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分析案例
教师心理学教育案例(3篇)
![教师心理学教育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b354f6a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61.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2岁,是一名初中一年级的学生。
他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学习成绩一般。
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小明在课堂上经常表现出焦虑、不安的情绪,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班级关系紧张。
为了改善小明的心理状态,提高他的学习成绩,班主任决定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对小明的班级管理进行一次尝试。
二、案例分析1. 积极心理学理论依据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优势和潜能的心理学分支,主张关注个体的积极品质和积极体验。
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提高学习兴趣,促进班级和谐。
2. 小明存在的问题(1)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2)学习压力大,焦虑情绪严重,影响学习成绩。
(3)缺乏自信,对自身能力认识不足。
3. 积极心理学策略(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班主任通过与小明进行多次谈心,了解他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拉近了与他的距离。
同时,在课堂上,班主任给予小明更多的关注和鼓励,让他感受到班级的温暖。
(2)开展团体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班主任组织班级开展各类团体活动,如户外拓展、班级运动会等,让小明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团队意识。
此外,通过班级聚餐、生日庆祝等活动,增进同学间的友谊,缓解小明的孤独感。
(3)运用积极心理学技术,提升小明自信心班主任运用积极心理学技术,如“优势识别”、“感恩日记”等,帮助小明发现自身的优势,提高自信心。
同时,鼓励小明参加各类竞赛,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我价值感。
(4)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小明成长班主任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小明的成长。
家长在家庭中给予小明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实施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在班级中的表现有了明显改善:1. 小明性格逐渐开朗,与人交流更加自信。
2. 学习成绩稳步提升,焦虑情绪得到缓解。
3. 小明积极参加班级活动,与同学关系融洽。
4. 家长对班主任的工作表示满意,家校合作取得良好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20个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20个](https://img.taocdn.com/s3/m/c14d2470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73.png)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20个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一、背景介绍:小同,男,12岁,比较自由散漫,父母工作比较忙,虽然对孩子的教育很关注,但是因为缺少方法,也显得无能为力。
该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上课经常发呆,与同学相处,别人稍微触犯他,他就会报以拳脚,而且,该生对老师的教育常常抱以漠然的态度。
二、原因分析:经过和他父亲的交谈,侧面了解到他的父亲不太管教,回家时对该生所做的错事缺乏教育方式方法,常常是一味的打骂,同时他母亲对该生却很是溺爱,父亲的粗暴造成了他的固执和任性。
另外,孩子的几位前任老师多次教育,没有什么效果,对孩子也感到无能为力。
家长的批评责骂溺爱,老师的无能为力,更让孩子得寸进尺。
三、辅导过程:孩子所有的外在表现,是其内心的反应,所以,教育要从心入手。
第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职责,使他摆脱心理困境。
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职责感,使他的父亲掌握一些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每周五家长来接孩子,我都要同他交流孩子在学校在家的表现,交流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渐渐不再那么倔强。
第二: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群众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开始,同学不愿意与他玩耍,他对老师的询问也是一问三不答,故意装作不明白的样貌。
我明白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他极需要被爱的感觉。
他不愿意开口,我也不着急,而是主动与之接近,慢慢缩短心理距离,消除他内心的焦虑和冷漠。
慢慢地,他不再那么抵触,也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了。
第三:协同各科任老师,在课堂上,多创造一些给他表现的机会。
课后,多给他补习。
孩子这种性格的养成,许多不良习惯的构成,其实归根到底是学习成绩的差导致的。
学习差,父亲责骂,学习差,老师责怪,学习差,自己自暴自弃……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们多次为他带给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
教师教育心理案例(3篇)
![教师教育心理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fd14e3b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0f.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化名),男,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
小明性格开朗,活泼好动,但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
在课堂上,小明经常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做作业时也常常出现错误。
老师和家长都为此感到头疼。
二、案例分析1. 家庭因素小明的父母工作繁忙,平时很少有时间陪伴他。
家庭环境较为宽松,小明在家中可以自由玩耍,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
此外,小明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较高,经常批评、责备小明,导致小明产生逆反心理。
2. 学校因素小明所在班级的学生较多,老师难以兼顾每个学生的需求。
在课堂上,老师通常采用讲授法,小明难以跟上老师的节奏。
此外,小明所在班级的学习氛围不够浓厚,部分同学存在抄袭、作弊等不良行为,影响了小明的学习态度。
3. 个人因素小明自控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在课堂上,小明容易被周围同学的动作、声音等吸引,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此外,小明对某些学科不感兴趣,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三、教育措施1. 家庭教育(1)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尽量减少家庭中的噪音、电视等干扰因素。
(2)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与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3)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避免过度批评、责备。
2. 学校教育(1)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教师要加强班级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杜绝抄袭、作弊等不良行为。
3. 个人教育(1)小明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2)小明要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学会排除外界干扰,专注于学习。
(3)小明要主动调整学习方法,针对自己不感兴趣的学科,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四、教育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小明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在课堂上,小明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有所提高,作业错误率降低。
同时,小明的学习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篇案例分析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篇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1d34691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46.png)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篇案例分析案例一:学业压力过大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学业压力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以下是一个案例分析:案例描述小明是一名初中生,他在学校表现出色,但是他的学业压力过大,经常感到焦虑和压抑。
他每天花很多时间在研究上,几乎没有时间放松和休息。
他对自己的成绩要求非常高,一旦考试得不到满分,就会感到沮丧和失望。
分析与解决方案学业压力过大会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学校应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学业压力的成因和应对方法。
2. 学校和家长应共同努力,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鼓励他们合理安排研究和休息时间。
3. 学生可以参加一些放松活动,如运动、艺术、音乐等,以缓解学业压力。
4. 学校应建立良好的研究氛围,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和支持,减少竞争压力。
案例二:社交困难社交困难是另一个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问题。
以下是一个案例分析:案例描述小华是一名内向的初中生,他在班级中很少与同学交流,总是感到孤独和排斥。
他害怕与他人建立联系,缺乏自信。
分析与解决方案解决社交困难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团队活动和合作项目,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
2. 学校和家长应提供支持和鼓励,帮助学生克服社交恐惧,提升自信心。
3. 学校可以开设社交技巧培训课程,教授学生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往。
4. 学校可以成立学生互助小组,提供一个安全和支持的环境,让学生们互相帮助和交流。
案例三:家庭问题影响心理健康家庭问题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以下是一个案例分析:案例描述小李的家庭关系紧张,父母经常争吵,他经常感到压力和不安。
家庭环境对他的研究和情绪产生了负面影响。
分析与解决方案解决家庭问题对改善初中生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学校可以提供家庭教育课程,帮助家长了解如何改善家庭关系,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2. 学校和家长应提供支持和帮助,帮助学生应对家庭问题,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案例有哪些
![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案例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6981cb7d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60.png)
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案例有哪些在当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显得愈发重要。
以下为您介绍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和借鉴。
案例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一所中学,学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他们不仅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还开设了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
在课程中,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认知和人际关系特点。
同时,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心理辅导。
有一位学生小李,因为学习压力过大,出现了焦虑和失眠的症状。
在心理咨询老师的耐心倾听和引导下,小李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焦虑源于对成绩的过度关注和不合理的自我期望。
老师帮助他制定了合理的学习计划和目标,还教给他一些放松和应对压力的技巧,如深呼吸和冥想。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小李的焦虑症状明显减轻,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此外,学校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如心理健康周、主题班会等。
通过这些活动,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校园心理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心理韧性和社会适应能力。
案例二:企业员工心理健康关怀计划某大型企业意识到员工的心理健康对工作效率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于是实施了员工心理健康关怀计划。
首先,企业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员工提供定期的心理健康讲座和培训,内容涵盖压力管理、情绪调节、职业发展等方面。
员工们通过这些讲座,学到了实用的心理知识和技能。
其次,企业建立了员工心理援助热线,员工在遇到心理困扰时,可以随时拨打热线寻求帮助。
有一位员工小张,在工作中遭遇了职业瓶颈,感到迷茫和沮丧。
他拨打了心理援助热线,咨询师与他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帮助他分析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并为他提供了职业规划的建议。
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小张重新找到了工作的方向和动力,工作表现也有了显著提升。
此外,企业还开展了团队建设活动,通过户外拓展、小组合作等形式,增进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信任,缓解工作压力,提高团队凝聚力。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3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d47cc60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0e.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活泼开朗的六年级学生,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然而,在最近的一次期中考试中,小明突然表现出了异常。
他变得沉默寡言,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完成质量下降,甚至在课后主动找到老师,表达了想要退学的念头。
经过深入了解,我们发现小明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他在考试中遇到了一些挫折。
虽然他的成绩一直很好,但这次考试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成绩下滑得比较明显。
面对这种情况,小明感到非常沮丧和自责,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对自己产生了否定。
二、案例分析小明的案例反映了一个普遍存在于小学生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挫折感。
挫折感是指个体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失败或障碍时所产生的负面情绪。
对于小学生来说,挫折感可能源于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家庭环境等多个方面。
在这个案例中,小明的主要问题表现为:1. 自信心受挫:小明在考试中的失败让他对自己产生了怀疑,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
2. 情绪低落:小明变得沉默寡言,情绪低落,对学习和生活都失去了兴趣。
3. 逃避现实:小明想要退学,这是他逃避现实、逃避挫折的一种表现。
三、教育措施针对小明的心理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教育措施:1. 心理辅导:首先,我们安排了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对小明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辅导过程中,老师通过倾听、理解、引导等方式,帮助小明梳理情绪,让他认识到挫折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2. 建立自信:通过和小明一起回顾他过去的成功经历,帮助他重新树立自信心。
同时,鼓励他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渐恢复自信心。
3. 情绪管理:教会小明一些情绪管理的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帮助他学会在遇到挫折时调整自己的情绪。
4. 家校合作:与小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小明的心理变化。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要给予小明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5. 同伴支持:鼓励小明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同伴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增强他的社交能力,提高他在集体中的归属感。
心理健康个案分析(共5篇)
![心理健康个案分析(共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d0660f7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a4.png)
心理健康个案分析(共5篇)第一篇:心理健康个案分析心理健康个案分析其实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健康存在着误区,简单地以为是心理有问题的人,所以很排斥这方面的知识。
而在上了大学之后选了这门课我才逐渐清晰地认识了这个方面的内容,心理健康绝不仅仅是指心理有问题,一个正常人同样可能存在着这些问题,只是表现的方式不一样罢了,但我们也不能将他们列为神经病、精神有问题这些范围,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在上了这门课之后,我才发现原来在自己身上存在着很多大学生普遍都有的心理问题,在这之前我不太明白为什么自己会有这种心态,甚至会焦躁不安、感到羞愧,不敢让别人知晓。
但是渐渐地我能正确看待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并且同时我也看到一些同学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比如人际交往关系、学习上的压力、自我认知低下等等,这都是很正常的,我们不能把它压抑在心里,只会愈演愈烈。
以下我就将自己发现的问题归结到一位同学身上,以她为典型来分析这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法,为自己也为他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大学生活环境。
同时为了保证同学的隐私,我会以姓代替名字来进行陈述。
王同学:女,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做班干部,学习很好,所有任课教师、系领导对她评价都很高,是那种大家都认可的“优秀学生”,并且顺利考上了心仪的浙江大学。
主要个性特征:(1)内向与外向并存,内省理智,与人友善;(2)感情自制力好,情感不易外露,好胜心强,追求完美,做事井井有条:(3)敏感,多虑,遇事过于细致严肃,易从消极方向进行归因:(4)不安于现状,易产生内心冲突,对自己要求很高:(5)执着,具有坚持性。
状态:大一,入学快一年了,却发现自己却怎么也融入不进大学生活,产生了许多烦恼。
原本在高中是同学中的佼佼者,本来以为到了大学也会混的如鱼得水,却发现在学习上问题很多,不懂的题目也找不到老师询问,不像高中老师常常来班级辅导,又不好意思向同学询问,怕丢脸。
和同学们的关系不融洽,班级上的同学都很陌生,平时都见不到面。
心理健康辅导的案例分析
![心理健康辅导的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a2c4aef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59.png)
心理健康辅导的案例分析案例一:应对学业压力李明是一名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他在高中时期一直是班级里的尖子生。
然而,上大学后,他面对的学习压力和竞争变得更加激烈,逐渐导致他的心理健康问题。
首次辅导会话中,李明表达了自己感到焦虑、紧张和失眠的困扰。
他觉得自己需要找到应对学业压力的有效方法,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身心健康。
经过与李明的深入交流,心理健康辅导师制定了以下辅导方案:1. 建立目标与计划:通过与李明的讨论,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帮助他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
这有助于李明有条不紊地完成任务,减轻他的焦虑感。
2. 情绪管理技巧:为了帮助李明应对焦虑和紧张,辅导师教授了一些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积极思考和放松练习。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李明在应对压力时保持冷静和平衡。
3. 时间管理策略:根据李明的反馈,他经常因为时间不够而感到压力。
在辅导过程中,辅导师教授了一些时间管理策略,如制定优先级列表、合理安排时间和避免拖延等。
这些策略使李明能够更好地管理时间,提高效率。
4. 自我关怀与放松:为了帮助李明调整身心状态,辅导师鼓励他培养自我关怀的习惯,如定期锻炼、保持良好的睡眠和饮食习惯。
此外,辅导师还教授了一些放松练习,如冥想和瑜伽,以让李明从学业压力中得到舒缓和放松。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健康辅导,李明逐渐学会了应对学业压力的有效方法。
他的焦虑感减轻了,睡眠质量也有所改善。
他能够更好地管理时间和情绪,更加自信地面对学业挑战。
案例二:情绪调节与自我认知王婷是一位25岁的职场新人,她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感到情绪低落和不满足。
她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感到困惑和压抑。
在心理健康辅导中,王婷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担忧和对自己能力的怀疑。
她认为自己不能很好地处理工作压力和与同事之间的冲突。
心理健康辅导师的辅导方案如下:1. 自我认知与情绪分析:通过与王婷的对话,帮助她了解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模式。
辅导师鼓励她保持情绪日志,以便更好地观察和分析自己的情绪反应,进而找到情绪波动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题(3篇)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题(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838aa89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8b.png)
第1篇案例背景:小明,男,15岁,初中二年级学生。
小明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中等,在班级中并不突出。
由于家庭原因,小明从小与父母关系紧张,父母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
在学校,小明很少主动与同学交流,朋友很少。
近期,小明表现出焦虑、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学习成绩也有所下降。
案例分析:一、问题诊断1. 心理问题:根据案例描述,小明可能存在以下心理问题:(1)焦虑症:小明可能因为家庭原因、学习压力等原因产生焦虑情绪,导致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
(2)社交恐惧症:小明性格内向,可能存在社交恐惧,导致在班级中朋友很少,人际关系紧张。
(3)学习压力过大:小明学习成绩中等,可能因为担心学习成绩下降,导致学习压力过大。
2. 行为问题:小明可能存在以下行为问题:(1)逃避现实:小明可能因为焦虑、恐惧等原因,选择逃避现实,不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
(2)自我封闭:小明可能因为社交恐惧,选择自我封闭,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3)过度依赖:小明可能因为家庭原因,对父母过度依赖,导致在遇到问题时无法独立解决。
二、原因分析1. 家庭原因:小明从小与父母关系紧张,父母工作繁忙,缺乏陪伴,导致小明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2. 学校原因:学校可能存在以下原因:(1)教学方式单一:学校可能过于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师生关系紧张:部分教师可能存在对学生态度冷漠、歧视等现象,导致学生心理压力增大。
3. 个人原因:小明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导致在面对困难时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
三、干预措施1. 家庭干预:(1)加强亲子沟通:鼓励小明与父母多沟通,增进亲子关系。
(2)关注小明的生活,给予关爱和支持。
2. 学校干预:(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2)加强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温馨的班级氛围。
(3)关注学生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3. 个人干预:(1)培养自信心:鼓励小明参加各类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案例(3篇)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0fdeed3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b8.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教师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还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
本案例以一位初级中学教师为例,通过分析其心理问题,探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二、案例描述李老师,35岁,担任初中数学教师,工作6年。
近年来,李老师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些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1. 焦虑情绪:李老师经常感到焦虑,担心自己的教学质量,害怕学生不理解自己的教学意图。
2. 疲劳感:由于工作量大,李老师经常感到身心疲惫,甚至出现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
3. 抵触情绪:面对学生的问题,李老师有时会表现出不耐烦、情绪低落,甚至出现职业倦怠。
4. 人际关系问题:李老师与同事、领导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张,沟通不畅,导致工作氛围不融洽。
三、案例分析1. 原因分析(1)工作压力:李老师工作量大,教学任务繁重,导致心理压力增大。
(2)职业倦怠: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使李老师对工作产生抵触情绪,导致职业倦怠。
(3)人际关系:李老师与同事、领导之间的沟通不畅,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2. 心理问题分析(1)焦虑情绪:李老师担心教学质量,害怕学生不理解自己的教学意图,导致焦虑情绪。
(2)疲劳感:长期工作压力导致身心疲惫,出现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
(3)抵触情绪:面对学生的问题,李老师产生不耐烦、情绪低落等抵触情绪。
(4)人际关系问题:沟通不畅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影响工作氛围。
四、心理健康教育策略1. 心理咨询:为李老师提供心理咨询,帮助其分析心理问题,调整心态。
2. 职业规划:引导李老师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减轻工作压力。
3. 增强心理素质:通过培训、讲座等形式,提高李老师应对压力的能力,增强心理素质。
4. 改善人际关系:引导李老师学会与人沟通,改善与同事、领导之间的关系。
5. 休闲放松:鼓励李老师参加户外活动、体育锻炼等,缓解身心疲劳。
五、案例总结通过本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在教育工作中的普遍性。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集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集](https://img.taocdn.com/s3/m/e6b78d6d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4e.png)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集在当今社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随着教育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辅导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探讨不同类型学生在心理辅导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供相应解决方案。
案例一:陈同学的自尊心问题陈同学是一个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沉默寡言、内向害羞。
他总是觉得自己无法达到父母和老师对他的期望,因此他开始失去自信并逐渐退缩。
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我与他建立了信任关系,并鼓励他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
通过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和让他感兴趣的领域,我帮助他重新建立起自尊心,并增强了他的社交技巧。
案例二:张同学的焦虑症状张同学是一名初三学生,在即将到来的高考中感到极度压力。
她整天担心成绩不够好、担忧未来前景等等。
在与她的心理辅导中,我以平等、理解和关怀的态度与她交流。
我引导她学会积极面对压力,并帮助她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同时,我也教给她一些放松和应对焦虑的技巧,如深呼吸、冥想和锻炼身体等。
逐渐地,张同学减少了焦虑症状,并取得了理想的考试成绩。
案例三:王同学的社交困难王同学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
他性格开朗外向,但却在和同龄人交流时遇到了很大的问题。
他经常会感到不知道如何与别人建立起友好关系。
在心理辅导中,我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让他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我还鼓励王同学参加校内外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良好互动环境中培养他与人相处的技巧。
渐渐地,王同学变得更加自信,并能轻松与其他孩子建立起友谊。
案例四:刘同学对未来迷茫刘同学是一名大二大学生。
在课业压力和职业规划的双重挑战下,他感到困惑和迷茫。
我与他一起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并帮助他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我鼓励他通过实习、参加社区活动以及寻求导师指导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并积累经验。
通过这些辅导措施,刘同学重新找回了对未来的信心,并为自己制定了可行的职业发展计划。
结语:上述案例只是学生心理辅导中涉及的一小部分情况,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需求和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优秀个体辅导案例
![心理健康教育优秀个体辅导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cc70207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1e.png)
心理健康教育优秀个体辅导案例一、个案基本情况。
小阳(化名),男,12岁,六年级学生。
这孩子长得虎头虎脑的,可就是整天愁眉苦脸的,像个小老头似的。
二、问题表现。
1. 学习方面。
小阳对学习那叫一个抵触,上课就像个木头人似的,眼神呆滞,老师提问他就像从外太空刚回来,啥都不知道。
作业也是乱七八糟,能少写一个字绝不多写,考试成绩那是一落千丈。
我问他为啥不学习,他嘟囔着说:“学习有啥用,反正我也学不会。
”这小子还挺有“个性”。
2. 社交方面。
在学校里,他就像个独行侠。
课间休息的时候,别的小朋友都嘻嘻哈哈地一起玩,他就自己缩在角落里,要么发呆,要么玩自己的手指头。
我试着让他和同学们一起玩,他就像只受惊的小兔子,一个劲儿地往后躲,还说:“他们都不喜欢我,我也不想和他们玩。
”3. 情绪方面。
三、背景调查。
1. 家庭环境。
我去小阳家走访的时候,发现他家里的气氛那叫一个压抑。
他爸妈都是大忙人,整天忙工作,对小阳的关心就像沙漠里的雨水,少得可怜。
小阳说,他每天回到家,面对的就是空荡荡的房子,爸妈经常很晚才回来,回来也没什么交流,就各自忙各自的。
而且他爸妈对他的学习要求还特别高,只要成绩不好,就是一顿数落。
这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就像一棵没人浇水施肥的小树苗,能茁壮成长才怪呢。
2. 学校经历。
在学校里,小阳之前因为一次考试没考好,被老师在课堂上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从那以后,他就像霜打的茄子,一蹶不振。
而且他比较内向,不太善于表达自己,在班级里也没什么存在感,同学们有时候也会不小心忽略他,这让他觉得自己就像个小透明,更加自卑了。
四、辅导过程。
# (一)建立信任关系(第一周)我知道要想帮助小阳,首先得让他信任我。
所以我就像个大朋友一样,每天找他聊天,聊他感兴趣的东西,像什么漫画啦、游戏啦。
刚开始的时候,他对我还很防备,就像个小刺猬,回答问题都是哼哼哈哈的。
但是我不气馁,继续和他聊。
有一天,我发现他在看一本漫画书,我就凑过去说:“这本漫画可好看了,我也很喜欢里面的那个超级英雄呢。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20个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20个](https://img.taocdn.com/s3/m/e171fde9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a5.png)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20个心理健康教育案例20个1. 阿明是一位高中生,最近总是感到疲倦和焦虑。
他的成绩下降了,朋友们的关系也变得紧张。
经过心理咨询师的引导,阿明意识到自己过于紧张和担心未来的压力,学会了放松和调整自己的心态,逐渐恢复了学业和人际关系。
2. 小红是一位大学生,她患有社交恐惧症,导致她无法正常与他人交流和参与课堂活动。
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小红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并参加了一些社交活动,逐渐克服了社交恐惧症,提高了自信心。
3. 张华是一位工作多年的职场人士,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导致他失眠和焦虑。
通过心理辅导,张华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改善了睡眠质量和心理状态。
4. 李明是一位中学老师,他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感到挫败和无力。
经过心理咨询师的指导,李明学会了控制情绪,调整教学方法和与学生的沟通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5. 小芳是一位初中生,她经常被同学欺负和排挤,导致她变得自卑和消沉。
经过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小芳学会了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了自尊心和抵抗力,摆脱了欺凌情况。
6. 王先生是一位企业高管,工作压力大,容易发脾气和与他人发生冲突。
通过心理辅导,他学会了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技巧,提升了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7. 小明是一位小学生,他经常因为学习成绩低而受到父母的批评和压力。
经过心理咨询师的引导,小明学会了更加积极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成绩,同时改善了与父母的沟通。
8. 张女士是一位刚刚失去亲人的人,她陷入了悲伤和绝望的情绪中。
经过心理咨询师的陪伴和理解,张女士逐渐接受了亲人的离世,并学会了面对悲伤的情绪,恢复了正常生活。
9. 李先生是一位退休老人,由于失去了工作和社交圈,他感到孤独和无助。
通过心理咨询师的指导,李先生学会了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分享生活,摆脱了孤独感,找回了生活的乐趣。
10. 小华是一位高中生,她对自己的外貌非常不满意,导致她对身体有严重的恶心和不安的感觉。
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典型案例 公布
![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典型案例 公布](https://img.taocdn.com/s3/m/29f09436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2d.png)
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典型案例公布1. 案例一:高中生学习压力过大导致焦虑和抑郁某高中生因学习压力过大,面临高考的挑战,逐渐陷入焦虑和抑郁情绪。
他在学校表现出明显的学习困难,经常感到疲倦和无法集中注意力。
在家中,他开始出现情绪波动,经常抱怨自己的无能和自卑感。
他的父母察觉到了他的变化,并决定寻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
2. 案例二:职场中的工作压力导致焦虑和抑郁一位职场人士由于工作压力过大,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中,逐渐出现焦虑和抑郁的症状。
他在工作中经常感到压力巨大,无法调节自己的情绪。
他的身体状况也开始受到影响,出现失眠和食欲不振等问题。
在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后,他决定寻求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和指导。
3. 案例三: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引发心理问题一名青少年因沉迷于网络游戏,开始出现心理问题。
他整天沉迷于游戏中,忽视了学业和人际关系。
他开始变得孤僻和无法集中注意力,对现实生活失去了兴趣。
他的家人意识到了他的问题,并希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帮助他摆脱游戏成瘾并恢复心理健康。
4. 案例四:失恋引发的情绪困扰一位年轻人经历了一次痛苦的失恋,导致他陷入情绪困扰中。
他经常沉浸在对过去恋人的思念中,无法接受分手的现实。
他的情绪波动很大,时而愤怒,时而沮丧。
他的朋友意识到他的困境,并建议他寻求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以帮助他重新建立起积极的情感状态。
5. 案例五:家庭暴力导致心理创伤一名妇女在家庭中遭受持续的身体和心理暴力,导致她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她开始出现失眠、焦虑和抑郁的症状,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和希望。
她的朋友鼓励她寻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以帮助她恢复自信和独立。
6. 案例六:社交恐惧症影响日常生活一位年轻人因社交恐惧症而无法正常参与社交活动,导致他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孤立和焦虑。
他害怕与他人交流和面对人群,经常出现心慌和汗流浃背的症状。
他的家人希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帮助他克服这个障碍,恢复正常的社交能力。
7. 案例七:职业选择困难引发的困惑和焦虑一位大学生在面临职业选择时感到困惑和焦虑。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案例分析三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案例分析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1985e4a1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bb.png)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案例分析三篇案例一:培养自尊心案例描述小明是一名小学生,他在班级中总是被同学排挤和嘲笑。
他感到自己与众不同,缺乏自信和自尊心。
这对他的心理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
解决方案1. 倾听和理解:教师和家长应倾听小明的感受,并理解他的困扰。
通过与他进行沟通,表达对他的支持和关心。
2. 赞扬和鼓励:教师和家长应注意到小明的优点和努力,并给予积极的赞扬和鼓励。
这将有助于提高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 提供支持:提供适当的辅导和支持,帮助小明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可以通过教授他一些应对同学嘲笑的方法,加强他的社交技巧。
案例二:减轻考试压力案例描述小李是一名小学生,他在考试时总是感到非常紧张和压力很大。
这种压力对他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他的研究成绩下降。
解决方案1. 创造积极的研究环境:教师和家长可以创造一个支持性和积极的研究环境,鼓励小李放松心态并享受研究的过程。
2. 教授应对压力的技巧:教师可以教授小李一些应对考试压力的技巧,例如深呼吸、放松肌肉、积极的自我对话等。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他在考试中保持冷静和集中。
3. 分散注意力:教师可以建议小李在考试前进行一些放松和分散注意力的活动,例如运动、听音乐或与朋友交流。
这将有助于减轻他的紧张情绪。
案例三:处理友谊问题案例描述小华是一名小学生,她在班级中遇到了友谊问题。
她感到孤单和被排斥,这对她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解决方案1. 建立友谊技巧:教师和家长可以教授小华一些建立友谊的技巧,例如分享、倾听、尊重他人等。
这将帮助她更好地与同学建立互动和友谊。
2. 促进社交活动: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社交活动,例如小组游戏、合作项目等,帮助小华与同学们更好地交流和建立联系。
3. 提供支持和安慰:教师和家长应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让小华感到她不是孤单的,有人关心和理解她的困境。
以上是三个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的分析和解决方案。
通过培养自尊心、减轻考试压力和处理友谊问题,可以帮助小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_小学(3篇)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_小学(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7b11d4d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88.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案例以一名五年级小学生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小学生进行情绪管理。
二、案例描述小明,男,11岁,五年级学生。
小明性格开朗,成绩优异,但在情绪管理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以下是小明在情绪管理方面的一些具体表现:1. 易怒:小明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容易情绪失控,大声争吵,甚至动手打人。
2. 焦虑:面对考试或比赛,小明会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情绪,影响正常发挥。
3. 自卑: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小明对自己的外貌和能力缺乏自信,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三、案例分析小明的情绪管理问题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家庭教育:小明的父母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导致他在情感上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这使得小明在面对挫折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宣泄方式,从而产生易怒、焦虑等情绪。
2. 学校教育:在学校,小明可能因为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等问题,导致情绪波动。
此外,教师对小明的关注不足,使得他难以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
3. 个人因素:小明性格开朗,但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情绪失控。
四、干预措施1. 家庭教育指导:向小明的父母介绍情绪管理的重要性,指导他们如何关爱孩子,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同时,鼓励父母多陪伴孩子,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扰。
2. 学校心理辅导: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小明了解情绪管理的基本知识。
此外,教师应关注小明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他的心理问题。
3. 个体心理辅导:针对小明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心理辅导。
通过谈话、游戏等方式,帮助他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调节情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4. 团体心理辅导:组织班级心理活动,让小明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自己的情绪管理经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五、干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小明在情绪管理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1. 易怒现象减少:小明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挫折时,能够冷静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案例
![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72da385b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a2.png)
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案例案例研究有助于促进教师的内隐知识和实践智慧的形成,有助于促进教师提升专业水平和形成个人化教育理论,有助于教师在实际情境中针对个体的课堂生活进行研究和反思。
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案例,希望对你有帮助!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案例篇1一.案例介绍沈某是我班一位二年级的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绩上游,中等智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
下课除了上厕所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
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
遇到节假日,连外婆家也不去。
二.案例分析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学在小学五年里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六年级的学习,特别是参加毕业会考,心理可能就忐忑不安。
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1.个人因素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
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
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
母亲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父亲每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十分粗暴。
3.教师因素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
大学生心理教育案例分析(3篇)
![大学生心理教育案例分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f1ef500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62.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因素。
本案例以某高校一名大二学生为例,分析了其心理问题的成因、表现及解决措施,旨在为高校心理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二、案例描述小王,男,20岁,某高校大二学生。
近期,小王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反映自己近期出现焦虑、失眠、情绪低落等症状。
在与心理咨询师沟通的过程中,小王表示自己自从进入大学以来,就感到压力很大。
在学习上,他担心自己无法跟上课程进度,成绩不理想;在人际关系上,他觉得自己难以融入集体,与同学沟通不畅;在个人成长上,他渴望得到认可,但总是觉得自己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这些压力导致他出现了焦虑、失眠、情绪低落等症状。
三、案例分析1. 心理问题成因(1)学习压力:小王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一般,对学习有着较高的期望。
进入大学后,他发现学习难度加大,竞争激烈,导致他产生焦虑情绪。
(2)人际关系压力:小王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在人际交往中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导致他难以融入集体,与同学沟通不畅。
(3)个人成长压力:小王渴望得到认可,但总是觉得自己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这种自我否定导致他情绪低落。
2. 心理问题表现(1)焦虑:小王在学习、人际关系和个人成长等方面都感到焦虑,担心自己无法应对各种挑战。
(2)失眠:由于焦虑情绪,小王出现了失眠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
(3)情绪低落:小王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兴趣,甚至产生自我否定心理。
四、解决措施1. 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师对小王进行了心理疏导,帮助他认识自己的问题,调整心态,树立信心。
2. 学习辅导:针对小王的学习压力,心理咨询师为他提供了学习方法和时间管理技巧,帮助他提高学习效率。
3. 人际交往指导:心理咨询师指导小王如何与人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个人成长指导:心理咨询师帮助小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他勇敢面对挑战。
五、案例总结本案例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学习、人际关系、个人成长等多个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分析案例集
![心理健康教育分析案例集](https://img.taocdn.com/s3/m/bec569c9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81.png)
心理健康教育分析案例集对身边的教育案例进行反思、整合,吸取经验接受教训,把鲜活的教育案例融合进自己的教学中去,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保证课堂教学的鲜活高效。
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分析案例集,希望对你有帮助!心理健康教育分析案例篇1案例分析:×,女,13岁,出生在农村,自幼过继给姨父母领养。
养父为我市有名气的建筑工程师,平时工作忙,个性粗犷,与养女交流甚少。
养母知识素养欠缺,除了无休止的唠叨之外,缺乏与女儿的情感交流,这使刘×对英俊潇洒、气质不凡且来自大城市的男生钱×产生了好感。
当校外不良青年无端滋事找钱×麻烦时,刘主动解囊相助,而且一而再,再而三。
辅导方法:情况清楚以后,我几次找刘×谈心。
我首先肯定了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与异性接触的心理是正常的、正当的,消除了刘的恐惧、羞涩心理。
在刘和盘托出了与钱×的交往过程后,我进一步向她指出:“成熟了的葡萄和柿子是甜的,而且味道鲜美,但是过早摘下的葡萄是酸的,柿子是涩的,虽然你对钱×的这份情意是美好的,但毕竟早了一步。
如果你真的珍惜这份纯真友谊的话,请你把这份情意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为了各自的前途,千万不能因年幼无知毁了双方的前程。
将来条件成熟了,我这个老朋友会支持你们的。
”我又个别找了钱×及其家长,疏导了其心理压力,要求他冷却关系,把精力用到求知上去。
同时,及时与公安部门联系,整治了校外环境。
辅导效果:半年多来,刘钱两人断绝了过密交往,在思想、学习上均有较大进步。
心理健康教育分析案例篇2案例介绍:王某,女,17岁,住校。
各科成绩较好,写得一手漂亮的字,喜欢画画、舞蹈、运动,有较好的艺术天赋,身材容貌较好,感情细腻,给人一种充满青春活力、漂亮文静的感觉。
父亲在某公司任中层干部,母亲为一般工人,家庭条件不错。
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过后不久,原来各方面不错的她,出现了迟到、旷课,甚至夜不归宿的现象,据观察,以及同学反映,王某中午、晚上、周末经常和别班某男生在一起,上街、上网、看电影,变得特别爱打扮。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典型案例分享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典型案例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9298712f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4c.png)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典型案例分享案例一:校园心理辅导某中学组织了一次校园心理辅导活动,邀请了专业心理咨询师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咨询师通过讲座、小组讨论和个别咨询的形式,向学生传授了压力管理技巧、情绪调节方法以及人际关系处理策略等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业和生活中的挑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案例二:社区心理健康讲座某社区组织了一场心理健康讲座,邀请了心理学专家给居民讲解心理健康知识。
讲座内容包括心理压力的来源与应对、焦虑与抑郁的认知与管理、积极心态的培养等。
通过讲座,居民们了解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学到了一些实用的心理调节方法,提升了自己的心理素质。
案例三:企业员工心理健康培训某公司为员工提供了一次心理健康培训课程,旨在帮助员工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
培训内容包括工作压力管理、情绪调节、冲突解决等。
通过培训,员工们学会了一些实用的心理技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案例四:互联网平台心理咨询某互联网平台提供了线上心理咨询服务,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与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在线交流。
咨询师通过倾听用户的问题和烦恼,给予他们合理的建议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案例五:心理健康课程融入教育体系某学校将心理健康课程融入到教育体系中,每周一次的课程时间用于教授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
课程内容包括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压力应对等,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形式,帮助学生提升心理素质,增强心理健康意识。
案例六:心理健康咨询热线某心理健康机构设立了24小时心理健康咨询热线,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咨询师通过电话和用户进行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提供适宜的建议和支持,帮助他们缓解压力、调整情绪,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案例七:心理健康活动日某社区举办了一次心理健康活动日,邀请了心理健康专家和志愿者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包括心理测评、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讲座等。
居民们参与活动,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实用的心理调节方法,增强了心理健康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分析案例王满,男,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
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
1.卫生习惯差,手脸总是有污秽;2.人际关系恶劣,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要不就咬人。
3.组织纪律差,上课时有话就说,没有留心听课、认真思考、举手回答的习惯。
原因分析:1、该生从小跟爷爷在老家生活,很少见到父母,对父母缺少依恋。
,爷爷对他言听计从,千方百计满足他,渐渐形成横蛮任性的性格。
(小时候环境生活的影响)2、后来父亲怕他吃亏,叫他回击欺负他的人,渐渐地,他由一个受他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天王”,令老师极其头疼。
(父亲错误的引导方式)综合分析与诊断1.攻击性行为:因此,观念中形成了这样的推理:“弱者”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强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
而且,在"我是强者"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发出警示,以表明自己的强者姿态。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就现状及年龄阶段,还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会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
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但却引起了同学的"注意",这些行为也就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即使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3.学习适应性: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
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1、询问基本情况。
2、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表明想教育好其儿子的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5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6、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
7、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8、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一、基本情况王XX,男,10岁,小学四年级生,独子。
父母均为农民,大专文化,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
二、主要问题攻击性行为表现明显,伴交往不良,学习成绩中下。
父母主述:孩子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而且时有动手发生,因此同学关系紧张,很少参加团体性活动,显得不合群。
与老师很疏远,见到老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会在课堂上与老师争执。
回到家中,与父母话很少,并且爱发脾气,不允许他人摸他的头,即使是亲戚们宠爱的表现,也会生气。
因为经常怄气,所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喜欢的老师,更不要听课。
作业不会,也不会问老师或父母,也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课。
因此,学习成绩逐日下降。
三、分析与诊断(一)有关测试结果1.该儿童的确实存在攻击性和交往不良倾向;2.该儿童的个性偏外向,有"乐群外向"的特点,与父母所述的"不合群"相矛盾,需具体分析原因;3.该儿童的智力与注意力正常,具有正常的学习能力,成绩下降,应着重考虑非智力因素。
(二)成长过程从小随父母生活,在幼儿园大班前基本上性格温顺,甚至比较胆小,对父母的话很听。
这与父母的性格特点很相似,他们的做人风格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经常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教育孩子:要与小朋友团结,不可以打小朋友。
如果有小朋友打你,你就躲开。
甚至有时并不是孩子的错,只要有老师说今天王XX与某个小朋友"抢"玩具(实际上是后者抢前者的,老师也只是习惯性描述罢了),父母就会再次教导:下次别与小朋友抢,给他算了,你再去玩别的。
那时候,王XX基本上是个听话的孩子。
上了大班后,一次一个小朋友拿绳子去勒王XX的脖子,想牵着他走。
王想起妈妈说过:脖子是不可以被随便勒的,很危险!于是,他反抗了,而且劲很大,一下子抢过了绳子。
那个小朋友吓得跑掉了。
据父母称,自那以后,他开始象变了个人,开始不断"惹是生非",直至上了小学后,逐渐变成了老师眼里的"问题儿童"。
其实,应该说,比起同年龄的孩子,王XX还是让父母少操了很多心,尤其在学习上。
基本上(三)综合分析与诊断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亲子关系);3.学习适应性。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1.攻击性行为: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
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
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防御",其核心是"不被伤害",怕小朋友用绳子勒坏了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护性反应。
当这种行为的结果满足了个体"免受伤害"这一需要时,就已经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而后又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比如:小朋友更厉害的攻击,老师的不满等,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的可行性。
"胜利"的体验比起以往"躲避"等消极反应所带来的结果要开心得多。
因此,小王XX因大班的一次偶然尝试,将在观念中形成这样的推理: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不一定要躲开,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
而且,在"自我保护"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信息过度敏感,以致作出"假想防御",比如:对别人无意的碰撞,以为是故意的挑衅,因而作出"反抗"。
而在他人眼里,则是一种"攻击性行为"。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如:攻击性人格,表现特点即:敏感、多疑、冲动、具破坏性。
当然,就王XX的现状及年龄阶段,还根本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而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另外,王XX的"攻击性行为"里,还有着他特定年龄的意义:一种对"权威"的不满而发泄在非权威身上,比如:对老师不公正的不满,不能或不敢直接冲老师宣泄,而指向同学;一种寻求关注的不当方式,因为"攻击性"而交往不良,少有人理睬,所以干脆以"攻击性"寻求注意,寻求理睬。
2.人际交往问题: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
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也抱了老师处事不公的怨气,甚至引起了同学的"注意",但这些行为却也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我们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动态变化的过程,交往的基础是"相互吸引",即喜欢与接纳。
而面对"攻击性"的人,谁愿意或谁敢轻易接近呢?即使小王的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当然,王XX对班主任老师的不满,有老师主观臆断的责任,需要进一步与老师沟通、澄清,而采取消极的敌对方式,只能更深地强化老师对他的"偏见",更充分地证明了他的"不好",反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至于与父母的关系,应该说小王之所以对父母话少,其一是因为他目前的状况并不理想,学习、人际都存在问题,肯定父母批评、指责,谁喜欢总听"坏话"呢?其二,仍然要追述其成长经历,大班前父母的处世教育与大班后"自我拼搏"的结果几乎相悖。
只有孩子认同父母,觉得父母是对的,才会听话;而也只有父母理解了孩子,才能真正提出可行的建议。
而他们之间却缺乏这种"沟通",孩子认为父母只会批评自己,并不能给自己"保护",父母则认为孩子不懂事,总出状况。
3.学习适应性: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将情绪与学知识分开,以及给予相应的注意力训练,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
一般年龄越小,课堂学习越依赖于对老师的好恶,喜欢这个老师,可能会很专心地听课,尽可能去表现良好,让老师喜欢他;反之,则可能不屑一顾,甚至"恶作剧"。
因此,必须在认知上明确来学校的目的,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攻击性行为、人际问题、学习问题等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紧密关系,都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等背景。
四、咨询过程(平均1.5小时/次)第一次目的:1.了解基本情况;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3.确定主要问题;4.探寻改变意愿;5.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晤谈、心理测验过程:1.填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2.儿童做CBCL及CPQ测验,同时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3.确定咨询主题;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5.将测验结果反馈父母及孩子,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父母与孩子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6.留相应咨询作业:(1)"再现"事件:父母与孩子重新讨论"老师冤枉"事件,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如何更好。
(2)父母有必要与老师去谈一次,让老师增加对孩子的了解,并澄清孩子的"委屈";(3)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
第二次目的:1.加深咨询关系;2.突破"攻击性"应对策略。
方法:晤谈、仿同法过程:1.行为契约法反馈咨询作业:父母与孩子交流了"委屈"等事件,且母亲与班主任老师谈了孩子的事,班主任了解了"委屈"事件,主动向孩子道了歉,孩子有些不好意思,但上课表现有进步;2.与孩子就"最受欢迎的同学"谈"人际交往"问题,找出差异,促进自我觉知;3.初步制定"行为契约",以加强自我控制,并在咨询室进行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