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辛弃疾的词风差异
(完整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完整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7726b080f18583d0496459a7.png)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同被称为豪放派词人,并称为“苏辛”。
一、苏、辛的豪放词的相似之处
1. 苏、辛词风都有着气势清雄、纵横挥洒的豪迈风格。
2. 苏、辛词都对词体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开拓词境。
苏轼神手初试著豪词,开启了南宋辛派词的先河;辛弃疾继承并将豪放词推至宋词顶峰。
3. 苏、辛词都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共同情感。
4.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
二、苏、辛的豪放词的不同之处
1. 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则“以文为词”。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语言议论化;辛弃疾"以文为词",使宋词散文化。
2. 苏轼和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程度不同。
3.词风上,东坡旷达,稼轩悲愤。
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评语「稼轩词豪,东坡词旷」
4.苏词语言自然流畅清新;辛词大量用典,略显晦涩。
5.苏轼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放”,即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超脱,能想得开,不为自身的不如意所烦,不被官场的黑暗所累。
辛弃疾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豪”,也就是说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执着,自始至终都充溢着他心系天下兴亡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他心中始终坚守着收复国土的夙愿。
豪放词风:苏轼与辛弃疾的壮志豪情
![豪放词风:苏轼与辛弃疾的壮志豪情](https://img.taocdn.com/s3/m/09ba958a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8a.png)
一、苏轼的豪放词风与壮志豪情1.开创豪放词风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
他的词作气魄宏伟,视野阔大,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丽景象,展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刻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无限敬仰。
2.壮志难酬的豁达苏轼一生虽屡遭谪贬,仕途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主义精神。
他的词中虽不乏壮志难酬的感慨,但更多的是一种旷达与超脱。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他虽处逆境却仍怀报国之志的豪情壮志。
3.词中寓情,清旷洒脱苏轼的词善于抒发个人情感,毫不做作。
他的词中既有对壮丽河山的赞美,也有对历史英雄的歌颂;既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也有对个人遭遇的豁达面对。
这种清旷洒脱的词风,使他的词作在豪放中蕴有清旷之意,给人以深远的启示。
二、辛弃疾的豪放词风与壮志豪情1.继承并发展豪放词风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并将其推向了更高的境界。
他的词作笔力雄健、气势磅礴,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迈气概,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战士词人的独特魅力。
2.战士豪情与爱国情怀辛弃疾自幼在金人铁蹄下长大,家国仇恨成为他词作中的重要主题。
他的词中充满了对故土的怀念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壮烈情怀,表达了他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
3.沉郁雄浑的词风辛弃疾的词风在豪放中更多了几分沉郁与雄浑。
他的词中常常抒发着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落寞与无奈,如《青玉案·元夕》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孤独与执着。
这种沉郁雄浑的气质使他的词作更具震撼力。
三、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1.相同点:两人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词作中均充满了壮志豪情与豪放不羁的气概。
他们的词作都善于抒发个人情感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edc85130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50.png)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提纲]一、宋词的形成及发展与南北宋的社会环境概貌。
二、从内容和形式上综合分析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异同。
1、苏轼作为彻底的文人和豪放词的创导者,其词风重在“放”,高旷且飘逸,是其个人趣味上的积极的宣泄以及对人生的渴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分析)2、辛弃疾是位爱国志士,极大地发展了豪放词,其词风重在“豪”,雄浑且慷慨,是其着眼于国家安危大局而对现实不满的发泄和意志的抒发。
(《永遇乐·千古江山》、《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分析)3、总结苏词、辛词形式上的近似与内容上的差异。
三、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异同的根源初探。
1、苏轼的个人经历与性情、思想状态之分析。
2、辛弃疾的个人经历与性情、思想之分析。
3、思想层面上总结苏词、辛词的根源异同。
四、简要总结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异同。
[内容提要]豪放词的前驱是范仲淹。
北宋时期的苏轼在词史上开创性地发展了豪放词,在内容和形式上均做出了突破。
他的豪放词风飘逸、高旷,注重“放”,以其个人才华把诗的立意带入词的天地。
这是和他个人的学识修养、胸襟抱负、仕途坎坷及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南宋时期的辛弃疾极大地继承了豪放词风,他传奇般的个人经历和家国民族大义深深地影响着他对词的创作,形成了雄浑、慷慨的豪放风格,其词注重“豪”。
辛词反映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表现了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也展现了他失意时消极颓废的情绪。
苏、辛二人是宋词史上的两座丰碑,他们的词都有着极高的艺术水准,虽同属豪放词却既有共同又有不同,谁也取代不了谁。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词一、词的形成及发展与南北宋的社会环境概貌。
词是兴起于隋唐,成熟于五代的一种新诗体。
随着中土与西部交往的日益密切和城市经济的繁荣,在胡汉大融合进程中形成了新型的民族音乐,其特点是以长短句配合变化繁多的音律。
初期词是配合燕乐而作的歌词,成熟后逐渐脱离乐曲而自成一种新型的格律诗。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76eacf44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21.png)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一、本文概述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位宋代词坛的巨匠,各自以其独特的豪放词风,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们的作品,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宋词的天空。
然而,尽管同属于豪放一派,苏轼和辛弃疾的词风却各具特色,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以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两位伟大词人的创作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我们将概述苏轼和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以揭示他们词风形成的历史和社会环境。
接着,我们将从词的主题、情感表达、艺术手法等方面,分析他们的豪放词风的具体表现。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苏轼和辛弃疾词风的异同,包括他们的词风各自的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以及这些特点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对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还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宋代词坛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以及词这种文学体裁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和传承。
二、苏轼豪放词风格分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在词的创作上,苏轼的词风多变,既有婉约之韵,又具豪放之气,特别是他的豪放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豪放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气势磅礴,意境开阔。
他善于以豪放之笔,描绘出壮丽的自然景观,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词作既有宏大的气势,又不失细腻的情感。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他以大江东去的壮丽景象开篇,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感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豪放而又深沉的艺术境界。
苏轼的豪放词还体现在他敢于直面现实,敢于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
他不受传统词学观念的束缚,敢于在词中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如《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论苏轼的词与辛弃疾词的异同
![论苏轼的词与辛弃疾词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1d8c5933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9a.png)
论苏轼的词与辛弃疾词的异同北宋的苏轼与南宋的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及杰出人物,他们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苏词的旷达,辛词的豪迈,作家的个性风格表露无遗。
苏轼为豪放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辛弃疾把豪放词推向高峰。
虽然二人都是豪放派词人,但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及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使苏词和辛词表现出的豪放之气风格迥异。
本文将从苏词与辛词的异同及形成原因进行讨论。
苏轼为豪放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辛弃疾把豪放词推向高峰。
他们都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用词娱乐、抒写男女恋情及离愁别绪的传统,扩大了词的意境;丰富了宋词的语言和表现力;他们以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博大的胸襟、奔放的情感、真挚的情怀,开创了豪放一派,奠定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二人的词存在许多相似处,但由于二人所处的时代、个人生活经历及思想性格的不同,造成了风格的差异。
一、苏轼、辛弃疾的相同点——但开豪放之风苏轼、辛弃疾的词都打破了晚唐五代和宋初文人惯用的用词委婉,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拓宽了词的艺术领域。
尤其是在表现豪放风格方面,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鲜明的呈现了出来。
以二人的代表作为例: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词。
词的上片描写打猎的盛况,下片抒发报国之情,表现了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者的爱国壮志。
词以“老夫聊发少年狂”起首,显示出豪放气韵,开篇“聊发”正是作者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而内心深处郁积已久的苦闷无法抑制的迸发;“少年狂”则说明其雄心未灭,壮心不老。
“左牵黄,右擎苍”便将一个威风凛凛、神气十足,左手牵狗、右手托鹰的密州太守勾勒出来,令人产生强烈的印象。
“千骑卷平冈”中的“卷”字,生动准确地展现了威武雄壮的猎队武士强大的阵容和乘马飞驰、席卷山林的气势。
苏辛词的异同
![苏辛词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a75b7d28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b7.png)
苏辛词的异同苏辛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个重要流派。
苏派指的是苏轼及其弟子的创作,而辛派则指的是辛弃疾及其门下的作品。
两派词人都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擘,他们的词作不仅在艺术技巧上具有独特之处,而且在情感表达和主题内容上也有不同之处。
本文将以苏辛词的异同为主题,深入探讨这两位大家的词作风格和主题内涵。
首先,苏辛词在艺术形式上有所差异。
苏轼的词作多偏向于豪放之风,以豪放潇洒的笔调和充满情意的畅怀而著称。
他的作品常常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时光流转的思考。
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以月亮为引子,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短暂而又无常的感叹。
他的词在情感上更多地追求自然舒展、韵味深长的风格。
辛弃疾的词则更加激情四溢,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国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他的词语锐利、豪壮,常常以战争和忠诚为主题,表达了他对抗外族侵略、挽救国破家亡的强烈愿望。
例如他在《破幽梦赋十二首·其四》中写道:“千古垂名胜将相,赵篡周禅能不重?急急任务无穷羁绊,依存聊以少休闲!”这首词表达了辛弃疾对国家沦亡和自己未能成全大志的不甘和忧虑。
辛弃疾的词作风格较为激烈,情感更强烈,带有一种改天换地的激进主义色彩。
其次,苏辛词在主题内容上也有所差异。
苏轼的词更加多元化,他的作品几乎触及了所有的人生情感和社会议题。
既有对逝去岁月的怀旧,也有对世俗纷争的嘲弄和讽刺。
例如他的《赤壁赋》中,通过对历史典故的阐述,揭示了真正的英雄主义精神。
与此相反,辛弃疾的词作更加集中在国家、战争和忠诚等方面。
他常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写词,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时局的忧虑。
他的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直接表达了他对国仇家恨的态度和对民众苦难的关怀。
综合来看,苏辛词在形式和主题上的异同是显而易见的。
苏轼的词作追求自然舒展、豪放翱翔的状态,并注重情感表达,更加注重个体情感的表露。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6ae86af6998fcc22bcd10de3.png)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李颖聪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豪放词派的重要代表人 物,他们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然而,二人 的豪放词派风格又有显著差别。苏词追求现实中的光 明,无论眼前多么黑暗,都在试图发掘其中美好的事 物,给人以鼓励,超越现实去寻求理想。辛词则更注 重表达作者内心的苦闷不堪与愤懑不平,通过描绘现 实中国家分崩离析,人民四处逃亡,亲人流离失散, 表现自己怀抱一颗爱国之心却又感到报国无门,壮志 难酬的悲愤之情难以消磨。苏词和辛词虽同属于豪放 苏词是现实中寻求光明,追求理想,给人以希望;而 一、豁达开朗与抑郁悲愤 苏轼出生于书香门第,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 弟苏辙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足见这个家族的文 化底蕴之深厚。苏轼从小读书刻苦,然而,这位有深 厚文化底蕴的才子,在仕途上却并非一帆风顺,甚至 可以说是波折不断。由于被动卷入朝廷的党派纷争, 苏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排挤与责难,但他并不为此感 到苦闷,即便落入狱中,他也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和对光明的探寻。被贬黄州时,他带领家人到城东开 辟了一片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 便是他在这时起的。被贬颍州时,他又疏浚了颍州西 湖,并且筑堤。此举改善了西湖的生态环境,对人民 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减少了旱涝灾害的频率, 一劳永逸。绍圣四年(1097 年),苏轼被贬谪至徼 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苏轼在这里 兴办学校,教人读书,使儋州地区成为海南岛的一大 文教重镇,人民安居乐业,以读书为乐,以教育为先, 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儋州有很多地方取名为 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等,凡是地名均会带上“东 坡”二字,甚至连语言都有“东坡话”,足见当地的 人民群众对苏轼的敬重和缅怀。可以说,无论苏轼流
落到何处, 他总能找到一种方式让自己过得更加舒适, 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性格豁达,这也直接影响了他 的词风。 辛弃疾的情况则与苏轼完全不同。南宋的政治 背景相对于北宋更加复杂混乱。在辛弃疾出生时,北 方早已落入金人手中已逾多年。辛弃疾的祖父虽在金 国任职,但他并不愿为金国卖命;相反,他极度仇视 金国金人,把推翻金人王朝作为自己的使命。在辛弃 疾幼年时期,他的祖父也时常带领辛弃疾登高望远, 时期的志向,当他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的统治下过着 了自己的肩上。他要实现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远大 理想,这使他带有一种江湖人士的侠义之气。辛弃疾 来到南方,但他对南宋朝廷的懦弱和胆怯并不知情, 他写下很多抗金北伐的提议,如《美芹十论》等,这 些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获得一致称赞,但南宋的统 治者对战争的态度是冷淡的,他们不想再打仗。尽管 表面上南宋的统治者表现出想要跟辛弃疾一同作战的 态度,但他们更看重的是辛弃疾在谏言中所表现出来 的才干, 于是朝廷将他派到了南方的内陆省担任官职, 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显然,这与辛弃疾的志向大 相径庭,现实的残酷和理想的远大形成了鲜明对比, 辛弃疾无法接受这样的落差,这使得他变得越来越郁 郁寡欢,他深感岁月流逝,人生苦短,而自己却报国 无门,壮志难酬,因此愈发意志消沉,哀伤落寞,内 心极为压抑愤懑,痛苦不堪。 二、一介书生与刀客游侠 苏轼对战争是陌生的,他只能通过想象去描绘。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想象出“谈笑间,樯橹灰 飞烟灭”的场景。词中展现出一个“雄姿英发,羽扇 纶巾”的青年周瑜形象,并用“小乔出嫁了”来反衬 出周瑜的英姿飒爽,意气风发。作者借对周郎在赤壁
苏轼与辛弃疾的词风差异
![苏轼与辛弃疾的词风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fb537bf0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c4.png)
苏轼与辛弃疾的词风差异第一篇:苏轼与辛弃疾的词风差异苏轼与辛弃疾词风差异宋朝两大著名词人——苏轼和辛弃疾,他们的词都以豪放著称,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苏轼继柳永以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以“艳科”的传统格局,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和词境。
由他开创的豪放一派,后被南宋辛弃疾继承并发展,并且辛派词人把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
后苏轼和辛弃疾并称“苏辛”。
虽然他们都是豪放派词人,但是在词风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缪钺说:“苏东坡词出于《庄》,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
”这句话,无疑是个恰当的概括。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早在欧阳修是文坛盟主的时候,就预言苏轼将来的成就会高过自己,并表示要把领导文坛的责任托付给他。
果然,苏轼不负众望,在他主导文坛的那个时代,宋朝文学多方面的发展都到达了高峰。
而其中苏词的历史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破除了以往诗尊词卑的观念,认为诗词同源。
“微词宛转,盖诗之裔”(《苏轼文集》卷六三)。
他开创了“以诗为词”的表现手法。
这样,诗化的词,使得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
在以往,词不过是音乐的一种附属品,充其量只是拥有美丽的艺术价值,而苏轼改革以后,使词拥有了自己更高的文学价值,不仅仅只依赖音符而存在。
这里让人不由想起柳永,他一生致力于词,虽然推高了词的地位,虽然身为苏轼的前辈,然而与苏轼的影响相比,却略逊一筹。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这首词奇逸缥缈,让人读来有种超现实的感受和想象。
苏轼的很多词都让人有这样的感受,脱俗的浪漫主义色彩和超旷的豪放飘逸风格,他豪放之词风中,带着轻灵,但又不拘泥于红粉佳人之花前月下艳词,他是充满激情和生命力的,不是悲哀的,而是进取和直面人生难以圆满完美的事实的。
苏辛词风异同
![苏辛词风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f8b2c9f2e009581b6ad9eb0b.png)
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异同苏轼与辛弃疾同为宋代两大词人,其名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尽管在文学史上,人们把苏辛二人同当做豪放派的代表,但深究两人词风,仍有不同之处。
苏词豪放,豪放中透着旷达;辛词豪放,豪放中却带着几许悲凉。
读苏词有“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超然出世之感;读辛词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英雄暮年之悲凉感。
二人之词,异曲而同工,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
下面我将以二人代表作为例,分析他们的词的风格异同。
苏辛之同,同在豪放。
苏轼所处年代为北宋仁宗、神宗时期,此时国家虽承平日久,却积贫积弱,所以那个时代的文人,大多有一股要革除弊病,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
再加之北宋祖训“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宋代皇帝对待文人较为宽厚,读书人皆有跃跃欲试,以科举入仕,一抒己志的心态。
处于这个时代,苏轼词风豪放便不足为奇了。
而辛弃疾处于南宋高宗、孝宗时代,此时的宋廷偏安一隅,面对北方的金屡战屡败,议和纳贡,国家处于危难之中,江山社稷风雨飘摇,辛弃疾活在这个时代,怎能不萌发出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想法?辛弃疾年轻时曾起兵斩杀叛徒,早年的军旅生涯也给他的词中平添几分豪放之气。
苏辛二人虽然所处时代不同,却在豪放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后人视二人为豪放派代表,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来看二人的两首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密州出猎》写与苏轼任密州知州时。
苏轼在词中用典,自比孙权、魏尚,足见其报国杀敌之志;《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则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豪言壮语,言下之意,便是赞颂孙权身经百战,抵抗北方曹操,取得赤壁之战大捷,而讽刺软弱的宋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抒发自己抗金救国的豪壮之志。
浅析苏轼词与辛弃疾词之不同
![浅析苏轼词与辛弃疾词之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02c417e20b4c2e3f562763b5.png)
浅析苏轼词与辛弃疾词之不同本文分析阐述了苏轼和辛弃疾词作之不同:第一,苏东坡从容豁达,表现在词作中,就必然是一种旷达,辛弃疾郁积着杀敌报国与壮志难酬的苦闷,在他的词中表现的是豪放;第二,轼词的诗化倾向,从而使词取得了坚强的生命力,辛弃疾使词不仅可以抒情言志,还可以同诗文一样议论说理;第三,苏轼写词很随意,他能举重若轻,自然吐露;辛弃疾写词则绝不会随意挥洒,而是相当谨慎的斟酌、提炼;第四,苏轼的词,表现了诗化的生活,辛弃疾之词洋溢着英雄之气,同时也渗透着慷慨的悲凉之感。
标签:苏轼词;辛弃疾词;不同自公元11世纪以来,词坛上大家辈出,名作纷呈,而由苏轼和辛弃疾开创的“豪放词”将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词派最具代表性的词人,但他们个性的比较却着实让人难以把握,在此,结合他们二者似同非同的创作风格,浅略的加以阐释。
一、旷达与豪放苏轼和辛弃疾的词总体上写的旷达豪放,洒脱干脆,但是如果仔细品察,则各有其侧重;苏词之旷达与辛词之豪放,也各有其主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苏、辛词的风格时就有“东坡之词旷,稼軒之词豪”这样的论断,他直接以“旷”和“豪”两个字来概括他们二人的不同特色。
又如谭献所言:“东坡是衣冠伟人稼轩则是弓刀游侠”,换而言之就是说东坡是一位极富才气的文人,而辛弃疾则是一位爱国主义英雄。
从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来看,苏轼生活于表面平和却内藏危机的北宋时代,他有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并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却不幸卷入了当时颇为激烈的政治斗争的漩涡。
一生多次受到排斥和打击甚至贬谪的他并不怨天尤人,以极其豁达的态度应对一切暴风雨,表现出了旷达的胸怀,比如他在被贬黄州时写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词的序言中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
苏轼辛弃疾比较
![苏轼辛弃疾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c5204bded15abe23482f4da3.png)
屈原遭忧而发牢骚,自 言自语,梦呓式不停地 说话。企图以美人香草 式的比兴来抚慰支离破 碎的心灵,这一手段, 辛弃疾似乎也学得很到 位。其实,他们更相似 的地方是他们都热情地 抱着冰冷的政治不放, 又无法自我开脱,那么, 失望就在所难免。
பைடு நூலகம்
辛派词人
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 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 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
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 不同之处: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 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 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 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 激情飞扬之感。
“苏东坡词出于《庄》, 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
庄子持竿不顾,就是要乐得个人在江湖,无 羁无绊的“逍遥”。苏轼虽对自己的几次贬 谪耿耿于怀,但他能够假景假事假酒假梦假 美人假英雄去努力化解,以豁达的姿态出来。 故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
2、在豪放词创作数量上的比较。
在文学史上,苏轼一直被看作是豪放派词的创始人, 但纵观他的词作,真正属于豪放一派的词在数量上 并不多见,许多词最终只是旷达一派,如以下词作:
《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 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谷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而辛弃疾是豪放派词的集大成者,比之苏轼, 辛词更生动、更突兀,有时笔墨酣畅,气势 飞舞,那是苏词里没有的豪放之气。
(二)艺术手法比较:
1、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 词”。 宋人普遍认为词是“诗余”。而苏轼打破了 这一传统,借鉴“诗”的题材与境界入 “词”,做到“诗词一体 ”
宋代诗人苏轼与辛弃疾:两位大家的诗歌风格对比
![宋代诗人苏轼与辛弃疾:两位大家的诗歌风格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2b8d3dc1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b0.png)
宋代诗人苏轼与辛弃疾:两位大家的诗歌风格对比引言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诗人。
其中,苏轼和辛弃疾被誉为两位顶尖的大家。
本文将对比分析苏轼和辛弃疾的诗歌风格、创作主题以及影响力等方面。
苏轼的诗歌风格苏轼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诗作具有博大精深和自由奔放的特点。
苏轼以豪放洒脱、妙趣横生而著称。
他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描写来表达思想情感,并且善于表现生活百态。
他在表达爱国情怀以及抒发个人感受方面颇有造诣。
辛弃疾的诗歌风格辛弃疾是宋代文学史上另一位重要的诗人,他以其雄浑豪放和激昂慷慨而著称。
辛弃疾以其忧国忧民、爱国情怀的诗作而被广泛赞誉。
他也擅长写景和描绘个人感受,但相比苏轼更加热衷于表达爱国思想与对战争的抨击。
诗歌风格对比虽然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重要的诗人,但他们在诗歌风格上有一些明显的差异。
苏轼的创作更偏向于自由奔放、虚实结合,注重艺术表现和个人感受;而辛弃疾则更加雄浑豪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们各自对国家、社会以及人生有着不同的关注点和表达方式。
创作主题对比苏轼在创作中关注了更广泛的主题范围,包括山水田园、草木花鸟等自然景物,以及个人情感经历等。
而辛弃疾则更多地将目光聚焦在国家大事、战争冲突等社会状况上。
尽管两位诗人都有着深厚的文学造诣,但他们在主题选择上有所不同。
影响力苏轼和辛弃疾的诗歌作品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广泛的创作领域成为宋代文学巨擘,他的作品影响了后世文人,并对宋代文学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辛弃疾则因其爱国主义情怀、壮志豪情等特点而备受推崇。
他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关怀,激励了一大批后世爱国诗人。
结论苏轼与辛弃疾是宋代两位杰出的诗人,他们在诗歌风格、创作主题以及影响力等方面各具特色。
苏轼更偏向于自由奔放与妙趣横生,注重艺术表现和个人感受;辛弃疾则更加雄浑豪迈,注重社会责任感与爱国情感。
两位大家都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并被后世文人视为楷模。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bc46e9cc69dc5022abea003d.png)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提到中国文学史豪放派的代表,我们都会想到这样两个人:苏轼和辛弃疾。
他们的词都有着豪迈慷慨的意境,都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被后人并称为“苏辛”。
但由于两位词人的时代和社会地位不同,个人生活?历不同,而且由于艺术追求的差别,两人表现出的豪放之气也就风格迥异。
一、苏辛豪放词风的相似之处(一)苏辛都开拓了词的内容。
晚唐五代词风婉约柔媚,词多写男女之间的离合悲欢。
而自苏轼开始,豪放的感情,豁达的胸怀,广阔的社会生活,都在词中有所呈现,写报国、写仕途、写悼亡、伤春等,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得以开阔,开创了豪放的词风。
使传统意义上的恋情之词柔情之词扩展为豪情之词,成为可以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而辛弃疾也突破了传统词调,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
辛弃疾不但扩充了词的内容,还将词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大量吸收各种表现手法,无论是散文,骈文,还是民间口语,他都信手拈来,表达了他的各种情感体验。
(二)苏、辛词中都有着豪迈的风格。
苏辛词中都流露出积极的人生态度,透露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
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作者以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读来自有一种豪迈之感。
作者在这里塑造的是一个充满斗志的形象。
此中并未透露出对自己被贬的哀伤。
可见此时的苏轼满腔是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而对个人受到的不公正遭遇去丝毫不在意,即便是“鬓微霜”,却“又何妨”呢?而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1d930edb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b3.png)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们的词风都以豪放、奔放、豁达为主要特点。
然而,在具体的表现上还是有部分区别,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
1. 题材不同:苏轼的词作更多地描写山水田园、人生哲理等,注重意境的表现;而辛弃疾的词作则更多地描写战争、爱情、英雄等,注重情感的表达。
2. 情感表现不同:苏轼的词作更多地表现出淡泊名利、随遇而安、大度宽容的情感;而辛弃疾的词作则更多地表现出豪情激昂、忧国忧民、满腔热血的情感。
3. 生活态度不同:苏轼的词作更多地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体悟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不拘泥于传统思想;而辛弃疾的词作则更多地表现出对世局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注,同时对传统思想持有一定的批判态度。
因此,虽然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作都具有豪放的风格,但在具体的表现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是他们作为两位著名的文学家的独特魅力所在。
宋代词人辛弃疾与苏轼的词风比较
![宋代词人辛弃疾与苏轼的词风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a8332d05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02.png)
1.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词作中流露出浓郁的爱国情怀。他生活在南宋末年,亲身经历了宋亡对他的打击,所以他的词作中常常表达出对亡国之痛和对敌人的愤恨之情,以及对国家复兴的期望。辛弃疾的《北国风光》一词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怜今夜月,向来离别多。”其中无一不流露出他对于南宋亡国的伤痛之情。
宋代词人辛弃疾与苏轼的词风比较
引言
在中国文学史上,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词人。而辛弃疾和苏轼无疑是宋代词坛上最为杰出的两位词人。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词风和创作特点,在宋代文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将比较辛弃疾与苏轼的词风,探讨他们在创作手法、主题内容和表达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与相似之处。
一、创作手法的比较
2.苏轼的豪放洒脱
苏轼的词作则主题更加宽泛,他的词作不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抒发,还表达了对人生、情感和社会的思考。苏轼的词作深受自然的启发,他善于用自然景物来表达他的情感和思考。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写道:“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段抒发出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困惑,给人以宽广的遐思。
三、表达情感的比较
1.辛弃疾的有激情和悲痛。他用豪情万丈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于国家的痛心和愤恨之情,以及对于个人对不公正和不公平的愤慨。他的《鹧鸪天·雨打梨花深闭门》一词中写道:“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表达了他对于青春的不舍和对逝去时光的无奈。
总结
辛弃疾和苏轼作为宋代的两位杰出词人,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词风和创作特点。辛弃疾的词作善于用典奇特,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和激昂的情感;苏轼的词作则更加平易近人,锐意观察生活,豪放洒脱,抒发了他对大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两位词人虽然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所不同,但他们都以自己的独特方式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词作,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苏轼与辛弃疾词风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词风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0aef3778f242336c1eb95ed7.png)
虽然苏轼、辛弃疾都属于“豪放”一派,但是,如果对他们的词作一些具体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就不难发现,豪放只是他们词风的一个基本特征,而在感情色彩、审美格调等许多方面,二者又有着不容忽视的差别:苏轼词的旋律更为旷达潇洒,而辛弃疾词的基调却颇多深沉悲壮。
这应当说是苏、辛豪放词风最重要的差异之一。
苏轼、辛弃疾词的这种超脱与执着、旷达与悲愤的区别,从他们的作品中大量的表现了出来。
苏轼的豪放风格主要表现为面对人生挫折时流露出来的达观情怀。
如苏轼在游赤壁前一年写的一首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前有一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从序中的介绍来看,表面上是写词人途中遇雨时所持的态度和所得的感受。
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由于“雨具先去”,同行者皆狼狈不堪。
而苏轼却是另一番气度:他在风雨之中“竹杖芒鞋”,“吟啸徐行”,另得一番乐趣。
骤雨泼身,可以置之度外;“穿林打叶”之声,可以充耳不闻。
自然界的风风雨雨是再正常不过的了,遇上了只需坦然面对。
实际上作者借此反映自己在政治风雨中的坦然与旷达,潇洒超俗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在遭遇挫折时依然情怀不改。
雨过天晴,回首往事,这些挫折坎坷又算的了什么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作者在人生道路上经历政治风雨的一种心理体验,只要能经得住狂风暴雨的吹打,必然会有风和日丽的到来。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的胸襟和气度,他能够在逆境之中保持乐观情绪,解脱自己的苦闷,充分表现出他那种旷达开朗的性格。
而辛弃疾词的豪放风则主要表现为对抗金复国的强烈执着与英雄失路的苦闷悲愤的情怀。
如辛弃疾的那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1fac015e998fcc22bdd10d47.png)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风得比较提到中国文学史豪放派得代表,我们都会想到这样两个人:苏轼与辛弃疾。
她们得词都有着豪迈慷慨得意境,都对宋词得发展起到了关键得作用,被后人并称为“苏辛”。
但由于两位词人得时代与社会地位不同,个人生活?历不同,而且由于艺术追求得差别,两人表现出得豪放之气也就风格迥异。
一、苏辛豪放词风得相似之处(一)苏辛都开拓了词得内容。
晚唐五代词风婉约柔媚,词多写男女之间得离合悲欢。
而自苏轼开始,豪放得感情,豁达得胸怀,广阔得社会生活,都在词中有所呈现,写报国、写仕途、写悼亡、伤春等,词得内容与表现手法得以开阔,开创了豪放得词风。
使传统意义上得恋情之词柔情之词扩展为豪情之词,成为可以表现丰富得社会生活得文学样式。
而辛弃疾也突破了传统词调,继承了苏轼得豪放词风。
辛弃疾不但扩充了词得内容,还将词得形式与内容进行有机得结合,大量吸收各种表现手法,无论就是散文,骈文,还就是民间口语,她都信手拈来,表达了她得各种情感体验.(二)苏、辛词中都有着豪迈得风格。
苏辛词中都流露出积极得人生态度,透露着浓烈奔放得豪情,表达了对生活得热爱。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
接下去得四句写出猎得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得气概:词人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好一副出猎得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就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得出猎场面!作者以孙权自比,更就是显出东坡“狂”劲与豪兴来.“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读来自有一种豪迈之感.作者在这里塑造得就是一个充满斗志得形象。
此中并未透露出对自己被贬得哀伤.可见此时得苏轼满腔就是驰骋疆场、以身许国得豪情壮志而对个人受到得不公正遭遇去丝毫不在意,即便就是“鬓微霜",却“又何妨"呢?而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词中的豪放与儒雅:苏轼与辛弃疾的对比
![词中的豪放与儒雅:苏轼与辛弃疾的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d8b19628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cb.png)
词中的豪放与儒雅:苏轼与辛弃疾的对比引言中国古代文学中,词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出了多样的创作风貌。
而在南宋时期,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位杰出的文人墨客以其鲜明个性和卓越才华,成为了词坛上最有代表性的两位词人。
本文将通过对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和创作风格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他们之间在豪放与儒雅之间所呈现出的不同面貌。
苏轼:豪放中融入儒雅苏轼是北宋文坛上备受推崇的大文豪,他在自然风光、爱情、友谊等方面展示出了极高的艺术造诣。
他善于抒发自己的情感,并将自己对世界周围事物的感悟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同时,苏轼也是一个卓越的书法家和画家,在他的词作中常常可以体会到他对艺术原理和审美追求的关注。
在苏轼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豪放的个性。
他倡导自由自在的表达方式,大胆地描绘和借鉴当时社会现象,用词直抒胸臆。
他对爱情充满激情和渴望,表达了无尽的思念之情。
然而,在他的豪放中也融入了儒雅的一面。
苏轼经常引用古代文人和历史典故来丰富自己的作品,运用儒家思想中强调的仁义礼智等传统美德来修辞抒情。
辛弃疾:儒雅中流露豪放辛弃疾是宋代后期著名的词人,被誉为“江湖帝子”。
辛弃疾生活在一个动荡而战乱不断的年代,这种背景使得他身上有着浓厚特色的刚勇豪放。
辛弃疾以其雄心勃勃、激情四溢的作品赢得了广泛关注。
他以抨击时局、歌颂民间百姓为主题,表达对社会不公和民众苦难的关切。
辛弃疾在他的作品中展示了独特的艺术个性。
他常常以铿锵有力的词句反映自己对国家兴亡和民众疾苦的思考和担忧。
同时,辛弃疾也注重修饰语言,运用儒雅、优美的词藻来烘托出他豪放中流露出的文人风度。
对比分析虽然苏轼与辛弃疾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杰出的才华,但两位词人在词作风格上还是有所不同。
•题材选择:苏轼更加多样化,既能写景抒怀,也能题咏社会。
而辛弃疾则更偏向于抒情抨击时局。
•表达方式:苏轼注重用词质朴自然,真实地表达自己对事物情感的体验。
辛弃疾则喜欢用雄浑有力、富于震撼力的语言直接传达自己内心激情。
谈苏轼、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谈苏轼、辛弃疾词风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c31a5f2d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5f.png)
谈苏轼、辛弃疾词风的异同我国宋代的苏东坡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词的风格,既有同,又存异,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苏辛词的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有其相同的一面,那就是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正是他们的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苏辛词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由于苏辛词所反映的生活题材的扩展,词的意境的提高和加深,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里得到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更鲜明地呈现了出来。
例如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奇伟壮丽的江山景物,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所构成的宏伟壮观的艺术形象,正是苏轼积极有为的抱负,开阔爽朗的性格,以及他那种不因政治上受挫折而丧失生活兴趣的人生态度的充分反映,是他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
又如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面对滚滚不尽的长江,追缅往事,遥想将来,心潮澎湃。
赞扬杰出的历史人物,讽刺苟安求和者,表示了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坚强信念,传达出老当益壮的豪情壮志。
词中豪迈激越的艺术风格,与苏词“大江东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同样的豪放风格,在东坡词和稼轩词中,又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
苏词的豪放风格,跳荡流溢着自由奔放,乐观开朗。
他的那种自由挥洒的写作态度和变化不测的篇章结构紧紧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苏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
辛词的豪放风格,常常饱含着辛词所特有的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个性,他所创造出来的比苏词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与他生动而夸张的描绘及想象,构成了辛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
苏轼对生活的乐观,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使他的词总是那种活泼自然,动荡跳跃,慷慨激昂,铿锵作响。
苏轼和辛弃疾写词风格的异同
![苏轼和辛弃疾写词风格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7b353222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e6.png)
苏轼和辛弃疾写词风格的异同苏轼和辛弃疾写词风格的异同导语:苏轼和辛弃疾的词的风格有什么异同呢?苏轼和辛弃疾是家喻户晓的文学家,他们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和辛弃疾的词风格的异同,欢迎阅读!苏轼1.苏轼的词.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2.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2)咏物词.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3)农村词.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时作者在徐州任上.3.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苏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辛弃疾1.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济南)人.辛弃疾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他20多岁时,曾组织了一支抗金义军.并受当时义军统帅耿京的派遣,与南宋朝廷联系,试图里应外合,协同作战.后南下,任江阴签判,在此后四十余年的生涯中,他除了有一半时间辗转在江西,福建等地任地方官外,大部分时间赋闲在家.作为一个主战派,他有勇有谋,但生不逢时,郁郁而终.2.辛弃疾词的分类.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2)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茅檐低小)等.(3)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宝钗分)等.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3.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1)以苍凉,雄奇,沉郁为主导风格,但不拘一格.(2)意境开阔,气势飞动.(3)多用比兴,博征典故,语言繁富.4.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相同之处: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不同之处1)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2)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5.辛派词人.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辛弃疾的词《西江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年代:【宋】作者:【辛弃疾】体裁:【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与辛弃疾词风差异宋朝两大著名词人——苏轼和辛弃疾,他们的词都以豪放著称,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苏轼继柳永以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以“艳科”的传统格局,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和词境。
由他开创的豪放一派,后被南宋辛弃疾继承并发展,并且辛派词人把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
后苏轼和辛弃疾并称“苏辛”。
虽然他们都是豪放派词人,但是在词风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缪钺说:“苏东坡词出于《庄》,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
”这句话,无疑是个恰当的概括。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早在欧阳修是文坛盟主的时候,就预言苏轼将来的成就会高过自己,并表示要把领导文坛的责任托付给他。
果然,苏轼不负众望,在他主导文坛的那个时代,宋朝文学多方面的发展都到达了高峰。
而其中苏词的历史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破除了以往诗尊词卑的观念,认为诗词同源。
“微词宛转,盖诗之裔”(《苏轼文集》卷六三)。
他开创了“以诗为词”的表现手法。
这样,诗化的词,使得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
在以往,词不过是音乐的一种附属品,充其量只是拥有美丽的艺术价值,而苏轼改革以后,使词拥有了自己更高的文学价值,不仅仅只依赖音符而存在。
这里让人不由想起柳永,他一生致力于词,虽然推高了词的地位,虽然身为苏轼的前辈,然而与苏轼的影响相比,却略逊一筹。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奇逸缥缈,让人读来有种超现实的感受和想象。
苏轼的很多词都让人有这样的感受,脱俗的浪漫主义色彩和超旷的豪放飘逸风格,他豪放之词风中,带着轻灵,但又不拘泥于红粉佳人之花前月下艳词,他是充满激情和生命力的,不是悲哀的,而是进取和直面人生难以圆满完美的事实的。
在对词的雕塑中,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扩充了其内涵。
这种追求壮美的风格和丰富的意象,不得不使词从外表到内容都有了一个卓越的跨度。
不仅如此,苏轼的词中还有很多对人生的感悟和思索。
本来载道言志在文人墨客眼中都是诗的职责,但是自苏轼以后,词也拥有了此等作用。
例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作于乌台诗案后两年,那时苏轼处境艰难,却无畏悲凉。
“莫听穿林打叶声”,描写了一场狂风暴雨的袭击,但是苏轼“莫听”,风雨之中照样“徐行”,他的同伴都狼狈不堪,只有他浑然不觉,这不就是他面对人生的风雨所摆出的豁达姿态么?“一蓑烟雨任平生”进一步把苏轼的人生坎坷展示了出来,但是他泰然自若,我行我素,不被摧残所折腰,这样超然的胸襟,也使这句词成了千古绝唱。
下阙“也无风雨也无晴”有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味道。
人生的变故如同自然的雨晴,难以预测,而这首词所要表达的就是在面对任何变故的时候,都满怀着一颗顺其自然,乐观旷达的心。
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短暂,命运易变,苏轼所追求的不是富贵荣华,而是一种自然天地之间的洒脱。
这种带有哲思的语言,不再仅仅属于诗才能表达的。
苏词完整地呈现出苏轼积极面对挫折和把苦闷转变为自适的人格气魄,也让词有个真正的传颂价值。
苏词中,词有了诗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但是苏轼并不是要把词完全的诗化,他还主张词“自是一家”(《苏轼文集》卷五三)。
这样词的高度再次被提拔,让人读词如观人。
那时秦观有首《满庭芳》,其中有句“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完全是模仿柳词词风之作,后来苏轼见到秦观,提及此事,秦观开始并不承认自己有模仿前人之嫌,苏轼说“销魂当此际”难道不是柳词的句法么,让秦观惭愧叹服。
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苏轼是非常反对当时的词人一味的抄袭别人的风格,所谓作词,就必须有自己独立的一面,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既丰富了词人本身的写作水平,让其有所利益追求,又丰满了词体的多变。
人们往往有悲壮出诗人词人的说法,因为在古代,大多有才忠良在壮志未酬,被人陷害之后就有满腔的忧愁无处诉说,转而化为诗词疏通。
但是那样的诗词大多是郁郁寡欢的。
苏轼是一个历史的特例,他一生飘摇,也遭受了政治上的挫败,但是他的词中却没有生无可恋的呻吟,反而放逸旷达高傲不羁,里面有种自然的大气。
无论是其抒情词,咏物词还是农村词,都反映了苏轼顽强乐观,积极进取,超脱自然的人生观和词风。
这种品性,来自儒道禅的融合,而豁达的态度,则更接近老庄无羁无绊,逍遥自在。
纵然遭受仕途上的挫折和生活上的颠沛流离,却依然坦然地乐在天地之中。
这也是庄子所提倡的逍遥游的意境,若说苏轼之词出于庄,我想也是比较中肯的吧。
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大思想家。
他的蔑视礼法和权贵,放荡不羁,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
但是庄子也是人,虽然他能神游于天地宇宙之间,但是在他隐退的表象下,依然可以看到他对社会明显的爱恨区别。
这也是苏轼词所表达的一个人性侧面。
庄子在精神上是逍遥自在的,人融入世间万物之中,生命就可以自然的留露出一种精神力量,在他看来,真正的生活就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世俗去规定和策划什么,天下雨,人就去迎接,天晴朗,人亦去享受即可。
庄子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飞越,清新缥缈,想象丰富奇特,这些都在苏词上找到了继承,诗化的词就是一个最好的应证。
然而说苏词出于庄,不仅包含文学格式上的影响,亦是思想哲学上的一种集成。
苏轼对儒、释、道三种思想都接受,他用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面对自己的仕途,有志于改革朝廷勇于进谏,可是他反对王安石变法,抵制司马光废除新法,结果遭受排斥打击,屡遭流放。
后遭乌台诗案,一贬再贬,直到他65岁才北归。
在这样一段流离的人生中,道家对其的影响无疑成了他人生观塑造的哲学基础。
儒家的入世建功立业已经日渐虚无,禅理的隐退也不是苏轼乐观沉着,坚定豁达的表达,只有到家老庄思想,成就了他保持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在苏轼被贬黄州后,也是乌台诗案之后,写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的大气回肠,也写出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的抒情。
这些千古名句,是苏轼老庄般的胸怀所给与的玉成。
苏轼的胸襟是后世万千文人骚客所想拥有的,但是都无法完全达到苏轼的高度,在我看来,凡是后来的文豪想拥有苏轼这般旷世精神的,大多是人生颇受险恶,困境重重,但是自身的思想深受儒家熏陶,富则接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所以遇到逆境,他们虽然想要拥有苏轼的胸怀,但是却没有庄子思想的启示,继而无法达到苏轼这种逍遥天地的气魄。
到了十二世纪下半叶,以辛弃疾等为代表的中兴词人把词的创作推倒了历史的高峰。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因为从小长于金人占领区,所以那刻爱国之心和收复失地,复仇雪耻的民族英雄气概是与生俱来的。
前文说到苏轼改变了自唐五代以来词多用来描写闺房青楼,寻欢作乐的意象,加入了日常生活,自然山水,人生哲理的词境。
然而到了南宋辛弃疾笔下,词的意境再次被扩大,大量描写民族苦难,社会现实的词出现了。
这不得不说是词的又一次重大转变。
金戈铁马,战刀铠甲成了辛弃疾最常运用的意象,如《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这些军事意象,连成一幅幅壮丽的画面,让沙场风起云涌,将士拼死厮杀的情景历历在目。
与古人习惯内敛含蓄有些不同的是,辛弃疾经常以英雄自诩,我想任何一个诗人或者词人,都没有像辛弃疾这样膜拜历史英雄的。
苏轼想到赤壁,不过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而辛弃疾则是“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霜天晓角·赤壁》)。
壮士之心,淋漓尽致。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阔还明显地表现在其乡村词的描写中,只是后世传唱最为著名的都是他的历史爱国词。
与苏轼不同的是,辛弃疾“以文为词”,融会了散文,词赋等各问题的长处,用史用经。
他拥有炽热的政治热情和崇高的政治理想,壮年之时,表现出了非凡的智略和胆识勇气,除此之外,他还拥有随机应变的才干,刘宰后来称赞他为隆中诸葛。
可以说开始辛弃疾的仕途还是顺利的,一方面他始终都满怀为国效忠视死如归的气节,一方面他确实有真才实干。
可惜中年以后的辛弃疾却不得不面对不被信任,遭受歧视,报国无门的悲哀。
那时南宋王朝已经摇摇欲坠,甘心向金俯首称臣,而辛弃疾已经不能再用前人那样带着诗歌气息的词来表达内心的苦闷,将古文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甚至对话手法都加入了词的创作中。
如《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
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
汝原字残,从元刊本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
浑如此,叹汝於知己,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
算合作平居鸩毒猜。
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
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有问有答,辛弃疾所追求的不再是美丽的诗化风格,而是厚重的文体风格。
此外,辛弃疾还喜欢引经据典。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贺新郎》)二三子,便出于《论语》,不恨二句则出于《南史》,这便是他创作的“稼轩体”。
虽然辛弃疾的文化词,使得词整个变得厚重了,但是反复地惆怅中,表达的都是他的爱国热忱和壮志未酬的痛苦。
又比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根据有关文献记载,辛弃疾在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66岁,这个年纪的老人,心心念念不忘的仍然是金戈铁马,想要做的依然是以身报国。
他由千古英雄想到自己,从而把内心的苦闷扩大化,用不死心对待已经死去的政治前景,这样的失望困苦,无疑是在所难免的。
于是又越发地苦苦不放心中的那份支离破碎。
这类似于唠叨的反复强调自己的不得志,这用经用史的风格,与屈原的文章,真是异曲同工。
屈原重视以史为鉴,具有浓厚的君主论。
辛弃疾与他一样,都拥有一颗炙热的爱国之心,可是同样不被当局所重视和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