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二
![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9cebc8ca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18.png)
江西地处北纬24°29′-30°04′的中低纬度地区。属亚热带季 风气候,温暖湿润。
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 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等方 面的优势。
市区
南昌 九江 上饶 抚州 宜春 吉安 赣州 景德镇
萍乡 新余 鹰潭
辖区
6个区3个县 3区3县级市7县 3区1县级市8县 2个区9个县 1区3县级市6县 2区1市10县 3个区13个县 2个市辖区1个县级 市1个县 2区3县 1区1县 2区1市
案例:长江三角洲工业和人口分布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 由图可知,该地区工业总产值高。该 地区就业机会多,经济发展水平高, 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迁入。
人口分布与文化传统、民族和政治等因素紧密相关。
【合作---探究】结合下列材料,分析影响江西人口分布的因素。
人口分布多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 (鄱阳湖空间中的分布状况。 (人口数量、人口密度)
课时总任务:小组合作完成江西人口分布及影响因素 (根据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
1)在左图中画出江西人口分布。
2)在右图中写出影响因素。
学习任务一:了解世界人口分布
【找一找】读下表,在图上找出人口超过 1亿的国家分布在世界的哪些地区?
活动: 分析自然因素对俄罗斯人口分布的影响
思考: 分析导致俄罗斯人口分布西密东疏的自然原因 。
分析导致俄罗斯人口分布西密东疏的自然原因 。 东部气候较为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低,西部 气候更温暖湿润,适宜人类活动、作物生长。 西部伏尔加河流域土壤肥沃,利于耕种,东部 西伯利亚地区冻土广布,土壤肥力低下。降水 西多东少,伏尔加河流量大,水资源分布不均 衡。西部主要地形区为东欧平原,地势平坦, 适宜人类活动,东部主要地形为高原山地,不 适宜人类活动。
2024版中国的人口课件
![2024版中国的人口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e103bb6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0c.png)
中国的人口课件•人口基本概念与特点•历史发展与现状概述•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影响•城市化进程与流动人口管理•老龄化趋势及应对策略•区域协调发展与人口布局优化•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目录01人口基本概念与特点人口定义及统计口径人口定义指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结构和动态特征的人的总体。
统计口径通常采用常住人口、户籍人口、现有人口等不同的统计口径来反映人口状况。
中国人口特点及分布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显著,老龄化趋势加剧;人口性别比失衡,男性略多于女性;人口城乡分布不均,城市化进程加速。
人口分布中国人口分布呈现东密西疏的特点,东部地区人口密集,中西部地区人口相对稀少。
同时,人口向大城市和城市群集聚的趋势明显。
影响因素与趋势分析影响因素政策因素(如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变化等)、社会因素(如教育水平、婚姻状况等)以及自然因素(如气候、地理环境等)都对人口变化产生影响。
趋势分析未来中国人口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将逐渐放缓;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提出更高要求;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将得到改善;城市化进程将继续推进,城市人口占比将进一步提高。
02历史发展与现状概述受自然环境、农业生产水平及战乱等因素影响,人口增长缓慢。
古代人口增长宋元明清时期近代人口变迁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和社会相对稳定,人口数量逐渐增加。
受列强侵略、战乱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口数量波动较大。
030201古代至近代人口变迁新中国成立后人口政策调整鼓励生育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尽快恢复和发展经济,政府鼓励生育,人口数量迅速增长。
计划生育政策20世纪70年代末,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政府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有效降低了人口出生率。
人口政策调整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政府逐步调整人口政策,如实施“全面二孩”、“全面三孩”政策等。
当前中国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少子化等特点,劳动力人口比例下降。
中国人口的地理分布
![中国人口的地理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f0ef22f9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e8.png)
我国人口地区分布的总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温湿地区多,干寒地区少;开发早的地区多,开发迟的地区少;沿江、海、交通线的地区多,交通不便的地区少。
中国人口分布特点:1)黑河——腾冲线东南部地区人口多,西北部地区人口少;2)平原、盆地地区人口多,山地、高原地区人口少;3)农耕地区人口多,林牧地区人口少;4)温暖湿润地区人口多,干旱寒冷地区人口少;5)开发历史较久地区人口多,开发较迟地区人口少;6)沿江、滨海、临铁路干线地带人口多,交通不便地区人口少。
根据各个地区的分布,可以有以下特征:东北区包括辽、吉、黑3省,从19世纪末由于关内大量移民,才逐步得到较多的开发和利用。
20世纪50年代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工作,人口由50年代初的4000万左右增长到1990年年中的9833万。
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24人,区内人口分布因地区而异:①松辽平原、辽东半岛和辽西丘陵,集中了东北人口的大部分,其中,绥化—哈尔滨—大连与沈阳—山海关铁路沿线及辽河下游,尤其是辽宁中部沈阳、抚顺、鞍山、本溪、辽阳五市城市分布地区,人口更为密集,②松辽平原以东、以北的丘陵和松嫩平原西部,除城镇居民点和佳木斯地区人口密度较高外,③长白山和小兴安岭林区以及三江平原。
黄河下游区包括北起长城、南到淮河,西依太行山与秦岭,东抵渤、黄海的地区,1990年年中人口达2.7亿,平均每平方公里569人,是全国人口最密集地区。
其中黄淮海平原密度高达500人以上。
长江中下游区包括淮河以南,南岭和钱塘江以北,西至巫山的广大地区,为中国人口最多地区,有2.6亿人口,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32人。
本区人口密度高的地区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其中:①长江三角洲,②苏北平原,③安庆—镇江长江沿岸平原与巢湖平原,④长江中游平原,⑤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外的淮阳丘陵、南阳盆地和湘资水流域等地,江西大部分地区和皖南、大别山、鄂西、湘西等山地,东南低山丘陵区包括浙江省钱塘江以南地区和闽、台、粤、桂4省区和港、澳地区。
中国地理八年级上册一二章知识点
![中国地理八年级上册一二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f5f9843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1f.png)
中国地理八年级上册一二章知识点第一章中国地域和自然环境
一、中国地域及其特点
中国横跨东亚和中亚,东西宽度达5500多公里,南北纵深达5000多公里,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
中国的特点是:地域
辽阔、东南沿海地区比较狭长、地形、地貌多样化、气候差异较大、资源富集。
二、自然环境及其分析
中国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形和地貌、水文地质、气候、植被、动物、矿产资源等方面。
这些方面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地方
文化、食物、水、药品等诸多方面。
第二章中国的人口与经济
一、人口分布及其特点
中国人口众多,总人口数居世界第一。
中国的人口分布不平衡,东部沿海人口密集,而西北及西南地区人口密度较低。
此外,大
城市人口密集,而小城市、乡村则人口数量相对较少。
二、人口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的人口质量的评价方法主要是衡量人均寿命、文盲率、平均受教育年限、劳动力素质等因素。
影响人口质量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基因、环境因素、营养和生活方式等。
三、中国的经济增长及其特征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指标之一,它代表着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速度,并维持了一个相对高的增长水平。
中国的经济增长还体现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
中国的人口分布和人口经济
![中国的人口分布和人口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9b2056a9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29.png)
中国的人口分布和人口经济一、中国的人口分布1.人口地理分布特点:东多西少,沿海地区人口多,内陆地区人口少;平原、盆地人口多,山地、高原人口少;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汉族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2.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等),历史因素。
二、中国的人口经济1.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适量的劳动力、消费市场和人才储备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
但过多的人口可能会导致资源紧张、环境恶化,从而制约经济发展。
2.中国的人口政策: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
近年来,我国逐步放宽生育政策,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等问题。
3.人口经济结构:包括劳动力市场、消费市场、人才市场等。
劳动力市场方面,我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提供了有力支撑;消费市场方面,我国拥有14亿人口,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人才市场方面,我国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培养各类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4.人口与区域经济:人口分布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中西部地区由于人口较少、资源丰富,近年来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区域经济发展逐渐提速。
5.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压力增大,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同时,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人才结构不匹配等问题,也对经济发展带来挑战。
6.人口经济的国际比较:我国人口总量和劳动力规模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优势,但人均GDP、人力资本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面临国际竞争压力,我国需要进一步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人口分布与人口政策教案
![中国人口分布与人口政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d08030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5e.png)
中国人口分布与人口政策教案人口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数量和分布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介绍中国人口分布的现状以及相关的人口政策,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口问题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人口分布的现状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不均衡,这导致了人口分布的不均衡。
主要人口集中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等经济发达地区,而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的人口相对较少。
1. 沿海地区:中国的沿海地区人口分布相对集中,这是因为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的移民和外来务工人员。
例如,广东、浙江和江苏等省份的人口密度较高。
2. 长江流域: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沿江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人口分布也比较密集。
例如,湖南、湖北和上海等省市的人口数量较多。
3. 西部地区:中国的西部地区相对欠发达,资源相对匮乏,因此人口分布较为稀疏。
例如,青海、西藏和新疆等省份的人口相对较少。
二、人口政策的演变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旨在控制人口数量和优化人口结构。
经过多年的实施,人口政策也经历了一些调整和演变。
1. 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是指限制每个家庭的生育数量,包括晚婚晚育、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等措施。
这一政策有效地控制了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减轻了人口压力。
2. 单独二孩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政府于2016年实行了单独二孩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夫妇生育两个孩子。
这一政策的出台旨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和促进人口结构的调整。
3. 未来可能的人口政策: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变化,中国的人口政策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可能包括放宽生育政策、鼓励人口流动和促进人口结构优化等措施。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政策的影响人口分布和人口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发展:人口多的地区通常拥有更多的劳动力资源,这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第一章 第一节 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第一章 第一节 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9d76d77b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28.png)
2.人口分布具有趋向性 (1)趋向于气候温暖湿润地区。 (2)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 (3)趋向于沿河、近海地区。 总之,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基本位于北半球的中低纬度。
三、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1.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 2.社会经济因素:在相似的自然条件下,人口的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直 接相关。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社会治安好、物质生活环境舒适的 地方,往往会吸引更多人居住。 要点笔记在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中,经济发展水平最显著。 3.其他因素:文化传统、宗教、民族和政治等。
同
也高
矿产 资源
产业革命时期,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 开发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
人口密集,形成城市,
素;煤矿、油田等工矿点也是人口密 集点
如攀枝花、克拉玛依、 鹤岗等
要点笔记热带地区的高原、山地多为人口稠密区。热带高原、山地的一 定海拔范围内,气候凉爽,降水适中,排水条件好,蚊虫较少,适宜人类居住。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图中①地形区地形起伏度上下波动,但波动幅度较小。结合 选项并联系各地形区纬度分布和地形特征可知,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冰川 广布,雪山连绵,山间高原面起伏和缓,最符合①地形区地形起伏特征。第(2) 题,读取图中信息可知,地形起伏度1°以下的地区,集中了我国全部人口的 80%以上。
探究二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问题探究
为了揭示世界人口分布的状况,著名学者邦奇(W.Bunge)等创建了人类大 陆图。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 集区称为人类大陆。世界上共有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 洲、北美东部。下图为世界人类大陆的部分示意图。
D.位于陇海与京广铁路交会处,交通便利
论中国人口的分布规律及成因与其的合理性
![论中国人口的分布规律及成因与其的合理性](https://img.taocdn.com/s3/m/edebde5b77232f60ddcca188.png)
论中国人口的分布规律及成因与其的合理性人口信息是重要的国情信息,它对行政管理、人口研究、了解市场供求、制订社会和经济发展计划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1935年,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人口学家胡焕庸教授根据1933年全国各省、县的人口资料,写成《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创制了全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图,并首先提出爱珲一腾冲这一人口地理界线,后被人称为“胡焕庸线”或“胡氏线”。
该线以东的中国东部,当时面积约占全国的36%,人口占全国96%;该线以西的西部,面积约占全国的64%,而人口仅占4%,中国人口仍然集中在东南半壁,西北则相对较少。
进一步分析,这种差异更显著。
目前,如仍以胡氏线为界,我国东部和西部的面积分别占全国的42.9%和57.1%。
1990年我国人口普查数为11.6亿人(包括台港澳),东部人口占全国的94.2%,西部人口占全国的5.8%;经历了半个多世纪,西部和东部所占全国人口的百分比仅有±1.8%的变化,表明了该线的客观性。
二、成因分析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主要受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其中又以自然环境的影响为最大,首先,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受自然环境条件的深刻制约。
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尤其是地形和海拔高程,对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起着直接影响作用。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同世界人口的分布区是大致相同,具有三大趋向,即:趋向沿海,趋向地平地势以及趋向暖湿气候。
正是这三种趋向姓的结合,再加上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才形成了中国东西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
地形和海拔还通过对农业的影响,间接地制约中国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
我国东部地区滨临海洋,全为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几乎包括了全部的热带和亚热带,以及部分暖温带和一部分中温带;占据了三级地形中的第一台阶(海拨0~500米)的全部和部分第二台阶(海拨1000~2000米),海拨500米以下的平原和低丘占全国总面积的25.5%;有东北平原的黑土、华北平原的黄褐土、华中丘陵山地的棕壤、长江流域的水稻土等适于农业生产的土壤;从而吸引了众多的农业人口。
中国人口分布与迁移
![中国人口分布与迁移](https://img.taocdn.com/s3/m/39c386ba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78.png)
中国人口分布与迁移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人口分布和迁移对于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就中国人口分布和迁移的现状、原因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中国人口分布的现状中国人口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东部沿海集中、西部地区稀疏的特征。
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高,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而西部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使得人口分布稀疏,经济欠发达。
二、中国人口分布的原因1. 地理因素:中国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多样,导致人口资源的分布不均。
东部沿海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经济和文化中心,自然条件适宜,便利的交通网络满足了人们对于发展和资源的需求。
2. 历史因素:中国的人口分布与历史的演变有关。
古代的农耕文明使得人们更倾向于选择肥沃的土地,导致了南方地区的人口相对集中。
此外,长期以来中原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人口也相对较多。
3.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了人口分布的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和外来人口涌入,形成了人口高度聚集的现象。
而西部地区的经济相对欠发达,人们更倾向于向东部地区迁徙。
三、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中国人口迁移主要分为城市间迁移和农村到城市的迁移两种形式。
1. 城市间迁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从相对欠发达的内陆地区迁移到发展较好的沿海城市以及一线、二线城市。
这种迁移形式主要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2. 农村到城市迁移:中国农民工问题是人口迁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大量的农民工从农村流向城市,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农民工往往面临社会保障、户籍等方面的问题。
四、中国人口迁移的原因1. 就业机会:城市相比农村更具有吸引力的就业机会是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
2. 教育资源: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更加丰富,许多农民倾向于把孩子送到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
3. 社会保障:城市相比农村更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吸引了许多农民工选择将家庭迁往城市。
中国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中国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6a184f6f561252d380eb6ef2.png)
中国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基本特点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亦包括地理环境及人口因素。
所以,要想较正确,较全面的了解中国的社会存在与其社会意识,有必要先对中国的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及生产方式的特点做一简要了解。
地理环境:中国位于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
大部分领土属北温带,亚热带区域也不小,最南部伸入热带,最北部伸入亚热带。
我国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阔。
季风在一年中的交替和南北推移,对我国自然景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在高温季节降水丰沛,气候温暖湿润。
我国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有很大比重。
青藏高原雄踞我国西部,而东部有广阔的平原。
这种水平地带与垂直地带交错的地形,从而加深了我国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我国自然地域分异具有世界罕见的独特性。
我国多处地域拥有优良的土壤。
存在于我国东北松辽流域的黑土壤,以其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农耕而闻名于世。
红壤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的土壤,它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阔低山丘陵地区,包括江西,湖南的大部分地区。
此外,白土、砖红壤、棕壤、黄土等也在我国占重要比例。
人口因素:我国人口数量众多,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
从人口年龄结构看,200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7%以上,根据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
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
从人口性别结构看,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持续升高,“男多女少”的现象在乡村尤为严重。
从城乡分布来看,2004年末全国城镇人口达到54283万人,占总人口的41.76%,乡村人口为75705万人,占58.24%。
由于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人口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
高考地理人口分布
![高考地理人口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46748359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e6.png)
高考地理人口分布高考地理:人口分布人口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
人口多寡、分布是否均衡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
而考察人口分布是高考地理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拥有着众多的人口资源。
但是,我国人口分布却是极不平衡的,东部沿海地区人口集中,而西部地区人口稀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现象呢?首先,历史原因是造成这种人口分布不平衡的根本原因。
自古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就是我国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所以人口自然而然就聚集在这里。
而西部地区地理条件相对较差,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人们生活水平较低,因此对于人口的吸引力不大。
这种历史地理的原因造成了我国人口分布的不平衡。
其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是造成人口分布不均衡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的中心和引擎。
许多大型工厂、企业集中在这里,吸引了大批的劳动力前往就业。
很多人离开家乡去东部地区谋生,导致了东部人口的快速增长。
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较弱,发展水平低,大量的人口基本上只能依靠农业生活。
由于西部地区人口基数小,人均资源相对丰富,因此人口增长率较快。
再次,自然条件也是造成人口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
我国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自然资源、气候等条件在不同地区有着显著差异。
由于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非常适合人类居住和发展。
而西部地区,尤其是高原山区和戈壁沙漠地区,气候恶劣,资源相对匮乏,因此人们对于这些地区的迁徙意愿较低。
在面对这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现象时,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区域发展的均衡。
首先,他们实施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例如发展西部大开发、实施转移农业人口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可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劳动力留在当地,缓解了东部地区的人口压力。
另一方面,这些措施也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减少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另外,我国政府还加强了各地区间的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了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提升了人口流动的便利性。
我国人口分布、迁移的区域生态环境因素分析
![我国人口分布、迁移的区域生态环境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104cbaa767f5acfa1c7cdf2.png)
".
(3.% (%%0%% ,*0(* *,0!4 ""0"4 "(, 4%
"1
(3.! (%%0%% ,*0(" *,01, ""0(! "*.
43
*%
(31% (%%0%% ,"0(, *,0(4 ""0.4 "., (%* *!
(31! (%%0%% ,(0(3 *!0!4 "*0"* "41 ((. ,%
表’
耕地质量 相关系数
中国人口密度与不同耕地质量的相关关系
宜农耕地 /(1)
耕地比例 /(11
一等耕地 /(00
亩均农作物种植业产值 /(!*
的一等耕地所占比例的相关关系达 /(00"表现出最强的 正相关关系$
从地形方面分析"结论也相似$ 人口密度与海拔高 度 ’// 米 以 下 区 域 所 占 比 例 呈 正 相 关 关 系 " 且 关 系 最 强" 说明我国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基本是由海拔高度 ’// 米以下区域所占面积的比例决定的$ (表 "-,.)
及北方 (" 省区和 *%%% 万人口#迫使人口向东南迁移!
二!人口分布!迁移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0人 口 分 布 的 稳 定 性 #强 化 区 域 生 态 环 境 的 压 力
相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动#人口分布的变动极为
缓慢#甚至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宏观广域的人口分布
具有某种惰性或凝固性! 这种特性是人口分布维系现
研究人口迁移问题必然要与区域生态环境相关联#两者
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必定存在着耦合关系! 尤其是对
分析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影响因素
![分析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d8301ef5770bf78a65295427.png)
分析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影响因素中国历史悠久,人口总量庞大,我国既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又是人口的地域分布极不均匀的国家。
胡焕庸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曾提出:以黑河—腾冲线为中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
东南半壁地势平缓,气候暖湿,人口高度密集;西北半壁地势高峻,气候干冷,人口远为稀疏。
经过近50年的发展, 这种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仍然存在,中国人口仍然集中在东南半壁,西北则相对较少。
若以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来看;东部人口稠密、西部较小、中部居中。
东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1.18%,西部占到22.91%,中部占35.91%,东西差异显著。
若从人口密度来看,东西差异更加明显,东部地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77人,是中部的2倍多,是西部地区的7倍还强。
若从东部的上海向西部的西藏划条直线,则由东向西横跨这条直线的上海、江苏、安徽、湖北、四川、西藏6省的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分别为(2010年):3702、766、426、310、166和2,由东向西,人口密度从高到低的梯度降低趋势十分显著。
若从中国的三大地形阶梯来考察,中国人口则主要集中在第三级阶梯上,我国一、二、三级梯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0.76%、28.36%、70.8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33人,7514人,31414人。
由东向西,人口密度呈断层式下降,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第三级阶梯。
从中国的人口重心来看,1990年,我国人口重心为东经113°22′,东距长江口770公里,西距国境最西端达3660公里,南距三亚164公里,北距漠河2470公里,清楚地反映出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状况,人口的地域分布明显地偏向国土的东南方。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主要受自然环境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历史、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
首先,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受自然环境条件的明显制约。
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很多,有地形、气候、水体、土壤、地质和矿产资源等,它们彼此之间多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
中图版地理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中图版地理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06664b9f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f4.png)
第一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1.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是分布不均衡和具有趋向性,整体特点是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基本位于北半球的中低纬度。
2.人口分布受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因素和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社会治安、物质生活环境、文化传统、宗教、民族和政治等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影响。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与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人口迁移的特点。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和其他因素。
5.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6.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区域自然资源、环境质量等自然因素及经济水平、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和地域开放程度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7.人口合理容量受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及地域的开放程度等因素影响。
8.资源环境承载力及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学习本章内容,能够通过对某一区域的人口调查或者查询相关资料、绘制图表,分析、描述、推测该区域人口分布、人口迁移、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地理实践力)能够由图表和资料,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人口分布、人口迁移、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特点和原因。
(综合思维)能够比较不同区域人口分布、人口迁移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异,分析产生区域差异的原因及影响,探讨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根据教学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最新发布的第四轮专业学科评估结果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人及职业第一节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知识清单一世界人口分布分布不均匀,具有地域差异: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有东亚、东南亚、南亚、北美东部和欧洲,世界人口稀疏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比较恶劣的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高原和山区。
知识清单二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1.具体特点知识清单三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易误辨析]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一成不变的。
提示这种说法不正确。
在原始文明时期主要为自然因素,现代工业社会主要为社会经济和科技等因素。
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的划分方法及空间分布特征
![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的划分方法及空间分布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026a4f8b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dc.png)
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的划分方法及空间分布特征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流动人口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他们跨越地域界限,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对中国流动人口的地域类型进行科学划分,并深入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对于理解中国人口流动的现状、趋势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的划分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和评价,明确各类地域类型的特征和差异。
同时,结合空间分析技术,揭示中国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规律,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为学者提供研究基础,为社会公众提供了解中国流动人口现状的窗口。
文章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流动人口地域类型划分和空间分布特征的相关研究,总结了现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维度的流动人口地域类型划分方法,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地理因素等。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空间分析技术,对中国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进行可视化表达,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
通过对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的划分和空间分布特征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中国流动人口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为推动中国人口流动的科学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流动人口的地域类型划分方法流动人口的地域类型划分,是理解中国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的关键。
这一划分方法主要基于流动人口的来源地、目的地、流动路径以及居留状态等多个维度。
根据流动人口的来源地,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农村流动人口和城市流动人口。
农村流动人口主要来自于农村地区,他们因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教育资源或生活条件而迁移到城市;而城市流动人口则主要来自于其他城市,他们在城市间的迁移往往是为了追求更好的职业发展、更高的生活质量或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根据流动人口的目的地,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跨省流动人口和省内流动人口。
跨省流动人口是指那些从一个省份迁移到另一个省份的流动人口,他们通常面临着更大的地理和文化差异;而省内流动人口则是指在同一省份内不同城市或地区间迁移的流动人口,他们的迁移路径相对较短,面临的地理和文化差异也较小。
中国人口分布情况【精选资料】
![中国人口分布情况【精选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73409d1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18.png)
消费需求分析中国人口地域分布情况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在东中西部地区分布情况,有多至少为东部4.9亿人,中部4.2亿人,西部3.6亿人,而东中西部地区面积大小排序恰好倒位依次为108.6万平方公里,158.5万平方公里,和692.7万平方公里。
由此可见我国人口分布东多西少分布格局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且日渐显著。
中国城乡人口分布情况从城乡分布来看,2005年末全国城镇人口达到56212万人,占总人口的43%,乡村人口为74544万人,占57%。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77个百分点。
近年来,由于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人口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
采取多种措施和合理规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
2005年,中国流动人口已经超过1.47亿,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
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况。
中国学生电脑消费市场独有的特征初级性: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消费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总量快速扩张到结构明显升级,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市场。
广阔性:中国是人口大国,本土市场很广阔。
据统计资料显示2006---2008年期间,数码学习机市场销量年增率不低于30%,目前中国内地中小学生在校人数接近2.5亿,按照5%的数码学习机使用率来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
中国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巨变性:电教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蜕变,市场趋于成熟及规范化,经营品牌公司趋于明朗,经销商及消费者选择趋于明确过渡性:从电子词典到掌上电脑无论是外观功能的“焕然一新”还是市场格局的“彻底洗牌”都足以说明这发生在电子学习产品领域的革命性变革的影响与深度。
24.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
![24.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https://img.taocdn.com/s3/m/6149f2cf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b6.png)
人口合理容量
从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及经济、社 会发展和消费水平等角度确定的 人口规模(发展层面)
合理值 8亿 60亿
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共同 作用的结果
备考技巧
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关系
某一地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共同点
由于制约的因素不确定,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 容量具有不确定性; 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 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
条件为(D) A.矿产资源
B.水资源
C.土地资源
D.气候条件
2.加拿大环境人口容量潜力大,主要表现
在(A)
A.地域辽阔,地广人稀
B.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集中
C.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
D.气温低,人均消费水平低
广州提出到2020年末常住人口控制在1500万以内,应该说,这“1500万”是让 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据此回答以下小题。
B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是指环境承载力 B. 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C. 该指标是一个理想的 该指标与资源数量、科技发展水平成反比 D. 该指标与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成正比
B 4.针对人口合理容量的要求,广州应 ( ) ① 超出本地区范围索取资源,发展生产 ② 建立公平的秩序,使多数人有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权利 ③ 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 加快人口的增长,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世界人口分布
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
南亚地区
世界第二大人口稠密区,人口集 中于恒河、印度河下游平原地区, 主要国家有印度、巴基斯坦、孟 加拉国等。
江苏人口地域分布
![江苏人口地域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9f4f166d26fff705cd170a2c.png)
江苏人口地域分布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江苏省人口地域分布及其原因分析1前言人口地域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形式。
任何人口过程和人口现象及其影响因素,不仅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发生和发展有其时间上的阶段性,而且又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空间,其演变过程和组合类型均有其鲜明的地域差异。
从整个中国来看,人口地域分布是以“胡焕庸线”即“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半壁人口密度大,西南半壁人口面密度小。
人口分布的趋势明显的趋向于沿海低地平原,并且海拔越高,人口越稀疏,距海距离越大,人口越稀疏。
江苏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带的中心, 与上海市共扼长江入海之门户。
东濒黄海, 西连安徽, 北与山东相接, 东南与上海和浙江毗邻, 全省国土面积为万Km2, 占全国总面积的% , 2010 年底人口总数为万人, 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 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较大, 这种较大的南北差异造成了人口分布的南北差异。
因此,我利用江苏省统计年鉴2005年至2010年人口密度数据,对江苏省人口地域分布进行了研究。
因人口密度指标提供的是一个平均值,对江苏省而言,以13个地级市人口密度为研究对象,所以该指标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地理意义。
同时,这个研究可以看出江苏省人口空间格局的演化及特征,并依此研究成果可进一步分析城市化进程、预测就业需求和消费需求等,进而指导相关部门进行人口空间规划。
2 江苏省人口地域分布现状图1 2010年江苏省人口密度分布图从图1可以看出,2010年江苏省人口地域分布不均匀,按照地区分布来看,人口主要分布在苏南和苏中地区,苏北地区人口密度相对于苏南和苏中地区来说总体比较低。
苏南地区,人口主要集中于苏锡常地区,并以无锡市为圆心,形成一个都市圈。
另外,南京市人口密度也比较高。
苏中地区人口密度最高的是南通市,其次是泰州市,扬州市人口密度最低。
人口地理学了解人口分布和迁移对地理的影响
![人口地理学了解人口分布和迁移对地理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e45f257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a9.png)
03
CHAPTER
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口迁移导致资源利用方式和效率的改变,如森林砍伐、水资源利用等,对自然环境造成压力。
资源利用
人口迁移可能加剧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生态平衡。
生态环境破坏
人口迁移带来的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发展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加剧全球气候变化。
优化人口分布结构
制定人口政策时,应充分保障人口的基本权利,包括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就业权等,促进人口的全面发展。
保障人口基本权利
加强与相关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人口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与相关学科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人口问题的研究。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
加强与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为我们解决人口问题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02
教育因素
为获得更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更好的教育环境而迁移。
如洪水、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导致人们被迫离开家园。
自然灾害
战争和政治动荡
生态和环境变化
战争和政治动荡可能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人们为逃离战乱和寻求安全而离开家园。
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生态和环境问题可能导致人们被迫迁移。
03
02
气候因素
01
气候对人口分布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人口聚集和农业发展,从而形成人口稠密区;而极端气候条件下则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
地形因素
02
地形对人口分布也有显著影响。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口聚集和经济发展;而山地和高原地区地势陡峭、气候恶劣,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
促进多学科融合发展
推动多学科融合发展,可以形成更加综合、全面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为解决人口问题提供更加有效的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影响因素
一、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
人口的地域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中的变现形式。
任何人口过程和人口现象及其影响因素,不仅都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发生和发展有其时间上的阶段性,而且又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空间,其演变过程和组合类型均有其鲜明的地域差异。
中国历史悠久,人口总量庞大,其人口分布受其自然条件和多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具有一系列鲜明的特点。
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是:(1)各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均衡。
东南半壁地势平缓,气候温暖,人口高度密集;西北半壁地势高峻,气候干冷,人口较为稀疏。
胡焕庸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曾提出:以黑河—腾冲线为中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
经过近50年的发展, 这种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仍然存在,中国人口仍然集中在东南半壁,西北则相对较少。
在东南一侧,以江河沿岸冲积平原和沿海平原人口最为密集,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下游,杭州湾沿岸平原,黄淮海平原,和四川盆地。
在西北半壁,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和绿洲,大面积上人口均极度稀少,如藏北高原,塔克拉玛干沙漠,帕米尔高原,阿拉善高原,呼伦贝尔高原以及青藏高原等。
(2)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少。
2000年,距海岸200公里范围内的平均人口密度为474人/平方公里,200-500公里范围内为238人/平方公里,下降了整整一半,500-1000公里范围内为164人/平方公里,下降近2/3,1000公里以上的仅有23人/平方公里。
(3)人口主要分布于较为地坪的地区,人口密度与地面海拔高程呈密切的负相关。
中国人口则主要集中在第三级阶梯上,我国一、二、三级梯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0.76%、28.36%、70.8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33人,7514人,31414人。
由东向西,人口密度呈断层式下降,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第三级阶梯。
二、影响因素: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主要受自然环境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历
史、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
(1)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受自然环境条件的明显制约。
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很多,有地形、气候、水体、土壤、地质和矿产资源等,它们彼此之间多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
总的来看,受西高东低地形和东南季风气候的综合作用,使中国的自然环境条件及其地域结构模式主要表现为东西差异,这使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也同样主要表现为东西差异。
东部地带,自然环境条件优越,气候湿润,土地宜耕,因而单位面积对人口的抚养能力大,人口分布密度高;而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带则相反。
人口地域分布黑河至腾冲线一说,就几乎与干旱区、青藏区等气候分界线相对应。
(2)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也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应该说,经济发展水平也要受制于自然环境条件,因此自然环境条件东优西劣的地域结构,决定了经济发展水平的东西差异,进而也影响人口的地域分布表现出相同的差异模式:东部地带,经济比较发达,人口密度比较高;由东向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趋向落后,人口密度也相应依次降低。
(3)最后,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也受历史、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一般说来,人们长期在一个地区居住,会养成对当地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是根深蒂固的,饮食、服装、语言、建筑、风俗、心理乃至生理机能等等的特点莫不与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