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落后病(一)
浅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浅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作者:于学芳来源:《管理观察》2012年第35期摘要:地区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整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要问题对策1.区域经济发展现状1.1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经过20多年的高速度发展,东部沿海已进入工业化的起飞阶段,走在全国前列,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并与国际接轨。
这一地区形成三个中国经济发展最发达的经济圈,即以广州、深圳和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区,它们占全国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
1.2西部大开发战略情况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几年里,五大标志性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
东部资本和外资加快了西进步伐。
产业结构正在调整。
基础设施推进很快。
1.3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的出台,给东北带来了新的机遇。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技术,用市场化的先进管理取代传统管理模式,所需资金采取多渠道筹集方式,包括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
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向东部地区流动。
尽管国家在前几年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但西部地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发展仍较缓慢。
西部、中部、东部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东部地区已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充分。
产业结构升级迅速,西部经济增长主要靠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国有资本仍占主要地位,外资、民间资本不足,投资效益不高,因此东西部之间发展速度,人均收入的差距仍在继续扩大。
2.中国区域经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2.1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经过20年的改革和发展,开始重视资源配置效益,投资重点放在经济效益高、见效快的沿海地区,迅速造就了一个繁荣的沿海工业增长地带,进而拉动了全国的工业化过程。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的思路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的思路一、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和意义二、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原因三、区域协调发展应对的对策四、加强政策衔接与政策协调五、加强合作与竞争,构建合理的开发格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方经济的发展已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一个跨区域的联动发展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就成了各省市之间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协调发展是指各区域之间在不影响彼此利益的前提下,相互协调联动,使得发展整体性和协调性得到优化与提高的过程,这一点对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均衡发展是不可忽视的。
二、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原因面对着如此广泛和复杂的地区发展格局,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就不可避免。
发展速度快的地区需要维持其优势,而落后的地区也需要追赶防止被淘汰。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一是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状况、产业结构的差异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同所致;二是行政区划的藩篱难以有效逾越;三是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三、区域协调发展应对的对策1. 首先,加强地方政府建设。
政府在协调区域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地方建设要加强人员培训以及提高工作技术,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人才,更利于协调各地区发展。
2. 其次,实行有效的地方分权。
针对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分权方案,加强政策吸引,为地方真正实现自己的优势发挥提供合适的制度性保障。
3. 第三,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加强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可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现代科技和技术都有着非常高的追求,具有一定的技术研究能力的地方,明显比不具备这些能力的地方表现要优秀。
4. 第四,建立区域协调发展联盟。
区域联盟是各地区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积极开展经济社会各领域合作的一种巩固机制。
联盟的实现将有利于推进区域开放,优化地区合作布局,实现互利共赢。
5. 第五,加强对市场主体的引导和支持。
政府要看到市场力量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加强政策法规引导,支持市场主体合作。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浅谈论文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浅谈论文论文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对策论文摘要: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20世纪80年代沿海发展战略、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目标进退维谷。
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
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差异。
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实。
中部经济有“凹陷”之忧。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
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
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
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
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才、商品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
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以形成。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相对以前,经济都有较快发展并取得显著效果,但地区差异也在不断扩大。
东中西三个地区经济发展错在巨大差距,各自存在其经济发展问题。
1、东部地区部分发达城市的膨胀问题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的土地面积扩张相对增长缓慢,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口继续由农村向城市迁移,形成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给大城市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压力。
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些特大城市出现了城区人口急剧膨胀、住房短缺、房价高速上涨、就业竞争激烈、公共交通设施略显不足、环境污染的现象。
东部沿海地区特大城市的膨胀问题初露端倪。
东部地区部分发达城市的膨胀问题集中体现在人口总量膨胀,人口密度过大;工业运营成本偏高,企业运营环境质量下降;房价节节攀升,城市住房紧张;交通体系不堪重负,交通问题亟待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等方面。
东部地区部分发达城市膨胀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日益尖锐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二元的城乡管理体制以及历史发展因素等方面。
2、中部六省的经济地位相对下滑问题在东部继续领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以及东北振兴的态势下,中部地区的经济地位相对下滑已经成为了学术界、社会和政府的共识。
而中部六省如何寻求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也就成为了各界人士共同关心的问题。
中部六省是指山西、安徽、河南、湖南和湖北6个省份,涉及102.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7%)和3.6亿人口(占全国的28.1%),其在2004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32088.31亿元,占全国的23.5%。
中部六省的区域问题主要表现在: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经济总量较大,但人均值低,且与全国和东部地区的相对值比较低,并呈现出逐年下滑的态势;二元经济结构比较突出,农业人口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庞大,人口转移压力巨大;中部六省的经济开放程度不高,市场化水平比较低。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答:(1)统筹区域发展的含义统筹区域发展,是政府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全局出发全面综合地考虑区域发展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整合社会资源,逐步协调区域关系并形成东中西部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2)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①目标。
统筹区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可具体表述为:综合治理区域经济领域中已经存在的落后病、衰退病和防治潜在的膨胀与萧条病,逐步缩小区域差距,形成区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②内容。
统筹区域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区域发展问题;二是区域关系问题。
统筹区域发展的内容只能在全面、科学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的基础上,并结合统筹区域发展的目标才能确定。
统筹区域发展内容的确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③途径。
选择统筹区域发展的途径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区域制度基础建设;二是区域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但是选择统筹区域发展的途径必须要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明确区域战略。
a.加快建设区域管理的制度基础。
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都是政府区域管理的工具,而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效用评价,都需要一定的机构来负责。
鉴于中国的情况,区域管理机构的设置显得非常紧迫和重要。
b.完善与落实区域政策。
区域政策是统筹区域发展的主要工具,其重点与方向随着区域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区域政策的价值取向和作用强度都是制定区域政策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效率与平等是中央区域政策需要解决的两个目标,区域政策必须具有规范性、系统性和权威性。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区域经济问题及解决对策
提高幅度小或没有提高, 且又特指经济已经进入高 速 发展 的起 飞 阶段 , 由于发展 进程 受阻 , 但 使得 发展
时 间被 大大 延长 的区域所 患 的病 症 。发展 迟滞是 中 部 六省 区域 问题 的综 合症 结 。
大 城市 和特 大城 市 出现 了严重 的膨胀 问题 。 4 “ 滞 病 ” 发 展 迟 滞 , 现 为 经 济 发 展 迟 .迟 即 表 缓、 产业 结 构处 于低层 次 且升级 受 阻、 民生 活水平 人
解决 区域 经济 问题 , 调发展 区域 经 济 。 协
一 区域 经济 问题
取如下 对策 :
在实 现 区域 经 济 协 调 发 展方 面具 有 举 足 轻 重 的作
用 。因此 , 发挥 市场 对资源 的基础作 用 的同时 , 在 更
入 困境 的区域所 患 的 区域病 , 症状 表 现 为 主 要 产业
优势地位逐渐丧失 、 经济结构不合理且效益低下 、 经 济增长呈现乏力、 技术装备老化、 失业率高等。我国 东 北地 区为 主要 的发病 区 。 3“ . 膨胀病 ” 是经济发 展达到一定水平且速度 较高的区域所患 的区域病 , 基本特征为产业和人 口 过度集 中、 区规模 急剧膨胀、 地 生产 与生活成本上
技术等发展程度低 , 主要病症有产业结构落后 、 经济
增 长速 度低 于全 国平 均 水平 、 技 教育 卫 生与 文化 科
事业不发达 、 人民生活水平和地方财政收人水平低 、 可持续发展能力差等。这一病症在我国西部地区表 现得 比较 突 出。 2“ . 萧条病 ” 是指 曾经辉煌过但 现实经济又陷
中 图 分 类 号 :17 F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18 ( 09 0 — o 5 — O 17 - 5 0 20 ) 6 o7 2
统筹协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统筹协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为了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统筹协调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成为了当下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政府导向、产业布局、科技创新和资源配置等方面探讨如何统筹协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一、政府导向政府作为经济发展的引导者和规划者,在统筹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政府应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鼓励和支持落后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
例如,对于资源型产业严重依赖的地区,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向绿色、低碳、高效率领域转型,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其次,政府还需要在公共服务方面进行均衡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通过建设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实现各个地区之间的快速联通,促进资源要素的顺畅流动,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还要加强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率,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二、产业布局产业布局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统筹协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根据各个地区的资源禀赋,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布局。
对于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资源型产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对于人力资本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人力密集型产业,提升就业率和劳动生产率。
只有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才能实现各地区互补发展,推动区域经济整体实力提升。
其次,还要注重区域之间的产业协同发展。
通过建立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各个环节之间的合作和协同,形成产业生态圈和产业聚集区,加强资源共享和创新能力。
这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提高综合竞争力。
三、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统筹协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尤为重要。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问题及对策作者:商薇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2年第06期【摘要】本文概述了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务实发展的思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对策一、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现状1、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合作出现过两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出现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珠三角、长三角和泛珠三角地区展开了区域经济合作。
区域经济合作的第二次高潮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这时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条件进一步成熟,一方面市场经济得到初步完善,东部沿海大城市集聚了足够的能量,有辐射周边区域的能力和需要,比如北京辐射的京津冀城市圈,另一方面,为了促进东北、中部、西部的发展,国家通过政策引导区域合作,比如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
发展速度非常快,仅十几年的时间,我国的区域合作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全国各省份都有参与。
2、区域经济合作的层次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合作的初期,多是企业自发的合作,例如大企业的异地投资建厂等,政府做的事情主要是构建市场和信息平台。
随着合作的深入,政府之间协调的内容也从经济层面扩大到了社会和文化层面,比如社会保障、教育就业等等,好处是更加促进了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由此合作的水准进一步提升。
3、企业逐步登上历史舞台,在区域经济合作中成为主角政府和企业是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推动力量。
近年来,政府的力量在减弱,企业的力量在增强,这对区域经济合作的健康发展很有好处。
在企业中,大企业发挥的作用更加突出,它通过多种方式推动着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比如异地直接投资、企业内部一体化等。
二、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1、地方政府恶性竞争在区域经济合作当中,在地方政府之间出现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地方政府是地方利益的代表和保护者,他的其重要职责就是维护地方利益。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摘要】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面对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间发展差距大、资源环境矛盾突出以及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资源环境保护和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等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仍然存在,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对策、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资源环境保护、创新能力、发展不均衡、发展差距、创新驱动、结论、有效措施。
1. 引言1.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采取有效对策来解决。
在面临新的发展阶段和机遇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问题一:区域发展不均衡。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不均衡发展不仅影响了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还增加了地区间的不公平性。
问题二:城乡间发展差距较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间发展不平衡现象日益凸显。
城市人口不断增长,而农村地区人口流失严重,农村经济面临巨大挑战。
问题三:资源环境矛盾突出。
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严重,造成了生态系统退化和环境恶化的问题。
问题四: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在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领域仍存在较大差距,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影响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 正文2.1 问题一:区域发展不均衡区域发展不均衡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显著问题。
一方面,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实力雄厚,科技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完善,吸引了大量人才和投资。
与之相比,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等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发展速度缓慢,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较低。
这种不均衡的发展格局不利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与解决方案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与解决方案区域经济发展是指不同地区在经济方面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存在差异的现象。
在中国这样一个广阔的国土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普遍存在的。
本文将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原因分析1. 地理差异地理环境的不同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方面,沿海地区因为地理位置的优势,具有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投资。
与此相比,内陆地区由于交通条件相对落后,资源匮乏,很难吸引到足够的投资。
2. 政策制度政策制度的差异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了一些地区的资源配置不均衡。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些地方政府也存在政府主导的干预现象,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3. 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的不均衡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教育资源集中在一些发达地区,而缺乏教育资源的地区丧失了培养人才的机会。
另一方面,医疗资源的不平衡也导致了人们对于就医的选择性,一些地区的医疗设施相对落后,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二、解决方案1. 优化资源配置政府应该加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优化资源配置。
要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外资和投资流向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提高其发展的竞争力。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特别是加强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缩小地区之间的交通和信息不平衡。
3. 改革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政府应加大对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建设更多的学校和医院,缩小地区之间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差异。
同时,要加强对教育和医疗服务的监管,确保其公平、有效地提供给每个地区的居民。
4.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政府应积极推动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引导发达地区的产业向技术密集、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同时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促进其经济的快速增长。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协调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协调问题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协调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差异显著,这给经济社会带来了许多挑战。
本文将重点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以及如何协调各地区经济的发展。
一、不平衡发展的原因1. 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差异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差异造成了发展的不平衡。
一些地区因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比如能源和矿产资源,使得经济发展相对较快。
而另一些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资源匮乏等因素,导致经济相对滞后。
2. 政策导向和产业结构政府的政策导向和产业结构也是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有些地区通过政策扶持和优惠条件吸引外商投资,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
而另一些地区则缺乏政策支持和投资,导致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受限。
3. 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也是造成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一些大城市由于聚集了大量资源和人口,形成了较为发达的经济体系。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由于人口外流,资源匮乏等原因,发展相对滞后。
二、协调发展的策略1. 政府引导和支持政府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政府应该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的资金、政策、项目支持力度,通过产业转移和科技创新等方式,推动其经济发展。
2. 跨区域合作与互补区域间的合作与互补可以促进不平衡发展的协调。
不同地区可以通过资源互补、产业合作、共享公共设施等方式,实现互利共赢,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3. 教育与技术培训教育与技术培训是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强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技术培训的推广,可以提升人才素质,增加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从而推动经济的协调发展。
4. 建立健全的区域规划体系建立健全的区域规划体系,有助于协调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的有序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协同增长。
三、案例分析中国作为一个大陆国家,也面临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协调问题。
浅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中原经济区为例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来源在刚建国初期,中央政府“以内地为投资建设的重点,缩小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差距,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均衡布局为基本目标”的经济策略,大力发展重工业,以轻工业为辅,这时候非区域经济政策并不明显,东,中,西部三地区的经济发展是比较平衡的,各地区经济差异并不明显。
但是这种区域经济均衡平衡发展的政策不能充分调动地区经济发展积极性,越来越显示它的弊端,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加快沿海地区开放为特征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逐步形成。
东部地区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税收优惠政策和土地优惠政策)吸引了跨国公司的注意,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当地投资建厂,产业结构越来越多样化,新兴出现的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为社会主义建设融资开辟了新渠道,缓解了我国建设资金短缺的现象;其次,大量新企业的产生创造了很多就业岗位,减轻了东部地区就业问题。
与此同时,中部和西部地区没有好的投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加上其地理位置不方便进行海上运输,没有得到太多外资的注意。
没有外资的支援,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巨大的社会发展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明显。
以广东和河南为例,1978年时,广东省的GDP 为185.85亿元,河南省的GDP 是163亿元,此时两省的经济发展情况差不多;1988年,广东省的GDP 是1155.37亿元,河南省的GDP 为749亿元,相差了406.37亿元!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经过2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广东省和河南省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巨大的经济差异引起了教育,医疗,民生等社会各方面的差异。
非均衡发展战略毫无疑问大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在一段时间里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但是不可否认同时也带来了明显的区域经济差异以及区域内部发达地区和非发达地区经济差异。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转变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各级会议都开始商讨如何缩减区域差异,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今后15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贯彻的一条重要方针。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对策
标题: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对策区域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现象也愈发显著。
这一问题的出现不仅仅涉及经济发展的均衡性问题,还涉及到社会公平、资源分配、政策制定等多个层面。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二是同一地区内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
发达地区凭借其地理位置、政策支持、人才聚集等优势,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从而加速其经济发展。
而欠发达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如基础设施落后、人才匮乏、政策支持不足等,往往难以吸引到足够的投资和资源,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同一地区内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
城市凭借其便利的交通、丰富的资源、先进的技术等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经济发展迅速。
而农村则由于缺乏这些优势,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甚至出现了停滞。
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政策支持的不平衡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政策往往倾向于发达地区,这使得欠发达地区在政策上处于劣势,难以吸引到足够的投资和资源。
其次,人才流动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才聚集在发达地区,使得欠发达地区的人才资源相对匮乏,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此外,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等因素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对策面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制定相应的对策。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政策引导,优化资源配置。
政府应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倾斜,鼓励更多的投资和资源流向欠发达地区。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浅谈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落后病
收 稿 日期 :0 8 0 — 2 2 0 — 9 1
基金项 目:0 5 2 0 年度 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项 目“ 社会转型期新疆 少数 民族弱势群体研 究” 中的子题 目( 5 S 0 8 0B H 4 )
2 . %和 2 . %;东 部 G P占全 国的 比重 由 19 52 7 33 8 D 9 0年 的
5 . %上升 到 19 35 9 9 5年 的 5 . %,中西 部 则 由 l9 68 5 9 o年 的
从区域协调发展到统筹 区域发展 , 这是 中国区域 发展 战 略 的必 然选 择 ,要清楚 阐述 和深刻理解统筹 区域发展 的内 涵 , 有必要分析这两者的内在联系。基 于改革 开放 以后 中 就 3 . %和 1.8 01 3 6 %下降到 19 2 9 5年 的 2.7 85%和 l.8 4 %。三大 5
国区域协调发展 的现 实需要。它对正确认识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 少数民族地 区的落后病 和贫困病 , 民族地区经 把 济发展纳入到全国经济协调发展轨道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 区域 经 济 ; 调 发展 ; 协 落后 病
中图分类号 :17 文献标志码 : 文章编号 :6 3 2 1 (0 8 1— 14 0 F 2 A 17 — 9 X 20 )8 07 —4
产力的合理布局和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 是我国经济建设 和
社会发展 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我 国地域辽 阔, 各地区经 济发展和资源布局很不平衡 。正确处理全 国经济发展与地区 经济发展之间 以及地区经济之间的关 系, 不仅关系到各种优
势 的发挥和经济的合理发展 , 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全 国
浅谈中国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浅谈中国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城乡发展不协调,是新中国城乡二元制度、工业体系沿海布局以及东中西部资源禀赋差异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城乡要协调发展,首先要发展产业,实现充分就业。
目前中国实施的精准扶贫、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以及户籍制度、劳动保障制度等政策,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为实现农业人口的城镇化、市民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带一路”倡仪的推进,带动了西北部地区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的解决。
标签:协调发展;城乡二元制度;城镇化;现代农业;振兴乡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治国理政的根本目标,然而,非均衡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常态。
由于自然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人口分布的非均衡性,再加上发展的历史机遇也是非均衡的,由此形成了城乡区域发展的非均衡。
我国东部是发达地区,中部是发展中地区,西部是欠发达地区。
从整体上看,城市发达,乡村落后,这叫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链随着产业链、价值链流向发达的城市地区,这加剧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我们要通过补短板,使整个中国的发展协调起来。
协调就是通过各种力量的共同作用,包括市场的力量与非市场的力量、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相结合,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一、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的表现首先,农村劳动力比重与农业GDP的比重的不协调,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大。
中国经济,农业在GDP当中的比重越来越小,二、三产业比重越来越大,但农业人口减少数量过缓。
以2016年为例,我国城镇人口占57%,乡村人口占43%,农业占GDP的比重只有5%。
中国农村人均耕地7亩,美国农场人均耕地2700亩,相差近40倍。
所以,中国农业的蛋糕相对越来越小,而农村人口减少的速度不那么快,这样城乡收入差距就拉大了。
其次,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不协调。
按照发达国家、工业化国家的一般规律来看,当工业产值占到GDP40%-50%的阶段,人口的城镇化率应该达到60%-70%。
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一些地区经济蓬勃发展,而另一些地区却长期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这给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表现1. 经济水平差异: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好,GDP增速快速,产业结构先进,而另一些地区则面临产业转型困难,经济增长乏力,人民生活水平较低。
2. 资源分配不均:经济发展中,资源的不平衡分配也是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匮乏。
3. 城乡差距: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也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体现。
城市经济高度发达,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而农村地区则缺乏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1. 政策引导不当: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时,未充分考虑到区域之间的差异,片面推动某些地区的发展,导致区域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2.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一些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不足,导致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3. 资金投入不均衡:一些地区政府未能将投资资金平衡地分配到各个地区,导致资源的集中流向少数地区,而其他地区则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
三、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对策1. 制定差别化政策:政府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差别化政策,推动滞后地区的发展,有选择性地支持其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2. 加强技术创新支持: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科研经费投入,鼓励科技企业在滞后地区设立研发中心,促进技术创新在全国范围的均衡发展。
3.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政府应加大对滞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4. 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政府应推动不同区域间的协同发展,通过加强交流合作,共享发展成果,实现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文献虽多,但直接论及区域协调发展的定义或内涵的文献却很少。
目前,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益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张敦富,覃成林,2001)。
区域协调发展是在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过程中不断追求区域间的相对平衡和动态协调的发展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区域和谐(张可云, 2007)。
第二种观点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是不同区域基于自身要素禀赋的特点,确定不同要素约束条件下的开发模式,形成合理的分工,同时在政府的调控下,保持区域之间的发展条件、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在合理的范围内,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状态下的发展状态(郝寿义, 2007)。
第三种观点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是区域之间相互开放、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区域分工趋于合理,既保持区域经济整体高效增长,又把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控制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并逐渐收敛,达到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良性互动的状态和过程(彭荣胜, 2007)。
第四种观点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既要保持国民经济的高效运转和适度增长,又要促进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使区域间的经济差异稳定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达到各区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高志刚,2003)。
第五种观点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是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保持区域经济整体的高效增长,又能促进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使地区间的发展差距稳定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并逐渐收敛,达到各区域协调互动、共同发展的一种区域发展战略(陈秀山,2006)。
区域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区域之间分工趋向合理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在一定的【度】内,且逐步缩小区域经济整体高效增长标志区域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与良性互动前提目标图1 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理论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逊根据世界24个国家的数据,对区域经济增长趋势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倒“U”型理论。
浅谈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以湖南为例
论文题目:浅谈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以湖南为例学院:经济学院班级:学号:姓名:时间:二零一三年四月十七日浅谈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以湖南省为例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持续快速增长的新阶段。
伴儿随之的是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也日益凸显,然而这种不均衡的失控是威胁社会和谐及协调发展的极大障碍。
为协调该经济差异,我国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中部崛起战略。
区域经济差异其作为一种客观的经济现象,不仅存在于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之间,同样以不同程度的差异存在于子区域内,并且这些子区域的内部差异也呈现出扩大之势。
本文将以湖南省为例,从多方面因素来加以探讨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提出与之对应的协调区域发展的对策,总结出适于湖南省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湖南省;协调发展。
一、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相关理论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因而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理论大都是直接来源于区域经济学。
而在此最早涉及区域差异的理论应为均衡和非均衡式发展理论。
(一)均衡式发展理论均衡式发展理论来源于哈罗德—多马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理论。
以纳克斯(R.Nurkse)的平衡发展理论为该理论的主要代表。
平衡发展理论认为,落后国家存在着源于供给与需求不足的两种恶性循环,并指出实施均衡的发展战略可以有效的消除这种恶性循环,均衡发展理论强调产业间的关联互补性,主张同时在各产业、各地区间均衡的部署生产力,实现产业和区域经济才协调发展,基本出发点是为了促进产业共同发展和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异。
(二)非均衡式发展理论与均衡式发展理论相对应的是非均衡发展理论,其代表理论主要是贡达尔﹒缪尔达尔(G.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原理、艾尔伯特﹒霍希曼(A.O.Hirschman)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等。
(1) 贡达尔﹒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原理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的,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并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区域间的不平衡,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分析
河南
安阳
4 5 5 0 0 0 )
【 关键词 】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 推 动 力 ,而 市场 对 这 些 资 源 的配 置 作 用 显 著 影 响着 区 域 经 济 的 增长 。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 一方面 是生产要素 , 沿海地 区区位优 势的便利条件 , 为经 济快速发展提 供了充足 的人 力、 物 力资源 , 使 地 区 发 展 处于 领 先 地 位 。 另 一 方 面 是 开 放程 度 , 市 场 经 济 的发 展 有 赖 于 市 场 环 境 的互 通 交 流 , 改革 开 放 以来 我 国对 外 开放 的 重 点 一 直 都 在 东 部地 区 , 而 中、 西部地区对外交流相对较少 。
( 三) 国家 政策 1 9 7 8年 以后 国家投 资向东部倾 斜, 在 国家政策和市场 双重力 调的经济现象 , 特 别是在经济转型或经济起飞时期 , 区域发展的不 量的作用下东部经济得 以快速发展 , 而中、 西 部则陷入既无资金又 协调更成为 了一个普遍性规律。作为一个地域 辽阔、 众多人 口, 同 留不住资金 的困境 。我 国 5个经济特 区、 1 4个沿海开放 城市 的格 时拥有丰富 自然条件与资源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区域 发展不平衡 局 ,使得东部利用有利 的区位 和政策优势优 先接受先进技术 和管 由来 己久 ,并且在 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一直是个不容忽视 的 理方式 。同时在其他方面如税收、 外汇 留成 、 金融政策等也都享有 问题 。 更 大 的 自主 权 , 进 一 步 促 进 了我 国区 域 协 调 发 展 的 差 距 。 我 国 区 域 经 济 发展 不协 调 的 现 状 三、 缩 小 区域 经 济 发 展 差 距 的 对 策 党 的 十一 届 三 中全 会 开 启 了改 革 开 放 的 序 幕 , 我 国对 沿 海 部 ( 一) 破除行政壁垒 , 打 造 统 一 体 制 环 境 分 重 点地 区和 城 市 实 行 了引 进 外 部 资 源 、 加 快 地 区 经 济 发 展 的政 由于 中央政府在控制区域利益本位化、 限制 区域管制 、 加 强区 策。其总体思想是要鼓励先 富带动后富、 东西联合 、 共 同发展 。 自 际联 系 及 指 导 区域 经 济 发 展 等 方 面 均 能起 到 重 大 作 用 , 因此 中 央 1 9 7 8年 以来 , 我 国 各 地 区 的 经 济 都 有 明显 增 长 , 但 也 出现 了差 异 , 政府应组织建立统一的体制环境 ,取消阻碍资源合理流动 的区域 以G D P为 例 , 分 区域来看 , 2 0 1 2年 , 华 东区 G D P总 量 全 国 领 先 , 达 壁 垒 。 改革 一 切 不 利 于 地 区 建 立 开 放 区 域 经 济 合 作 体 系 的 体 制 障 到2 0 8 6 4 1 . 4 0亿 元 , 占全 国总 量 的 比 重 为 3 6 . 1 9 % ; 中 南 区 排 在 第 碍, 清理不利于区域经济合作 的地方政策和立法 , 通过制度 的重新 二, G D P总 量 1 4 7 1 6 8 . 7 5亿 元 , 占全 国 总 量 的 2 5 . 5 3 % ; 华 北 区 以 设计和 资源 的合理安排 , 激励地方政府进行更 多的区域 间合作 。 清 8 5 3 6 2 . 3 6亿 元 名 列 第 三 , 占 全 国 总 量 的 1 4 . 8 1 %; 西 南 区 以 除障碍 的同时, 要从法律层面建立起对地方政府 的约束机制 , 使各 4 8 6 6 6 . 9 0亿 元 排 在 第 四 , 占全 国总 量 的 比重 为 9 . 2 1 % ; 东 北 区排 在 类 地 区经 济 合 作 组 织 的活 动 有 法 可 依 , 为经 济 合 作 提 供 法 律 保 障 。 第五 , G D P总 量 4 6 5 3 2 . 1 亿元, 占全 国 比重 为 8 . 7 5 % ; 西 北 区位 居 最 ( 二) 部 署 总体 战 略 , 促 进 区域 协 调 发 展 末, 6 D P总 量 2 8 8 9 2 . 9亿 元 , 占全 国 的 比 重 5 . 5 1 % 。 呈现 了 以 东部 沿 调控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 促进 区域经济协调 发展 , 涉 及到我 国 海地 区最 高、 中部次之、 西部最低 的等级排序 , 而 且这种差距还有 经 济 发展 的 总体 战 略 、 国 民经 济 空 间布 局 等 许 多重 大 问 题 和 关 系 拉大的趋势。 的调整 。我 国在“ 十二五” 期 间关于区域经济发展 的规划 依然按照 二、 我 国 区域 经 济 发 展 不 协 调 的 成 因 分析 “ 西部开发 、 东 北振 兴 、 中 部 崛起 、 东部率先 ” 的 总 体 战 略来 实施 。 但 ( 一) 历 史 成 因 结合 各地 区的具体情况 , 各地 区的 内部 差异 和空间范 围都很大 , 就 东 部 地 区 经 济 在 历 史上 的发 展 水 平 就 比西 部 和 中部 高 。 在 中 必 须 有针 对 性 地培 育 区域 内部 增 长 点 ,进 一 步优 化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国发展历史进程中, 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向四周慢慢扩散 , 自唐朝 以 格局。政府应扮演起统 筹规划 、 合理组织的角色 , 制定促进区域经 来, 我 国的经济 发展重心就开始逐 渐 向东部转移 , 到 了宋朝 , 经济 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 和规划 ,重 点解 决国民经济 各部门在区域 重心 已经到 了东南地区。东部地 区人杰地灵 、 水道交错 , 对经 济发 发展中的矛盾 。 综合协调区域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调度, 进一步解 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 到 了近代, 东部地区受西方商业文明的影 决 区 域布 局 上 的先 天 不 足 ,把 区域 发 展 需 求 和 国 家 整 体 战 略 规 划 响有 了快速发展 , 我国近代工业就首先出现在东南部的沿海城市 。 有机结合。 由于 历 史 的积 淀 , 新 中 国成 立 之 后 , 东 部 的经 济 基 础 比 中西 部 地 区 ( 三) 引 导 社会 投 资 , 合 理 配 置 地 方 资源 要强 。 相 比 之下 , 西 部 地 区地 貌 多 复杂 凶险 、 交通 闭 塞 、 信 息 交 流 不 中央政府投 资的重心应 向基础性投 资和公益性投 资转移 , 通 畅, 久 而 久之 造成 了社 会 经 济 的落 后 。 过 对 欠 发 达地 区基 础 设施 建 设 的投 资倾 斜 , 引 导 对 一 些 区 域 的竞 ( 二) 市 场 发 展 规 律 争性投资。 中央 政 府 投 资 应 在 统 筹 全 局 的 指 导 原 则 下 , 合 理 安排 区 资金 、劳动力等各种要素的投入是一个地 区经济发 展最主要 域生产力布局, 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同时, 对 区 域 资 源 的 开 发 和 利 用 提 供 支 持 。 通 过 加 大 对 能源 、 原材料工业、 基 础 设 施 项 目 的投 资 以达到使资金注入到不发达区域 的 目的,鼓励 外商直接投资和发 作者简 介 : 明鸣( 1 9 8 6 一) , 女, 汉。 河南安 阳人 , 大 连理 工大学人文与社 会科 达地区的资金投向落后地区, 完善经济不发达区域 的“ 造血功能 ” 。 学学 院 2 0 1 1级行政 管理专业硕 士研究 生。研究方 向 :公 共管理 ;杨 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落后病(一)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在“五个统筹”中,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提出既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理论发展的结果,又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
它对正确认识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病和贫困病,把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纳入到全国经济协调发展轨道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落后病Abstract:The3rdmeetingofthe16thNationalPartyCongresspresentedthehuman-oriented,overall,harmoniou s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Itemphasizescoordinatingthedevelopmentofthecityandthecountrysi de,regionaldevelopment,developmentofhumanandnature,andnationaldevelopmentandopen-upp olicy.Basedonthis,thereformedanddevelopmentarepromoted.Inthe"FiveCoordinations",regionald evelopmentplaysaveryimportantrole.ItcomesfromtheadvanceofstategictheoryinChineseregionald evelopmentandtherealisticrequirementsofcoordinatingregionaldevelopment.Itisofgreatsignifican ceforlearningtheunderdevelopedareas,especiallytheunderdevelopmentandpovertyinminoritygro upareas,andforincludingtheeconomicdevelopmentofminoritygroupareasintothenationaldevelop ment.Keywords:regionaleconomy;harmoniousdevelopment;underdevelopmen一从区域协调发展到统筹区域发展,这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要清楚阐述和深刻理解统筹区域发展的内涵,就有必要分析这两者的内在联系。
基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日趋扩大,以及由此产生的其他经济问题和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中央政府在1991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首次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纲要》提出:“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布局很不平衡。
正确处理全国经济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以及地区经济之间的关系,不仅关系到各种优势的发挥和经济的合理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全国各民族的团结。
20世纪80年代全国经济和地区经济都有很大发展,生产力的地区布局也有新的变化,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和值得注意的问题。
主要的问题是,各地重复建设项目过多,产业结构趋同,资源配置不合理,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严重,妨碍了生产的合理协作和商品流通。
今后10年,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利益兼顾、共同富裕的原则,逐步实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虽然在《纲要》中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以此作为指导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方针,以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但由于造成这些问题的体制和政策方面的原因没有得到消除,因此,在“八五”期间,这些问题非但没有得到合理解决,反而出现了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例如,在此期间,全国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6.61%,东部为28.12%,中西部分别为25.27%和23.38%;东部GDP占全国的比重由1990年的53.59%上升到1995年的56.85%,中西部则由1990年的30.13%和16.28%下降到1995年的28.57%和14.58%。
三大地带之间尤其是东部和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与此同时,重复建设、重复引进有增无减,地方保护主义日益盛行,并愈演愈烈。
针对“八五”期间中国区域经济问题进一步突出、并将对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这一现象,中央政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再一次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进一步突出了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九五纲要”指出:“引导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方面”。
“要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全面经济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地契与地区之间的关系、各地区要在国家规划和产业政策指导下。
选择适合本地条件的发展重点和优势产业,避免地区之间产业结构趋同化。
促进各地经济在更高的起点上向前发展、积极推动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合理交换和经济联合”。
比较《“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与《“八五”计划纲要》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提法,可以看出《“九五”纲要》并没有突破《“八五”计划纲要》的框架,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地区合理分工与合作依然是其核心内容。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不管是区域协调发展或者是统筹区域发展主要针对于东西部差距的拉大或者是针对于中西部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病或者是贫困病。
回顾发展里程,中西部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病大体上比以前发生了最大的变化,但是贫困、落后面貌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从区域发展战略的历史演进角度看,统筹区域发展要求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高级阶段或者高级形式,这种高级阶段或者高级形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统筹区域发展是既有一般论又有重点论的区域发展观,过去区域协调发展所提及的仅是面上的一般而谈,没有具体的针对性措施、统筹区域发展则是既有面上的一般而谈,又有对各个区域问题重点治理。
四大战略区域框架的提出为其奠定了分析基础,未来的重点在于”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的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第二,统筹区域发展要求是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具体化,区域协调发展确定了目标和方向、统筹区域发展明确了途径和方法。
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是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具体化,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由思想酝酿走向实践化的开端,也为统筹区域发展要求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落后问题又称为“落后病”,是在任何一个国家(几个发展水平较高的弹丸小国可能除外)都有通病。
落后病的突出特点是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发展水平低,主要病症包括:人民生活水平和地方财政收入水平低、经济增长速度不高、失业率高、产业结构低度、基础设施落后、科学教育与文化事业不发达、可持续发展能力差等。
落后问题是对我国来说,西部及其他贫困地区的主要区域发展问题。
西部地区是我国的落后区域。
落后区域亦即欠发达区域,在发达国家,这种类型的问题区域要么是纯农业区、要么是单一的原材料供应地;在发展中国家,这种类型的问题区域主要是贫困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十分落后。
我们所说的西部地区在不作特殊的说明情况下指的是西部大开发地区,具体范围包括陕西、甘肃、重庆、四川、云南、青海、新疆、西藏、宁夏、广西和内蒙古等12个省份。
为解决西部地区的贫困和落后等问题,中央政府于1999年突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得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较快、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全国生产力布局有所改善,从而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较快发展、维护了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同时,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与环境保护、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我们所看到这些进步的同时,也要注意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发展问题,落后问题依然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存在的区域问题。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落后区域目前主要依赖自然资源开发与初加工(农业、矿业与能源),现有的产业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比较简单,这是其基础设施不发达、劳动力水平低和社会经济与文化落后的主要原因。
落后区域包括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的区域、地理位置边远的区域、自然条件较差的区域等。
这类区域不具备工业化的条件,或者说长期处于“低水平陷阱”之中,无力迈过工业化门槛而进入经济起飞阶段。
其主要病状是落后,其突出特点是:经济结构落后,以农业为主,工作机会少;人民收入水平长期低下,贫困面大;地方财政收入拮据、政府无力支撑自立发展;资源利用水平很低,发展环境欠佳。
对于我国来说,落后问题主要是西部地区及其他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面临的区域问题。
这些地区总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71%。
但在这些地区也不是每个局部地区都非常落后,某些大城市的发展程度也达到一定水平,当然这不是这些地区的主流,从总体上讲,西部地区长期以来处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低谷”,2004年人口36774.91万人,占全国的28.29%;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27585.11亿元,占全国的20.21%。
三我国的落后区域主要位于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边远地区。
近几年来,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西部地区和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发展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我们同时还应注意到,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落后面貌仍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落后”依然是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病症,治理落后病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笔者认为,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内部差距和生态环境建设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落后病”特征。
主要表现在:1.从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上,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仍在扩大自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
2000—2004年,西部地区12个省份国民生产总值分别增长8.5%、8.8%、10%、11.3%、12.7%,年均增长10.26%,比1999年的7.2%明显加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2.7%、17.2%、17.2%、19%、27.3%、26.6%,增速逐渐加快,年均增长20.56%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9.6%、15.4%、10.0%、15.3%、21%,年均增长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