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政治关系的内涵与特点
新时期印度外交与中印关系
![新时期印度外交与中印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c15d033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6c.png)
新时期印度外交与中印关系近年来,在全球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印度也在积极调整其外交战略,试图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对于中国这一领域关系的发展,印度也始终保持着高度关注。
本文将重点分析新时期印度外交与中印关系的现状、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新时期印度外交的基本特征综合来看,新时期印度外交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倡导“印度优先”原则:印度外交工作的出发点和核心是以国家利益为优先,确立“印度优先”的原则,力争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并将国际关系中的势力结构进行调整,以提高印度在全球的影响力。
(二)坚持多极化:印度强调在世界关系中秉持着平等、建设性的伙伴关系,致力于在各个领域上进行多边合作。
同时,印度也在加强与新兴国家的合作,以此来增加对全球性决策的影响力。
(三)推进经济外交:这也是新时期印度外交的一个重要特征。
印度在进行外交活动的同时,着重推进经济合作,以经济互利为基础,秉持着合作共赢的原则,力图加强经济联系,实现共同发展。
(四)重视地区合作:印度在本地区内加强合作,也是当前印度外交的一个重要方向。
印度与本地区的各个国家保持着广泛的联系,积极加强当地的安全、发展等方面的合作,以此来提升自己在地区内的影响力。
例如,印度不仅在南亚等本地区内发挥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加强了与东南亚等周边国家的合作,力争进一步提高其在地区内的影响力。
二、中印关系的现状与特点中印关系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建交以来,一直处于波动中。
后来,双方通过多次高层接触和交流,逐步走上合作道路,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当前,中印关系保持着较好的发展态势。
双方在经贸、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得到了加强。
例如,两国在经济领域开展广泛的合作,中印双边贸易总额也在增长。
文化上,两国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例如举办文化周等活动。
同时,两国之间的重大国际事务谈判,例如联合国及其机构的改革,也得到相互支持。
然而,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中,中印关系也存在一些问题。
中印政治关系的内涵与特点
![中印政治关系的内涵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18f010fa7375a417876f8f9b.png)
中印政治关系的内涵与特点作者:赵干城来源:《南亚研究》2010年第04期[内容提要]中印共同崛起构成了分析当今这个亚洲重要双边关系的重要背景。
历史经验显示大国崛起既可能在高烈度冲突中完成,也同样可能以和平方式进行,而且后者对有关大国的利益更明显,这有助于正确理解中印关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意义,而中印双边政治关系的走向又是决定两国崛起之结果的关键因素。
中印政治关系的本质是共存,共存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合作还是竞争甚至冲突,则取决于一些基本的条件与因素,而处理两国关系的要害是找到两国共存的合适方式。
这是分析中印政治关系的切入点。
[关键词]大国崛起中印关系共存共生自印度总理瓦杰帕伊2003年6月对中国实现历史性访问以来,中印第三轮和解的进程在一个新的背景下全面展开。
与前两次和解不同的是,2003年正是印度经济开始取得连续快速增长的开始,国际上关于印度崛起的讨论逐渐增多,黄亚生发表在美国《外交政策》学刊上的文章更是触动了中印关系中的一个敏感点:中印这两个同为崛起的大国是否系一种赤裸裸的竞争关系?尽管中国的增长远远早于印度,也大大快于印度,但印度的快速增长在国际体系中产生的效应却并不亚于中国,以至于中印共同崛起成为近年来国际政治中的一个主要议题。
在这个背景下讨论中印关系与之前主要从亚洲相互为邻的两个大国的角度来看双边关系,其具有的意义可能是不同的。
本文拟从这个新的角度对中印政治关系的内涵与特点进行探讨,旨在寻找一些可能存在的新的切入点,以正确理解中印关系的实质以及发展方向。
一、中印共同崛起的政治经济学意义在当代国际体系中,一个大国的崛起通常是和另一个大国的衰落联系在一起的,例如美国的崛起相对于英国的衰落,两个帝国相互换位,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个体系。
西方学者一直主张换位一般以血与火的形式进行,这并不完全符合实际,像美英这样的换位就是例证。
当然把二战纳入这个换位的进程,前述观点可以成立。
但或许也可以假设如果没有美国这个更为巨量的强权,德国与英国亦可以和平方式换位也未可知,例如英国曾对德国采取的“绥靖”政策就是一种预兆。
中印关系
![中印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cdb42e6aeaad1f346933f15.png)
:
1.中印边境问题 2.建交历史 3.发展情况 4.面临问题
内容提要:2010年是中印建交60周年纪念日期间,两国关系经历了
顺利发展、曲折起伏、风雨见彩虹的不同阶段。总的来说,友好合作是 主流,中印作为两强劲崛起的新兴大国,相互关系的稳定良性发展不仅 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而且有利于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 有着广阔的前景。
四、中印边界问题
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 迄今,两国副外长级边界问题联合工作小组 已举行15轮会谈。双方一致认为边界问题不应成为两国发展双边关系的障碍,而应 通过和平谈判加以解决。 从此两国就边界问题进行多次和平的谈判,为解决边界问 题不断努力。
★应对策略
1、中国完善出口商品结构 中国对印度出口工业制成品的比例占了中对印出口商品的一半左 右,而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却很小。正 因为中国的工业制成品技术含量不高,中国可以先缩减对印工业 制成品的出口,而适当增加优势产品的出口。 2、中国应对印度贸易壁垒 由于印度对华反倾销主要是针对中国低价产品,所以中国企业应 努力走出低质低价。 3、增强中印贸易互补度,削弱竞争度 中印两国拥有的市场潜力尚未充分挖掘,中印在双边经贸交往中 更应强调互补性而非竞争性。 4、增强中印双方互信度 在互信问题上,两国应加强政治上的交流,增强两国政府及企业 间的互信。以政治友好促进贸易合作。
400 300 200 100 0
中印贸易额
2003
2005
2007
2009
★中印贸易关系现状
一、双边政治关系
中国和印度不段的努力,使得两国之间的关系不断的完善,在05年的首次战略合 作,06年的”中印友好年”,07年的“中印旅游友好年”等一系列的活动,说明两 国之间的关系不断的完善。
中印关系
![中印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2a4f6fee4afe04a1b071de03.png)
中国在处理同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的关系中,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许多国家建立和发展了友好合作关系。
1955年,于万隆会议,中国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五项原则内容是: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中印关系源远流长,二者在亚洲的地位举足轻重,两国关系的状况直接影响着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本文从中印关系现状入手,阐述两国关系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措施。
希望中印两国能在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共同发展,以推动亚洲的腾飞。
发展中印全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中印之间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是中印两国领导人和政府达成的共识,也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在处理中印边界有关问题上,中方立场一贯明确,希望中印双方要共同努力认真落实两国之间达成的共识,维护两国边界地区的和平、安定,从而为两国边界问题的公平、合理解决创造有利条件,也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对2011年中印关系的展望,可以用温家宝总理不久前访问印度期间,在参观泰戈尔国际学校时亲自在黑板上写的四个大字来表述:中印友好。
在新的一年里,中印友好将有新的发展。
自从 1988年拉吉夫·甘地访华以来 ,中印关系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虽然经历了 1998年的挫折 ,但在双方政府的努力下 ,关系回到了继续改善的轨道。
友好交流和合作全面发展中印是两个相邻的大国,加强民间交流对增进相互了解十分重要。
双方已确定2011年为“中印交流年”, 鼓励两国社会团体、青年、媒体、学者、智库、艺术家和文化界人士开展更大规模的交流。
双方已同意今后五年内继续开展两国青年互访活动,中方将邀请500名印度各界靑年于2011年访华。
从2010年的情况看,在中国放映的一些印度电影和中国电视台播出的印度电视剧受到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2011年中方可继续引进。
目前瑜伽在中国受到不少民众特别是年轻人的欢迎。
中印关系特点
![中印关系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00649914ba1aa8114431d9cf.png)
1:中印关系的特点
首先,中印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综合实力,两国交往带有巨人对话的特点。
其次,两国都将对方看作与本国战略利益关系重大的国家,从而将其放置在大国的位置上。
再次,中印关系的影响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双边关系影响,对周边地区乃至世界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2:阻碍中印发展的因素
边界问题——中印关系在20世纪50-60年代初急剧恶化,两国甚至在1962年爆发了大规模的边界战争。
西藏问题——在今后会成为印度与中国交涉的一个筹码。
能源竞争——作为两个正在迅速崛起的大国,中印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加大。
而同样作为能源消费和进口大国,双方为获得国际油气资源确实出现了一些矛盾和竞争。
战略威胁——“中国威胁论”一直在印度保持着相当的影响力。
外国势力——“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如美国对于美、印两国来说,中国就是他们“敌人”,因此,他们可以作为“朋友”。
双方都有利可图对印度来说,借助美国可以“狐假虎威”;对美国来说,利用印度可以牵制中国。
3:中印关系的前景
中印度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建立健康良好的、睦邻合作的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对维护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相信,只要两国政府有诚意、有魄力,有智慧,问题最终是会得到解决的。
中印两国应该登高望远,增信释疑,同推共促,为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做出应有的努力,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概括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
![概括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5acf9560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de.png)
概括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1. 引言1.1 中印关系的重要性中印关系自古以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国之间历史渊源深厚。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中印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印两国在地缘政治上占据重要位置,在国际事务中都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中印两国在亚洲地区的地位不可替代,两国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对于地区稳定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印关系的稳定与良好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更符合地区和世界的和平发展大局。
如何概括处理中印关系的重要性,不仅关乎两国自身的发展,更关乎整个地区的和平局势。
中印两国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推动双边关系不断向前发展,共同构建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引言】中关于【中印关系的重要性】的内容。
1.2 概括处理中印关系的必要性概括处理中印关系的必要性,首先要认识到中印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拥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和庞大的经济体量。
两国之间的关系不仅关乎双方的利益,也关乎整个亚洲乃至全球的和平与稳定。
面对各种复杂的全球挑战和威胁,中印作为新兴大国,需要密切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为构建和平、稳定、繁荣的国际环境作出贡献。
中印之间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需要通过对话与合作来解决,避免成为阻碍两国关系发展的绊脚石。
概括处理中印关系的必要性还体现在中印共同拥有巨大的合作潜力,双方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
加强中印合作不仅符合双方利益,也符合地区和世界的共同利益。
概括处理中印关系的必要性不仅是为了维护双边关系的和平稳定,更是为了促进地区和世界的繁荣与进步。
【2000字】2. 正文2.1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中印关系时,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这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这些原则确保了中印两国在处理关系时遵循了基本的国际准则,保持了双方的尊严和权益。
通过坚持这些原则,中印之间的合作可以在一个稳定和和平的环境中进行,双方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增进互信。
当前中印关系的变化及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当前中印关系的变化及对中国发展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c620723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3b.png)
当前中印关系的变化及对中国发展的
影响
中印关系,指中国与印度共和国之间的关系,二国都是发展中国家、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国和相邻国家,其关系伴随着冲突与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印度成为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1954年两国总理实现互访,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由于两国近2000公里的漫长边界和总面积超过12万平方公里领土纠纷,最终导致1962年的边境战争,之后关系冷淡;接着就是中、苏对抗和印、苏结盟。
1976年两国恢复互派大使,双边关系逐步改善和发展。
中印关系的紧张反复提醒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处理好双边关系才能为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作出贡献。
中印关系不仅对两国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繁荣肩负着重要责任。
中印应着眼大局,把握方向,聚焦共识,深化合作,推动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印关系。
这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
总的来说,当前中印关系的变化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双方高层交往的不断深入和各领域务实合作的持续推进,中印关系有望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中印关系课件
![中印关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b47a1d3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43.png)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中印关系的历史发展 • 中印政治关系 • 中印经济关系 • 中印文化交流 • 中印边界问题 • 中印关系的未来展望
01
中印关系的历史发展
古代中印关系
佛教交流
古代中印两国之间有着密切的佛教文化交流,中国佛教从印度传入,并对中国的宗教、文 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05
中印边界问题
边界问题的历史和现状
边界问题的历史
中印两国边界纠纷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的英属印度时期。当时 ,英国殖民统治者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了*地区的领土,形成了中印边 界的雏形。
边界问题的现状
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涉及多个地区和争议领土。其中,最为敏感的是 克什米尔地区和阿克赛钦地区,这两个地区都涉及到了中印两国的核心利益 。
*问题
英国在*问题上支持*独立,并试图将*从中国分 裂出去。
中国抗议
中国政府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和干涉中国内政的行 为表示强烈抗议。
现代中印关系
友好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中印关系逐渐 改善,两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边界问题
中印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存在争议 ,但双方通过谈判和协商解决了 部分问题。
经济合作
现代中印两国在经济上有着广泛的 合作,如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
边界问题的影响和意义
影响
中印边界问题一直是两国关系中的敏感问题,如果处理不当 ,可能会导致两国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升级,影响地区的稳定 和安全。
意义
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对于两国关系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增强两国之间的互信和合作,为两国的发展和繁荣创造 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也有利于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促进地区的繁荣与发展。
中印关系浅谈
![中印关系浅谈](https://img.taocdn.com/s3/m/73817d44fe4733687e21aaaf.png)
中印关系浅谈学院:资源环境班级:生物10-1学号:************姓名:代玉龙中印关系浅谈摘要:今年是中印建交63周年。
中国和印度作为相邻的两个发展中大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中印两国在西藏解放、领土划分、经贸往来等多个问题上产生了矛盾甚至冲突,一度严重影响了中印两国的正常往来。
印度以中国为假想敌制定的大国战略也愈演愈烈。
但是,中印关系在在未来的发展中,仍然有着稳定和改善的条件,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合作基础。
一、中印关系在曲折中发展印度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
与中国一样都经过了漫长的艰苦的斗争才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建交后,中印两国关系几经波折,但总的来说,友好合作是主流。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印度总理尼赫鲁在1949 年12 月致电周恩来总理,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唯一代表中国人民的合法政府,并宣布同国民党政府断绝外交关系。
1950 年4 月,中印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印度是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
但中、印历史遗留问题的存在给中印关系的友好发展造成了重大挫。
中印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存在重大分歧。
首先,1959 年中印边界爆发了第一次武装斗争; 其次,1962 年至 1963 年,中印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冲突不断。
在中印领土的东段、西段发生了大规模军事冲突,这些冲突严重影响了中印关系,中印两国原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贸易交流几乎全部停滞,中印关系从此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期。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中印两国关系逐步趋于正常化。
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苏两国对峙的情况有所缓和,这给中印关系的改善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90年代以来,中印关系稳步发展,近年来更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未来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改善与发展,既有国际关系理念上的共识和经贸、科技合作上的互补需求等有利条件,也有在两国边界划定、双方缺乏足够的战略互信等方面的障碍和困难。
论中印关系(形势政策论文)
![论中印关系(形势政策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99ef1ebaeaad1f346933f57.png)
中印关系随着中国、印度这两个新兴亚洲国家的崛起,中国有着引领亚洲的趋势,而印度已经基本奠定其南亚霸主的地位。
中印关系已经成为亚洲最受瞩目的国际关系之一。
从综合的角度来看,中印两国具有许多一致的特点:中印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综合实力,基本成为世界大国,两国的关系已经具备大国对话的特点。
按通行的观点,资源力、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等共同构成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中印两国现在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但都具有国土广阔、资源总量巨大、人口众多等优势,近年来又一直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国家。
就军事力量而言,中印两国在常规武器数量、技术装备以及军队规模等方面居亚洲前列,而且都拥有核武器;就国际影响力而言,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印度则在积极争取成为常任理事国;中印还在某些科技领域领先的同时不断提高整体水平,力争迈进科技大国的行列。
这一切表明,中印已经在迅速改变长期以来的“大而弱”形象。
从今年的中印关系来看,友好是两国关系的主流。
但两国关系中存在的互信不足问题仍不时浮现,对两国关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中印互信不足主要的表现是:在印度,近年来“中国威胁论”又有所抬头。
中印互信不足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既有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也有某些现实的因素,比较复杂。
首先是中印边界问题未能取得突破。
自2003年以来,中印两国政府的特别代表已举行了多轮谈判,两国在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印时签订了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从而为双方实现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由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实现最终解决还有相当的难度。
温家宝总理在最近访印期间的讲话中指出:“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
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时间。
只有真诚互信、锲而不舍,才能最终找出公平、合理、为双方所接受的方案。
”由于中印边界问题在短期内尚难于解决,而在印度,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的阴影尚未完全消除,印度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对中国存有较大的疑虑。
中国与印度关系分析
![中国与印度关系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c0d4caf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03.png)
中国与印度关系分析中国与印度是两个重要的亚洲国家,也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
两国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有着复杂和多样的特点,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同时也存在一些历史遗留的问题和潜在的冲突。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地缘战略等方面对中国与印度关系进行分析。
首先,从经济方面来看,中国和印度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庞大的人口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两国的经济发展一直以来都十分迅速,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日益密切,但双边贸易存在着持续的贸易逆差,这对贸易平衡和双方的利益均有影响。
此外,中国的投资对印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领域。
然而,由于双方经济体量和产业结构的差异,经贸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也时常出现,这对双方经济关系带来一定的挑战。
其次,从政治角度来看,中国和印度是两个大国,拥有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定位。
两国在一些国际事务上存在着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例如,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以及加强金砖国家合作等方面,两国有着相似的立场和共同利益。
然而,两国在一些地区热点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分歧。
最突出的例子是印度对中国在巴基斯坦境内发展经济和军事合作的担忧,而中国则对印度在中缅边境地区的军事部署感到不安。
这使得两国之间的政治关系相对紧张,需要通过外交对话和协商加以化解。
最后,从地缘战略角度来看,中国与印度都是拥有较强地缘战略意识的国家。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试图扩大其在印度周边地区的影响力。
然而,印度对中国在自己周边地区的扩张感到警惕,并试图通过东进政策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双方在印度洋地区的地缘战略竞争也日益明显,特别是在印度洋上的海上安全和资源争夺等方面。
综上所述,中国与印度是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关系的两个重要国家。
虽然两国存在一些历史遗留的问题和潜在的冲突,但双方也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合作空间。
双方应加强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对话与合作,加强相互理解和信任,化解分歧,推动两国关系在更加稳定和有益的方向上发展。
中国与印度的比较 政治经济文化
![中国与印度的比较 政治经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8ee8bfef8c75fbfc67db206.png)
中印比较1.政治中印政治文化的相似性中国和印度均被西方称为“崛起国家”,中印的政治文化也伴随着国家崛起而逐步扩大影响。
中国和印度新兴经济体身份和特殊文化蕴育的政治文化必然异于西方式的主流政治文化,中印现代政治文化有着多方面的相似之处。
①中印现代政治文化多元化特点显著。
②中印政治文化均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
中印政治文化的差异性政治文化对各自公民的政治态度,政治生活习惯,决策思维模式,甚至对国家与民族的和平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国际政治斗争中,政治文化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或工具,抑或被用来宣传、推行本国的对外战略和政策,政治文化的差异被认为是引起国家间对立关系和冲突的动因之一。
中国和印度基于自身的历史发展和外来影响,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治文化,中印现代政治文化既有相似性,也存在着差异性,对中印两国的政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①中印政治文化结构不同。
印度现代政治文化始终处于世俗主义与宗教教派(主要是印度教)主义的博弈中。
中国的现代政治文化从结构上可以概括为“一元指导,多元并存”。
②中印政治文化本质属性的差异。
印度现代政治文化在其形成中近乎全盘接受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政治文化传统,政治体制上也实行着类似西方的政治制度。
中国现代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文化,这是其本质属性和基本政治价值(一)中国政治的主要原则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唯一执政党2、人民民主专政3、社会主义制度4、一切权力属于人民5、国家的根本任务和目的6、民主集中制7、武装力量属于人民8、依法治国9、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二)印度政治印度为联邦国家,实行民主议会制;印度总统是国家元首;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协助总统并向总统提供建议,总统根据部长会议的建议行使或授权从属官员行使行政权利;国会行使立法权’联邦司法权属于以最高法院为主的联邦司法机构.)2.经济中国经济1中国经济发展历程2中国经济改革进程及主要特征3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4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5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面临的挑战6中国与印度经济比较优势印度的基本经济制度印度在1991年实行经济改革与转型前一直实行的是一种混合经济体制,实际上,印度是最早实行混合经济体制的发展中国家。
浅谈中印关系及印度文化
![浅谈中印关系及印度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0f04ebe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b3.png)
浅谈中印关系及印度文化中印两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也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大国。
虽然中印之间存在边界争议和政治分歧,但两国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相互依存和合作的因素。
本文将从中印关系和印度文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中印关系是复杂而多元的。
中印之间的传统友好关系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丝绸之路时期。
然而,在现代历史中,中印之间的关系经历了波折和挑战。
中印战争是两国关系中的重大事件,导致了长期的边界争议。
此外,中印两国之间也存在着一些经济、政治和地缘战略上的分歧。
尽管如此,中印两国的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双方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在经济、贸易和人文领域。
中印之间的经济合作得到了显著增长。
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到了数百亿美元。
两国在能源、基础设施和制造业等领域的合作也在不断增加。
特别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印度的“印度制造”计划具有高度的互补性,为双方合作提供了更多机遇。
此外,两国还积极推进互联互通合作,加强交通、电力和通信等领域的合作。
除了经济合作之外,中印两国在文化和人文交流方面也有着深厚的基础。
印度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多样化文化的国家,对于世界文明有着重要的贡献。
印度的宗教、哲学、艺术和文学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色。
印度佛教和印度教对中国的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印度教的一系列经典和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发展成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对中国思想、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印度的艺术和文学也在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印度的古代文学作品如《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中国也有很高的知名度,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印度的音乐和舞蹈也在中国受到了很大的欢迎。
印度的文化也体现在其独特的宗教和节日中。
印度教和印度的宗教节日如排灯节、哈里·哈的节日等在中国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中国的一些宗教和节日,如佛教、观音诞等也得到了印度的关注和庆祝。
中印关系
![中印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ad902d3d15abe23482f4d60.png)
中国与印度两国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分西、中、东3段。
西段约600公里,中段约450公里,东段约650公里。
作为金砖四国的两个大国,有着这么长的边界的两个邻居势必无法相安无事的长久下去。
友好阶段:印度曾是第一个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政府也给予了热情的回报。
在抗美援朝最为激烈的1951年,毛泽东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亲自出席印度驻华大使的国庆招待会。
反目阶段:好景不长,1951年之后,印度不断蚕食我国领土,并在1962年,印度总统尼赫鲁向印度军队下达了“将中国军队赶出去”的命令,中印边界战争全面爆发。
矛盾不断阶段:虽然中印战争中印度彻底失败,但是中国单方面停战后印度又重新强占中国领土,并向美国靠拢。
以致后来中印关系一直存在不和谐的因素。
直至2003年6月23日,瓦杰帕伊总理访华期间,印度政府首次公开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重申不允许西藏人在印度进行反华政治活动,为重开对话开创了新的起点。
中印关系的现状:在政治上:两国近年来友好关系不断深化,双方领导人互访不断。
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也越来越多。
中印都主张世界多极化,在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南南合作等许多重大问题上持有相同或相近的立场。
两国对维护亚洲和平、稳定与繁荣都负有重要责任。
此外,两国民间交往也在快速增长。
在军事和安全领域:两国间近年来的合作有了突破性进展。
中印关系的未来:为了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需要双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本着互谅互让精神,照顾两国人民的民族感情,通过和平谈判,公平合理地解决边界问题。
近年来,两国高层来往频繁。
将中印关系提升到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高度。
这为两国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以及在解决之前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构建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国和印度一样,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而且发展速度很快。
有很多消息称,印度一直以中国为假想敌,这是事实。
论中印地缘政治关系与安全战略
![论中印地缘政治关系与安全战略](https://img.taocdn.com/s3/m/462fe0e210661ed9ad51f3d3.png)
论中印地缘政治关系与安全战略本文较为详细的分析了中印两国的地缘政治关系及安全策略,西藏问题,中印边界争端,中印两国发展与现实地缘战略冲突问题等成为了中印关系发展中不同层面的制约因素。
目前全球战略环境比较复杂,在这种条件下,中印两国共同站在互相信任、加强合作,相互尊重的立场上,才能保证两国关系沿着平稳和谐的道路继续发展。
标签:地缘政治安全战略中印边界睦邻友好和平发展地缘政治也被称做是地理政治,是地缘因素与国际政治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产物[1]。
它不但包括由地緣要素依法的政治问题,还包括对政治决策中的地缘因素进行研究。
地缘与政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
中印之间的边界问题、西藏问题及其所导致的两国互信问题构成了中印的地缘政治关系。
近年来,中印双方都在为两国关系的全面改善而努力,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印政治关系的未来仍然不容乐观。
根源在于于中国和印度都是在亚洲都具有重要地缘政治地位的国家,在亚洲,政治的中心一直是关于地缘政治的权利角逐,这就注定中印两国很难开展合作,这也是中印双边关系剑拔弩张的的根本原因所在[2-3]。
1边界问题历史上中印两国的边界没有被正式的划定过,但关于边界如何划分的问题,两国的分歧一直很明显。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领土就不断地被印度蚕食。
虽期间经过了多次的外交谈判,但直到今天,还是没有最后的定论。
印度方面一直通过无理由的侵占中国领土,企图迫使中国方面能够妥协让步。
中国政府在中印边界处理问题上坚决执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倡任何一方都不应使用武力来改变现状,而应在问题为解决之前维持边界的现状。
边界问题不仅关乎到国家本利益,也牵扯到民族感情,对中印两国关系的影响是长远而重大的。
目前两国的边界问题很难指望在短时间内得以圆满解决,因此也从根本上限制了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4-6]。
2中印地缘政治特点西方主流研究学者普遍认为,中印地缘政治的特点会随着中印两国的发展而愈加明显。
由高山峻岭和高原地区组成的“喜马拉雅-西藏地块”构成一个巨大的单一地缘政治系统。
简析中国与印度关系
![简析中国与印度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2ac81f0c02020740be1e9bf2.png)
论中国与印度两国关系中国和印度同为历史文明古国,同为发展中国家,同为人口大国,同为金砖四国之一,同处亚洲,边界彼此紧邻,历史上文化交流甚多,诸多的相同之处与意识形态上的相近本应造就两国对彼此的认同感与友好情谊,然而,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国间的关系并非一帆风顺,在整体友好的大体局面中摩擦不断,甚至发生军事冲突。
查阅资料,我才发现原来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上仅发生过三次军事冲突,第一次是648-649年间唐王朝与印度卡瑙季王朝的冲突,第二次是1221-1329一百多年中蒙古汗国对印度的侵略,最后一次就是196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
相对于欧洲大陆的名族间的征战,历史上的三次冲突也许只算是和平之道上的小坑小洼,毕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印两国同为反法西斯同盟国,毕竟两国在帝国主义侵略运动中同为受难国也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运动,毕竟两国长期处于和平友好的关系。
通过资料的查找与借鉴,可以知道至新中国成立以来,深沉次的意识形态方面且不考虑,中印两国不稳定的关系表现在多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等方面。
首先,政治上,印度于1947年宣布独立然而却是在1950年1月26日才真正成立为“独立自主的共和国”,然而印度至成立独立国家之时都没有真正摆脱英国,最为明显的是其政治体制基本上都是由英联邦主导设定的,其政治路线更是由英国统治者为其谋划而成。
英国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当然与刚成立的新中国不能共谋一席,于是在政治上设下中印两国最为尖锐的问题——政治体制的对立。
政治体制的对立必定造成两国投靠不同的阵营,甚至是国际性的问题上相互抨击与不信任。
在经济上,由于两国成立的时间与经济发展历程大致相同,例如两国都在前期的发展中不约而同地发展了工业,当然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的稳定;两国也进行经济的发展计划,也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污染了环境。
发展模式的相似必定给两国带来经济层面的冲突与不稳定因素。
当然,不可否定,印度到80年代后出现了发展的不平衡,其轻工业相对较弱却极大地提高了电子科技的发展力。
中国与印度的比较
![中国与印度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e4468a1ba300a6c30c229f33.png)
政治:我国为单一制国家,由中央对个地方进行直接管辖,全国只有一部宪法(除特区).并且是议会制共和制最高权利机构为全国人大,人大代表由各民族各职业等人民构成,体现了我国的民主.而印度是联邦制国家由若干成员构成,全国通行有若干部宪法,不利于中央的管理.他也是议会制共和制,但执政党由若干党组织成联合党派从而控制议会,这样使得国家政局不稳定. 经济:我国去年GDP达30100亿美圆位居世界第四(今年位居世界第三),印度达9280亿美圆位居世界第十三,并且我国的政体使得我国在经济发生变故时可以及时进行宏观调空,反映速度大大高于资本主义国家(今年金融危机就是例子),同样受人口因素影响的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远高于我国,所以其经济并不是很乐观.在此次金融危机时印度拿不出象我国4万亿这么大数字的钱来救市,而且他的政体大大限制了其在救市时的反映速度.中国的发展主要依靠由海外华人引领的境外直接投资热潮。
但是,海外充沛的资金不断流入,中国在金融市场、公司管治以及司法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反而被推迟,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与此相反,印度由于不能吸引到足够的外资,转而为本土企业创造一个更好的营商环境,建立起了比中国有效透明的资本市场和司法制度,造就了一批可以与欧美争雄的本土企业。
比较两国的发展模式,印度的模式更加明智,而论据之一是中国江苏和浙江两省的发展状况。
他们认为,苏、浙两省在改革开发之初处于类似发展水平,江苏主要依靠外商直接投资,而浙江则培育了不少本地民营企业。
20年过后,当初相对落后的浙江,现在经济活力已经超越了江苏。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公路、机场、港口等硬件基础设施,也有国家法律、监管和金融体系等软件基础设施。
拿硬件衡量的话,中国处于明显优势。
但是,印度模式更强调软件,在一些关键层面上更有优势,如产权保护、民营企业融资及公司管理等。
“软件基础设施会产生长期发展的动力,这些软件上的优势造就了印度取得的进步。
”印度企业并不只是在高科技业上有卓越的竞争力,在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很多领域也都有出色表现。
中印两国政治之比较ppt
![中印两国政治之比较ppt](https://img.taocdn.com/s3/m/c3148c8983d049649b665814.png)
(二)两国独立前,印度经济的发展优于中国 两个世纪前的乾隆年间,中国略 富于印度,在后来的大部分时间 里都比印度穷。
19世纪80年代 初,境内就有 较大的工矿企 业200多家
印度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起, 逐渐出现了近代工业。
印度 铁路线:1860年就有1300公里 1870年为7700公里 1890年为25600多公里
中国 1(三)两国不同的政治制度 1、印度是一个完全的私有制社会
圣雄甘地
西部旁遮普农业已采 用资本主义农场方式
东部的农民仍然在封建 地主的地租剥削下生活
实行多党制
有两大政党:印度人民党 印度国大党
2、中国不同于印度
(1)国体、政体不同(中央集权制)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3)1949年全国解放后,中国共产党 做到了两手抓:一是抓经济建设; 一是抓思想文化建设,统一思想。
政治
(一)两国都曾遭受过外国的殖民统治 1、印度遭受的是英国的殖民统治
1600年英国创办东印度公司
1799年英国发动第四次印度 索迈尔殖民战争
到1947年独立,英殖民统治共148年
2、中国从1840——1842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 战争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南京条约》 开始一直到国民党统治的100多年时间 里,中国的腐朽政权同帝国主义各国共 签订了1000多条不平等条约
中印关系概念
![中印关系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a1145a25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e5.png)
中印关系概念
中印关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之间的外交、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的交往与互动。
这两个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和封陆边界线,也是增长最快的大型经济体之一。
中印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两国在文化、贸易和宗教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然而,近代以来,中印关系经历了许多复杂和敏感的问题,包括领土争端、边界纠纷、核武器竞赛、军事对峙等。
在经济方面,中印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额不断增长。
中印两国也是金砖国家的核心成员,共同推动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多边主义的进程。
然而,中印关系仍面临许多挑战和矛盾。
领土争端仍然是两国之间的主要矛盾之一,尤其是在中印边界地区。
两国的安全利益和地缘政治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冲突。
中印关系的发展和稳定对于整个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双方通过对话和合作来解决分歧,加强互信,推动互利共赢的发展,对于增进中印两国人民的福祉和维护地区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中印关系思想汇报
![中印关系思想汇报](https://img.taocdn.com/s3/m/38ab4f9a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4b.png)
中印关系思想汇报引言中印两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其关系非常重要。
近年来,中印关系备受关注,既有合作之处,也存在一些分歧。
本文将就中印关系进行思考和汇报,探讨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挑战,分析当前关系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政治层面中印两国在政治层面有着复杂的关系。
虽然双方在一些国际事务上合作紧密,但在一些领域存在分歧。
近年来,中印在边界问题上的紧张局势引发外界关注。
双方应通过对话与协商,寻求共同解决之道,在构建稳定与互利的政治关系方面做出努力。
经济层面中印两国在经济领域紧密合作,双边贸易额不断增长。
然而,贸易逆差问题依然存在,影响双边关系发展。
双方应加强经济合作,推动贸易平衡,同时深化双向投资,促进经济互补性,实现共同发展。
文化层面中印拥有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文化交流是增进双方了解与友好的重要途径。
通过加强文化交流与教育合作,促进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增进双方民众之间的了解与友谊,为中印关系的长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未来展望中印两国在国际事务中肩负重要责任,双方关系对地区和世界的稳定与繁荣都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中印应继续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处理好存在的分歧与问题,积极寻求共赢之道,构建互信、互利、互尊的中印关系,为地区和全球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结语中印关系是世界上最具潜力和重要性的双边关系之一。
双方应加强沟通与合作,相互尊重,增进互信,处理分歧,共同推动中印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只有双方携手合作,共同努力,中印关系才能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以上是本文的中印关系思想汇报,希望能为进一步深化中印友好合作,促进地区与世界和平与繁荣发挥一定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印政治关系的内涵与特点*赵干城**内容提要 中印共同崛起构成了分析当今这个亚洲重要双边关系的重要背景。
历史经验显示大国崛起既可能在高烈度冲突中完成,也同样可能以和平方式进行,而且后者对有关大国的利益更明显,这有助于正确理解中印关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意义,而中印双边政治关系的走向又是决定两国崛起之结果的关键因素。
中印政治关系的本质是共存,共存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合作还是竞争甚至冲突,则取决于一些基本的条件与因素,而处理两国关系的要害是找到两国共存的合适方式。
这是分析中印政治关系的切入点。
关键词 大国崛起 中印关系 共存共生自印度总理瓦杰帕伊2003年6月对中国实现历史性访问以来,中印第三轮和解的进程在一个新的背景下全面展开。
!与前两次和解不同的是, 2003年正是印度经济开始取得连续快速增长的开始,国际上关于印度崛起的讨论逐渐增多,黄亚生发表在美国∀外交政策#学刊上的文章更是触动了中印关系中的一个敏感点:中印这两个同为崛起的大国是否系一种赤裸裸的竞争关系?∃尽管中国的增长远远早于印度,也大大快于印度,但印度的快速增长在国际体系中产生的效应却并不亚于中国,以至于中印共同崛起成为近年来国际政治中的一个主要议题。
在这个背景下讨论中印关系与之前主要从亚* !∃本文是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印关系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批准号10BGJ014)的一项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笔者认为中印关系六十余年经历过三次重大和解,第一次在20世纪50年代初,双方解决了印度与中国西藏的边贸商务关系后签订相关条约,为双边关系铺平了道路;第二次在1988年,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华,打开了边界冲突后双边关系长期僵持的局面;第三次即2003年瓦杰帕伊总理访华,为印度核试验后如何处理双边关系奠定了基础。
参见赵干城:∀印度:大国地位与大国外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Yas h engH uang and Tarun Khann a,%C an Ind i a Overt ak e C h i na?&F orei gn P olic y,J u l y1,2003, pp.74-81.洲相互为邻的两个大国的角度来看双边关系,其具有的意义可能是不同的。
本文拟从这个新的角度对中印政治关系的内涵与特点进行探讨,旨在寻找一些可能存在的新的切入点,以正确理解中印关系的实质以及发展方向。
一、中印共同崛起的政治经济学意义在当代国际体系中,一个大国的崛起通常是和另一个大国的衰落联系在一起的,例如美国的崛起相对于英国的衰落,两个帝国相互换位,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个体系。
西方学者一直主张换位一般以血与火的形式进行,这并不完全符合实际,像美英这样的换位就是例证。
当然把二战纳入这个换位的进程,前述观点可以成立。
但或许也可以假设如果没有美国这个更为巨量的强权,德国与英国亦可以和平方式换位也未可知,例如英国曾对德国采取的%绥靖&政策就是一种预兆。
尽管历史并不容许假设,但从这个角度观察,则可以判定是美国与德国这两个国家的崛起导致了冲突。
这个假设性的结论可能对如何理解本节要讨论的中印共同崛起有一定参照意义。
美国与德国远隔重洋,而中印互为近邻,在地缘政治意义上两者大不相同,然而,透过这个差别,从现代技术发展的角度看,世界生产体系早已朝着一体的方向融合,如果争夺霸权是世界强权的必经之路,则争夺者之间存在多少地理间隔没什么大的关系,而在国内政治层面而言,当年美国冲破%孤立主义&的束缚,其实质本不是政治家的理念之争,而是美国成为世界强权的方向,否则就很难解释为什么美国再也回不去%孤立主义&。
美国崛起走向世界霸权之路与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节奏是联系在一起的,但无论是美国还是德国,它们的强权之争,其基础仍然是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急剧膨胀的金融资本,没有这些,20世纪的世界强权将成为无本之木。
而我们今天讨论的新情况,比如说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兴起,则和全球化产生的后果联系在一起,那就是20世纪以庞大工业生产能力为代表的世界强权将其产业大量转向新兴大国,这使后者获得了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造就了新兴大国的崛起,尽管在这个过程中跨国公司攫取了大量利润。
例如,根据统计,中国的制造业产出至2009年已经超出美国,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而且这个趋势还在发展。
!2008年爆发的国!对这个结论也有不同看法,认为美国制造业并未衰落,奥巴马政府正在%中兴&美国制造业,将给中国带来一定麻烦。
参见宋国友:∀美国制造的麻烦#,载∀东方早报#,2010年8月19日。
作者宋国友同时也承认,美国的制造业劳动等成本远高于中国十几倍,中国制造业超过美国即使不是现在,也是即将到来的事实。
际金融危机显示,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是美国巨额贸易赤字的重要原因,美国以各种金融衍生工具来弥补这个空洞,最后结果不容乐观,但美国要在现有条件下再建制造业的努力也属难以实现的空想。
这是否会导致美国逐步丧失世界强权的地位,现在还不好说,但这个发展趋势是明显的。
说到底,世界强权的确立取决于该国能够向世界提供多大的剩余产品,这是金融和政治双重霸权能够确立的条件。
中国和印度在这个层面上是否做得特别出色所以被称为崛起呢?从两国差不多在同一个时段崛起的事实中可以察觉,新兴大国的高速发展是有一些共性的。
例如,中印同为劳动力众多、成本低廉,但工业体系相对完备的发展中国家,与大多数处于边缘状态的发展中国家不同,中印在全球化大潮到来之前所走的自力更生的道路使两国基本完成了工业体系的建设,为后来的经济改革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创造了条件。
两国之所以在各自经济非常落后的情况下仍然致力于工业化建设,主要是因为有苏联模式在起引导作用,以及当时对现代化的观念就是建立在工业化之上的。
两国先后施行%五年计划&,力图实现重工业先导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在中国被贴上的是%赶超英美&标签,在印度则是%尼赫鲁式的社会主义道路&,!类似的方式引出相同的结果:中印在改革前的经济发展都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是否可归入失败,则可能存在不同的看法,但两国在付出了巨大代价后都建立了基本的工业架构,从而为加入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打开了通道。
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在中印两国引出的结果很不相同。
两国尽管都有劳动力密集、成本低廉的优势,但产业发展的方向大不相同:中国的发展重心是制造业,印度的重心更落在外包服务业,而这两者都是发达国家资本与产业转移的领域。
相比较而言,中国在产业规模和实际产出等方面做得明显好于印度,不但中国改革开放早于印度十多年,而且在两国平行崛起的进程中,中国的国力增长速度也大大高于印度。
这造成了两国虽为%共同崛起&,但其内涵和实质也不太一样。
中国的经济总量加速上升即将超过长期居世界第二的日本,∃而印度则仍处较低阶位,至2009年仅为1.2693万亿美元,只及中国的大约四分之一,(两国的经济总量相加尚不及美国的一半,但这并没有!∃(沈开艳、权衡:∀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研究)))中国与印度经济发展比较#,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3~46页。
据∀纽约时报#及其他国际媒体2010年8月报道,中国在2010年第二季度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据现行汇率计算,日本第二季度GDP总量为1.28万亿美元,中国为1.33万亿美元。
这可能是中国崛起为世界大国的里程碑式的指标。
The Econo m i st In t elli gence Un it,C ountry R e port,Ind ia,D ece m ber2009.降低中印共同崛起对世界体系的冲击性影响。
首先,长期以来,在国际体系的金字塔结构中,除美国高居顶尖外,处于所谓%第二圈&的均为其他发达国家,使该结构之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特性体现得非常明显,中印的崛起将加速打破这个结构,中国以及印度必定或已经进入了%第二圈&。
其次,经济总量在中印的庞大人口因素之下一般常被细化为无足轻重,也就是说中印的庞大人口在国际政治的考量中可以被视为负面因素,但正是人口因素决定了一旦经济总量产生飞跃将在地缘政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决定了国际政治中心转移的方向,就是邓小平早在二十余年前就说过的,%中印两国不发展起来就不是亚洲世纪。
真正的亚太世纪或亚洲世纪,是要等中国、印度和其他一些邻国发展起来,才算到来。
&!邓小平在和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讨论这个问题时就是以中印庞大人口为出发点的,也是今天考量中印共同崛起的一个依据。
再者,共同崛起与争夺霸权是否存在相关性呢?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中印共同崛起是否意味着两国共同挑战现行国际体系,颠覆既定的格局?二是中印共同崛起是否导致两国之间会产生%争霸&?这个类比与当年德国和美国崛起于世界体系有相似之处,都是既定体系的后来者,也都是具有深远潜力的挑战者。
传统的国际政治理论和地缘政治理论对上述两点都持肯定的方式,这构成了如何评估中印共同崛起之政治后果的一个重要背景。
最后,中印关系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对两国共同崛起构成了关键的影响。
由于两国之间存在着悬而未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因此西方主流学界对中印崛起的%共同&命题并不持积极的看法,美国学者约翰∋加弗的一本关于中印关系的著作书名就有%持久的争斗&字眼,∃反映了西方学界将中印关系的现状和前景都定位在一个%斗&字上,由此的逻辑推断只能是,如果两国共同崛起,只会斗得更凶。
综上所述,中印共同崛起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意义在于,两个发展中大国不断争取的新地位将打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来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结构,使固有的%中心&与%边缘&安排发生重大的变化。
也就是说,当中国和印度崛起为金字塔结构的第二层主要国家时,原有的第二层国家的组成势必发生质的变化,一些原来居于此的国家将退出,处于顶层的美国,其相对地位也将因第二层国家发生变化而变化。
这种变化的性质和趋势目前仍然不清楚,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形成的二十国集团峰会机制可能提供了一些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2页。
John W.Garver,P rot ra cte d C ontest:S ino-Indian R i va l ry i n t he Tw e n tiet h C e n t u ry(Seattle,W as h i ngton:U n i versit y ofW ash i ngt on Press,2001).示:新的国际体系结构一方面将仍然基于原有的阶梯排列,即美国仍高居顶层,从而美国主导的大部分机制规范也很难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另一方面,由于中印等发展中大国的兴起,美国领导其他发达国家为国际事务定调的做法越来越难推行,美国必须寻求新的合作对象,这可能使七国集团存在的必要性打上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