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对文学作品检索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语料库对文学作品的检索分析

摘要本文依据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以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为自建英文语料库,借助wordsmith 和antconc功能,对这部小说的语言运用、情节发展、人物塑造、象征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不仅得到对文本更加理性的诠释,而且更深入探讨了将语料库检索软件运用于揭示文学作品特征的新途径。

关键词: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语料库检索文学分析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人们建设大型语料库的最初目的主要是用于词典编纂和语法研究。然而,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将语料库研究方法应用于文学领域。因为一部文学作品的文体风格是作者在文字交流中形成的独特魅力,是作者创作意图在字里行间的反映,所以研究文体风格必须源始于作品的文本,即语言的使用。语料库正是从这一点切入了文学赏析和文艺评论的研究,即已经收入语料库的大量文学作品逐渐成了文学赏析和文学评论的有利资源,而利用语料库检索软件对文学语篇进行分析,以此“把隐含的结构显现出来同时激发人的想象力,并可检验文本对读者的感染力”。与传统方法相比,这种方法对研究作家的某种语言特点或作品的主题表达提供了可靠的量化依据,避免了传统文学品评中只注重概念演绎或生搬各种文学以外的理论进行穿凿附会的弊端。

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代表作《最后的常春藤叶》不但受到广大中外读者的喜爱,也激发了众多语言文学研究者的研究兴趣。国内对于欧·亨利作品的研究非常多,本文作者在查询中国期刊网时,以“欧·亨利”为关键词检索,发现有210篇论文;以“最后一片藤叶,最后的常春藤叶”为关键词查询,结果有47篇论文。这47篇论文主要从主题意义、故事情节、角色剖析、人性美学、象征意义等各个侧面对此作品进行解析,方法上主要是描述性的分析。本文研究则基于语料库,使用wordsmith及antconc软件检索,对文学文本进行量化分析,从新的角度分析这篇小说在语言运用、情节发展、人物刻画和象征意义等方面的特点,达到对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更理性、更客观的分析,以此为研究文学作品寻找出一个更新、更深入的途径。笔者将利用brown文学语料库作为参照语料库进行比较。

二文本检索分析

本文主要使用的语料库是《最后的常春藤叶》英文原文构成的语料库tll,为了使检索结果更具有说服力,选取通用语料库brown 作为参照语料库。一部作品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反映了作品中意象的丰富程度。本文借助wordsmith软件中的wordlist工具对语篇的基本信息进行统计,自动生成词表,通过词表可以得出该作品的一些基本的文本信息,同时笔者将这组数据与brown文学语料库数据相比较,统计比较表明:该作品的形符数为1,024,远远低于brown 语料库的标准形符数1,200,490,属于较短的文学作品,符合短篇

小说短小精悍之特点。该文本的类符形符比为47.3,超过brown语料库标准的39.04,说明该作品虽为短篇小说,但词汇变化量却并不小。平均词长为5,与brown语料库的4.48基本持平,说明作品中的词汇基本属于较简单词,有较多常用词汇。我们可以初步判定:该作品用词贴近生活,词汇难度相对小,句子及篇幅不长,较容易理解,这都大大增加了其可读性。

以上是通过wordsmith语料库软件对作品的文本分析得出的量化数据,这些数据对于我们对文学作品有了更加理性的诠释。

三主题情节检索

我们知道,通过观察关键词词表中排在较前的关键词,可以得到该文本的最关键信息(关键值越高,说明该信息越重要),如故事中的主题、主要人物、时间、地点、背景、关键线索等描述信息。用antconc软件对《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文本进行统计,可以得到一个主题词。透过主题词表可以看出:这个文本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实意词依次是her(26次)、sue(24次)、said (22次)、johnsy (21次)、behrman(12次)。从这几个出现频率最高的人称代词、人名和动词看,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sue、johnsy和behrman,由此我们可以猜出,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是围绕着这三个人物展开的。作者在描写这些人物时,必定要花费一番功夫。尤其是检索发现,behrman在作品的中后部分出现频繁,即可推测出中间后面部分是作品的高潮部分。这正符合欧·亨利小说往往有着不同寻常的结尾这一特点。

“说”(said)是这部作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动词,说明文本主要由对话组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可以从其对话方式中得到。

再从人名上下文搭配的检索结果,我们可以大概了解到这篇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描写的是华盛顿贫民窟的三位贫穷画家如何相濡

以沫、彼此帮助的故事,是一曲美好心灵的颂歌。

检索sue可知,苏和琼茜是志同道合的朋友(sue and johnsy had their studio);在琼茜不幸染上严重的肺炎,并且其病情越来越重的时候,苏为琼茜悲痛,同时也在尽最大力量帮助琼茜,在生活上照顾琼茜。检索johnsy可发现,琼茜染病后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念,并将生命的希望寄托在窗外最后一片藤叶上,她以为藤叶落下之时,就是她生命结束之时(you needn’t get any more wine,”said johnsy,……then i’ll go,too)。作为她的朋友的苏很伤心,也很烦恼,便将琼茜的想法告诉了老画家贝尔曼。于是,作品中便出现了另一个主要人物贝尔曼。检索behrman可以得知,贝尔曼是个老画家,脾气火爆,终日与酒为伴。他画了近四十年的画,仍一事无成,虽然每天都说要创作出一篇惊世之作,却始终只是空谈而已(behrman was a failure in art)。然而,令人惊奇的事发生了:尽管屋外的风刮得那样厉害,而且那片锯齿形的叶子边缘已经枯萎发黄,但它仍然长在高高的藤枝上。当琼茜看到那片经历了凛冽的寒风和细雨的叶子仍然挂在树上时,便想一片经过凛冽的寒风的树叶都可以存留下来,自己为什么不能?于是,她又重拾生的信念,顽强地活了下来。可是故事并不是到此就结束了,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