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中央官制调整演变
第03课中央官制的演变
![第03课中央官制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2f0062ec4afe04a1b071de48.png)
创设情境: 课堂设问
如果你是一名唐朝的老百姓, 如果你是一名唐朝的老百姓,你知道 为了治理黄河,整个治理方案的制定, 为了治理黄河,整个治理方案的制定,具 体治理的过程应该是如何的吗? 体治理的过程应该是如何的吗? 想 中书省 门下省 皇帝 尚书省
一 想
宋太祖与赵普对话,涉及朝政的讨论。 宋太祖与赵普对话,涉及朝政的讨论。以站立 形式交谈。 形式交谈。
感 受 历 史 可以得出什么历史感悟?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
1.秦:三公九卿 2.汉代:中外朝制度 汉代: 汉代 3.隋唐:三省六部制 4.宋: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 5.元:一省制 6.明:废丞相、设内阁 7.清:军机处
连连看
秦朝 汉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秦代 :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皇 帝
御史大夫
丞相
太尉
汉代 : 中外朝制度
皇 帝
中朝 (决策 决策) 决策
外朝
(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 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 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 执行
汉武帝强化集权的措施——建立中朝 汉武帝强化集权的措施——建立中朝 皇 帝 中朝 尚 书 令 侍 中 侍 相 夫 常 丞 朝 御 史 大 尉 太
第3课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 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 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
中 央
中央
地方
集 权 君 主
君权
相权
专 制
课标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明朝内阁、 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明朝内阁、清朝 军机处设置等史实, 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点 三省六部制、内阁、 三省六部制、内阁、军机处
从汉朝至清中央集权制发展
![从汉朝至清中央集权制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4d4a4ea783e0912a3162a8e.png)
2)职权分散,效率低,“冗官”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汉武帝削弱相权 2、隋唐:三省六部制 3、北宋:皇权加强的措施 5、元朝:中书省权力的新发展
4.元代:一省制 皇 帝
中书门下
行政
三司
度 财盐 财 支 政铁 政
相权反弹 威胁皇权
宋代:二府三司制
枢密院
户
部
军政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尚书省 不参与政事 门下省
归入 归入
吏
户
礼
兵
部
部
部
部
刑
工
部
部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朝代 秦
措
施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影
响
建立专制主义制度
丞相权力很大
汉 西汉的中(内)、外朝制度; 一分为二
隋唐
三省六部制
一分为三
①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
北宋 构②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
(5)历程:隋朝开创——唐朝完善——明清发展(八股取士)
阶段
皇帝
对科举制的贡献
创 隋文帝
立
隋炀帝
分科考试 设进士科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
完 武则天
开创殿试、武举
善
僵化
唐玄宗 用高官主持考试,把诗赋作为进士考试内容
宋 明清
严格考试程序,严密考试方法,减少考试科目,增加录 取名额
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文体为八股文
唐朝政府为弘扬传播佛教文化,计划派遣一 批僧人去印度求取佛经,请问这项计划从酝 酿到实施的过程该怎样?(方法提示:运用三
省六部制的知识作答)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ppt课件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8cacbb1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61.png)
最新版整理ppt
16
知识迁移
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 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 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 并规定“三岁一易”。这表明当时( ) A.地方武将拥兵自重现象普遍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 C.西北边患的威胁得到了缓解 D.事权分割导致冗官现象严重
最新版整理ppt
19
最新版整理ppt
20
图表释义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推行 推行于西周,春秋 春秋战国时期至 确立于元
时代 时期趋向瓦解
元建立前
与中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 郡县是中央政府 行省是中书省
央关 中央政府,诸侯的 下属的地方行政 的派出机构,
不 系 权力和地位可以世 机构,官吏由皇 行政长官直接
9
(二)唐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唐朝设藩镇(节度使)
“安史之乱”发生
“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形成
藩镇与节度使: 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
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 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 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 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 塞边帅入相的路径,借口文官不懂军事, 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 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
中央权力不 断加强。
2
秦汉---明清地方行政的设置概况
秦朝
郡
汉末魏晋
州
县
郡
县
唐朝 宋朝
道
州
县
路
州
县
元朝
行省 路 府 州 县
明朝
承宣布 政使司
府
县
清朝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导学案---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导学案---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dff27d4c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a4.png)
2024年高考复习专题: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化一、发展历程(基本史实)1.先秦时期(夏商周)夏朝。
夏代时,已有辅佐夏王的六卿,分别掌管不同的事务。
商代。
商代建立起以商王为中心的中央机构,主要大臣为尹,其下有司徒、司空和司寇等官职。
西周。
相应的制度有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等。
官僚制度相对完备,有太师、太傅、太保,下设“三事大夫”和卿士寮、太史寮两大系统。
还设有宫廷内官,如宰、膳夫等。
东周。
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兴起为官僚制度提供了重要条件。
总体看,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萌芽时期,为之后中央官制的建立打下基础。
2.秦朝创立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包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负责行政、军事和监察。
另有,文书制度。
3.汉朝西汉,汉承秦制,略有损益。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九卿(负责各方面政务的官员)成为主要官制。
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汉武帝实施了中外朝制度(内外朝制度)。
东汉,在西汉制度基础上,东汉设置尚书台。
4.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相继成为权力中心,形成三省制。
5.隋唐隋代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包括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和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唐朝时,三省六部制得到进一步完善,相权分散,提高了行政效率。
6.两宋宋代时,中书门下省(中书省)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职,分散宰相权力,即二府三司制度。
7.元代实行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的官制,并专设机构管理特殊事务如西藏和宗教。
8.明朝明代。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设立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作为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君主专制进一步发展达到新高度。
9.清朝康熙帝设立南书房,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它们形成与内阁并立的官制,提高了政府效率。
尤其是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二、发展趋势及演变呈现特点1.演变趋势:皇权不断强化,相权(官员权力)逐渐减小,皇权专制逐渐加强。
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
![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30a5ab00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76.png)
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中国古代官制演变:一场漫长的“官场变形记”》中国古代的官制啊,那可是经历了一场超级漫长又超级有趣的演变之旅,就像一场大型的“官场变形记”。
我有一次去参观历史博物馆,看到那些古代官制相关的展品和介绍,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官场的大门。
在先秦时期,那官制感觉还比较简单粗暴。
就拿周朝来说吧,有天子,下面有诸侯,诸侯再管着卿大夫。
这就像一个大家族,天子是大家长,诸侯是各个分支的小家长。
我仿佛看到诸侯们带着自己的小队伍,去朝见天子,一个个恭恭敬敬的,但心里可能也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想着怎么在自己的地盘上多捞点好处,扩充势力。
到了秦朝可就不一样了,秦始皇那是大手一挥,搞出了个郡县制。
把全国分成好多郡县,然后派官员去管理。
这些官员就像皇帝的小助手,直接听皇帝的命令。
我想象着那些被选派的官员,背着行囊,奔赴各地任职。
他们得负责当地的税收、治安等好多事务。
这时候的官制就开始变得更有组织性了,不像以前那么松散。
不过,秦朝的官员肯定也不好当,皇帝管得严,任务又重,一个不小心犯了错,可能脑袋就搬家了。
汉朝呢,在秦朝的基础上又有了变化。
汉武帝时期搞了个察举制,就是让地方推荐人才当官。
这可就有点意思了。
我听说有个小地方的书生,平时就知道埋头读书,人也老实。
结果被当地的官员推荐上去了。
他到了京城,那是又紧张又兴奋,面对那些达官贵人,说话都不利索。
但不管怎样,察举制也算是给了一些平民当官的机会,虽然这里面可能也会有一些猫腻,比如有的官员会推荐自己的亲戚朋友啥的。
再往后到了隋唐,科举制闪亮登场。
这科举制可不得了,就像一场全国性的大考试。
无数的读书人挤破脑袋想要参加。
我仿佛看到那些书生们在狭小的考房里,点着蜡烛,奋笔疾书,为的就是能考中进士,光宗耀祖。
一旦考中了,那就像鲤鱼跃龙门,身份地位一下子就不一样了。
有个中了进士的年轻人,高兴得在街上又蹦又跳,周围的人都投来羡慕的目光。
科举制让官场的人员构成更加多元化,不再只是那些贵族子弟的天下。
中国当代官制的演变-解释说明
![中国当代官制的演变-解释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fc9aca39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b0.png)
中国当代官制的演变-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当代官制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又引人关注的话题。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官制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发展,这不仅是中国政治和社会制度变革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环节。
在中国的演变过程中,官制在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
一开始,中国的官制模式受到传统的封建皇权制度的影响,官员的选拔和任命由统治者单方面决定,权力高度集中,普通民众的参与度较低。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变革,中国的官制也开始发生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积极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加强官员选拔和考核制度的透明度和公平性,推动权力下放和行政分权,以及加强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等措施。
这些改革措施旨在建立一个更加高效、廉洁、负责任和民主的官制,以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此外,中国的官制演变还受到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影响。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的官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背景下,中国政府需要通过改革和创新来提高官制的效能和透明度,增强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总的来说,中国当代官制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层次的过程,其背后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相互作用。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的官制还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只有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推动中国官制迈向更加科学、规范和现代化的方向。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2. 文章结构本文将采用散文式的写作方式,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2.1 引言部分引言部分旨在引入主题并提供对官制演变的背景和重要性的概述。
2.1.1 概述在这一部分,将简要介绍中国官制演变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可以提及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官制形态、清朝封建官制的衰败以及近代以来的官制改革等方面的内容。
2.1.2 文章结构在这一部分,将详细说明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中央官制的调整演变
![中央官制的调整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2e502e2284254b35effd3454.png)
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很少能参政(萌芽)
2形成 过程:
②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 事务决策。内阁制度正式建立。
③明宣宗时,内阁有替皇帝起草奏章的票拟权。
④明神宗时,“部权尽归内阁”。
3、性质:不是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
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结果:中国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废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主专制空前 加强,达到新的高度。
三、南书房的设立
清初中央有哪些政权机构?康熙时是如何调整的?有何特点?
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
(定夺军国机要) 清初:
沿用内阁(负责奏
章票拟),置六部
影响 限制
皇权
皇帝
康熙时期:
增设南书房(参 与机务)
度
的
2概况:
1380年废中书省和丞相,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 接对皇帝负责。
废
除
①废丞相,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
3影响 ②君主专制达到新高度。
③废除宰相后,皇帝政务负担过重
1、明朝掌管地方民政、财政的机构是
A
A布政司
B行省 C按察司
D都指挥司
2、明太祖废宰相,撤行中书省的目的是
A健全地方职能 C监视官吏百姓
2、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不是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最大影响
明太祖为加强君主专制,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请阅读教材后回答:明清两朝在中央政治制度上采取了哪些举 不是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中央官制
![中央官制](https://img.taocdn.com/s3/m/5d846ec42cc58bd63186bdea.png)
中央官制(一)中枢机关天子近臣转变为国家大臣吾国中央官制,秦汉之后,无时不在变化之中,而其变化的特质则为天子的近臣(汉时称为内朝官或中朝官)转变为国家的大臣。
天子畏帝权落榜、惧大臣窃命,欲收大臣之权为己有,常用近臣以压制大臣。
历时既久,近臣便夺取了大臣的职权,因之大臣乃退处于备员的地位,而近臣却渐次演变为大臣。
近臣一旦演变为大臣,天子又欲剥夺其权,而更信任其他近臣。
由近臣而大臣,演变不已,而我国中央官制遂日益复杂起来。
举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均源于古之天子近臣——在春秋、战国时期只是天子身边卑微的近臣而已。
中国封建社会只有卿、大夫,后来逐渐有了丞相(在封建时代没有)。
近臣——大臣丞相“相”本为诸侯朝聘会盟只是辅导行礼的官员(“相会仪也”)。
丞相之名似始于秦。
(太)尉秦汉的最高军事长官尉由侍从武官变为国家军官,地位最高的称“国尉”,汉改称“太尉”。
御史(大夫)记载百官言行,以正纲纪。
后来成为诸侯、天子的耳目,记载的范围由公扩张到私。
从而从记事官到监管其他官员的官员。
汉初丞相之职权秦置丞相,总百官,揆百事;汉承秦制,以丞相为宰相。
(宰相是统称,没有实实在在的官名)地位与职权天子的礼遇(丞相进见圣主,御座为起,在舆为下《汉书》)决定大政方针之权有执行赏罚之权天子不亲政,则丞相当理之(《汉书》)丞相所请求,天子须听从;天子的提议,丞相若不同意,只有作罢。
其甚者,丞相得封还诏书。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的原因:思想上,依照黄老(法家)学说,高拱无为丞相都由列侯担任。
三公与丞相之更迭传说殷周之制,三公系指太师、太傅与太保等师保之官,其下另有六卿,为政务执行者。
秦之三公,则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执政之官。
汉从秦制,以丞相统称百官;太尉之尊虽类丞相,然不常置,即置亦未必有兵权;御史大夫“佐丞相,统理天下“,有副相之称。
汉武帝时罢太尉置大司马(为中朝\内朝官之领袖)汉成帝纳何武之建议,以“丞相兼三公之事”,不能胜任,乃改御史为大司空,并置大司马,以分相权,是为三公。
《中央官制调整演变》课件
![《中央官制调整演变》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9a2f52e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80.png)
目 录
• 引言 • 中央官制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 隋唐至宋元时期的中央官制演变 • 明清时期的中央官制改革 • 近现代中央官制的变革 • 结论
CHAPTER 01
引言
主题简介
中央官制调整演变
本课件的主题聚焦于中国历史上 中央官制的调整和演变过程,涵 盖了从秦朝到清朝的重要变革和 发展。
03
宋代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和管 理,设立了独立的谏官机构和 监军司等机构,对官员的监督 更加严密。
元代的中央官制
元代在中央官制上实行了行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多个行省,由中央统一管理。同时设 立了中书省和枢密院、御史台等机构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元代科举制度一度废除,官员选拔主要依靠世袭和功绩,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流 动和选拔。
元代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设立了宣政院等机构进行管理,同时也促进了多民族文 化的交流和融合。
CHAPTER 04
明清时期的中央官制改革
明朝的中央官制
官职设置
明朝中央官制主要包括六部、五府、都察院等机构。六部负责行政事务,五府负责军事和监察,都察院则负责弹 劾官员和监督司法活动。
特点
明朝的中央官制体现了皇帝集权的强化,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将权力分散到各个部门,加强了皇帝对官僚体系的 控制。
设立资政院
为了加强立宪运动,清政府 设立资政院作为中央咨询机 构,提高了政府的决策效率 。
改革官吏选拔制度
晚清推行了科举制度废除后 的新官吏选拔制度,通过考 试和选拔来任用官员,提高 了官员素质。
中华民国的中央官制
总结词
中华民国时期,中央官制的变革主要集中在政府 组织法和官吏任用制度方面。
政府组织法的制定与修订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067ded30ff00bed5b9f31dd5.png)
B
D
3、宋朝中枢权力体系
皇帝
三省
中 书 省 尚 书 省 六部 门 下 省
二府 中书 门下
宰相 参知政事 (副相)
三司 枢密 院
枢密使 调 兵 权 统 兵 权 三司使 计相
三衙 禁军
度 支
盐 铁
户 部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三省基本不参与政事
行政
军政
财政
宋朝进一步分割、削弱宰相的权力
关于科举制 科举制是指从隋朝开始的通过考试选 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 所以叫做科举。其中进士 与明经两科最为人重视。
贡院内的号舍
科举考场
隋唐至明清(科举制)
(1)发展历程:
①隋炀帝开始设进士科; ②唐代日臻完善; ③北宋进一步发展: 考试分为乡试、省试、 殿试 三级; ④明清八股取士,日益僵化。
元代的一省制也是如此吗?
皇帝
厂卫
殿阁 内阁
五军都督府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明朝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
全国 军队
5、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废丞相:
① 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 ②影响:
2)设内阁:
时 期 名 称 职 权 特点(源自位)明太祖明成祖 明中期 以后
设殿阁 仅备皇帝顾问兼 大学士 协理章奏 正式设 立内阁 开始参与军国 大事的商讨
(三)监察和谏议制度的演变
1、监察机构
朝代
秦朝 汉朝 北宋
监察官员或机构
职能
御史大夫
监察百官
中央:御史大夫—监察和弹劾百官 地方:刺史—监督郡国长官
御史府
设通判
督察院— 监察御史
监察州郡长官
中央官制的演变
![中央官制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6d7ec61df18583d049645950.png)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
1.秦:三公九卿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抑。 3.隋唐:三省六部制 本质: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 4.宋: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
5.元:一省制 6.明:废丞相、设内阁 7.清:军机处
2.汉代:中外朝制度
连连看
秦朝 汉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想
中书省 门下省
皇帝
尚书省
一 想
宋太祖与赵普对话,涉及朝政的讨论。以站立 形式交谈。
四、宋:二府三司制
皇帝
财政 三司
行政 中 书 门 下
军事
枢 密 院
度 盐 户 支 铁 部
1) 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2)职权过于分散,导致 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
“冗官”
三省
中 书 省 尚 书 省 六部 门 下 省
内阁的创立与发展
名 称 职 权 特 点 设立殿阁 仅备皇帝顾问 品秩较低, 明太祖 大学士 兼协理章奏 不参与决策 地位逐渐上 设立 参与军国大事 升,有专门 明成祖 的商讨 内阁 衙署和属官 可“票拟”对 内阁 奏疏处理意见 明中期 张居正夺六部 以后 内阁首辅 职权 地位变得更 加重要 发展达到全 盛时期 时 期
汉代 : 中外朝制度
皇 帝
中朝
(决策)
外朝
(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 执行
汉武帝强化集权的措施——建立中朝 皇 帝 中朝 尚 书 令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外朝
侍 中
常 侍
有事上报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太 尉
卿
唐太宗与魏征对话,涉及朝政的讨论和魏
征职权。双方对座形式交谈。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e7dfae6bf5335a8102d220f8.png)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官制矛盾核心:皇相权之争(一)发展演变1、秦朝——建立2、两汉——巩固3、隋唐——完善4、北宋——加强5、元朝——新发展6、明清——强化至顶峰(二)具体内容1、秦朝:皇帝制(五德终始说,封禅),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2、两汉魏晋:汉承秦制决策中枢机构的变化:汉武帝“中朝”;东汉尚书台(汉成帝,尚书四曹);曹魏秘书监到中书省(中书、尚书、门下);刘宋中书舍人监察:汉武帝司隶校尉(京师百官,三辅,三河,弘农七郡) 曹魏校事王莽改制:五等爵3、隋唐:三省六部制(注意:隋和唐的名称区别;实行的意义)07 年隋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意义隋:内史,门下,尚书(吏,礼,兵,都官-刑,度支-民,工)唐:尚书(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中书,门下;政事堂-中书门下 09年材料宋意义:中国官制史上的新阶段,中央集权化的体现。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提高执政和决策水平。
4、北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权力(二府,计相)官职差遣,冗官(09年名解,“三冗”问题)辽:南北官制(藩汉分治)5、元朝:设中书省(领六部)、枢密院(军事)、札鲁忽赤(刑政)、御史台(监察)宣政院(佛教,吐蕃军政民事,11年名解)、崇福司(也里可温)6、明清:明废丞相、设内阁(票拟);“三法司”(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 07年选择;通政使司(内外廷);厂卫制度(锦衣卫,北镇抚司,东厂,西厂,内行厂),六科给事中清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南书房(09年名解)到军机处;秘密建储;内阁(内三院)和六部;理藩院(蒙古,俄):内务府二、地方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矛盾核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一)发展演变尽管有反复,总体上中央集权呈加强之势。
(二)具体内容1、西周:分封制2、战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3、秦朝: 郡县制(郡守,郡尉,郡监;县令,县尉,县丞;乡亭里)4、西汉: 郡国并行制 (吴楚七王之乱;推恩令 07年名解,酎金夺爵;《左官律》和《附议法》) (10年简答西汉诸侯王问题)东汉末:州、郡、县三级地方政治制度州的设置及性质的变化:西汉武帝始置州部刺史监察制度-中央监察制度,东汉光武帝加强州部刺史制度,而到东汉末黄巾起义后变为地方行政区。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f4e5c218650e52ea551898a9.png)
中国历代监察制度
秦朝: 秦朝:御史大夫 两汉: 刺史制度 刺史制度) 两汉:(刺史制度 隋唐: 隋唐: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北宋: 北宋:通判 元朝: 元朝:御史台 明朝: 明朝:提刑按察使司和厂卫机构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先秦: 世袭制 商鞅:军功爵禄制 先秦 商鞅 军功爵禄制 两汉: 从孝廉到门第族望) 皇帝征辟制) 两汉:察举制 (从孝廉到门第族望 (皇帝征辟制 从孝廉到门第族望 皇帝征辟制 九品中正制)门第的高低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的高低 九品中正制 隋朝到清朝: 隋朝到清朝:科举制度 演变过程 形成于隋朝 唐朝继承和完善 北宋改革 明清实行八股取士 清末废除。 清末废除。 选才标准:考试成绩。 选才标准:考试成绩。
连连看
秦朝 汉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将下列官职和朝代正确的 连接在一起 右丞相 太尉 同中书门下平章知事 中书令
常侍
秦朝的中央 集权体制
皇帝 丞 相 太 尉
御史 大夫
奉 郎 卫 廷 典 宗 治 少 太 常 中 尉 尉 客 正 粟 府 仆 内 令 史
汉代 : 中外朝制度
皇 帝
中朝 (决策 决策) 决策
中国历代中央行政机构的设置
秦汉: 秦汉: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隋唐: 提高行政效率) 隋唐:三省六部制 (提高行政效率 提高行政效率 北宋: 制约机制) 北宋 分 御史台 宣政院 明朝: 明朝:废丞相 内阁 五军都督府 清初: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机处 (1911年 年 裁撤军机处,设责任内阁) 裁撤军机处,设责任内阁 理藩院
│ 重点要点探究
3.反映的趋势: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 .反映的趋势:由分封制到郡县制, 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世袭到中央行政官员任命 的变化,这是历史的进步, 的变化,这是历史的进步,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 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 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实 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施,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演变表格
![中国中央集权演变表格](https://img.taocdn.com/s3/m/666c79c6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79.png)
中国中央集权演变表格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中央集权演变表格篇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史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史一、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
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
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二、演变历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是在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的出现和牛耕技术发展前提下形成的)、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②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秦始皇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太尉是管军事的,这样设置有利于分散相权加强皇帝的权力,在地方设置了郡县制)③西汉巩固: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
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盘点中国历史中央政治制度的变迁
![盘点中国历史中央政治制度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64b55cb5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61.png)
盘点中国历史中央政治制度的变迁一.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秦朝建国后,颁布了一套完成的中央与地方管理体系,地方设立郡县制,而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三公乃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乃百官之长,全国最高的行政长官,太尉,掌管全国军务,是全国最高的军政长官,但是在寻常时期太尉并没有兵权,如有要事,需要向皇帝索要虎符,御史大夫又成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而九卿分别是掌管掌管宗庙礼仪的奉常,乃九卿之首,掌管宫殿警卫的郎中令,掌管宫门警卫的卫尉,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的太仆,掌管司法审判的廷尉,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的典客,掌管皇族、宗室事务的宗正,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的治粟内史以及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的少府,最终在隋朝被三省六部制取代二.西汉的中外朝制西汉建国后,承袭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期,为了限制和分散丞相的权力,于是设立了由侍中、常侍、给事中、尚书等职位组成的内朝,大多都是由汉武帝身旁亲近的人担任,与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以及九卿构成的官僚集团外朝一起构成了西汉的中央政治制度三.魏晋南北朝的三省制度三省制度是三公九卿制的结束以及三省六部制的开端,三省即为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光武帝刘秀时期,用尚书台代替了相府,这让尚书台有了自己的官僚机构,魏晋时期,尚书台蚕食了三公九卿制的权力,拥有最高决策权,直到魏晋后期,尚书省的决策权被中书省所取代,仅仅只是一个行政机构,中书省顶替了尚书省的决策权后,延续着尚书省的步骤发展,南北朝时期,侍卫侍发展成了门下省,为了抑制中书省的权力,皇帝提高了门下省的权力,逐渐成为了权力中心之一,后续被隋唐所完善四.隋唐三省六部制隋文帝在中央设立五省,继位中书门下尚书秘书内侍,但只有中书尚书门下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而在唐朝是将其完善继位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均为丞相,进一步分散了丞相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中书省有决策权,尚书省有执行权,门下省有审议权,六部为兵部户部礼部工部刑部吏部,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历史长期存在的中央政治制度,至明朝时期被六部所取代五.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宋朝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将三省合一为中书门下,中书门下的长官丞相只拥有行政权,枢密院则拥有军事权,中书门下哥枢密院称为二府,共同行使行政领导权,而财政权则由度支、盐铁、户部所掌握,最终大权集于皇帝身上,虽然这一举措加强了皇权,但是官职定位模糊一官多人,导致冗官,行政效率低六.元明清的中央政治制度元朝时期,基本上承袭了宋朝的中央政治制度,在原有的二府上新增了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明朝时期,朱元璋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制度,六部分食中书省权力,设内阁大学士为顾问,明成祖时期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可以票拟,但无决策权,清初时期,国家的军国大事都由议政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期,为了削弱大臣的决策权力,设立南书阁,用以处理国家的军国大事,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处理西北紧急军情,由皇帝身旁的亲信官员组成,直接听命于皇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的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沿用内阁(负责奏
章票拟),置六部
影响 限制
皇权
皇帝
康熙时期:
增设南书房(参 与机务)
作 用
特点
2021/2/2
中枢分权, 互相制约, 集权皇帝
议政王大臣会议
南书房
内阁
10
四、军机处的设置 :
清朝前期雍正帝又是怎样把君主专制推向顶峰的?
雍正帝: 军机处
作 用
军政大权集中 到皇帝手中。 君主专制制度 发展到了顶峰。
宰 相
原
1原因:
因:2、宰宰权相相的权的高力权度扩力集大中随,。着妨明碍初皇废权行的省高设三 司而度扩集大中。
制
直接原因:胡惟庸擅权专恣
度
的
2概况:
1380年废中书省和丞相,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 接对皇帝负责。
废
除
①废丞相,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
3影响 ②君主专制达到新高度。
2021/2/2
④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
A、①②③④
2021/2/2
B、②③④
C、①③④
C
D、①②③
12
A 3、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同时存在的中央机构有
①内阁 ②议政王大臣会议
③南书房 ④军机处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4、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是
A 军机处的设置
B 南书房的设立
A
C 宰相制度的废除
结果:地方的权力都集中到中央。
2、在中央:
(1)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 接对皇帝负责。
(2)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结果:中国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废除,君主专制空前 加强,达到新的高度。
2021/2/2
9
三、南书房的设立
清初中央有哪些政权机构?康熙时是如何调整的?有何特点?
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
2021/2/2
18
特 点:
简速密
职 能:
军机大臣承旨办事, 跪受笔录,皇帝的谕 旨
2021/2/2
军机处值房
19
“过路度”削、弱在地州方县权之力上,。造成了地方对中央的绝对
元朝 1依、赖实,行难行免省人制浮度于;事2、,行失省去之了下主动省性、和路积、极府性、州、
设路、府、州、县; 2021地/2/2区设宣慰司。
3 、边远 县
2
明太祖朱元璋
明成祖朱棣
康熙帝
雍正帝
1、为了强化中央集权明清统治者在中央政治制度上有 哪些重大措施?
唐朝 2、1、有沿利用于隋社朝会;经2、济的唐发太展宗;分全 3、国有为利10道于,抵作御为外监来察侵区略;;
道、州、县
3、唐中期以后,设军镇。
北宋 41知、、局州有削限;利减性于节:3统度、一使将权的唐力多朝;民的2族“、国道派家”文的改臣巩为做固和路发、展州。、县
中央对地 方的控制 逐渐加强,
中央权力 不断加强
A 汉武帝 B 唐太宗
C
C 明宣宗 D 康熙帝
3、关于明朝内阁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A 在明初殿阁大学士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B明宣宗后地位日益提高
AB
C是位居六部之上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D对20皇21/2权/2 起到制约的作用
8
明太祖为加强君主专制,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1、在地方:
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政司(管地方行政)、 都指挥司(管地方军政)和按察司(管地方监察) 三司。
消极作用: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
进步的重要因素。
15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最大影响
A 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区域奠定了初步基础 B 加强了对中央边疆的有效管理 C有利于元朝民族分化政策的实施,巩固其统治 D各族人民统一在中央政权下,成为一个不分割的整体
2021/2/2
A
16
思考与讨论:阁臣的职权在明朝有过哪些变化?内 阁是什么性质的机构?
C通过分散地方的权利来加强中央集权
C
D通202过1/2/2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提高了办事效率
6
二、内阁的创立
朱元璋为什么要设内阁?内阁制度是怎样形成的? 它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机构?如何评价?
1原因:全国重大政务都有皇帝处理,政务繁多。
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很少能参政(萌芽)
2形成 ②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 过程: 事务决策。内阁制度正式建立。
变化: 很少能参决政
事(明太祖)
票拟权 (明宣宗)
参与机密决策 (明成祖)
部权归内阁 (明神宗初)
2021/2/2
17
【学思之窗】
“内阁首辅” = 宰相
宰相 决策;最高行政权 对皇权有制约作用
内阁 不是法定的决策机 首辅 构和行政机构
是君主专制强化的 产物,不可能对皇 权有制约作用。
性质: 不是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而是为皇 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D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2021/2/2
13
思考与讨论: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 影响?
积极: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②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③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
消极:①滋长腐败;
②激化社会矛盾;
③阻碍经济、科技文化的进步;
④成为近代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2021/2/2
2、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021/2/2
3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请阅读教材后回答:明清两朝在中央政治制度上采取了哪些举 措强化君权的?
废除宰相制度 创立内阁
明朝
设南书房 设军机处 2021/2/2
清朝
4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思考与讨论:明太祖为什1么、要明废袭除元宰相制?,情中况书怎省样制?有度何妨影碍响皇?
2021/2/2
11
A 1、关于明朝内阁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在明初殿阁大学士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②明宣宗后地位日益
提高 ③是位居六部之上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④对
皇权起到制约的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下列关于军机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雍正皇帝设立
②只能由满洲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③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一、中央官制的调整演变
阶段 两汉
演变、调整情况
“三公”——中、外朝(西汉)— —中外朝、扩大尚书台权力(东汉)
特点Biblioteka 魏晋南北 三省六部制形成、完善
朝至隋唐
相权不断 削弱,
北宋 元朝
2021/2/2
“二府”——设参知政事、三司使、 枢密使分掌行政、财政、军政大权
皇权不断
设中书省、枢密院分掌最高行政、 加强
③明宣宗时,内阁有替皇帝起草奏章的票拟权。
④明神宗时,“部权尽归内阁”。
3、性质:不是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
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4、2评021价/2/2: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 7
用。
1、内阁制正式确立于
A 明太祖时 B 明成祖时
B
C 明宣宗时 D 明宪宗
2、“票拟”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中央政府运作的重要制度, 该制度始自
③废除宰相后,皇帝政务负担过重
5
1、明朝掌管地方民政、财政的机构是
A
A布政司
B行省 C按察司
D都指挥司
2、明太祖废宰相,撤行中书省的目的是
A健全地方职能 C监视官吏百姓
D B厉行思想控制
D强化君主专制
3、关于“废行省,设三司”的评价,正确的是
A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巨大变革
B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开发
14
课堂 小结
明 清 君 主 专 制 的 加 强
2021/2/2
背景: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地主阶级更加 腐朽,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废除宰相制度 (明)
君主专制 空前强化
措施
创立内阁 (明)
设南书房 (清)
设军机处 (清)
君主专制 达到顶峰
特点 极大地强化君主的权力
评价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军事权;宣政院管宗教和西藏地区。
1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调整、演变
加强地方统治的措施
地方行政区划 演变特点
西汉 1王如、国何郡势评国力价二;制古3、并代行武地;帝方2实、政行景治刺帝史制削制度弱度的郡发(展国演)变、?县
东汉
刺积史极掌作握用地:方行政、军权,东汉 末年,州成为地方行政区
州、郡、县
隋 1、废有除利郡于级维,护形国成家州的县统两一级和安定; 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