地区,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了解其地理特点。

此外,学生对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这方面的教育。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资源丰富度,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特点、人文景观和资源丰富度。

2.难点:西双版纳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教学辅助手段,直观地展示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绿宝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西双版纳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特点、人文景观和资源丰富度,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

4.案例分析:分析西双版纳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02X年《西双版纳》说课稿

202X年《西双版纳》说课稿

202X年《西双版纳》说课稿西双版纳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地区,被誉为“人间天堂”,这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民族文化。

在旅游中发展教育是一种新的尝试,在202X 年,我为中学生设计了一堂关于《西双版纳》的说课。

本说课旨在通过对《西双版纳》的介绍,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和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地理和人文素养,同时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为《西双版纳》一篇介绍性文本。

该文本属于地理类,内容涵盖了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同时提及了当地的民族文化和生态保护。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培养学生的地理和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如下:1. 知识目标: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望远镜。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游览和解说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培养学生的地理和人文素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西双版纳的了解,并对自然环境和文化保护有更深入的认识。

教学难点是如何组织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西双版纳有基本的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第1页/共4页三、教学方法与学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法、讨论法、解说法等。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同时,本节课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鼓励学生提问和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外景活动(5分钟)在课前,带领学生在校园或附近公园进行一个小型的外景活动,利用望远镜观察天空和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2. 课堂导入(5分钟)展示西双版纳的一张美丽的照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问答活动,让学生猜测照片中的地点和特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3. 介绍西双版纳(10分钟)通过PPT或视频展示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和民族文化。

《西双版纳》教学设计与案例

《西双版纳》教学设计与案例

初中组《西双版纳》教学设计与案例八年级地理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理解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2了解西双版纳的热带动植物特征。

○3理解西双版纳旅游业迅速崛起的原因,及旅游业对西双版纳经济的带动作用。

能力目标:○1通过对西双版纳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2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1通过分析西双版纳设立自然保护区的重大意义,使学生认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3通过情境教学,引导学生愉快地参与、体验,热爱地理学习。

重点:○1西双版纳的热带动植物资源。

○2旅游业发展对西双版纳经济的带动作用。

难点: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学生:○1两名傣族少女打扮的学生(要求:会说几句简单的傣语,最好再学点傣舞动作)○2收集相关资料:傣家习俗、西双版纳热带动植物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环节导入新课屏幕播放傣族歌舞,两名傣族打扮的学生(以下简称“傣”)打着花伞从屏后转出,略作表演,走到台前。

傣(自我介绍):“我们是傣族的“小卜哨”,知道我们的家乡在哪吗?“生:西双版纳!傣(表演):西双版纳好风光我为版纳来增光邀请大家去观光迎来贵宾有荣光师或生(唱):“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美则美矣,可是又穷又偏僻,不去,不去!”傣(表演):改革开放政策好版纳更换旧面貌发展旅游赚钱多直把小康换温饱——跟我们来吧!一、优越的地理位置承转:西双版纳在什么地方啊?(播放课件:西双版纳地理位置图)生:说出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

(祖国西南,云南南部,北回归线以南,中、老、缅三国交界,澜沧江——湄公河等)承转:我们到西双版纳,要不要多穿点衣服呢?(播放课件:西双版纳气候图)生:西双版纳属热带季风气候。

师:这种气候是如何形成的?(再次播放:西双版纳地理位置图)生:讨论、分析其成因。

二、丰富的旅游资源承转:我们从延边州到西双版纳,要怎么走呢?生:用投影仪展示自行设计的路线图,并介绍(沿途经过的铁路线、公路线、航空线等)承转:那么,西双版纳有什么好看的、好玩的?(播放课件:多姿多彩的雨林植物)生:交流所收集资料,并给每种植物作出评价或起个别名。

《西双版纳》教学设计

《西双版纳》教学设计

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是认识省内区域的一个特例,是地理科学区域性和综合性的体现,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案例“西双版纳的旅游业的形成、发展及作用。

”引导学生对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制约关系的理解,交流、探讨,渗透性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开发决策的生活、生产经验,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正确的资源观,具有初步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2.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3.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二、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能运用地图分析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特点及优势。

2、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3、熟悉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技能和方法方面:1、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

2、使学生能够利用获得的信息分析影响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形成的相关因素及其作用,对区域环境、经济、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帮助。

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3、依托本案例的学习与分析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发展观,初步领会一个地区的发展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同时,还要考虑国家政策、社会条件等,注意各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

2、原始热带雨林的基本特征。

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的形成及作用。

难点: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

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西双版纳》教学方案(最新)

《西双版纳》教学方案(最新)

《西双版纳》教学方案一、说教学目标《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是中国地理中认识省内区域的第二部分内容。

是认识省级区域的细化和延伸;也是认识省内区域教学目标实现的载体,是学生对不同区域自然特点的分析能力及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等观念形成处。

这部分教材在课标中的要求有三点:(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2)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单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3)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基于以上原因以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结合平时学习的情况和学生对西双版纳的了解情况;确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目标: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西双版纳的位置和气候特点,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熟悉原始热带雨林的基本特征,西双版纳成为“热带动物王国”的原因以及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对西双版纳经济的带动作用。

(我这样确定的原因是:虽然学生通过平时的积累对西双版纳都有一定的了解,但一般来说这些了解都比较凌乱,特别市一些需要综合分析的问题还存在了解不足的现象。

所以我确定本课的知识目标为:)2.(针对八年级学生在读图分析及观察、探究能力还有待提高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基本观念以及课改中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并重的思想理念确定本课)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3.(西双版纳是一个少数民族总多并且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地区,结合教材实际,我把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放在以下两个方面)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明白我过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2)懂得一个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二、说教材重点难点根据本节教材编排结构和知识体系,结合学生已有地理学科素养,严格以《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确定本课时教学重点为: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原始热带雨林的基本特征、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西双版纳教案》

《西双版纳教案》

《西双版纳教案》word版第一章: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与概况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掌握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民族风情。

3. 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民族风情。

三、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视频播放法:播放有关西双版纳的纪录片,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西双版纳。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内容1. 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位于云南省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

2. 西双版纳的特点:热带雨林气候、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美丽的自然风光。

3. 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橡胶、茶叶、热带水果等。

4. 西双版纳的民族风情:傣族、布朗族、基诺族等民族的特色文化。

五、教学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西双版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

2. 新课导入:介绍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 课堂讲解:讲解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民族风情。

4. 观看纪录片:播放有关西双版纳的纪录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西双版纳。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六、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复习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深入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民族风情,下节课分享自己的心得。

第二章:西双版纳的植物资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植物资源。

2. 掌握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特点和珍贵植物。

3.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西双版纳的植物资源。

2.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特点和珍贵植物。

三、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视频播放法:播放有关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纪录片,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教案

西双版纳》教案

《西双版纳》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双版纳的位置,掌握原始雨林的基本特征,了解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分析地理环境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讲述旅游资源成因、发展、存在的问题等围绕主题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设计旅游线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自然和人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西双版纳的基本特征,~的旅游资源条件
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联的理解
教学方法:看图,分析,讲解,思考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西双版纳》说课稿

《西双版纳》说课稿

温故知新
情境导入
傣族舞
通过欣赏图片,调动 “泼水节、热带雨林、孔雀舞、竹楼 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 ......” 探究本课的欲望,同时也 “通过这些图片让你想到了哪个地方呢?” 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 距离,让学生在一个比较 轻松的气氛中开始新课学 习。
孔 雀 舞
竹 楼
环节二:
自主学习 探求新知
(二)认识西双版纳——了解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
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
气温:全年高温,年平均 气温在20℃以上,一月最 冷,五月最热。 降水:受季风影响,一年 分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热 带 季 风 气 候
那么这里的热带季风气候是怎样形成的呢?
30°
20° 10° 洋度印
受来自印度洋上西 南季风的影响,形成 运用多媒体教学法, 对西双版纳热带季风 了独特的热带季风气 气候的成因进行演示 候,同时也形成了中 北回 讲解,直观形象,具 归线 太 外闻名的热带雨林景 洋 体生动,不仅突破了 平 观。 难点,而且激发了学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小组探究
情境导入 探求新知 构建网络
主题交流
知识迁移 课堂小结
启智明理
拓展延伸 巩固提升
环节一:
温故知新 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 1、北回归线穿越我国最西部的省区是 回忆与本 _______,气候类型属于______。 节课相关的 内容,帮助 2、我国聚集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区是 学习。 ______,省会是_____,有“______”之称, 简称是____或______。 3、我国的天然林区包括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难点:
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 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美丽的西双版纳这个地方,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和好奇心。

1.1.2 帮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文化和民俗,拓宽视野。

1.1.3 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知识点讲解2.1 美丽的西双版纳2.1.1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南部,靠近中国与老挝、缅甸的边境。

2.1.2 它是一个以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旅游胜地。

2.1.3 西双版纳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被誉为“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

2.2 热带雨林的特点2.2.1 热带雨林是指分布在热带地区,年降水量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

2.2.2 热带雨林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动植物种类繁多。

2.2.3 热带雨林对全球气候调节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3 少数民族文化2.3.1 西双版纳是多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如傣族、布朗族等。

2.3.2 这些民族拥有独特的语言、服饰、建筑和风俗习惯。

2.3.3 通过学习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文化,学生可以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三、教学内容3.1 美丽的西双版纳风光3.1.1 展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图片,如热带雨林、瀑布、河流等。

3.1.2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风景的特点和魅力。

3.1.3 讨论为什么西双版纳有如此独特的自然景观。

3.2 热带雨林的动植物3.2.1 展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的动植物图片,如亚洲象、孔雀、棕榈等。

3.2.2 介绍这些动植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3.2.3 探讨热带雨林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3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3.3.1 介绍傣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建筑和节日。

3.3.2 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些文化特色。

3.3.3 讨论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看法和认识。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目标4.1.1 学生能够描述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热带雨林的特点。

4.1.2 学生能够列举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特点。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通用9篇)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通用9篇)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通用9篇)一、什么是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二、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通用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通用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能识记8个生字,重点理解“悠然自得、五彩缤纷”等词语,积累7个词语。

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走进西双版纳密林,会遇到什么情景。

3、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

体会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认识本课8个生字,并书写5个生字。

积累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

体会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小朋友,今天我们要去一个地方,请看(多媒体出示第一节)(1)指名读,她把这两个生字都读正确了,谁做小老师带大家拼读一下,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它?(2)小朋友,这是中国地图(多媒体出示)。

西双版纳在我国的西南边境,那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那里生活着傣族、哈尼族、汉族等14个民族,那里彩云飘荡,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优美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有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的美誉。

(3)老师根据图片,让学生理解“边陲”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完成填空西双版纳不仅是(植物王国),还是(动物王国)。

《西双版纳》教学设计

《西双版纳》教学设计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美丽的西双版纳》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

这篇充满民族风情的游记,是作者的亲身游历,他以生动的笔触,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字里行间作者对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处处可寻。

作者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以小标题来构建文章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通过《阿里山纪行》的学习,他们对游记类文章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萌发了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八年级的学生正是想像丰富、乐于展现自我的年龄,并且此时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有了较高的水平。

教学中如果配以音乐和图片,在艺术的感染下,更能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从而轻松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

2、学习运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的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景物,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音乐、图片、文字等多种艺术形式对学生的视听进行冲击,让他们对西双版纳有更直观的了解。

运用情境创设法、合作探究法完成对教学目标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学会自己组织语言向游人介绍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难点:1、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学习二者相结合的方法。

2、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突破: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寻找答案,利用导游的形式介绍西双版纳的景观。

2、教学中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充分调动起来,侧重于训练“说”和“写”的能力教具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

培养学生对我国边境地区的认识和了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西双版纳的兴趣和好奇心。

运用地图和图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

2. 教学难点:西双版纳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2. 运用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以案例分析法为主,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深入理解西双版纳的特色。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西双版纳的图片、资料、案例等。

制作多媒体课件,以便于教学演示。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西双版纳的基本情况。

搜集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和搜集的资料,了解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

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

引导学生针对西双版纳的特色,展开深入讨论。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有关西双版纳的案例,如旅游开发、生态保护等。

学生分析案例,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拓展,分享关于西双版纳的其他方面知识,如动植物资源、旅游景观等。

2. 邀请有关西双版纳的专家或旅游达人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美丽的西双版纳。

七、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对西双版纳有更深入的认识。

《西双版纳》说课稿

《西双版纳》说课稿

《西双版纳》说课稿《西双版纳》说课稿1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的第二节,下面我主要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效果预设五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一、设计理念:1.贯彻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式的地理课程。

2.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内在动机。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认识省内区域的一个特例,主要是认识西双版纳的旅游特色。

而其旅游特色又与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密不可分,所以本节课侧重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制约关系的理解,它是地理科学地域性和综合性的体现,既能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地理的基本思路,具有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经济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为学习下一章《认识跨省区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本节课对以后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结合__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具体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技能:1.读图分析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特点及优势。

2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3.了解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

4.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迅速崛起的原因,说出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从区域的资源入手,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自然、人文)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得出该区域的总体特征,然后确定其经济发展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西双版纳独特的资源环境认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特色文化的热爱之情;2.通过了解西双版纳的旅游发展状况,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加深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

(三)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2.西双版纳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四)教学难点:分析西双版纳的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西双版纳教案

西双版纳教案

一、知识目标:1、认识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

2、掌握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3、了解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二、能力目标:1、学会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形成的基本原因。

2、分析西双版纳之所以成为“热带动物王国”的原因。

3、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迅速崛起的原因。

64、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西双版纳的旅游发展状况,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加深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1、旅游业作为西双版纳的支柱产业对经济的发展的带动作用。

2、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教学难点:旅游业是西双版纳的支柱产业。

教学准备:教师:上网收集多姿多彩的热带雨林植物和动物,制作成投影片。

学生:收集西双版纳民族风土人情的资料或实物。

课时安排:1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傣族吗,每年4月中旬,是傣族人民的新年佳节——泼水节。

节日期间,无论在竹楼、村寨里,还是在街道、公路上,也不论男女老少,过路行人,到处都是热闹的泼水活动,他们有的端着脸盆,有的提着水桶,互相用手泼水,每个人都是水淋淋的……同学们想知道傣族这个民族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节日吗?他们还有其它习人俗吗?他们生活的地方有什么特征?下面就来学习“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板书: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境内,它是一个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请同学对照地图册把西双版纳找出来,并看看与哪些国家邻。

板书:位置:它地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和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

讨论:西双版纳位于我国的西南,北回归线以南,气候情况如何?结论:全区年平均气温为18 -22度,年降雨量在1200mm以上,相对湿度高,最冷月均温为12-16度大部地区无霜。

整个区具有热带气候特征,是我国大陆上热区面积最大的地区。

由于地形的影响,州内各地垂直变化大,立体气候显著,形成丰富的小气候生境。

部编版小学语文《西双版纳》公开课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西双版纳》公开课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西双版纳》公开课优质
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西双版纳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特点;
2. 研究《西双版纳》课文,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珍惜和向往之情。

教学内容
1. 课文《西双版纳》内容讲解;
2. 课文阅读与理解;
3. 分组讨论,分享对西双版纳的感受;
4. 小组活动,设计旅行计划。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西双版纳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特点。

第二步:课文讲解
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西双版纳》,解释生词和句子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情感和思想。

第三步:课文阅读与理解
进行整篇课文的阅读,然后进行问题回答或小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细节和主旨。

第四步: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分享对西双版纳的感受,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达对自然环境的珍惜和向往之情。

第五步:小组活动
每个小组设计一份旅行计划,包括行程安排、景点介绍、食宿安排等,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示他们对西双版纳的理解和喜爱。

第六步:总结
对学生的表现和活动结果进行总结,强调对自然环境的珍惜和保护。

教学评价
1.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2.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3. 学生小组活动的创意和合作能力;
4. 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和思考。

拓展延伸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到当地进行实地探索和观察,进一步了解西双版纳的特点和魅力。

也可以邀请当地居民或专家到课堂上进行讲座,与学生互动交流。

《西双版纳教案》

《西双版纳教案》

《西双版纳教案》word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民族风情及旅游资源。

2.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民族风情及旅游资源。

2. 难点:对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西双版纳的相关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西双版纳的相关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西双版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这个美丽的边境地区。

2. 探究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总结出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

3. 了解西双版纳的民族风情:教师介绍西双版纳的主要民族及其文化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讨论,深入了解西双版纳的民族风情。

4. 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教师展示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案例,如热带雨林、傣族建筑等。

学生通过分析这些案例,了解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价值。

5. 讨论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并进行反思。

7. 作业布置: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成果,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其他旅游资源,如孟海公园、橄榄坝等。

2.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生物多样性,如亚洲象、绿孔雀等珍稀动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西双版纳——晶莹透亮的绿宝石》◆教材分析“西双版纳”是晋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材中编排的一节教学内容,是一块省内区域。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是认识西双版纳的旅游特色,是地理科学习区域性和综合性的体现。

另外,本节内容还涉及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

2.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3.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

【德育目标】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帮助。

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

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教学难点】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有关彩图、投影片、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国哪一个省的民族最多?(学生:云南)云南哪一个少数民族最出名?(学生:傣族)云南的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的什么地区?(学生: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每年为什么能够吸引国内外许许多多客人纷至沓来,观光旅游?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美丽的西双版纳。

板书:西双版纳——晶莹透亮的绿宝石[讲授新课]出示投影:展示西双版纳的景观照片,引导学生边观赏边想,位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为什么每年会吸引大批国内外游人观光旅游?(学生:西双版纳地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风景旅游资源美丽诱人。

教师激励评价学生后及时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读图观察:在展示西双版纳景观照片的同时,穿插一些热带沙漠照片。

之后,出示投影《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图》(图7.10)引导同学读图析图后,说出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什么位置,在哪一条特殊纬线以南?与哪些国家为邻?(学生:云南南部,北回归线以南,缅甸、老挝等国。

教师及时评价鼓励)提问:西双版纳临近北回归线,为什么却没有像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出现热带沙漠景观呢?投影:“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图”,引导学生边读图边分析边探讨,然后派小组代表将本组分析的结果告诉大家,其他小组代表可作补充回答。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评价点拨: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着重指出:由于我国地处亚洲东部,面对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所以形成独特的季风气候,特别是来自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的形成有着独特的意义。

投影:“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7.13)读图7.13,分析西双版纳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并确定其气候类型。

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评价点拨: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西双版纳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每年5月;降水受季风影响很大,全年明显地分为两大季节:雨季和旱季。

每年5~10月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降水较多,为雨季;每年11月~次年4月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季风,降水很少,为旱季。

因而形成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

在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典型的热带雨林景观。

过渡:受来自印度洋上湿润的西南季风影响,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原始的热带雨林景观,这是除海南省以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西双版纳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投影:“多姿多彩的雨林植物彩图”(图7.11)和“可爱的雨林动物彩图”(图7.12),并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两个问题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1)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有着独特的景观特征:雨林植物密集,各种植物相互依存、高低错落,形成7、8个层次的自然植物群。

高大挺拔的望天树、巨大的板状根、绞杀植物、“独木成林”等都是高温多雨、湿热气候的产物。

(2)植物分布是制约动物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

雨林良好的隐蔽场所和充足的食物来源为热带动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共同构成了西双版纳特有的生物群落。

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上千种动物,其中有亚洲象、绿孔雀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因此人们形象地把西双版纳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过渡:美丽诱人的西双版纳之所以每年能够吸引大批的国内外游人前往观光旅游,不仅是因为它有着十分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还因为它有着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

西双版纳还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3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创造并保留了各自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为西双版纳增添了无穷魅力。

提问:云南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学生:泼水节)教师:回答得很对!这是傣族的一个什么样的传统节日呢?请阅读材料《欢乐的泼水节》并观看投影。

傣族男女在泼水节泼水嬉戏——欢乐的泼水节泼水节是傣历新年,也是傣家人最欢乐的日子。

这一天,人们身着节日盛装,相互泼水,相互嬉戏,传递真诚的祝福。

傣家人常说:“一年一度泼水节,看得起谁就泼谁。

”欢乐的“圣水”把傣家人一年的烦恼和忧伤冲洗得干干净净。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看敬爱的周总理参加云南傣族泼水节时的情景录像以加深印象。

提问: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边看图边分组讨论)投影:“深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傣族文化生活图”(彩图7.14)读图7.14,说明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深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傣族文化生活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傣族人世代居住在西双版纳,由于临近泰国、缅甸等佛教国家,小乘佛教在这里深入人心,处处可见佛寺、佛塔,傣族人基本上都是虔诚的佛教徒。

傣族特有的文化生活习俗,深受西双版纳自然环境的影响,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傣家竹楼是一种竹木结构的空中楼阁,形状很像孔明帽的屋顶斜度很大,底部离地面2米左右。

这与当地降水丰富,气候湿度很大有关;傣家人喜跳美丽多姿的孔雀舞,与当地多美丽多姿的孔雀有关;傣家人喜吃竹筒大米饭,与当地竹林茂密,广种水稻密切相关。

西双版纳如此丰富、如此美丽、如此诱人的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哪能不吸引国内外众多的游客前往观光旅游呢?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西双版纳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讲授新课]板书:蓬勃发展的旅游业读图观察:引导学生阅读并观察《西双版纳旅游景区和跨国旅游线路的分布图》(图7.15),观察一下西双版纳与邻国的通达状况,思考并回答这种规划对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发展有什么好处?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西双版纳与邻国的相关位置及与邻国的交通通达性,可使西双版纳旅游业形成规模效益,开辟更广泛的旅游空间,获得可持续发展。

投影:《1991~2001年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图7.16)引导学生观察后,想一想本图说明了什么?评价点拨:学生分析本图回答后,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本图说明了近年来,西双版纳地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以旅游促发展,不仅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而且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本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提问:西双版纳地区原来以农业为主,为什么现在它的旅游业会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呢?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已学知识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评价点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激励评价并点拨:西双版纳长期以农业为主,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崛起,首先得惠于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其次得惠于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了独具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

西双版纳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了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

如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傣族园、野象谷等一大批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多条州内、边境旅游精品线路。

第三,西双版纳以旅游业促发展,不仅带动了有关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得到它们的支持和配合。

西双版纳地区正是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有利条件,所以它的旅游业能够迅速发展并成为本区的支柱产业。

角色扮演: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西双版纳政府官员、商人、学生、宾馆服务员、今日橄榄坝的傣家人,来谈谈西双版纳是如何以旅游业为龙头,来带动本区其他行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

过渡:旅游业的发展,曾促进了西双版纳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但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却呈下滑趋势。

这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阅读分析:引导学生阅读下面材料,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的下滑与哪些因素有关?近几年,由于周边的州县也纷纷建立旅游景区,发展旅游业,西双版纳面临的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旅游景点相对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

旅游接待也没有国际化,直接削弱了西双版纳在国内、特别是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实力。

一些不法商贩,受利益的驱动,在某些景点或旅游沿线的购物点诱骗游客购物,影响了西双版纳在旅游市场的声誉。

部分旅游景点建在自然保护区内,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压力比较大。

部分景点的参观内容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近几年,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下滑趋势,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周边旅游景点纷纷出现;(2)景点分散,没成规模,接待也没国际化;(3)不法商贩诱客购物,影响声誉;(4)生态环境压力较大;(5)一些景点大同小异,没有特色。

提问:面对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下滑趋势,人们该怎么办呢?角色分配:下面我们全班分成四个大组(企业家组、学者组、商人组、学生组),以“为西双版纳旅游业献计献策”为题,展开讨论。

评价点拨: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与否,不仅取决于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还取决于对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旅游业的发展上,必须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对旅游机构要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对旅游者也要加强教育引导,提倡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课堂小结]方法1:让学生结合板书内容简要总结。

方法2:教师概括总结: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我们了解了西双版纳地区的位置、资源优势和原始热带雨林的成因和景观特征及丰富的民族文化习俗,知道了西双版纳为什么会成为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旅游地区,为什么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会出现下滑趋势,西双版纳将如何重振旅游雄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