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与岩性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震旦系楼子坝组第二段(Zlz2)、第三段(Zlz3)和第四段(Zlz4)

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四个岩性段,本区出露第二段(Zlz2)、第三段(Zlz3)和第四段(Zlz4)。第二段(Zlz2)主要岩性为浅灰、浅灰绿色中-薄层状变质粉砂岩、变质粉砂质泥岩、绢云母千枚岩、板岩夹中-厚层状变质杂砂岩、硅质岩、泥硅岩、硅泥岩;第三段(Zlz3)主要岩性为灰、灰绿色厚层变质中细粒石英砂岩、变质中细粒杂砂岩夹绢云母千枚岩、千枚状板岩、变质细砂质泥岩,上部偶夹变质凝灰质细砂岩;第四段(Zlz4)主要岩性为浅灰、灰绿色变质细砂质泥岩、千枚状板岩夹变质细粒石英砂岩、凝灰质细砂岩等。

(二)泥盆系上统天瓦岽组(D3t)

为一套陆相碎屑沉积,不整合覆盖于震旦系楼子坝组第四段(Zlz4)地层之上。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分述如下:

1、泥盆系上统天瓦岽组下段(D3t1)

岩性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石英砂砾岩、含砾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夹灰色中—薄层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等,岩石具弱片理化现象。地层倾向北西,倾角25~40°。

2、泥盆系上统天瓦岽组上段(D3t2)

岩性为灰色厚层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白色含砾石英砂岩、石英杂砂岩等,粉砂岩普遍具角岩化。地层倾向北西,倾角25~30°与下段地层整合接触。

3、泥盆系上统桃子坑组﹙D3tz﹚

为一套陆相碎屑沉积,整合覆盖于天瓦岽组地层之上。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分述如下:

(1)泥盆系上统桃子坑组下段(D3tz1)

小规模出现,岩性为灰白色厚—巨厚层含砾石英砂岩、中粗粒石英砂岩夹石英砂砾岩、粉砂岩等。地层倾向南东东,倾角15°左右。

(2)泥盆系上统桃子坑组上段(D3tz2)

岩性为灰、灰紫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灰白色石英砂岩、含砾石英砂岩,粉砂岩、泥岩具千枚状构造。地层倾向北西—北北西,倾角25~70°。与下段地层多为整合接触,局部断层接触。

(三)石炭系下统林地组(C1l)

该地层为一套陆相碎屑沉积,整合覆盖于桃子坑组之上。根据岩性组合特征本组划分为粗—细—粗整合过渡的三个岩性段,分述如下:

1、石炭系下统林地组第一段(C1l1)

岩性为灰白色厚层含砾石英砂岩、中细粒石英砂岩夹灰紫色粉砂岩。地层倾向大多为北西—北北西向,倾角25~35°。

2、石炭系下统林地组第二段(C1l2)

岩性为灰紫、灰黑色中薄层砂质粉砂岩、泥岩、炭质泥岩夹灰白色中厚层石英砂岩、岩屑石英杂砂岩,偶夹煤线。地层倾向北西—北西西向,倾角20~50°。

3、石炭系下统林地组第三段(C1l3)

岩性为灰白色厚—巨厚层含砾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石英砂砾岩、石英砾岩夹粉砂岩、泥岩。

4、石炭系上统经畲组(C2j)

主要为灰白色铁锰质角砾状硅质岩、硅泥岩夹粉砂岩、泥岩等。该组地层常见夹有铁、锰、硫铁矿等矿层。

5、石炭系上统老虎洞组(C2lh)

整合覆盖于经畲组之上,主要岩性为厚—巨厚层细晶白云岩、细晶灰质白云岩夹中层白云岩化细晶灰岩。地层倾向北西,倾角15°左右。

6、石炭系上统船山组(C2c)

整合覆盖于老虎洞组之上,主要岩性为浅灰色中—厚层含生物碎屑微晶灰岩,底部夹生物碎屑硅质岩。地层倾向北东,倾角20°左右。

(四)白垩系下统黄坑组(K1h)

分布于工作区的中部、北西部和东南部,根据其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分述如下:

1、白垩系下统黄坑组下段(K1h1)

为浅紫、紫红色厚—巨厚层复成份砾岩、复成份砂砾岩夹中厚层粉砂岩。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或断层接触。地层倾向南西,倾角25°左右。

2、白垩系下统黄坑组上段(K1h2)

以深灰、紫灰色玄武安山岩、安山岩、粗安岩、英安岩为主,夹紫红色复成份砂砾岩、粉砂岩及英安质含集块角砾凝灰岩、内砂屑灰岩等。喷发不整合于黄坑组下段或其它老地层之上。地层产状多变。

3、白垩系下统寨下组(K1z)

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分述如下:

(1)白垩系下统寨下组下段(K1z1)

为灰紫、紫红色厚—巨厚层复成份砾岩、凝灰质砾岩、复成份砂砾岩夹含砾杂砂岩、粉砂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整合覆盖于黄坑组上段或超覆于其它老地层之上。

(2)白垩系下统寨下组上段(K1z2)

下部以灰、灰紫、紫红色流纹(英安)质含角砾晶屑凝灰岩、英安流纹质含角砾晶屑熔结凝灰岩为主,夹流纹岩、流纹质含角砾晶屑熔岩及复成份砾岩、粉砂岩、沉凝灰岩,底部偶见玄武安山岩。上部以流纹岩、流纹斑岩、球粒流纹岩为主,夹流纹质晶屑凝灰岩、流纹质含角砾晶屑凝灰熔岩、火山角砾岩。喷发不整合于下段及其它老地层之上。

4、白垩系上统沙县组(K2s)

为一套红色碎屑岩组合,岩性以灰紫、紫红色中—厚层岩屑粉砂岩、钙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夹杂色厚-巨厚层复成份砾岩、含砾杂砂岩等。不整合覆盖于石帽山群及其它老地层之上。地层总体倾向南西,倾角10~25°。

5、白垩系上统崇安组(K2c)

仅分布于工作去的东部,为一套红色复成分砾岩、砂砾岩夹含砾杂砂岩。

(五)第四系(Q)

主要分布于旧县河、汀江河两侧及山间谷地,划分为更新统和全新统。

1、更新统(Qp)

主要为河流冲洪积松散堆积,下部为砾石层,上部为含铁粘土层。

2、全新统(Qh)

为河流冲洪积松散堆积,由砾石、砂砾、粘土及腐殖土组成。

二、构造

工作区地处闽西南拗陷带与上杭—云霄深断裂的交汇部位,宣和复式背斜、连城—上杭复式向斜西南端,上杭火山喷发~沉积盆地北部东侧(图2-1)。主要的断裂构造有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是本区的控岩控矿构造。其次为火山机构旁侧的环状断裂。区内断裂构造大多规模较大,一般走向长大于5km。

北西向上杭─云霄深大断裂切穿地壳,具有长期活动的特征,且控制着上杭白垩纪火山喷发~沉积盆地、燕山期花岗岩的侵入岩,在本区主要表现为呈北西走向的上杭白垩纪火山喷发—沉积盆地、燕山期侵入岩及断裂,是控制本区铜、金多金属成矿带的区域性构造。分布于矿区周围的次一级北西向断裂主要有大岌岗——龙江亭、迳美—凹上、小金山—古中峰、铜石下—紫金山等。多为中高角度逆冲断层,也有正断层,总体走向300~320°,倾向SW或NE,倾角40~80°。近等间距出现,其断层组合大致呈叠瓦状,即从西南往北东,地形逐渐抬升。该组断裂与北东向构造构成区域构造基本格局,是本区重要的导岩导矿构造和容矿构造。

北东向宣和复式背斜,为变质基底和盖层的叠加褶皱构造,总体呈NE~NNE走向,向南西倾伏,轴面倾向NW,倾角45°左右,由震旦系组成其核部,两翼主要为上泥盆统和石炭系。两侧相伴有官庄—珊瑚、庙前—旧县复向斜。宣和复背斜形成于华力西~印支期,紫金山矿田即位于该复式背斜的西南倾伏端。与褶皱相平行的北东向断裂十分发育,多为压扭性断裂,也有张性断裂,走向40~50°,倾向北西或南东,形成于华力西~印支期,燕山期有强烈活动,对燕山期侵入岩和火山岩有重要控制作用。布于矿区周围的主要有悦洋—赤水、龙江亭—南山、金山脚下—中寮等断裂。多为压扭性断裂,走向40~50°,倾向NW或SE。近等间距出现,断层组合复杂,其中在矿区附近以正断层为主。

三、火山岩与火山构造

(一)火山岩

火山岩分布于西、南部悦洋—谷坑—石灰岭一带。火山岩层位主要为下白垩统石帽山群,主要分布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