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胰脾影像解剖
合集下载
肝脏胆系胰腺与脾脏的影像诊断通用课件
01
02
03
肝脏大小形态
肝脏在影像学上表现为轮 廓清晰、形态饱满的脏器 ,大小与个体体型和生理 状态有关。
肝实质密度
正常肝脏实质密度较为均 匀,CT值约为50-70 Hu ,呈均匀的软组织密度。
肝血管结构
肝血管包括门静脉、肝动 脉和肝静脉,在影像上表 现为清晰的管道结构,走 行自然,无狭窄或扩张。
肝脏病变影像表现
03
04
形态改变
胰腺形态可发生肿胀、萎缩、 分叶状等改变。
密度不均
胰腺实质密度不均,可出现低 密度灶或高密度灶。
边缘模糊
胰腺边缘模糊,与周围组织分 界不清。
胰管扩张
胰管扩张,可伴有结石或钙化 。
胰腺影像诊断案例分析
急性胰腺炎
胰腺肿胀、密度不均,胰周炎性 改变,可伴有胰管扩张。
慢性胰腺炎
胰腺萎缩、钙化,胰管扩张、扭 曲,可伴有胰周炎性改变。
肝脏肿大
肝脏体积增大,形态饱满 ,常见于肝炎、肝硬化、 肝癌等疾病。
肝实质密度不均
肝实质密度出现不均匀, 可见于脂肪肝、肝脓肿、 肝癌等疾病。
肝血管异常
肝血管出现狭窄、扩张或 扭曲等异常改变,提示血 管病变或肿瘤侵袭。
肝脏影像诊断案例分析
肝炎案例
患者肝功能异常,CT显示肝脏肿 大,密度不均,考虑诊断为肝炎
。
肝癌案例
患者有乙肝病史,CT显示肝脏占 位性病变,密度不均,增强扫描动 脉期明显强化,考虑诊断为肝癌。
脂肪肝案例
患者体型肥胖,CT显示肝脏密度普 遍降低,肝实质密度不均,考虑诊 断为脂肪肝。
02
胆系影像诊断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5.1.1)--肝胆胰的影像解剖
脾脏MRI表现
• 形态均类似CT(CT各向同性使得MRI不再有多方位
优势) 信号强度:长T1长T2(较肝脏) 脾血管流空 GD-DTPA增强,类似CT增强 脾脏的数目变化较大(3----0)
三、应用
• 影像解剖为临床提供了极大便利 • 不同影像技术呈现的多种表现对解剖结构的识
别各有优势,因此在不同疾病诊断应用上形成 优势互补,对占位病变或血管性病变及管状结 构病变应采用相应成像手段 • 分段描述有助病变定位、定量及合理制定临床 方案:如癌灶的处理 • 新技术的应用:微创医学、肝移植等
• 第一肝门:门静脉平扫低密度,增强显示 高密度,形态大小分支属支
• 胆囊窝层面* 肾门层面*
二(1)上腹部CT断层解剖
• (1)CT平扫: 均匀密度,55-75(40-65)HU,高于脾胰肾,轮 廓光滑,形态规则 肝门结构包括血管(动脉,门脉,肝静脉、胆管)
• (2)增强扫描: 实质和血管均有强化,分别以①动脉期②门脉期 ③肝实质期
右门静脉发出上、下分支分别进入每 段的中心。
表面观
肝脏的形态正常变异: 1獭尾肝(左叶),2利德尔叶 (肝右 叶),3舌形尾叶突(尾状叶)
二 断层解剖大体分层
• 上腹腔毗邻器官多,结构复杂,代表性层 面有4个层面:(“一窝三门”,CT为例)
• 第二肝门:显示肝静脉3支汇入下腔静脉: 平扫呈低密度;中重度脂肪肝、 增强动脉 期(逆流)或静脉期呈高密度
管显示水样信号;
二(5)胰腺
• 位置---形态---变异:胰腺分裂,环形 胰腺**
• 主胰管(Wirsung管):正常管径13mm
• 胰腺表面--稀疏膜层结构
• 胰腺实质CT值:35-55HU,随年龄变 化-萎缩或脂肪变性呈“毛边”---羽 毛状或锯齿状。胰尾对比不佳与肠管 混淆。
肝胆、脾脏及胰腺结核的影像学诊断课件
3胆
4脾
胆囊和胆管组成的胆道系统储存和分泌胆汁, 帮助消化脂肪。
脾脏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负责滤清血液、 生成免疫细胞和储存血液组织。
影像学检查的种类和原理
X射线检查
X射线通过穿透组织和器官,生 成影像,用于检测骨骼结构和 某些肿瘤。
超声检查
超声波通过人体组织和器官, 生成实时图像,帮助检查器官 的结构和功能。
3 定期随访
对于长期结核治疗的患者, 需要进行定期的影像学随 访,以评估疗效和疾病进 展。
结论和展望
影像学在肝胆、脾脏及胰腺结核的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 步,我们可以期待更准确、更可靠的影像学诊断方法的发展。
CT扫描
CT扫描通过多个X射线片生成横 断面图像,可以精确地测量器 官的大小和形态。
肝胆结核的影像学表现
1
肝脏增大
肝胆结核导致肝脏增大,可通过超声核可能导致腹腔积液的形成,可以通过超声和CT扫描来检测。
3
肝内结节
结核性肝内结节通常呈低密度,CT扫描和MRI可用于确诊。
脾脏结核的影像学表现
脾脏增大
脾脏结核导致脾脏增大,可以通过超声和CT扫描来观察。
脾脏钙化
结核病变可导致脾脏钙化,CT扫描是检测钙化的有效方法。
脾内结节
脾脏结核可形成结节,可通过超声和CT扫描来确定结核性结节。
胰腺结核的影像学表现
胰腺增大
胰腺结核导致胰腺增大,可以通 过超声和CT扫描来观察。
胰腺钙化
少数胰腺结核患者会出现胰腺钙 化,CT扫描是检测钙化的可靠方 法。
胰腺脓肿
在罕见的情况下,胰腺结核可能 导致脓肿形成,可通过CT扫描来 检测。
影像学诊断的注意事项
1 多模态检查
肝脏胆系胰腺与脾脏的影像诊断通用课件
体、尾三部分。
密度均匀
正常胰腺的密度均匀,与周围组 织界限清晰,无异常密度影。
胰管无扩张
正常胰腺的胰管无扩张,管径不 超过3mm。
胰腺病变影像表现
形态改变
病变引起的胰腺形态改变,如 肿大、萎缩、局限性隆起等。
密度不均
病变部位胰腺密度不均,可出 现低密度或高密度影。
胰管扩张
胰管扩张是胰腺病变的常见表 现之一,管径超过3mm。
通过定期影像学检查可以监测治疗效果,评估病情进展或好转。
THANKS
当肝脏发生病变时,肝实 质密度可能会出现不均匀, 表现为低密度或高密度灶。
肝肿大或缩小
病变可能导致肝脏体积增 大或缩小,与正常肝脏大 小形态有差异。
血管纹理异常
病变可能引起肝脏血管的 异常改变,如扩张、狭窄 或扭曲。
肝脏影像诊断临床意义
协助诊断肝脏疾病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 肝脏的异常表现,为临床 医生提供诊断依据。
椭圆形,管壁光滑。
胰腺
轮廓清晰,形态规则,实质回 声均匀,主胰管无扩张。
脾脏
形态规则,包膜完整,实质回 声均匀。
胆系病变影像表现
胆囊结石
胆管扩张
胆囊内出现强回声团块, 可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肝内外胆管扩张,管壁 增厚、毛糙。
胰腺炎
胰腺体积增大,形态饱 满,实质回声减低,主
胰管扩张。
脾脏病变
脾脏体积增大,形态失 常,实质回声不均匀。
淋巴结肿大
胰腺病变可能引起淋巴结肿大, 表现为区域性淋巴结增大。
胰腺影像诊断临床意义
诊断胰腺疾病
通过影像诊断可以确诊大部分胰腺疾病,如 急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等。
监测疗效
治疗后通过影像诊断可以监测治疗效果,评 估病情变化和预后。
密度均匀
正常胰腺的密度均匀,与周围组 织界限清晰,无异常密度影。
胰管无扩张
正常胰腺的胰管无扩张,管径不 超过3mm。
胰腺病变影像表现
形态改变
病变引起的胰腺形态改变,如 肿大、萎缩、局限性隆起等。
密度不均
病变部位胰腺密度不均,可出 现低密度或高密度影。
胰管扩张
胰管扩张是胰腺病变的常见表 现之一,管径超过3mm。
通过定期影像学检查可以监测治疗效果,评估病情进展或好转。
THANKS
当肝脏发生病变时,肝实 质密度可能会出现不均匀, 表现为低密度或高密度灶。
肝肿大或缩小
病变可能导致肝脏体积增 大或缩小,与正常肝脏大 小形态有差异。
血管纹理异常
病变可能引起肝脏血管的 异常改变,如扩张、狭窄 或扭曲。
肝脏影像诊断临床意义
协助诊断肝脏疾病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 肝脏的异常表现,为临床 医生提供诊断依据。
椭圆形,管壁光滑。
胰腺
轮廓清晰,形态规则,实质回 声均匀,主胰管无扩张。
脾脏
形态规则,包膜完整,实质回 声均匀。
胆系病变影像表现
胆囊结石
胆管扩张
胆囊内出现强回声团块, 可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肝内外胆管扩张,管壁 增厚、毛糙。
胰腺炎
胰腺体积增大,形态饱 满,实质回声减低,主
胰管扩张。
脾脏病变
脾脏体积增大,形态失 常,实质回声不均匀。
淋巴结肿大
胰腺病变可能引起淋巴结肿大, 表现为区域性淋巴结增大。
胰腺影像诊断临床意义
诊断胰腺疾病
通过影像诊断可以确诊大部分胰腺疾病,如 急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等。
监测疗效
治疗后通过影像诊断可以监测治疗效果,评 估病情变化和预后。
肝胆脾胰CT解剖-精品医学课件
肝 静
– 门静脉:左心室-主动脉-肠系膜/脾A-V-门静脉 50~60s 脉
肝脏增强扫描的分期及特点
110-120s
– 动脉期(20-25s):对比剂充盈肝脏动脉,肝实质轻度强化
– 门脉期(50-60s):对比剂充盈门静脉,门静脉强化明显(高于 肝动脉),肝实质明显强化
– 平衡期(110-120s):对比剂在肝血窦内混合达到平衡状态, 肝静脉、下腔静脉显示良好,肝实质持续强化
肝脏CT多期扫描和CT后处理
平扫
动脉期
门脉期
平衡期
MIP
MPR
肝脏多期增强扫描的意义
临床意义 – 多数肿瘤由动脉供血,利用造影时差,区分正常肝脏和肿 瘤性病变
鉴别意义 – 肝细胞癌:快进快出 – 血管瘤:早出晚归 –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快进慢出,中央星状疤 痕延迟强化 – 肝内胆管细胞癌:逐渐强化 – 转移瘤:环形强化为主 – 肝囊肿:各期均无强化
肝胆胰脾影像解剖
一、肝脏的分段
肝脏的分叶与分段
Ⅱ
Ⅷ
Ⅳ
Ⅶ
Ⅲ
Ⅳ ⅥⅤ
肝Couinaud系统
思考
肝脏分段解剖标志是什么?
肝静脉 第二肝门
门静 脉
门静脉
思考
定肝脏分段解剖标志:
– 平扫? – 增强?
第 一 肝 门 区
二、肝脏双重血供
肝动脉
占肝供血20%-30%
含氧量高
主 动 脉
肝血窦
肝静脉
下 腔
(三条) 静
70s
脉
•胃肠 经毛细血管网 •肠系膜上静脉
•脾动脉
•脾静脉
门静脉(腹腔不成对器官静脉)
占肝供血75%-80% 含氧量低
头颈部影像解剖第十二章肝、胆、胰、脾
。
在胰颈或胰体部位,有时可见 到胰管扩张或狭窄等异常改变
。
04
脾的影像解剖
脾的位置与形态
脾位于左侧第7-10肋骨处,呈扁窄形 或扁圆形,其长轴与左第10肋骨平行。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脾脏不能通过常规
的胸片检查看到。
脾脏是一个重要的淋巴器官,具有过滤 血液中的细菌、病毒和其他有害物质的
功能。
脾脏也是人体的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能 够产生免疫细胞,帮助身体抵御感染和
其他疾病。
脾的断面解剖
脾脏内部有许多小梁和血窦,这些结构有助于血液在 脾脏内的流动和过滤。
脾脏的断面呈红色或暗红色,质地柔软,表面光重要意义。
脾周血管的影像解剖
脾周血管包括脾动脉和脾静脉,它们 是脾脏的主要供血和回流血管。
脾静脉则通常由数条小静脉汇合而成, 与脾动脉一起进入脾脏,并在脾门处 形成较大的静脉血管。
头颈部影像解剖第十二章肝、胆、 胰、脾
目录
• 肝的影像解剖 • 胆的影像解剖 • 胰的影像解剖 • 脾的影像解剖
01
肝的影像解剖
肝的位置与形态
位置
肝脏位于右上腹,横膈下,右肾 前,胃右侧,其大部分被肋骨覆 盖。
形态
肝脏呈不规则的楔形,可分为左 右两叶,右叶大而厚,左叶小而 薄。
肝的断面解剖
矢状切面
03
胰的影像解剖
胰的位置与形态
胰位于上腹部的后腹膜腔内, 横跨第2至第4腰椎前方,是腹 膜后位器官。
胰的形态狭长,可分为头、颈、 体、尾四部分,其中头部膨大 朝向左上方,与十二指肠降部 和水平部相毗邻。
胰头下方是钩突,呈游离状态, 与肠系膜上血管相邻。
胰的断面解剖
横断面上,胰头部呈半月形,中 部呈圆形,而尾部则呈三角形。
在胰颈或胰体部位,有时可见 到胰管扩张或狭窄等异常改变
。
04
脾的影像解剖
脾的位置与形态
脾位于左侧第7-10肋骨处,呈扁窄形 或扁圆形,其长轴与左第10肋骨平行。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脾脏不能通过常规
的胸片检查看到。
脾脏是一个重要的淋巴器官,具有过滤 血液中的细菌、病毒和其他有害物质的
功能。
脾脏也是人体的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能 够产生免疫细胞,帮助身体抵御感染和
其他疾病。
脾的断面解剖
脾脏内部有许多小梁和血窦,这些结构有助于血液在 脾脏内的流动和过滤。
脾脏的断面呈红色或暗红色,质地柔软,表面光重要意义。
脾周血管的影像解剖
脾周血管包括脾动脉和脾静脉,它们 是脾脏的主要供血和回流血管。
脾静脉则通常由数条小静脉汇合而成, 与脾动脉一起进入脾脏,并在脾门处 形成较大的静脉血管。
头颈部影像解剖第十二章肝、胆、 胰、脾
目录
• 肝的影像解剖 • 胆的影像解剖 • 胰的影像解剖 • 脾的影像解剖
01
肝的影像解剖
肝的位置与形态
位置
肝脏位于右上腹,横膈下,右肾 前,胃右侧,其大部分被肋骨覆 盖。
形态
肝脏呈不规则的楔形,可分为左 右两叶,右叶大而厚,左叶小而 薄。
肝的断面解剖
矢状切面
03
胰的影像解剖
胰的位置与形态
胰位于上腹部的后腹膜腔内, 横跨第2至第4腰椎前方,是腹 膜后位器官。
胰的形态狭长,可分为头、颈、 体、尾四部分,其中头部膨大 朝向左上方,与十二指肠降部 和水平部相毗邻。
胰头下方是钩突,呈游离状态, 与肠系膜上血管相邻。
胰的断面解剖
横断面上,胰头部呈半月形,中 部呈圆形,而尾部则呈三角形。
肝胆胰脾正常影像表现通用课件
肝胆胰脾正常影像 表现通用课件
目录
• 肝胆胰脾概述 • 肝脏正常影像表现 • 胆囊正常影像表现 • 胰腺正常影像表现 • 脾脏正常影像表现
01
肝胆胰脾概述
肝胆胰脾的生理功能
肝
作为人体最大的实质性 器官,具有代谢、解毒 、分泌、免疫等多种生
理功能。
胆
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排泄 胆汁,帮助消化食物中
的脂肪。
血管
正常脾脏血管走行自然,无扭曲、扩张或狭 窄。血管壁清晰,无钙化或血栓形成。
淋巴系统
正常脾脏淋巴组织丰富,但无淋巴结肿大或 异常钙化灶。
THANK YOU
感谢观看
胆囊内胆汁密度及信号
总结词
胆囊内胆汁密度及信号均匀,无结石或异常占位。
详细描述
胆汁密度及信号均匀一致,呈水样低密度或低信号,无高密度结石或异常占位 病变。胆汁透声良好,无沉淀物或泥沙样结石。
04
胰腺正常影像表现
胰腺大小形态
胰腺大小
正常胰腺长度一般为10-15cm,厚度 为2-3cm,宽度为3-4cm。
脾
位于左上腹,呈扁圆形,具有 丰富的血供。
肝胆胰脾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超声检查
无创、无痛、无辐射的检查方 式,常用于初步筛查。
CT检查
通过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可 以清晰显示器官结构和病灶。
MRI检查
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对器官进 行成像,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 。
X线检查
常用于观察器官的形态和位置 关系,但对细节显示有限。
02
肝脏正常影像表现
肝脏大小形态
肝脏大小形态正常是肝脏影像表现的关键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肝脏的大小与人体身高和体重成正比,形态呈不规则的楔形,右叶 厚而大,左叶薄而小。在影像学检查中,肝脏边缘光滑,轮廓清晰,无局限性隆 起或凹陷。
目录
• 肝胆胰脾概述 • 肝脏正常影像表现 • 胆囊正常影像表现 • 胰腺正常影像表现 • 脾脏正常影像表现
01
肝胆胰脾概述
肝胆胰脾的生理功能
肝
作为人体最大的实质性 器官,具有代谢、解毒 、分泌、免疫等多种生
理功能。
胆
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排泄 胆汁,帮助消化食物中
的脂肪。
血管
正常脾脏血管走行自然,无扭曲、扩张或狭 窄。血管壁清晰,无钙化或血栓形成。
淋巴系统
正常脾脏淋巴组织丰富,但无淋巴结肿大或 异常钙化灶。
THANK YOU
感谢观看
胆囊内胆汁密度及信号
总结词
胆囊内胆汁密度及信号均匀,无结石或异常占位。
详细描述
胆汁密度及信号均匀一致,呈水样低密度或低信号,无高密度结石或异常占位 病变。胆汁透声良好,无沉淀物或泥沙样结石。
04
胰腺正常影像表现
胰腺大小形态
胰腺大小
正常胰腺长度一般为10-15cm,厚度 为2-3cm,宽度为3-4cm。
脾
位于左上腹,呈扁圆形,具有 丰富的血供。
肝胆胰脾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超声检查
无创、无痛、无辐射的检查方 式,常用于初步筛查。
CT检查
通过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可 以清晰显示器官结构和病灶。
MRI检查
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对器官进 行成像,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 。
X线检查
常用于观察器官的形态和位置 关系,但对细节显示有限。
02
肝脏正常影像表现
肝脏大小形态
肝脏大小形态正常是肝脏影像表现的关键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肝脏的大小与人体身高和体重成正比,形态呈不规则的楔形,右叶 厚而大,左叶薄而小。在影像学检查中,肝脏边缘光滑,轮廓清晰,无局限性隆 起或凹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肝胆胰脾X解剖
一 、肝脏
肝脏是最大的消化腺,体内物质代谢和解毒的重要器官; 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肝脏呈楔形,右圆厚,左扁薄; 上下两面(膈面,脏面),前后左右四缘; 脏面上看,有两条纵沟和一条横沟,呈“H”状, 将肝脏分为右叶、方叶、尾状叶和左叶; 左纵沟:前为肝圆韧带,后为静脉韧带,分左叶与方叶 右纵沟:前部为胆囊,后部为下腔静脉,分左叶与右叶 横沟即肝门,内有肝动脉、门静脉和总肝管出入肝脏, 门静脉居后,肝动脉居左前、总肝管居右前,形成 三角形关系,前方为方叶,后为尾状叶。
叶段划分:采用国际上2叶8段的方法。
肝静脉在叶间裂和段裂内通过,而门静脉分支
在叶和段内通过 在高的层面,以肝静脉为主要标记
肝中静脉经过正中裂,分肝脏为左右叶 肝左静脉经过左叶间裂,分左叶为内外两段
肝右静脉经过右叶间裂,分右叶为前后两段
在其他层面,以门静脉为主要标记
江大附院 CT室 26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4
肝脏为肝动脉及门静脉双重供血器官; 肝的内部以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三者伴行为
基础,合称Glisson系统;
各肝叶肝段之间没有明显的结缔组织隔; 叶段划分:采用国际上2叶8段的方法。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5
2018/10/14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22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23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24
第二节 肝胆胰脾断面解剖
(一) 肝脏CT断面解剖
正常肝脏密度均匀一致,比脾脏高,轮廓光滑,CT 值 40~70Hu,肝门区可见肝动脉、门静脉和肝管,三 者伴行进入肝实质。门静脉居后,肝动脉居左前、总肝 管居右前,形成三角形关系。
2018/10/14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27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分为底、体、颈、管四部分 大小7~10cm * 3~4cm,壁厚2~3mm
胆总管长约7~8cm,内径 0.5~0.8cm,末端和主胰管 汇合成瓦特壶腹,开口到十二指肠降部乳头口。
江大附院 CT室 12
2018/10/14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13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1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2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3
肝脏的裂隙及叶段的划分:
1、斜裂(主叶间裂或正中裂),矢状位,胆囊窝中点 到下腔静脉左壁的连线,左右叶的分界, 裂隙内有中肝静脉通过; 2、纵裂(左叶间裂)即圆韧带裂隙,矢状位, 与左纵沟一致,分肝左叶为内侧段和外侧段 , 裂的上部有左肝静脉干通过; 3、左叶外侧段间裂,冠状位,分左叶外侧段为上、下两段; 4、右叶间裂,冠状位,分右叶为前、后两段, 裂内有右肝静脉通过; 5、背裂,冠状位,偏于肝脏的后份,背裂的后方为尾状叶,的根部。
平片了解肝脏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
肝脏位于右上腹,正位像呈三角形,肝左叶从食管 及胃底前面延伸到胸骨左侧约5cm处; 肝脏密度均匀,呈软组织密度; 肝角是常见标志,投影于髂嵴与肋弓连线中点;
肝大小:左右径25cm
上下最大径16cm 前后最大径15cm 肝高度:从右缘下极到右膈顶的距离,正常 21.3cm 肝宽度:从肝门到右肋膈角的距离,正常 12.3cm
14
腹部平片 显示胆囊结石影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15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16
慢性胆囊炎
平片示胆囊 膨大,胆囊 壁钙化,形 成“瓷胆囊”。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17
三、胰腺
位于上腹部,横跨于L1、2之前, 腹膜后器官,除胰尾外,位于肾前间隙, 胰长约12~15cm,宽3.4~4.0cm,厚1.5~2.5cm 分为头、颈、体、尾4个部分,从胰头到胰尾逐渐变薄 后方有肠系膜上动脉、静脉 主胰管长约16.2+-2.5cm,直径向远侧逐渐变细 胰头部3mm ,体部2mm,尾部1mm 65%主胰管与胆总管末端合成共同管道,即瓦特壶腹 部,再开口到十二指肠乳头口 副胰管,副乳头
江大附院 CT室 18
2018/10/14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19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20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21
四、 脾脏
脾脏为密度均匀软组织影, 位于左上腹,第9~11后肋处, 长轴与第10后肋一致,新月 形,边缘锐利,下界清晰; 一般人脾下极平第2腰椎; 深呼吸时脾脏上下活动范围1~2cm; 脾脏长径(上下极间最大距离)8~14cm; 脾脏宽度(与长径相垂直的最大宽度)5~9cm。
江大附院 CT室
6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7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8
肝脏的血液循环
双重血供:肝动脉及门静脉 ♪ 第一肝门横沟为第一肝门, 为左、右肝管,肝固有动脉,门静脉等结
构出入肝的部位。
♪ 第二肝门肝左、中、右肝静脉进入下腔静
脉的部位。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9
平扫肝静脉、门静脉呈树枝状低密度影,与下腔静 脉相同,造影增强后,肝内外血管显示清楚。肝内胆管 正常时不显影,扩张时才显示,无强化,呈低密度影, 胆管CT值10~30Hu。 肝门和肝裂含较多纤维组织及脂肪,呈低密度影。 左叶大小形态变异大,多数超过中线,有时可达左外侧 腹壁与脾脏接近或重叠。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25
江大附院 CT室 10
2018/10/14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11
二、胆囊及胆道
左右肝管在肝门下3~4cm合成肝总管 左右肝管长 2.5~3.5cm,直径 0.3cm 肝总管长 3~4cm,直径 0.5~0.6cm 胆囊管长 3~4cm,直径 0.2~0.3cm 与肝总管夹角为锐角 胆囊呈梨型,容量40~60ml
一 、肝脏
肝脏是最大的消化腺,体内物质代谢和解毒的重要器官; 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肝脏呈楔形,右圆厚,左扁薄; 上下两面(膈面,脏面),前后左右四缘; 脏面上看,有两条纵沟和一条横沟,呈“H”状, 将肝脏分为右叶、方叶、尾状叶和左叶; 左纵沟:前为肝圆韧带,后为静脉韧带,分左叶与方叶 右纵沟:前部为胆囊,后部为下腔静脉,分左叶与右叶 横沟即肝门,内有肝动脉、门静脉和总肝管出入肝脏, 门静脉居后,肝动脉居左前、总肝管居右前,形成 三角形关系,前方为方叶,后为尾状叶。
叶段划分:采用国际上2叶8段的方法。
肝静脉在叶间裂和段裂内通过,而门静脉分支
在叶和段内通过 在高的层面,以肝静脉为主要标记
肝中静脉经过正中裂,分肝脏为左右叶 肝左静脉经过左叶间裂,分左叶为内外两段
肝右静脉经过右叶间裂,分右叶为前后两段
在其他层面,以门静脉为主要标记
江大附院 CT室 26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4
肝脏为肝动脉及门静脉双重供血器官; 肝的内部以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三者伴行为
基础,合称Glisson系统;
各肝叶肝段之间没有明显的结缔组织隔; 叶段划分:采用国际上2叶8段的方法。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5
2018/10/14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22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23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24
第二节 肝胆胰脾断面解剖
(一) 肝脏CT断面解剖
正常肝脏密度均匀一致,比脾脏高,轮廓光滑,CT 值 40~70Hu,肝门区可见肝动脉、门静脉和肝管,三 者伴行进入肝实质。门静脉居后,肝动脉居左前、总肝 管居右前,形成三角形关系。
2018/10/14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27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分为底、体、颈、管四部分 大小7~10cm * 3~4cm,壁厚2~3mm
胆总管长约7~8cm,内径 0.5~0.8cm,末端和主胰管 汇合成瓦特壶腹,开口到十二指肠降部乳头口。
江大附院 CT室 12
2018/10/14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13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1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2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3
肝脏的裂隙及叶段的划分:
1、斜裂(主叶间裂或正中裂),矢状位,胆囊窝中点 到下腔静脉左壁的连线,左右叶的分界, 裂隙内有中肝静脉通过; 2、纵裂(左叶间裂)即圆韧带裂隙,矢状位, 与左纵沟一致,分肝左叶为内侧段和外侧段 , 裂的上部有左肝静脉干通过; 3、左叶外侧段间裂,冠状位,分左叶外侧段为上、下两段; 4、右叶间裂,冠状位,分右叶为前、后两段, 裂内有右肝静脉通过; 5、背裂,冠状位,偏于肝脏的后份,背裂的后方为尾状叶,的根部。
平片了解肝脏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
肝脏位于右上腹,正位像呈三角形,肝左叶从食管 及胃底前面延伸到胸骨左侧约5cm处; 肝脏密度均匀,呈软组织密度; 肝角是常见标志,投影于髂嵴与肋弓连线中点;
肝大小:左右径25cm
上下最大径16cm 前后最大径15cm 肝高度:从右缘下极到右膈顶的距离,正常 21.3cm 肝宽度:从肝门到右肋膈角的距离,正常 12.3cm
14
腹部平片 显示胆囊结石影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15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16
慢性胆囊炎
平片示胆囊 膨大,胆囊 壁钙化,形 成“瓷胆囊”。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17
三、胰腺
位于上腹部,横跨于L1、2之前, 腹膜后器官,除胰尾外,位于肾前间隙, 胰长约12~15cm,宽3.4~4.0cm,厚1.5~2.5cm 分为头、颈、体、尾4个部分,从胰头到胰尾逐渐变薄 后方有肠系膜上动脉、静脉 主胰管长约16.2+-2.5cm,直径向远侧逐渐变细 胰头部3mm ,体部2mm,尾部1mm 65%主胰管与胆总管末端合成共同管道,即瓦特壶腹 部,再开口到十二指肠乳头口 副胰管,副乳头
江大附院 CT室 18
2018/10/14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19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20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21
四、 脾脏
脾脏为密度均匀软组织影, 位于左上腹,第9~11后肋处, 长轴与第10后肋一致,新月 形,边缘锐利,下界清晰; 一般人脾下极平第2腰椎; 深呼吸时脾脏上下活动范围1~2cm; 脾脏长径(上下极间最大距离)8~14cm; 脾脏宽度(与长径相垂直的最大宽度)5~9cm。
江大附院 CT室
6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7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8
肝脏的血液循环
双重血供:肝动脉及门静脉 ♪ 第一肝门横沟为第一肝门, 为左、右肝管,肝固有动脉,门静脉等结
构出入肝的部位。
♪ 第二肝门肝左、中、右肝静脉进入下腔静
脉的部位。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9
平扫肝静脉、门静脉呈树枝状低密度影,与下腔静 脉相同,造影增强后,肝内外血管显示清楚。肝内胆管 正常时不显影,扩张时才显示,无强化,呈低密度影, 胆管CT值10~30Hu。 肝门和肝裂含较多纤维组织及脂肪,呈低密度影。 左叶大小形态变异大,多数超过中线,有时可达左外侧 腹壁与脾脏接近或重叠。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25
江大附院 CT室 10
2018/10/14
2018/10/14
江大附院 CT室
11
二、胆囊及胆道
左右肝管在肝门下3~4cm合成肝总管 左右肝管长 2.5~3.5cm,直径 0.3cm 肝总管长 3~4cm,直径 0.5~0.6cm 胆囊管长 3~4cm,直径 0.2~0.3cm 与肝总管夹角为锐角 胆囊呈梨型,容量40~6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