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与两晋诗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层次
第三层(5、6):写劳动归来。
“道狭草木长” :
1)描写了乡间小道特有景色:道路狭窄,草木 已经覆盖在小道上; 2)说明人迹罕至,才致使草木遮盖道路,暗示
了乡野的宁静 ;
3)点明傍晚露水沾衣的原因
2、至曹魏时,王粲、阮瑀、曹植等人已在咏史 中开始咏叹一己之情。
特点:王粲、阮瑀《咏史诗》,曹植的《三良 诗》,其内容已将咏史之中,融进诗人的怀抱, 艺术上渐渐趋于藻饰。
左思《咏史》(其二)
一)咏史诗的流变
3、左思《咏史》八首则借写古人古事完全是 为了抒发自己的怀抱。 特点:“造语奇伟,创格新特,错综震荡,逸气 千古,遂为古今绝唱。”(《诗薮·外编》卷2) 在西晋复古之诗风十分浓厚的风气下,是一组十 分独特的作品。
第三章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
第二节 刘琨、郭璞与永嘉诗歌
三、郭璞及其游仙诗
诗歌传有二十二首,以《游仙诗》十九首为代表。 在玄言诗盛行的时候,郭璞能“变创其体”,借助形 象阐述玄理,并使之带上抒情成分。郭璞的《游仙 诗》,实际是咏怀,表现他对现实的不满,对权门的 轻蔑,对荣华富贵的鄙弃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情绪,是 其仕途偃蹇、壮志难酬时的精神寄托,是抒发其苦闷 情怀的一种特殊方式。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一)主旨
写农村的劳动生活,以及劳动的感受。
二)层次
第一层(1、2):叙述种豆南山,野草茂盛而豆 苗稀少的具体事实。
1)“草盛豆苗稀”,暗示自己不善于耕作; 2)为下两句写自己披星戴月的劳作点明原因 第二层(3、4):叙述自己起早贪黑的劳作,说 明自己耕作态度的认真。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第三章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歌 二、陆机、潘岳与太康诗歌
一)繁缛的太康诗风 太康诗人努力的方向:
1、刻意模拟古人 《诗经》;汉乐府;《古诗十九首》
2、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 辞藻华美;对偶工整
“繁缛”: “繁”:描写繁复、详尽; “缛”:辞采华茂
第三章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歌
“辞多慷慨,乖远玄宗”,“坎壈咏怀” (《诗 品》)
第三章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
第三节 陶渊明与东晋诗歌
一、王羲之与兰亭诗 兰亭诗无论是写山水还是写玄理,艺术水平都不
高,但标志着诗人已开始留意山水审美,并从山水中 体悟玄理。这种尝试预示着山水诗将要兴起。兰亭雅 集对中国文人生活情趣有重大影响,同时对诗歌流派 的形成也有推动作用。 二、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从陶渊明 29 岁到 41 岁 13 年中,他过着出仕— —闲居——出仕——闲居的动荡摇摆的生活。
第三章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
第三节 陶渊明与东晋诗歌
三、陶渊明与东晋诗歌的终结 一)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1、 陶渊明的生平 (3)田园躬耕 放弃了“大济苍生”的愿望、志向,而以儒家 “独善其身”为其主导的思想,采取道家的“委运乘 化”的人生态度
第三章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歌
二、陆机、潘岳与太康诗歌 一)繁缛的太康诗风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锺嵘《诗品》) “三张”:张载、张协、张亢 “二陆”:陆机、陆云 “两潘”:潘岳、潘尼 “一左”:左思 西晋诗多继承建安诗风,但褪去了建安的壮大,保 留了华美。发展了曹植诗铺张渲染,抒情反复的特点, 构成一种繁缛的诗风。
代表作家:孙绰、许询、支道林
第三章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
第三节 陶渊明与东晋诗歌
三、陶渊明与东晋诗歌的终结
一)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1、 陶渊明的生平
(1)田园读书 使得陶渊明的早年,既对老庄学说很感兴趣,同
时又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既洋溢着对自然的喜爱, 又充满着建功立业的幻想。 (2)时官时隐
玄言诗兴盛于东晋的原因:
1、玄学与清谈的风气
第三章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
第三节 陶渊明与东晋诗歌
二、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玄言诗兴盛于东晋的原因:
2、东晋佛教流行(玄释合流) 3、时政原因:东晋偏安江南 人们在玄谈中忘却深层的忧虑,甚至恐惧
“永嘉中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 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 (伟)、庾(友、蕴)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 安风力尽矣。”(《诗品》)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至六朝文学
叶文举
第三章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歌
文学发展到西晋,开始有了明显的转变,世族文 人垄断了文坛,他们远离现实,远离人民,刻意追求 形式的华美,逐渐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 “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刘勰《文心雕龙·明 诗》) 一、傅玄、张华与晋初诗歌
好铺张模拟,堆砌词藻。 傅玄《艳歌行》——《陌上桑》
第三章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歌
二、陆机、潘岳与太康诗歌
四)左思及其《咏史诗》
“左思风力”:锺嵘《诗品》认为左思的诗歌 “文 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 ,他的诗名引史 实,故曰“典”;借古讽今,发泄对社会的不满,故 曰“怨”;而借古讽今又能深刻恰当,故曰“精切”; 起到了讽喻社会的作用,故曰“得讽喻之致” 。括 而言之,左思的诗歌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 承继了“建安风骨”“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 内在精神,名之曰:“左思风力”。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歌
二、陆机、潘岳与太康诗歌 二)陆机 “太康之英”(锺嵘《诗品》) 《赴洛道中作诗》 三)潘岳 善为哀诔之文 《悼亡诗》三首 四)左思及其《咏史诗》 “建安风骨”的继承者 作品选讲:《咏史诗》(郁郁涧底松)
左思《咏史》(其二)
一)咏史诗的流变
1、《咏史》之题起源于东汉班固。 特点:班固《咏史》,在内容上,直书史实, “不过美其事而咏叹之也,概括本传,不加藻饰” (何焯《义门读书记》卷46),艺术上,“质木 无文”(钟嵘《诗品》)。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二)层次
第二层(中间八句):描写田园宁静的风光。 近景:写居家的院落。
以“十余亩”写宽敞;以“草屋”写朴拙。 远景:写居家的环境。
以“暧暧、依依”写朦胧幽约的乡村宁静;以 “狗吠、鸡鸣”既写出乡村特有的景色,又使乡 村宁静之景中充满生机,而且深巷的犬吠、树颠 的鸡鸣,更增加了宁静之感。 效果:写景是为了突出乡村景物的宁静、朴拙。
用“藉旧业”,说明金张弟子世代为官并非才 能出众,仅仅是托庇祖荫而已。这不仅揭露了以 门阀选官是“由来非一朝”,而且通过史实的运 用,扩大了诗歌内容,增强了诗对现实、对历史 的批判性。同时也暗示了冯唐“白首不见招”的 深层原因——正是门阀势力把握了朝政,才使出 身寒微之士终身坎坷,壮志难酬。
目的:还是为了咏个人之情怀 ,历史的对比中, 包含了诗人愤激的情绪,强烈的批判精神。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二)层次
第三层(后四句):直抒归隐之乐,与开头呼应。 “户庭无尘杂”,指庭院自然环境的洁净;“虚 室有余闲”,指自我心境的洁净。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 铭》)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三)艺术
对比手法:以入俗之苦和归隐之乐进行互衬, 以示自己高洁的操守。
左思《咏史》(其二)
二)层次分析
第一层(前四句):以比兴手法写松与苗地势之 对比
一高一低,一茂盛一荏弱,而荏弱者占据高 位,茂盛者反而身处涧底,鲜明的对比已透出内 心的不平之气。
第二层(中间四句):以写实的手法揭露荒唐现 实。
前两句直写现实:以“高位”与“下僚”,一 高一低,一贵一贱,形成强烈对比,就揭露了一 个惊心动魄的是非颠倒的现实。
第三章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
第三节 陶渊明与东晋诗歌
三、陶渊明与东晋诗歌的终结
二)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和郭主簿》
2、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表现自己参加劳动,接近劳 动人民的真实情感。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 田获早稻》 3、反映了农村的凋敝和自己的穷困生活。
第三章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歌
二、陆机、潘岳与太康诗歌 一)繁缛的太康诗风 重文采,轻情志;重形式,轻内容;重文轻质 影响: 1、从文学发展的规律来看,由质朴到华丽,由简 单到繁复,是必然的趋势。 2、对南朝山水诗的发展及声律、对仗技巧的成熟, 有促进的作用
第三章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
第三章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
第二节 刘琨、郭璞与永嘉诗歌
一、太康诗风的转变
太康以后,诗史上有永嘉之称,永嘉为晋朝大乱之 时。“永嘉之中,贵黄老,稍尚虚谈,於时篇什,理 过其辞,淡乎寡味”(《诗品》),玄言诗兴起,只 有刘琨、郭璞等玄言的意味较淡化。 二、刘琨及其诗歌 《扶风歌》、《赠卢谌》、《重赠卢谌》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元好问 《论诗三十首》)
A、亲自参加了劳动
B、雅淡静穆之下潜藏着豪放与政治情怀
第三章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
第三节 陶渊明与东晋诗歌
三、陶渊明与东晋诗歌的终结 一)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2、陶渊明的思想:安贫乐道、祟尚自然与委运任 化 “自然”指的是抱朴含真,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 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归去来兮辞序》) 二)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 内容: 1、描写田园风光恬美静穆,歌颂田园生活的自然 纯朴、抒发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一)主旨
写诗人辞官归隐的志向与归隐后的欣喜心情。
二)层次
第一层(前八句):叙述自己在误落尘网之后终 于归隐田园的欣喜。(“归”)
1、2句追述情性,3、4句抒写感慨。5、6句追述 当时失落的心境,7、8句抒写归隐时的欣喜。其 中1、2句起笼罩全段作用。误落之感,思念之情, 守拙之欣慰,都是决定于少时求真之“性”。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 乌迁。”(《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
第三章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
第三节 陶渊明与东晋诗歌
三、陶渊明与东晋诗歌的终结 二)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 4、描写了理想中田园生活 《桃花源诗》 作品选讲:
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
左思《咏史》(其二)
三)对举:“左思风力”的重要体现方式 2)抒情中的对举 效果:直抒胸臆,意义由隐转显,情感表达直露 而且激愤。 3)引史中的对比 效果:引用史实,一方面将第二层的对比具体化, 另一方面,又化实为虚,以金张反衬冯唐,而写 冯唐又自况自己,在作者的反诘语气中,表现了 对自己壮志难酬的痛心与愤激!
二、陆机、潘岳与太康诗歌
wk.baidu.com一)繁缛的太康诗风 “繁缛”: 1、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 2、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 3、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总体倾向:缺乏深厚的内容,或者说内容贫乏;机械 地拟古,脱离现实,缺少真情实感;注重炼字析句, 追求词藻的华美,词章典丽;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 用排偶。——技巧化、形式化
左思《咏史》(其二)
2、咏史:咏怀的手段
先前的咏史诗即使有所寄托,也是以歌咏历史 人物或事件为主,描写的主体仍然是历史人物, 而不是诗人自身,从班固、王粲、阮瑀、曹植到 傅玄、陆机几乎无一例外。而左思则把咏史和抒 发自我的情怀交融在一起,咏史只是咏怀的一个 手段而已,目的还是为了咏怀服务的。
籍典印证,托史抒怀。 诗歌最后四句用历史时世来印证门阀制度的不 合理性,目的是为了说明这种不合理的制度是有 历史悠久的渊源的,从而猛烈地抨击了世袭的世 族门阀制度,倾吐了诗人郁郁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左思《咏史》(其二)
三)艺术 1、对举:“左思风力”的重要体现方式
对举能够造成一种张力,从而能够造成一种气 势。在太康时代,左思的诗是最富有张力的,这 与其使用对举方法不无关系。松与苗,世胄与英 俊,金张子孙与白首冯唐,均形成对比。
1)比兴中的对举 效果:在对举中采取比兴手法,意义隐微,表达 的情感以凝练见长,寓讽刺于含蓄之中。这样就 使诗歌极具形象性,不流于平板的叙述、议论, 使说理更具说服力,更有深度,也易于为人们所 认同。
左思《咏史》(其二)
二)层次分析
后两句向读者暗示了前四句的比兴内容(“高位” 与“下僚”与一二句的“上”与“底”勾连,使 诗情感一气贯注),同时勾连起下面咏史内容。
作者以愤怒的口吻,猛烈地抨击了不合理的门 阀制度,诗句之外,博动着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 激之情。
左思《咏史》(其二)
二)层次分析
第三层(后四句):引用历史,正面评述。
第三层(5、6):写劳动归来。
“道狭草木长” :
1)描写了乡间小道特有景色:道路狭窄,草木 已经覆盖在小道上; 2)说明人迹罕至,才致使草木遮盖道路,暗示
了乡野的宁静 ;
3)点明傍晚露水沾衣的原因
2、至曹魏时,王粲、阮瑀、曹植等人已在咏史 中开始咏叹一己之情。
特点:王粲、阮瑀《咏史诗》,曹植的《三良 诗》,其内容已将咏史之中,融进诗人的怀抱, 艺术上渐渐趋于藻饰。
左思《咏史》(其二)
一)咏史诗的流变
3、左思《咏史》八首则借写古人古事完全是 为了抒发自己的怀抱。 特点:“造语奇伟,创格新特,错综震荡,逸气 千古,遂为古今绝唱。”(《诗薮·外编》卷2) 在西晋复古之诗风十分浓厚的风气下,是一组十 分独特的作品。
第三章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
第二节 刘琨、郭璞与永嘉诗歌
三、郭璞及其游仙诗
诗歌传有二十二首,以《游仙诗》十九首为代表。 在玄言诗盛行的时候,郭璞能“变创其体”,借助形 象阐述玄理,并使之带上抒情成分。郭璞的《游仙 诗》,实际是咏怀,表现他对现实的不满,对权门的 轻蔑,对荣华富贵的鄙弃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情绪,是 其仕途偃蹇、壮志难酬时的精神寄托,是抒发其苦闷 情怀的一种特殊方式。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一)主旨
写农村的劳动生活,以及劳动的感受。
二)层次
第一层(1、2):叙述种豆南山,野草茂盛而豆 苗稀少的具体事实。
1)“草盛豆苗稀”,暗示自己不善于耕作; 2)为下两句写自己披星戴月的劳作点明原因 第二层(3、4):叙述自己起早贪黑的劳作,说 明自己耕作态度的认真。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第三章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歌 二、陆机、潘岳与太康诗歌
一)繁缛的太康诗风 太康诗人努力的方向:
1、刻意模拟古人 《诗经》;汉乐府;《古诗十九首》
2、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 辞藻华美;对偶工整
“繁缛”: “繁”:描写繁复、详尽; “缛”:辞采华茂
第三章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歌
“辞多慷慨,乖远玄宗”,“坎壈咏怀” (《诗 品》)
第三章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
第三节 陶渊明与东晋诗歌
一、王羲之与兰亭诗 兰亭诗无论是写山水还是写玄理,艺术水平都不
高,但标志着诗人已开始留意山水审美,并从山水中 体悟玄理。这种尝试预示着山水诗将要兴起。兰亭雅 集对中国文人生活情趣有重大影响,同时对诗歌流派 的形成也有推动作用。 二、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从陶渊明 29 岁到 41 岁 13 年中,他过着出仕— —闲居——出仕——闲居的动荡摇摆的生活。
第三章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
第三节 陶渊明与东晋诗歌
三、陶渊明与东晋诗歌的终结 一)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1、 陶渊明的生平 (3)田园躬耕 放弃了“大济苍生”的愿望、志向,而以儒家 “独善其身”为其主导的思想,采取道家的“委运乘 化”的人生态度
第三章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歌
二、陆机、潘岳与太康诗歌 一)繁缛的太康诗风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锺嵘《诗品》) “三张”:张载、张协、张亢 “二陆”:陆机、陆云 “两潘”:潘岳、潘尼 “一左”:左思 西晋诗多继承建安诗风,但褪去了建安的壮大,保 留了华美。发展了曹植诗铺张渲染,抒情反复的特点, 构成一种繁缛的诗风。
代表作家:孙绰、许询、支道林
第三章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
第三节 陶渊明与东晋诗歌
三、陶渊明与东晋诗歌的终结
一)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1、 陶渊明的生平
(1)田园读书 使得陶渊明的早年,既对老庄学说很感兴趣,同
时又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既洋溢着对自然的喜爱, 又充满着建功立业的幻想。 (2)时官时隐
玄言诗兴盛于东晋的原因:
1、玄学与清谈的风气
第三章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
第三节 陶渊明与东晋诗歌
二、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玄言诗兴盛于东晋的原因:
2、东晋佛教流行(玄释合流) 3、时政原因:东晋偏安江南 人们在玄谈中忘却深层的忧虑,甚至恐惧
“永嘉中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 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 (伟)、庾(友、蕴)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 安风力尽矣。”(《诗品》)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至六朝文学
叶文举
第三章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歌
文学发展到西晋,开始有了明显的转变,世族文 人垄断了文坛,他们远离现实,远离人民,刻意追求 形式的华美,逐渐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 “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刘勰《文心雕龙·明 诗》) 一、傅玄、张华与晋初诗歌
好铺张模拟,堆砌词藻。 傅玄《艳歌行》——《陌上桑》
第三章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歌
二、陆机、潘岳与太康诗歌
四)左思及其《咏史诗》
“左思风力”:锺嵘《诗品》认为左思的诗歌 “文 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 ,他的诗名引史 实,故曰“典”;借古讽今,发泄对社会的不满,故 曰“怨”;而借古讽今又能深刻恰当,故曰“精切”; 起到了讽喻社会的作用,故曰“得讽喻之致” 。括 而言之,左思的诗歌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 承继了“建安风骨”“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 内在精神,名之曰:“左思风力”。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歌
二、陆机、潘岳与太康诗歌 二)陆机 “太康之英”(锺嵘《诗品》) 《赴洛道中作诗》 三)潘岳 善为哀诔之文 《悼亡诗》三首 四)左思及其《咏史诗》 “建安风骨”的继承者 作品选讲:《咏史诗》(郁郁涧底松)
左思《咏史》(其二)
一)咏史诗的流变
1、《咏史》之题起源于东汉班固。 特点:班固《咏史》,在内容上,直书史实, “不过美其事而咏叹之也,概括本传,不加藻饰” (何焯《义门读书记》卷46),艺术上,“质木 无文”(钟嵘《诗品》)。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二)层次
第二层(中间八句):描写田园宁静的风光。 近景:写居家的院落。
以“十余亩”写宽敞;以“草屋”写朴拙。 远景:写居家的环境。
以“暧暧、依依”写朦胧幽约的乡村宁静;以 “狗吠、鸡鸣”既写出乡村特有的景色,又使乡 村宁静之景中充满生机,而且深巷的犬吠、树颠 的鸡鸣,更增加了宁静之感。 效果:写景是为了突出乡村景物的宁静、朴拙。
用“藉旧业”,说明金张弟子世代为官并非才 能出众,仅仅是托庇祖荫而已。这不仅揭露了以 门阀选官是“由来非一朝”,而且通过史实的运 用,扩大了诗歌内容,增强了诗对现实、对历史 的批判性。同时也暗示了冯唐“白首不见招”的 深层原因——正是门阀势力把握了朝政,才使出 身寒微之士终身坎坷,壮志难酬。
目的:还是为了咏个人之情怀 ,历史的对比中, 包含了诗人愤激的情绪,强烈的批判精神。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二)层次
第三层(后四句):直抒归隐之乐,与开头呼应。 “户庭无尘杂”,指庭院自然环境的洁净;“虚 室有余闲”,指自我心境的洁净。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 铭》)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三)艺术
对比手法:以入俗之苦和归隐之乐进行互衬, 以示自己高洁的操守。
左思《咏史》(其二)
二)层次分析
第一层(前四句):以比兴手法写松与苗地势之 对比
一高一低,一茂盛一荏弱,而荏弱者占据高 位,茂盛者反而身处涧底,鲜明的对比已透出内 心的不平之气。
第二层(中间四句):以写实的手法揭露荒唐现 实。
前两句直写现实:以“高位”与“下僚”,一 高一低,一贵一贱,形成强烈对比,就揭露了一 个惊心动魄的是非颠倒的现实。
第三章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
第三节 陶渊明与东晋诗歌
三、陶渊明与东晋诗歌的终结
二)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和郭主簿》
2、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表现自己参加劳动,接近劳 动人民的真实情感。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 田获早稻》 3、反映了农村的凋敝和自己的穷困生活。
第三章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歌
二、陆机、潘岳与太康诗歌 一)繁缛的太康诗风 重文采,轻情志;重形式,轻内容;重文轻质 影响: 1、从文学发展的规律来看,由质朴到华丽,由简 单到繁复,是必然的趋势。 2、对南朝山水诗的发展及声律、对仗技巧的成熟, 有促进的作用
第三章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
第三章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
第二节 刘琨、郭璞与永嘉诗歌
一、太康诗风的转变
太康以后,诗史上有永嘉之称,永嘉为晋朝大乱之 时。“永嘉之中,贵黄老,稍尚虚谈,於时篇什,理 过其辞,淡乎寡味”(《诗品》),玄言诗兴起,只 有刘琨、郭璞等玄言的意味较淡化。 二、刘琨及其诗歌 《扶风歌》、《赠卢谌》、《重赠卢谌》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元好问 《论诗三十首》)
A、亲自参加了劳动
B、雅淡静穆之下潜藏着豪放与政治情怀
第三章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
第三节 陶渊明与东晋诗歌
三、陶渊明与东晋诗歌的终结 一)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2、陶渊明的思想:安贫乐道、祟尚自然与委运任 化 “自然”指的是抱朴含真,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 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归去来兮辞序》) 二)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 内容: 1、描写田园风光恬美静穆,歌颂田园生活的自然 纯朴、抒发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一)主旨
写诗人辞官归隐的志向与归隐后的欣喜心情。
二)层次
第一层(前八句):叙述自己在误落尘网之后终 于归隐田园的欣喜。(“归”)
1、2句追述情性,3、4句抒写感慨。5、6句追述 当时失落的心境,7、8句抒写归隐时的欣喜。其 中1、2句起笼罩全段作用。误落之感,思念之情, 守拙之欣慰,都是决定于少时求真之“性”。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 乌迁。”(《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
第三章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
第三节 陶渊明与东晋诗歌
三、陶渊明与东晋诗歌的终结 二)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 4、描写了理想中田园生活 《桃花源诗》 作品选讲:
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
左思《咏史》(其二)
三)对举:“左思风力”的重要体现方式 2)抒情中的对举 效果:直抒胸臆,意义由隐转显,情感表达直露 而且激愤。 3)引史中的对比 效果:引用史实,一方面将第二层的对比具体化, 另一方面,又化实为虚,以金张反衬冯唐,而写 冯唐又自况自己,在作者的反诘语气中,表现了 对自己壮志难酬的痛心与愤激!
二、陆机、潘岳与太康诗歌
wk.baidu.com一)繁缛的太康诗风 “繁缛”: 1、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 2、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 3、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总体倾向:缺乏深厚的内容,或者说内容贫乏;机械 地拟古,脱离现实,缺少真情实感;注重炼字析句, 追求词藻的华美,词章典丽;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 用排偶。——技巧化、形式化
左思《咏史》(其二)
2、咏史:咏怀的手段
先前的咏史诗即使有所寄托,也是以歌咏历史 人物或事件为主,描写的主体仍然是历史人物, 而不是诗人自身,从班固、王粲、阮瑀、曹植到 傅玄、陆机几乎无一例外。而左思则把咏史和抒 发自我的情怀交融在一起,咏史只是咏怀的一个 手段而已,目的还是为了咏怀服务的。
籍典印证,托史抒怀。 诗歌最后四句用历史时世来印证门阀制度的不 合理性,目的是为了说明这种不合理的制度是有 历史悠久的渊源的,从而猛烈地抨击了世袭的世 族门阀制度,倾吐了诗人郁郁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左思《咏史》(其二)
三)艺术 1、对举:“左思风力”的重要体现方式
对举能够造成一种张力,从而能够造成一种气 势。在太康时代,左思的诗是最富有张力的,这 与其使用对举方法不无关系。松与苗,世胄与英 俊,金张子孙与白首冯唐,均形成对比。
1)比兴中的对举 效果:在对举中采取比兴手法,意义隐微,表达 的情感以凝练见长,寓讽刺于含蓄之中。这样就 使诗歌极具形象性,不流于平板的叙述、议论, 使说理更具说服力,更有深度,也易于为人们所 认同。
左思《咏史》(其二)
二)层次分析
后两句向读者暗示了前四句的比兴内容(“高位” 与“下僚”与一二句的“上”与“底”勾连,使 诗情感一气贯注),同时勾连起下面咏史内容。
作者以愤怒的口吻,猛烈地抨击了不合理的门 阀制度,诗句之外,博动着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 激之情。
左思《咏史》(其二)
二)层次分析
第三层(后四句):引用历史,正面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