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学派国际安全观之比较

合集下载

国际关系理论概述

国际关系理论概述

《国际关系理论概述》国际关系理论是一门研究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试图解释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行为、互动以及国际体系的结构和演变。

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丰富多彩,不同的理论流派从不同的角度对国际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一、现实主义理论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流派之一。

现实主义强调国家是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国家的利益是国际关系的核心。

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行为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而这种利益主要是指国家的安全和权力。

现实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汉斯·摩根索、肯尼思·华尔兹等。

摩根索提出了“权力政治”的概念,他认为国家的利益在于追求权力,而权力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华尔兹则提出了“结构现实主义”理论,他认为国际体系的结构决定了国家的行为,而国际体系的结构主要是由国家的实力分布所决定的。

现实主义理论在解释国际关系中的冲突和战争方面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现实主义认为,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当这种冲突无法通过和平手段解决时,战争就会爆发。

二、自由主义理论自由主义是与现实主义相对立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

自由主义强调国家之间的合作和相互依存,认为国家的利益不仅仅是安全和权力,还包括经济发展、人权保护等方面。

自由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伍德罗·威尔逊、罗伯特·基欧汉等。

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计划”,主张建立一个以国际合作和集体安全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基欧汉则提出了“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他认为国际制度可以促进国家之间的合作,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国际体系的稳定性。

自由主义理论在解释国际关系中的合作和一体化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自由主义认为,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程度越来越高,合作可以带来更多的利益,因此国家有动力进行合作。

三、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是近年来兴起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

建构主义强调国家的身份和利益是由国际体系中的观念和文化所建构的,而不是先天给定的。

安全的获得与维持_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对安全问题的思索

安全的获得与维持_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对安全问题的思索

沃尔兹认为,国际体系是自在的、独立的,国际体系结构决定了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行为,决定了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因而也决定了体系自
身的稳定与否;国际体系结构是自变量、是原因,国家行为则是因变量、是结果。例如,在论述关于均势生成的机理时,沃尔兹指出,均势是一种自然和自发的现象。如果一国增强其权势,他国也必效法之,这是体系结构自动调节而非人为的结果。政治行为体是选择彼此制衡还是追随强者,取决于系统的结构。
总之,根据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的安全观念,以军事力量为基础的国家权力始终处于国际关系的核心地位。在无政府状态下,由于国家间总是存在着权力与利益的竞争和冲突,任何一个主权国家的存在对别国来说都是一种本质上的不安全。国家为寻求自我保护、巩固和促进安全,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最大限度地扩大本国的军事力量,以对付潜在的和外来的军事威胁。
安全困境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约翰赫茨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他认为,安全困境是一种社会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中,当权力单元(国家或民族国家)共存时会发现不存在凌驾于它们之上、能规范其行为和保护其免受攻击的权威。在这样的条件下,从相互怀疑和相互恐惧而来的不安全感迫使这些单元为寻找更多的安全而进行权力竞争,由于完全的(绝对的)安全始终无法最终求得,所以只能导致自我失败。作为一种结构性观念,英国历史学家赫伯特巴特菲尔德将之称为霍布斯式的恐惧,认为安全困境的核心问题就是国家间的恐惧感和不信任感。对于如何缓解和摆脱安全困境,古典现实主义者持比较悲观的态度,安全困境被认为是无政府国际体系的根本特征,国际社会只能对其加以改良,而无法从根本上予以消除。
由于国家是权力或最大安全的追求者,而整个国际体系具有一种自助性质,即国际社会没有一个权威的政府,国家彼此皆为潜在的敌人,必须通过增强自身的军事实力削弱对手而获得安全,从而使每个国家都处于戒备状态。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根本性问题:一国为确保自身安全所做的努力,到何种程度会被别国视为安全威胁?一国的安全感必须以另一国的被威胁感为代价吗?由于国家之间的相互信任度很低,一国无法确定他国以防御为目的的军备建设会不会转化成进攻的能力。因此,国家会加强军备以寻求安全优势。这种国家之间的相互猜疑将导致军备竞赛,形成国际体系的特征安全困境。

国际关系理论总结,各派别、各流派理论考点

国际关系理论总结,各派别、各流派理论考点

《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李少军第三版,2009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一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第二章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现实主义,强调国家间的权力斗争;自由主义,强调多元行为体、跨国互动、国际制度与规范;建构主义,强调文化因素和观念建构。

第三节其他非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Page 66)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以及世界体系论这几个范式属于理性主义理论。

反思主义的理论群是与理性主义相对的,包括规范理论、女性主义理论、批判理论、历史社会学以及后现代主义理论等。

这些理论学派主要特点是强调国际关系中理念性的东西,诸如观念与话语的作用,结构与行为体的相互建构,以及权力的非物质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等。

一.世界体系理论代表人物: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是一个以新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理论框架的理论,它以批判帝国主义而著名。

该理论认为,世界政治是发生于全球资本主义逻辑支配下的世界体系的范围之内。

这个世界体系的一个关键性结果就是富裕和强大是以贫穷和弱小为代价的。

沃勒斯坦认为,从历史上说存在过两种体系——世界帝国和世界经济,现代的世界体系属后者,尽管现代体系还是稳定的,但已经进入了最终的危机时期。

二.规范理论提出了国际关系的道德层面的问题。

这一理论最基本的特点是提出了国家间关系的伦理性质。

三.女性主义理论自由女性主义、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女性主义、观点女性主义四.批判理论源于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理论总是处于某种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像一切只是一样,它必然受到社会的、文化的和意识形式影响的制约。

五.历史社会学反对把国家视为世界政治中的某种既定的东西,主要论题是穿越历史的社会的发展,认为国家是由国际与国内力量造就的。

六.后现在主义认为在话语之外不存在建立真理陈述之基础的可能,关注权力与知识。

七.建构主义代表人物:温特建构主义是冷战结束后以来在欧美国家国际关系研究中凸显的一个重要学派,它从观念的角度解释了国际关系事实的由来与演变。

国际关系理论流派

国际关系理论流派

(2)利益观。 摩根索认为国家利益的妥协与和谐是相对的, 冲突是根本的: 摩根索将人性追逐权力的法则应用于国家之 间的斗争,而斗争的核心是国家的自我利益。国 家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国家之间必然存在利益冲 突,利益冲突只能以权力较量的方式加以解决。 所以,争夺权力的斗争成为不可更改的国际关系 基本事实。利益以权力定义之后,权力就不仅是 国家政策的手段,而且也成为国家行为的目的。
在无政府条件下外交手段虽然有用但只有军事实力才是保证国家生存的最重要权力因素军事实力才是保证国家生存的最重要权力因素说到底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要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关系中的事件只有通过军事实力才能决出结果
第二章 国际关系理论流派
第一节 现实主义理论 一、现实主义理论概说
(一)现实主义的思想渊源
1、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对权力的重视;对国家结盟倾向的描述和分析。 2、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 悲观主义的人性观;非道德的政治观;强权政治观和 利益冲突观。 3、霍布斯的《利维坦》: 权力最大化的人性追求;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自然状 态观;悲观主义的现状论。 4、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国家最大的责任就是自我保存,这种保存行动采取的 道德准则有别于一般的道德标准。 5、马克斯•韦伯:政治的主要特征就是追求权力;国际政治 中国家行为的衡量标准是责任上的实用道德而非信念上的绝 对道德。
(三)卡尔的现实主义思想
193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的爱德华·卡尔教
授发表了《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 关系研究导论》。 该书是第一部系统的用现实主义的观点阐 述国际关系理论的专著,标志着现实主义理 论的产生,在西方国际关系学发展史上有不 可忽视的地位。
卡尔从国际危机出发,提出了现实主义学派的三 个基本观点: (1)权力是政治活动的主要因素。 (2)道德、民主和正义是相对的,是权力的 产物;一战后产生的国际道德观,实际上反映了 “既得利益者”和“维持现状者”的国际观。 (3)政治不能脱离权力,政治活动是权力和 道德的结合。 (4)研究国际政治不能忽视对国家利益的研 究。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国家利益,利益和谐论实 质上是优势利益论和既有利益论。

三大主流国际关系流派对安全的认知与实践途径

三大主流国际关系流派对安全的认知与实践途径

摘要:安全是国家的目标与利益。

本文从需求的角度探讨国际关系理论中三种主要流派对安全概念的认知,以及寻求安全的可能途径。

本文发现:国家安全仍是三大流派所认知的主要的指涉对象,但安全的解释范畴已超越国家的层次;获致安全的途径可以通过权力平衡、集体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综合安全、人类安全等途径来达成。

适切认知安全的内涵,并运用合宜的安全战略,才能维持并促使国家间的安全与合作。

关键词:安全;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国际关系自20世纪初成为一门学科以来,多数的学者认为其间经历了三次理论的大论战:第一次是1930-40年代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论战;第二次是1950-60年代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的论战;第三次是1980-90年代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论战。

①各次论战的结果,虽未产生胜败优劣的结果,但却促进了理论的省思;然而这样的论战从未偃息,二十世纪初,具有浓厚社会学色彩的建构主义崛起,直接挑战了主导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理论的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成为国际关系当前的三大主流流派。

安全,是国家存在的目的与追求的目标,也是国家利益之所在,从国际关系三大流派的理论角度出发,比较各流派对安全的认知,及其可能获致最大安全的方法,如权力平衡、集体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综合性安全、人类安全等途径,可以有助于理解国际现象的发展系络。

一、国际安全的界定(一)安全在需求的定位在国际关系理论中,主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是战争与和平,如果没有大的战争则是考虑冲突与合作问题。

无论涉及到哪种国际关系理论流派,都会重视安全问题的地位。

其内涵与目的皆在探求安全,以便在安全的基础上,能求得更高层次的满足。

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看,人的需求分为五种层次:第一层次是生理需求;第二层次是安全需求;第三层次是爱与隶属需求;第四层次是尊重需求;第五层次是自我实现需求。

当某一层次于实质上获得满足后,下一个层次需求即成为主要支配力量。

②就国际社会而言,第一层次的生理需求是个体存在的最基本需求,而安全是在满足需求后,作为激励、支配个体向上一层次发展的力量,因而安全对个体而言仍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浅析西方三大主流国际关系理论

浅析西方三大主流国际关系理论

浅析西方三大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摘要: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是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三大主流理论,它们代表着西方学界对国际关系截然不同的三种看法,对这三种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国际政治的了解和对国际现象的认识。

分析这三种理论的思想渊源、主要观点及核心概念,可以看出这三种理论范式是在相互争论中形成的,它们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关键词:国际关系理论;思想渊源;主要观点国际关系理论是国际关系学者通过对国际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的研究,从不同的出发点开始,努力从中寻找一般规律,以对国际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并对未来的国际局势进行预测。

一、现实主义权力是现实主义思想的核心概念,故现实主义理论体系是围绕权力这一核心建构起来的。

现实主义流派的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古希腊时期的修昔底德、文艺复兴时期的马基雅维利、启蒙运动中的霍布斯等等都曾对权力政治做过经典的论述,而他们的思想和论述都深深地影响了现实主义学者对国际关系的看法,有的则直接为后来的现实主义者所借鉴,如霍布斯对人类社会早期恐怖的自然状态和无政府状态的描述,就成为现实主义理论的基本假设。

现实主义是在对理想主义的批判之中发展起来的。

一战结束后,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他在对一战的反思中提出了实现人类和平的十四点计划。

概括起来,就是强调普世的道德原则,重视国际组织、国际法和国际舆论的作用,主张自由贸易、民主体制和民族自决,由此主张建立国际联盟。

卡尔于1939年出版了其代表作《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在书中卡尔针对理想主义,明确指出理想主义思潮和活动掩盖了国际关系的本质,从一战到二战之间是危机四伏的二十年,在一种近乎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中很难界定普世的道德原则,而权力是国际关系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没有国家权力,国际组织就软弱无力,理想主义提出的只是国际社会的“应然”状态,而现实的国际社会是处于无政府状态下的各国为保证自身的生存而展开的激烈的权力争夺。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引言国际关系是研究各个国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是指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西方国际关系学中出现的一系列理论和观点。

这些理论和观点在国际关系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不仅对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深入的理论分析,也为国际政治实践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经典实力政治理论经典实力政治理论是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理论主要强调国家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这一理论,国家的实力决定了它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经典实力政治理论强调国家之间的相互竞争和冲突,认为国际关系是一个权力博弈的过程。

制度主义理论制度主义理论是另一种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流派。

该理论强调国际体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和制约。

根据制度主义理论,国际体制是由一系列国际规则、组织和习惯构成的,这些制度对国家的行为和政策具有约束力。

制度主义理论认为,国际关系不仅仅是国家之间的直接互动,还受到国际体制的制约和引导。

自由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是另一个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流派。

该理论强调国际合作和国际制度对于国际关系的重要性。

自由主义理论认为,国际关系可以通过合作与协商来解决各种问题,而不仅仅局限于竞争和冲突。

自由主义理论主张国际关系应该建立在法治和民主的基础上,通过国际组织和机制来实现国家间的合作。

社会构建主义理论社会构建主义理论是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又一重要流派。

该理论认为,国际关系是社会建构和意义创造的结果。

社会构建主义理论强调国际关系中的观念、认同和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根据这一理论,国际关系不仅仅是国家之间的权力竞争,还包括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的碰撞和交流。

后现实主义理论后现实主义理论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该理论批判了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些假设和观点。

后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国际关系并非客观存在的实体,而是由各种主观因素和权力关系构成的。

该理论强调国际关系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批评了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简化和机械观点。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近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结合《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1、国际关系:指处于世界体系内各主权国家和其他独立实体之间的多层次关系——集团、国家、跨国公司、区域共同体、国际组织等之间的关系和多维性关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P11)2、怀特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3R:(P17)(1)现实主义:理论主张是赞赏冷血、不道德的人,国际政治处于“自然状态”,现实世界充斥着“暴力、罪恶和苦难”,国际关系的法则是强权政治。

(2)理性主义:提倡法律、秩序、守信的人,认为国际关系唯一法则是理性法则,国际政治意指国际交往、权利均势、大国协调、国际合作。

(3)革新主义:推崇的是从事传教、解放、革命的人,认为国际社会的变革经历了中世纪宗教改革、法国革命和共产主义革命3个阶段,国际政治是国际冲突和合作的结合。

3、理想主义观点:(1)人性可以改造;(2)战争可以避免;(3)利益可以调和;(4)建立国际机构,保卫世界和平;(5)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以保证世界和平;(6)公众舆论可确保世界和平。

(P33)4、现实主义观点:(1)人性本恶;(2)国家是国际体系的主要行为体;(3)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4)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是分析国家行为的路标;(5)道德和有关的价值观念是相对的;(6)维持国际和平的最好办法是依靠均势。

(P37)5、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历了一场行为主义革命。

6、华尔兹1959年《人、国家与战争——一种理论分析》(P110)华尔兹的理论观点(传统主义学派/政治现实主义):(1)冲突和战争与人的本性密切相关,战争源于人的自私、愚蠢和误导的冲动(个人)。

(2)国家的内部结构是了解战争与和平的关键,要防止战争就必须从改造国家着手(国家)。

(3)跨国权威组织的缺失也是导致战争的主要原因,主张成立世界政府,在此之前应尽力维持均势(超国家)。

北京市考研学复习资料国际关系理论要点梳理

北京市考研学复习资料国际关系理论要点梳理

北京市考研学复习资料国际关系理论要点梳理国际关系理论是研究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的学科,对于考研学生来说,掌握国际关系理论的要点是备战考试的关键。

本文将从理论的分类、主要学派以及相关的重要理论要点等方面进行梳理。

一、理论的分类国际关系理论可以分为经典理论与现代理论两大类。

1. 经典理论:主要包括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重建主义三个学派。

- 现实主义:强调国家是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角色,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代表人物有摩尔斯、赫兹利和华尔兹等。

- 自由主义:强调国际合作与互惠关系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制度和规则来维护国际秩序与和谐。

代表人物有凯恩斯、杜威和尼斯比特等。

- 重建主义:强调国际间的正义和公平,并提出改变不平等结构的观点。

代表人物有沃尔夫、鲍威尔和鲍德里亚等。

2. 现代理论:主要包括建构主义、新现实主义和后现实主义等学派。

- 建构主义:认为国际关系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注重观察和研究国际行为中的制度和规则方面的变化。

代表人物有维特根斯坦、维纳和菲尼亚里兹等。

- 新现实主义: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注重国际制度和结构的作用,并对国家行为进行分析。

代表人物有基尔霍尔姆、凯普、霍比斯等。

- 后现实主义:反对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主张批判性地研究国际关系,关注权力、知识和文化等议题。

代表人物有弗莱明和莱阿内森等。

二、主要学派与要点1. 现实主义- 利益主义:国际关系是建立在国家利益基础上的,国家之间自然存在竞争和冲突。

- 权力政治:国际关系具有权力政治的特征,强国掌握更多的权力和资源。

- 安全困境:国家在追求自身安全时往往会产生安全困境,即通过军备竞赛所带来的不安全感。

2. 自由主义- 合作与互惠:国际关系中各国通过合作与互惠关系来维护国际秩序和和谐。

- 多边主义:国际规则和制度的建立应该是基于多边协商和共识的。

- 全球化与国家主权:自由主义认为全球化并不一定削弱国家主权,而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国际制度来平衡。

国际关系理论三大流派

国际关系理论三大流派

国际关系理论三大流派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转自:庄周梦蝶)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安全。

安全是塑造国际行为的核心变量,也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概念之一。

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安全的保证在于所获权力的多寡。

自由主义提出国际制度理论,以此来淡化权力的影响,认为国际合作和相互依赖可以确保安全。

建构主义则另辟蹊径,从社会学中借鉴新的概念,认为国家安全的存在和追求,离不开观念和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因素。

一、三大主流国关学派的国际安全观简介国际安全问题历来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焦点之一。

冷战的结束,特别是“911”事件以后,引起了国际安全局势的剧变,国际社会对国际安全问题、尤其是非传统安全问题予以高度的关注,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国际安全问题的大辩论。

[1]自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界形成了三大理论流派论战的局面。

[2](一)、现实主义学派的国际安全观基于对国际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现实主义对于国际政治的本质以及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长久而深入的思考。

在现实主义学派看来,国际安全在本质上是稀缺的,国际安全问题只可以缓解,却不能最终得到解决,而获得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权力。

因此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是围绕权力斗争的关系。

无政府状态成为认识国际政治的基本起点,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则是每一个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

[3]现实主义学派主要有以汉斯摩根索为代表的古典现实主义、以肯尼思沃尔兹和罗伯特吉尔平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和以约翰米尔斯海默为代表的进攻性现实主义。

汉斯摩根索一生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的惨痛经历使他一直坚持人性本恶的观点。

他认为存在于人自身罪恶的本性不可能根本改变,因此也不可能建立一个安全的国际社会。

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经常会感到岌岌可危,为了能够安全,人们必须自保,要自保就必须获得权力。

而国家权力就是这种个人权力的延伸和扩大。

第二章_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

第二章_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

第二章_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第二章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一、理论的争辩自由主义理论体系现实主义理论体系批判理论体系国际政治学理论的四次论战1920-1950年代理想主义与古典现实主义的论战1950-1960年代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的论战1970-1980年代新自由制度主义与新现实主义之间的论战19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与新自由制度主义和新现实主义之间的论战自由主义之理想主义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灾难所产生的对世界和平的希冀。

内容与观点:(1)人性是可以改造的,通过改变客观环境促进人向善和不断进步,并走向理性。

(2)战争是可以避免的,战争的根源不是人性的罪恶和人类的必然产物,而是不完善的国内或国际政治体制的缺陷或人类教育与开化和文明进步的不足而引起的。

(3)崇尚国家和世界的民主化与法治化。

(4)崇尚国际法、国际规则与国际组织对世界和平的保护意义。

(5)各国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是可以调和的,因为国家是理性的,追求和平与避免战争是世界的共同利益,是世界和谐或调和的根本。

(6)国家主权不是无限的,主张国际集体安全体系代替均势体系。

关键词:性善、理性、民主、国际机制(制度与组织)、道德、和谐、集体安全、环境与教育、共同价值体思想渊源:[荷兰]格老秀斯:《论战争与和平法》(1625)——国际法之父;[德国]康德:《永久和平论》(1795);[英国]洛克:《政府论》(1713)——自由主义之父等。

代表人物:[美国]伍德罗·威尔逊:《论国家》(1889)、“十四点原则”(1918)——被称为理想主义的政治纲领,故理想主义也被称为“威尔逊学派”、《伍德罗·威尔逊文集》(1925-1927)。

威尔逊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公开外交、集体安全、民族自决、国际邦联、世界政府、裁军非战、贸易平等、公理正义等,其核心是民主、正义与法律,其实质是建立一种美国领导下的世界秩序。

威尔逊主义是美国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后第一次为世界和平设计的蓝图,有较大的吸引力和市场。

西方国家安全理论之比较研究——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与建构主义

西方国家安全理论之比较研究——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与建构主义

第28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11月 Vol. 28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06──────────收稿日期:2005-06-20作者简介:靳利华(1971-),女,河北石家庄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2004级博士研究生。

- 60 -西方国家安全理论之比较研究——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与建构主义靳利华(华中师范大学 政治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9)摘 要: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建构主义作为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在国家安全理论方面各有所长,但都不能完全解析国家安全面对的新情况。

因此,只有全面、辨证地分析其主张,才能更好地认识冷战后国家安全的新变化。

关键词:国家安全;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建构主义中图分类号:D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6)06-0060-03冷战结束后,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对国家安全的解释和论证形成了多角度的认识,其分歧清晰可见。

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在国家安全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理论范式。

它们均从某一方面对国家安全进行了学理性分析,但研究冷战后的非传统安全、综合安全等日益突出的问题,孤立地运用某一种理论范式,并不能给人以信服的解释,且往往使研究者陷入方法选择上的误区,忽视对问题本身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基于此,对这三种理论进行多角度的、综合的解析,方能更好地认识冷战后国家安全观的新变化。

一、新现实主义国家安全观1.国家安全是个体安全。

新现实主义认为,由于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及国家之上没有更高的权力机构,国家完全从自身安全考虑出发,因而强调个体安全。

“因为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维护安全,……由于相互关系总是处于紧张状态,因而行为者总是相互猜疑,并且彼此敌视,尽管就其本性而言,它们并不愿意相互猜疑和敌对。

就个别而言,国家可能只是以此来全力保障自己的安全,且不论每个国家是否具有侵略性。

三大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学派国际安全观之比较

三大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学派国际安全观之比较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安全。

安全是塑造国际行为的核心变量,也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概念之一。

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安全的保证在于所获权力的多寡。

自由主义提出国际制度理论,以此来淡化权力的影响,认为国际合作和相互依赖可以确保安全。

建构主义则另辟蹊径,从社会学中借鉴新的概念,认为国家安全的存在和追求,离不开观念和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因素。

一、三大主流国关学派的国际安全观简介国际安全问题历来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焦点之一。

冷战的结束,特别是“911”事件以后,引起了国际安全局势的剧变,国际社会对国际安全问题、尤其是非传统安全问题予以高度的关注,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国际安全问题的大辩论。

[1]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界形成了三大理论流派论战的局面。

[2](一)、现实主义学派的国际安全观基于对国际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现实主义对于国际政治的本质以及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长久而深入的思考。

在现实主义学派看来,国际安全在本质上是稀缺的,国际安全问题只可以缓解,却不能最终得到解决,而获得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权力。

因此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是围绕权力斗争的关系。

无政府状态成为认识国际政治的基本起点,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则是每一个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

[3]现实主义学派主要有以汉斯摩根索为代表的古典现实主义、以肯尼思沃尔兹和罗伯特吉尔平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和以约翰米尔斯海默为代表的进攻性现实主义。

汉斯摩根索一生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的惨痛经历使他一直坚持人性本恶的观点。

他认为存在于人自身罪恶的本性不可能根本改变,因此也不可能建立一个安全的国际社会。

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经常会感到岌岌可危,为了能够安全,人们必须自保,要自保就必须获得权力。

而国家权力就是这种个人权力的延伸和扩大。

在他看来,权力,主要是军事权力,是国家行为的目标。

[4]在国际社会里,国家对外行为的动因就是出于对权力的追逐。

国际安全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分类

国际安全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分类

国际安全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分类
陈印昌
【期刊名称】《滨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32)5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新趋势发展明显:一方面建构主义理论发展迅速,成为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并驾齐驱的西方国际安全理论三大主流学派;另一方面,诸如哥本哈根学派、批判安全研究、人的安全研究等不同于以往传统安全研究的理论也登上历史舞台,使得国际安全理论研究形成“传统安全研究”与“非传统安全研究”分庭抗礼的局面。

对于国际安全理论流派的界定和划分,从不同侧面反映着国际安全理论发展历史和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趋势,尽管安全指涉对象、安全价值和实现途径正在发生变化,但国家安全始终是安全研究的基础。

面对国际安全形势变化和我国安全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国际安全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处于理论创新的临界点。

【总页数】6页(P91-96)
【作者】陈印昌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宁波 315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0
【相关文献】
1.浅析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安全理论 [J], 施睿
2.从国际安全理论范式看当代中国安全战略选择 [J], 甘培强
3.变革中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流派及其核心原理 [J], 郭锐;桑林
4.西方国际政治学的产生、发展及其主要流派 [J], 邹三明;
5.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流派述评 [J], 倪世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大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体系的不同认识

三大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体系的不同认识

三大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体系的不同认识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三大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体系的不同认识)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三大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体系的不同认识的全部内容。

三大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体系的不同认识肯尼思·华尔兹认为国际关系理论总体上分为两大类,简化理论和系统理论。

简化理论,以相对独立的实体和国家为出发点,考察和分析各种国家行为及动因和影响;系统理论则超越个别的实体和国家,对国际体系进行宏观和整体调整。

【1】对于国际体系概念的认识,学者并不一致,但是他们无一例外地提到构成体系的三个要素:体系、单元、互动,都承认国际体系是“存在于地球上的社会系统中,自身不带上位系统的最上位系统"。

国际体系的根本属性是:体系成员间的战略性相互依赖或社会化。

战略地相互依赖的角色能够判断体系中其他成员可能的行动,一个角色的外交政策不仅有赖于其自身行为,而且有赖于其他角色。

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包括,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三者是国际关系领域影响力最大的理论,对国际体系也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解读.一、现实主义对国际体系的认识按照古典现实主义理论,所谓国际体系,就是无政府状态下以国家为主角的权力政治,行为体基于权力因素互动而形成权力结构.国际社会从根本上遵循“丛林法则",国际关系的本质是冲突,即无政府状态下国家争夺权力的斗争。

在无政府状态下,民族国家不可避免地要依靠实力确保生存。

国家要无限度地追逐权力,参与国际社会的目的是运用权力改变他国的行为以确保本国国家利益最大化。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三大体系”之比较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三大体系”之比较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三大体系”之比较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三大体系”之比较世界近现代史上,大战之后出现过三个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三大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

它们之间有什么异同呢?这是我们学习世界近现代史时必须要掌握的一个重要内容。

1814——1815年间,战胜拿破仑帝国的欧洲各国代表在维也纳召开会议。

会议由俄英普奥四国操纵。

会议的目的是:瓜分赃物,以满足本国的领土扩张野心;打着“正统主义”的招牌,恢复大革命前的欧洲旧秩序,使旧封建王朝复辟;防止法国东山再起。

会议经过争吵和讨价还价,最后签署了“最后总决议”。

通过这些决议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

它是欧洲专制君主们企图采用高压手段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体现;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的利益,是一种历史的反动。

在维也纳体系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办法来解决国际间的争端,客观上促进了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协约国签订了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之后,又相继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土耳其签订了和约。

《凡尔赛和约》连同这些条约,构成了所谓的“凡尔赛体系”。

它对战败国德国进行了严惩和限制;使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21——1922年,美英日法意中比荷萄诸国在美国的华盛顿召开国际会议。

会上先后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

通过这一系列条约,修改和补充了凡尔赛和约中的一些条款,解决了巴黎和会上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建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亚太地区的新的国际关系结构,被称为华盛顿体系。

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的海军力量并驾齐驱,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达到了抑制日本势力膨胀的目的。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就是雅尔塔体系。

国际关系三大体系理论概述

国际关系三大体系理论概述

国际关系三大体系理论概述国际关系三大体系理论概述——对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的整理总结文/念治呈国际关系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但是,西方国际关系学开始成为一门科学的学科则是从一战后结束后才开始的。

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了第一个国际关系教席是国际关系学科成立的标志。

随后在不同时期曾出现不同学术理论在国际关系学术界主导的局面。

国际关系学脱胎于国际公法学和世界史学的娘胎中,后又受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影响,逐步形成一门横跨众多学科,并穿越时空的学科。

因此,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就显得大有裨益。

所谓国际关系,即国家间关系以及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但在国际政治学的理论研究中,一般拥有主权的近现代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彼此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和安全关系,但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一般更加关注其政治和军事安全。

因此,国际关系学的知识谱系的主题是冲突与合作,或曰战争与和平,发展宏线是从现实主义成为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主轴逐渐发展成为当今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三足鼎立的局面。

一、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历史沿革一战的惨痛代价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反思,人们希望建立一个没有战乱的国际社会,这种夙愿集中反映在威尔逊总统1918年提出的“十四点计划”之中,其理想主义的核心是要建立一个可以维护世界和平的超国家组织,具体表现为国际联盟的建立。

威尔逊理想主义中的民族自决、自由贸易、国际组织等观念极大地影响了后来自由主义的发展。

但他理想主义多为一些国家关系思想和政策建议,要发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理论还有一段距离。

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可以用下图表示:国际关系理论的初创阶段表现为理想主义的兴起,即1919—1948年,但在其第一个阶段发生了一个重大的“断裂”,这就是1939年现实主义大师卡尔《二十年危机》的出版,此书矛头直接指向威尔逊的理想主义下国际联盟在制止侵略方面遭到失败的典型事例,指责威尔逊理想主义是与现实主义完全对立的乌托邦主义,忽视现实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亦即“实然”问题,而去一味考虑“应然”问题,即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流派述评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流派述评

作者: 倪世雄
出版物刊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7-110页
主题词: 理想主义;国家利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基本观点;新现实主义;主要流派;相适应;学派;西方国际关系学;行为主义
摘要: <正>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形成的。

随着国家关系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如今它已成为西方一门影响颇大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科。

六十多年来,西方先后出现过五个关于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经历了两次较大的“论战”。

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对立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第一次“论战”是在理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安全。

安全是塑造国际行为的核心变量,也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概念之一。

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安全的保证在于所获权力的多寡。

自由主义提出国际制度理论,以此来淡化权力的影响,认为国际合作和相互依赖可以确保安全。

建构主义则另辟蹊径,从社会学中借鉴新的概念,认为国家安全的存在和追求,离不开观念和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因素。

一、三大主流国关学派的国际安全观简介国际安全问题历来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焦点之一。

冷战的结束,特别是“911”事件以后,引起了国际安全局势的剧变,国际社会对国际安全问题、尤其是非传统安全问题予以高度的关注,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国际安全问题的大辩论。

[1]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界形成了三大理论流派论战的局面。

[2](一)、现实主义学派的国际安全观基于对国际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现实主义对于国际政治的本质以及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长久而深入的思考。

在现实主义学派看来,国际安全在本质上是稀缺的,国际安全问题只可以缓解,却不能最终得到解决,而获得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权力。

因此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是围绕权力斗争的关系。

无政府状态成为认识国际政治的基本起点,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则是每一个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

[3]现实主义学派主要有以汉斯摩根索为代表的古典现实主义、以肯尼思沃尔兹和罗伯特吉尔平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和以约翰米尔斯海默为代表的进攻性现实主义。

汉斯摩根索一生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的惨痛经历使他一直坚持人性本恶的观点。

他认为存在于人自身罪恶的本性不可能根本改变,因此也不可能建立一个安全的国际社会。

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经常会感到岌岌可危,为了能够安全,人们必须自保,要自保就必须获得权力。

而国家权力就是这种个人权力的延伸和扩大。

在他看来,权力,主要是军事权力,是国家行为的目标。

[4]在国际社会里,国家对外行为的动因就是出于对权力的追逐。

而不断追逐权力的结果,则使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过程中产生相互怀疑和不信任,导致“安全困境”和“零和博弈”,其逻辑结果是国际冲突。

[5]因而获得国家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军事权力。

肯尼思沃尔兹强调世界处于无政府状态,在无政府条件下国家的第一考虑就是生存。

[6]他认为在这样的体系中,国家的目的不是获得和维持权力,而是力图确保生存,两极均势有利于降低战争危险。

[7]新现实主义的另一代表人物罗伯特吉尔平认为,除了国际政治方面的因素,也应该考虑到国际经济方面的因素,尤其在全球化浪潮中,国际经济方面的因素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在国际安全方面,他强调只有提升包括国家经济实力在内的整体实力才能更好的获得安全。

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约翰米尔斯海默强调权力是大国政治的根本,大国为追逐权力而互相竞争,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特征和权力分配不公导致国际冲突,只有获得权力最大化才能尽可能地确保自身安全。

他还提出了5个基本假设:1、国际体系是无政府体系。

2、大国拥有相互伤害和相互摧毁的军事权力。

3、国家永远无法确认它国的意图。

4、生存是第一目标。

5、国家是理性行为体。

可见,进攻性现实主义是将现实主义的基本命题发挥到极至,国际安全极为稀缺,国际冲突不可避免,只有掌握最大化的权力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

现实主义学派关于国际安全的逻辑是“安全困境”。

在无政府状态中,国家间具有高度猜疑性,使它们对对方行为总往最坏的方面估计。

国际安全是稀缺的,为了获得安全,一国增加军备,必然会使另一国感到威胁,从而引起另一国增加更多、更强大的军备,最终使军备竞赛无法避免。

(二)、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安全观“强者能其所事,弱者受其所难”仍然是国家在安全问题上的切实感受。

自助、结盟、集体安全等成为国家维护自身安全的可求途径。

[8]理想主义学派认为:除了战争,国家还可以通过和平手段来实现自身的安全。

以一战为界点,国际关系的理想主义传统开始转向现在的新自由制度主义。

与现实主义相比,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更加注重集体安全和相互依赖。

理想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建立国际组织、健全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以确保和平和安全。

在国际安全问题上,该学派提出三个重要理论假设:其一、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战争之所以爆发是因为发动战争的有利可图,使一些人的良知误入歧途。

一旦唤醒良知,消除误解,世界即被拯救。

其二、主权国家的根本利益是和谐的,国际安全是充裕的。

结束秘密外交,建立国际组织(国联)来解决各类分歧的矛盾。

其三、国家主权不是无限的,必须以国家集体安全体系来保障国际安全。

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出现大分化,大组合,一度有美国国力衰落之说。

对此,以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为代表的新自由制度主义流派开始对现实主义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

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冲突虽然是国际社会无政府性的产物,但国际冲突是可以抑制的,武力并非有效的政策工具。

[9]国际社会成员可以通过建立国际组织、制定国际制度等,实现国际合作。

物质性权力在维护世界稳定中并不能起到绝对的作用,必须加上制度等非物质性因素。

制度对于国际安全的意义在于:一、在无政府状态下,国际社会成员之间具有高度的不信任感,而通过建立国际制度、成立国际组织可以增进成员之间的了解,促进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从而降低这种无政府状态下的不信任感。

二、在一个相互依赖的国际社会里,战争的成本越来越高,国际行为体之间建立的国际制度的规约作用,可以降低爆发战争的机率,加强国家间的合作。

总之,基于互惠基础上运作的国际制度,至少是维持和平的重要力量。

集体安全体系是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一直倡导的。

所谓“集体安全”是指“所有国家和地区以法律约束和条约承诺,向无论何时何地发生的侵略行为做出制止和反击的行为。

”[10]国联与联合国都是实施国际集体安全的实例。

通过集体安全体系可以缓解“国际安全困境”,它将防止任何一个国家的任务和责任转嫁到每一个国家的头上。

但在集体安全实践中也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集体安全无力对大国实行有效的制裁措施,也无法对付有盟国或大国支持的国家,面对侵略国家和侵略行为,成员国就是否干预或怎样干预难以达成一致的意见等。

(三)、建构主义的安全观新自由制度主义学派对国际制度的强调已经突破了物质权力这一现实主义的硬核,将制度、规范这些属于社会范畴的非物质性内容带入了国际关系体系的研究中,并使其成为最主要的研究变量。

那么,建构主义学派则是把非物质性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亚历山大温特1992年的论文《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被学术界公认为是社会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宣言。

建构主义对于国际安全问题给出了不同的解读:国际合作是完全可能的,国际合作是通过国际政治文化推动的,而国际政治文化又是由国家之间的互动建构的。

[11]无政府性不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因为无政府性本身也是国际社会成员在其相互的实践活动中建构起来的。

无政府性本身具有多种内涵:既可以是敌对冲突的霍布斯文化状态,也可以是竞争共存的洛克文化状态,还可以是友好合作的康德文化状态。

这根本取决于国际社会成员如何去建构、互动它们之间的关系。

主体间的实践活动建构了国际政治文化、观念,文化又决定了国际社会行为体的身份和行为。

以和平和友谊为特征的康德文化将从根本上消除国际冲突并缔造国际和平。

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向康德模式迈进。

建构主义还认为,“安全困境”是主体间相互建构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被解构。

而解构“安全困境” 就是靠建构国际“安全共同体”。

这种“安全共同体”是建立在“一国为大家,大家为一国”的国际政治文化基础上的。

通过建构国际“安全共同体”,一国安全为另一国的不安全的恶性循环就此打破,国家安全的相对性转变为绝对性。

你之安全即是我之安全,与“你之安全即为我之威胁”的“安全困境”形成了鲜明对比。

国家安全不再是竞争性的,而是合作性的。

通过国际“安全共同体”可以有效的解决国际冲突实现国际和谐。

二、三大西方主流国关理论国际安全观的比较分析(一)、国际安全观的视角不断扩展古典现实主义对于国际安全的视角主要集中关注军事安全,并认为只有拥有强大的军事权力才能保障国家安全。

新现实主义主要关注包括军事、经济在内的安全。

认为经济安全与军事安全同样重要。

理想主义与新自由制度主义虽然强调国际组织、国际制度对国际安全的作用,但关注的焦点仍停留在传统安全上。

随着冷战后国际局势的变化,建构主义强劲的发展势头则把国际安全观的关注焦点拓展到文化安全与观念安全等非传统安全上。

(二)、实现国际安全的方法论比较古典现实主义认为国家获得国际安全来源于强大的军事实力,这样才能威慑对方,有效地保障安全。

新现实主义认为在无政府社会里提升包括经济实力在内的整体实力是获得安全的必要途径。

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国际安全来源于建立的国际制度、组织,通过国际会议协调能解决分歧,获得理解和安全。

建构主义认为国家之间是否安全取决于国际文化。

从“霍布斯式的文化”到“洛克式的文化”,再到“康德式的文化”,国际关系越来越和谐。

(三)、对国际安全寻求的指导价值观不同现实主义对应的是霍布斯式的无政府状态,将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定位成敌人之间的关系,它定义的国际安全观是相互斗争的安全观,即悲观的国际安全观。

新自由制度主义对应的是洛克式的无政府状态,将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定位成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所以它定义的国际安全观是相互竞争,但允许对手生存的国际安全观。

建构主义对应的是康德式的无政府状态,将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定位成朋友之间的关系,所以它定义的国际安全观是相互合作的安全观,即乐观的国际安全观。

三、批判与反思本文并无意详尽所有国际关系理论所论及到的国际安全观,然而对于理论的梳理不仅使我们更加清晰国际安全观的含义和其所包括的内容,而且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国际安全观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三大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对于国际安全观的阐述无疑为我们认识和解释国际安全观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方法和视角。

正如李少军所说,由于国际体系原本具有多元的属性,因此我们需要多元的解释。

建立这样的解释,把几种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假定揉合在一起是不可行的,但遇到现实问题时综合运用也许是很好的方法。

把不同的理论工具结合起来,就可以求得比较全面的解释。

实际上,三大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对于国际安全观的探讨并不能完全解决当代国际安全问题。

每一理论流派对于国际安全的阐述都有其优点和缺陷。

但是,三大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对于国际安全观的争鸣,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国际安全理论和国际安全机制的建立。

综上所述,国际关系三大理论流派在对安全问题上各有不同。

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虽是不同的学派,但目前有日益趋同的趋势。

[12]正在对待安全问题上,这两派虽然论述了实现安全的不同途径,但都坚持了安全的物质性因素,因此二者所关注的都是传统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