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实验所有教案

合集下载

生态学实验内容(教案)

生态学实验内容(教案)

实验一、大气环境污染物含量的测定一、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一)实验原理通过空气采样器,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的空气,空气中粒径小于100 μm的悬浮颗粒物,被截留在已恒重的滤膜上。

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样体积,计算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

(二)仪器和材料中流量采样器(流量50~150 L min-1),滤膜(超细玻璃纤维滤膜或聚氯乙烯滤膜),镊子,恒温恒湿箱,精密电子天平。

(三)实验步骤1. 采样(1)每张滤膜使用前需用光照检查,不得使用有针孔或任何缺陷的滤膜采样。

(2)将选好的滤膜放在恒温恒湿箱中平衡24 h,取出滤膜,30 s内称完,记下滤膜重量W0(g)(精确到0.1 mg)。

(3)在选定的样点,安装好空气采样器,打开采样头顶盖,取出滤膜夹,擦去灰尘。

将滤膜“毛”面向上,放在滤膜支持网上,放上滤膜夹。

对正,拧紧,使不漏气。

(4)仪器设定标准时间的设定:仪器使用说明书5.3.9。

采样开始时间:仪器使用说明书5.3.10。

采样持续时间:仪器使用说明书5.3.11。

流量:仪器使用说明书5.3.13。

(5)测定日平均浓度一般从8:00开始采样至第二天8:00结束。

记录采样流量和采样时间,同时读取现场气温和气压。

将有关参数记录在表1中。

数据记录方法查询:当仪器处于采样状态,按查询键,可查出各采样参数;采样结束,停机,按查询键,可查出各采样参数。

打印:仪器可连接打印机,输出和打印数据。

(6)样品采完后,打开采样头,用镊子轻轻取下滤膜,采样面向里,将滤膜对折,放入表面光滑的纸袋中。

2. 样品测定将采样后的滤膜放入恒温恒湿箱中平衡24 h,然后称重,30 s内称完,记录下滤膜重量W1 (g)(精确到0.l mg)。

有关参数及结果记录在表1中。

(四)结果计算(W1-W0)×1000总悬浮颗粒物含量(TSP,mg m-3)= -------------------------V r式中:W1为采样后的滤膜重量(g);W0为空白滤膜的重量(g);V r为换算为参比状态下的累计采样体积(m3)。

动物生态学实验教学教案

动物生态学实验教学教案
学的数据和信息
反思: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和解决方法,以及对实验结果
的理解和评价
实验教学评价
实验准备:是否充分,是 否按照实验要求进行
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是 否按照实验步骤进行
实验结果:是否准确,是 否符合预期结果
实验报告:是否完整,是 否按照实验要求撰写
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结果的解释和结论 实验结果的应用和推广 实验结果的局限性和改进措施
实验目的:掌 握动物生态学 的基本知识和
技能
实验方法:观 察、测量、记
录、分析等
实验结果:学 生能够正确理 解和应用所学
知识
实验反馈:学 生对实验感兴 趣,积极参与,
收获颇丰
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让 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和知识
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 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验材料:准备实 验所需的材料,如 饲料、药品、试剂 等
实验环境:确保实 验环境适宜,如温 度、湿度、光照等
实验室:提供 实验所需的基 本设备和空间
野外场地:适 合进行实地观 察和研究的自
然环境
实验材料:包 括动物、植物、 土壤、水等生 态学实验所需
的材料
实验设备:如 显微镜、培养 皿、离心机等 用于实验操作
《动物生态学实验技术》: 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动物 生态学实验技术,包括样
本采集、数据处理等。
《动物生态学实验案例分 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动物 生态学实验的方法和技巧。
实验动物:选择合 适的动物种类和数 量,如小白鼠、兔 子等
设备:准备必要的 实验设备,如显微 镜、培养皿、试管 等
互动方式:分组讨论、提问、案例 分析等

生态学实验教学设计

生态学实验教学设计

生态学实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生态学实验教学是大学生态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生态学相关理论,并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生态系统及相关问题的认识。

本次生态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能力,同时学习生态指标的测定、分析和解释。

要求学生熟悉各种环境调查方法、了解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特点,了解生态学原理,熟练运用生态学理论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提高生态系统调查技能和实验研究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与步骤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确定生态系统的聚落、群落和群落类型;•测定生态系统环境指标(如土壤含水量、土壤pH、光照强度、温度等);•分析群落物种组成及其关系;•针对不同生态系统群落类型,设计合适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实验步骤:1.确定生态系统的调查区域,并标注清楚测试点的位置。

2.确定调查的生态系统类型:森林、草原、湿地等。

3.测定本次实验所需要的环境指标数据(如土壤含水量等)。

4.在测试点内进行生态系统聚落、群落调查,记录各种植物、动物的代表性种类。

5.通过数据分析,解释群落物种组成特点,并研究不同类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

6.针对分析结果,设计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三、实验器材和试剂实验器材:•生态学实验地点•野外调查仪器:分光光度计、显微镜、计算机、数据采集器等•采样器材:铁锹、手锯、放大镜、测量尺、车载GPS等•实验药品:石灰、硫元素、氨水等四、实验注意事项1.生态学实验所在的地方多为野外,需要提前做好安全措施,注意防范野生动物等危险因素。

2.实验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并采取相应措施,保护野生动植物、生态环境等。

3.实验结束后,需要填写实验报告,汇总数据、分析结果并设计合理的方案以维护生态环境。

五、实验评价指标•实验操作技能(10分)•实验数据记录(10分)•分析能力(20分)•方案设计(20分)•实验报告(40分)六、实验课程时间本生态学实验课程时间预计为两个星期,每周三个小时,两个星期共计六个小时。

生态学实验教学备课教案生态实验的设计与观察

生态学实验教学备课教案生态实验的设计与观察

生态学实验教学备课教案生态实验的设计与观察生态学实验教学备课教案生态实验的设计与观察1. 实验介绍在生态学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设计,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以及其中的相互关系。

本教案旨在设计一场生态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并帮助他们理解生态环境中的相互作用。

2. 实验目标和步骤2.1 实验目标通过本实验,学生将能够:- 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要素;- 学习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理解生态环境中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 掌握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

2.2 实验步骤2.2.1 实验材料准备- 一组大型玻璃容器(如鱼缸或大瓶子),用于构建生态模拟环境;- 沙子、泥土和小石子,用于模拟土壤;- 水,用于构建水域环境;- 选择适当的植物和动物样本,如草、昆虫等;- 实验记录表格或笔记本;- 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等。

2.2.2 实验设计与观察- 将玻璃容器分为两个区域,一个区域用于构建陆地环境,另一个区域用于构建水域环境;- 在陆地区域放置适当的土壤和植物样本,如草;- 在水域区域添加水和适当的植物和动物样本,如浮游生物;- 观察并记录植物和动物样本的生长情况,包括数量、大小等;- 观察并记录土壤和水质的变化情况,包括颜色、湿度等;- 使用显微镜或放大镜观察水样本中的浮游生物,并记录所观察到的种类和数量。

3. 数据分析与讨论3.1 实验数据统计- 对实验过程中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 制作表格或图表,展示植物和动物样本的生长情况,土壤和水质的变化情况,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

3.2 数据分析与讨论- 分析植物和动物样本的生长情况,探讨其与土壤和水质的关系;- 分析土壤和水质的变化情况,探讨其与植物和动物生长的关系;- 分析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探讨其在水域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 实验总结与反思本实验通过设计和观察生态系统,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环境中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生态学实验所有教案

生态学实验所有教案

实验一生态环境中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一、实验目的1、熟悉太阳辐射仪的使用方法2、熟悉风速测定仪的使用方法3、掌握干湿球温度计的测量原理与方法二、实验器材太阳辐射仪(或照度计)、干湿球温度计、风速测定仪等。

三、实验内容1、太阳辐射量调节太阳辐射仪到水平位臵,连接辐射仪与辐射电流表;或调整照度计至“0”的位臵,测下列项目:(1)总太阳辐射量将太阳辐射仪的探头直接暴露于太阳辐射下,待辐射电流表稳定后,记录读数,通过换算得出总太阳辐射量。

(2)散射辐射量在太阳辐射仪上面的一定高度,用黑色遮阳板遮住太阳辐射的直射部分,待辐射电流稳定后,记录读数。

(3)直射辐射量等于太阳总辐射与散射辐射量之差。

(4)地面反射辐射量将太阳辐射仪探头朝向地面,并与地面平行,待辐射电流表读数稳定后,记录读数。

2、湿度单独测定湿度的常用温度计有通风干湿球温度计和露点温度计。

干湿球湿度计的原理:干湿球温度计包括两个温度探头,其球部并排暴露在空气中。

干球温度探头直接露在空气中,湿球温度探头用湿纱布包裹着。

其测湿原理就是,在一定风速下,湿球外边的湿纱布的水分蒸发带走湿球温度计探头上的热量,使其温度低于环境空气的温度;而干球温度计测量出来的就是环境空气的实际温度,此时,湿球与干球之间的温度差与环境的相对湿度有一个相应的关系。

测定步骤:干湿计放臵距地面1.2~1.5米的高处。

在测定温度时,棉纱套用蒸馏水湿润,当空气流通过时会造成蒸发,而由蒸发失热必然造成稳定的降低,这样就与实际的温度形成温差。

干湿球温度的读数是在湿球已变为稳定的最小值时进行的。

由该湿度计所附的对照表就可查出当时空气的相对湿度。

例如,设干球温度计所示的温度是22℃,湿球温度计所指示的是16℃,两球的温度差是6℃,可先在表中所示温度一行找到22℃,又在温度一行找到6℃,再把22℃横向与6℃竖行对齐,找到数值54。

它的意思就是相对湿度是54%。

注:读出干、湿两球所指示的温度差,因为湿球所包之纱布水分蒸发的快慢,不仅和当时空气的相对湿度有关,还和空气的流通速度有关。

生态学实验教案(09年)

生态学实验教案(09年)

二、原理 种子萌发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生化反应过 主要包括种子吸水、物质分解和合成以及胚根、 程,主要包括种子吸水、物质分解和合成以及胚根、 胚芽出现等。 胚芽出现等。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整个生态系统存在复杂的 化学关系网络,称为“allelopathy”——化感作用。 ——化感作用 化学关系网络,称为“allelopathy”——化感作用。 植物化感作用是生态系统中相互作用的重要途径, 植物化感作用是生态系统中相互作用的重要途径, 在植物群落的组成和分布、 在植物群落的组成和分布、生态系统演替过程和物 种替代机制、 种替代机制、外来种的生态入侵等方面起着重要作 在生产实践中也有重要应用。 用,在生产实践中也有重要应用。 当把种子放在不同浓度的某种植物提取液中培 养时,则种子可以由于植物体化感物质的存在而影 养时, 响其正常萌发和生长, 响其正常萌发和生长,种子萌发率会降低甚至不能 萌发。由此可以证明化感作用的存在。 萌发。由此可以证明化感作用的存在。
四.实验步骤 3、确定培养液中草履虫种群的初始密度 用0.1mL移液管吸取0.1mL草履虫原液于凹玻片上,当在实 体显微镜下看到有游动的草履虫时,再用滴管取一小滴鲁哥氏 固定液于凹玻片上杀死草履虫,在实体显微镜下进行草履虫计 数。 按上述方法重复取样4次,对4次计数的草履虫数求平均值, 并推算出草履虫原液中的种群密度。 取冷却后的草履虫培养液50mL,置于50mL烧杯中。经过计 算,用移液管吸取适量的草履虫原液放入培养液中,使培养液 中草履虫的密度在5~10只/mL左右。此时培养液中的草履虫密度 即为初始种群密度。 用纱布和橡皮筋将实验 实验用的烧杯罩好,并做好本组标记, 实验 放置在20+2oC的光照培养箱中培养。 4、定期检测和记录 、 在实验 实验开始后10天内,每天定时对培养液中的草履虫密度进行 实验 检测,具体方法同方法与步骤3中的(1)和(2),求出其 平均数。将每天的观测数据记录在观测数据记录表中

生态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生态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功能。

(2)掌握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生态破坏等生态学基本知识。

(3)认识我国生态现状及保护措施。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的能力。

(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热爱。

(2)培养学生具有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功能2. 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生态破坏3. 我国生态现状及保护措施4. 生态实践活动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生态纪录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2)提出问题: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哪些组成?生态系统有什么功能?2.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功能(1)讲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功能。

(2)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生态破坏(1)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重要性及现状。

(2)讲解生态平衡的概念、重要性及破坏原因。

(3)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生态破坏对人类的影响。

4. 我国生态现状及保护措施(1)讲解我国生态现状,包括森林、草原、湿地、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2)讲解我国生态保护措施,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等。

5. 生态实践活动(1)分组进行生态调查,如调查校园内的植物种类、数量等。

(2)进行生态保护实践活动,如植树、清理垃圾等。

6. 总结与反思(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2)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提高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我国生态现状。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生态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生态调查和保护实践活动。

4.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生态学实验的设计与操作的教学备课教案

生态学实验的设计与操作的教学备课教案

生态学实验的设计与操作的教学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次实验的目标是通过设计与操作一系列生态学实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实验一:环境因素对种群生长的影响a. 实验目的:研究温度、光照和水分等环境因素对种群生长的影响。

b. 实验材料:温度控制设备、光照控制设备、水分调节设备、不同植物种子、培养皿、土壤等。

c. 实验步骤:i. 选择不同植物种子进行实验。

ii. 将不同种子分别种植于不同温度、光照和水分条件下。

iii. 每天记录和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iv. 根据观察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2. 实验二: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的调查a. 实验目的:了解野外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

b. 实验材料:野外调查工具(如显微镜、计数器、标本瓶等)。

c. 实验步骤:i. 在指定野外区域进行物种多样性的调查。

ii. 记录物种的名称、数量和特征。

iii. 将采集到的样本带回实验室进行进一步观察和分类。

iv. 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3. 实验三:食物链与营养传递a. 实验目的:通过探究食物链和营养传递的关系,理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b. 实验材料:不同环节的生物(如植物、草食动物、肉食动物等)。

c. 实验步骤:i. 构建一个简单的食物链模型。

ii. 观察和测量每个环节的生物数量和生长情况。

iii. 记录和分析能量和物质的流动过程。

三、教学步骤1. 实验前准备:a. 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b. 清洁和校准实验设备。

c. 检查实验室安全设施。

2. 实验操作:a. 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b. 监督学生的实验过程,解答他们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3. 数据处理与分析:a. 帮助学生整理实验数据。

b. 指导学生使用统计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展示。

4. 实验总结:a. 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实验结果,探讨实验的启示和意义。

b. 提供反馈和评价学生的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课件

《生态学实验》课件

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
野外采样
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验设计,在野 外选择合适的地点和时间进行采 样。
数据记录与整理
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包括观测指 标的测量结果、实验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的异 常情况等。
01 02 03 04
室内实验操作
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必要的实验 操作,如培养、观察、测量等。
数据分析与解读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实验数据进 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并解释 生态现象。
ABCD
清晰性和条理性
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按照逻辑顺序组织内容, 使读者易于理解。
分析和讨论
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并与相关理论或预期 进行比较,提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测。
实验报告的评审与修改
01
同行评审
邀请同学或老师对报告进行评审, 提出意见和建议。
格式审查
检查报告的格式是否符合要求,图 表、图片等是否清晰美观。
04
短期实验
在较短时间尺度内进 行的实验,如种群增 长实验、竞争排斥实 验等。
生态学实验的设计原则
实验结果应具有可重复性,以便 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和推广。
实验对象和条件应具有代表性, 能够反映实际情况,以便将实验 结果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控制性原则 可重复性原则 随机性原则 代表性原则
在实验过程中,应尽可能控制其 他干扰因素,确保实验结果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
04
实验报告的撰写
Chapter
实验报告的结构与格式
标题页
包含实验名称、作者姓名、学号、指导教师 等信息。
目录
简要介绍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实验目的
明确阐述实验的目标和意义。
实验报告的结构与格式

探索自然生态小学四年级生态学实践活动教案

探索自然生态小学四年级生态学实践活动教案

探索自然生态小学四年级生态学实践活动教案引言:自然生态是学生了解和体验自然环境的重要途径,可以促进他们对生态系统的理解和关注。

本文将为四年级学生设计一份生态学实践活动教案,旨在帮助他们走出教室,亲身感受自然生态的奇妙之处。

【第一节:破冰活动】活动目的:通过破冰活动,让学生们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为后续的实践活动做好准备。

活动时间:20分钟左右活动步骤: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4至5人,确保每组成员之间相互陌生。

2. 提供一个简单的任务,例如搭建纸杯塔或用橡皮筋和竹签制作纸飞机等。

3. 鼓励学生在团队中合作,分享主意、分工合作,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4. 每组展示他们的成果,并让其他学生给予评价和鼓励。

【第二节:自然生态考察】活动目的:带领学生走近大自然,观察和记录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活动时间:60分钟左右活动步骤:1. 确定活动的场地和路线,可以选择学校周围的公园、校园内的草地或树林等。

2. 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例如生态系统的概念、食物链等。

3.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配备一位成年人的指导者。

每个小组分配一个记录板和笔。

4.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动植物,记录下观察到的物种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互动讨论,以加深对生态系统的理解。

5. 活动结束后,每个小组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短的解释。

【第三节:生态保护行动】活动目的:通过参与生态保护行动,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可以为改善环境做出贡献。

活动时间:40分钟左右活动步骤:1. 与学校或社区合作,选择一个适合的生态保护行动项目,例如清洁海滩、植树造林等。

2. 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应介绍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并为学生讲解如何正确参与行动。

3.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配备必要的清洁工具或植树工具。

4. 引导学生参与生态保护行动,指导他们正确地进行清洁或植树的工作。

同时,提醒他们要注意安全、爱护植物及尊重自然。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生态学实验设计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生态学实验设计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生态学实验设计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生态学实验设计一、实验目的通过生态学实验的设计与展示,帮助学生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加深对生态学原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本实验通过对虫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分布与生存状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认识。

三、实验器材和试剂1. 容器:透明玻璃或塑料盒子2. 底沙:河湖底泥或沙土3. 水源:自来水或饮用水4. 植物:水生植物5. 动物:虫类(可选用蚯蚓、蜈蚣等)6. 其他:温度计、放大镜、尺子、显微镜等四、实验步骤1. 实验环境准备a) 准备容器,建议使用透明玻璃或塑料盒子作为实验容器,以方便观察。

b) 在容器底部放入一层河湖底泥或沙土,作为底沙。

c) 加入适量的水源,使底沙湿润,但不要淹没物体。

d) 放置水生植物,增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 动物引入a) 选择合适的虫类(例如蚯蚓或蜈蚣),移植到实验容器中。

b) 注意控制动物数量,避免引入过多。

3. 观察与记录a) 在实验期间,定期观察实验容器中的生态系统,记录所见的现象及数据。

b) 注意观察动物的行为、数量变化,以及植物的生长情况等。

4. 实验结果分析a) 根据观察记录,分析动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分布与生存情况。

b) 对比不同实验容器之间的差异,总结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五、实验注意事项1. 注意控制实验条件,尽量保持稳定。

2. 选择合适的环境与动物,确保实验结果可靠性。

3. 注意对动物的保护和合理的处理。

六、实验拓展1. 可以对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态系统进行比较研究,探索环境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2. 可以进行更具体的生态学实验设计,如食物链、生态圈和生态平衡等。

以上是针对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的生态学实验设计。

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培养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加深对生态系统的认识。

探索大自然生态学实地考察教案

探索大自然生态学实地考察教案

探索大自然生态学实地考察教案导语: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其内部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系统和无限的生物多样性。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大自然,培养他们的生态意识和保护环境意识,我们设计了一份《探索大自然生态学实地考察教案》。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将亲自感受和探索大自然的奇妙之处,并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以下是具体的教案内容和步骤:第一部分:前期准备1. 确定考察地点:选择一处具有代表性和多样性的大自然环境,如森林、湿地、河流或海洋等。

2. 搜索相关资料:了解选定环境的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植被类型和常见动物种类等,为后续的考察提供背景知识。

第二部分:实地考察活动3. 活动导入:在实地考察地点,通过引入真实案例或图片,让学生思考大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性,并引发他们对生态学实地考察的兴趣。

4. 环境观察:带领学生仔细观察和记录所选环境的风景、植被和动物等,同时鼓励他们团队合作,共同探索和发现。

第三部分:生态学理论学习5. 生物多样性学习:结合实地考察,进行生物多样性的讲解,介绍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和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6. 生态相互作用学习:讲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如食物链、能量流动和物种间的竞争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第四部分:考察总结和展示7. 数据整理和分析:引导学生整理考察期间收集的数据和观察结果,通过绘制图表或图像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深入分析和理解所观察到的现象。

8. 思考和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引导他们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交流,思考大自然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9. 展示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展板或小型展览,展示他们对大自然生态学实地考察的理解和感悟。

结语:通过这次探索大自然生态学实地考察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们将亲身体验到大自然的奇妙之处,加深对生态学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他们还将通过观察和记录的方式培养观察力和实地调研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生态环境探究:初中生物实验教案

生态环境探究:初中生物实验教案

生态环境探究:初中生物实验教案1. 引言生态环境是我们周围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共同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生态环境对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关注和保护意识至关重要。

本实验教案旨在通过一系列生物实验,帮助初中生深入了解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培养他们的实验观察能力与科学思维。

2. 实验1:探究水质与水中动植物的关系实验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水体样本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研究水质对水中生物群落的影响。

实验材料•不同来源(河流、湖泊、自来水等)的水样•显微镜•加热设备•盖玻片•移液管实验步骤1.收集不同来源的水样,并记录采集地点和时间。

2.将不同来源的水样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并根据观察结果记录动植物种类和数量。

3.对不同来源的水样进行物理和化学分析,比较水质指标(如pH值、溶解氧含量等)的差异。

4.利用加热设备将水样进行蒸发处理,观察残留物,并与原始水样进行对比。

5.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不同水质对水中动植物群落的影响。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来源的水质对水中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有明显的影响。

水质较为清洁的河流或湖泊中往往有更多种类丰富的生物。

而受污染或人工处理后的自来水中则可能出现生物数量减少或甚至没有生物的情况。

此外,通过对水样进行蒸发处理,我们发现污染源会在残留物中留下明显痕迹,进一步证明了水质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 实验2:研究光照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目的通过改变光照条件,探究光照对植物生长和叶色变化的影响。

实验材料•多盆相同种类的植物•光照计•玻璃罩或黑布•水实验步骤1.将多盆相同种类的植物放置在不同光照强度的环境中,如直射阳光、间接阳光和低光照条件下。

2.使用光照计测量各个环境的光照强度,并记录结果。

3.对每盆植物进行定期观察和测量,记录植物生长情况、叶色变化以及其他可见的表现。

4.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不同光照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解释可能的原因。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适宜的光照条件对植物生长和叶色变化有显著影响。

生态教育综合实践教案

生态教育综合实践教案

生态教育综合实践教案教案标题:生态教育综合实践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要素;2. 掌握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3.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实践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要素;2.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3. 生态实践活动的策划与实施。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要素;2.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和兴趣。

第二步: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讲解和示范,详细介绍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2. 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体行动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第三步:团队合作活动(3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方案的讨论;2. 每个小组根据讨论结果,制定一个生态实践活动计划;3. 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扮演不同角色,共同完成实践任务。

第四步:总结与展示(15分钟)1. 学生们分享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成果;2. 教师总结并点评各小组的实践成果;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实践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合作、创新等能力;2. 收集学生完成的实践活动成果,包括报告、展示等形式;3. 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和方法的理解程度。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2.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3. 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或学校的环保活动;2. 组织生态教育主题的实地考察活动;3. 鼓励学生进行环保主题的科学研究。

希望以上教案建议和指导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有需要请随时与我联系。

生态学实验原理与方法课程设计

生态学实验原理与方法课程设计

生态学实验原理与方法课程设计
一、实验背景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群落相互作用和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的科学。

生态
学实验是探索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规律以及实践应用。

因此,在生态学实验中,实验的选择、设计和实施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讨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植物对土壤氮素含量的影响,通过实验了解生态学中氮素循环的基本过程和理论知识。

三、实验器材和试剂
•土壤样品
•不同种类的植物
•硝酸钠(NaNO3)
•氢氧化钠(NaOH)
•氢氯酸(HCl)
•酚酞指示剂
•烧杯、量筒、移液管、滤纸等基本实验器材
1。

生态学实验课程设计

生态学实验课程设计

生态学实验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掌握生态学基本概念,如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

2.了解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功能,以及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

3.能够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态问题。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5.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负责任的公民素质。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生态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如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

2.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功能,以及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

3.实际生态问题的案例分析,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解决。

4.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其相关措施。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生态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不同生态系统的理解和看法。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态问题,运用生态学原理寻找解决方案。

4.实验法:进行生态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生态环境。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生态学基础》等相关教材,提供理论知识的学习。

2.参考书:提供更深入的生态学知识和案例分析。

3.多媒体资料: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生态学概念。

4.实验设备:提供实验所需的设备,如显微镜、样本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学实验。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我们期望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生态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为解决实际生态问题做出贡献。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节课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评估其对生态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作业:布置相关的习题和研究报告,让学生独立完成,以评估其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3.考试:进行期中或期末考试,以评估学生对整个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生态实验设计与操作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生态实验设计与操作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生态实验设计与操作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生态实验设计与操作一、实验目的和背景生态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本实验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生态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方法,并加深对生态学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1. 材料:- 3个生态瓶或玻璃罩- 透明胶带- 小麦种子- 蚯蚓- 相关实验药品(如化学品、营养液等)2. 设备:- 放大镜- 显微镜- 温度计- 光照计(可选)- pH计(可选)三、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a. 准备好3个生态瓶或玻璃罩,并用透明胶带固定密封。

b. 在每个瓶子内放入适量的土壤,并保持湿润。

c. 在第一个瓶子内种植小麦种子,作为植物生态系统。

d. 在第二个瓶子内放入适量的蚯蚓,作为动物生态系统。

e. 第三个瓶子作为空白对照组,不放入任何生物。

2. 实验操作:a. 观察植物生态系统中的小麦生长情况,并记录植物的高度、叶片数量等参数。

b. 观察动物生态系统中的蚯蚓的行为和数量,并记录相关数据。

c. 定期检查各个生态瓶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并记录数据。

d. 可在适当的时间点进行相关实验操作,如添加营养液、改变光照条件或pH值等,以观察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 数据分析与讨论:a. 比较不同生态瓶内的植物生长情况,分析生态系统中的植物与动物相互作用对生长的影响。

b. 分析环境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和光照。

c. 探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与生态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加深对生态学原理的理解。

四、实验安全注意事项1. 在操作实验药品时,佩戴手套和实验眼镜,注意安全用药。

2. 注意保持实验区域的整洁,避免杂物和容器的交叉污染。

3. 操作尖锐器具时,注意使用安全剪刀或钳子,并避免伤到手指。

五、实验拓展1. 可以设计不同条件下的生态实验,如改变光照强度、温度和湿度等因素,进一步探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 可以扩展实验样本,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动物或菌类对生态系统的贡献及相互关系的影响。

探索自然奥秘——生态科学教案

探索自然奥秘——生态科学教案

探索自然奥秘——生态科学教案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与探究精神,我设计了一堂生态科学课,以生态学九大原则为基础,探索自然奥秘,呈现自然之美。

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学的九大原则,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2.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提高自然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3.了解环境问题,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4.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发展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生态学的九大原则1)生态系统有结构与功能2)生态系统有层次之分3)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和物质循环4)生态系统具有自我稳定能力5)生态系统对外部环境有响应能力6)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点7)生态系统是有限的8)生态系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9)生态危机是当前面临的严峻问题2. 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发生与发展,提高环保意识。

3. 自然观察和实验鼓励学生亲临自然现场观察生态系统,进行自然实验,探究自然奥秘。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引入一些真实的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并加深认识。

例如,华北平原的大气污染严重,学生可以分析污染源、成因和后果,识别其影响因素,提出整改方案等。

2.实验教学法引导学生在场地内进行生态观察类和生态实验类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例如,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仿真模拟一个恶劣的污染环境,利用实验方法研究其生态系统特性,从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自然观察和实验的实际应用能力。

3.辩证教学法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强、理论系统完善、涉及领域广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辩证思维,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同时具备良好的生态伦理观和环保意识。

例如,在生态学原理中,生态系统具有自我稳定能力和能量流不断循环,这说明生态系统中存在很多相互依存的生物群体,学生需要从伦理角度出发,反思人类行为对其他物种的影响,提倡生态友好的行为。

生物生态观察实践教案

生物生态观察实践教案

生物生态观察实践教案一、引言生物生态观察实践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环境保护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观察和实践,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环境条件对其影响,培养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本教案以“观察植物生长过程和动物行为”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生物生态观察实践,深入了解和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

二、课程目标1.了解植物的基本生长过程和动物的基本行为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践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激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内容1.植物生长过程的观察实践a.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记录并分析生长变化。

b.观察植物的根、茎、叶的结构和功能。

c.观察植物的光合作用。

2.动物行为的观察实践a.观察昆虫的觅食行为,记录并分析行为模式。

b.观察鸟类的飞行行为,记录并分析飞行速度和翅膀的使用方式。

c.观察哺乳动物的繁殖行为,记录并分析行为的目的和方式。

四、教学过程1.植物生长过程的观察实践a.实地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观察种子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发芽速度和成长状态,并记录观察结果。

b.组织学生小组分别观察不同植物的根、茎、叶的结构和功能,并撰写观察报告。

c.设计实验观察植物的光合作用,让学生自行安装光合作用实验装置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2.动物行为的观察实践a.组织学生小组观察不同昆虫的觅食行为,记录并分析不同昆虫的觅食方式、时间和策略。

b.带领学生观察鸟类的飞行行为,记录不同鸟类的飞行速度和翅膀的使用方式,并进行比较研究。

c.参观动物园或自然保护区,观察哺乳动物的繁殖行为,记录并分析行为的目的和方式。

五、教学评价1.观察报告评价:评价学生对植物生长过程和动物行为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2.实验报告评价:评价学生对光合作用实验的设计、观察和结果分析能力。

3.小组展示评价:评价学生对观察记录的整理和呈现能力。

六、教学延伸1.拓展学生的观察范围,引导他们观察其他类型的植物和动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六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盐胁迫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2、掌握种子萌发过程中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等各项指标的
观察、计算方法 3、了解各项指标在盐胁迫条件下的变化趋势 4、绘制盐浓度与生长指标相关曲线
二、实验器材 植物种子、hoagland营养液、Na2CO3、NaCl、培养皿、滤纸、恒温
值,将结果记入表6-3。
表6-3 种子萌发中的生长发育指标测定结果
浓度/mg·L-1
指标
0
碳酸钠(或氯化钠) 500 1000 2000 3000
4000
发芽个 数
芽长/cm 植物 总长/cm
芽重/mg
总重/mg
根据观察和测定计算的结果,分析种子萌发过程中各指标在不同盐 胁迫条件下的变化,了解盐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培养箱、电子天平。 三、实验内容
1、预处理 (1) 种子的预处理:挑选籽粒大小相当的种子,先用10%的次氯酸 钠消毒10min,再用30%H2O2消毒,再冲洗干净;然后,根据种皮的致 密程度将种子浸泡1-2d。 (2) 器皿准备:于培养皿中分别加入Na2CO3:10mg/L,30mg/L,
90mg/L,270mg/L;或NaCl:10mg/L,30mg/L,90mg/L,270mg/L,以
S=ρl=l/σ 电阻率的倒数为电导率。σ=1/ρ。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导率的单位是 西门子/米。电导率的物理意义是表示物质导电的性能。电导率越大则 导电性能越强,反之越小。 (2) 操作步骤:①安装,开机预热10min;②校正,按“mode”键,置 于校正功能,将电极置于空气中,调节“调节”旋钮,使仪器显示电导池
将太阳辐射仪探头朝向地面,并与地面平行,待辐射电流表读数稳 定后,记录读数。
2、湿度 单独测定湿度的常用温度计有通风干湿球温度计和露点温度计。 干湿球湿度计的原理:干湿球温度计包括两个温度探头,其球部 并排暴露在空气中。干球温度探头直接露在空气中,湿球温度探头用湿 纱布包裹着。其测湿原理就是,在一定风速下,湿球外边的湿纱布的水 分蒸发带走湿球温度计探头上的热量,使其温度低于环境空气的温度; 而干球温度计测量出来的就是环境空气的实际温度,此时,湿球与干球 之间的温度差与环境的相对湿度有一个相应的关系。 测定步骤:干湿计放置距地面1.2~1.5米的高处。在测定温度时, 棉纱套用蒸馏水湿润,当空气流通过时会造成蒸发,而由蒸发失热必然 造成稳定的降低,这样就与实际的温度形成温差。干湿球温度的读数是 在湿球已变为稳定的最小值时进行的。由该湿度计所附的对照表就可查 出当时空气的相对湿度。 例如,设干球温度计所示的温度是22℃,湿球温度计所指示的是 16℃,两球的温度差是6℃,可先在表中所示温度一行找到22℃,又在 温度一行找到6℃,再把22℃横向与6℃竖行对齐,找到数值54。它的意 思就是相对湿度是54%。 注:读出干、湿两球所指示的温度差,因为湿球所包之纱布水分蒸 发的快慢,不仅和当时空气的相对湿度有关,还和空气的流通速度有 关。所以干湿球温度计所附的对照表只适用于指定的风速,不能任意应 用。 3. 风向和风速 测定风有两个参数指标,即风向和风速。风向可以简单地用罗盘或 通过云的运动方向或植被弯曲的方向测得。将数字式风速测定仪或手持 风速测定仪放置距地面0.5m和1.5m处,记录风速,注意不同高度风速的 变化。 四、实验思考 选择几个代表性样地,在样地内重复以上步骤,记录数据,多测几次取 其平均值,比较不同样地各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
电导率仪、电子天平、真空干燥器、恒温设备、摇床等。 四、实验内容
1、选取叶龄、层次相同的小麦叶片(或其它植物功能叶),包在 湿纱布内,置于烧杯中。用自来水冲洗叶片,除去表面玷污物,再用去
离子水冲洗1-2次,用干净纱布吸干叶片表面水分,保存在湿纱布中, 防叶片失水。狭长叶片可用刀片切成1cm长段(宽大叶面避开大叶脉, 用打孔器打取圆片)。
2、按甲乙两组分别称取样品1g,每组2-3个平行样,将样品放入小 烧杯中,加20mL重蒸去离子水,浸没样品。
3、甲组放入真空干燥器中,用真空泵反复抽放气3-4次(压力400500mm汞柱,减压0.5h恢复常压),除去水与叶表面之间和细胞间隙中 的空气,使叶组织内电解质渗出。20-30摄氏度振荡保温2-3h。
实际常数值。如当J实=0.95时,使仪器显示95.0,此时J0=1;③测量, 按“mode”键,置于测量功能,选择适当量程,将清洗干净的电极插入被 测溶液中,仪器显示值乘以J0即为被测液电导率值。
注意事项: ①使用电极时,保持插接良好,防止接触不良;②测量过程中从甲 溶液转移到乙溶液,先用蒸馏水清洗,再用乙溶液,不能用滤纸擦拭; ③电极使用完毕应清洗干净,甩干后妥善保存,避免碰撞损坏;④注意 保护好电极上的常数标识,以免损毁后遗忘电极常数值。 五、实验思考 如何判断植物的缺水程度?形态和生理生化方面有哪些主要指标?
种子数。将观察结果填入表6-1
4、计算
(1) 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的计算:
①发芽率=7d发芽种子数/供实验种子数×100%
②发芽势=3d发芽种子数/供实验种子数×100%
③发芽指数:
其计算式为:Gi=∑(Gt/Dt)
式中:Gi——发芽指数;
Gt——在t日的发芽数,个;
Dt——相应的发芽天数,d。
清水为对照。
(3) 将每个培养皿底部平铺两片滤纸。3个平行处理。
2、种子的培养
将预处理的种子播于上述铺有滤纸的培养皿内,将培养皿置于恒温
箱中,在25℃无光条件下培养7d。然后,在各培养皿中滴加hoagland营
养液,并将培养皿置于自然光照条件下培养。
3、实验记录
在种子萌发3d后,逐日记录正常萌发种子数、不萌发种子数、腐烂
附:Hoagland溶液配方 (1) 大量元素:每升营养液中应加入以下各种试剂。
试剂
浓度/(mol·L-1)
每升培养液中加入的体 积/mL
磷酸二氢钾
1
1
硝酸钾
1
5
硝酸钙
1
5
硫酸镁
1
2
(2) 微量元素:每升水中应加入以下各种物质。
化合物
每升水加入的 量/g
化合物
每升水加入的 量/g
硼酸 四水氯化锰 七水硫酸锌
实验一 生态环境中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太阳辐射仪的使用方法 2、熟悉风速测定仪的使用方法 3、掌握干湿球温度计的测量原理与方法
二、实验器材 太阳辐射仪(或照度计)、干湿球温度计、风速测定仪等。
三、实验内容 1、太阳辐射量
调节太阳辐射仪到水平位置,连接辐射仪与辐射电流表;或调整照 度计至“0”的位置,测下列项目:
2.86 1.81 0.22
五水硫酸铜 钼酸
0.08 0.02
(3) Fe-EDTA溶液:1L水中加入Na2-EDTA 7.45g,FeSO4·7H2O 5.57g。 每升大量元素培养液中加入1mlFe-EDTA溶液和1ml微量元素溶液即可。 四、实验思考
1、做盐胁迫实验时,在预处理种子中为什么种子要浸泡? 2、试分析盐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1)总太阳辐射量 将太阳辐射仪的探头直接暴露于太阳辐射下,待辐射电流表稳定 后,记录读数,通过换算得出总太阳辐射量。 (2)散射辐射量
在太阳辐射仪上面的一定高度,用黑色遮阳板遮住太阳辐射的直射 部分,待辐射电流稳定后,记录读数。
(3)直射辐射量
等于太阳总辐射与散射辐射量之差。 (4)地面反射辐射量
4、乙组样品置沸水浴中煮沸10-15min,使生物膜变成全透性,用 去离子水补足原容量,冷却。
5、将甲乙两组外渗液分别倾入小烧杯,测电导率。对照电导率为 自来水电导率。
6、数据: 甲组电导率: 乙组电导率: 对照组电导率: 电解质相对外渗率(%):电导率甲/电导率乙 附: 电导率仪操作: (1)原理:电导率是物体传导电流的能力。电导率测量仪的测量 原理是将两块平行的极板,放到被测溶液中,在极板的两端加上一定的 电势(通常为正弦波电压),然后测量极板间流过的电流。根据欧姆定 律,电导率(G)--电阻(R)的倒数,是由电压和电流决定的。 电导率的基本单位是西门子(S),原来被称为姆欧,取电阻单位 欧姆倒数之意。因为电导池的几何形状影响电导率值,标准的测量中用 单位电导率S/cm来表示,以补偿各种电极尺寸造成的差别。单位电导率 (C)简单的说是所测电导率(G)与电导池常数(L/A)的乘积.这里的L 为两块极板之间的液柱长度,A为极板的面积。
浓度/mg·L-1 指标
碳酸钠(或氯化钠)
0
10
30
90
270
发芽率/%
植物
发芽势/%
发芽指数/(个 ·d-1)
5、生长发育统计
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生长发育指标主要包括芽长、总长、芽重和总
重。发芽3d后,用镊子轻轻将其取出,用滤纸吸干,再用刻度尺分别测
量芽长和总长,之后,经电子天平测其全重和芽重。以上各量均取平均
根据表4-1的数据,分别计算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将计算
结果填入表6-2。
表6-1 发芽情况记录
碳酸钠或氯 化钠浓
度/mg·L-1
平行 样
时间/d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0
2
3
1
30
2
3
1
90
2
3
1
270
2
3
表6-2 种子萌发的发芽率、发芽势以及发芽指数计算结果
实验四 叶片缺水程度的鉴定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叶片缺水的鉴定原理及方法 2、掌握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植物细胞膜对维持细胞的微环境和正常的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
正常情况下,细胞膜对物质具有选择透性能力。当植物受到逆境影响 时,如极端温度、干旱、盐渍、重金属(如Cd2+等)、大气污染物(如 SO2、HF、O3等)和病原菌侵染后,细胞膜遭到破坏,膜透性增大,从 而使细胞内的电解质外渗,以致植物细胞浸提液的电导率增大。膜透性 增大的程度与逆境胁迫强度有关,也与植物抗逆性的强弱有关。这样, 比较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不同品种在相同胁迫下膜透性的增大程度,即 可比较作物间或品种间的抗逆性强弱。因此,电导法目前已成为作物抗 性栽培、育种上鉴定植物抗逆性强弱的一个精确而实用的方法。 三、实验器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