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出版社马原-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合集下载

【马原】第十天 实践与认识

【马原】第十天  实践与认识

让有理想的人更加卓越!十五天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仅摘选前三章内容:绪论、唯物论与辩证法、认识论)第十天实践与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

正是依靠中介系统,实践主体和客体才能够相互作用。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

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三个环节:①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②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③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

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实践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维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

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它对于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假若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但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高教出版社,《马原》2018年版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高教出版社,《马原》2018年版

--恩格斯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
“哲学家们只是 用不同的方式解 释世界,问题在 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 革命的运动。 ——列宁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深圳
名人名言
• “不登高山,不知 天之高也;不临深 溪,不知地之厚 也。”——荀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 要躬行——陆游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 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地活动。
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2、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 识活动的人。 实践客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中介:工具、手段、程序和方法。
3、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物质生产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4、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你要有知识,你就 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 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 尝一尝。 ——毛泽东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农牧业生产
天文学、数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建筑、手工业
战争
力学
孙子兵法 马克思主义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改革开放
实践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认识产生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列文虎克制造的显微镜-200 倍
电子显微镜 – 300万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列宁指出:从生物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不管是哪种主意都可知道人类的感觉器官并不是人类认识的极限任何人和动物只能依靠额本能去接触外部世界,而人类却可以通过实践了解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能动的改造世界。

一些动物能够看见,感觉或是察觉到人类所不能感觉到的东西,这是其它动物所具有的本能,从人类的本能来看,感觉器官所能感觉到的东西虽然有限,甚至连一些动物也不如;但人类可以在改造世界的科学活动中,创造出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太空探测仪、高能加速器、显微镜等仪器,大大地扩展人类的视野,看到观察到或者是感觉到一些依靠一般感觉器官所不能看到的感觉到的极远或极其微小的东西,这些事实证明了人类的感觉器官不是人类认识的绝对界限。

人的感性知觉以至人的全部经验都不反映外部世界,而决定于人的感官生理结构,外部对象只是提供刺激,使感官固有的能量兴奋起来,一切规律性、必然性、因果规律都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由人的器官的生理结构所决定的,康德的“自在之物”只是一个“极限概念”,表明认识的界限。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认识的主体通过中介而和认识的客体发生相互作用,这三个子系统以一定的方式整合在一起,构成动态发展和演化的认识活动系统。

认识系统不是自我封闭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它在动态的演化当中实现着自身的进化与发展。

认识系统结构形成进化与发展的秘密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之所以说有反复性,是因为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给我们提供的认识条件具有局限性,人们的认识只能与这个时代相适应,不会超越了时代,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人们的认识可能不能正确反映时代,所以要反复修改与检验,之所以说具有无限性,那是因为人具有主管能动性,能够认识和改造世界,让社会更好的为我们服务,提供更好的认识条件,从而把人的认识推动到一个无限的高度人类认识并不是单单从感觉器官得知,更多的是人类的认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马原(第二章)

马原(第二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的
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少 女 还 是 老 妇
2019/4/2
26
知觉的经验因素。 下图里的横线都是平行的!涉世越深的人,受社会侵蚀 越严重,看到的直线越变形。
2019/4/2
向前进”
——恩格斯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
目的。人们通过实践 获得某种认识,其最 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 务,指导实践,以满 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 产的需要。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相传番茄的老家在秘鲁和墨西哥,当地人把它当作有 毒的果子,称之为“狼桃”,传说吃了狼桃就会起疙瘩长 瘤子。只用来观赏,无人敢食。 据记载,十六世纪,英国有位名叫俄罗达拉的公爵在 南美洲旅游,很喜欢番茄这种观赏植物,于是如获至宝一 般将之带回英国,作为爱情的礼物献给了情人伊丽莎白女 王以表达爱意,从此,“爱情果”、“情人果”之名就广 为流传了。 过了一代又一代,仍没有人敢吃番茄。到了十七世纪, 有一位法国画家曾多次描绘番茄,面对番茄这样美丽可爱 而“有毒”的浆果,实在抵挡不住它的诱惑,于是他冒着 生命危险吃了一个,觉得甜甜的、酸酸的、酸中又有甜。 然而,躺到床上等死的他居然没事,于是 “番茄无毒可 以吃”的消息迅速传遍了世界。
(3)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
二是抽象性
光线在引力场中弯曲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2001年考研试题)辨析题:
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马原第二章

马原第二章

(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
含义:对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
1.感性认识
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特点:直接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含义 :对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的 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理性认识 特点: 间接性、概括性、抽象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
(一)价值及其特性
1.价值的含义
价值是揭示外部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
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 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客观性 2.价值的特性 主体性
社会历史性 多维性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1.含义-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 象的认识活动。
2.特点
以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价值评价 结果以主体的情况而变
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具体 逻辑与历史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二)从认识到实践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
1.理性认识向实践 实现认识的目的 飞跃的必要性 检验和发展认识 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 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 跃的条件和途径 要为群众所掌握 正确的实践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二)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的科学界定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3.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结论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起指导作 用。
实践

马原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科学的实践观中国古代哲学中,实践被称为“践行”“实行”“行”,这里的行都主要指道德伦理行为。

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研究实践,康德也研究实践,前者是专指人的生命活动,后者专指道德实践。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两层基本含义: 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1)实践主体实践主题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2)实践客体实践客体,是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观世界≠客体,只有客观世界中被纳入实践活动的对象才能被认为是实践的客体。

(3)实践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它包括: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和大脑延伸、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语言(4)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通过中介产生三种关系:①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②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③价值关系:客体或主体活动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

3、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1)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区别于人的纯主观活动;(2)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3)时间具有社会历史性: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 主体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 客体物质性活动性质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亲自实践获得的经验;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间接经验。

《马原》第三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实践观点是其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是认识和 被认识、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 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3. 价值观 有先进落后、正确错误、积极消极之分
4.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真理尺度:对 价值尺度:有用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真理原则 按照世界本来面目认识改造世界
价值原则 按照人类自己需求认识改造世界
区别 真理原则侧重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主体性 真理原则看能否干成,价值原则看达到什么预期 真理原则检验标准唯一,价值原则评价标准不唯一,底线是符合全人类 利益
关系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只重理性不重感性,导致教条主义 只重感性不重理性,导致经验主义
2.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 从实践到认识(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第二次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更重要) Think:为什么理性认识要回归到实践之中? 1,认识的目的:理性认识只有回归到实践中,才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 世界 2,理性认识只有回归到实践中,才能得到实践的检验、丰富、发展
4. 人们认识实践活动中的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二者是相伴而生的 二者是对立的,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 二者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只要总结经验教训,就可将谬误转化为真 理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 主观与客观相一致(认识正确地反映了认识对象) 实践的特点 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2. 逻辑证明

马原:关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几点深入理解

马原:关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几点深入理解

马原:关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几‎点深入理解首先我们先回‎顾一下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相互关系(一)实践决定认识‎(二)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实践与认识的‎相互关系总体‎上是以上两条‎,但是如果出现‎在考题中会细‎致的考察大家‎,所以我们具体‎来看:(一)实践决定认识‎体现在以下四‎方面: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注:在这四点中要‎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两点进行有效‎的区分,做好出选择题‎的准备。

(二)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包括以下‎几点:1.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1).正确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2).错误认识误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2.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1).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的进‎程。

(2).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

(3)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

关于实践是认‎识来源有两点‎需要补充,需要大家注意‎:1.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1)生理素质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

(2)生理素质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2.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人的知识,包含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

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

(1)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为基‎础。

(2)人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法来获‎取间接经验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原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原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所谓认识的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突出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因此,认识和实践密不可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只能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认识来源于实践。

毛泽东在他的《实践论》中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才能暴露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吃一堑,长一智”,意思是说受一次挫折,长一分见识。

“失败乃成功之母”也是这个道理。

爱迪生为了找到合适的灯泡灯丝材料,试用6000多种材料,经过7000多次试验后,才有了突破性进展。

李时珍40年来不断地通过身体力行试验各种草药,验证各种传说,写出了《本草纲目》这部巨作。

古今中外无数的例子说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

虽然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但在当今社会,我们也不能否认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书本知识,我们可以更加快捷地获取前人实践后留下的经验和认识,毕竟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范围比较有局限性,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实践。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更要懂得认真学习并且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来源于实践,随着实践次数的增多认识也会不断发展。

实践的不断发展给人们提出新的课题和新的需要,从而推动认识发展。

实践又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使新的问题获得解决,认识得到发展,从而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推动人的智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马原第二章题

马原第二章题

马原第二章题(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0题)1、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CA.只有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C.唯心主义承认的观点D.只是辨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DA.每个人必须事事实践才能有认识B.只要参加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3、“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4、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BA.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B.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C.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D.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5、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CA.是否被大多数人拥护B.是否被社会普遍承认C.是否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一致D.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DA.反映的观点B.客观存在性的观点C.主体能动性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B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客观摹写D.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8、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BA.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B.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C.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D.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9、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指:AA.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B.人们根据自己的愿望自由地创造C.自由意志为所欲为D.完全摆脱了必然10、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BA.抽象的不变的统一B.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绝对的永恒的统一D.相对的暂时的统一二、多项选择题(多项5题)1、实践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它们是指:A DA.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B.实践具有观念的形式C.实践具有理论的特性D.实践是人特有的对象性活动E.实践是一切生命物质的存在形式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这一说法:A D EA.是指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B.是唯心主义的C.是庸俗唯物主义的D.是辩证唯物主义的E.是对意识来源的一种正确解释3、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是因为:A B C D EA.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B.事物本身的复杂性C.认识本身的复杂性D.人们认识能力的有限性E.人们的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它:A B C EA.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B.具有普遍性C.具有直接现实性D.能检验某一认识是否有用E.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5、以下论断正确反映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作用的有:B D EA.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B.幻想是极可贵的品质C.意志决定一切D.顿然醒悟,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症结E.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畏劳苦坚持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三、辨析题:(10题)1、只有直接经验才是重要的,间接经验没什么用处。

马原——第二章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马原——第二章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2.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 这是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 ) 3. 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利 益关系
实践的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改造世界
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地活动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先于物质和实践经验的东西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唯物主义反映论是可知论反映论先验论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物物感觉和思想反映论感觉和思想反映论思想和感觉思想和感觉物先验论物先验论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康 德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 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但是二者之间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
费 尔 巴 哈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 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 认识的决定作用。 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 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 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 把实践引入认识论 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物→感觉和思想(反映论) 思想和感觉→物(先验论)
唯物主义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认识是主体对 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反映论
认识是先于物质和 实践经验的东西

马原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笔记

马原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笔记

马原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笔记
以下是关于“马原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笔记:
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2.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

二、认识的发展规律
1.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

3.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三、真理与价值
1.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

3.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真理具有客观性,价值具有主体性,二者在实践中实现统一。

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 认识世界:通过实践和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对世界的认识水平。

2. 改造世界: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通过实践改变世界。

3.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同时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以上是一个简要的笔记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更详细的资料或进一步的解释,请参考相关的教材、学术著作或请教专业教师。

毛泽东选集《实践论》结合马原课程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解

毛泽东选集《实践论》结合马原课程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解

毛泽东选集《实践论》结合马原课程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解(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主义只关注人的活动中的精神因素;旧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这种反映是消极直观的,人的实践活动并未进入他们的视野。

什么是实践?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历史性的物质活动。

人的认识,主要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一切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一:感性阶段。

我们眼中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这叫认识的感性阶段,即感觉和印象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地概念,作出合乎伦理(即合乎逻辑)的结论。

二:理性阶段随着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的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

概念这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他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

概念同感觉,不是数量上的差别,而是有了性质的差别。

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伦理的结论来。

(三)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相符的认识。

人类实践的每一次进步,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发现,人类认识的每一次深化,都是向绝对真理趋近一步。

真理同谬误(对于事物的歪曲的反映)相比较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四)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一直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相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此为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重要课程,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的必然性。

作为一门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学说,更是通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

本文将从实践的角度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实践基础。

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一个实践基础在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认为,人类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的。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获得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

实践是实践主义知识的基础,也是人们对现实社会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

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立足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二个实践基础在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立足点。

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各种实践活动,正是通过实践来实现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理论总结的。

只有通过实践,马克思主义才能够立足于现实社会,推动社会变革。

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检验标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三个实践基础在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要求通过实践来检验和修正理论。

只有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壮大,实现其科学性和真理性。

实践的结果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更是为了验证和完善理论。

四、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四个实践基础在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针。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社会,实现人的解放。

马克思主义所关注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等实践活动,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幸福。

实践的结果将指导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综上所述,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实践基础,它是认识的源泉,是理论的立足点,是检验的标准,也是指导的方针。

只有深入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与实践。

我们应该牢记这一实践基础,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做出更大的贡献。

马原第2章

马原第2章

第二章1、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认识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客体的主要特征是:客观性、动态性、多样性、历史性。

P56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5)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指导作用:认识指导实践活动;制约作用:认识制约实践的范围和效率。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认识运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主要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低级和高级的关系。

(1)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认识的真正任务是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

(3)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能相互转化,但可以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4)两者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3、真理的三个性质及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方法论意义)?真理的性质: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①相互联结、渗透,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②辩证转化,不是相互转化。

意义:①树立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

【考研政治-马原理】高频考点之(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考研政治-马原理】高频考点之(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考研政治-马原理】高频考点之(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Hi 同学们上午好欢迎关注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客体与中介实践就是实践主体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运用各种实践中介作用于实践客体,使世界日益从自在世界转变为人类世界的能动的过程,也是主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实践和认识过程都是由主体、客体和中介三个方面构成的。

实践或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具有实践或认识能力的人,是人类活动中唯一能动的要素。

实践或认识客体是指社会主体所要探索或改造的对象。

它主要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种客体。

人类实践或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可以是自动界、人类社会等物质对象,也可以是主观的思想、理论、世界观等精神对象。

实践或认识中介则是指社会主体在探索或改造现实世界的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主体既包括人们的主观意识,又包括人们的肉体,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存在,因此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不等于主观。

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人类实践和认识范围内的事物,既包括物质的对象,也包括精神的对象,也不等于客观,因而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等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2.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

同时客体也能对主体起到能动的反作用。

实践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实践主体在人类意识的指导下可以运用实践中介能动地改造实践客体,实现主体的对象化或主体客体化。

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

另一方面,在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客体也会反过来制约、影响主体,实现客体主体化。

因而人类实践活动的成果一方面表现为人化自然,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人的自然化。

马原第二章ppt课件

马原第二章ppt课件

班· 达依尔: 陛下,我只 要……
舍罕国王:当 然可以……?!
舍 罕 王 赏 麦
中国药科大学社会科学部
有伤风化!
一个残废!
真美!
中国药科大学社会科学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中国药科大学社会科学部
如果割裂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 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形成形而上学的思 维方法:
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判断是对
两 小 儿 辩 日
事物之间联系
的判定与断明
的思维形式
中国药科大学社会科学部
两小儿辩日
中国药科大学社会科学部
两小儿辩日
中国药科大学社会科学部
两小儿辩日
中国药科大学社会科学部
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推理
是由已知 合乎规律 地推出未 知的思维
形式。
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二)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中国药科大学社会科学部
(一)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实践活动是 以改造客观世界为 目的、主体与客体 之间通过一定的中
介发生相互作用的
过程。
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硬 甜 红
中国药科大学社会科学部
知觉是指多种感觉组合成的整体,它能够反 映出对象的具有可感知性质的整体性结构和特征。
一个又甜又硬 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 + 甜 + 硬 + ……
中国药科大学社会科学部
表象是大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和 再现,是曾经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 对象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 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C[含参考答案]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C[含参考答案]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含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唯心主义的思想认识根源是()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C.夸大物质的决定作用D.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正确答案】B2.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A.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活动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C.物质生产实践活动D.科学实验活动【正确答案】C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工作日有所缩短,这表明()A.对工人剥削程度有所减轻B.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C.必要劳动时间大为缩短D.相对剩余价值成为主要剥削形式4.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是()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D.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5.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A.工业资本B.农业资本C.银行资本D.金融资本6.与资本主义相比较,下列各项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有(ACDE)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底劳动生产率B.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C.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D.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制度E.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以人为本,建构和谐社会。

第七章练习题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ABCD)。

A现阶段我党的低级纲领B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C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D通向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二、单选题8.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这种“正常生产条件”是A.全社会各部门的平均技术装备水平B.全社会大多数部门的技术装备水平C.某一生产部门内部的先进技术装备水平D.某一生产部门内部大多数生产者已经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正确答案:D,9.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拾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这段话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是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正确答案:A,10.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公共基础知识讲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公共基础知识讲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公共基础知识讲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共基础知识讲义马克思主义哲学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的辩证发展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是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产物。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

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1)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2)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3)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然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

在认识过程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

3、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主要分为两种情形:(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区别。

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

另一方面,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范围内,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又是相对的。

(2)失败和错误为正确的认识、为成功准备条件。

4、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

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以认识的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质上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可能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5、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你要有知识,你就 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 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 尝一尝。 ——毛泽东
(一)科学的实践观
1、实践的含义、类型: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生产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深圳
名人名言
• “不登高山,
• 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 • 不知地之厚 也。”——荀子
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农牧业生产
天文学、数学
建筑、手工业
战争
力学
孙子兵法 马克思主义
--恩格斯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
“哲学家们只是 用不同的方式解 释世界,问题在 于改变世界。”
——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思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 革命的运动。 ——列宁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要检验和判 定某种认识是 否符合实际, 即是否具有真 理性,需要有 一个客观标准, 这个标准也只 能是实践。
2、实践三要素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 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 向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 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 程序和方法
3、实践的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改造世界
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地活动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改革开放
实践需要
邓小平理论
认识产生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列文虎克制造的显微镜-200 倍
电子显微镜 – 300万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社会一旦有技 术上的需要,这种 需要就会比十所大 学更能把科学推向 前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